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战国七雄韩国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之后的时期。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到了春秋末期,魏赵韩三家联手消灭智氏,并在战国初期瓜分了晋国,成为魏国、韩国、赵国这三个诸侯国。与此同时,田氏代齐的发生,促使战国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也即秦国、齐国、韩国、魏国、赵国、楚国、燕国七雄并列。
在很多人看来,韩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诸侯国。比如在疆域面积上,韩国比不上越国、蜀国、巴国等诸侯国。再比如巅峰时期的实力,韩国甚至比不上宋国、中山国等诸侯国。尤其是中山国,曾是赵国的心腹大患。那么,问题来了,战国时期,韩国为何能成为七雄之一,其优势在哪里?
一、消灭郑国,奠定七雄的基础
首先,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在三家分晋后,韩国的疆域明显小于赵国和魏国。一定程度上,魏国和赵国在三家分晋后,天然就拥有成为大国的基础了。而就韩国来说,则需要吞并郑国,从而奠定自己作为战国七雄的基础。
郑国是春秋时期的大国之一,历史悠久,疆域为今河南新郑一带,与晋国接壤。公元前769年,郑武公迁郑国于河南,建都于郑(今河南新郑),主要版图位于今河南郑州一带。郑庄公,以其雄才大略,使郑国在春秋时期第一个强势起来并称霸诸侯。对于郑国来说,占据了当时中原的核心位置,拥有相对较强的实力。三家分晋后,郑国和韩国接壤。公元前385年,韩国攻克郑国的阳城。公元前377年韩哀侯继位后,灭亡郑国的时机已经成熟,韩哀侯便在公元前375年举兵攻克郑国都城新郑,并迁都到新郑。韩灭郑之战最终以郑国灭亡为结果结束。在吞并郑国后,韩国疆域得到扩张,也获得了易守难攻的都城,这无疑成为韩国能够在战国时期立足的重要基础。
在战国时期,是否进行了变法,成为战国七雄和其他诸侯国的重要区别。比如在战国时期,鲁国、卫国、郑国、越国、巴国、蜀国、中山国等七雄之外的诸侯国,基本上都没有变法的情况。而就战国七雄,则相继进行了变法,比如秦国的商鞅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赵国的胡服骑射,楚国的吴起变法,齐国的邹忌变法等。申不害相韩15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变法,使韩国君主的权力得到加强,国内局势保持平稳,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韩国虽然处于强国的包围之中,却能相安无事,成为与齐、楚、燕、赵、魏、秦并列的战国七雄之一。而这,自然有申不害变法的功劳了,正如同秦国能够消灭山东六国,同样离不开商鞅变法的推行。
三、韩国的铁矿资源,以及由此制造的兵器
《史记·苏秦列传》记载是“韩国北据巩洛、成皋山河之固,西有宜阳、商阪关塞之险,东有宛、穰、洧水,南有陉山。地方九百余里,带甲数十万,天下强弓劲弩皆出自于韩。”而这,显然是韩国能够位列七雄,让周边大国都不敢轻视的重要原因。
在战国时期,坐拥宜阳铁山,冶铁锻造手工业发达,武器装备精良。所以韩国的冶铁技术几乎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韩国以其著名的兵器——弩为各国所畏惧。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另外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
值得注意的是,在战国中期,秦国发起了宜阳之战,也即进攻了韩国的重镇宜阳,其目的之一应该就是夺取韩国的铁矿资源,并借此制造出更加锐利的兵器。在战国时期,凭借着先进的兵器,韩国能够守住周边大国的进攻。换而言之,如果没有这些兵器上的帮助,韩国很可能就没办法坚持到战国末期了,更没资格成为七雄之一。
四、韩国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最后,韩国是不强,但这却并不是韩国本身的问题,而是韩国限于其天然的地理情况所导致的。因为其坐落于中原腹地,所以也导致了韩国成为了战国之中名副其实的四战之国。再加上其周围还都是强国大国,所以韩国在领土面积上始终无法得到重大突破,故而,这才是韩国积弱的根本原因。但是,正是位于各个诸侯国之间,促使韩国的地理位置自然非常重要,也即谁能占据韩国,就能直接辐射到周边的诸侯国。
