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明朝锦衣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锦衣卫原称仪鸾司,其职责是帮助君主管理仪仗。1382年,明政府撤销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设置“锦衣卫亲军都指挥使司”,锦衣卫制度正式产生。关于它的设置,《明实录》中曾记载:“洪武十五年四月,改仪鸾司为锦衣卫,秩从三品”。明朝初年,朱元璋实行卫所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外边由都司统辖,内边由五军都督府管理。除此以外,他还设置“上十二卫”,他们是君主的私有军队,职责是保证君主的人身安全,直接听命于皇帝,而锦衣卫就是其中之一。
锦衣卫由“锦衣卫都指挥使”负责管理,由君主任命其信任的人担任。锦衣卫下设置十七所、南镇抚司和北镇抚司,以后两者最为重要,其中“南理本卫刑名及军匠,而北专治诏狱”。即南司负责管理刑名和军籍,北司职责是专管诏狱,因此北司权势要比南司大。1387年,朱元璋认为锦衣卫存在随意任用手中权力的弊端,将它暂时废除。明成祖即位后,为了使明政府国家机器高效运转,又重新设置。此后,锦衣卫一直存在,直到1661年南明永历帝时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与掌卫使任子信被杀才正式被废除。
明朝皇帝为什么要设置锦衣卫?原因有二:
其一,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
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贯穿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对基本矛盾,在明朝时期这对矛盾表现得十分突出。从中央与地方来看,当时在北方,元朝“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也,归附之不下数千里也,资装凯杖尚而耐用也,驮马牛羊尚全而有也”。不甘心失败的蒙古军事贵族不断伺机南下侵略,对明朝北部边疆构成严重威胁。在南方,贵族占有许多土地,中央政府控制的土地不断减少,这严重影响了政府的税收,使中央出现了财政危机。从君臣关系来看,一方面,宰相不断扩大权势,严重威胁皇权,特别是胡惟庸当政时,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另一方面,许多功臣担任高级官职,他们居功自傲,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对皇帝构成严重威胁。在这种情形下,朱元璋废除了宰相,权分六部,并规定以后不得再设丞相,同时也裁撤中书省,在地方上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以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虽然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使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但是明太祖日理万机,精力有限,为了帮助其分担政务,处理案件,朱元璋于1382年建立了锦衣卫。
其二,明朝皇帝多疑性格的影响
明朝大多数皇帝性格多疑,特别是明太祖。他出身贫农,当其称帝时,南方的一些地主和平民由于他出身低微而对其拒不承认。同时他年少时目睹了地主阶级的残暴,由此对地主阶级产生一种厌恶之情。当王朝统治秩序稳定下来后,过度的猜忌和疑心使他认为功臣是他及其后代统治的最大威胁,为此他设立锦衣卫,严密监视功臣贵族,以各种借口诛杀他们,“胡蓝之狱”便是他诛杀功臣的有力证明,“独至明祖,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举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懿文死,孙更羸弱,遂不得不身后考虑,是以两兴大狱,一网打尽”。
锦衣卫设立之初主要职责是保护君主的安全,因此其最原始的性质为军事机关。由于明初政府对锦衣卫军士的待遇极高,在他们之中出现了一些豪军悍徒,锦衣卫军士中的弊端越来严重,再加上一些功臣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势,严重威胁朱氏王朝的统治。同时地方上的反叛势力发动起义,这一切都使新兴的明王朝动荡不安。为了稳定统治秩序,加强中央集权,朱元璋又赋予锦衣卫侦查和缉捕之权,锦衣卫便具备了特务机构的性质。由于宰相制度的废除,朱元璋亲自处理各种事务,渐渐力不从心,一些官员趁机贪赃枉法,吏治腐败十分严重,朱元璋为了减轻其负担和惩治腐败,又让锦衣卫参与监察和司法审判,锦衣卫又进一步发展成为司法机关。虽然1387年朱元璋以锦衣卫权力太大为由将其暂时取消,但朱棣即位后又恢复锦衣卫的所有权力,此后其各种职能一直延续至南明。总而言之,锦衣卫是集军事、特务和司法多种性质于一体的军事化管理机构。
军事机构是锦衣卫最原始的性质。明初在兵制上实行卫所制,锦衣卫就是其中一种特殊的卫,它由皇帝直接统领,负责君主的安危。《明史》中曾记载“凡朝会、巡幸,则具卤薄仪仗,率大将军(共一千五百七员)等侍从扈行。宿卫则分番入直。朝曰、夕月、耕藉、视栖,则服飞鱼服,配绣春刀,侍左右”。这些都是接近皇帝身边的任务,而它们由锦衣卫负责执行,因此它成为一个重要的军事机构。
