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上,有时候能力不行没关系,最重要的是会站队,站对了立场才是关键。但其中有一部分人会保持中立,在中间和稀泥,明朝申时行就是这样一个老好人,他不想得罪人,最终却得罪了所有人申时行这人吧,状元出身,在学识上可以说超越一般人,所以能够干到内阁首辅,可以说是有两把刷子。
同时作为中枢首脑,对上要对领导万历帝负责,对下要对众多下属官员交代,皇帝和官员之间,又常常一言不合吵起来,申时行只能两面讨好,做个和事佬。没想到啊,没想到,申时行在立皇储这件事儿上,栽了跟头。
申时行既想要讨好万历帝,赞同他废长立少,又怕此举得罪公卿大臣,想来想去,他决定采取首鼠两端的策略,神宗面前赞同废长立少;在群臣面前,则装作恪守礼法,反对废长立少。结果,东窗事发,他被大臣们上书,皇帝让他卷铺盖回家。可见,职场上当墙头草是最不得人心的,两面不讨好,还落个不好的名声!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申时行的生平
袁宏道生平有哪些代表作品?袁宏道的生平经历是怎样的?有着怎样的思想主张?最后是怎么死的?一起了解一下吧!
袁宏道简介: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袁宏道生平经历介绍:
袁宏道(1568~1610)少敏慧,善诗文,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年十六为诸生,结社城南,自为社长,“社友年三十以下者皆师之,奉其约束不敢犯。”万历二十年(1592)登进士第,万历二十三年(1595)谒选为吴县知县,听政敏决,公庭鲜事。政暇与士大夫谈文说诗,以风雅自命。
宏道任吴县县令时,在任仅二年,就使“一县大治”,“吴民大悦”。辞去县令后,“为人贷得百金”,作妻室生活费用。宰相申时行赞叹说:“二百年来,无此令矣!”他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
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越二年,补礼部仪制司主事,数月即请告归。后迁官至稽勋郎中,不久即谢病归里。万历三十八年(1610)九月六日(10月20日)卒,年四十有三。他去世以后,连购买棺材及眷属回故里的路费都是朋友们的捐助和卖尽他的书画几砚凑的。
袁宏道的思想主张是怎样的?
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明代自弘治以来,文坛即为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
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其间虽有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争袁宏道简介,但不足以矫正其流弊。
万历间李贽针锋相对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的观点,振聋发聩,他和焦、徐渭等实际上成为公安派的先导。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
反对承袭,主张通变
公安派诸人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他们对文坛“剽窃成风,众口一响”的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袁宗道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复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拟,而在无识”。他们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世道改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势也”。
不但文学内容,而且形式语言亦会有所变化而趋于通俗,这是因为“性情之发,无所不吐,其势必互异而趋俚,趋于俚又变矣”。因此,“古何必高?今何必卑?”他们进而主张:“信腔信口,皆成律度”,“古人之法顾安可概哉!”冲破一切束缚创作的藩篱。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接近于李贽的“童心说”。他们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而“性之所安,殆不可强,率性所行,是谓真人”,进而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因此他们主张“真者精诚之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这就包含着对儒家传统温柔敦厚诗教的反抗。
他们把创作过程解释为“灵窍于心,寓于境。境有所触,心能摄之;心欲所吐,腕能运之”,“以心摄境,以腕运心,则性灵无不毕达”。只要“天下之慧人才士,始知心灵无涯,搜之愈出,相与各呈其奇袁宏道简介,而互穷其变,然后人人有一段真面目溢露于楮墨之间”,就能实现文学的革新。
袁宏道代表作品有哪些?
