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十二子允祹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康熙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被后世学者尊为“千古一帝”,庙号圣祖。康熙帝是历史上在位时间非常长的一位皇帝。8岁即位的康熙人称少年天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康熙帝逐渐长大,之后的康熙开始亲政,这为康熙创造丰功伟绩奠定了基础。其后就是在亲政之后,康熙的第一件事就是铲除鳌拜,此时的康熙仅仅十多岁的年龄。
由此可见,康熙早在青少年时期,就显示出了过人的头脑。智斗鳌拜一直是康熙引以为豪的,只不过到了晚年时期,康熙对此表示后悔,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将鳌拜的家人平反,但是没有平反鳌拜本人。不过,康熙的晚年时期并不太平。
在他晚年的时候,却出现了他人生中的唯一一个污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这也是因为康熙生的儿子太多了,而且每个都非常的优秀。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康熙帝非常伤心,更为可怕的是,各个皇子形成了派系,比如说四爷党、八爷党等等,这样的情况下出现后,更是让康熙非常恼火。可是康熙晚年时期,一位皇子手握兵权,但是这位皇子与他人不一样,他不争位。
手握兵权却没有参与夺位,一直保持着中立的态度。他就是康熙的十二子允祹,是由苏麻喇姑抚养长大。允祹的生母是定嫔,但从小是被苏麻喇姑抚养,正因如此,康熙帝对他的这位儿子格外看重。允祹序齿为皇十二子,所以当时人称“十二爷”。
允祹手握兵权,史书对此记载为“其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之事著十二阿哥办理。”允祹生性淡薄,与世无争,所以即使是手握重兵,也未参与皇位的争夺战,这一切与苏麻喇姑的教育肯定是有很大关系的。没有参与夺嫡之争,也让允祹躲过了一劫。
即使是到了雍正帝即位之后,对待这位弟弟,雍正帝也是给予了官职,没有与其他皇子一样被囚禁或者撤职。雍正皇帝上位后,封允祹为履郡王,之后又故意降级。可是允祹依旧是不卑不亢的继续做自己的事情。雍正二年,宗人府弹劾允祹“治事不能敬谨,请夺爵”,从多罗郡王降至固山贝子。
之后到了雍正八年五月二十八日,恢复允祹多罗履郡王爵。雍正十三年十月初五日,正式任命允祹管理礼部事务。雍正晚年时期,对允祹的信任更为看重,此时的雍正下旨“……其宗人府一切事务既有履郡王管理,果亲王亦停其监管……”履郡王管理礼部和宗人府事务。
到了乾隆时期,允祹仍然得到了重用。乾隆二年三月初二日,允祹奉雍正帝梓宫入清西陵,孝敬皇后乌喇那拉氏与其随葬。允祹在这之后仍然得到了重用,到了允祹65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会典馆”总裁。
允祹66岁的时候,由于年龄过大,此时的乾隆下旨:“……除履亲王同辈王等及余王公年老者,仍令乘轿外,余惟年节列仪仗,乘轿上朝,常期俱著乘马。”就是说,66岁的履亲王被乾隆列入可乘轿上朝者之首。乾隆十五年三月二十日,允祹独子12岁的弘昆夭折。
为了不让允祹过度伤心,乾隆劝慰其“以礼节哀,承侍太妃,勉副朕意”。将永珹过继胤裪。到了允祹年过七旬的时候,仍然掌管着宗人府,之后72岁的允祹被免去其宗人府事务。乾隆二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允祹薨世。乾隆赠谥号“懿”。
康熙一共生有35个儿子,其中顺利长大成人的共有20个。康熙帝曾经两立两废“太子”二阿哥,一众皇子纷纷加入争储大战,那些没有参与夺嫡的其余11个儿子,他们的命运又如何呢?
