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狄青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南宋缺相,北宋缺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南宋一朝很少出现有能力的宰相,而北宋时期缺少有能力的将领。先不不论南宋缺相,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后人会认为北宋缺少良将呢?
其实北宋也并非没有能力的勇将,只是由于长时间的和平与重文轻武的文化环境等原因,显得北宋时期的武将并没有那么出众,由于南宋时期要面临金国的长期威胁,涌现了诸如岳飞等抗金干将,结果就使得北宋相比于南宋似乎真的缺少武将。
其实北宋也并非没有能力出众的武将,也曾经有武夫出身而身居高位的将军,从一个草莽小兵开始一步步成为了征战沙场的将军,可以称得上是北宋非常罕见的现象了,而这个人就是狄青。
狄青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将领,相比于他后来的好友范仲淹等人,狄青是彻彻底底的出身草莽,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是狄青的脸上有曾经被刺配时留下的墨迹,熟悉《水浒传》的人都知道,许多出身草莽的英雄好汉都曾被捕入狱,而按照宋朝的习惯会在犯人的面孔上刺字,而狄青早年就曾经有过这种类似于梁山好汉经历。
而最初狄青参加作战的身份确确实实是一名士兵,而他的崛起也正是从以士兵身份战场杀敌而开始崛起的,作为一名武将,狄青有着丰富的基层经验。后来由于李元昊称帝,狄青参与了对西夏的战争,而正是在对西夏的数十次战斗当中,狄青一步步崛起为了一名带军打仗的将军。
据史书记载,狄青上战场杀敌,经常面戴散发披肩亲自带兵杀入敌军当中,在安远战役当中,狄青曾经在受伤的状况下照样杀入敌阵当中。在狄青在西夏作战当中由于看到了西夏军队不善于攻坚的特点,狄青修筑了许多坚固的城堡,有效的使得西夏的骑兵作战受到了制约。后来在西夏臣服之后,狄青从此节节高升,还曾成为了大宋朝的马步军副都指挥使。
除了西夏战场外,狄青的另一项功绩就是平定广州的侬智高反叛,侬智高作为一名壮族首领,其实力强劲,对宋军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在此作战当中狄青筛选精锐部队,在邕州之战中重创敌军,平息了这次叛乱。
狄青的作战能力是宋仁宗时期当之无愧的第一王牌,比起后世的岳飞与孟珙,狄青的作战才华并不在他们之下,不过狄青之后的仕途并不顺利,由于他出身贫寒而且在朝中缺乏有效的支持派系,使得狄青后来一直没有进入宋朝军事的中枢层当中,其实宋仁宗曾经打算将狄青升入枢密院当中,但遭遇到了朝中众多大臣的一致反对,结果狄青最终没有被长期任命为枢密使。
在仕途不顺之后,由于再无战事,狄青也没有进一步作为的空间了,便不再有更多的历史成就了,关于狄青未能被宋朝官场所接受,也成为了一桩非常可惜的历史遗憾。
岳飞与狄青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的这两句诗道尽了无数志士仁人的隐痛,他们有惊天动地之能,抱定国安邦之志,又恰逢边疆不靖国家动荡,正是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之大好时机也,可是,这些人却仿佛明珠暗投一般,时时受到压制,很难才竟其用。究竟是什么制约了他们?首先容易想到的是奸臣当道、上司颟顸。这当然是不错的,一个拥有更高权力而又品行才干俱劣的人处处掣肘,你是有力也没处使的,古人说“世未有权奸在内,而大将立功于外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岳飞不幸碰上秦桧,甚至还遭来了杀身之祸,更乃众人皆知的显例。然而,平心而论,岳飞所以壮志难酬,遇上秦桧,还只能说是原因之一,我们还不能因此就下判断,以为仅仅是在上者的个人品行好坏,就足以决定岳飞们是否会有作为。不妨举一个相反的例子。北宋名将狄青的名字,因为央视连续播放了《大英雄狄青》的动画片,已家喻户晓。历史上的狄青,抗击西夏屡建奇功,被认为是和南宋岳飞并称的宋代两大名将。狄青似乎比岳飞走运多了,他没有碰上秦桧这样的权奸,而是韩琦、欧阳修这样被称颂为一代名臣的人,然而其结局却和岳飞同样不幸:正因为狄青功业太著威望太高,韩琦、欧阳修等一般文臣要抑制他,终于说动皇帝将狄青放逐,一代名将竟抑郁而终!
必须说明,韩琦、欧阳修个人品行绝非秦桧一流,而是传统意义上的君子人也,他们的抑制狄青在很大程度上也并非出于私心。像欧阳修,还曾经专门写奏章对皇帝称赞狄青,然而仍是欧阳修,在狄青积功地位越来越高的时候,又表示了很深的疑虑,说:“武臣掌国枢密,而得军情,此岂国家之福?”