《袁中郎全集》《徐文长传》《初至西湖记》《叙陈正甫会心集》《虎丘记》《满井游记》《西湖游记二则》《戏题斋壁》《游虎跑泉》《东阿道中晚望》《戏题飞来峰》《袁中郎集笺校》《瓶花斋杂录》《破研斋集》。
流传至今的有《潇碧堂集二十卷》《潇碧堂续集十卷》《瓶花斋集十卷》《锦帆集四卷去吴七牍一卷》《解脱集四卷》《瓶史》《袁中郎先生全集二十三卷》《梨云馆类定袁中郎全集二十四卷》《袁中郎全集四十卷》《广陵集》《袁中郎文钞一卷》等等。其中《满井游记》被编入八年级(下)人教版语文书内。
袁宏道是怎么死的?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袁宏道以吏部验封司郎中告归。此时公安正值大水,他卜居沙市,筑砚北楼,以便晚年在此"息影卧游",游艺诗书,"疏瀹性灵"。但不久患病不起,竟于九月初六日(10月20日)遽然去世,终年四十三岁。
( 一 )
陈白沙名献章,字公甫,别号石斋,世称 白沙 先生,晚号紫水归人。广东江门市白沙乡人 ( 原辖新会县 ) 。
他生于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三年 (1428 年 ) ,卒于易考宗朱祜棠弘治十三年 (1500 年 ) ,享年七十三岁,后人把他的著作收集题名为《白沙子全集》。
他的家庭出身由于没有足够的早年材料依据,只靠《行状》分析,大体经济上不会很宽余,相当于小土地出租者或小地主,“有田二顷耕之足以自养” ( 《致邓督府》 ) 。他的祖父叫陈水盛,是个“隐士”,“少戆不省世事,好读老氏书,尝慕陈希夷之为人” ( 《行状》 ) 。父亲陈琮,没有当官,是受道家影响较深的人。他二十七岁那年,便死了,白沙是个遗腹子,全靠他二十四岁便守寡的母亲和祖父抚养成人。由此可见,他出身于一个封建社会的书香门第的家庭,但不会很富裕,也决不是一个“十室九不炊”的农夫家庭。
“献章仪于修伟,右颊有七黑子” ( 《明史》 ) ,这便很简单地把他的形象勾勒出来.自沙少年勤奋好学,天资聪明,记忆力强,读书成绩很好,十九岁 (1446 年 ) 中秀才。他的老师见他的文章不同常人,“世网不足以羁之”。廿岁 (1447 年 ) ,英宗朱祁镇正统十二年乡试,中举人。正统十三年 (1448 年,二十一岁 ) 中会试副榜,入国子监读书。“再上礼部,不第” ( 《明史》 ) 。也就是说,他在廿一岁和廿四岁两赴礼闱都名落孙山了。
由于仕途不济,连进士也考不中,所以可以讲他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失意的知识分子。于是他便改弦换撤,既然当官当不成,便在学术上狠下功夫。廿七岁 (1454 年 ) 他便远离家乡,到江西去,“从吴与弼讲学。居半载归,谈书穷日夜不辍”。 ( 《明史》 ) 吴与弼当时已是大名鼎鼎的理学家了,白沙受他的影响不少。回归故里后,他闭门读书,“尽穷天下古今典籍,旁及释老稗官小说”, ( 《行状》 ) 这便奠定他的渊博学问的基础。
他认为博读群书,也不是得‘道”的门径,于是,便“筑阳春台,静坐其中,数年无户外迹' ( 《明史》 ) 。这段生活,后来他的得意门生张廷实在《 白沙 先生墓表》中,得到详细描述:“壮从江右 吴聘 君康斋游,激励奋起之功多矣,未之有得也。暨归,杜门独扫一室,独静坐其中,虽家人罕见其面.如是者数年,未之有得也,于是迅扫夙习,或浩歌长林,或孤啸绝岛,或弄艇校竿于溪涯海曲,忘形骸,捐耳目,去心志,久之,然后有得焉。于是目信自乐”。当然白沙主静学业非无所得,正如他在《复赵提学》中说,“仆才不逮人,年二十七,始发愤 从吴聘 君学……然未知入处,比归白沙,杜门不出,专求所以用力之方……于是舍彼之繁,求吾之约,惟在静坐。久之然后见吾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常若有物。……于是凄然自信曰:“作圣之功,其在兹乎 ? 有学于仆者,辄教之静坐'。这就可见他专心致志做学问,研究一套教学方法,成为当时非常有影响的“大儒”,“大隐”。 ( 即大学问家,大教育家 )
他的“大儒”声望得来,是在四十岁的那年,即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年,复游太学.祭酒刑让试和杨时《此日不再得》诗一篇,惊日:“龟山不如也”。飚言于朝,以为真儒复出.由是名震京师” ( 《明史》 ) .这真是“十年寒窗无人闻,一举成名天下知”。他名声远扬,可以说从此开始。
事后,他的学生给事中贺钦听共议论,即日抗疏解官,“执弟子礼事献章” ( 《明史》 ) 于是在吏部文选司作小官,时间很短,这可算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仕途生活”了,不久,便南下,回江西和广东家乡从事教学工作.