温顺善良的皇五子胤祺
康熙曾评价胤祺“心性甚善,为人敦厚”。可能正是他的这种佛系心态使然,胤祺是年纪最长、且从未染指储位之争的。不仅他自己对皇位无甚兴趣,胤祺也没有像他的亲弟弟九阿哥胤禟一般,成为炙手可热的“八爷党”中坚力量。
虽然是同母所生的亲兄弟,但胤祺是由皇祖母孝惠章皇后抚养长大,他们的性情和人生选择都不尽相同,这也直接决定了他们的不同结局:胤祺于雍正十年(公元1723年)因病去世,亲弟弟胤禟却被雍正幽禁折磨而死。
身残志坚的皇七子胤祐
据史料记载,胤祐身体有轻微的残疾,但他仍能率领镶黄旗大营,随康熙帝远征葛尔丹,并且曾立下赫赫战功,是一位富有军事才能的皇子。
康熙五十七年,胤祐被任命为正蓝旗统领,管辖正蓝旗军务。或许是受身体残疾的拖累,再加上母妃成妃在后宫身份地位不高,胤祐从青年时期就不像其他皇兄弟一般野心勃勃,也不参与各路党争,直至雍正八年病逝,享年50岁。
一心向佛的皇十二子胤祹
在胤祹刚满两岁的时候,孝庄太后去世了,太后的陪嫁丫环、忠心耿耿的苏麻喇姑深受打击,终日郁郁寡欢。为了缓解苏麻的悲痛心情,聊慰太皇太后在天之灵,康熙特意将两岁的胤祹托付给苏麻喇姑抚养。
如康熙所料,苏麻视胤祹如若己出,从此尽心尽力抚育他长大成人。胤祹也在苏麻的影响下笃信佛教、一生虔诚,远离世俗的纷争与喧扰。
与前面两位皇兄相比,胤祹受封亲王最晚。要知道胤祺在康熙时就已经是恒亲王了,连身患残疾的胤祐,在雍正登基后也被“论功行赏”晋封为淳亲王。
可是胤祹因为将乾隆生母钮祜禄氏写成了钱氏等诸多事端,直至雍正去世也还是郡王身份;不过,虔心佛法的胤祹并不以为意。还是在乾隆登基后,这位年纪最长的叔父终于晋封为履亲王。他是康熙20个儿子中最为健康长寿的一位,一共活了78岁。
履亲王胤祹去世时,已是乾隆二十八年了。
默默无闻的皇十五子胤禑
清朝祖例有云,嫔妃不能养育自己所生的皇子,待皇子满月后,就要送由他人抚育。康熙帝的第十五个儿子胤禑是密妃所生,但自幼交由雍正的生母德妃抚养。
胤禑11岁时,离开德妃,改为由自己的亲哥哥二阿哥胤礽扶养。胤禑与德妃亲生的四阿哥,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关系不算密切,因为二阿哥胤礽虽几经废立,可仍是雍正的眼中钉、肉中刺。
胤禑不像十二皇兄那样健康长寿,他在39岁那年就去世了。在去世前一年,对他并无太多好感的雍正封他为愉郡王。
才高八斗的皇十六子胤禄
胤禄与胤禑同为密妃所生,他是个多才多艺的皇子,通数学、精乐律。康熙末年,玄烨的堂兄庄亲王博果铎身患重疾,身边却无子嗣侍奉。于是康熙在探望堂兄时,特命皇十六子来府上照顾庄亲王。
博果铎去世后,胤禄承袭了庄亲王的爵位。关于“过继”胤禄的原因,也有博果铎亲侄子们(庄亲王亲弟惠郡王的儿子们)勾心斗角、谋袭亲王之位,触怒康熙这种说法。
既然事实上过继给了父皇的堂兄,胤禄同时也就丧失了争夺王位的一切资格,但正因为此,雍正也对他特别喜爱和重用。再加上胤禄才智过人、处事圆滑,深得庄亲王一家老小的信任和爱戴。雍正过世前,胤禄和十七弟胤礼一同被任命为顾命大臣,对他的倚重由此可见一斑。
乾隆三年,顾命大臣之一胤礼去世。乾隆担心胤禄权力失去制衡、难以控制,遂借胤禄与胤礽第二子弘皙往来诡秘之由,“停双俸,罢理藩院尚书任”(据《清史稿卷二百十九》)。
短短几个月后,又以“私抵宫物”之名免去胤禄五年的亲王俸禄。但乾隆还是动了恻隐之心,并没有罚满五年,两年后他恢复了胤禄的俸禄。恢复俸禄几个月之后,胤禄又倚仗自己突出的音乐才华管理起了乐部。乾隆三十二年,胤禄去世,享年73岁。
