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朱元璋杀李善长,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据《明史·李善长传》中朱元璋评价李善长: “朕起自草莽间,提三尺剑,率众数千,在群雄的夹缝中奋斗,此时李善长来谒军门,倾心协谋,一齐渡过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间,练兵数十万,东征西伐,善长留守国中,转运粮储,供给器械,从未缺乏。又治理后方,和睦军民,使上下相安。这是上天将此人授朕。他的功劳,朕独知之, 其他人未必尽知。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 ”
明朝最大的开国功勋
李善长,字百室,为安徽人。在朱元璋平定安徽滁州期间,他果断投靠在其麾下,并以其聪明才智一跃成为朱元璋的亲信。
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时期,李善长主要负责在后方为朱元璋驻守根据地和征调粮草物资、进行人事考察以及安抚百姓等后勤工作。因而朱元璋才会将他与汉朝之萧何相比较,还赞其更胜一筹。
许多年间,李善长都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为朱元璋多次出谋划策,建下不少奇功。
因此在朱元璋称帝后对百官进行时,李善长被封为了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等多个要职,是为百官之首,一度位极人臣。
李善长不仅位列“开国六公”之首,还获得了有免死作用的丹书铁券,甚至是与朱元璋结了亲家。
朱元璋为笼络李善长这位位高权重的臣子,便将长女临安公主下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
所以李善长在成了皇亲国戚以后,风光更是朝中无人可与之相比,可谓是人人羡慕。
但凡事又讲究物极必反,李善长位极人臣,自是树大招风,想要保住身家性命只得远离朝廷风波。
作为一个聪明人,李善长自然是很明白这一点的,所以早在洪武四年时,他就以身体不好为由主动申请退休了。
但他没想到的是,他还是躲不过被清理的命运。
事实上,李善长在被朱元璋下令清理时已经是76岁,此时的他手中我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权力。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朱元璋如此不顾旧情也要对一个威胁不大的人狠下重手呢?
罪名是参与胡惟庸谋反
据《明史·李善长传》记载: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后坐惟庸党死。
这段话记载的便是李善长的罪名,称其外表虽宽厚平和,但内里却刚愎自用,且待人刻薄。李饮冰、杨希圣二人因稍微冒犯了其权威,他便追究其罪责并把他们贬职了。
在李善长权势地位到达顶点之后,也变得傲慢起来了,所以朱元璋才会对他暗暗生厌。
洪武四年,他因生病退职还家。后来却被认为是胡惟庸的同伙而被受到处死的命运。
这是官方的记载,但我们都知道,史书记载也并非全是正确的,毕竟受到权势的影响也是有的。
在洪武二十三年,76岁的李善长被揪了出来清算旧账。而此时距胡惟庸的谋反案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按理说,这个案子早就过去了,但李善长却被举报曾参与谋逆。
而后朱元璋发怒宣布:李善长身为朝廷重臣和皇亲国戚,却知人谋反而不报,实属大逆不道。再加上当时有星变,需诛杀大臣来应灾。
因此李善长便是这个应灾的大臣,他自知只有一死才能解脱,随后不久,他便在家中自缢而死了。
并且除了李善长本人,他的妻、女、弟、侄四家人,共有有70余人全都被株连至死。唯一幸存的只有已经娶了朱元璋的女儿,是当朝驸马的李琪。
尽管被赐恩免死,但却也落得一个被发配的命运。李祺的两个儿子因是朱元璋的外孙,也才没有受这个惨案的牵连。
就这样,这位曾被朱元璋称赞为比萧何更胜一筹的股肱之臣,落得了如此一个几乎举族被灭的下场。
直到第二年时,虞部郎中王国用上呈《论韩国公冤事状》,公然为李善长叫屈。
这份《冤事状》中大致是说:李善长与朱元璋齐心协力,一同出生入死,他生前一度封公,可谓位极人臣。若是他自己图谋不轨想要造反还说得过去,但要说他是帮助胡惟庸造反,实属荒谬。
最后王国用还冒死劝谏朱元璋:“李善长功勋卓著,在审案不明的情况下,就借口杀大臣以应天象而将他论罪,只怕满朝文武都会为此寒心。只求陛下以此为戒,不要再行杀戮。”
