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匡衡为何要凿壁偷光匡衡的结局如何

以史为鉴 2023-06-23 19:27:03

匡衡为何要凿壁偷光匡衡的结局如何

对凿壁偷光的故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凿壁偷光,这是一个我们从小听到大的故事,西汉时期的匡衡发奋读书,什么样刻苦艰难的环境都不能阻挡他学习的心,最终终于成为西汉的丞相,这个励志故事读来着实让人感动。不过成为丞相是故事最终的结局,却不是匡衡人生的结局。那么,在登上了人生的巅峰之后,匡衡怎么样了?他做了丞相之后,又经历了些什么事情?

1.得汉元帝的信任

匡衡凿壁偷光,这个故事也就不多说了,也正是因为有这样对于读书的热爱和坚持,使得匡衡对于很多书都有自己的见解,更是有“匡说诗,解人颐”的说法,意思是说,当匡衡在你面前解说《诗经》的时候,人们都是能够听得豁然开朗,不光也理解了其中的含义,而且心里感觉十分舒畅,这就是匡衡的实力。

然而匡衡并不是那种一帆风顺就当上官的,当时要求要掌握六经其中的一经,才有可能通过考试,而且成绩分为三等,不同等级有不同职位。匡衡前后考了九次,才终于考中了最低一等。但这并不妨碍他对于《诗经》的理解,这一点就连当时还只是太子的汉元帝也对他很有好感。

2.升任丞相

这份好感,也给后来的匡衡带来了很大的机会。汉元帝继位之后,匡衡被任用为郎中,面对当时发生的一些自然灾害,匡衡总是能从《诗经》当中找出很多有理有据的话来,以此向皇帝上书,说明道理。他建议在百姓当中推行教化,弘扬礼让,这些话自然也是得到了汉元帝的赏识。

有了皇帝的青眼,匡衡当然在一步步往上走,从郎中,到御史大夫,再到代丞相,可以说匡衡就是凭借着一部《诗经》走上了人生巅峰,他所有的一切道理,都是从《诗经》当中得来,也由此可见,《诗经》被列为经典,绝对是一件正确的事情。只是从现在来看,当时推行的那些思想,其实也都是统治者用来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

3.被贬逝世

然而,这样的匡衡,却因为自己的贪念,断送了自己的前程甚至生命。匡衡受到汉元帝的信任和赏识,被封为安乐侯,封侯自然有土地,他明明能够得到三十一万亩的土地,结果却利用地图上的误差,给自己多占了四万多亩。匡衡或许是飘飘然了,在封建社会,封侯之后土地真的就是自己的了吗?那都还是皇帝的啊。

因为这件事,汉成帝时期,匡衡被人告发,查证属实之后,匡衡被贬为庶人,之前所拥有的一切都似过眼云烟一般,匡衡跌入人生低谷,再也没有爬起来的希望了。他落魄回乡,没几年就病死,可悲可叹。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谁?匡衡后来怎么样了?

不知道大家记得不记得在小的时候我们有读到这样的一篇课文,那就是有一位小朋友啊他为了学习就把墙给凿破了,为了就是借助隔壁的灯光而学习了,这位主人公就叫匡衡了,那么他这个人后来怎么样了呢?他的历史评价又是什么?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

匡衡简介

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人,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

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但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重,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其深有好感。

元帝即位后,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匡衡的奏书得到元帝的赞赏,匡衡因此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御史大夫等职。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又代为丞相,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

宦官石显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怂恿元帝加重赋役,成帝即位后,匡衡便上疏弹劾石显,,这是匡衡所做的最后一件铲除奸佞,为汉朝廷尽忠的事情。不久,匡衡与同僚间渐有离隙,被人弹劾,贬为庶民,返回故里,不几年,病死于家乡。

匡衡后人

儿子:匡昌、匡咸。

匡昌,汉朝匡衡的儿子,官至越骑校尉,酒醉后杀人,被抓入狱。越骑官员们与匡昌的弟弟准备合谋救匡昌。事情被发觉后,匡衡受牵连被免官。

匡咸,西汉匡衡的儿子,匡咸通晓经义,曾官居九卿职务。其后代出了很多经学博士。匡衡的历史评价

匡衡后来怎么样了?元帝驾崩,汉成帝继位。有人给成帝上书弹劾匡衡说:?元帝时,中书令石显凭借 元帝对自己的宠爱飞扬跋扈,结党营私,并怂恿元帝加重百姓赋税、徭役,而衡为宰相,深受皇恩却不加以制止,是为有过。 ?  成帝建始三年,有人举报匡衡贪污受贿,而且在被元帝封为乐安侯时,利用郡县地图的失误和宰相的权力谋私,非法扩大封地四万多亩。

于是,匡衡被成帝贬为庶人,身败名裂,不久在家乡去世。  对匡衡的历史评价  民间评价:?即说诗,匡衡来,匡说诗,解人颐。?  唐代杜甫:?匡衡抗疏功名薄, 刘向传经心事违。?