好武通文的皇十七子胤礼
胤礼出生于康熙三十六年,也就是说,雍正帝即位时,胤礼还只有二十六岁。所以对胤礼和比他更为年幼的五个皇子来说,他们不参加储位之争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储位之争的关键时期,他们都尚未成年或刚刚成年——换言之,他们既没有一众皇兄们对帝王宝座的觊觎之心,也不是“太子党”、“八王党”乃至“四爷党”的重点争取对象。
胤礼自幼文武双全,深得康熙喜爱,又拜大诗人沈德潜为师,在诗词、书法等领域都有颇深的造诣。从九岁时起,康熙帝就常常带他一起巡猎塞外。雍正即位后,精明强干的胤礼与胤禄一样深受重用,曾先后主政理蕃院、工部、户部,并于雍正元年、雍正六年先后被封为果郡王、果亲王。
和皇兄胤禄的命运相似,乾隆登基后,胤礼也曾因琐事被罚过俸禄,但总的来说,乾隆对这个叔父还是较为赏识的,登基不久就任命他来执掌刑部事务。乾隆三年胤礼去世,乾隆帝万分悲痛,“亲临其丧”,并特令加祭一次。
专职守陵的皇二十子胤祎
胤祎比胤礼还要小九岁,不过他们有着相似的童年经历,从十一岁起,直到父王去世,胤祎每年都跟随康熙巡幸塞外,但雍正对胤祎可是无甚好感。雍正十二年,胤祎因为两次抗旨,推托染病不去祭拜皇陵,遭到“连降三级”的处罚,原本不高的贝勒爵位也没能保住。
《乾隆实录》卷一记载,雍正殡天后,乾隆不许胤祎、胤祁、胤禧、胤祜等“远派诸王”进入乾清宫拜祭,而只能在乾清宫“丹墀”行礼(他们只能止步于乾清宫门口的红色台阶处)。
胤祎在雍正一朝的冷遇一直沿袭到了乾隆时期,乾隆二年他被派去守护泰陵(即雍正陵寝)后,就一直担任泰陵守护长官一职,直至乾隆二十年间去世。
书画为伴的皇二十一子胤禧、“史焉不详”的皇二十二子胤祜、稳重不足的皇二十三子胤祁、秉心忠厚的皇二十四子胤秘
除了上面详细介绍的七位皇子之外,没有参与党争的康熙皇子还有因擅长赋诗作画与乾隆兴趣甚合的皇二十一子胤禧、历史资料记载甚少的皇二十二子胤祜、为人不够沉稳不受待见的皇二十三子胤祁(他也是上文提到被乾隆指定不得入殿行礼中的一个),以及年龄最小、性格宽厚、深得雍乾两朝关照的皇二十四子胤秘。
这四位皇子不仅年纪较幼,在历史上的记载也不如各位皇兄们一般浓墨重彩。
总的来说,没有参与夺储之争的十一位皇子,就算曾经被罚俸多年或是发配守陵,但至少因为自己在政治斗争中的“明哲保身”而得以善终。
而参与夺嫡的九王,可就没那么幸运了——大阿哥终身囚禁、二阿哥(两废两立的“太子”)圈禁至死、八阿哥停爵停俸、九阿哥死于幽狱......在这远离党争的十一位皇子中,擅长治国理政的,多被雍正乾隆予以重任,如胤禄、胤礼;醉心佛法文艺的,也能过上自己企盼的闲云野鹤般的日子,如胤祹、胤禧。
不管怎样,他们都无需经历许多宗室子弟有过的牢狱之灾,而各自的爵位呢,至少在他们在世的一代,也能够平安地得以传袭。
因为乾隆帝过世前一直把持着朝政大权,儿子们面对一个强悍的父亲,都不敢夺嫡,而且乾隆帝的儿子大多都没有能力继承皇位。康熙帝与乾隆帝都是清朝有名的长寿皇帝,他们两人统治下的清朝都被称作是?盛世?。而乾隆帝也很崇拜祖父康熙帝,一直希望自己能达到康熙帝的成就。
不过康熙帝晚年时期,九子夺嫡的情况非常惨烈,各党派之间的争夺,导致朝政大事混乱。而乾隆帝晚年却没有出现这种情况,甚至于他的儿子们不敢争夺皇位,无心夺嫡。这是为什么呢?