是时,名声日噪,“四方来学者日进”,据《新会县志》《白沙子弟传》共列一百零六入,在当时偏僻南方的新会,出现这样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确实了不起的。又据《本传》记载,“四方来学名不啻数千人。”他教出的学生,很多成为当时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而且担任当时国家重要职务,最著名的有:“南海张延实,成化二十年举进士,授户部主事。” ( 《明史》 ) ,湛若水,“历、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数千学生中,地位最高,成就最大,要算是他了。而他对自已的老师,非常尊敬,“若水生平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献章” ( 明史 ) ,还有东莞的林光,辽东义洲贺钦,东莞林时矩等,都是他的得意门生。
他不但在当时国内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在海外也影响甚大,往来西两藩部使以及藩王岛夷宣慰,无不致礼于陈白沙 ) 先生之庐。” ( 《行状》 )
他的名气越来越大,成化十八年 (1482 年,已经五十五岁了。“广东布政使彭韶,总.督朱英交荐.召至京,令就试吏部。屡辞疾不赴,疏乞终养,授翰林院检讨以归.”皇帝召他似官,他托辞有病,巫以母老久病为由,辞谢做官。最后,他只得个“虚名”官而回来家乡.一直到他去世为止,数十年他都没有厕身于大官,勤勤恳恳地教书,潜心做学问。
由此可见, 陈白沙 先生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封建社会正直的知识分子,而不是像有人骂他地方阶级政治上的保守势力的代言人。
( 二 )
今天我们要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把他放在那个时代、那个环境去评价,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评价,而决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苛求古人,这就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
关于对 陈白沙 先生的评价,历代都有争议,当今哲学家的争议尤甚。这个问题,我放于后面作介绍。我先发表自己对陈白沙的看法。我认为 陈白沙 先生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的,现分述于后:
第一,他是明代大哲学家、大思想家。 白沙 先生的思想上承宋儒理学的影响,下开明儒心学的先河,他是一位承先启后的历史中介人。尤其可贵的是,他敢于向陈腐的朱程理学挑战,敢于改革,创新。正如黄宗羲所说的:“ ( 白沙 ) 独开门户,超然不凡.”章太炎称“朗代学名和宗儒厘然独立,自成体系,自陈白沙始。”在明朝那个时代,统治者为了强化他们的统治地位,皇帝亲自提倡程,朱理学,咸为统治者独尊思想,思想禁锢很严,对朱熹学说不敢越出雷池半步。“明初诸儒,皆朱子之流余裔,师承有自,矩锅秋然。曹端,胡居仁笃践履,谨绳墨,守先儒之正传,无敢改铝' ( 《明史》 ) 但是, 陈白沙 先生就是敢碰,就是敢于冲破思想藩篱的束缚.所谓“学术之分,则自陈献章,王守仁始” ( 《明史》 ) 他就是在哲学思想这块阵地上,敢于提出自己的贝解,他说:“六经,夫子之书也,学者徒诵其言而忘其味,六经一糟粕耳。” ( 《道学传序》 )
至于他的“道”的问题,是他的哲学带根本性的问题,“道为天地之本” ( 《论前辈言铢视轩冕尘视金王·上篇》 ) 则历来为哲学家争论的焦点.如何理解他的“得道”和“心”的问题,本文留在后面作介绍.
