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黄子澄,建议建文帝削藩,却引发了靖难之变

以史为鉴 2023-06-24 11:14:02

黄子澄,建议建文帝削藩,却引发了靖难之变

黄子澄,接下来小编带你追寻最真实的历史人物,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黄子澄,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大忠臣,但是治国平天下的视角而言,忠臣是不是能治国呢?这不一定。

但这个不一定在建文帝的心里却是非常确定,他非常坚信黄子澄是个大能人,能够助他完成削藩大计。

但是,从后面的历史看看,黄子澄不止没有完成这个任务,反而在建文帝削藩之时屡出昏招,不止没有帮助建文帝取得胜果,反而是间接的帮助了朱棣完成了帝王之路,像极了一个卧底。

在朱元璋驾崩之后,建文帝继位,建文帝找到了黄子澄,正式开启了削藩大计。

此时建文帝才继位不过一月,此时削藩是不是最好的时机呢?

当然不是,按照朱元璋给建文帝定下的策略,新皇继位先要施恩于诸王,让诸王放下戒心,妥协隐忍,保证自身足够强大,再对诸王进行节制消耗。

可是建文帝等不及,他认为诸王过强,他放心不下,整日整夜睡不着,就怕几个叔叔联合起来把他赶下皇位。

于是找到黄子澄,黄子澄洪武十八年会元,此后伴读东宫,在建文继位之后,黄子澄为翰林院学士兼同参国政。

黄子澄早年就和建文帝谈过诸王难制的问题,于是现在两人一拍即合。

既然决定了要削藩,黄子澄便给建文帝出主意,咱们先易后难,先把势力小的藩王给搞掉。

于是先是周王、然后是代王、泯王、齐王、湘王,这些藩王无一例外,手里都没有太大的实权,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落得个被幽禁的下场。

选择先易后难,这无疑给势力强的藩王们一个缓冲的机会,当藩王们开始恐慌,便会着手开启最坏的准备。

因为建文帝削藩大计越来越明显,朱棣开始不安决定造反,但此时朱棣有一个顾虑,自己三个儿子还在京都,自己如果造反,那三个儿子肯定没了。

于是朱棣只能装作表面屈服,称病请求建文帝把自己的三个儿子送回来。

又到了命运抉择的时刻,建文帝问大忠臣黄子澄,我们该不该把自己的三个堂弟送回去。

黄子澄说当然该啊!送回去可以安抚朱棣,然后我们再趁其不备,以奇军强袭之,削藩大计便可成功。

黄子澄这样说,建文帝居然真的信了,此时早有诸王被囚禁被囚禁,被逼自杀的被逼自杀,建文削藩图燕所有人都看得出,黄子澄还想以此来安抚朱棣,不得不说真的天真。

朱棣的三个儿子回到北平之后,朱棣如虎添翼,自此再无顾虑,朱棣和建文这对叔侄开始正式迎来历史的交锋。

建文帝在一开始,复杂的人格暴露出来了,此前大刀阔斧削藩,好几位藩王被幽禁,按照道理来讲,双方已经兵戎相见了,那肯定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然而在出兵之时,建文帝却喊出了一句:别伤害我叔叔!

于是朱棣靠着这句话,躲过去好几次灾祸,每当燕师不利之事,朱棣挡在前,一下子便让王师失了魂,毕竟皇帝有命令,不让伤他叔叔。

而里面有个重点,作为建文帝的智囊,黄子澄有没有觉得建文帝在出兵之际说这样一句话不妥?既然觉得不妥,黄子澄为何不提醒建文帝?而如果觉得妥当,说不定这句话就是黄子澄建议建文帝说的,一来彰显建文帝大仁大义,二来并称祖训不要同室操戈,希望朱棣还有回转的余地。

此后建文与朱棣的对战更是一顿乱操作,临阵换将,黄子澄的建议。

而换谁不好,偏偏换了一个干啥啥不行,投降第一名的李景隆,五十万大军交给李景隆,而李景隆也交代得明明白白的,直接千里送人头。

此后朱棣围困南京,冷兵器时代南京易守难攻,怎么也可以耗个一两年,而遇到李景隆这样的人,望着朱棣燕军而来直接开城投了。

这就是黄子澄极力向建文帝推荐的大能人。

当然,黄子澄是个忠臣,太平盛世治世没有问题,但削藩这种大计,不是光靠黄子澄这样的忠臣就够了的。

建文帝怎么做才能赢得靖难之役?