1.与康熙帝那些强壮的儿子不同,乾隆帝的儿子能熬到继承皇位的很少。从史料上看,康熙帝一共有35个儿子,最终参与夺嫡大战的有9个,而乾隆帝有17个儿子,但是到他晚年的时候,也只剩下4个儿子可以继承皇位。而在影视剧中,也能看到康熙帝那9个夺嫡的皇子,个个都是精神抖擞、身强力壮的中年人。而乾隆帝晚年的4个儿子都很年轻,那些年长的儿子根本就活不到那个时候。
比如二阿哥9岁因病去世;七阿哥出生不到两年也去世了;五阿哥是乾隆帝非常看重的儿子,很可能是皇位继承人选,26岁的时候因病去世了;大阿哥在富察皇后的葬礼上行为不检,被乾隆帝骂了一顿,不久也去世了;三阿哥不受重视,也是年纪轻轻去世了。
这些皇子都没活到乾隆帝晚年,还有几个年长一点的阿哥被过继给其他王爷了。剩下的阿哥能活到乾隆帝晚年的很少。
2.康熙帝的儿子们当官,更有野心,而乾隆帝的儿子从没涉及朝廷大事,没有进取心。康熙帝时期可以说是清朝崛起的时期,而康熙帝非常勤政,政绩上做出了很多成就。康熙帝的皇子们也先后在朝堂任事,对于朝政大事都很了解。越是对朝政大事有了解,他们就越是能知道权势的好处,也有了觊觎皇位的心思。而且康熙帝设立了太子,又废了太子,那些皇子们都以为自己有夺嫡的机会,都抢着夺嫡。
反观乾隆帝晚年,他的几个皇子年纪小,对朝政大事更是不清楚。因为雍正帝很厌恶兄弟们为了争夺皇位,互相残杀。乾隆帝受到雍正帝的影响,也不愿意皇子参与朝政,更不想让他们有夺嫡的心思。乾隆帝的皇子们也就从来不碰朝廷大事,他们平常在后宫中除了读书,也就是做一些消遣的娱乐,而这样失去了进取心,怎么可能会有夺嫡的心思?
3.晚年的乾隆帝专权强势、喜欢享乐,儿子们大多都不成材,也没有野心。除了雍正帝立下的规矩,皇子不得参与朝政,也不得与前朝大臣勾结,乾隆帝自己也不肯将朝政大权让出去。乾隆帝很看重自己的权威,他晚年的时候变得更加独断专权,安于享乐。他的几个皇子没有治国才能,大多数都不能成为皇位继承人。
比如八阿哥不学无术,一早就被乾隆帝赶出宫去;十一阿哥醉心艺术,不爱朝政;十七阿哥好色,常常被乾隆帝责骂;十二阿哥因为母后断发,也被乾隆帝迁怒,一直忽视他;而十五阿哥在兄弟们中不好不坏,比较没有主见。
乾隆帝晚年,有机会成为继承人的皇子,也就是十五阿哥了。而且十五阿哥的性格软弱,没有主见,即便继位了,也一直很尊重乾隆帝的意见。这大概也让晚年在后宫安养的乾隆帝还有把控着朝政的感觉。可以说十五阿哥能成为继承人,真的是因为兄弟们都不愿意争斗。
总的来说,乾隆帝晚年的几个儿子都无心夺嫡,也没有能力继承皇位,而这似乎已经在预示清朝逐渐走下坡的命运。
九子夺嫡是康熙晚年的一场大戏,康熙帝24位皇子(序齿)中有九位卷入了这场皇位争夺战,他们形成五大朋党进行激烈争夺,最终以胤禛为首的四爷党获得胜利,胤禛继位,也就是雍正帝,其余四个朋党的人们全都遭到清算,下场都不算太好,甚至可以说很惨。
不过康熙帝还有15个儿子没有明确参与争储,他们的下场都是不错的,皇十二子允祹(t?o)就是其中之一。
从不参与夺嫡的15位阿哥中可以总结出四条,一是生母地位低,二是当时年龄小,三是早夭,四是性格平和,他们至少拥有其中之一,允祹就属于一四两类的综合。
先说生母地位低,允祹的生母定妃是康熙帝的庶妃万琉哈氏,并不如何受康熙宠爱,在康熙二十四年诞下皇子后也没有立即晋升,直到二十余年后的康熙五十七年才册封为定嫔。
