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河西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秦国要生存,就得拿下河西之地;秦国要强大,也得拿下河西之地;秦国要争霸,更得拿下河西之地。
所以,河西之地,是秦与晋、秦与魏之间的死结。
01.河西之地与关中形胜
关中形胜,是因为四大秦关,分别是东面的函谷关、南面的武关、西面的大散关和北面的萧关。
在这四大秦关里,函谷关最重要。
西面的大散关和北面的萧关,因为面对的敌人不够强大,所以战略意义相对较小。南面的武关,主要防得是楚国,楚国前期的战略重点在中原,楚国后期就没啥战略重点了,所以战略意义算是一般。
但是,东面的函谷关的战略意义就大了去了。战国之时,秦国能够挡住关东六国、坐拥关中形胜,主要就是因为函谷关。
所以,关中形胜的关键就是函谷关,以及后来的潼关。没有函谷关和潼关,关中就没有形胜,谁想进来、都能进来,谁想揍、谁都能揍。
但是,函谷关要发挥作用的前提,就是秦国得占据河西之地。函谷关以北有黄河拦阻,函谷关以南有秦岭封锁,这个时候的函谷关才能算是雄关真如铁。打个比方说,黄河和秦岭是城墙,而函谷关就是城门。
而黄河这道城墙的西面,就是河西之地。所以,有河西之地,关中形胜才能成形;无河西之地,关中形胜就没有意义。
关中没有形胜的结果,就是秦国只能任人宰割。今天魏国强大了、肯定要过来收拾一下;明天赵国强大了、也能过来收拾一下;甚至韩国玩大了、都能敲打一下。
所以,为了能生存,秦国就得拿下河西之地,这样才能依托黄河与秦岭、形成一个战略通道。即便没有函谷关,也能把军队放在关键的位置上。河西是势,河西高原俯瞰三晋,而函谷关和崤函通道是险,有势才能有险,无势不仅无险,而且险还是别人的。
02.河西之地足以支撑国力
冷兵器时代的综合国力,一个是土地,一个是人口。
而有了土地,特别是肥沃的土地,就会有足够基数的人口。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土地和人口是正相关的。
秦晋或秦魏河西之地,位于今天的陕西东部的洛河与黄河之间,涵及华阴、大荔、蒲城、澄城、白水、合阳和韩城等地。
所以说,河西之地的面积并不小,甚至可以说很大。
还因为居于黄河和洛河之间,所以不仅交通便利而且土地肥沃。
魏国在这里建有西河郡,秦战国以及秦帝国时期,这里就直接归属于内史郡,相当于清朝的直隶河北地区。
秦国直接把河西之地当成中央直辖郡来管理,更说明秦国对河西之地的重视。
面积不能算小、土地还算肥沃、交通又极为便利,关键是早早地实施了郡县管理,所以河西之地的人口就不会少。
而秦国要发展,当然就不能放弃眼前的这块肥沃富庶之地,这比往北和往西去打义渠戎狄的收益高太多了。
03.河西之地是东出争霸的基础
没有河西之地,秦国基本上就只能与魏国接壤,然后就会被魏国锁死在半个关中。如果真是这样,那秦国就不能算一个战国。其与魏国的关系,就相当于赵国与中山国的关系。
因为秦国的北面和西面全是戎狄,土地贫瘠、开发较晚,而且也不好治理。往这些地方开疆拓土,成本与收益根本不成比例。
而南面是巴蜀地区和楚国的西部地区,关键是隔着秦岭大山。别说施展武功、开疆拓土,就是能走过亲岭大山都费劲。
所以,秦国要发展,就只能全力东进,不仅要占据河西,而且还要兵出函谷关、攻略中原。只有这样,秦国才能参加中原争霸。
而失去河西、被锁死在半个关中,秦国的国际地位就会立马下降,因为其他战国完全可以把他当成空气。
谁会把你一个魏国的附属国当回事?
