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历史上最牛的武状元郭子仪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历史上最牛的武状元,当属唐朝的郭子仪。唐朝经“安史之乱”,差点亡了国。也正为如此,乱世出英雄,造就出了郭子仪、李光弼等盖世英才脱颖而出。郭子仪对于唐朝,有再造之功,最后做到了太尉、中书令、代国公、汾阳郡王等高官,他是武状元中唯一两度拜相的人。郭子仪不但平定“安史之乱”有大功于唐,而且两退吐蕃,两复长安,说服回纥,威服叛将,唐代宗曾说过“郭令公要是想当皇帝的话,天下就不是我们家的了”。
郭子仪(697—781年),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唐朝中兴名将,政治家、军事家。出身太原郭氏。
郭子仪武举高第,累迁至九原太守。安史之乱后,拜朔方节度使,率兵勤王,收复两河(河北和河东)地区,拜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辅佐广平王李俶收复两京,迁司徒,册封代国公。乾元元年(758年),拜中书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承担相州兵败之责,去职赋闲。宝应元年(762年),平定河中兵变,册封汾阳郡王。广德元年(763年),在吐蕃攻破长安后,奉命调兵遣将,驱逐吐蕃敌军。广德二年(764年),抵抗仆固怀恩引叛乱,单骑说服回纥,合兵大破吐蕃。唐德宗即位后,拜太尉、中书令,充皇陵使,赐号“尚父”,剥夺实权。
郭子仪还是少有的得以善终的武将,史书评价他“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在唐朝廷有崇高的威望,闻他之名,少数民族部落往往不战而退。郭子仪能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单纯靠着武功高强、军事强大,而是以德服人。我们熟知的《打金枝》就是演绎他的儿子郭暖与升平公主的家庭趣事。夫妻二人口角,郭暖竟然失口说出“你仗着父亲是皇帝吗?我父亲不稀罕当皇帝”这样的混帐话,在那个时代是诛九族之罪,但唐代宗对前来告罪的郭子仪说:不痴不聋,不做阿家阿翁,子女夫妻间的事,不用理他。郭子仪并未因为皇帝的宽恕而罢休,还是杖打了郭暖几十棍才拉倒。
第一个就是政治上的处理上不同。郭子仪是对政治上的手段了解得很通透,所以,对君主的想法也是知道的,所以,不要权力,只要财富和美女,就是为了让君主放心,让他们知道自己是没有二心的。但是,李光弼却是一个很短视的人物,不能处理好政治上的问题,对于君主的要求也是按照自己的意图来处理,结果就收到了君主的猜忌。
第二个就是对待君主近臣的态度不同。郭子仪对于君主身边人那是毕恭毕敬,哪怕是自己的位置和待遇很高的时候,无论是谁,都是如此,还给自己赢得了一个礼仪周全的美名,没有一个君主近臣说他坏话的。李光弼这是对近臣很是痛恨,所以,有时候是不理会,有时候是训斥,甚至有鞭挞。所以,就有近臣在君主的面前说他的坏话。
第三个就是对待突然加身的处置有不同的态度。郭子仪对于这样的事情可能是看得多,所以,就是人家君主说啥就是啥,从来就没有什么话说,要求上任,立马走人,甚至跟家人都不说。而李光弼则是畏手畏脚,君主让他救人,担心自己被抓,就不救。岂不让君主认为你有二心?
郭子仪,就是这样一个对君主心意了若指掌的人,所以,才能更好的处理问题,才能获得君主的赏识,而不是猜忌,最后得以安享晚年,而李光弼则是一个政治上的没有小学毕业的人,所以才会受到君主的排挤,最后是郁郁而终。
自古就有“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的说法,这并不是对很多皇帝的高级黑,而是一种客观事实。在皇帝的眼中,没有什么比权力更重要,一旦有人可能威胁到其统治地位,皇帝就会痛下杀手。尤其是那些功高震主的将领,即使没有谋反之心,因他们能力太强,功劳太大,就会被皇帝所畏惧,下场可想而知。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就开始论功行赏,分封了不少异姓王。不久后,刘邦就开始夜不能寐,害怕那些异性王起兵造反,对大汉江山产生致命的威胁。为了防患于未然,就开始以各种罪名,将战神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及燕王臧荼等功臣除掉,而张良、萧何等没有兵权的文臣谋士则得以善终。
公元1368年,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在徐达、常遇春等人的辅佐吓,开创了大明王朝,定都于南京,大封诸将为公侯。为防止自己死后儿孙镇不住这些开国功臣,朱元璋就以谋反之罪名,将李善长、胡惟庸及蓝玉等人除掉。据说,就连能掐会算的刘伯温,以及大明开国第一功臣徐达都死于皇帝之手。
由此可见,很多战功显赫的开国功臣都不能善终,故有“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之名言。那么问题来了,古代功高震主者真的必死无疑吗?以下四人笑而不语。
一、秦国名将王翦
王翦,战国末年秦国的名将,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与白起、李牧、廉颇齐名,同为战国四大名将。在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过程中,除了韩国外,其他六国中的五个国家都是王翦父子所灭,堪称秦朝建立的最大功臣。在灭楚之战前,一向清正廉洁的王翦,多次向秦王索要良田、豪宅,借此消除了秦王疑惧。正是因为他深谙君臣之道,灭楚后果断选择隐退,被秦始皇尊为师,从而得以善终。
