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壬寅宫变的由来

说历史 2023-06-08 23:16:41

壬寅宫变的由来

公元1542年12月21日。这一天对大明嘉靖皇帝来说堪称噩梦,因为这一天他被人强迫,到阴曹地府去做了一回客。而强迫他的,居然是一群不堪折辱的宫女。明朝的嘉靖帝朱厚熜迷恋炼丹修仙,不但每日凌晨指使宫女,采集甘露,导致大量宫女累倒病倒,还采集宫女经血烧炼“红铅”,致使大量宫女因失血过多或死或伤。

于是1542年12月21日晚上,十几个忍无可忍的宫女,在朱厚熜就寝以后,用黄绫布套住了他的脖子,然后用手拉扯,企图杀死朱厚熜。但毕竟不是专业人士,绳套打了个死结,勒了半天也没勒断气。而在这时其中一个胆小的宫女因害怕,向皇后报告了此事。皇后赶到,将宫女们制服,嘉靖皇帝才幸运的捡回一命。这一次突发事件,震惊朝野,被称为“壬寅宫变”。而朱厚熜虽然被吓得不轻,但他并未从中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更加笃信炼丹修仙,致使自己最终嗑药而亡。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壬寅宫变的由来

明朝的国君嘉靖,有哪些关于他的史料记载?

嘉靖是明代一个绕不过去的皇帝,在位时间很长,45年,仅次于他的孙子万历(神宗朱翊钧),在中国历史上排名也很前。历代皇帝在位的年头,康熙最长,61年;乾隆次之,60年;第三汉武帝,54年;第四明万历,48年;嘉靖排在第五名。

不过,嘉靖在位时间虽长,政绩却乏善可陈。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二月,时任户部云南司主事的海瑞,向嘉靖皇帝呈上了轰动朝野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户部主事官

价正六品,相当于现在的司局级干部,在当时则是一个不大不小、不上不下的职位。明代官制,户部有尚书一人,正二品,相当于部长。侍郎二人,正三品,相当于副部长。这三个,都叫“堂官”,由皇帝直接领导。部以下,设司(户部有十三个司)。司的官员,有郎中(正五品)、员外郎(从五品)和主事(正六品),都叫“司官”。再下面,则有一大群八品、九品的办事员,比如照磨、检校之类,是为“吏员”。部里的工作,大事有堂官做主,小事有吏员张罗,司官的任务并不重。何况自明孝宗弘治(嘉靖的伯父)以来,治理司务的只有郎中一人,员外郎和主事只在授官之日出席而已,实际上是闲差。然而海瑞虽然级别不高,责任不重,事情不多,却“位卑未敢忘忧国”,对国家的命运前途充满担忧。他在户部无所事事,就琢磨朝政。这一琢磨不要紧,海瑞发现,嘉靖一朝的政治,竟然可以概括为十六个字:“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堪称一塌糊涂。而且天下的臣民,对嘉靖皇帝也极其不满(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甚至用他的年号来挖苦他,说什么“嘉靖嘉靖,家家皆净”,堪称民怨沸腾。

那么,事情为什么会弄到这个地步呢?究其所以,就因为嘉靖这个皇帝不好。怎么个不好?昏聩多疑(心惑)、刚愎残忍(苛断)、自私虚荣(情偏)。随便举个例: 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老头子病重,太医徐伟奉旨前往诊治。当时嘉靖坐在小床上,龙袍垂地,徐伟迟疑不敢前进。嘉靖问他为什么不走过来。徐伟说,皇上的龙袍在地上,臣不敢进。诊视完毕,嘉靖就下了一道手诏给内阁,表扬徐伟。嘉靖说,徐伟的话,最能体现他对君父的忠爱之情。因为他说的是“皇上的龙袍在地上”,而不是“皇上的龙袍在地下”。这又有什么区别呢?嘉靖说,区别很大——地上,人也;地下,鬼也。徐伟听到传达,当时就吓出一身冷汗。地上地下,这在一般人那里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我们平时说话,也是地上地下不分,哪有那么多讲究?按照嘉靖的逻辑,臣下一言不慎,岂不是就要招来灭顶之灾?