而之所以说把秦国说成是魏国的附属国,就是因为魏国可以拥河西、据函谷关,想怎么收拾秦国就怎么收拾秦国。秦魏两家之间的矛盾,就会等价于魏国的内政。
04.总结:秦国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拿下河西之地
秦国要生存,就得据函关谷、构筑关中形胜,所以必须得拿下河西之地。
秦国要强大,就得以河西为内史郡、以河西为中心地区,所以也得拿下河西之地。
秦国要发函,就是得以河西为基地跳板,才能东出天下,所以更得拿下河西之地。
秦国这么打算盘,魏国当然会非常清楚。所以,为了给自己创造一个西部后方,魏国就得拼命压制秦国的生存空间,也就不能让秦国全定河西。于是,秦魏两家,就会为了河西之地,世世代代、相爱相杀。
这话说的不公平啊,因为秦国已经地处中原各国中的最西边了,再往西那就不是扩张,而是放逐。
从人口上来看,东方中原地区才是人口最多的地方。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人口最多的地方,其实是在黄河流域。包括楚国在内的南方诸侯国其实是有欠缺的,因为人口不足,那么赋税和士兵也就不足。楚国经历了八百年的发展,到了战国时期才算是成为人口大国,在过去其实是非常弱小的。
所以秦国在西边其实人口也不多,人口最多的是山东各国。尤其是齐国、三晋这几个国家,他们掌握着当时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口,所以才被称之为东方大国。秦国相对而言就显得十分弱小了,如果不是民风彪悍的话,光靠人口基数,秦国是很难发展壮大的。
如果秦国想要发展起来,就必须要不断向东方渗透,占领对方的城池,吸纳对方的人口,只有凭借这种手段,才能逐步让自己壮大。秦国再往西,那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山区,压根就不利于人生存,所以秦国压根不可能往西走。
从地形上来看,东方有适合生存的平原,西方只有连绵的山脉。秦国在最惨的时候,被魏国往西赶了五百多里地,一直赶到了深山老林之中。哪些地区是非常不适合生存的,秦国河西的五百里沃野也就成为了他们一直想要夺回来的地盘。可想而知,西边确实不适合耕种,而我国又是以耕种为主的农业大国,所以秦国从耕田的角度,也必须要向东发展。
如果向西发展的话,那么秦国极有可能会成为善于打猎的游牧民族。可是秦国的祖先是来自农耕民族,而且一时半会儿也不会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再说了,当时各国建立长城,其实就是为了防止游牧民族南下抢掠。一眼就能看得出游牧民族混得并不好,为什么还要主动变成他们那样呢?
从财富上来说,东方各国的财富体量巨大,西方一片荒野。全国的财富集中在山东各国之中,他们手里掌握着大多数的金银珠宝,这是西方地区所不能提供给秦国的。只有向东发展,秦国才能逐步拿到这些财富。有了财富才能养兵,养好了兵马就能够实现一统天下的大业。
向西发展,我相信秦国的老祖宗们一定也尝试过,但是那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选择,而且长时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投入相同的人力物力,向东可以获得城池人口包括财富,向西却只能获得一大片荒地,秦国为什么要向西呢?
而且当时的山东诸国,虽然掌握了大量财富,可是兵力在逐渐降低,这就给了秦国崛起的最好机会。秦国完全可以通过征服山东各国,从而达到富足的目的。
从政治角度上来说,周天子在东方,四海之内都围绕天子打转。周天子到了战国时期虽然已经是个摆设,甚至后来被消灭了。但是在周朝时期乃至春秋时期,周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存在。任何一个诸侯国都需要听从周天子的调遣,而且周天子是天下共主,由他来宣布讨伐哪个诸侯国。