二、千古名相诸葛亮
三国大神诸葛亮,27岁时出山辅佐刘备,将几乎一无所有,且漂泊半生的刘备扶上帝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自从得到诸葛亮后,刘备对关羽和张飞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更难得的是,他对诸葛亮非常信任,且言听计从。刘备去世前,托孤于诸葛亮,并让儿子刘阿斗视之为父。
此后,诸葛亮独掌蜀汉军政大权,多次进行北伐曹魏。尽管如此,阿斗谨记父亲刘备的遗言,对丞相诸葛亮没有任何怨言,更没有想过“功高震主”这回事。公元234年,积劳成疾的诸葛亮病逝于北伐途中,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历代名臣之楷模。
三、大唐功臣李靖
李靖,自由饱读兵书,本为隋朝将领,后在长安被李渊俘获,并被判斩首之刑。壮志未酬的他,在在临刑将要被斩时大喊一声:“您兴起义兵,本是为了天下,除去暴乱,怎么不欲完成大事,而以私人恩怨斩杀壮士呢?”李世民看出了他的才能,果断将其救下,从此效力于李唐,为唐王朝的建立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尽管李靖具有功高震主之嫌,结局却相当圆满,不仅得以善终,且死后被赐陪葬昭陵。
四、力挽狂澜的郭子仪
郭子仪,早年考中了武状元,却一直为得到重用。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都城长安很快被叛军攻占,大唐江山岌岌可危。此时朝廷想到了曾经的武状元郭子仪,任命他为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郭子仪二话不说,带着大唐军队就奔赴战场,很快就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公元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
此后,因皇帝的猜忌,郭子仪曾被解除兵权,但不久后再度被启用,任关内副元帅,大败吐蕃、回纥联军,再次收复长安,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客观来说,郭子仪几乎以一己之力再造大唐,为唐朝续命100多年。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儿子娶了当朝公主。郭子仪受尽恩宠,余生都在享受荣华富贵,并得以善终。后世史书赞曰:“功高盖主主不疑,权倾朝野臣不忌。”
“武状元”的由来和发展
一提“武状元”,我们很多人立即想到郭子仪。真相却是,郭子仪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武状元,因为他所处的唐朝还没有“武状元”的称号,这是后人对他的敬重溢美之词。就像清朝没有宰相的职称,但是人们习惯叫刘统勋、刘墉父子俩宰相,就连乾隆皇帝也说刘统勋:“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这是他们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郭子仪也是如此,虽然他所处的时代没有“武状元”的称号,但是他在后人们的心中是类似“武状元”的存在!
在古代,是先有的“武举”后有的“武状元”。 “武举” 于武则天时期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考试内容以射击、负重、骑术、摔跤为主,郭子仪就是武举人出身,他是唐玄宗时期开元初年武举异等。
到了宋朝宋神宗赵顼时才有了“武状元”的设置,福建人薛奕是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武状元”。 薛奕金榜题名时,宋神宗曾兴奋的说:“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自此之后,“武状元”的称号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武状元”在清朝可谓是发扬光大,从顺治三年丙戌科(1646年)的郭士衡到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1899年)的张三甲,足足有110位之多,是前面几个朝代的好几倍。
武状元究竟有多厉害?
一、家境厉害:武状元家里一般都很有钱!自古是“穷学文,富学武。”学文的成本很低,发蒙后笔、墨、纸、砚、书,准备齐当,在家自学即可。学武就不一样了,请师傅要花很多钱,兵器也是不小的开支,马术也很重要,普通人家连马都买不起,还要找人陪练增进技艺,陪练员也需要工资。
所以说,武状元一般家境都比较殷实,不然的话,高强度的训练营养都跟不上。
二、武术厉害:武状元武力超群。武状元都是武举中万里挑一的,长期兵器、负重、武术练习,使得他们身强力壮、身手敏捷,一般五、六个普通人都不是个!
三、谋略厉害:武状元一般是文武双全!在宋朝以前,武举是以考武力值为主,有没有文化无所谓。到了宋朝,光有武力就不行了,还要考兵法策略,甚至还要考四书,不过后来四书改为默写武经。笔试很重要,笔试如果不及格就无法参加武试,更别提角逐武状元了。相反,文状元就没有武功方面的要求。
武状元在必要时指挥大军,身先士卒去战场上厮杀,“以武功戡祸乱”救国家与民族于危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05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