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百里视率秦军三战三败,为何秦穆公却不怪罪他呢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3 18:24:51

百里视率秦军三战三败,为何秦穆公却不怪罪他呢

历史上没有一个全能有为的君主,他们的身边总要有得力的能臣辅佐。

就比如我们今天我们要说的这对君臣,他们虽然称不上是黄金搭档,但是这个臣子之前是一个典型的常败将军,他一辈子只打了一场胜仗,却扭转了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他是谁呢?

根据这个时间来计算,大家也许能猜到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事情。但许多人都有一个错觉,认为秦之所以能灭六国,主要是之前历任君主奋发图强,秦始皇只须要下山捡果子就好了,尤其是秦孝公与商鞅组成的黄金搭档,直接把秦国带成了战国七雄之首。

其实,秦始皇的能力并不是捡果子这么简单,换一个君主并不一定就能一统天下。

另外秦国打下最初根基的并非是秦孝公,而是他的先祖秦穆公,也正是有了秦穆公带了个好头,才使得秦国能有日后的成绩。而他也因此跻身春秋五霸。今天讲的这个事件就发生在他的身上。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死后,秦穆公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他想争霸中原,但是要争霸必定要有率军打仗的良将,最终他看上了一个叫百里视的年轻人。

为什么会看上他呢?秦穆公只是觉得虎父无犬子,因为他是能臣百里奚之子。

不久后,百里视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一仗,讨伐郑国。

在军队途经滑国时,被一个来自郑国的商贩瞧见了,于是这个商贩将自己扮成郑国的使臣,他骗百里视说:

“郑国早已得到了消息,大军在前方以逸待劳,已经恭候多时了。但是国君还是觉得秦国比较强大,希望两国交好。”

这个大胆的商贩说完拿出了财宝贿赂百里视。

百里视觉得郑国已经做好了准备,真打起来自己也占不了多大的便宜,于是就返程回国。

可是秦军返程的时候却中了晋国的埋伏,被杀的溃败,百里视本人也被俘。

好在晋襄公的母亲是秦穆公之女,在她的说情之下,百里视才有惊无险得放回秦国。

回到秦国秦穆公不仅没有怪罪百里视,还特意出宫接他,并自揽责任,这让百里视万分羞愧,感动得不得了,发誓永远忠于国君。

连续失利

过了两年,百里视自认为做了充分地准备,可以击败晋国报当年之仇了。

秦穆公派其出征,不成想晋国的准备比他还要充分,百里视又一次战败而归。

百里视自穿囚服,跪求秦穆公严惩,然而秦穆公不仅没有责罚还加以鼓励,使得百里视又振作起来。

自此百里视变得成熟稳重,并且只一门心思的练兵,吃住都与兵士们在一起,跟大家同甘共苦。又过了一段时间晋国联合其它小国一起攻打秦国,百里视下令全军缩在城内只守不攻,结果接连丢了两座城池。

这个时候秦国上下都纷纷上奏弹劾百里视,但秦穆公又一次力排众议,派出这位打了三场败仗的百里视率军出征,这时的秦国战斗氛围非常好,大家上下一心,发誓要给晋军还以颜色。

扭转局面,改变走向

百里视率军渡过黄河后,下令毁掉所有船只,自断退路,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济河焚舟”。

秦军将士深受感染,全都视死如归,他们作战勇猛,势如破竹,不仅夺回了之前丢掉的两座城池,还把晋国的几个重镇给占领了。

历史上把这次战争叫做“王官之战”,此战后,秦国与晋国的地位调了个儿,数十小国还有部落都臣服了秦国,秦穆公终成霸主。

此战也直接扭转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常败将军”百里视功不可没。

为何说“王官之战”扭转中国历史,要知道当时的晋国已经击败强大的楚国成为了中原霸主,但秦穆公野心非常,面对晋国这个庞然大物却豪不惧色,更为大胆的是,他想要从晋国口中抢夺土地,达到自己称霸中原的目的。

百里视通过“济河焚舟”帮助他完成了这个目标的初期,直接动摇了晋国的霸主地位。

在此之后,秦国虽然没能完成称霸中原的目标,但是却让晋、楚等强国改变了西进灭秦的战略,从而改成防御抵抗的态势。

也正因如此,秦国依靠这段时间称霸西戎,国土面积增加数千里,为后来秦国的再次崛起提供了基础,这也就是《韩非子》里面所提到的“兼国十二,开地千里”。

晚年发兵东征晋国的秦穆公,这么做是有哪些思量?