嘉靖要求臣下极其苛刻,对待自己却极其放纵。他这个皇帝,在位四十五年,倒有半数以上年头是不上朝的。他从嘉靖十八年(公元1439年)起就不视朝,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起就不进宫。干什么呢?躲在西苑,修斋建醮,整天和道士鬼混。而且,他听信道士的鬼话,也不和皇后、太子见面,因为据说他们父子二人命相相克。所以海瑞认为,嘉靖不但从政治的角度看不是好皇帝,从伦理的角度看也不是好父亲、好丈夫。如果拿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纲”来衡量一下,就会发现原本应该成为全体臣民道德楷模的皇上,居然一纲都谈不上: 任意怀疑、谩骂、屠杀臣僚,是不君(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对亲生儿子毫无教诲养育,连面都不见,是不父(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与皇后分居,躲在西苑炼丹,是不夫(乐西苑而不返,人以为薄于夫妇)。这样一个人,能把国家治理好,那才是咄咄怪事!

实际上嘉靖也无心治国。他最关心的只有两件事情,或者说两个问题。一是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活够岁数,二是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玩够女人。只要能够实现这两个目标,即便把整个帝国都押上去,他也在所不惜。

道士们据说就能够帮助嘉靖实现自己的“理想”。因为道教主张的,正是长生不老,甚至肉体飞升,而且“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更加妙不可言的是,道教“养身之道”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便正是所谓“房中术”。按照嘉靖宠信的道士邵元节、陶仲文等人的理论,养生是不必节欲的。相反,如果掌握了房中秘术,多次与童贞处女性交,还能起到采阴补阳、延年益寿的作用。这实在是太对嘉靖的胃口了。对于他来说,长寿固然是重要的,但如果必须禁欲,活那么长又有什么意思?现在好了。纵欲和养生竟可以并行不悖相得益彰,这真让皇帝陛下心花怒放。

然而这种以少女身体为炼丹鼎炉的“采阴补阳”,对于女性而言无异于身心摧残。何况宫女们还要黎明即起,在日出时分采集甘露供嘉靖饮用;还要向嘉靖提供初潮的经血,供他炼丹。这种由少女经血、中草药和矿物质炼成的“红铅丸”,其实是一种壮阳药,内中含有从人尿(当然是童男童女的尿液)中提取的性激素。嘉靖服用以后,便要在这些少女身上发泄兽欲。这实在让人忍无可忍,终于在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发生了“壬寅宫变”。十月二十日晚上,以杨金英、邢翠莲为首,十余名宫女决定谋杀嘉靖,而且差一点就用黄绫布把他在床上活活勒死。我们知道,谋反,是要灭九族的。弑君,也是要判剐刑的。所以,许多公卿将相即便大权在握,也不敢轻易动此念头,何况手无寸铁的弱女子?不难想象,如果不是嘉靖太过荒淫暴戾,她们断然不会铤而走险。

谋杀皇帝的宫女都被凌迟处死,嘉靖却也有了一个借口,从此不回大内。皇上不住在宫里,自然也不上朝。于是,他便在西苑永寿宫安营扎寨,修斋建醮,做起道士来。

修斋建醮也叫斋醮。什么是斋醮呢?就是建立道坛,斋戒沐浴,向神仙祈福。这时,必须向皇天上帝呈奉奏章祝词。这个奏章祝词通常用朱笔写在青藤纸上,叫“青词”,也叫“绿章”。这事道士是干不来的,得靠词臣。最好的词臣自然是内阁大学士。我们知道,明清两代是没有宰相的。皇帝一人身兼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直接领导六部。这当然忙不过来,得有人协理。协理的部门就叫“内阁”,其实是秘书处;协理的人就叫“大学士”,其实是高级秘书。不过,久而久之,六部离皇帝越来越远,内阁离皇帝越来越近。但有大事,皇帝往往向内阁垂询,交六部执行,大学士就从制度上的秘书变成了实际上的丞相,因此也可以打一个引号,称为“宰相”。

内阁大学士既然原本是秘书,主要工作是替皇帝披阅奏章起草文件,文字功夫是没有问题的。他们既然能够替皇帝草拟诏书,自然也能够替皇帝撰写青词。于是,以嘉靖的人生目标为中心,道士和阁臣开始分工合作。道士炮制春药,阁臣炮制青词;道士煽风点火,阁臣舞文弄墨。如此这般,嘉靖一朝的政治岂能不乌烟瘴气?

