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张仲景是什么人他为什么没出现在正史中

以史为鉴 2023-06-24 17:15:31

张仲景是什么人他为什么没出现在正史中

张仲景为什么没出现在正史中,接下来听听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

说道中医张仲景和华佗这几个名字总是我们脱口而出的存在,张仲景的传世著作《伤寒杂病论》整整影响了中医以前多年,也对中医发展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被后人一直都奉为经典,张仲景本人也因为这本著作被后人称为医圣。不过翻阅历史却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事情那就是张仲景在他所生活的东汉末年国史书籍如后汉书、三国志都没有留下丝毫记载,而同时期的名医华佗却在史书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张仲景为何没有在国史中留名。

张仲景虽然一直都是人们的熟知的名医,但是其实在历史上她更像是一个谜,有着很大的名气但确实谜这好似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事情,但是这并不是说张仲景并不存在,只是这个人在国史中留下的记载实在是太少了。他在东汉末年三国志等国史著作中完全没有记载,但是在两晋时期的一些私人著作中却留下了身影,如西晋王叔和的《脉经》,同时当时名医皇甫谧也提到了他,而且表达出极高的敬意,从这里也能看出张仲景确实是存在的,而且至少在西晋时期,他的名气非常大。

张仲景的成名著作伤寒杂病论其实也早就已经失传,直到西晋时期才有王叔和将之整理。历史上关于张仲景的生平介绍也很少,唯一的故事就是在针灸甲乙经序中的一个小故事,讲述到当时张仲景给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治病,张仲景看了他之后就说他在四十岁的时候就会出现眉毛脱落,到时候就是命不久矣了,活不过半年,必须要喝他开的五石汤才能幸免于难,但是因为张仲景脾气实在是太冲了不能让人信服,于是王粲便没有听他的,当被问及的时候王粲却没有承认,虽然张仲景一眼就看出来了但是并没有明说。王粲在二十年后果不其然出现了眉毛脱落,而且半年之后便过世了。尽管史书上对他的记载颇少,但是从他能给建安七子看病也就能说明他的医术确实了得。

史书也是由人编写,而个人的意见必然有所偏颇,编写三国志的陈寿没有为张仲景立传无非就两个道理。正史是史书权威,能进入三国志这样史书的人必然不可能是等闲之辈,张仲景不能进入三国志的最大原因可能还是因为他的名气不够大,其实在古代张仲景的身份相比于神医更有名的还是长沙太守,这并不是说他医术不行而是医生在当时来是一个非常卑贱的职业,倘若不能做到最顶尖的存在根本就无法被纳入正史,而当时各地郡县太守过千,被纳入三国志的也只有无人,张仲景之所以没有被单独列传,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为他的名气不够大。

编撰史书需要有庞大的资料支持,就算一个人在民间有着非常大的名气,但是却没有足够的资料支持那也是不能被列入史册的。陈寿在编撰三国志的之时就曾多次提到了这个问题,东汉末年战乱频发蜀国根本就没有史官,于是陈寿面对很多没有史料支持的名人,根本不能为他们单独立传,大多数只能单单提及下名字。这个原因也造就了三国志极为简单的特点,后人在编写史料的时候就借鉴了大量的民间史料对三国志中没有提及的内容进行了完善的补充。

张仲景作为一名传世的名医,但是他却没有被正统国史纳入的最大原因还是因为他当时的名气不够和在当时存世的资料实在是太少了,出于国史的严谨,所以说并不能将他纳入国史。

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的张仲景到底是哪里人?

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曹操为造建始殿,亲自挥剑砍伐跃龙祠前的梨树,得罪了梨树之神,当晚做了个噩梦,惊醒之后便得了头痛顽症,遍求良医,均不见效。

后来,华歆向曹操举荐了华佗,曹操立马差人星夜将华佗请来为他看病。华佗认为曹操头痛是因中风引起的,病根在脑袋中,不是服点汤药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饮“麻肺汤”,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才可能去掉病根。

结果,多疑的曹操以为华佗是想借机杀他,为关羽报仇,于是命令左右将华佗收监拷问,致使一代神医屈死在狱中,而华佗所著《青囊书》也由此失传。

不过,大家还不知道的是,当时还有两位与华佗齐名的名医,即董奉、张仲景。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本文主要讲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的张仲景。

东汉末年,中原战事连年,兵戈不断,天灾频仍,瘟疫四起,民不聊生。张仲景为此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该著作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成为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但是,我们在官方修订的一些史书中,如《后汉书》、《三国志》等,都没有看到史官张仲景立传,甚至只字片语都不提。主要还是因为古代封建社会里对自然科学思想的影响和古代史家的疏忽。

于是,关于张仲景的生平就有很多争议,如他到底是哪里人?

后世学者经过研究,很认同张仲景的故乡为东汉南阳郡,就是今天河南省西南部和湖北省北部一带。

不过,古代的南阳郡管辖范围很大,下辖36县,到底是南阳郡哪个县历来有争议。

成书于北宋时期的著名类书《太平御览》中《何?别传》记载:“同郡张仲景总角造?”。何?是南阳郡襄乡人,即今天湖北省枣阳县东北。

可见,张仲景和何?同一郡,可能同属南阳郡襄乡人。即使两人不同一县,我们知道“总角”一般指的是十岁左右未冠的幼童。古时交通不发达,小孩不能走得太远,可见两人应该住得不远。据后世学者考证:东汉时襄乡、棘阳二县是接壤的。

此外,《隋书?经籍志》引《湖广旧志》载:“张机字仲景,南阳棘阳人”。而清代《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学名流列传》引《密阳府志》记载相同。

因此,张仲景可能是棘阳人。

为什么史书中没有张仲景的记载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人称为医圣。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另说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原因在东汉时期,邓州市行政范围归南阳管理)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约公元150~154年),死于建安末年(约公元215~219年)活了七十岁左右。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他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张仲景目击心伤。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论》自序)。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张仲景刻苦学习《内经》,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的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27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