所以,在公元前230年开始的秦灭六国之战中,秦国第一个就吞并了韩国,这是因为不攻占韩国的话,接下来不管是进攻赵国魏国,还是齐国楚国,都不太方便了。再比如韩国的上党郡地区,更是战国时期的兵家必争之地。上党,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是对清代山西省下辖的辽州、沁州两州与潞安府、泽州府两府一带的雅称 。即今天的晋中市榆社左权,长治市,晋城市一带。“上党”的意思,就是高处的上面的地方,即“居太行山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上党可望得中原”之说。为了争夺上党郡,秦国和赵国之间爆发了长平之战。
对此,在笔者看来,正是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促使韩国可以在各个大国之间纵横,甚至拥有了朝秦暮楚的客观条件。而这,自然也是韩国能够在战国时期苦苦支撑到公元前230年的重要原因。与此相对应的是,越国、宋国、巴国、蜀国、中山国等大国,都没能坚持到战国末期,所以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而这些诸侯国即便在某些方面强于韩国,也没能位列七雄。
古国名,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开国君主是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迁都新郑。韩国是战国七雄中 韩国或韩是战国七雄之一,起源于三家分晋: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魏献子和韩宣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杀智伯,然后再将晋的领地瓜分,成为三个诸侯国。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三国与秦、楚、燕、齐合称战国七雄。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省郑州)。
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 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使韩国成为第一个被秦所灭的战国诸侯国,于前230年灭亡。
韩国最著名的人物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他是韩国贵族,其思想却为秦国所用。
较弱一个,又处军事必争之地。公元前230年,为秦所灭。
韩国君主列表
韩景侯
韩烈侯
韩文侯
韩哀侯
韩庄侯
韩昭侯
韩宣惠王
韩襄王
韩僖王
韩桓惠王
韩王安
韩姓三祖:
一、远古始祖:---韩浞
韩浞(亦作寒浞),夏代伯明氏之子,今山东潍坊东北人。曾杀羿代夏,立为帝。因为在姬周之前,所以是韩姓的远古始祖。他是现存所有先秦古籍中记载最早的韩姓人。
二、血缘祖先:---唐叔虞
周武王有个幼子叫,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韩姓的血缘祖先。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后,把唐封给了叔虞。
三、受姓始祖:---韩武子万
叔虞的儿子名燮(xie谢),燮自唐徙居晋水旁,就改称晋侯。燮生武侯,名宁旅,为三世。武侯生成侯,名服人,为四世。成侯生厉侯,名福,为五世。厉侯生靖后,名宜臼,为六世。靖侯生厘侯,名司徒,为七世。厘侯生献侯,名籍,为八世。献侯生穆侯,名费王,为九世。穆侯生成师,封于曲沃,是为桓叔,为十世。成师之子万,即韩武子,为韩氏受姓始祖。
作者: 风魔1 2005-6-19 16:10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有关韩国的资料(不全的请大家补充)
韩氏是出自姬姓
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为唐叔虞之后裔,韩侯为其得姓始祖。西周初年,