秦国要向东发展,必须经过地势险要的崤函之地。崤函地区西起潼关,东到渑池,全长163公里。南靠秦岭,北临黄河,大山中裂,绝壁千仞,有路如槽,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函谷以东就是崤山,分东崤山与西崤山,海拔近两千米,高山绝谷,地势险要。“其北皆河流,翼岸巍峰插天,约谷深委,中日走硖中,天方轨列骑处。”



公元前628年12月,晋文公死,子襄公立。此时,在郑国驻守的大夫杞子,派人到秦国告密说,郑国都城的北门由戍守的秦军掌管。倘若暗自派兵来袭,里应外合,必然取胜。秦穆公征求谋臣意见,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穆公不听劝,乃召见猛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将领率军东进伐郑。蹇叔哭着说,我看见大军出发,却不会看见大军归来。穆公怒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意思是说,你知道什么?你要是中年死了,现在坟上的树都长到双臂合抱那么粗了。蹇叔对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说,晋国必定在崤山阻击秦军,崤山有两座山头,南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地;北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那里。



公元前627年春二月,秦军经过周都洛邑,到达滑国境内(河南偃师县),郑国商人弦高赶着十二头牛去洛邑卖,在滑遇到秦军,知是来者不善。于是,送十二头牛犒劳秦军,并说,我们的国君知道秦军要来,特意派我来接迎。暗中派人告知郑穆公,郑穆公知是杞子等人的诡计。便派人去探究竟,结果发现,“则束载(已装备齐整)﹑厉兵(磨利兵器)﹑秣马矣(喂饱马匹)。郑穆公得知后,急令皇武子对杞子等人说:“我们这里的肉﹑粮已经给你们供应了两年多,现在大夫们要离开,就去秦地的荒野猎取如何?”三大夫意识到向秦国告密之事已让郑国知晓。于是,杞子逃齐,逢孙﹑扬孙奔宋。猛明视知道偷袭郑国已无望,但就此率师回去又如何向秦穆公交代。不如就地灭掉滑国,遂袭灭滑国,将滑国的金玉宝器﹑美貌女子装满车子,西归而去。



晋国在大丧中获知秦灭滑国的消息后,先轸主张必击秦军。栾枝说,秦国昔日对先君(晋文公)有恩,我们还没有报答,就去攻击,能对得起先君吗?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晋襄公亦怒曰:“秦辱我孤,因丧破我滑。”于是把丧服染成黑色,发兵在崤山阻击秦军。先轸﹑梁弘﹑莱驹率军埋伏在崤陵关裂谷道路两侧的高处,等秦军全部进入谷道中,将其歼灭。并命崤山地区的姜戎在狭隘的小径中袭击秦军。四月初,满载而回的秦军途经崤函险要的槽路中,遭遇晋军突袭,措手不及,全军覆没,猛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被俘。

晋文公的夫人是秦穆公的女儿,她对晋襄公说:“穆公之怒此三人入于骨髓,愿令之人归,令我君得自快烹之。”襄公于是放三人归去。先轸得知后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遂派兵追击,到黄河边,秦国三将已在水中船上。三位将军回来后,秦穆公穿着素服在郊外迎接,哭到:“我当初不听蹇叔之劝,才有今日之败。”



秦晋崤函之战,使秦国从此走上了与晋国为敌的道路。公元前624年(秦穆公三十六年),秦穆公亲率大军讨伐晋国,渡河焚船,晋军不敢出战。秦军夺取了晋国的王官(山西闻喜县)和鄗(王官附近),以报崤山之仇。胜利后,穆公率军从茅津(河南三门峡西)渡过黄河,埋葬了崤山之战中牺牲的士兵,并立碑纪念,大办丧事,哀悼三日。

此战对于晋国而言是一场极不利的战争。虽然在先轸的主张下,崤函之战晋国胜利,但却从此把晋国推向了战争的深渊,毁掉了晋文公辛苦创下的霸业。晋文公称霸中原,抵御了楚国侵入中原的企图,遏制了秦国的东进。崤函之战后,秦国开始向南发展以联合楚国对抗晋国。东方又面对强大的齐国。晋国从此东西两面受敌,国力大为削弱,以致后来六卿势力强大起来,将晋国分裂,使西方的秦国乘机东进,开始在中原诸侯战争中崭露头角。

秦穆公的功与过

功:
(1)广纳贤才
秦穆公在位期间,广纳贤士,大胆任用非本国的人才,开秦国任用客卿制度之先河。在他的感召下,号称“五羖大夫”的百里奚、相马专家伯乐及九方皋纷纷投其门下。由于他在用人方面,始终采取“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的相马之法,因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不愿意重用本国的贵族,他怕贵族极大势大,国君反倒受了他们的牵制。他宁可重用外来的客卿,外地来的人权力尽管多么大,也只限于他一个人,不可能象豪门大族那样割据地盘,建立自己的势力,威胁国君。史载他执政期间,“益国十二,开地千里”,整个广阔的西部地区为他所独控。

(2)治军有方
秦人自古就有养马的传统,可以说是个马背上的民族。秦穆公当政后,发挥这一优势,建立骑兵部队并为每一位士兵配备一把匕首。这比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制要早得多。 成语“短兵相接”亦因之而来。

(3)称霸西戎
秦穆公继位当年(前659年),就亲自带兵讨伐茅津(今山西芮城东)的戎人,开始了扩张疆土的事业。穆公三十二年(前624),秦穆公亲自率兵讨伐晋国,渡过黄河以后,将渡船全部焚毁,表示誓死克敌的决心。秦军夺得王官(今山西闻喜西)和郊。晋军拒不出战,秦军从茅津渡过黄河,到南岸崤地,在当年的战场为战死的将士堆土树立标记,然后回国。转而向西方发展。
秦穆公企图向东争霸中原,但由于向东的通路为晋所阻,辅佐了晋国三代君主的秦穆公,眼睁睁看着晋文公当了霸主,实在是心中不忿,他不顾老臣百里奚、蹇叔的冒死劝谏,趁晋文公刚死之机,三次挥师东进,却只收获了累累白骨和血的教训。在执政的最后几年,秦穆公终于改变了东进战略,转而向西,兼并西戎二十国,开疆拓土,为四百年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秦国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史称“称霸西戎”。