所以秦国要想发展,必须要围绕周天子打转,这是战国各路诸侯国都需要做的一件事。周公旦打造了九鼎号称问鼎天下,其实就是向大家宣称,天下共主就是周天子。所以后来各路诸侯不管打了多少仗,很多都是为了争夺这九鼎。
甚至到了后来,想要封王的,也必须要来周天子这里转一圈才行。如此重要的一个政治地位,秦国能够轻易放弃吗?他们将周天子牢牢包围起来,甚至最后秦国灭了周天子,正式宣布问鼎天下。
总结:从各方面来说,秦国都需要东进才能兴国。 从人口上来说,东方人口众多,西方人口稀少,要想发展就必须要往人口多的地方发展。 从地形上来说,东方平原众多适合耕种,而西方多是山区和草地,不适合耕种。 从财富上来说,东方占据着全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财富,唾手可得。而西方属于不毛之地,什么财富都谈不上。 从政治角度来说,周天子在东方,所有诸侯国都是围绕周天子打转的,所以秦国要想问鼎天下也必须要先围着周天子打转。 所以秦国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必须要往东走。这是每一代秦国人都想完成的伟业。在秦昭襄王时期其实已经快要实现了,后来到了秦始皇时期终于完成了这一宏图大业。
战国进入中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大增,其军队更是所向披靡,曾经独霸中原的第一强国魏国已经失去霸主的地位。尤其是秦国占领河西地区以后,不断东扩兼并土地,使得东方六国惧之畏之,秦国一系列兼并行为逐渐沦为六国之公敌,诸侯国之间为了生存尔虞我诈,或者通过外交手段占取先机。
所以苏秦提出大家联合起来,形成抗秦统一战线,史称?合纵抗秦?,使得秦国不敢从幽谷关向东发兵。秦相张仪为了破解合纵之术,提出?连横事秦?,最终合纵联盟土崩瓦解。人们把这段历史称之为?合纵连横?的时代,顾名思义就是东西为横,南北为众,秦国和东方六国中任何一个诸侯国联合都称之为?连横?,反之,东方诸侯国由北向南形成统一战线,称之为?合纵?。
一、合纵连横起源马陵之战后,魏国主力军队被消灭殆尽,国力由胜转衰,魏国从此一蹶不振,魏惠王心有不甘,自己的儿子也战死沙场。于是魏惠王想集全国之兵力报复齐国,谋士惠子坚决反对,他认为逞血性之勇复仇不可取也,以魏国现在的国力与齐国抗衡只能更加惨败。不如趁齐国沉浸于胜利的喜悦之中,向齐国纳贡称臣,奉其为王,这样便会激怒南方的楚国,楚威王极好名利,定会发兵讨伐齐国。齐国虽然在马陵之战大获全胜,但是毕竟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齐国兵力也消耗不少,倘若齐国与休养生息已久的楚国交战,齐国必败也。
结果正如惠子所料,魏国向齐国纳贡称臣之后,楚国立即发兵进攻齐国,齐楚两军大战于舒州,齐国惨败。惠子利用列国之局势,南连楚国借其之手报杀子之仇。由此可见一位谋略得当的策士对一个国家之意义重大,从此以后合纵连横便逐渐盛行,成为战国中后期主要的外交手段。
二、合纵抗秦战国中期群雄并起,各诸侯国为了强盛称雄都在延揽人才,一些巧舌如簧的纵横家(外交家)为了取得功名游走于各列国之间,他们的出现改变了战国时期政治格局。据《史记》记载,苏秦本是鬼谷子门下弟子,学习纵横术(外教术)几年却学无所成,便回家研究姜子牙的《阴符》,艰苦学习一年后欲投奔周显王,却吃了个闭门羹,随后来到秦国、赵国也不受待见,最后来到燕国受到燕文侯赏识,立即委以重任。
第一、合纵抗秦统一战线是如何形成的?
苏秦向燕文侯提出合纵抗秦,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军事、经济得到显著提升,不断往东扩张领土,成为东方六国之威胁。苏秦认为建立合纵抗秦统一战线,遏制秦军从函谷关发兵侵略东方。燕文侯正有此意,便派苏秦游说其他列国合纵抗秦。
