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为什么孙权刚去世,东吴的托孤大臣就开始自相残杀

以史为鉴 2023-06-24 09:46:55

为什么孙权刚去世,东吴的托孤大臣就开始自相残杀

为什么孙权刚去世,东吴的托孤大臣就开始自相残杀,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在汉末三国这一历史阶段,提到托孤,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刘备的“白帝城托孤”。在夷陵之战后,刘备败退至永安白帝城。公元223年,刘备将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和李严。虽然李严最后被废为平民,但是,诸葛亮毕竟还是为了蜀汉竭尽全力,正是因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汉才能从夷陵之战后的低谷中走了出来。对此,刘备的白帝城托孤,无疑是比较成功。当然,在三国时期,也有比较失败的托孤,比如魏明帝托孤于司马懿和曹爽。而就笔者今天要说的东吴孙权,其托孤也是非常失败。在魏明帝托孤后,司马懿和曹爽还是和睦相处了一段时间。但是,在孙权刚去世后,东吴的托孤大臣就开始自相残杀!

首先,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同年,孙权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东吴内乱和朝局不稳。太元元年(252年),孙权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孙权临终之际,太子孙亮年仅10岁左右。对此,孙权自然要留下几位托孤大臣,以此辅佐年幼的孙亮。最终,孙权确定了五位托孤大臣,分别是大将军诸葛恪、中书令孙弘、会稽太守滕胤、荡魏将军吕据、宗亲侍中孙峻。

由此,对于孙权选择的托孤大臣,从表面上来看是比较合理的,既有诸葛恪这样的武将,也有中书令孙弘这样的文臣,还有侍中孙峻这样的东吴宗室,以此来互相制衡。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孙权死后,中书令孙弘因素来与大将军诸葛恪不和,担心日后被诸葛恪加害,所以决定先发制人。在此基础上,在孙权死后,中书令孙弘故意隐瞒了孙权的死讯,欲矫诏除掉诸葛恪,被孙峻告发。对此,诸葛恪立即邀请孙弘议事,于座中将其诛杀。在孙权刚一去世,托孤大臣之一的中书令孙弘就被杀了。

在中书令孙弘被杀后,太子孙亮成为东吴的第二位皇帝。对于孙亮来说,以诸葛恪为太傅。由此,诸葛恪在东吴的地位,如同他的叔父诸葛亮在蜀汉一样。在掌握了东吴的大权,诸葛恪出兵伐魏,导致大败,民心尽失。公元253年,在诸葛恪惨遭新城之败后,同为托孤大臣的孙峻暗中联合皇帝孙亮,将诸葛恪及其亲信以赴宴为名诱入宫中,在宴会上将诸葛恪杀害。由此,在孙权去世一年后,第二位托孤大臣又死于非命。在除掉诸葛恪后,孙峻掌握了东吴的大权。对此,孙峻杀害了废太子孙和、孙权之女孙鲁育,宣太子孙登之子孙英等人。

最后,由此,对于孙权的子女,不少都死于孙峻这位托孤大臣之手。公元256年,孙峻在征伐魏国时因病去世,时年37岁。孙峻死后,他的堂弟孙綝继续掌握东吴的大权,从而让孙亮这位皇帝成为傀儡。不久之后,孙綝最终将孙亮废黜,改立琅琊王孙休为帝。彼时,孙权的五位辅政大臣,只剩下滕胤与吕据。对此,滕胤与吕据密谋除掉孙綝,因计划泄露,滕胤被杀,吕据自杀。由此,对于孙权留下的五位托孤大臣,本应该共同辅佐年幼的皇帝孙亮,却因为种种原因而自相残杀。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孙权托孤的孙亮被废黜,失去了皇帝之位,整个东吴也因此内耗而元气大伤。所以,在笔者看来,三国时期,孙权托孤是最失败的。对此,你怎么看呢?

东吴托孤大臣张昭,勤勤恳恳辅佐孙权,为何还屡遭不信任?

张昭,三国时东吴的名臣,他作为托孤大臣,勤勤恳恳辅佐孙权,但至少两次关键时刻,没有受到孙权的信任,这是为什么呢?