不知出于何种心理,朱元璋在看到《冤事状》后竟没有发怒,这也正是他对李善长之罪莫须有的一个默认。
明朝的帝国体制早已注定他的悲惨结局
事实上,李善长之所以被杀,从表面上来看是受到了胡惟庸谋反案的牵连。
但真正的原因却是在于,李善长身为中书省的首相,是中书省丞相的代表人物。杀他不过是为了彻底断绝人们对丞相之职的幻想。
这还要从建国之初明朝的朝廷体制说起。在明朝初建时,因随元制,沿用的许多制度仍旧是元帝国的制度。
一开始的时候,朱元璋为此事还特意找刘伯温谈过话,谈话的目地便是对朝廷的有关制度进行改革。
改革的核心自然就是4个朝廷官职,包括以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左丞相、右丞相以及左右平章政事。而左右平章政事在当时没有什么权力,大权都掌握在左右丞相手中。
当时的左丞相便是李善长,而右丞相则是徐达。若是徐达在朝,左右两位丞相还能够互相牵制。但是因明帝国前期还有诸多战事没有结尾,所以右丞相徐达便长期在前线带兵打仗,并不在朝中。
如此一来,朝中的大权就落在了李善长一人身上。因此朱元璋费尽心机,不惜以胡惟庸案来牵连李善长的目的只有一个:废除中书省。
一旦中书省被废除,丞相之职位也就不存在了。
按理来说,一般的官员退休回家就不会再对皇权造成威胁。但李善长不同,他以谋略而著称,所以他的告官回家就被认为是一时韬晦之计,即使他从朝堂上消失了,但其影响却还是一目了然的。
因此,李善长只有不得善终而死的结局。
在《明史》中叙述朱元璋和李善长关系演变时使用了一些句子:“帝始稍厌之”,“帝衔之”,“帝怒”……
可见,在很早之时,在李善长表面还十分风光之时,朱元璋的杀机就已经开始了。
而朱元璋之所以没有急于杀了李善长,只不过是出于人之常情罢了。毕竟当年李善长也曾与他患难与共,立下了种种的功劳和苦劳。
而且加上许多现实考量,轻易杀了开国第一文臣和第一宰相,难免无法保证不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也正是拖了这么久,直到李善长已经76岁的时候,朱元璋才真正下定决心杀了他。
小结
因此,说到底,朱元璋杀李善长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进一步的集权,将权力牢牢地握在他一人手中。
所以与其说,李善长是谋逆被杀,倒不如说是他其影响了皇权的专制。
朱元璋出身微末,尤为看重皇权,疑心自然会更重。所以他如此做,也是为了向人们表明,触及皇权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参考资料:《明史·李善长传》、《论韩国公冤事状》
其实对于中国古代的一些君主来说,过河拆桥和卸磨杀驴本身就是他们身上的通病。再加上李善长这个人又居功自傲,按照朱元璋的性格来看李善长早就已经是罪不容足,所以最终直接了断了李善长。有人说杀李善长是为了能够让接班人顺利的接班,但我觉得这其实是一种误断。要知道李善长是在1390年被杀的,而李善长死的时候,太子朱标还活着,并且身体特别的好,威信也是相当的高。况且此时的李善长已经70多岁了,压根没有办法对太子产生任何的威胁。
说白了,李善长之所以死,还是受了胡惟庸的连累,在李善长死之前的一个月,朱元璋的第八子也是自焚而死,原因就是因为被打成了胡惟庸一党,所以李善长的死其实和胡惟庸的案子也是有着很大的关系,毕竟李善长和胡惟庸本身就是亲戚关系。
在太子朱标去世了之后,朱元璋才开始滥杀功臣,你比如说朱元璋杀死了蓝玉,杀死了大将傅友德,而此时开始杀这些人,其实才是为接班人铺垫。但是我们反观李善长,实际上你擅长搞后勤,确实是一把好手,但是在带兵和治国方面并不算是特别的强,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他压根不可能对未来的接班人产生任何的威胁,更不可能带头造反,况且此时的李善长早就已经70多岁了,即便有这个心也没有这个力。
李善长应该算是民国开国的功臣,地位特别的高,可是最终还是卷进了胡惟庸的案子。胡惟庸谋反其实并不算被冤枉,所以如果李善长被牵连其中的话也不算是冤枉,再加上李善长这个人又特别的傲气,所以最终才让朱元璋起了杀心。
过河拆桥,卸磨杀驴,这是很多中国君主的通病。家天下的弊端,就是以自己一家一族的私立,凌驾于国家民族利益之上。过河拆桥者,多是害怕昔日一起出生入死的哥们,保不准会起了歪心思,来动自己家天下的奶酪。再者,新朝建立后,不少功臣居功自傲、为非作歹、欺凌百姓、霸占民产等种种恶行,数不胜趁。而李善长,正属于居功自傲者。以朱元璋对贪腐的毫不留情性格看来,李善长已是罪不容诛。于是,刑场上咔嚓了断,就是李善长的最终归宿?