然而内阁大学士们心甘情愿。这些家伙比谁都清楚: 要想青云直上,就得讨好皇帝;要想荣华富贵,也得讨好皇帝;要想永保平安,还得讨好皇帝。皇上既然就好这一口,咱们又有的是时间精力聪明才智,何不奉献一点?所以,嘉靖一朝的阁臣,不少都是写青词的好手,甚至除了撰写青词,其实不会别的。比如袁炜、李春芳,后来还被称作“青词宰相”。总之,在嘉靖治下,要想出将入相、位极人臣,就必须是青词写手。

严嵩当然也不例外。

严嵩的青词也是写得极好的,曾经一度无人能够望其项背。青词并不好写。那是一种赋体的文章,要求能够以极其华丽的文字表达出皇帝对上天神灵的敬意和诚心。嘉靖求仙心切,性子又急,所以青词总是供不应求,常常能把那些阁臣憋死。然而严嵩却有求必应,得心应手。这并不奇怪。严嵩原本就是颇负盛名的诗人,文学修养很高,自然长袖善舞。严嵩又尽心,使出浑身解数,殚精竭虑,揣摩铺张。结果一来二去,竟然只有严嵩一个人写的青词能让嘉靖满意(醮祀青词,非嵩无当帝意者)。

于是严嵩“入阁拜相”,在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八月(也就是“壬寅宫变”前两个月)拜武英殿大学士,入直文渊阁,成了“宰相”。这时严嵩已经六十多岁,却“精爽溢发,不异少壮”。入阁以后的严嵩当然还要撰写青词,但更重要的还是“揣摩圣意”。嘉靖虽然是个混蛋,却不是昏君;虽然躲在西苑,却没有大权旁落;虽然整天求仙问药,却一刻也没有放松对朝廷的控制。许多重大政治问题,嘉靖都是自己已有成见才去咨询阁臣的。因此,阁臣的本事,就在于能够摸清嘉靖的心思,说出皇帝想说的话,甚至皇帝想说而不方便说的话。严嵩正好就有这样的本事。他和他的儿子严世蕃,差不多每次都能把嘉靖的心思猜个八九不离十,所奏自然“甚合朕意”。这在嘉靖看来,是严嵩父子忠心耿耿,勤于王事;在别人看来,则认为皇上对严嵩言听计从。至于严嵩,当然不会说穿其中的秘密。他们父子正好趁机欺上瞒下,以售其奸。

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奸者千虑,大约也难免一失。严嵩做梦也没有想到,他这一生,是成也青词,败也青词;成也揣摩,败也揣摩。当然,他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会遇到一个更厉害的对手,一个能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他对付别人的办法来对付他,最后置他于死地的人。

摘自《帝国的惆怅》 作者:易中天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清朝皇帝只与皇后过夜,这是真的吗?

在清朝,皇帝的确只能与皇后过夜,这样子做的目的是确保他们的生命安全。

皇帝作为古代社会权势最大的人,享有着许许多多的特权,比如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乃至坐拥后宫佳丽三千,为了充盈后宫他们甚至还公开向选妃,企图将全天下的美女都一网打尽。

几乎所有朝代的皇帝在后宫是随心所欲,想宠幸谁就宠幸谁,想在哪儿过夜就在哪儿过夜,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甚至为了消除选择恐惧症想出“羊车巡幸”的法子,真是荒唐至极!

然而清朝的皇帝是个例外,他们虽然贵为九五至尊,却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着,就连选妃侍寝这件事也不能自己做主,必须按照规章流程来走。

而且在清朝,无论皇帝被妃子迷得如何神魂颠倒,他们在一定时间内完事后就必须与对方分离,换句话说清朝的皇帝与妃子不能过夜,唯有后宫之主皇后享有过夜的权力。

清朝的侍寝制度

众所周知,清朝入关以前,一直是生活在大草原之上的游牧民族,这样的生存环境让他们养成狂野奔放的性格,对于具有强制力的规章制度并不热衷,行为处事喜欢随心所欲。

然而入关以后,为了稳固统治这些满清子弟便照搬了明朝的各种规章制度,其中包括皇帝不能与妃子过夜的规定。

其实明朝前期根本不存在这项规定,皇帝仍旧是随心所欲,然而因为嘉靖皇帝朱厚熜遇上差点要了自己老命的事情,突然居安思危下令妃子不能与之过夜。

说起来其实还是嘉靖皇帝自己作死,他身为皇帝却没有半点皇帝的样子,每天荒芜朝政不务正业,一门心思想着炼制仙丹长生不老。

嘉靖皇帝剧照

如果是这样也就罢了,关键嘉靖皇帝听信道士谗言称想要炼制长生不老药必须以少女经血作为药引,所以当时嘉靖皇帝向明间广泛征召十三四岁的少女,大肆充盈后宫。

为了保证她们身体洁净,嘉靖皇帝只允许这些宫女在经期吃桑叶、喝露水,如同喂养蚕宝宝一样,时间久了谁也受不了。

不仅如此,嘉靖皇帝还喜怒无常,经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虐待鞭打宫女,致使上百个宫女被他活活打死。