苏秦对各列国局势分析透彻,所以他能切中要害、对症下药。苏秦替燕国分析态势之时,他告知燕文侯之所以燕国貌似安全,是因为西边有赵国替之挡住秦国,所以燕国要与赵国建立友好邻邦。苏秦游说赵、楚之时,他的说词是,秦国暂时没有侵犯赵国和楚国,是因为有魏、韩两国不断骚扰秦国,所以赵、楚两国要跟韩、魏两国建立兄弟之国。苏秦来到齐国替齐宣王分析局势,他告知齐宣王齐国之所以能够坐收渔翁之利,是因为西边有三晋,一旦它们依附秦国,对齐国便造成威胁。
苏秦分别告诉六国国君,三晋、楚、齐、燕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几百年的文化传统,先祖都是英雄豪杰,不用畏惧秦国。特别是三晋,秦国一出兵就割地求和,从而壮大秦国声势,万万不可取。苏秦提出建立抗秦统一战线,如果秦国讨伐他国,东方五国合纵骚扰秦国,齐国在后方支援。苏秦巧舌如簧,说中东方六国之要害,六国国君听后内心滂湃,很是激动,立即任命苏秦为六国从约长,担任六国国相,抗秦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第二、合纵抗秦统一战线的作用
抗秦统一战线的建立对秦国直接造成威慑,秦国一时没有找出对策。此后秦国十五年不敢从函谷关发兵侵略他国,秦国和东方六国之间的战争减少很多,遏制?虎狼之秦?东扩,最大受益者是老百姓,没有战争的日子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苏秦依靠自己三寸不烂之舌向列国陈述利弊,改变了战国中期列国局势,所以苏秦功不可没。
三、秦国破解合纵联盟第一步拉拢魏国初步建立连横事秦破解合纵联盟的关键人物是张仪,张仪学业有成之后,来到楚国游说,参加宴席之时,不巧一位宰相的玉璧丢失了,因张仪无权无势且贫穷的缘故,宾客们一致诬陷张仪偷窃玉佩,张仪被打的遍体鳞伤,他发誓今日之辱,他日必百倍报之。张仪认为只有西边强大的秦国才能替之报仇,张仪便游说秦国,秦惠文王被说得如梦初醒,立即委以重任。
第一、秦国派张仪去魏国做卧底
张仪来到秦国以后,便计划破解苏秦的?合纵?之局,他认为六国采取合纵之术抗秦,秦国建立连横术方可破之。?连横事秦?必须找到突破口,张仪认为突破口就是失去河西之地,同时又在马陵之战惨败的魏国。
张仪提意让秦惠文王免去自己的相位,向天下宣告逐之出秦,这样他便可去魏国做卧底,既然公孙衍已回魏国,他也可以回魏国。那么公孙衍是谁呢?张仪来到魏国之前,公孙衍是秦国的宰相,帮助秦国收复河西之地,功绩显著。但是自从张仪来到秦国之后,公孙衍便失宠于秦王,受到排挤,无奈之下离开秦国回到自己的母邦魏国。张仪去魏国的目的是为了游说魏国首先臣事秦国,向天下诸侯树立榜样,让天下诸侯效仿魏国臣事秦国。
第二、连横术遭到公孙衍破坏,迫使秦国发兵伐魏
秦惠王三年(前322年),张仪带着大礼来到魏国,将秦国昔日占领魏国之地还给魏国,张仪取得魏惠王之信任后,立刻拉拢魏惠王,魏惠王并没有看出张仪是秦国派来的卧底,因张仪名声显赫,魏惠王立刻委以相位。
此时公孙衍心里很不是滋味,当初在秦国自己乃万臣之首、功成名就,却被张仪取而代之,现在自己来到魏国谋求发展,张仪也跟着来抢自己的饭碗,前途岌岌可危,公孙衍便想将张仪撵出魏国。于是公孙衍来到韩国开始游说韩王,为韩王献上计策,张仪此次来魏之目的是秦魏要联盟攻打韩国,韩国与秦魏交战无疑会被打的丢盔卸甲,其实魏王只不过想要点土地,不如韩国主动献出一块领土给魏国,魏国得到领土后便失去与秦国联合之意愿。
韩王采纳公孙衍之建议献出地以后,魏惠王得了好处坚决不愿侍奉秦国,秦惠文王一怒之下发兵攻占魏国曲沃、平周。秦惠王六年(前319年),魏惠王去世,魏襄王即位,张仪又开始游说魏襄王,襄王不愿背弃盟约侍奉秦国,张仪与秦国通风报信,让秦国派兵攻打魏国,结果秦魏交战,魏国惨败,经过两次打击,魏国不仅丢失领土,而且士兵被斩首数万,魏国恐慌,六国震撼。
第三、合纵抗秦统一战线开始瓦解
秦惠王七年(前318年),韩、赵、魏、燕、齐联合匈奴伐秦,战争还没有开始魏国就想通过楚国与秦国讲和,五国伐秦本是魏国的主意,它却第一个服软,只能说诸侯国都惧怕?虎狼之秦?。五国伐秦声势浩大,可最后与秦军打到幽谷关的是韩国,韩军被秦军斩首八万,此战几乎是韩国单独抗秦。