过:
残酷人殉
秦穆公死,安葬於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殉葬而死的有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子舆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针虎。这三人十分善良、勇武,国人对此悲痛万分,赋《黄鸟》之诗,唱道:“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意思是,青天呵,怎么将这么善良的人给殉葬了?如果可以赎命,我们宁愿出一百条命将他们换回来!

崤山之战秦兵全军覆没,3年后百里奚儿子复仇,秦成西戎霸主

晋文公重耳死后,秦国认为晋新主刚立,人心不稳,趁此良机,可一举击破郑国,为称霸中原做好铺垫工作。

尽管百里奚和蹇叔左右丞相百般阻挠,但仍无济于事。秦穆公派百里奚儿子为主将,蹇叔的二位儿子为副将,领大军千里出击,希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下郑国。

但这个计划被商人弦高以数头牛为理由犒军,百里奚儿子孟明视觉得战机已经失去,便顺道灭掉滑国返程。

但天下大势,如水如烟,秦兵一厢情愿,晋 兵也有自己的金算盘。

晋文公虽然不幸逝世,但其班底仍在,文武对新主忠心耿耿。大将先轸认为,此时应大军埋伏于崤山,灭掉这股军事力量。

晋襄公急需树立威望,便亲率大军,在次布下天罗地网。

秦在明,晋在暗。孟明视心中不快,也未能及时发现敌军。于是,他们刚进崤山,便遭遇埋伏,尽管秦兵骁勇善战,但长途赶路,被以逸待劳,且早有预谋,布置良好的晋国军队杀的大败。

秦国军队很快死伤过半,孟明视眼看兵败如山倒,死战之后,遗憾被活捉,同时被活捉的还有另外两名主将。

晋襄公欢喜而归,在朝野声名大振。其母文嬴,不愿与秦国结下死仇,便劝阻晋襄公将秦大将屠杀殆尽。

文嬴作为秦国人,知道秦人睚眦必报的性格。她认为本次偷袭郑国,乃三位大将自作主张。秦穆公未必知情,不如放三人回去,以秦晋历来之友好,秦穆公必然重惩几人。

如此晋国不落杀其大将之悠悠之口。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晋襄公素知秦人之勇,也知道当年秦国帮助晋文公重耳夺得晋国国君位置之恩。遂听从母亲之话,放三人返回秦国。

大将先轸随后听说此事,立即到晋襄公之处觐见,表示将士死战,活捉敌军主将,当求得利益最大化。就算不杀这三人,也当敲秦国一笔竹杠。

晋襄公觉得此话有理,连忙派人追赶。

也该孟明视三人好时运,他们被放出后,连三赶四逃跑,行至河边,见一船夫,立于岸边,急忙登上,忙叫开船。

晋军追来,见三人已登船,晋国将军阳处父喊三人回来,谎称晋襄公过意不去,特备快马送于三位将军。

孟明视并不上当,道:“承蒙晋襄公厚爱,谢过不杀之恩,我等回去将为你家主公日夜焚香祷告,今日之恩,三年内必有厚报!”

说罢他头也不回,乘船顺风走也!

阳处父见追赶不及,只好回去复命。

孟明视回来了,他见到秦穆公,诉说战争惨状,并任由其发落。

秦穆公表示,此次军事行动,不应归咎于三人,而是他自身不听百里奚、蹇叔之建议造成,故而并不对三人加以斥责和责罚。

三人感动异常,此后更是以败于晋兵为耻,厉兵秣马,誓要报仇雪恨。

一年后,孟明视主动请缨,要求报仇。秦穆公同意,仍旧以三人为将。但晋国早有准备,又埋伏起来,将孟明视打败。

秦穆公未曾治罪于他们,孟明视深以为憾。他将所有的工资拿出,把家产变卖,对烈士家属以抚恤。他与士兵吃住一起,不搞特殊,吃糠咽菜,苦练兵马,在士兵中享有极高威望。

他的世界里只有两个字,报仇。

晋国觉得不能坐以待毙,当年冬天,晋国联合陈国、郑国、宋国,一同攻打秦国。

孟明视此时练兵尚未完成,嘱咐士兵固守城池,不许主动出击。尽管如此,秦国仍旧丢失两座城池。

《三国演义》中,夷陵之战前夕,刘备率领大军攻占东吴大片领地,陆逊拒不交战。当时东吴文臣武将,弹劾之,纷纷上奏,要求孙权换帅,但孙权将折子奏章,当着陆逊的面焚烧。

孟明视也遇到了陆逊的情况,秦国文武,要求秦穆公换帅,秦穆公也和孙权的选择一样,对孟明视抱以极大的信任。

士为知己者死,何况为将?