这是个假设的问题,建文帝失败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可能是两点:一是个性柔弱,缺乏决断力;二是用人不当,缺乏识人之明。

首先来看建文帝在靖难之役过程中的表现,史书中对建文帝有这样的赞誉,说他?天资仁厚?。建文帝早在削藩过程中,就曾受到朱棣的蒙蔽,错过了及时下手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的机会。 明朝史书《吾学编》记载,朱棣正式起兵造反后,建文帝曾对大军的主将下令:?不得加矢刃于燕邸,使朕有杀叔父名?。据当年明月先生的《明朝那些事儿》所说,正是建文帝这种奇怪的命令使朱棣在战场上数次转危为安,反败为胜,先后打败耿炳文和李景隆,最终兵临南京城下。虽然有人对史书中这样的记载有质疑,但这似乎也符合朱允炆的个性特征,符合对他?天资仁厚?的评价。

在面临生死抉择时,向对手下达这样的命令,显然无异于自残,当然,朱允炆有下达这样的命令是符合他的儒家道德观念的,用冷箭或其它残忍手段杀害叔父,会让自己背上不孝、不义之名,这样的务虚观念遇到朱棣务实的打法,自然难以取胜。所以,要想赢得靖难之役的胜利,首先朱允炆要改变?仁厚?的心肠,下令大军主帅遇到朱棣格杀勿论,甚至下令全天下诛杀朱棣者有重赏,以取其首级为最重要的战斗目标,不用考虑其它虚无缥缈的干扰。这样,也许朱棣不等打到南京早就身首异处了。

其次再看建文帝的用人,本来他任用爷爷朱元璋给他留下的仅存的硕果耿炳文,是有机会战胜朱棣的。可就在耿炳文初战失利,但主力尚存,正准备重新规划战斗的关键时刻。建文帝听从书生太常卿黄子澄的建议,临阵换将,换上了最大的草包将军李景隆。李景隆上阵后,没多久就被朱棣打得全军覆没,使朱允炆失去了最后翻盘的机会。可以说,这次临阵换将是朱允炆失败的最直接原因。

从建文帝这样用人的经历看,显然他缺乏识人之明,首先不识耿炳文老将的实力,其次不识李景隆的草包饭桶,最重要的是他不识黄子澄是只能虚论军政,却不懂战场指挥的人。所以,要想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就是四个字?用人不疑?。既然选定了耿炳文,就要给予必要的信任,在密切关注战局的同时,尽量少干预其在前线的指挥,那样耿炳文很有可能战胜朱棣,毕竟十万大军的实力在那,后方南京朝廷的实力也在那。