第二,他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大教育家 , 这点是任何人也无可争议的,在我国教育央上,应该占有位置。香港同胞为纪念这位教育家,在香港黄竹坑开办‘陈白沙纪念中学',培育了不少人才, 陈白沙 先生从廿七岁受学于江西吴与弼开始,直至他去世,凡四十多年,把毕生精力献身于教育事业上,下面简述他在教育力面的主要成就,
(1) 教育的目酌论,自得之学.他明确地指出,“人要学圣贤,毕竟要去学他.若道只个希慕之心,却恐末稍未易凑白,卒至废驰”. ( 《与贺黄门》 )
(2) 他主张有教无类.“浮屠羽士,商农仆贱谒者,先生悉倾意接之,有叩无不告故天下被其化者甚众。” ( 《行状》 )
(3) 他主张勤奋学习,身体力行,独立思考.他少年除《四书》,《五经》和洛、闽《语录》外,甚至“小说”也没放过.博览群书,读书静坐.“自我不出户,岁星今十周。” ( 《初秋夜》 ) 他在《赠陈秉常 ( 其四 ) 》诗中说;“我否子亦否,我然子亦然,然否苟由我,于子何有焉.人生寄一世,落叶风中旋,胡为不自返,浊水连清渊。”这就表达了他主张独立思考,反对唯唯诺诺,墨守成规,—个人要有进取精神的教育思想 .
(4) 他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反对好高鹜远。他说,“两脚着地此何关,白云与尔同去还,正当海阔天空处,不离区区跬步间。” ( 《行状》 ) 他在《李文溪文集序》中写道:“予尝语李德孚曰;士从事于学,功深力到,华落实存,乃浩然自得。”他在《与贺克恭论学书》一文中对此问题阐释更透彻,他说:“前辈为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更无别法也 . 即此便是科级,学者须循次而进,渐到至处耳 ” 。
(5) 他重视德育、体育与劳动教育。当然他当时的德育,就是封建伦理道德的教育,就是重礼节,决非我们今天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他说:“弃礼从俗,坏名教事,贤者不为。愿更推广此心与一切事,不令放倒,名节道之藩离,不守,其中未有独存者也。” ( 《与贺克恭论学书》 ) 他长期生活在农村,接近群众,接近生产,写了不少田园诗篇:“高人谢名利,良马罢羁鞅,归耕吾岂羞,贪得而忘想。” ( 《归田园·之二》 ) “百年鼎鼎流,永从耕桑民” ( 《怀古田舍》 ) 在《除夕呈家兄》诗中,更能集中地看到他重视劳动教育思想,诗曰,“我年未老筋力衰,耒耜即付大头心,童牛生角禾登垄,为我且给通家糜。”他平日教学读书之余,尚喜垂钓,今江门市长堤路尚保留“陈白沙钓鱼台”纪念馆,以祀纪念先生。他重视教学习射礼,这是体力运动的一种,可见他重视体育教育。
他创建一套“静养”的教育方法论。“献章之学,以静为主。其教学者,但令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 ( 《明史》 ) 他说:“善学者主子静观动之所本,察于用以观体之所存。”(《与贺克恭论学书》)“为学须从静坐中养出端倪来,方町商量处。” ( 《明儒学案·白沙学案》 ) 他的“静坐”,“静养”,并非简单地静坐,静养,而是学到一定知识,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通过自己真正体会,把死知识变为活知识,这须要一个消化过程,思考过程,辨析过程。这便靠“静坐中养出个端倪来。”他的得意学生张延实写道:“其始学者障于言语为之末也,故恒训之日,去耳目支离之用,全虚园不测之神。其后惧学者论于虚无寂灭之偏也,故又恒训之日:不离乎日用而见鸢飞鱼跃之妙。门人各随其所见所闻,执以为则,天下之人,又各随其所见所闻,执以为称,果足以知先生之道也哉. ( 《行状》 ) 这段话便可以概括 白沙 先生的“主静”的教与学方法的整个过程,他教学生主张启发式教学,废止填鸭式教学。他在《示湛雨》一诗,用形象比喻去说明他的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诗曰,“天命流行,真机活泼。水到渠成,鸢飞鱼跃。得山莫杖,临济莫渴.万化自然,太虚何说。绣罗一方,金针谁缀'他想把金针授给学生,也只能按“真机活泼”,“万化自然”去办,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启发式教育,按教育规律办事。