崤山之战已过去三年。

孟明视的三年承诺,终于还是到了。

万事俱备,只待复仇。

孟明视练兵三年,挑选本部兵马,出发五百辆车。临出发前,秦穆公犒赏三军,安顿好士兵家属,为将士解除后顾之忧。

大军渡过黄河,孟明视下令烧点所有船只。

下面士兵也道:“烧得好!此次打仗,打赢了回去用对手的船,打输了我们集体自尽”!

军心可用!

憋屈了三年,秦国士气大振,攻城掠地,舍生忘死。三天之内,连下两城,接下几天,又下数城。

秦国气势汹汹,晋国上下顿感惊慌。他们也像当年的孟明视那样,只守不攻。秦军百般挑战,晋国人见此时秦人兵锋正盛,不敢交战。

秦人打到崤山,收回当年崤山之战中战死的士兵尸骨好生安葬。

秦穆公前去为士兵悼念,随后班师回朝。此战秦兵一举打败中原霸主晋国,多个小国家知道秦人之威,纷纷向秦称臣。

秦穆公有多厉害,连毛主席都极力推崇

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贾长沙贾谊在《过秦论》中,这样写道: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意思很明确,就是讲是秦国之所以强大,无疑就是历经了秦国六代先王的努力,才使得秦国变得如此的强大。

贾长沙所说的秦国这六代先王,是指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他们当中除了秦孝文王在位仅三日外,其他的五位都为秦国的崛起和扩张做了不朽的贡献。

但如果由此及远,言论秦国真正强大之肇始,有一位秦国祖上的君主,却是不能不提的,他就是秦国崛起的第一人,甚至连近代伟人毛主席也极力推崇的人物,秦国第九代国君秦穆公。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要讲秦国崛起,不是首推秦孝公吗?这种理解,其实是片面的。

秦孝公,对秦国的崛起是显而易见、居功至伟的。 可以说,他是秦国再度崛起的直接推动者,是秦国陷入危急存亡之秋适时而生的天才领袖,是夯实秦国后期强大的基石。正是因为在他大刀阔斧、锐意蟺革下, 对内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

对外,实施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安邑,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兴隆日盛,为后来成为秦帝国,剿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正国此,他才被贾长沙列为秦始皇完成天下统一的六世之首。

但,我要问的是,秦孝公改革旧制,痛陈旧弊,革新砥砺与痛心失首的根源因为什么?受谁的影响? 无他,那就是因为他的祖上秦穆公。 他曾这样赞美秦穆公: “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

他上任之初,便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以穆公时期之方策为参照,决心一洗穆公以后260年来秦国之沉沦与落后的现状,于是,他像秦穆公一样,顺应时代潮流,知人善用,大胆改革,最终使得 秦孝公取得了与秦穆公相媲美的大业,一个成为春秋五霸,一个一跃而成为战国七雄之首。

正因如此,我才说,要说秦国崛起之根源,还要首推到秦穆公,是他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基因,是秦国700年江山二度崛起的内生动力。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寻秦国穆公时代的那一段风云 历史 ,看一看当年的穆公到底是在怎样苦难艰危的条件下成就了秦国,超越了 历史 时空,同时又要追问为什么穆公之后的260年强大的秦国竟然再度归于沉寂,差点消失在 历史 在尘埃之中?

一、秦穆公的天功;

二、秦穆公的过错;

三、对后世的影响。

秦穆公,是春秋时期政治家,秦国第九位国君(公元前659年-前621年在位), 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而他的祖先确是这样的荜路蓝蒌。

秦人,是历经苦难的中华民族的一支血亲。 公元前905年, 秦人首领秦非子因给周王室养马有功,被西周周孝王封在秦地,于是,“秦”便成了他们的族称。后来,西周最后一位君王周幽王,因遭到犬戎入侵,致使首都镐京陷落,自己也在骊山之下惨遭杀害。

适此秦人首脑秦襄公,率兵相救,并派兵护送周王室东迁洛邑,遂于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周平王被拥立为东周第一任君王,而救护有功的秦人,也正式被册封为诸侯国,赐封岐山以西之地,于是,“秦”这个名号晋升成国号,第一次以诸侯之位与众诸侯并立。

秦国第一任国君是为 秦襄公 。 延 亘至公元前659年,第九任国君秦穆公继得大统。此时的秦国,虽然已贵为一国诸侯上百年,但由于秦国 历史 底蕴较差、建国时间较晚,及其地理条件恶劣,如与犬戎接壤是国祸的前端,导致国力?弱,在诸侯之国中地位低下。被其他诸侯各国鄙作为 蛮夷之邦。

面对这种内扰外患的现实,如何办?雄才大略的秦穆公决定不再沿袭前人之碌碌无为,暗自发誓决意励精图治,开疆拓土。于是,经达他长达38年的执政,最终实现了当初之夙愿。那他究竟实施了什么治国之策,使得秦国一洗颓废之象,如腾龙在野,称霸诸侯的呢?