常言道:“有压迫的地方就有反抗”,时间久了,这些宫女再也无法忍受嘉靖皇帝的变态行径,于是她们在某天夜里乘后者熟睡之际企图用黄绫布将其勒死,不过因为紧张过度不小心打了个死结,使得嘉靖皇帝只是被勒晕过去。

为了确保达成目的,这些宫女又用钗、簪等尖锐物品刺向嘉靖皇帝,可惜刀刀避开要害。再到后来,其中一位宫女叛变将此事告诉方皇后,皇后及时赶到制服了这些行刺宫女,嘉靖皇帝也就此得救。这也便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宫女行刺事件,史称“壬寅宫变”。

壬寅宫变

经过调查,这件事情牵涉到曹妃,她因被冷遇心有不甘,便教唆宫女发动了这场宫变,当晚负责侍奉工作的端妃也因没有在场而受到牵连。

这件事情给嘉靖皇帝留下非常大的阴影,为了避免此类事情再度发生,从那以后他规定皇帝不能留下来与妃子过夜,企图将一切危险因素扼杀在摇篮当中。

而清朝不但借鉴了嘉靖皇帝这条“皇帝不能与妃子过夜”的规定,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拓展。

清宫档案记载,坤宁宫旁有个东暖阁,皇帝大婚以后必须想和皇后在这里同居三天,婚期结束后,皇帝回到养心殿寝宫,而皇后则任选东西六宫的某一处居住,日后皇帝若还有意向让皇后侍奉,两人则到养心殿旁的体顺堂过夜。

与其他朝代的侍寝制度有所不同,清朝皇帝通常在晚饭时就决定好今晚挑选哪个妃子侍寝。用晚膳的时候,太监会拿来一个大银盘,里面装着十数块或者数十块绿头牌,绿头牌上面写有后宫妃子的名字。

如果皇帝今晚对于侍寝之事没兴趣,则要说一声“去”,要是他们有意宠幸某个妃子,则需要挑选出这个妃子的绿头牌,扣过来使其背面朝上。

这时候太监会拿着牌子交给另一个太监,后者负责将被选中的妃子扛到皇帝的寝宫来。

另一个太监拿到牌子后,会将妃子带到距离皇帝寝宫不远的小房间里,让后者脱光身上的衣服,这时候太监会用大衣或棉被将妃子裹住,背进皇帝寝宫所在之处,到了龙榻前才将大衣或棉被去除,然后默默告退。

而妃子钻皇帝被窝的顺序也有讲究。通常来说这时候皇帝已经躺在床上,身上覆盖着被子,只有两只脚露出来,而妃子必须从脚的那一头慢慢往上爬,然后才能与皇帝行开始进行快乐的游戏。

你以为这样就完了吗?其实不是,清朝甚至对于侍寝的时间都有所规定,一般来说上限是半个小时,时间到了,在门口候着的太监总管会高声呼喊“是时候了”,如果皇帝没有回应他们则连喊三遍,直到后者意识到时间问题。

之后皇帝会让太监总管进来,妃子也会顺着皇帝的脚爬出去,然后太监总管用大衣或者棉被再度将妃子背回去。

当然防止不必要的生命诞生,太监总管在离开前后请示皇帝“留”还是“不留”,并且按照后者的指示再决定是否对妃子进行特殊处理。

总之,清朝侍奉皇帝的妃子总是光溜溜地来,又光溜溜地走,并且侍奉时长一般只有半个小时,无论两人当时多么你侬我侬情意绵绵,时间妃子一到就得被扛走。

为何清朝要制定出这种不让皇帝尽兴的侍寝制度呢?笔者认为,这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为了保证皇帝的生命安全

前面我们说到,嘉靖皇帝因为“壬寅宫变”事件下令妃子再也不能与皇帝过夜,这是为了保证皇帝的生命安全,而清朝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的侍寝制度同样是出于这个目的。