第三,他为人正直、廉洁,言行一致,品格高尚,堪为人师表。正因为他早年仕途生活失意。断了他往上爬做官的念头,所以他才会钻进做学问,操教育之职,才会成为“大儒。”如果他早年“得志”,恐怕他没有这样大的成就。正因为他早年“失意”,故他对名利富贵便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对名利富贵非常鄙薄。他在《送季世卿还嘉·之三》一诗写道:“富贵何忻忻,贫贱何戚戚 ? 一为利所驱。至死不得息,夫君坐超此,俗眼多未识。勿以圣自居,昭昭谨形迹。'他虽然屡次得广东布政使彭韶,总督朱英交荐,皇上也想起用他,但他都‘屡辞疾不赴,疏乞终养'。 ( 《明史》 ) 他甘于过着这教书匠的清贫的生活。正如他的挚友罗伦赞他“不欲富贵而乐贫贱。”别人捐赠,周济他,他断言谢绝,他在《致邓督府》一文中写,“某无寸善可以及人 ( 谦称 ) ,有田二顷耕之足以自养。”他所处的年代正是明朝统治者日益腐败的年代,外忧内患,阶级矛盾尖锐,南方农民与少数民族斗争烽火连绵不绝。作为封建社会的‘大儒'的 陈白沙 先生,由于时代的局限,阶级局限,他当然不会加入到“农民暴动”的行列里,但他对农民深表同情,对那些贪官污吏,深恶痛绝。他声称那些“贪官污吏侵渔百姓甚于盗贼。” ( 《与刘方伯 东山 先生》 ) 他骂那些“官僚”,“禄蠹”是“瓜牙当道” ( 《鳄洲山遇虎》 ) 。他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个和平安宁的社会,要求劳苦大众都能得到温饱,从他的诗句中,可见他的思想:“一洗日月光,再洗天地清。何止天地清,万世无甲兵”。“怅望百谷春,广济苍生饥。” ( 《湖西八景为罗一峰题》”当然,他的所谓“政治理想',在那种社会是无法实现的。但他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示不满,在他的诗歌中,也常常可以找到象“法好人莫传,衣好人莫穿” ( 《梦记》 )( 《又》 ) 的诗句。他一生持正义、爱人民,树公道,明奖罚的许许多多轶事,在他的故乡——江门市 ( 包括现辖新会县 ) 一带,源远流传着。他为人表率,风高亮节,博得人们的尊敬。
第四,他是一位有影响的哲理诗人和书法家。他自己虽然很谦逊地说,“只对青山不著书”,但是,他的子弟却把他的著作收集出版,合计诗歌 1997 首。他的诗歌有三个特色: (1) 富哲理性。他常常把自己的哲学思想,通过诗歌,形象地表露出来。他一举震惊朝廷的著名的《和杨龟山此日不得再韵》一诗,便是有力的论证。 ( 由于原诗太长, 50 句, 25 韵,只录数句例释 ) “道德乃膏腴,文辞乃秕糠。”这便是他重视道德,品格、思想修养。卑视那些靠“文章”作敲门砖而登上“官位'的名利思想。“善端日培养,庶免物欲戕。”这诗句正反映他的“自得诸心”。“领会此理”的哲学思想。 (2) 富通俗性。他在《归田园·之三》一诗,便通俗地描绘一幅南方贫苦农家凄辛的图景;“近来织畚徒,城市售者希,朝从东皋耕,夕望西岩归。贫妇业纺绩,灯下成岁衣。但令家温饱,不问我行违。”他的诗歌,在南方有一定的影响。《历代岭南诗选》便选载他七首。同时,他对文艺理论也有独到见解,他在《批答张廷实诗笺》中说:“大抵诗贵平易,洞达自然,含蓄不露,不以用意装缀,藏形伏影如世间一种商度隐语,使入不可捉摸为工。这也就是所谓雅建, (3) 富思想性.由于他长期生活于农村,农村生活与他息息相关,他同情农民,揭露黑暗现实。他在《悯雨寄黄叔仁》诗中写道:去年无雨谷不登,今年雨多种欲死。农夫十室九不炊,天道何为乃如此。自从西贼来充斥,一十九年罢供亿,科征不停差役多,岁岁江边民荷戈。旧债未填新债续,里中今有逃亡屋。安能为汝上诉天,五风十雨无凶年。”这简直是一幅南方贫苦农民的逃亡图。象这样具有强烈思想性的诗歌,足可以与杜甫的“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秦中吟”,“新乐府”相媲美。他的书法自成一体,刚健,雄浑,有力。