要我看来, 评价君王,主要看大政与法道,即用人之法与待民之道。 这才是国家能强大的根本之策,至于其他,如勤政、用兵、奖赏、远交近攻如何等等,这都可在用人之法、待民之道中体现。

首先,讲他用人之法:四方取士,广纳贤才。

说到秦穆公善用人才,从秦王赢政时期的客卿李斯所著就的千古名篇《谏逐客书》中就可窥见一斑。他开篇这样写道: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文中,用详实的穆公、孝公时期的史料,批驳了秦王赢政逐客令之荒谬。李斯认为秦国之所以兴盛,莫不是因为任用了天下人才之故,穆公时期这样,孝公时期依然,今秦王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都是想游间于秦的,下令驱逐客卿,未免因噎而废食,片面而不妥。

李斯因为属于被驱逐之列,在被逐的路上写下了此雄文,所以文笔与意触真实大胆,毫无顾忌,殊以为文章送到秦王赢政那里后,或是石沉大海,或是引得龙颜大怒,那晓得此文如敲骨震耳,赢政马上更弦易策,大方接受了李斯的意见,从而改变了秦国的国运。

从这里 ,我们可能会认为李斯厉害,一纸雄文使得秦王立马止令,其实不然,真正内在起作用的还是秦王赢政的祖上,赢政内心明镜似的:祖上穆公、孝公的辉煌大业,无不是因为广纳天下人才所取得的,闭关锁国是不足取的。

所以,招募天下人才,是秦穆公突围困局,使秦国腾飞的第一步。这个道理至今依然。在这里,我主要列举他罗纳的几位天下大才,也就是李斯所讲的 “ 五子贤臣” ,即 “戎人由余,虞人百里奚,宋人蹇叔,晋人丕豹、公孙支”。

先讲百里奚,这是一个70多岁的亡国之臣,本是虞国人,在晋灭其国后,做了晋国公主的媵臣(陪嫁人)到了秦国,后以为耻而逃到了楚国,秦穆公知道百里奚的贤能后,想用高价赎回他,但又担心楚人不许,于是就派人对楚国人说: “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

楚人不知将百里奚之才,遂交还秦国。百里奚回到秦国后,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囚锁,向他询问国家大事。然而百里奚推辞说,他是亡国之臣,不值得询问。秦穆公说:“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

百里奚大为感动,于是与秦穆公纵论国事数日,这使得秦穆公更是十分赏识他,授以国政,号称 “五羖大夫” ,为左庶长。后来,百里奚推荐故友 宋人蹇叔 ,秦穆公照办不误,命人大索宋国而得之,授上大夫,迁右庶长。

百里奚、蹇叔,两人共同为秦穆公制定了“ 内修国政,外图霸业”的战略国策, 开始教化民众,安施变革,兴利除害,使得秦国一天天地强大,更是在他们的辅助下,秦国击败了强国晋国,俘获晋惠公,灭亡了梁国、芮国、滑国等。为秦穆公最终成就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史官中曾有一首诗赞颂这时的秦国政:

子絷荐奚奚荐叔,转相汲引布秦庭。但能好士如秦穆,人杰何须问地灵。

秦穆公更是对他俩的才干,佩服不已,他曾这样发自肺腑地道出自己内心的喜悦: “蹇叔和百里奚真是我创立霸业的左膀右臂啊!”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帮助晋文公重耳回国即位,实现了 “秦晋之好”,千古传颂 。但令秦穆公没有想到的是,重耳后来成为称霸中原的春秋五霸,成为他称霸中原的第一直面劲敌,这可是他未曾料到的。

由余是西戎人,正是穆公“东西并举”之国策中重大推手,人评由余之才“东西合璧”,居秦穆公“五子贤臣”之首位。 其祖上原是晋人,逃亡到西戎绵诸之地。由余会说晋语,也熟知晋国情况;同时又侍奉戎王多年,对西戎风土人情、地形军事也了然在胸。

秦穆公知由余之才,在戎王派遣他出使秦国时,一方面礼遇由余,一方面用计离间由余和戎王,最终由余为他所用,被拜其为上卿。后来,由余不负其望,出谋划策 。使得秦陆续收服绵诸、义渠、大荔等戎族部落,导致白狄为避其锋芒,东迁进入晋国北部。这些策略使得 穆公攻伐西戎,并国十二,开地千里,称霸西戎, 被周天子特赐金鼓,封秦穆公为“西方诸侯之伯”,以至出现“诸侯毕贺”的盛况,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西方霸主。 这些都为秦穆公位列春秋五霸之一,奠定了实力资本。

以上是讲秦穆公善于识人,发挥所长,其实秦穆公重视人才,还有一个最大的特征是不论贵贱、不论亲疏。 从以上三位大才所用背景就可知一二。这一点,不得不令今人佩服。要知道,在2000多年以后的今天,绝大多数的企业老板还不叫穆公之远见呢,一产值不过千万,赢利不过百万的小公司,连用个外人都五查六审的,谈何企业大发展。

秦穆公这样的的人才观,终使得百川汇海,各国的一流人才纷纷涌入,如还有来丕豹(传说是他介绍了百里奚)、公孙支等等,当时的秦国俨然成了“国际人才”中心,秦国的国力与日俱增、一洗偏安之鄙。

