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乾隆追封的唯一皇后是谁生下的儿子成大清皇帝

众妙之门 2023-06-24 09:09:15

乾隆追封的唯一皇后是谁生下的儿子成大清皇帝

还不知道乾隆追封的唯一皇后是谁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吴谨言饰演的魏璎珞一路打怪升级,成为后宫的大赢家,让人看得目瞪口呆。而历史上也确实有魏璎珞的原型人物,就是魏佳氏,魏佳氏没有其他妃子那样高贵的出身,出身汉族,还是辛者库的宫女,按理说这样的出身是无法立足与后宫的,但是魏佳氏不仅做到了,还做得很不错。在乾隆一生三个皇后中,魏佳氏是其中一个,而且还是唯一一个在死后追封的皇后。

魏佳氏容颜秀美,娇俏可人,心地善良,在宫女中脱颖而出,被乾隆皇帝看中,封为了贵人。魏佳氏比乾隆小十六岁,深得乾隆宠爱,入宫后每两年,又被封为令嫔,“令”在古代汉语中有美好之意,也许,是因为魏佳氏展示给乾隆的都是美好的一面,才得到了这样的封号。就此,魏佳氏的晋升之路彻底打开,在富察皇后病逝后,娴贵妃成为下一任皇后,魏佳氏也从令嫔成为了令妃。

这时,魏佳氏以列众嫔之首,排在了家世和资历都比自己有优势的舒嫔叶赫那拉氏之前,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极大的荣宠。在此后的十年间,乾隆都对令妃极其宠爱,魏佳氏也不负所爱,为乾隆生下了四子二女,并且凭借生育的功劳,一跃成为令贵妃。接着便是皇后那拉氏失宠被打入冷宫,在第二年去世,令妃也成为了后宫之首,封为了皇贵妃,统摄六宫,代行皇后之责,成为无名号而有实权的后宫之主,长达十年之久。

1773年,乾隆秘密立皇十五子颙琰为皇太子,但太子的生母魏佳氏却还是皇贵妃的名分,始终没有做到皇后的位置上。尽管魏佳氏的办事能力和待人谦和的态度都令乾隆非常满意,但乾隆不再立皇后的决心也十分坚定,一方面是因为思念发妻富察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不流露出立储意向,也只能颙琰的母亲魏佳氏继续保持皇贵妃的身份,避免引起其他皇子的猜疑。

乾隆本想等到自己宣布退位的时候在册封魏佳氏为皇后,但魏佳氏没能等到这一天,立储两年后,魏佳氏因为生育的原因身体受损严重,不幸病逝,享年四十八岁。这样,魏佳氏以皇贵妃的身份摄六宫之事长达十一年之久,一直到去世也未得到本应得到的皇后名分。也许是出于心灵上的补偿,乾隆将魏佳氏葬于裕陵地宫,并在嘉庆帝继位后,乾隆追封魏佳氏为了孝仪皇后。也许是母凭子贵,但不可否认的是魏佳氏能得此殊荣,还是因为乾隆宠爱。

魏佳氏是乾隆追封的唯一皇后,辛者库出身,生下的儿子成大清皇帝。纵观乾隆这一朝,魏佳氏是为乾隆生育子女最多的一位后妃,也是清代生育子女最多的后妃之一。魏佳氏在乾隆二十一年至乾隆三十一年间,先后为皇帝生下六个孩子,且时间间隔较短,足见她的宠幸之深。虽然在生前未能得到皇后的名分,但在死后被追封,也可以让魏佳氏心满意足了,毕竟这些都来自丈夫的宠爱,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乾隆第十五子是谁?