在明朝以前,就已存在具有特务性质的组织,如西汉时期的“绣衣直指”,三国时期的“校事”以及宋代的“皇城”等。锦衣卫与这些机构的性质类似,其职务主要是逮捕罪犯,并对他们进行秘密审讯。从其职能来看,它和特务的任务大同小异。此外,由于君主直接管辖锦衣卫,只要秉其旨意,它有权逮捕全国任何人,并且可以不用通过司法机关直接对犯人进行审判,由此便成为一个庞大的特务机关。
锦衣卫在皇帝的授权下,可以对任何人进行侦查和逮捕,被抓之人往往被送进锦衣狱,在锦衣狱中,锦衣卫官员会对犯人进行严格的审讯,甚至严刑逼供,凡是被审讯之人,十之八九会死于狱中。除了执行稽查、逮捕和审讯等任务之外,锦衣卫也执行法司会审任务,其过程是“锦衣卫使亦得与法司午门外鞠囚,及秋后承天门外会审,而大审不与也。每岁决囚后,图诸囚罪状于卫之外垣,令人外省”。从这些活动来看,锦衣卫虽然还不是国家设置的正式司法机构,但事实上已具备了司法机构的性质。
当初朱元璋建立了锦衣卫巩固皇权,之后又将锦衣卫撤销。这是因为国家逐渐发展稳定,没有什么能够威胁到自己的皇权也就取消了锦衣卫;还有就是锦衣卫的权利、势力越来越大,朱元璋担心以后会威胁到自己子孙继承皇位;再则就是锦衣卫的存在太过消耗国家财力了。
锦衣卫最初是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立的,最初的锦衣卫并不是这个名字,而是叫做“拱卫司”。他们的主要作用就是为皇帝收集情报,监督大臣有无谋反之心。此外锦衣卫还拥有很大的权力,他们可以逮捕任何人,这里面包含皇亲国戚,逮捕之后可以对犯人进行不公开审讯。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与统治,特让锦衣卫掌管邢狱,并且赋予他们巡察缉捕的权力,他还设置了镇抚司,让他们从事侦查、逮捕、审问等活动。
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并让他们帮助自己巩固了皇位,按理来说这个职位会一直使用下去,但是朱元璋还是取消了这一职务。首先就是朱元璋的目的达到了。他设立锦衣卫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打压一些有谋反念头的功臣,现在国家在自己手中逐渐稳定下来,没有了对皇权的威胁,那么锦衣卫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其次就是锦衣卫自从设立以来给与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人数不断的壮大,再由他们发展下去必然会对国家造成危害。虽然现在他们还在朱元璋的掌控之中,但是如果自己去世了,自己的后代继承皇位他们可能就没有这么好控制了,所以为了皇权稳定传承,朱元璋撤销了锦衣卫。
最后就是因为财力的问题。虽然朱元璋设立的锦衣卫选拔很是严格,可是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最想去的还是锦衣卫,所以也有很多人通过层层选拔留了下来为朝廷效力。随着锦衣卫人口的增加,他们所需要的钱财也越来越多,国家承担不起这么多的钱,于是出于国家经济方面的考虑也就撤销了锦衣卫。
提到明朝,我们可能会想到东厂、西厂、锦衣卫、宦官专权等等,尤其是锦衣卫,提起就让人不寒而栗,影视剧里只要一提到锦衣卫就会发生不好的事,就会响起恐怖的bgm。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位高权重
锦衣卫的由来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滑稽,它之前是掌管朝廷仪仗的叫仪鸾司的这样一个机构,根本与我们记忆中的那个恐怖阴森的地方大不相同,直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才为它才改名锦衣卫。所以说,锦衣卫是朱元璋建立的。锦衣卫,按照表面意思理解,就是锦衣华服的皇帝侍卫。锦衣卫的侍卫每次出去办公时都要穿越飞鱼服带绣春刀,大家别看只是一把刀,但是这是皇上御赐的,是身份的象征,《春明梦馀录》中记载:绣春刀极小然非上赐则不敢佩也。从此处就可以看出朱元璋当时对锦衣卫的重视。而且锦衣卫的这些人不是随随便便的人,他们的地位很高,权利也很大,皇帝给他们权利嘛。所以他们在当时还是很风光的。
地位特殊
地位特殊,既指锦衣卫的地位特殊,也指那些被抓进去的人非同一般。《明史·职官志》中记载:“赏侍卫 缉捕 刑狱之事”职能广泛。再说那些被抓进去的人一般都是天下重罪之人或权高或富有或有声望,还记得小编前段时间写过王阳明被抓进诏狱吗?大家想来就知道锦衣卫是什么地方了。锦衣卫让人最害怕之处不是那些权臣掌管,而是那些刑具、锦衣卫狱(昭狱)。《明史·刑法志》中记载:“锦衣卫狱者,世所称诏狱也。”锦衣卫抓进去的人无法被探监,而且食物一般都递不进去。据说有些地方常年无光,阴暗潮湿,呆的时间长了心里不出问题都难。
中途被废
锦衣卫的“威名”震慑人心,好多重官都被吓着了,自然也就没有多少人会去触屏朱元璋的底线,但是锦衣卫,五年以后就废了,这究竟是为什么?《明史·职官狱》中记载:“二十年,以治锦衣卫者多非法凌虐,乃焚刑具,出系囚,送刑部省审录,诏内外狱,咸归三法司,罢锦衣卫狱。”原来不仅当朝官员害怕,朱元璋自己也察觉到了锦衣卫过于残酷,所以他自己就果断下诏书要废除锦衣卫,但是藕断丝连,直到几年之后二次诏书下了以后才废除的差不多。直到朱棣上位后又重新设立。
朱元璋设立锦衣卫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统治,但是朱元璋推行之后发现了它的弊端还不小,所以就又果断废除,这样坚决果敢的勇气是着实令人佩服的!