其次,讲他待民之法:宽厚仁善、恩威并重。

作为一国之君,秦穆公不仅懂得用人,更懂得民心所向的道理。孔子也曾这样赞美他 “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资治通鉴》中有记载着 “穆公亡马” 的故事,说穆公爱马,有几匹好马丢失,被“岐下野人”得而食之。官吏调查此事,准备把这群人绳之以法。秦穆公得知后,说道“君子不以畜害人”,于是索性派人赏赐“岐下野人”好酒,有酒有肉,吃个痛快。

穆公如此厚德,无疑彻底感化了 “岐下野人” 。后来穆公伐晋,不幸陷入晋军重围,正当危难之际,三百“岐下野人”为报当年“食马之德”,特此赶来“椎锋争死”。于是瞬间战局扭转,秦穆公俘得了晋惠公,大胜而归。

还有一个著名战例,发生在公元前627年的“崤之战”,更可以看出秦穆公之气量。秦穆公趁晋文公重耳新丧之际,派兵偷袭郑国,后因郑有备而退回。可没想到的是,却在班师回朝的路上,遭遇到了晋襄公联合姜戎,率军在晋国崤山隘道设伏,结果,全歼秦军,并俘虏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

“崤之战”的结果对秦国影响巨大,此战使得秦国东进中原之路被晋国扼制,秦穆公不得不向西用兵,遂霸西戎,同时,崤之战也标志晋、秦关系由友好转为世仇。

然而,这样重大的败局,秦穆公并没有找替死鬼出气,当被俘后的三帅被逐回秦国之时,他他穿着素服亲自到城郊迎接三帅,并全然自责,嘱咐三将不要有负疚心理,要知耻而后勇,并还让他们职位如故,待遇加厚。

这样的仁厚,他不是一次二次,“崤之战”后的第三年,即公元前625年,孟明视要求秦穆公发兵去报崤山之仇。结果又是三帅,又是一败,史称彭衙之战。

秦穆公没有责难,继续信任孟明视,在“崤之战”后的第四年,即公元前624年夏天,孟明视再次奏请攻打晋国。他给自己没有留退路,说 “要是这次再打不了胜仗,我决不活着回来”。 结果他率部“渡河焚船”,背水一战,最终“取王官及鄗,封肴中尸”,大获全胜, 史称 王官之战 。

孟明视的二败一胜,连续四年,最终取得辉煌胜利,一雪前耻,成为秦穆公成就霸业极为关键的一战。如果没有秦穆公这样的气度,是不可能实现的。

他的仁厚,不仅体现在本国臣子,尤其还体现在外国子民上。这是一般君王所不兼备的。就是放在今天,也没有几个国君能做得到的,号称西方文明的国家更是笑话。

秦穆公,信任“五子贤臣”之一 公孙支 的计策,在晋国饥荒时,借食帮晋国度过了饥荒,使得秦国在和晋国的争斗中占据了道德高地,一石二鸟让秦晋二国子民感恩戴德。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秦穆公之所以能够称霸春秋,就在于他的治国之策。正如前面所说,穆公之前,“野人”不在册,也不当兵,穆公即位后,继承秦武公推行县制的政策,进一步削弱宗室贵族势力。同时,又在县内置官司,加强民政管理,将散落在国家各个角落的“野人”,不断地在编入册,纳到国家的真正控制之下,为以后扩军备战、农耕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这些蜕变,都是秦穆公 “用对人,行仁政” 之后所体现出来的制度优势,也是他最终称霸春秋诸侯国的真正的原因,所以说,秦国的第一次强大因秦穆公而生,是他注入了秦国强大的基因子。

也许,有人会说,秦穆公这样厉害,为什么他死后,秦国的称霸之路就戛然而止了呢?这的确是值得我们探寻的问题。当然, 历朝历代的史学家们给出了我们很多观点,如后来国君昏聩无能、人才断层、战乱频繁、西戎入侵等等,尤其是有史学家直指秦穆公死后大兴殉葬,导致人才流失,终称霸之世,是导致秦国260年沉沦的罪魁祸首。

种种原因不胜枚举,不过在我看来,这些原因都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因为,一国之哀荣,除了天时、地理,还有人和,三大要素,缺一不可。秦穆公的出现,只不过是这三大因素完美的结合,为秦国聚得了天时、地理、人和之气象,所以才成就了秦国立国百年以来的第一次不世之霸业。

指望秦国续出明主贤君,没错,但似乎这事,秦穆公一人说了不算。因为,这首先有一关叫立储制。 这个制度是制约圣主明君自古少有的根源。

因为秦穆公时期,正是春秋东周之时,周制的“立嫡长子继承制”早已得到诸侯各国公认,盛行宇内。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中记载: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什么意思?就是国家接班人的继承,立长子而已,长子不分贤明,只以其长子身份而已。 不仅如此,周制还将统治阶级内部划分为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 ,财产和地位,世世相传,实行世袭制。在各个等级中,继承财产和职位者,必须是嫡妻长子;如果嫡妻无子,则立庶妻中地位最尊的贵妾之子。

