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澶渊之盟北宋要给每年给辽十万两银子,绢二十万匹,这生意是亏了还是赚了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4 09:46:28

澶渊之盟北宋要给每年给辽十万两银子,绢二十万匹,这生意是亏了还是赚了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澶渊之盟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公元1005年,宋朝与北方的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协约规定,双方以白沟河为界,宋辽之间相互约定为兄弟之国。同时,宋朝需要每年给辽十万两银子,绢二十万匹。

对于这一盟约,有人认为是宋朝签订的屈辱之约。也有认为,这一盟约,保证了宋辽双方百年无战,是有积极意义的。

关于澶渊之盟,现在的我们应该怎么评价呢?

澶渊之盟的签订绝非偶然

契丹族在北魏时期,就已经与中原王朝有了交往。后来,由于契丹族被慕容氏攻击,只能逐水草而居,这时就有不少部落归顺了隋朝。

到了宋朝时期,辽国已经逐渐成为中原王朝北方一个非常强大的少数民族。那时,宋朝自称为“南朝”,并称呼辽为“北朝” ,由此可以看到两个国家之间关系的密切。

在宋代建立初期,面对着北方强大的辽和其他受到辽保护的北方政权。赵匡胤制定了“先南后北”统一全国的战略,他首先把目光放到了南方。然而,在他平定南方后突然病逝了。后来他的弟弟赵匡义即位, 接着出兵灭北汉。

而澶渊之盟的签订,则是宋太祖两次攻辽失败后,不得不与之签订的条约。

澶渊之盟为何非签不可?

1004年,辽圣宗和他的母亲萧太后,率领20万大军,进攻宋朝,眼瞅着就要占领汴京。宋朝廷上下全都震惊了。

如何应对来势汹汹的辽军?宋朝内主战派和主和派的声音起此彼伏。

参知政事王钦若,主张迁都到金陵地区。另有人主张迁都到成都地区。而以寇准为首的主战派,则极力主张宋真宗御驾亲征。

虽然宋真宗害怕辽军,但是想到迁都会丢失大面积的国土,他还是选择了亲征。不过,这一路上,宋真宗的信心始终不足,是被寇准等人,赶鸭子上架逼着走的。

最终,宋朝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这也标志着两国缠绵已久的战争终于得到了平息。

有人说,辽进攻宋,宋出兵本是正义之师,而且虽然辽军号称20万大军,但孤军深入,要是好好打这一仗,宋完全有赢得可能。那么为什么说澶渊之盟,非签不可呢?

首先,宋朝缺乏与辽作战的物质基础。我们都知道,军队作战是非常耗费经济基础的。宋朝建立在五代十国的战乱之中,而且立国之后,太祖就一直对南方用兵,现在要集中火力对抗辽,对于民生和经济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消耗。

其次,宋军在军事力量上也不能与辽抗衡。经过宋太祖、太宗的制度建设,宋王朝十分忌惮军队权力,也采取了削弱节度使的权力的措施,同时把禁军的权力收归到皇帝手中。而原来戍守地方上的厢军、乡兵等,只服役不训练,长久下来就丧失了作战的能力。

最后,宋朝从立国以来,国家运作的重心都放在怎么防范内部上了。无论是解除禁军,还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宋朝的君主不希望自己的王朝,像五代十国甚至唐朝那样,从内部瓦解。所以,宋朝的社会内部也不是很稳定,为对外征战的不稳定因素增加了更多的变数。

澶渊之盟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任何一些协议的签订一定会对后世产生影响。澶渊之盟也不例外。

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在澶渊之盟签订后,辽、宋在一百年内,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和平的局面也为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基础。

对于宋朝来说,以“契丹讲和,大赦天下”进一步精兵简政,缩减了军费开支,可以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对于辽国来说,通过这一协约也建立了与宋的贸易关系,从而促进了与宋的贸易与文化交流。在没有签订澶渊之盟之前,辽控制的燕云十六州,非常的动荡。但是签订协议后,该地区得以大力发展农业。另外,宋辽还互相建设榷场,作为官方的贸易往来。

虽然澶渊之盟对宋辽双方都来了积极的影响。不可否认,在宋朝的历史,澶渊之盟的屈辱性是不可避免的。毕竟,和平是以钱为代价的。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都要向辽缴纳“岁币”,这笔巨额款项如何获得,只能靠搜刮民膏。

而且澶渊之盟的签订,给本来军事力量不太强的宋,埋下了可以通过合约、给钱来换和平的种子,也进而助长了宋朝苟安的情绪。这些不得不说都是澶渊之盟带给宋朝的负面影响。

澶渊之盟究竟是怎么回事

澶渊之盟究竟是怎么回事?