秦惠王八年(前317年),魏襄王在张仪的劝说之下,终于退出合纵抗秦盟约,答应臣事秦国。可两年后,魏国背叛秦国再次加入合纵抗秦,秦惠文王派兵攻占魏国曲沃。秦国先后三次伐魏,为何其他诸侯国都没有出手相救,不是合纵抗秦吗?有三个因素造成合纵难,连横易。
列国之间各自利益不同,总的来说东方六国都是自私的,一旦遇到突发状况,是?合纵?还是?连横?,他们首先考虑到的是自身利益。比如就齐燕楚三国而言,秦国要东扩三晋才是它最大的障碍,对齐燕楚的冲击力比较小。所以合纵抗秦一直是韩、魏两国抵抗比较顽强,而其他诸侯国都持观望态度,因势利导才是他们的战略手段。 古代交通不发达,远水救不了近火。秦国向东方诸侯发难,掌握主动权,他可以统一调配军队和统一指挥,在短时间内调集军队攻其一点。而对于六国而言,合纵非常困难,当一个国家被秦攻伐之时,其他诸侯国倘若出兵支援,在出兵前需要跟受害国商讨军费、粮草之供给。在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之下,使者长途跋涉来回交涉,等到援军到来之时,可能战争已经结束,秦国的斩首行动已经完毕。 ?恐秦症?正在蔓延。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军事力量大增,称之为?虎狼之秦?,东方六国表面上气势汹汹,立主合纵抗秦,到了关键时刻畏畏缩缩,都想将祸水引向他国,从而明哲保身。 魏国在多次打击之下,背盟与秦国结成友好邻邦,合纵术开始出现裂缝,韩国听闻魏国背盟,自己也无力与秦抗击,也退出合纵盟约。合纵抗秦统一战线开始瓦解,张仪游说魏国之目的达成以后,便结束自己的间谍生涯回到秦国,继续担任宰相之职。
四、破解合纵之术第二步使用《三十六计》之无中生有彻底瓦解合纵联盟秦国征服韩魏两国后,目标投向南方的楚国,毕竟韩魏两国实力不强,秦国最怕楚齐结盟,倘若齐、楚结盟,然后三晋、燕国再参合进来,凭借秦国一国之力无力抗之。如果楚国退出合纵联盟,那么合纵统一战线将会彻底土崩瓦解,而且张仪还能报昔日在楚国受辱之仇,何乐而不为?
第一、张仪欺楚
秦国采用一贯的招数,将张仪逐出秦国,免去相位,张仪被轰出秦国之后来到楚国。开始忽悠楚怀王,他告知楚怀王,最近齐国惹恼了秦国,秦国准备伐之,但是齐楚两国已结成合纵联盟,如果齐国趁秦伐齐之时出兵增援,便会破坏秦楚两国之间关系。只要楚国与齐国解除合纵盟约,秦国愿意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地(今陕西、河南、湖北交界之处),同时将秦国漂亮的公主献给大王做侍妾,秦楚两国从此结成兄弟之国。
楚怀王听后激动不已,不费一兵一卒白白获得600里地,此时楚国大臣都觉得是不错的买卖。只有谋士陈轸劝诫楚怀王,他说:?张仪乃出尔反尔、背信弃义之辈,不可信也?,楚怀王不听,随即向齐国下国书,宣布退出合纵联盟,与齐国断绝往来。与此同时派一批使臣随同张仪去秦国接受土地。结果张仪一回到秦国就假装从马车上衰落,以受重伤为由不见来客,连续三个月没上朝。
楚怀王听闻后丝毫不觉得其中有诈,他以为秦国可能是认为楚国与齐国之间关系断绝的不够彻底,于是楚怀王派了几个人到齐楚边界和人口密集之地辱骂田氏,骂田氏都是忘恩负义之辈,当年齐桓公收留他们,他们却恩将仇报取而代之,之后再辱骂齐宣王品格卑劣、生活污秽,骂得齐宣王怒发冲冠,立即派出使者至秦国,要求与秦联合伐楚,齐楚合纵联盟成功瓦解。
第二、秦楚丹阳之战
张仪戏楚之目的就是要破坏齐楚合纵联盟和报昔日之辱。当齐国的使者来到秦国之后,张仪便开始上朝,楚国使者见到张仪便问之商于之地600里之事,张仪非常严肃的警告楚国使者不要信口雌黄,秦国尺寸之地都是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他怎么会随便答应将地送之,他承诺楚国的是自己6里地的封地。
楚怀王得知后恼羞成怒,欲伐秦,此时楚国谋士陈轸劝诫楚怀王,不能伐秦,不如割几座城池给秦国,把矛头引向齐国,这样秦楚便可联盟伐齐。可是楚怀王已经被张仪气炸了,失去理性,执意伐秦,结果秦齐联合伐楚,丹阳之战爆发。