岳飞们在奸相秦桧手下抑郁不得志,这也许尚可说主要是人事的原因;狄青在君子韩琦欧阳修那里也受到了猜忌,未尽其才,这就不能仍说是人事的原因了,而应该归结到制度层面,因为制度立于人事之上,是决定性的。探究宋朝制度之源,则要推论到开国皇帝赵匡胤那里,他鉴于五代军人专权割据的纷乱局面,更由于自己本来就是因掌兵权而被部下拥戴而当了皇帝,生怕被人效仿,所以其根本制度就是重文抑武,这一点正如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所分析,优待士大夫,永远让文人压在武人的头上,不让军人掌握政权,这是宋王室历世相传更不放弃的一个家训。
狄青的出生并不好,他的所有战绩都是自己一步一步打下来的。当初他带领宋朝的军队跟西夏王朝开战,市面上带一个铜面具披头散发,打起仗来就跟拼命三郎一样。同时鼓舞了手下的士兵们开始上全助战狄青这一辈子一共打了有25场较大的战役,其中有八次他都被射中。因为他的功劳很大,所以得到了宋仁宗的重视。宋仁忠在历史上也是一代明主,狄青虽然受到他的重视,但是却没有落到一个好下场。
我们都知道宋朝一直以来都比较重文轻武,这是因为宋太祖是赵匡胤就是一名武将,依靠的陈桥兵变,赵匡胤当上了皇帝,在很久之后才平定了天下的大乱,所以赵匡胤作为一个武将对于当时的风气看不惯,决定以后要重文轻武,这也造成了当时宋朝几乎都是文人的天下。宋太祖赵匡胤甚至还规定不能杀士大夫。
但是涤清的出现极大地震,动了当时的文官集团,岳飞,那个时候好歹有抗旨不尊的谋反迹象才被处决,而狄青则完全没有一点儿过错,就被一些莫须有的罪名给惩罚。这些文官找不到任何的借口,就说狄青他家里有一头狗,上边长了一个角。这是不吉利的象征,甚至说他家里经常出现五彩的运气光芒。明里暗里的就是像宋仁宗说翟青可能要取代他的皇帝宝座。
因为当初宋太祖赵匡胤出生的时候就是满屋红光。宋仁宗自然就开始怀疑翟青在之后翟青因为经常发大水把自己的家里淹了。所以搬到相国市区,住在佛殿里边儿,他遭到了第一步攻击,送人中免去了他的官职。狄青虽然心里有气,但是无话可说。长此以往嘴上就生了一个毒疮,没过两年就去世了,可以说狄青真是比岳飞还要冤枉。自己就因为功劳大就遭到了文官集团的集体弹劾。不过到后来宋朝依旧保持着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自己在后来的作战中都没有什么人才。
据说狄青长相俊美,为了威慑敌人,他常常带着一个鬼脸面具
宋人笔记中,详细记载了狄青死亡前后的几件大事。
在宋朝名臣范镇的《东斋纪事》中记载:
狄青为枢密使时,予为谏官。人有相侵,夜吟:?汉似胡儿胡似汉,改头换面总一般,只在汾河川子畔。?以为青汾河人,面有刺字,不肯灭去。又姓狄为汉人,此歌为是人也。欲予言,予曰:?此唐太宗杀李君羡事,上安忍为?适以启君臣疑心耳。?
范镇是宋朝名士,曾经与宋祁、欧阳修一起编修《新唐书》。狄青担任枢密使时,范镇担任知谏院,主要负责弹劾百官,评议朝政。
当时,京城中有民谣流传,说?汉似胡儿胡似汉,改头换面总一般?狄青姓狄,狄在古代多指胡人,少数民族人。言下之意,狄青虽然出生于汾河,是汉族人,但其祖先极有可能是胡人。以一个胡人出任枢密使,对于国家安定来说极为不利。
显然,有人故意散布民谣,中伤狄青。这民谣在京城官场广为流传,也传入范镇耳中。有人就劝范镇把这民谣禀告给皇帝宋仁宗,范镇说:?这就与唐太宗杀李君羡一般,都属于扑风捉影,皇上怎会忍心做这种事情?我若将此事禀告,只能是让君臣之间互相猜忌而已。?