朱元璋是一个很腹黑的君主,为了能够时时刻刻的掌握着自己手下的举动,创立了锦衣卫。但是这个制度也有很大的弊端,就是很多的大臣因为畏惧锦衣卫就变得畏手畏脚,不敢有所作为,更不敢提出谏言,导致言路闭塞,很多大臣有好的建议也不敢提,朱元璋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后来把自己建立的锦衣卫制度撤销了。
锦衣卫这个组织是非常可怕的,虽然他们的官职不高,但是类似于皇帝直属的部门,有着监督百官的作用,他们的一句话有时候就决定着一个大臣的前途,甚至决定他们的生死。朱元璋的时代当官的人真的生活在白色恐怖的生活中,有了锦衣卫这个部门,朱元璋都知道这个大臣晚饭吃了什么,吃了几碗,想想都可怕。
在这种制度下很多的大臣也是收敛的自己的行为,在朱元璋的时代很少出现大的贪官污吏,这和锦衣卫制度是分不开的,在这个角度上看,锦衣卫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但是随着锦衣卫的权力不断的扩大,大臣每天都生活战战兢兢,更不要说为国家建设提出有用的建议了。
朱元璋在晚年的时候也是看到了锦衣卫制度的弊端,所以在他去世之前就废除了锦衣卫,并且明令说过他的后人不要使用这个制度,让他的后人们要学会宽容,学容忍。但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棣登基之后又重新启动了这个制度,继续了对大臣们的监视。
锦衣卫【锦衣卫】
1382年,出于监控朝廷官员的需要,朱元璋设立锦衣卫,作为一个正式部门,有自己的法庭和监狱,俗称“诏狱”。而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废除锦衣卫,所关押囚犯都转交至刑部。直至燕王朱棣登基为帝,为了加强对大臣的监控,此时才重新恢复锦衣卫。
锦衣卫指挥使【锦衣卫指挥使】
锦衣卫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正三品官衔,一般由皇帝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镇抚司【镇抚司】
锦衣卫所属之南北两镇抚司。“南镇抚司”负责法纪、军纪;“北镇抚司”传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有自己的监狱,可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司法机构。北镇抚司外部任务较多,经常出差全国,由于直接向皇帝负责,因此地方官员见到北镇抚司的人都是恭恭敬敬,称呼为“上差”或“钦差”。
绣春刀
【绣春刀】
作为明代锦衣卫的标准配刀,这名字可不是随便取的。杜甫曾写诗《入奏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赠予一位向皇帝奏事的窦御史,宋人用诗中“绣衣春当霄汉立”一句中的“绣春”做了园名,而到了明代将锦衣卫佩刀称作“绣春刀”,以示锦衣卫与皇家关系密切。
飞鱼服
【飞鱼服】
作为锦衣卫的两大特征,除绣春刀之外,就是我们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飞鱼服了~飞鱼并不是现在所说的那种海鱼,而是一种近似龙首、鱼身、有翼的虚构形象。而官员要有一定品级才允许穿着飞鱼服。
右衽【右衽】
朱元璋在一统天下后,根据汉族传统,“上承周汉,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中原人崇尚右,习惯上衣襟右掩,称为右衽。锦衣卫中同样保留了右衽的特点。而在中国古代,有些少数民族或是汉族死者,服装前襟向左掩,异于中原一带的右衽,称为左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19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