乾隆帝第十五个儿子正确名字为爱新觉罗·颙琰,其母亲为孝仪纯皇后。孝仪纯皇后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生下爱新觉罗·颙琰。

孝仪纯皇后魏佳氏(1727-1775),乾隆皇帝的妃嫔、嘉庆皇帝的生母,也就是我们很熟悉的令妃娘娘。孝仪纯皇后出身正黄旗包衣,后抬旗入满洲镶黄旗,应该是以宫女身份入宫,得到乾隆喜爱而成为嫔妃。

乾隆在位时她最高头衔为皇贵妃,后追封为孝仪纯皇后。虽然她在世时没有封为皇后,但她是乾隆后期最受宠的女人,也是后宫的事迹掌权者


扩展资料

在乾隆三十年皇后那拉氏断发的四个月之后,乾隆帝晋封魏佳氏为皇贵妃,皇贵妃魏佳氏已经成为后宫中名分最高的人。虽然魏佳氏生前没有成为皇后,但她的一生已经很圆满了,她出身不高却受到皇帝的宠爱,由贵人逐步晋封到皇贵妃,她的儿子永琰在她生前已经被秘密立储,也许魏佳氏弥留之际,乾隆帝已将此秘密告知于她。

在魏佳氏去世前,乾隆帝已经将她的娘家抬旗入满洲镶黄旗,并编为世管佐领;在魏佳氏去世后,乾隆帝在她原有的仪仗中增加了十八件,达到七十六件,仅比皇后的仪仗少了一件;从魏佳氏留下的遗物中可以看出,她生前已经拥有东珠朝珠,而东珠朝珠是帝后才有资格佩戴的,由此也可以看出乾隆帝给予魏佳氏的特殊待遇。从乾隆二十年到四十年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无论是在乾隆帝心中,还是在后宫中,最有影响的当属魏佳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孝仪纯皇后

为乾隆生下第一个孩子的女人是谁?一生都没进过宫门

大家好,我是我,说起富察皇后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乾隆皇帝对富察皇后的感情这么深厚,两个人也是很早就相识了,但是给乾隆生下第一个孩子的却并不是富察,而是富察的伴娘,而这个伴娘也是富察氏,不过和富察皇后并没有任何的关系,只是服侍她的一个丫鬟而已,富察皇后出身也是非常高贵,而正是因为要凸显富察皇后的娘家,才将富察的伴娘一起嫁到了弘历的府里,而富察氏的年龄比弘历要大。

富察皇后当然是弘历的妻子还是正室,而富察氏只不过是他的一个侍妾,也不知道弘历当时的想法,可能妻不如妾这是我们古时候的老话,在弘历和富察皇后谈的热火朝天的时候,弘历却和富察氏有了孩子,并且给取名永璜,而永璜也是乾隆的长子,乾隆对这个长子也是非常的疼爱,要是表现好的话,说不定会将皇位传给他,但是永璜在富察皇后的葬礼中礼数不周,然后乾隆看到后就不再信任永璜,后来永璜也就郁郁而终,可谓是英年早逝,乾隆也是很后悔,而富察氏在生下永璜后,也没有停歇,尽管富察氏是侍妾,但是受到的恩宠还是不少,又过了几年,他生下了皇次女,只不过很早就夭折了。

不过这个时候好在永璜还在,尽管当时弘历还不是皇帝,但是却是皇位继承人,即便富察氏地位低,也能够母凭子贵,在弘历登基之后,她的地位肯定不会低,而富察氏和她的女儿一样,在雍正病重的时候,眼看弘历要成为皇帝,富察氏就确实了,而这个嫁给弘历为其生下皇长子的女人,好不容易嫁给了皇上,却连皇宫都没见过,而富察氏尽管生前没有名分,但是在死后却被加封,而在富察氏去世后的两个月,弘历登基也就是乾隆皇帝,追封富察氏为哲妃,而乾隆十年的时候,将其追封为皇贵妃,而一个侍妾被追封为皇贵妃,也是非常罕见,可能和她生下皇长子也是分不开的。

只是可惜富察氏的这一上也是非常可怜,出身在富察氏,但是却只是旁支,和同族的小姐嫁入王府,但是却是赠品一样,在枕边人快要继承大统的时候,她却离世,就连她的儿子,也在她死后失宠抑郁而死,而她的这一生,和辉煌永远差了这一步,愿她在下辈子能够是一个运气好的女子。

历史上的胤礽究竟是谁

爱新觉罗·胤礽(1674年6月6日-1725年1月27日),清朝宗室,康熙帝时的废太子。后避其弟雍正帝之讳,改名允礽。

清朝第一位享有公开立储的皇太子,亦是唯一一位康熙亲自公布天下拥有册封礼遇的皇太子。胤礽于皇太子位长达三十八年之久。尔后康熙不再公开建储大典立皇太子,恢复旧有祖制以遗诏的形式立太子。胤礽病逝后雍正追封为和硕理密亲王。