只是,范镇为人宽厚不肯说,自然有别人会说。
最终这个民谣还是传入宋仁宗耳中。最开始,宋仁宗自然是不信。毕竟狄青功勋卓著,为人也时分忠诚。可是,所谓三人成虎,谣言一旦多了,就不容人不信了。
狄青多次指挥大军击败西夏军队
狄青被罢黜外放的起因,乍一看十分可笑,细思量十分可悲。
《东轩笔录 》记载:京师火禁甚严,将夜分,必灭烛。士庶家凡有醮祭,必先关厢使,以其焚楮币在夕后也。至和嘉祐之间,狄武襄为枢密使,一夕夜醮,而勾当人偶失报告,夜聚火光。探者驰白厢主,又报开封知府。比厢主判府到宅,则火灭久矣。翊日都下盛传,狄枢密家夜有光怪烛天。时刘敞为知制诰,闻之,语权开封府王素曰:?昔朱全忠居午沟,夜多光怪出屋,邻里谓失火而往救之,今日之异,得无类乎??此语喧于搢绅间,狄不自安,遽乞陈州,遂薨于镇。而夜醮之事,竟无人辨之者。
宋朝开封府早有禁令,将近夜晚十二点时,一定要熄灭烛火。无论是官员百姓,如果遇上家中有祭祀,必须在大半夜点火,烧纸钱元宝等等,也会提前向街道报备。
可是,别人家半夜点火都没事,偏偏狄青家烧个纸钱就出大事了。
那一天,狄青家晚上举行祭祀。或许是家中仆从大意,忘了禀告管理街道的相关官差。巡查街道的官员看到狄青家有火光,立刻禀告了上级。上级又当成大事件立刻禀告了开封府。
开封府知府不敢怠慢,亲自带来到狄青家中查看,等赶到的时候,狄青家中已经熄火很久了。
这本是很小的一件事情。可不知怎么的,第二天京城就有人传扬说,昨天晚上看到枢密使狄大人家中火光冲天,有异象彰显。
这件事情被负责给皇帝起草诏令的知制诰刘敞知道了,就告诉开封府知府王素说:?昔朱全忠居午沟,夜多光怪出屋,邻里谓失火而往救之,今日之异,得无类乎??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朱全忠是谁?此人杀了唐朝最后一个皇帝,开创了后梁王朝。
据说朱全忠家住在一个叫做午沟的小山村,晚上家中经常火光冲天,邻居以为他家着火了跑去救,可到了才发现什么事情也没有。
换言之,朱全忠乃是真龙天子,自带光环,于是火光冲天,有异象彰显。
刘敞提出,莫非狄青与朱全忠一样,都有不轨之心?
王素并不认同刘敞的观点,但是,刘敞的奇葩观点却不胫而走,整个士大夫阶层都议论纷纷,最后传到了狄青耳中。狄青百口莫辩!
毕竟,狄青乃是自开国以来第一个由小兵成长起来,出任宋朝最高军事统帅枢密使的人。狄青从西疆打到南疆,数十年征战屡立战功,当时的宋朝军界,大半的将领都是他的部下。
一旦狄青要谋反,那可了不得!
狄青扫清两广一带少数民族叛军
加上狄青对将士们极好,多次为将士们谋求福利。每次士兵们得到衣服、粮食,都慨叹:?此狄家爷爷所赐!?
这本是对狄青的感恩之言,可是,被有心人一歪曲,传到皇帝耳中,却变成了狄青用国家的俸禄来邀买人心。
当时的宰相叫做文彦博。他主动向宋仁宗提出,罢免狄青枢密使的职位,让狄青挂两镇节度使的职衔外放。
狄青听了十分憋屈,写奏章禀告宋仁宗道:无功而受两镇节麾,无罪而出典外藩。
狄青是说,文彦博的建议不对。若是他没有功勋,那就不应该加封他两镇节度使之衔;如果他没有犯错,就不该将他贬斥外放。
宋仁宗拿着狄青的奏章找到文彦博,当面肯定道:?狄青是忠臣。?
宋仁宗希望文彦博以及欧阳修等谏官、御史们不要再揪住一些小事不妨,不要再弹劾狄青。
可是,文彦博说了一句话,直接让宋仁宗闭嘴。
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
咱大宋朝太祖皇帝赵匡胤,何尝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可是,周世宗一旦病死,在众将拥戴之下,在情势逼迫之下,赵匡胤不得不发动陈桥兵变。
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在官场,同样身不由己。
无数文臣武将都渴望掌握权势,其实,最终往往是权势在操纵官员。
狄青本就是大宋名将,部众太多,威信太高,如今又官拜枢密使,拥有指挥三军的权力。因此,就算狄青是忠臣,也保不齐他的部下为谋求富贵,拥立狄青。
第二天,狄青去中书找文彦博讨要说法,文彦博也不回避,直接对狄青说:?无他,朝廷疑尔!?
所谓朝廷,其实就是说皇上,说宋仁宗。
?青惊怖,却行数步。?听闻此话,狄青大惊,吓得连连倒退!
不久之后,狄青就接受调令,外放地方。
?青在镇,每月两遣中使抚问,青闻使来,即惊疑终日,不半年病作而卒。?
狄青被罢黜外放,并没有获得平安。朝廷每个月都会派两波太监前来,询问狄青的情况。狄青每次听闻使者前来,都会一整日惊恐不安。不到半年,他就病死了。
那狄青惊恐不安是不是心理素质差,自己把自己吓死了呢?
不是的。是朝廷真的对狄青动了杀心。就算宋仁宗不想狄青死,宰相文彦博也想弄死狄青。
《野老记闻》中说,朝廷之所以会频繁派出太监探问,?皆文公之谋也?,都是文彦博的谋划。
文彦博就是要用这种杀人不见血方式杀掉狄青。
那么,文彦博为什么这么要做?他与狄青有仇吗?
并非文彦博是坏蛋,或者与狄青有私仇。文彦博代表的乃是从宋太祖时期就极力打造的文官体系。崇文抑武,打压武将,严防藩镇割据,武将夺权,乃是文彦博这种士大夫的职责与使命。
因此,与其说是文彦博害死了狄青,不如说是宋朝的文官制度害死了狄青。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93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