靖难之役:没脑子的黄子澄自杀,被建文帝保护的败将却打开了国门

作者:我方团队未央 1402年6月,燕王朱棣终于进入南京,取得「 ”靖难”之役的最终胜利,登基称帝,改年号永乐。 论功行赏是每一个从战乱中走出的帝王必不可少的一步,但令人意外的是,一个毫无战功的草包竟然成为第一功臣,而他甚至还是敌军的将领。 一、丧失先机的建文帝 大明王朝的缔造者朱元璋,为巩固政权大肆分封「 ”同姓诸王”,亲王们的足迹遍布明初的地图上,著名的燕王朱棣被分封到了北京,其余子弟也多在军事要塞。 朱元璋去世后,建文帝朱允炆在黄子澄等人的辅助下登上了皇位,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 ”削藩”,但事情还没开始,建文帝团队内部就产生了分歧。 齐泰打算首先向燕王朱棣动手,但黄子澄认为周、齐、湘、代、岷诸王,在朱元璋在位时期,就做了很多不法之事。现在想要问罪,应该从周王开始。 周王被削藩后不久,朱元璋的忌日即将来临。按规矩,诸王应该进京祭拜。 但有了周王的信号,朱棣察觉到了朝廷的风向标,也趁机做好了备战的准备。 朱棣开始不断告病,上书表示自己已经病危。 政治上异常敏锐的朱棣明白,如果自己身体无恙,那就必须前往南京的皇宫中祭祀父亲朱元璋,而这一进,怕是再难出来。 根据《明太宗实录》记载,朱元璋忌日时,朱棣派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从北平出发,前往南京拜祭。 朱棣一次性派出三个儿子,除了表示自己的重视外,更是告诉朝廷,自己没有异心。但朱允炆摆明了就是要除掉藩王,朱棣的这三个儿子一进京城,兵部尚书齐泰就劝建文帝立刻将此三人扣为人质。 建文帝正打算同意,黄子澄表示如此一来会打草惊蛇,应该把这三个人送还燕王,表明朝廷并无削藩之意,以麻痹燕王。 局势明明已经路人皆知,本来能掌握主动权的朱允文就在黄子澄的建议下丧失了先机。 更惨的是,建文帝的朝廷还在假装天下太平的时候,与蒙古草原相隔不远的燕王府已经与蒙古人厮杀了数十年,实力不断膨胀。 二、不安心的燕王 事实上,不管建文帝会不会削藩,燕王朱棣应该都不会安心只做一个燕王,在与蒙古人作战的过程中,朱棣趁机汇集了一帮能人异士在自己周围。 不巧的是,朱元璋在世时,担心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为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如今,却成了燕王朱棣起兵的好借口。 燕王很快精心策划了几篇文稿,表示朝廷内乱,自己不得不出兵为「 ”建文帝分忧”。 战争避无可避,朱允炆祭告太庙,削朱棣宗室属籍,废为庶人,起兵讨燕,还在今河北正定地区设置了平燕布政司。 南京地处江南,银粮充足。在朱元璋苦心经营多年后,实力更是远胜过气候寒冷的北平。 建文帝与朱棣之间的对战的实质,是一场中央镇压地方叛乱的战争,可为何结果却令所有人所望呢? 这与一个人的领兵有着直接的关系,他是李景隆。 李景隆是曹国公李文忠之子,靖难之役时,被拜为大将军征讨朱棣。 征战前,建文帝亲自在江边为他饯行,行「 ”捧毂推轮”之礼,赐「 ”便宜行事”之权,驻军德州。 建文帝不了解李景隆,真正了解李景隆的人是燕王朱棣。 朱棣得知是李景隆带兵后哈哈大笑,表示这个人能力不行,命长子朱高炽留守北平后,自己直接率精锐兵马奔袭其他城市。 失去朱棣镇守的北方并不坚固,很快就要被李景隆帐下都督翟能几乎攻破。 就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刻,前方取得胜利的翟能接到了李景隆的召回,被迫放弃攻下的城池,究其原因,无非两个字——猜忌!朱棣没有看错李景隆。 之后,朱棣回师北平,与李景隆交战。 李景隆果然大败。不久之后,撤回德州。 李景隆大败,南京城中的朱允炆竟认为失败原因是其权柄不够,无法便宜行事所致,对其不罚反赏,赐其黄钺弓矢,赐其「 ”专征伐”之权。 然而这一次,领兵六十万的李景隆还是失败,部队一撤再撤。 1402年,建文帝登基短短四年,燕军已经打过长江,直逼南京,群臣不断上书,请求诛杀李景隆,建文帝固执地表示不准,还不忘命人前往朱棣的营帐,表示愿意划长江而治。 朱棣胜利在望,怎么可能同意求和,建文帝只得再战。 而这一次,建文帝把「 ”常败将军”李景隆安排在了南京最重要的城门——金川门镇守。 不久,燕军兵至金川门,而这次李景隆没有战败,他做了一件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事情——开城投降,迎燕军进城。 一直在失败还一直被保护的李景隆,就这样反插了自己的保护神和主上一刀,彻底背叛了建文帝,史称「 ”金川门之变”,直接导致了黄子澄等人自杀殉国,建文帝不知所踪。 如果能重来,相信建文帝一定会选择在李景隆第一次战败时,就杀掉他。 朱棣登基后,以李景隆「 ”默相事机之功”将其大加赏赐。 明代战争中大规模使用火药,李景隆这一生,要说最大的贡献,可能就是让刚刚修建的南京城墙没有很快面临战争。 但中国人历来信奉食君之禄,分君之忧,李景隆的结局只能被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 史料来源:《明史》、《明太宗实录》 比纪晓岚更「 ”铁齿铜牙”的官,六亲不认,却是晋朝良心 拿到免死金牌的功臣却被赐死,护身符为何秒变催命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20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