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齐桓公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春秋时期,齐桓公因为其卓越的功绩被誉为春秋五霸之首,众所周知,齐桓公的成功离不开管仲的扶持,在管仲的出谋划策之下,齐国才能够在纷乱的春秋诸侯之中脱颖而出,齐桓公也因此成为春秋五霸。但是,在齐桓公未登记之前,管仲与齐桓公可是两个派系的,并且齐桓公差点死在管仲的手上。
齐僖公去世之后,留下了三个儿子,一个就是齐襄公,另外两个一个是管仲辅佐的公子纠而另一位就是鲍叔牙辅佐的小白,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因为齐襄公与妹妹文姜公主私通而密谋杀害鲁桓公一事,引得众大臣纷纷不满,此后公孙无知发动谋反将齐襄王诛杀,齐桓公才得以坐上王位。但是坐上王位的路,可是不好走的,齐襄公死后,两个弟弟都有机会继承王位,为了阻止齐桓公继位,管仲曾密谋杀害齐桓公,并成功射中齐桓公,幸运的是,这一箭射在了齐桓公的衣带勾上,保住了一命,并成功继位。
当上齐桓公的小白,本想报一箭之仇,杀死管仲。齐桓公的近臣、齐国大夫鲍叔牙知道管仲是一位大才,无论去哪个国家都足以堪担大任,于是进言劝谏齐桓公。齐桓公胸怀大志,便答应不计前嫌,不但没有杀害管仲,还对管仲礼遇有加,封为大夫,与鲍叔牙一起辅佐自己。并且称管仲为“仲父”。
管仲是个识大体、有大才之人。对于齐桓公的礼遇有加,管仲便尽心尽力的辅佐齐桓公,在管仲的建议之下,齐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鼓励百姓劳作,整顿不良之风,还要求民众学习礼仪之术,在齐桓公的努力之下,齐国摆脱了齐襄公时期的混乱局面,综合国力日渐增强,成为春秋一霸。
齐桓公不仅知人善任,而且还很懂礼节、尊重人才。管仲也正是因为遇到一个明君,才得以活下来,并且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和满腹经纶展示出来,齐桓公与管仲的结合实乃天作之合,可以说没有齐桓公的大度就不会有管仲的名垂青史,没有管仲也不会成就齐桓公的霸业。
管仲为齐相后,根据当时形势,对齐国进行了了一系列改革。 在行政方面:划分和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子和高子各管五个乡。把国政分为三个部门,制订三官制度。官吏有三宰。工业立三族,商业立三乡,川泽业立三虞,山林业立三衡。郊外三十家为一邑,每邑设一司官。十邑为一卒,每卒设一卒师。十卒为一乡,每乡设一乡师。三乡为一县,每县设一县师。十县为一属,每属设大夫。全国共有五属,设五大夫。每年初,由五属大夫把属内情况向齐桓公汇报,督察其功过。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 军队方面,管仲强调寓兵于农,规定国都中五家为一轨,每轨设一轨长。十轨为一里,每里设里有司。四里为一连,每连设一连长。十连为一乡,每乡设一乡良人,主管乡的军令。战时组成军队,每户出一人,一轨五人,五人为一伍,由轨长带领。一里五十人,’五十人为一小戍,由里有司带领。一连二百人,二百人为一卒,由连长带领。一乡二千人,二千人为一旅,由乡良人带领。五乡一万人,立一元帅,一万人为一军,由五乡元帅率领。齐桓公、国子、高于三人就是元帅。这样把保甲制和军队组织紧密结合在一起,每年春秋以狩猎来训练军队,于是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又规定全国百姓不准随意迁徙。人们之间团结居住,做到夜间作战,只要听到声音就辨别出是敌我;白天作战,只要看见容貌,大家就能认识。 为了解决军队的武器,规定犯罪可以用盔甲和武器来赎罪。犯重罪,可用甲与车戟赎罪。犯轻罪,可以用值与车戟赎罪。犯小罪,可以用铜铁赎罪。这样可补充军队的装备不足。 在经济方面,管仲提出“相地而衰”的土地税收政策,就是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这样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又提倡发展经济,积财通货,设“轻重九府”,观察年景丰歉,人民的需求,来收散粮食和物品。