皇帝贵为九五至尊,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是至光重要的人物,一旦出现意外,对于国家来说将是毁灭性的灾难,所以为了确保皇帝的安全,无数大内侍卫隐藏在黑暗中观察情况,刺客想要突破重重保护危害到皇帝的安全几乎难如登天。

然而有道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明面上的危险好解决,但是暗地里的危险却让人防不胜防,在侍卫无法起到保护作用的地方,皇帝的安全性就难以得到保障了,比如妃子寝宫里。

“壬寅宫变”发生前,谁能想到皇帝在妃子的寝宫中过夜会有危险呢?谁又能想到宫女竟然对皇帝动杀心?可事实摆在面前,嘉靖皇帝也险些丧命,对其清朝的统治者不得不防。

所以,为了避免类似嘉靖皇帝的悲剧再度发生,清朝后妃侍寝制度规定,皇帝不能与妃子过夜,两人在一起腻歪的时间只有半小时。

不仅如此,为了防止妃子图谋不轨,清朝还规定妃子侍寝的时候必须脱光身上的衣服,如此一来她们就没有私藏暗器的可能,而且妃子侍寝时必须从皇帝脚边往上钻,这又能给皇帝更多的反应时间,一旦发生意外立刻做出应对措施。

可以说,清朝后妃侍寝制度为了保证皇帝的安全已经尽心竭力,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皇帝仍然被刺杀,那只能说这皇帝太过无能。

二、为了防止皇帝沉溺女色荒废朝政

告子曰:“食、色,性也”对于男女之情的需要是深深印刻在人们血脉中的基本属性,只不过迫于生活的压力,很多人会强行抑制这方面的需求。

然而皇帝则有所不同,他们贵为九五至尊,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坐拥后宫佳丽三千,只要他们一声令下,上至八十老太,下至八岁女娃全都会乖乖送上门来,他们根本不需要抑制这方面的需求,甚至能够尽情释放。

这也使得历朝历代很多帝王因为女人而荒废朝政,甚至葬送整个王朝。例如商纣王因为沉迷妲己而亡国;吴王夫差因为迷恋西施而葬送自己的大好前途;唐玄宗李隆基也是被杨贵妃迷得神魂颠倒,荒废朝政,最后使得安史之乱爆发,唐朝至此开始走下坡路。

杨贵妃与李隆基

历代皇帝沉溺女色致使灾祸发生的教训仍历历在目,满清以此为鉴,不断教导清朝的皇帝千万不能因为沉溺女色而荒废朝政,否则将给列祖列宗蒙羞。

当然只有口头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将这种理念转化为白字黑色写进清朝的规章制度当中,例如那独具特色的后妃侍寝制度。

为何总管太监要在妃子侍寝后的半个小时高声大喊“时间到了”?不就是为了提醒皇帝他的欢乐时间已经结束,必须马上停止手中的工作,至于他是否尽兴完全不重要,反正时间到了总管太监进来把人抬走,根本不给皇帝商量的机会。

虽然这种做法对于已经渐入佳境的皇帝来说有些残忍,但是没办法,为了防止沉溺女色而荒废朝政只能出此下策,如果他们还想继续只能等待第二天的侍寝时间了。

三、为了凸显皇后的特殊地位

从本质上来看,后宫也相当于一个职场社会,里面有着形形色色的妃子,她们彼此相互竞争,只求能够得到皇帝更多的宠爱,相应的她们的职位也有所不同,有的人是高高在上的贵妃,而有的人只能地位卑微的答应,两者的薪资待遇也会截然不同。

而皇后作为后宫之主,自然是这些人当中的大姐大,理应享受其她人无法拥有的特殊待遇,比如与皇帝过夜的权力。

事实上,清朝的皇后可不是一般人,她们绝大多数都是满清、蒙古族当中贵族的女儿,容貌出众不说,家世还非常的显赫,在后宫之中完全是鹤立鸡群的佼佼者,就连清朝的皇帝也不敢轻易责骂她们。

也正是因为地位权势的不同,皇后才能成为具有威信的后宫之主,管理着后宫之中数十甚至上百个妃子。清宫剧中或许有些得宠的妃子仗着宠爱肆意挑衅皇后的威严,然而在现实中这种情况根本不可能发生。

因此,清朝规定皇帝不能与除了皇后以外的其她妃子过夜,这是为了彰显皇后地位的特殊性,对此其她妃子根本不敢有任何怨言。

执笔君言

综上所述,清朝的皇帝的确只能和皇后过夜,并且享受其她妃子侍奉的时间通常不能超过半个小时,这么做不仅仅是为了保护皇帝的生命安全,也是为了防止他们沉溺女色而荒废朝政,同时能够凸显出皇后的特殊地位。

总之一句话,在满清人眼中“侍寝有风险,过夜需谨慎”,诸位读者,对此你们怎么看?