第五,他具有民族气节思想。他的爱国爱民的思想感情,年少已形成,“少读宋亡崖山诸臣死节事,辄掩卷流涕。”关于他这方面的史料与事迹,在新会,江门一带还流下许许多多美丽的传说,许多诗文, ( 白沙子全集 } 尚未搜集进去。在各地, 陈白沙 先生写的碑文,现在很多还未来得及整理,损失十分严重,应引起注意。据 ( 新会县志 } 载,他《登崖山观奇石碑》的题诗:“长年碑读洗残潮,野鬼还将野火烧。来往不知亡国恨,只看奇石问渔樵。”还有他的《凭吊崖门》等诗,都反映他的民族气节思想,人定胜天思想.这些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解放后,董必武同志写《游崖门》诗:“骂名留得张弘范,义士争传陆秀夫.大是大非须要管,华人爱汉耻崇胡。”尚有郭沫若同志的《论崖门》诗,陶铸同志的《崖门凭吊》诗,反映“四海同亲”的思想,都直接受到白沙诗的影响。
上述五个方面,述说陈白沙的历史贡献,尽管尚不全面,但可以勾勒千轮廓。这些都是历史事实,大致上已作历史上的肯定,争议比较少。问题是他的哲学思想,分歧较大,现介绍于后。
( 三 )
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大致从两个方面去评价 陈白沙 先生的。
第一:认为陈白沙学说是正宗的儒家学说。他的弟子大致都这样认为的,无论湛甘泉也好,张延实,林时矩、林缉熙,贺钦等也好,都认为自己的老师是继承孟子,颜子,周敦颐、程灏,程颐的学说。尽管他们对自己老师的学说理解,各自有所不同,发展方向也有所不同,但都说自己老师是儒家正宗,这点是相同的。稍后高攀龙说陈白沙是“曾点一脉”,李廷机,邹德薄,申时行等也认为 陈白沙 先生是属于“圣门一脉。”正如湛甘泉说:“先生之道即周,程之道,周、程之道即孟子之道,孟子之道即孔子之道,孔子之道即文,武,禹,汤之道,文、武、禹、汤之道即尧,舜之道。” ( 《粤秀山白沙书院记》 ) 真正比较客观地评价 陈白沙 先生、要数明代大哲学家黄宗羲,他的《明儒学案·白沙学案》,便是我国古代最系统,最概括对 陈白沙 先生的评价。他说:“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其吃紧功夫,全在涵养。喜怒未发而非空,万感交集而不动。至阳明而后大。两先生之学最为相近,不知后来阳明从不说起,其故何也,薛中离、阳明之高弟子也,于正德十四年上疏请白沙从祀孔庙,是必有以知师门之学矣。”这段话,本来是很客观评价 陈白沙 先生的历史地位,可惜后来许多哲学家,教授把它列为 ( “唯心主义”的依据,他们的逻辑推理是:王阳明是唯心主义的,所以,陈白沙也是此类货色。这明明是歪曲了黄宗羲的原意,把此话作了机械类比。
第二,说陈白沙学说是禅学.这学派是。以胡居仁,夏尚朴,罗钦顺为代表。胡居仁说,“周子有主静之说,学者遂专意静坐,多流于禅。” ( 《居业录》 ) 夏尚朴说:“盖东坡学佛,而白沙之学近禅,故云尔”。 ( 《夏东岩文集》 ) 这学派对后世影响较大,近代日本哲学家渡边秀芳,中山大学 李锦全 教授也认为:“陈白沙的思想还有来自禅宗和陆象山学的一面。” ( 《岭南历代思想家评传》 ) 事实上 陈白 沙 先生是借谈仙说佛去表现他的哲学思想, 易 君 左 先生说得很清楚,他说:“白沙思想受了佛教影响则又不必讳言,但白沙的静坐,不过是作圣之功的一种道具,他的学问,全是由静坐中体会来的,虽受佛教影响而毫无禅门臭味,这一点不可不知.” ( 《我们的思想家》 ) 就是陈白沙本人在临终时,也写过一诗,否定自己的思想是禅学。诗云广托仙终被谤,托佛岂多修,弄艇江门月,闻歌碧玉楼.”