胤礽自幼即聪慧好学,胤礽被圣祖训谕成优秀的预备储君培养,幼年时就亲自教他四书五经。六岁时,圣祖令名儒张英、李光地为胤礽之师,并令熊赐履授以理学诸书。

康熙二十五年 (1686年),特召江宁巡抚、著名理学家汤斌以礼部尚书之位为詹事府詹事,直隶大名府兵备道耿介为少詹事,胤礽能熟练使用满语、蒙古语、汉语官话三种语言,马术出众,能左右开弓,儒家基本经典亦能粗通,并且时常听闻圣祖宣讲治国之道。?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圣祖亲征噶尔丹,在乌兰布通之战前夕,驻古鲁富尔坚嘉浑噶山,圣祖患疾,召太子及皇三子胤祉至行宫。太子侍疾无忧色,圣祖伤心,遣太子先返北京,这件事是父子情份产生裂痕的起因。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圣祖再次亲征噶尔丹,命令时年二十三岁的太子代行郊祀礼,同时坐镇京师监国理政,各部院奏章听从太子指示处理,如发生重要之事,大臣议定后,奏启太子[5][6]。六月,战胜噶尔丹,圣祖回京,太子在诺海河朔亲迎,圣祖命太子先还。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圣祖出兵宁夏,仍然命太子留守京师。但是,此时已经有对太子不利的流言传至圣祖,权力与亲情之间的矛盾开始生冲突,自此圣祖对太子的眷爱渐渐产生了变化。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初四,圣祖在巡视塞外返回途中,在布尔哈苏台行宫,召诸王、大臣、侍卫,文武官员等齐集行宫前。胤礽被圣祖以“不法祖德、不仁不孝”等罪被废黜太子身份。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辛巳,又以“虽被镇魇,已渐痊可”为托词,复立胤礽为皇太子,妃复为皇太子妃,暂时解决了皇子争位的难题,但是“父子君臣”之间却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裂痕。

康熙五十一年 (1712年)九月三十日,圣祖巡视塞外回北京当天,即向诸皇子宣布:“皇太子胤礽自复立以来,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业断不可托付此人。朕已奏闻皇太后,著将胤礽拘执看守。”

胤礽废黜幽禁于紫禁城之咸安宫。十一月十六日,将废皇太子事遣官告祭天地、太庙、社稷。废太子胤礽的大哥胤禔,康熙亦命令严加禁锢幽禁皇长子胤禔于府第内。

康熙六十一年三月,康熙快驾崩时传言于圆明园初见弘历得康熙最钟爱,但是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初期均不封弘历爵位世子、长子尊其爵。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传位于雍正皇帝胤禛。


扩展资料:

胤礽非常可惜,拥有如此优势的条件,很早就确定了将来要当皇帝的地位。只要他自己不乱,虽然是九龙夺嫡,最终的胜利者也必定是他。

而老四老十三算是他的铁杆,应该会予重用。可天算不如人算,包括胤礽在内,谁都没想到,皇位居然被老四给夺了去。

如果按序齿算,胤礽是康熙的第二个儿子,长子胤禔 (不按序齿算,胤礽是七阿哥)。但胤禔命不好,母亲纳兰氏的地位不如胤礽母亲赫舍里氏的地位高,赫舍里可是康熙最喜欢的皇后。

而且赫舍里是因为生胤礽时难产而生,更让康熙对胤礽有了一丝永远难以抹灭的歉疚。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的六月,胤礽出生,仅一年后,康熙就举行了册封太子的仪式,封只有一岁半的胤礽为太子。

胤礽被确定为帝国继位人,又是赫舍里以命相搏才生的儿子,康熙对胤礽那真是用了最大的心思,希望能把胤礽培养一个合格的皇帝。

康熙开始放手让胤礽处理国事,他出征期间,都由胤礽监国,类似明朝的永乐皇帝出征,让太子朱高炽监国。可康熙压根也没想到,这个将来的清朝皇帝竟是如此的不成器,白白辜负了自己对他的殷切厚望。