凿壁偷光刻苦读书的匡衡,后来是什么样?为什么很少有人提及?

匡衡少时家境贫寒,甚至连蜡烛都买不起,为了读书,他便偷偷在墙上凿了个洞,借着邻居家的光线读书。这个故事意在告诉孩子们,贫寒可以励志,艰苦的生活可以锻炼人的毅力和志气,唯有奋发图强,才能通往成功。于是匡衡凿壁偷光成了一段佳话,也成为老师们教育学生的经典案例,匡衡在如此艰苦的生活环境里都能刻苦勤勉地学习,拥有很好教育资源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然而匡衡长大后的故事却鲜少被人提及,所谓人无完人,谁又能想到曾经刻苦勤勉的读书郎,会因一“利”字误入歧途呢?

匡衡生于东海郡承县,虽然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天资聪颖有勤奋好学,不惜以“偷光”的方式读书,饱受夸赞,长大后自然能够顺利入朝为官。虽是个很小的官,但因其对《诗经》理解颇深,所以受到经学家们推崇,就连身为太子的汉元帝都对他十分欣赏。

于是汉元帝一登基,立马给匡衡加官进爵,匡衡从小小的文学卒史变成郎中,又迁为博士,然后晋级为太子少傅。仕途如此畅通无阻,让穷了大半辈子的匡衡逐渐享受追名逐利,于是日日绞尽脑汁想着如何讨汉元帝的欢心。

时年京城发生了地震、日食等灾变,匡衡借机引用《诗经》中的道理,劝汉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汉元帝大悦,对匡衡愈发赏识,也因此迷上了《诗经》,多次召匡衡为他讲解,并提拔匡衡为御史大夫。后来丞相韦玄成病逝,汉元帝便直接让匡衡代为丞相,封乐安侯,权力之大,可总理全国政务。匡衡可谓是一飞冲天,平步青云。

匡衡的封地足足31万亩,而这31万亩土地的税收,全部归匡衡所有。如今的匡衡权势滔天,腰缠万贯,可却变得愈发贪婪,再也不是从前那个“偷光”读书的勤勉少年了。

利欲熏心之下,匡衡偷偷将封地扩大,强取豪夺了临淮郡民田4万亩,甚至还指使自己的手下贪盗公家财物,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有了汉元帝的宠爱,人人忌惮敬畏匡衡,不敢轻易举报他这个丞相。

可好景不长,公元前33年,汉元帝去世,汉成帝登基,司隶校尉骏等人立马找到机会上告匡衡“专地盗土”之事。没有了汉元帝的庇护,汉成帝一怒之下直接把匡衡贬为庶人。从一手遮天的丞相之位生生跌落至平平庶人,落差之大,使匡衡终日郁郁寡欢。

这位昔日刻苦勤勉、凿壁偷光的读书少年因一己私利而误入歧途,终是落得个凄苦的结局,不禁令人唏嘘。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常用“凿壁偷光”鼓励孩子们去学习,但很少有人提及匡衡功成名就之后的事情的原因。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之后怎样了?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凿壁偷光这个故事,但对于故事中的主人公,可能有不少人并不清楚。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名叫匡衡,东海郡承县人,西汉人。匡衡家境贫困,祖辈世代为农。虽然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但是匡衡却非常爱好读书。年少的匡衡没钱上学读书,也没钱买书。为了看书,他时常跑去问别人借书,但是,许多人都不愿意借给他。为了实现读书的愿望,他跑去给富人家打杂工,不求工资,不求管饭,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富人家能够把书借给他看一看。

然而,因为白天要干活,因此匡衡大部分时候只能是在晚上看书学习。因为家里穷,用不起油灯,他发现隔壁邻居的灯光挺亮,便找来凿子,在墙上凿开了个洞,借着洞里透出来的微弱的光来学习,这就成了广为流传的?凿壁借光?的故事。

因为爱好读书,刻苦钻研,长大成人之后的他,凭借着自身的才华,通过考试当上了官。

汉元帝在位时,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后来因为在政治上给皇帝提过不少有用的良言计谋、治国之道,深受皇帝赞赏,而被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汉元帝后期,宦官石显依仗着皇帝的宠幸,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匡衡为了弹劾石显,纠举他的党羽,直言进谏。可以说,早年时期,他曾为国家、朝廷做出过不少贡献。

不过,后来,也许是长期处在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环境里,这位?三好官员?在仕途中渐渐迷失了自我,开始走向堕落,沦为了贪官。比如,他非法扩张了食封的土地,通过其他的非法手段来谋取钱财收入,最后被汉元帝发现,被贬为庶民。

在他返乡不久之后,便病死在家中。

从匡衡的故事中,可以悟出一个道理:人有权,有钱了容易变坏,而坏人一般都没有好下场~

大家觉得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99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