至于近代,由于我国引进西方的哲学思想,近人对 陈白沙 先生的评论,就更加复杂了。海外 ( 特别指台湾,香港、新加坡 ) 非常注重“新儒学的研究”, ( 宋明以来的儒学家说 ) 作为他们社会思想的指导,自然, 陈白沙 先生是重点研究对象之一。解放前,国民党的伪行政院长王云五便主编出版一本《白沙年谱》,香港中 文大学 教授简幼文与陈应耀(陈白沙后代 ) 出版陈白沙专著。这里还要补充说两句,关 于陈白沙 先生的遗著《白沙子全集》,最早辑本是他的学生容贯所辑,刊行于弘治十八年 (1505) 明清年间,《白沙子全集》的木刻版,大概有十个版本之多,其中康熙年间与乾隆年间的木刻本流行最广。今年七月中华书局将出版《陈献章 } 集,以餐读者,这是一件好事。
据笔者所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副校长 巴穗 先生也是研究 陈白沙 先生的专家。
日本的渡边秀芳也对 陈白沙 先生有专门的研究。
至于海内 ( 指大陆 ) 研究陈白沙的问题, 1957 年至 1960 年曾经有过一次大争论,现在正酝酿第二次争论。争论不外分为两派:
第一,认为 陈白沙 先生的哲学思想基本上属于唯心主义的。这派主张,在哲学界占大多数,只要翻开各大学的教授们撰写的《中国哲学史》,均可见。现摘录几个有代表性的主张,分别介绍: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研究室的同志认为:“陈献章在学术史上是宋代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继承者。他本人的哲学思想却有一个变迁过程。……陈献章的所谓‘主静',就是陆九渊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理论的直接继承。……和一切主观唯心主义者一样,陈献章的思想最后也表现狂妄唯我论。” ( 《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宋元明之部》第 446 页 ~447 页 )
(2) 冯友兰先生认为:“ ( 白沙 ) 盖其初所学为朱学,其后所自得,则陆学也 o …”而其所谓理正如象山所谓理。” ( 《中国哲学史.下册》第 946 页 )
(3) 范寿康先生认为:“他 ( 白沙 ) 和象山一样,也是一个彻底的唯心论者 ? ……注重静坐的那种主张,完全脱胎于佛家的禅定,却是无可讳言的。” ( 《中国哲学史通论》第 368 页 )
(4) 李锦全先生认为;“ ( 白沙 ) 的‘道超形气'是客观唯心主义宇宙观。……白沙所描述的‘道',可以说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摸不着头脑,大有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味道。但拆穿了,这无非是一种直观和内省的功夫,在哲学认识路线上属于唯心主义,”但他又承认:“陈白沙的认识论,本来也有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 ( 《岭南历代思想家评传》第 131 页至 132 页 )
(5) 钟泰先生在他写的《中国哲学史》中,认为白沙是出于康斋,近于象山。
(6) 把陈白沙说得一无是处,抨击得最厉害的,莫过于吕振羽先生了。吕认为:“到陈献章的时候,由于市民阶级都市经济的抬头,以及农村矛盾的发展,显示着封建制本身的危机。地主阶级各阶层为保持阶级支配地位这一共同要求下,便显示其政治上的统一倾向。从而反映在意识形态上也便一同倾向于保守。所以作为地主阶级保守倾向之代表的陈献章学,不只是吴康斋和薛敬轩两,派的折衷和统一,而且更玄些,政治上更保守些,以故从思想史的本身,陈献章学,可算是由陆九渊到王阳明 ( 仁守 ) 的过渡。” ( 《中国政治思想史》 )
第二,认为陈白沙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属于朴素唯物论,但它有唯心主义的成份。这派代表人是 章沛 先生,他的专著《陈白沙哲学思想研究》,可以充分反映出 章 先生这个观点这本书是解放以来唯一的一本研究陈白沙哲学思想的专著书。这本书的基本观点如下,