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国,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

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曹利达成的协议还规定了: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澶渊之盟以后,北宋在边境上的雄州(治今河北雄县)、霸州(治今河北霸州)等地设置榷场,开放交易。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术传往辽。北宋政府用香料、犀角、象牙、茶叶、瓷器、漆器、稻米和丝织品等,交换辽的羊、马、骆驼等牲畜。民间的交易也很发达。

考古工作者在今内蒙古和东北辽代古城和墓葬中,发现了宋朝制造的瓷器、漆器、铜钱等文物,这些都是通过贸易流入辽境的。

辽宋贸易促进了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增进了两族人民的友谊。澶渊之盟后,寇准功高望重,受到宋真宗的疑忌。不久,宋真宗借故把他贬斥出朝,任命妥协派王钦若为宰相。

这样,宋朝更不想收复幽云十六州了。辽这时也发生了变故,1009年,萧太后病死。1011年,就在萧绰去世后的第十五个月,韩德让也随之去世。接着,辽政权内部又开始发生分裂,辽再也无力大规模兴兵南下。澶渊之盟后,宋、辽在百年里没发生过战争。其间只发生了两次重要交涉。

一次是104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辽乘北宋同西夏交战的机会,向北宋勒索土地。北宋增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10万匹。另一次是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辽借口北宋在山西边境增修堡垒破坏边界,要求划界。第二年,宋政府允许以分水岭为界,又放弃一些土地。

此后宋辽两国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宋辽之战是怎么回事?

北汉灭亡后,宋太宗乘胜挥师北进,企图一鼓作气,收复后晋割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当宋军进至燕京(今北京)外围时,辽国东易州(河北易县)、涿州(河北涿县)等地方官纷纷降宋,以牛酒犒军,燕京城内人心浮动,宋军很快包围了燕军。辽派大将耶律休哥率援军赶到,在城西门外的高梁河大败宋军,宋太宗乘驴车逃走,宋军溃不成军,丢弃大量兵器和粮食等物资,第一次收复燕云之战失败。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再次下令北伐。主要军队分成三路,东路以曹彬为统帅,率军十万出雄州,进逼燕京:中路军由田重进率领。由定州取蔚州;西路以潘美为主帅,杨业为副,出雁门关,攻山后诸州。宋军计划在中、西两路得手后,与东路军会师燕京,同辽国一决胜负。战争一开始,中、西两路进军神速,尤其两路军杨业所部,连下云(山西大同)、应(山西应县)、寰(山西朔县东)、朔(山西朔县)四州。而东路军急于争功,打乱了原来的部署,结果弱点暴露,为辽军所乘,大败亏输,影响全线战争计划,宋军开始全面撤退,辽军从东向西展开攻势,潘美、杨业等退守代州。