笔者今天试着分析其中的原因,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三国演义人物谱张昭

一。 为创建东吴的基业,勤勤恳恳、忠贞不二

张昭可谓是东吴创业的元老,早在孙策开始打江山时,他就加入了东吴团队,当时孙策的领地上几乎所有重要的事务都托付给张昭经手,他为孙策打平江东做出了很大贡献。孙策将他比喻为自己的管仲(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国相)。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遇刺受重伤,临终前将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并无比信任地说:若孙权不行,你完全可以取而代之。张昭不负重托,首先出面收纳东吴各地豪强归顺,巩固与扩大了吴国领地;对待孙权忠心辅佐,还敢于进谏,经常纠正年轻孙权的不当之处,让他能在正确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如孙权喜好打猎,因当时年少气盛,还经常与猛兽零距离接触,这引起了张昭的担心,他诚恳地告诫孙权,作为一国之君,应该慎重对待自己的身体,否则出了意外于国于民都不利。逼迫孙权收敛了打猎的爱好。再如,一次打胜仗后,孙权大摆宴席,与众战将与群臣开怀畅饮,甚至当下属醉酒晕倒后,孙权竟然用水将他们扑醒,命令他们继续喝。这时张昭闻讯赶来,他立即严厉指责了孙权的不当行为,使得孙权终于醒悟停止了与群臣喝酒。

二。两次关键时刻,未得孙权信任

为东吴事业贡献了很大力量的张昭,却在两次关键时刻,没有得到孙权的信任。

1.赤壁之战,力主言和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爆发前夕,孙权召集众臣讨论是战还是和,张昭是主和派的首领,他认为当时曹操的势力过于强大,凭东吴的一己之力根本无法抗衡,因此建议归附朝廷、投降曹操。

但是,孙权没有听他的意见,而是采纳了周瑜、鲁肃等主战派的建议,联刘抗曹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2. 虽然众人所望,却未当上丞相

鉴于张昭对东吴的功劳,在孙权准备设立丞相时,不少大臣都以为张昭应该当之无愧,但孙权却始终没让他当上丞相,并推脱说:丞相的担子太重,而考虑张昭的脾气过于耿直,一旦不采纳他的意见,就会招致他的怨恨,这样会伤害老臣身体的。

三。原因分析及启发

赤壁之战,张昭力主言和,应该也不是投降主义,而是与孙权所处的位置、站的角度不同,他是从保住东吴江山不失(毕竟有托孤重任),孙权及东吴老百姓不受战争之苦而考虑的;而孙权刚掌大权不久,朝气蓬勃,很想干出一番事业,从而能稳住东吴的江山,加上周瑜、鲁肃合理分析了当时敌我双方的形势,提出孙、刘联盟的聪明建议,与孙权的内心想法一拍即合,因此,他没有接受张昭等主和派的意见,并最终以少胜多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始终未让张昭当丞相,托辞老臣身体不合适是表面文章,笔者认为是孙权不想让张昭功高盖主,而提拔年轻有为、能听从自己话的人当丞相,便于他的统治地位稳固。不知大家认同笔者这种看法?

张昭的经历给我们的启发是:一心想干好事业的人,不能光顾低头拉车,还要注意抬头看路,并能换位思考,了解领导或老板的真实想法,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道路不偏离大方向,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诸葛亮的侄子聪慧过人,成为东吴的权臣,为何却惨遭灭族呢?

诸葛亮兄弟三人,他在蜀汉担任丞相,弟弟诸葛均也是蜀汉任职,而他的大哥诸葛瑾为孙权效命,担任东吴的大将军,在军中的地位仅次于陆逊。诸葛瑾的长子名叫诸葛恪,聪慧过人,孙权非常喜欢他,甚至有意培养他做东吴的“诸葛亮”。然而,诸葛恪在成为东吴权臣后,为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惨遭灭族?