要论才学,胤礽接受了整套的儒家治国哲学,学术上是没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他的能力与胸怀,并不像一个未来皇帝,而更像是一个率性而为的阿哥。

让康熙对胤礽初生不满的是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有人举报太子藏匿匪人,就是德住这些人,罪行是悖乱宫闱,胤礽在康熙心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再加上康熙最疼爱的十八子胤祄在出行途中病死,而胤礽对老十八的死泠漠处之,这让康熙大为恼火。康熙一生讲的是个“仁”字,最瞧不上皇子们那个刻薄冷面样,康熙有次生病,结果胤礽见着老爹后,也没有过多伤心,康熙真的愤怒了。?

这只能说胤礽太过天真,不会演戏,看看曹丕或是后来的咸丰,皇位是怎么来的?就是靠着哭给骗来的。如果胤礽也在康熙面前哭一通,会增加康熙对他的印象分,对巩固太子之位非常有利。

胤礽没这么做,可能是考虑到那一年(1690年),自己的弟弟们还小,暂时还威胁不到自己的地位,所以觉得没必要假哭。

胤礽当国时,肆意妄为,脾气暴躁,经常无故殴打王公大臣?,纵容属下胡作非为。如果胤礽的身份只是个亲王贝勒,康熙训斥一顿也就算了,可他是将来的皇帝。这么胡来,康熙断然不会把清朝交给他。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的5月,康熙第一次废黜了胤礽。目的是再观察一下胤礽,同时让他不喜欢的老八跳出来。老八也傻,康熙在废胤礽后都说了:以后阿哥中谁再想当太子,那就是大清之贼,国 法不容。胤禩还跳出来被康熙无情敲打,政 治生命差点完结。

废胤礽的诏书中,康熙就给将来复立胤礽留下了尾巴。虽指出“胤礽不孝不义,暴虐慆淫”,但却是因为“有鬼物凭附,”所以狂易成了疾病。

一年后,康熙给自己和胤礽都找了台阶下,说胤礽果然中了邪,以前做的蠢事丝毫不知情,而现在胤礽的狂疾已除,恢复了正常人的心理。顺水推舟,恢复了胤礽的太子名位。

面对父皇的一擒一纵,胤礽要是聪明,应该知道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他需要更多的在康熙面前体现“仁”、“厚”、“宽”、“雅”。而?胤礽依然没有长进,所做所为和以前一样,甚至让康熙怀疑胤礽在精神上出了问题。

康熙都六十岁了,而胤礽做了三十多年的太子,换了谁都会着急上火。胤礽还不知道康熙能活多久,万一活到一百岁,岂有八十多岁的皇太子。胤礽有些等不急了,就起了夺权的心思。虽然不如电视剧里,胤礽策划兵乱,准备废掉康熙夺位。

但胤礽也有自己的心腹马仔,如步军统领托合齐,尚书耿额,都统鄂善等人。有的朝臣也和胤礽暗中款曲,经常聚在一起秘密饮酒,不知道都在商议些什么见不得光的事。

康熙虽然有心把江山传给胤礽,但那是在自己死后,而不是出现新的玄武门之变,自己被弄成太上皇李渊那样的老朽摆设。所以,康熙提前动了手,铲除了托合齐、耿额等人,还下诏指责胤礽不仁不孝,这等于提前宣告了要再次废掉胤礽。

果然,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从清朝的利益考虑,康熙不得不再次废黜胤礽,罢为庶人,这是胤礽在康熙朝的大致人生轨迹。

胤礽在最有优势的条件下大倒热灶,白白便宜了胤禛。胤禛成了君临天下的雍正皇帝,而自己只是封了个聊胜于无的理亲王,见着老四还要给老四磕头行君臣大礼。

胤礽不当皇帝,对他自己来说是个天大的悲剧。可对清朝来说,选择雍正则是天大的幸运。如果不是雍正及时扭转了日渐倾斜的清朝大船,清朝也将和元朝一样,在中原无百年国运,趁早卷铺盖回“龙兴之地”游猎去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礽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17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