宋太宗正当辽军西进之时,云、朔等州的百姓不愿再受辽国的压迫,要求迁入宋朝境内。为此,宋太宗下令宋军保护边民安全撤离。潘美、杨业等在代州召开一次紧急会议,商讨对策。当时,辽国以倾国之兵压向云州地区,前锋已攻下寰州。杨业对潘美说,此时辽军正盛,不可正面战斗,建议宋军出代州,从太石路向应州进发,对辽军作一个邀击的态势,等辽军来战,减慢其西进速度,使边民有时间从容准备。等辽军来战时,宋军则及时转移,使辽军扑空,这样既完成任务,又不伤害军民。这一正确主张,遭到监军王诜和刘文裕的反对,他们指责杨业领兵数万而畏懦如此。而错误地主张宋军直走雁门关外北川中,大张旗鼓,迎击辽军。杨业认为,现在时机不利,白白地令士卒去牺牲,而功业不能建立。杨业被责无奈,只得以必死的决心出战。杨业要求潘美在陈家谷口设兵为援,否则将会全军覆没。但当杨业出兵之后,潘美在陈家谷口等了一段时间便撤离。杨业率兵力战,自午至晚,及至谷口,不见潘美援军,知事已无法挽救,再率部死战,身被创伤数十处,士卒伤亡殆尽,犹杀敌数十人。马重伤不能走,遂为敌所俘,绝食三日而死。其部将王贵亦杀敌数十人,矢尽而亡,所部无一生还者,闻者皆流涕。这次北伐又告失败,此后,宋军不敢北向,对辽采取守势,以求苟安。

十八年后,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九月,辽国大举侵宋。辽景宗及其母萧太后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攻城略地,于十一月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河南濮阳),宋朝廷大震,经过一番争论,宋真宗决定亲征,至澶州。澶州城夹黄河而筑,分成南北二城,中间有一座浮桥相联系。真宗行至南城,感到辽军正盛,许多随行的官员请求暂驻,以便进一步观察形势。宰相寇准则坚决请求真宗立即过黄河,进驻北城。寇准认为,如不过黄河,则宋军人心越发有危机之感,辽军也感不到有震慑的威力,这不是取威决胜的办法。寇准还分析了宋军形势,王超领劲兵屯驻中山(今河北定县),扼敌军深入之咽喉;李继隆、石保吉等分率大军遏制敌军左右肘,其他四方援军不断赶到,为什么疑而不进?经过争论,又得到太尉高琼的支持,终使真宗过河,登上北城门楼。当宋军看到皇帝专用的黄伞盖出现在城门楼时,远近之人,欢呼雀跃,声闻数十里,士气为之大振。而辽军见到这种情况,则相互惊愕,军不成列。

在这关键时刻,宋真宗把军事指挥权交给寇准负责,大得人心,号令明肃,上下一致,增强了抗敌的决心。正在此时,辽军数千骑乘胜突至城下,宋军将士奋勇迎击,斩获大半,其余狼狈而逃。宋辽两军在澶州相持十余日,辽统军萧挞览出兵督战,被宋军用床子弩射死。萧挞览为辽名将,临阵而死,辽兵锐气顿挫,并有孤军深入之感,不敢再战,乃拟和谈,压宋屈服。辽方向宋暗送密书,提出条件,求订盟约。寇准提出不能接受,他要求把辽军驱赶出境,辽方向宋称臣,并献出幽州地,才能讲和,但宋真宗有厌兵意向,不愿用战争办法解决辽兵入侵问题,特许订盟。宋真宗派曹利用等到辽营谈判。经过讨价还价,双方最后订立盟约,因澶州的郡望称澶渊,史称“澶渊之盟”。其主要条款是;(一)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宋真宗年长为兄,辽主年幼为弟,又以萧太后为叔母;(二)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双方沿边州县各守边界,两边人户不得互相侵犯等条款。“澶渊之盟”,在政治上双方是平等的,有利于双方民族之间的团结,具有积极意义。宋辽两国的紧张关系趋于缓和,战争得以停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澶渊之盟”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宋辽两国再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北宋在澶渊战胜了辽国,为什么却要每年给辽送岁币

总体上来说有两点:
1、契丹军事战斗力较强,对北宋威胁较大,为了息事宁人,北宋送给辽“岁币”。
2、北宋统治者的软弱、腐朽。
请看以下史实:
公元1004年(宋景德元年),辽朝萧太后、辽圣宗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前锋已经到了澶州(今河南濮阳)。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到朝廷。寇准劝真宗带兵亲征;副宰相王钦若和另一个大臣陈尧叟却暗地里劝真宗逃跑。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陈尧叟是蜀人,劝真宗逃到成都去。