有人说,杀李善长是为了接班人顺利接班,这是明显的谬误论断。李善长被杀,是1390年五月,那个时候,太子朱标还活蹦乱跳,身体好的很,威信高极了。而已经七十多岁的文官,不可能对朱标产生威胁。在李善长被杀的前一个月,也就是1390年4月,朱元璋的第八子长沙王朱梓自焚而死,原因是被打成胡惟庸一党。很明显,李善长的死也是这个原因,谁让他是胡惟庸的亲戚呢。
朱元璋滥杀功臣,始于太子朱标去世后,也就是1392年以后。比如大将蓝玉,就是1393年被杀,还有大将傅友德,1394年被杀。有人会说,朱标去世之前,朱元璋陆续杀了不少大将。没错,这些人大多是1380年胡惟庸案受牵连者,属于谋反罪,跟朱老八和李善长差不多。李善长与萧何一样,搞后勤保障是把好手,带兵和治国都不是强项,这样的人,决不可能挑头造反。再者说,都77高寿的人了,李善长就是有这个心,也没这个力了。
李善长,明开国第一功臣,论其地位,可比肩汉之萧何,洪武三年进封韩国公,洪武二十三年卷入胡惟庸案被诛。胡惟庸谋反不是冤案,牵连出来的李善长自然也不冤枉。可以说出?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这种态度,足以让朱元璋起杀意了。他全心相信的李善长终究不是萧何。
至于说他已经是第一功臣,不可能默许胡惟庸的,是自己蠢。他在朱元璋手下,有百般禁忌,不可以做的事有很多。但换个人就不一样了,可以随意贪污、欺压良善,而且不用提心吊胆的过日子。换谁去都会觉得造反更好的,至于没有成功,是另外一回事。
朱元璋晚年时,像李善长、刘伯温、吕昶等打江山的文臣智囊以及徐达、李文忠、傅有德、廖永忠、汤合等武将也都趋于暮年。要杀掉这些能臣武将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朱元璋接班人朱标的早死,皇太孙朱允文的弱小
暮年的李善长虽是暮年但影响力仍然很大,宰相门下更是遍布天下,暮年的朱元璋更担心的是后继之君震不住曾经和自己打天下的这帮淮西勋贵,这帮骄兵悍将必然威胁朝廷的统治。外加上胡唯庸的乱整,蓝玉的狂躁。这些人并不年轻,若被培养了三十几年的朱标活着这些人纵然有再大本事朱元璋也是不怕的,可悲的就是接班人换了才有下来的一系列大动作,功臣良将收拾待净培养新帝的新团队。
朱元璋杀李善长的理由很简单,无论是太子朱标,还是后来太孙朱允炆,都性格偏软,朱元璋不放心自己死后,还留有一帮战功赫赫的功臣当朝,因此他要想方设法把那些旧臣杀掉,以为朱家江山永固铺平道路,而李善长才能出众,堪比汉代萧何,当然不能留着了。
朱元璋方面:李善长是朱元璋的同乡,皆为淮西人。建国初大封功臣,功劳最大的六人册封为公爵,其中五人都是战功卓绝的武将,唯独李善长是没有战功的文官。虽然朱元璋依靠淮西集团起家,但登基后,这个羽翼丰满的政治集团就成为朱元璋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李善长作为淮西集团的文臣头子,经过多年经营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势力。所以,朱元璋对李善长防范剧增。
李善长是明朝开国功臣之一,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打天下,可以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所以,朱元璋对李善长也十分器重,洪武三年,李善长任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既然朱元璋对李善长那么信任,却为什么在李善长晚年的时候还要杀他呢?今天我就和小伙伴们聊聊这个问题。
李善长方面:洪武四年,已经位高权重的李善长以体面致仕(退休)的方式,交出了左丞相的权位,但他身离官场却还时常迷恋于权势,以至于在朝堂的影响力依旧很大,而且老谋深算的李善长和忠厚老实的汤和不同,李善长是以谋略起家的,他的谦退只会被朱元璋认为是一时的韬晦之计,越这样越让人不放心。所以,即便李善长退休,他依旧遭到朱元璋的猜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06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