诸葛恪字元逊,是诸葛瑾的长子,少年成名,“辩论应机,莫与为对”。孙权第一次见到诸葛恪时,就称赞道:“蓝田生玉,真不虚也。”由于诸葛恪反应快、善言辞,孙权对他很看重,因此有意在政治、军事方面培养他。到了孙权晚年,昔日东吴的元勋老臣早已相继过世,而太子孙亮年纪尚幼,“朝臣咸皆注意于恪”。

孙权病重后,征召诸葛恪入朝,“以大将军领太子太傅”。孙权临死前,在病榻前托孤给诸葛恪,“吾疾困矣,恐不复相见,诸事一以相委。”诸葛恪虽然成为东吴的权臣,但地位很不稳固。托孤后的第二天孙权病死,同是托孤大臣的中书令孙弘就想干掉诸葛恪,“弘素与恪不平,惧为恪所治,秘权死问,欲矫诏除恪”,不过没有成功。

原来诸葛恪长期在地方任职,朝中情况复杂,而他又没有陆逊那样的功绩,权力的基础很不稳固。诸葛恪心里清楚,他在给弟弟诸葛融的信中写道:“吾身受顾命,辅相幼主,窃自揆度;才非博陆而受姬公负图之托,惧忝丞相辅汉之效;恐损先帝委付之明,是以忧惭惶惶,所虑万端。且民恶其上,动见瞻观,何时易哉?今以顽钝之姿,处保傅之位,艰多智寡,任重谋浅,谁为唇齿?”

诸葛恪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威望,主要做了三件大事。第一,废除孙权时期的苛政。诸葛恪“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这些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恪每出入,百姓延颈思见其状”。第二,迁都武昌。当时东吴的都城在建业,是东吴皇室以及江东士族的大本营,诸葛恪想通过迁都摆脱这些集团的束缚,但是却没有成功,反而激化了与他们的矛盾。

孙策托孤给张昭,张昭最后为何没有当成东吴的宰相?

孙策托孤给张昭,张昭也是没有辜负孙策之托,辅佐孙策年幼的弟弟孙权稳住局面建立威望,帮助东吴稳定繁盛发展。后来张昭没有成为东吴宰相,一是孙权认为宰相需要管的事情太多了,而张昭年事已高,要是让他太过于忙碌,反而不是善待老臣的举措。二是孙权认为张昭强于直柬,就是说话办事有点冲,不适合做宰相。再有就是赤壁之战时孙权和张昭的主张不同,张昭有归降曹操的打算,这一点也是后来孙权不会让他当东吴宰相的主要原因。

孙权尊重善待张昭

在东吴孙策因为被仇人暗杀,用毒箭射中面门后,胸怀大志的孙策自知命不久矣,就托孤张昭和周瑜,告知年幼的弟弟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可见张昭的能力非常。而年幼的孙权也在张昭的辅佐下建立了威望,稳定了局面,并且带领东吴繁盛发展。真正成为东吴之王的孙权对张昭也是尊重非常,孙权对待朝中大臣大多直呼其名,但是唯独称张昭为张公。在百官都认为张昭应该升为宰相时,孙权说宰相一职过于繁忙,什么事情都要过问,这样让年事已高的张昭去管理,孙权表示自己不忍心让张昭那么劳累,不让张昭当宰相也是孙权善待张昭的举动。

性格问题

孙权在张昭周瑜等人的辅佐下,也没有让哥哥孙策失望。东吴在孙权的治理下可以说百姓安居乐业,国力也大大提高。而对于辅佐自己的大臣们,孙权也是深知他们的性格,要知道年幼的孙权可是善于察言观色的,再有这么多年的政治历练,孙权当然清楚老臣们的为人做事。孙权说张昭敢于直言,性格刚烈就是有些时候比较严格,要是做了宰相,在需要管理全部事情的时候说话没有得到认同一类的,会出现一些诘难不利于大局。

赤壁之战孙权张昭有了嫌隙

在孙权坐稳东吴后,由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让很多人不满,也就有了后来的赤壁之战。在赤壁之战前,孙权虽说也犹豫不决,但是面对江东父老和哥哥孙策以及先人的付出,孙权心里是不会投降曹操的。但是身为辅国老臣的张昭确表现出了投降曹操的意向,这也是让孙权大为吃惊的,自此以后这件事在孙权心里就有了嫌隙,再有孙权也意识到自己需要培植新的势力来掌管重要职位,这样才能更好的和自己一心,有了这样的嫌隙,孙权自然也不会让张昭成为东吴的宰相。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18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