壬寅宫变的历史争议

壬寅宫变的历史争议

观点一:宫女为保活命

嘉靖帝为炼制长生不老丹药,在反对派大臣的挑唆下,让宫女们认为会拿自己的经血不停地去炼丹,由此引起宫女误会所致。嘉靖帝宠用方士段朝用炮制长生不老丹药,太仆寺卿杨最因“谏丹药,予杖死。”因此,推察情由,宫变之事,必肇端于为炼丹药而摧残少女的健康。

杨金英等目睹先已牺牲者的惨状,恨之彻骨,明知事情成与不成,自己定遭斩首示众,她们却全无畏惧,下定决心,要和嘉靖帝展开同归于尽的拚死搏斗。司礼监审问宫女的口供中有此话:“咱们快下手吧,否则就死在他手里了。”

还有就是嘉靖帝喜怒无常,任意残害宫女,宫女只要犯了一点错误,从不宽恕,痛加责打。有200多名宫女被打死。没有资料记载事发前宫女们做错了什么事情,既无大错而又面临危险,据此推测,这件事很可能是嘉靖帝炼制长生不老丹药,加上有人造谣,引起宫女误会所致。宫女自知此灾难早晚落到自己头上,于是决定拼死一搏。

再看,嘉靖帝经受这次沉重打击后“移居西内,日求长生,郊庙不亲,朝讲尽废,君臣不相接”。明人沈德符的《野获编》有一段记载:“嘉靖中叶,上饵丹药有验。至嘉靖三十一年冬,命京师内外选女十八岁至二十四岁者三百人入宫。嘉靖三十四年九月,又选十八岁以下者一百六十人。盖从陶仲文(方士)言,供炼药用也。”

前后比观,可以清楚,她们是因嫔妃而被迫采取反抗。其所以没再发生暗杀事件,一是加强了防范;二是这些新选入宫的女子年龄稚小,不能起来反抗,只得听凭摆布。

观点二:宁嫔王氏首谋发动宫变

嘉靖帝自大婚后,身体虚弱,经常气喘、咳嗽,直至嘉靖九年还没有孩子。嘉靖十年,嘉靖帝在宫中钦安殿建坛求嗣,以求得到一个儿子。起初,以礼部尚书为监礼使,文武大臣轮流值班进香,一直没有效果。到嘉靖十五年,请道士邵元节等主持祈坛。当年,后宫妃嫔就生了男孩,以后又生了好几个孩子。

宁嫔王氏也在这一年为朱厚熜生了一个儿子,按惯例,她应该由嫔晋为妃,可嘉靖帝并没晋封她。宁嫔王氏心存不满,便在嘉靖帝夜宿宠妃曹氏宫中时,指使杨金英等宫女将皇帝勒死以作为报复,同时也可把责任推到曹氏身上。

然而也尽有蓄意捏造,诬陷不实之处,主要是方后妒忌曹妃得宠,乘机把她打成主谋者之一。结果曹妃同王嫔并宫女等一起被斩首。奏文所云“奉圣旨”,实出方后之意,因为此时朱厚熜身受重创,“病悸,不能言”。

在别一《世宗方皇后传》(《古今图书集成·宫闱典》)中记载:“(端)妃实不知也,以宠故及于难。帝遂衔后。二十六年十一月乙未,宫中火,中官(太监)请救后,帝不应,后遂崩。”这虽然属于宫闱间后妃妒忌私斗。

观点三:一妃一嫔引发的政治斗争

嘉靖初年,朝廷中一方主张尊重明朝的皇统,另一方则迎合嘉靖帝的私意。一场史称“大礼议”的争论延续了近20年,它实质上是朝臣与皇帝、朝臣各派系之间的斗争。大礼议之争刚以嘉靖帝的胜利宣告结束,即发生“壬寅宫变”,而且与一妃一嫔有关。因此推断,宫变是政治斗争失败者想利用妃嫔除掉嘉靖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0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