这种苛严的立嫡继承制度,是古代宗法制度中最基本的一项原则,也是维系宗法制度的一项核心制度。虽然 有效地避免了统治阶级内部兄弟之间,为争夺权位和财产的继承而引发的祸乱,一定程度上也维护了王权的威严和 社会 的稳定。

但它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问题,即立长,如果长子智慧不行、仁爱不够、荒诞有余、 健康 无寿等等怎办?那没有办法,只能听天由命。你看,这样的问题,一概不管,也不修正,千年传承, 这不是给国家的未来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吗?是的,这就是为什么千百年来,为了争夺王权皇权,兄弟残杀,亘古循环。

另外,这种立长,也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千百年来,帝王君主如苍空繁星,圣主明君却廖廖无几的无奈现实。根源是不可变更。变更就得血腥相残。

秦国自秦穆公以后,陷入260年的 历史 沉沦中难以自拔,莫过于国运如此。因为,秦穆公本人的出现,也只不过是一个 历史 的偶然而已,所以, 后代 历史 学家过分苛责秦穆公是不应该的,把他以后的秦国视为毫无建树是极不负责任的。

在我看来,真正要评价秦穆公对秦国后世有没有过错,应该这样看,一是看他去世后,国家是否井然有序,二是国家制度是否赓续。从这两点来看,秦穆公之后的秦国是没有出现的,国家依然富足,国家制度依然维持。 南北朝时的梁武帝伟大不,伟大,但他却死后无人埋葬,国家动乱,这就是他之大过啊。

如果按后世 历史 学家苛严的角度要求,真要说秦穆公有错,我看应该在两点,一是生的长子有罪,才无雄阔,气无雄远,未能继承他之荣光;二是当时的殉葬制度害人,秦穆公去世强化了这个制度,导致国政开始衰败。

首先看,秦穆公长子无雄才。

秦康公,是秦穆公之子,秦国第十位国君。母亲 穆姬 是晋献公之女、晋文公的姐姐。我们仔细看看,秦康公的父辈多拉风啊,不仅父亲是春秋五霸之一,连舅舅晋文公更是春秋五霸之雄强。

可惜这样英明神武的父辈,却似乎没有天赋赐给秦康公。他更多的似乎只是遗传了秦穆公的仁义。

你看,当秦康公还是太子的时候,一次,奉父亲之命,护送舅父晋公子重耳回国即位,来到渭阳时,康公作诗留念:《诗经》中有: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后人便以“渭阳”比喻甥舅关系。从这里可见,这是一个儿女情长的人,有仁德之念,知甥舅之情。

事实上继位之后的秦康公,也确是如此面貌。一方面他要继承父亲的荣光,东进中原,以图霸业,结果现实很残酷,他的舅国晋,实力强大,第一个阻止了他的步伐。

不仅如此,他居然还要对舅国寄予厚望,这只是一厢情愿的事了。公元前620年,继位不久的他派遣大将白乙丙统帅重兵,护送晋国公子雍回国继位,结果晋国出尔反尔,突袭秦军,公子雍死于乱军之中,是为令狐之战。

令人意外的是,晋人如此,秦康公还是收留了晋国使者士会,倚为重臣,可士会并不忠心于他,他还是钟情于母国,最终士会再次背叛他回归了晋国。

然而,过于仁慈的康公,依然没有施怒于士会的家人,居然还把士会的家属送回了晋国。大家看,这一点,他是不是特别像秦穆公。当时仁慈不全是坏事,这次他得到了回报,受到感动的士会,后来在晋国主张息兵养民,秦晋之间的紧张局势因此得以缓解。

更有秦康公值得称道的政绩是指他在位时,曾与楚国、巴国联合,灭了庸国。秦康公的这一操作,还被明末清初大学者王夫之给予高评: “……秦惟委庸于楚,而后楚无忌于秦,则益东争陈、郑而弃西略。则西鄙之戍守已堕,庸且为瓯脱之壤,若有若无,匏系于楚,而唯秦之取舍矣……”, 意思是说,康康公懂得“舍”与“得”的道理,改变了秦楚晋三国争锋的基本格局。

可惜,秦康公其他政绩,就乏善可陈了,多是贪图享乐之举。这正是 他被人诟病的地方。天下未定之时,他即筑台三年,以图乐,搞得民怨沸腾。如果不是 有谋臣任妄力劝,很难不遭到灭国之危。

当时楚人起兵,将欲以兵攻齐,而秦康王却在筑台三年,于是任妄用多个例证劝道康公要有谨慎之心: “饥召兵,疾召兵,劳召兵,乱召兵。君筑台三年,今楚人起兵将攻齐,臣恐其攻齐为声,而以袭秦为实也,不如备之。” 正是由于任妄的劝说起了作用,秦康公加强了戍卫东边,楚人才辍行止步。

正是由于秦穆公长子无长技,未能继承他的伟业,才导致秦国失去他当年之威,这是他之“过”也。

其次谈,秦穆公大兴殉葬贩度。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晏驾,举国悲痛。于是,这个时侯最可怕的恶制出现了,即殉葬。

殉葬,指以器物、牲畜或人与陶佣木俑佣同死者一同葬入墓穴,以保证死者亡魂的冥福。以人殉葬是古代丧葬常有的习俗,而殉葬与陪葬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某种手段使活人非正常死亡后以葬于墓中,有自愿或强迫两种形式。