  宋真宗听了这些意见,犹豫不决,最后召见新任宰相寇准。

  宋真宗听了寇准一番话,决定亲自率兵出征,由寇准随同指挥。

  在寇准和将士们的催促下,宋真宗才决定动身到澶州去。

  这时候,辽军已经三面围住了澶州。宋军在要害的地方设下弩箭。辽军主将萧达兰带了几个骑兵视察地形,正好进入宋军伏弩阵地,弩箭齐发,萧达兰中箭丧了命。

  辽军主将一死,萧太后又痛惜又害怕。她又听说宋真宗亲自率兵抵抗,觉得宋朝不好欺负,就有心讲和了。

  澶州城横跨黄河两岸。宋真宗在寇准、高琼等文武大臣的护卫下,渡过黄河,到了澶州北城。这时候,各路宋军也已经集中到澶州,将士们看到宋真宗的黄龙大旗,士气高涨,欢声雷动。

  萧太后派使者到了宋朝行营议和,要宋朝割让土地。宋真宗听到辽朝肯议和,正合他的心意。他找寇准商量说:“割让土地是不行的。如果辽人要点金银财帛,我看可以答应他们。”

  寇准根本反对议和,说:“他们要和,就要他们归还燕云失地,哪能再给他钱财。”

  但是,宋真宗一心要和,不顾寇准的反对,派使者曹利用到辽营谈判议和条件。曹利用临走的时候,宋真宗叮嘱他说:“如果他们要赔款,迫不得已,就是每年一百万也答应算了。”

  寇准在旁边听了很痛心,只是当着真宗面不便再争。曹利用离开行营,寇准紧紧跟在后面,一出门,一把抓住曹利用的手说:“赔款数目不能超过三十万,否则回来的时候,我要你的脑袋!”

  曹利用知道寇准的厉害,到了辽营,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定下来,由宋朝每年给辽朝银绢三十万。

  曹利回来详细汇报。当曹利用说出答应的银绢数目是三十万的时候,宋真宗高兴得简直要跳起来,直称赞曹利用办事能干。

  随后宋真宗听信近臣的谗言,罢免了寇准。

  接着宋辽双方正式达成和议,宋朝每年给辽朝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不用说,这笔巨额赔款,长期成为北宋人民额外的沉重负担。历史上把这次和议叫做“澶渊之盟”。

  此后宋辽两国未有大规模的战事发生。

澶渊之盟的内容有哪些?

?澶渊之盟?是宋辽两国为平息战事而签订的盟约,该盟约的内容包括:宋辽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宋朝每年为辽国提供钱银、绢布;开设榷场,开展贸易等。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一直想要将契丹人赶至长城外,但是由于契丹人十分骁勇善战而未能成功。契丹族所建立的辽国政权就这样一直盘踞在北方,给宋朝政权造成极大的威胁。

辽国一直以来都对农业经济发达的燕云十六州虎视眈眈,为此多次对宋朝发动战争。而宋朝对燕云十六州亦是十分重要,所以断不能落入辽国手中。为了争夺燕云十六州宋辽两国之间的战事一直持续了25年。景德元年的时候辽军再次南下进攻宋朝,当时宋朝君主宋真宗见辽军来势汹汹便想要南逃。但是后来因为宰相的劝阻而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前往檀州督战。

宋真宗这一举动极大地鼓舞了前线战士的士气,一时间集结至檀州的军民人数多达数十万人。当时辽国的掌权者萧太后见宋朝如此大阵仗,加之当时进攻檀州的辽军物资供应不足,于是便产生了议和的想法。宋朝本就对辽国心存畏惧,对于议和一事自是乐见其成。介于宋辽双方皆有意议和,于是战事暂时告一段落,随后宋朝派遣使者前往辽营进行谈判。在经过一番谈判之后,?檀渊之盟?就此签订。

由于宋真宗坚持不割地只给钱,所以该盟约并未提及割地一事,只涉及宋朝需要每年给辽国提供十万银以及二十匹绢的内容。除此之外,该盟约还规定将白沟河作为宋辽两国的分界线,双方均不得在此处创筑城隍。再有就是在两国交界处设置榷场供宋辽两国百姓进行贸易,加强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檀渊之盟?签订之后,宋辽两国在近百年的时间里都不曾再发生过战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18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