周公灭唐后,封叔虞于唐,史称晋国,因建都在唐,故叔虞又称唐叔虞。春秋时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后为曲沃武公统一。曲沃武公夺得晋国君位以后,灭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韩国,封其叔父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当时的韩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韩氏一直在晋国位列公卿。至战国初,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同赵氏、魏氏一起瓜分晋国,建立韩、赵、魏三国。起初,韩国建都于平阳,到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阳翟。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于新郑,历经八代,至韩襄王仓于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于是其宗室子孙以国为氏,称韩姓,并大多聚居在古时的颍川郡。到西汉末年,河南尹韩骞因躲避王莽之乱,移居古时的南阳郡,是为河南、陕西韩氏。
韩国的始谋者 韩厥
韩厥,即韩献子,春秋时期晋国上卿。生卒年不详,王要活动在晋灵公六年(前615年)至晋悼公七年(前566年)之间。
韩厥的祖上受封韩(旧说在今陕西韩城西南,清人考证在今山西河津与万荣之间)为食邑,故以韩为氏。
据《国语·晋语》记载,晋灵公时期,赵盾推荐韩厥任司马之职,执掌军中刑律。秦晋河曲之役,赵盾为中军元帅,他派出办事的人驾着他的战车横冲直撞,扰乱行军序列,韩厥当即将驾车的人逮捕,依法处以死刑。别人都为韩厥担心,对他这样不徇私情、不畏强权的做法感到不理解,以为这样只会触怒元帅,对自己不利。反而是赵盾庆幸自己推荐了一位十分称职的官员,还向其他将领夸耀自己的荐举之功。
韩厥担任司马一职的时间很长,一直以执法无私著称。齐晋鞍之战时,郤克为中军元帅。韩厥在军中即将桉律斩人,郤克知道后即刻驱车赶去,想说情救下。等他赶到,为时已晚,死刑执行完毕。郤克不但不能怪罪韩厥,还下令把尸体示众。于此可见,郸厥的执法是无可指责的,即便是他的上司也暗自折服。
以后韩厥任新中军主将,兼仆大夫;又为下军主将。晋厉公八年(前573年),任中军元帅,执掌晋国国政。
韩厥的政治主张,是素朴的民本思想。在晋景公谋划迁都时,韩厥献策,主要就是从人民生活方面考虑。许多人建议,从故绛(今山西翼城县东南)迁到郇(今运城解池西北)、瑕(今解池南)之地,那里土地肥沃,盛产食盐,“国利君乐”。韩厥认为,郇,瑕之地“土薄水浅”,地下水位高,太潮湿,容易生风湿病,引起人民愁怨,应该迁到新田(今山西侯马),那里“土厚水深”,利于居住,人民可以安居乐业,服从政令,是十世之利。后来晋国迁都干新田,即是采纳了韩厥的建议。
在战争的战略问题上,韩厥也是这种人民本位的思想。晋厉公五年(前576年),楚国侵伐郑、卫两国,当时晋国执政栾书打算出兵伐楚,韩厥不同意。他认为,楚国要是经常驱使人民从事侵略战争,人民必然会反对。失去人民的支持,怎么能进行战争?所以,应该先让楚军横行一时,等待它失尽民心,那时就不堪一击了。这样的观点,在当时很有进步意义,后来成为新兴贵族争夺诸侯公室政治权力的有力思想武器。
韩厥从政期间,诸侯争霸是时代的典型特征,他自己的活动都从属于晋国称霸的目标。但是,即便是在这个时期,晋国内部各大家族之间争权夺利的矛盾和斗争已很激烈。而韩厥在这种内部斗争中,一直保持着一种超然的姿态。晋景公十七年(前583年),栾氏、邯氏协助景公攻灭赵氏。韩厥虽然与赵氏渊源甚深,但没有起兵发难,只是事后在保全赵氏后裔上起了作用。晋厉公七年(前574年),栾书与荀偃迫于情势,骤起发难,杀胥童,废厉公。他们曾请韩厥参与其事,韩厥断然拒绝。这两次大家族之间的斗争都与国君有牵连,所以韩厥说:“弑君以求威,非吾所能为也。”实际上是不愿意参与家族之间的争权夺利。正是由于他这种超然的态度,使得韩氏家族得以保全壮大,成为后来“政在私门”时的六卿之一,三家分晋后的韩氏诸侯。
晋悼公七年(前566年),韩厥告老致仕,退出政坛,其子韩起(韩宣子)继位为卿。此后韩氏在晋国的显赫地位始终没有衰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22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