当时,春秋时期,甚至后来的战国时期,都盛行殉葬制度,只是殉葬的规格不同。 《墨子》中有这样的一个记载:“天子杀殉,多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寡者数人。”这说明了商朝以及西周时期通行的殉葬规格。

只是有一个问题需要澄清的是,为什么被记载于史籍中的殉葬制度多记录于秦朝,而鲜少见于其他中原诸国? 在我看来,这就是中原史官的偏见,自以为中原之国,法理通明,怎能让如此恶制流传后世呢,于是在记录中把中原诸国的这种恶行进行了规避。

连太史公司马迁也不免俗: “秦穆公广地益国……死而弃民,收其良臣而从死。且先王崩,尚犹遗德垂法,况夺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复东征也。” 他也认为,秦穆公的大型殉葬断送了秦国的未来。

史官的不公正,也为后世口诛笔伐秦之暴政埋下了伏笔。(注:在中国古时一直不把秦国当成华夏一脉,认为他们就是野蛮人,其实这是偏见,现在秦国历代国君的陵墓出现,如秦景公的陵墓等,就印证了秦人就是华夏一脉的史实)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秦穆公的殉葬,的确过分。根据史料记载,秦国的殉葬制度是从秦武公开始记载的,秦武公去世时有66人殉葬,半个世纪后, 秦穆公的殉葬人数达到了177人,不仅规模与周天子相等,关键是将贤臣名士纳入殉葬 ,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更使得他死后注定逃不过后世 历史 学家的诅咒。

《诗经·小雅》中专门有一首名为《黄鸟》的诗,就是当时秦国人谴责秦穆公所赋的诗。如《左传·文公六年》记载: “秦穆公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对于三良的陪葬,后人虽然意见不一,有人说是三兄弟自愿陪葬,秦穆公的去世对他们的打击甚大,所以便与秦穆公一同去了;也有人说是秦穆公怕自己死后,子车氏三位兄弟太过贤良与聪明,而影响王室稳定,所以为绝后患,要求他们三人同葬。

但,无论是哪一种意见,秦穆公的超规殉葬,的确造成了很不好的后果。甚至让后世人认为这正是他造成秦国人才匮乏的主因,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叹。

但一叶障目,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秦国后来兴盛,殉葬之制就剔除了吗?没有,百年后还算有所作为的秦景公的殉葬人数也过了百人。虽然,后来的秦献公提出废除殉葬制度,但万代第一帝王秦始皇,在去世后,殉葬人数更是大得惊人。但谁敢说秦朝的灭亡就一定跟秦始皇的殉葬有必然关系吗?显然不能这样下定义。

所以在我看来, 秦穆公大过没有,罪过是有的 。不仁道的殉葬毕竟是当时制度所造成的流弊,不是他一人之过。把他绑架在秦国260年沉沦的战车上,是不负责的。何况,他以后的君主,也不是没有过要图霸中原的雄心,但毕竟,天时、地理、人和,三者诸因难凑,秦国,这个 “纠纠老秦,共赴国难” 的国度, 历史 给予他第二次重生的机会,看来就是要等待。

三、对后世的影响

无论如何,秦穆公对后世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虽然后世史官对他过分苛责,导致他的影响在在后世受到了压制,但在今天,他依然是一个正面的 历史 人物,隽永在 历史 长河中。关于他的思想智慧,治国策略,仁爱待民等方面的 历史 财富,值得我们后人学习与研究。

在这里,我就举一例,关于开国将领毛主席,反复引用秦穆公用人的案例,来告诫官员治政的故事。

一次,他这样对官员说: 秦攻郑国,被晋国抄了后路,秦国军队全军复没。晋国俘虏了三个将军,这三个将军在晋国有私人关系,晋国的人就把这三个人放走了。晋王发觉后就派人追,没有追上。三个将军跑回秦国,秦穆公穿着孝衣去迎接他们,并且说打了败仗不怪你们,这是我的责任。秦穆公仍然重用这三位将军。三年以后,秦穆公依然启用这三个将军,去攻打晋国,结果晋国全军覆没。

毛主席在这里,用秦穆公的案例,就是要告诫官员,要学习秦穆公,对打了败仗的人,不能歧视,只要能够认识错误,也一定要使用。

还有一次是, 在 1959年毛主席上庐山前,从湖北回家乡湖南韶山,当时的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随行,王任重后来在他的日记里,这样记下了毛主席一路同他的谈话内容。他写到了毛主席讲述秦穆公用大将孟明视伐郑失败,自己主动承担责任,继续重用孟明视,后来又在伐晋战争中得胜的故事。

这就是秦穆公在 历史 长河的循环,他虽然人早已逝去二千多年,但他的精神如恒星一样铭刻在华夏人的心中。

参考资料:

1、 《秦史》资料;

2、 秦孝公生平史料;

3、 秦穆公生平史料;

4、 《毛泽东选集》;

5、 网络相关资料的引用。

【作者】

谷新光:湖南岳阳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深圳市 科技 专家库专家、经营治理专家、红色文化传播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98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