丹阳之战楚国有两位将军分别是昭雎和昭鼠,秦国人便使用离间计,挑唆两位将军关系,丹阳之战楚国惨败,丹阳、汉中沦陷,秦国俘虏楚国大夫、将军七十余人,斩首甲士八万。楚怀王不服气,不纳谏楚将昭雎之谏言,执意再次调集军队与秦决一死战,齐秦两军大战于蓝田,楚国惨败。楚国经过两次大战元气大伤,国力由胜转衰。
第三、合纵联盟土崩瓦解
蓝田之战楚国惨败之后,秦国派使者与楚国谈判,想要跟楚国做一次买卖,秦国愿献出武关以东(今河南西南部)的领土交换楚国黔中之地(今湖南西北部和湖北交接之地),黔中之地就在楚国都城郢都南边,秦国的小算盘打得不错,武关之地秦国只要想收回随时都可以。而秦国得到楚国黔中之地可以对楚国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楚怀王并没有看出秦国的居心不良,他心理只想置张仪于死地,于是楚怀王告知秦国使者只要秦国交出张仪,楚国愿献出黔中之地,而且不要秦国武关之地。秦惠文王听后很是开心不用费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黔中之地。不久张仪便来到楚国,众人都觉得张仪此次去楚必死无疑,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张仪到楚国之后继续忽悠楚怀王,将楚怀王骗至秦国幽静起来,此次合纵之术冰消瓦解,为何楚怀王屡次被骗呢?
此一时彼一时,春秋时期主导礼乐文明,倡导?以德治国,以礼治军?,诸侯想要称霸必须取信于诸侯。到了战国时期战争更加激烈,诸侯国变得越发的阴险狡诈,但是有些诸侯国受春秋时期礼治的影响,保持原有的本色。在张仪、苏秦、公孙衍此类纵横家未出现之前,虽然各国之间也出现过兵不厌诈,几乎没有像秦国这样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言而无信的。 贪图小利小惠,较易上当受骗。骗子往往抓住受骗人的弱点,以利诱之,古往今来?诱之以利?是骗子一贯的骗术,也是骗局的核心,只要受骗人想占便宜,就容易被欺骗。 张仪言而无信,把楚国玩弄于鼓掌之中,斩断齐楚联盟,同时使楚国蒙受奇耻大辱,楚国国力衰退,由此可见在战国时期外交之重要性,齐楚合纵联盟被瓦解,归咎于楚国军事与外交上皆不及秦国。
结语:张仪利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游说于各列国之间,利用人性之弱点挑拨离间,他深知楚怀王贪图小利,便以利诱之迫使楚国臣服秦国,他利用东方六国趋利避害之弱点,瓦解合纵抗秦统一战线。张仪的连横术加快秦统一六国之步伐,为秦统一六国尊定基础,秦统六国是大势所趋。秦国最终能够统一六国,与其巧妙使用外交手段是密不可分的,强国军事力量再强大也需要利用外交手段做陪衬。就合纵本身而言难度就大于连横,加之秦国实力上的优势,所以破合纵之术并非难事。
古往今来,无论国家强弱,忽视外交仅靠武力无疑是要失败的,所以外交和军事都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巧用外交策略才是谋生之道,特别是军事力量不强的小国利用外交手段是他们不可缺少的生存之道,外交关乎国家存亡。在战国中期,?合纵连横?是各列国之间非常重要的外交手段,形成一种态势,它改变了战国中期政治格局。
读春秋战国史之时,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商鞅、李悝、吴起还是苏秦、张仪等,他们都把自己的母邦视为籍贯,不重视母邦。比如张仪本是魏国人,如果在魏国得到重用那么他必定提出合纵抗秦,可是魏国没有重用他,所以他反其道而行之。由此可见诸侯国之国的概念开始淡化,?天下观?开始形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大统一之观念的形成尊定基础,意义重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98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