清朝后宫中,只有嫔位及以上的妃子才有权抚养自己的孩子,定妃显然不具备这个条件,所以允祹自幼被他人抚养,就是这个他人,对他的性格造成了很大影响。
抚养允祹的人是苏麻喇姑,她是康熙帝祖母孝庄太后的侍女,陪伴孝庄太后数十年之久,深得康熙帝敬重,这才能获得皇子的抚养权。
苏麻喇姑此时已经年逾古稀,又信奉佛教,在她的影响下,允祹自幼养成了平和的性格,对于康熙晚年的皇位争夺,他一方面觉得自己生母地位低,不敢参与;另一方面可能也是没兴趣,不想参与,只要办好父皇交代的事情就行了,明哲保身,得之不骄,失之不躁。
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尽管允祹因为没有参与夺嫡而不受雍正帝喜爱,多次被雍正屡次找茬削减爵位,郡王降为贝子,贝子再降到镇国公,但允禑心态好,一直活的很洒脱。
乾隆继位后,对叔叔们好多了,晋封允禑为和硕履亲王后,允禑一如往常,也没有表现得很嘚瑟,心态不是一般的好。
或许心态好真能长寿?允祹是康熙所有儿子中活的最长寿的,活了79岁,不过也可能跟遗传有关系,因为定妃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妃嫔,活了97岁!
乾隆皇帝有17个皇子,但是并没有出现像康熙年间出现的九子夺嫡的情况。九子夺嫡事件指的是康熙在在位的时候,九个皇子都想争夺继承权,就发生了一连串为了争夺皇权而出现的宫斗事件,虽然说最终雍正皇帝胜出了,但是在历史上也落得个'弑兄、屠弟、好杀''的骂名。但是在乾隆统治的时候,虽然说也是众多的皇子,但是并没有出现这样的事情,可能是跟以下三个方面有关系。
一、秘密立储的制度。康熙年间,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康熙自身对于立储这件事情不太上心,而且当时清朝的立储体系还不是很正规,但是到了乾隆时期就不一样了。乾隆上位仅仅只有一年的时间,在公元1736年,就有了立储的意思,根据史书的记载,说他''循用皇考成式,亲书密旨,照前收藏'',这就是秘密立储制度的雏形。
二、对后宫的全面压制。外戚的干政也会影响朝廷的决定,但是到了乾隆通知的收,后宫的大权仅仅只掌握在皇后一个人的手里,而且皇后的废除,也是乾隆一个人说了算,相当于不管是朝政,哈市后宫,权利都归结在乾隆一个人的手中,这就使得后宫没有干政的机会,这样其他的皇子或者是妃子没有办法扶持自己的皇子。
三、君主的权利最大。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康熙在位的时候,君主的权利还没有达到顶峰,但是雍正上位,设立了军机处,这个时候国家的大权才归到皇帝一个人的手中,到了乾隆时期,除了太平盛世之外,还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绝对统治,因此没有人可以干涉乾隆的决定,所以皇位才能稳定的传递下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14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