又规定国家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与境外的贸易,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 由于管仲推行改革,齐国出现了民足国富、社会安定的繁荣局面,齐桓公对管仲说:“现在咱们国富民强,可以会盟诸侯了吧?”管仲谏阻道:“当今诸侯,强于齐者甚众,南有荆楚,西有秦晋,然而他们自逞其雄,不知尊奉周王,所以不能称霸。周王室虽已衰微,但仍是天下共主。东迁以来,诸侯不去朝拜,不知君父。您要是以尊王攘夷相号召,海内诸侯必然望风归附。” 管仲说的“尊王攘夷”,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认周天子的共同领袖的地位;联合各诸侯国,共同抵御戎、狄等部族对中原的侵扰。攘夷于外,必须尊王。尊王成为当时一面正义旗帜
春秋时,齐国有一位大臣,名相管仲,他辅佐国君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聚会结盟,以尊奉周王室、共同抵抗夷狄为号召,确立了齐国的霸主地位。但是,管仲生活奢侈,有很多不合乎礼法的行为。不仅如此,管仲还侍奉过齐桓公的哥哥公子纠。当年齐桓公和公子纠一起争夺国君之位时,管仲还射过齐桓公一箭。后来齐桓公当上了国君,公子纠被处死,管仲却投靠了齐桓公,成为他的重臣。从忠减、信义的角度来说,管仲是有很大污点的。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个特别重视道德的人,他评价一个人之前,往往首先要看这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而知识、才能这些因素则要放到第二位乃至第三位了。然而,孔子的这一套评价标准在管仲面前却失效了。在《论语》中,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孔子:「 ”管仲先侍奉公子纠,后来不肯为公子纠而死,又侍奉齐桓公,这不能说是「 ”仁”吧?”孔子却说:「 ”齐桓公能建立那样的事业,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管仲「 ”仁”的地方啊。” 对孔了来说,「 ”仁"是他给下一个人的最高的评价。为什么孔子这样推崇管仲呢?因为当时除了名义上服从周的各个诸候国外,还有很多其他的部落和国家(古称「 ”夷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双方己经融合为一体,都是中华民族的成员了,但在当时却是不折不扣的死对头,经常互相攻击。在当时,「 ”华夏”是文明水平较高的一方,「 ”夷狄”则被视为原始、野蛮的代名同。在孔子看来,如果没有管仲辅佐齐桓公使华夏诸国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也许早就被野蛮的外族消灭掉了,华夏文明也将荡然无存。在孔子看来,比起殉主的忠诚来说,华夏文明的安危更为重要,所以他可以不计较管仲的一些缺点。 在「 ”华夏"和「 ”夷狄"的优劣问题上,孔子说过:「 ”即使有君主统治的夷狄,也不如没有君主统治的华夏(当时认为君主统治是天经地义的,没有君主则是没有上下之别,不懂礼法)。”这是因为当时「 ”华夏"相对「 ”夷狄”存在文明优势的缘故。后来,当「 ”华夏"和「 ”夷狄"融合为中华民族之后,我国长期以「 ”华夏子民"的身份为傲,将其他国家看做「 ”夷狄”,形成了所谓「 ”华夷之辨"。这一观念把两者很明确地区分开,对于中华民族认识自己、培养民族自豪感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也使一部分人变得盲目自大、不肯接受外来事物,这又是孔夫子当年所意想不到的了。
首先应该是管仲的才能
其实可能就是管仲恰恰差点杀死了齐桓公,而齐桓公还重用了管仲,这反而使得管仲只能一心辅佐这位君主,这里面有心理学的知识啊
另外,这也是齐桓公对自己的信心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28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