( 一 ) 在陈白沙的“道”论应该是:道是宇宙万有的实体,本体、总体,它是有规律地自己运动的,道从时空的角度来看是无限的,是永恒存在的,道是形而上的,但与“囿于形”的物是相通的;人是道的一部分,人为万物之一. ( 《陈白沙思想研究》第 50 页 )
( 二 ) 关于陈白沙的“心”论,章先生说:“白沙强调的心是个人具体的心,既不是陆九渊的与宇等同的‘心',也不是王阳明的与良知等同的‘心'。…白沙的心,是自我通向形上的道境的桥梁,因此成为自我形上性质取得的根据。……至于心外的道,不依赖意识而独立存在,心内的道反映心外的道,这两点他是始终肯定的。因此,在认识论的范围内,在‘真理' ( 主观的道 ) 论上,白沙哲学才带有主客观混淆的唯心的因素。天人合一的混淆,只表现于此。” ( 引文向上, 80 —— 90 页 )
( 三 ) 关于陈白沙的“涵养论。”章先生认为白沙的涵养论不是简单的静坐,它有三个内容, (1) 是涵养的目的,要求及原则,具体的方法——“学之指南”; (2) 创造性的学习精神=“自得之学, (3) “心学法门”——治心之学。 章 先生认为“白沙的涵养论的最大特色,在于他在强调实践 ( 行 ) 的基础上,提出独立思考,发挥思维的主观能动性的命题”,这是十五世纪中国“哲学上的创举”,“他在哲学的成就上是值得惊异。”
综上所说,笔者认为: ( 一 ) 根据国内国外社会科学学术动态的需要,当前海外人士非常注重研究“新儒学”: ( 当然他们的研究与我们有很大的差异 ) 所以,研究陈白沙的问题,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 二 ) 研究陈白沙的著作,应该从历史去分析,从当时环境去分析,不要从今天的角度去理解, ( 三 ) 研究陈白沙的著作,应该从他的语言本意,历史上习惯用语的辩析,具体语境的领悟,才会得出合理的评价。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明亡于万历。亡于万历,不过是文人给扣的帽子,我觉得明亡,东林党要负60%的责任,皇帝30%,制度10%。
制度其实都是皇帝和朝臣控制的,万历朝没几个人造反,建州女真被明朝压着打,国库也充盈,这些是因为我们所说的某位?奸佞?的魏忠贤实行的收商税减农税,名将袁崇焕也是他提拔起来,其实他也并不能一手遮天,只是比东林党稍微强那么一点。
崇祯一上来就搞死了魏忠贤,东林党就立马要求恢复?祖制?不收商税只收农税,结果农税比万历朝高出了数倍,而且国库还没钱,万历朝一年的税收是崇祯朝全盛时期一年税收的两倍以上,而且崇祯朝农民的担子比万历朝重了不知道多少倍。
以为万历傻?好好看明史,刚登基的时候被东林党给架空,后来他立马搞出一个大太监进行制衡,要是万历朝朝政在东林党手上,明朝早就完了。崇祯输就输在失去制衡上,让东林党一家独大。
确实明朝灭亡是有万历的原因,但不是主要的。首先,万历有两个能臣,一个是张居正,一个是申时行,还有一些能打仗的将军,就比如说麻贵。还有当时日军入侵,明朝凭借着自己的军事实力,完完全全将他们赶跑了。
再加上当时明朝的经济科技都是世界第一,实力也还是乐观的。
万历三十年没有上朝,却还能把持着朝政,这不就是他的过人之处吗?我还是比较佩服他的,毕竟当时明朝国力也是不怎么样,他却还能让国家稳定三十多年。
万历是一个聪明的皇帝,不上朝不代表不办事,有名的三大征就是明证。万历时期的明朝军事实力不差,军事人才辈出,比如戚继光,余大遒,谭伦,李成梁,以及李成梁的儿子们,个个都是将才。尤其是抗倭援朝战争,在中日的战争史上,除了二十世纪的抗日战争以外,那是唯一胜利的一次抗日战争。明朝灭亡主要是崇祯疑心重,不会用人,再加上太勤政,别人做事他都不满意所致。哪怕是他哥哥,木匠皇帝当政,明朝也不会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0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项羽之死的由来
下一篇: 壬寅宫变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