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孝端文皇后和皇太极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我国历史上下五千年,而且是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国家,所以很多习俗以及其他方面的东西都是能够流传下来的。我国古代有很多皇后,毕竟有皇帝当然就有皇后的了。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说说一位孝端文皇后。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很重视联盟,之后才有比较稳定的局面。而孝端文皇后也因此才有如今的地位。最初,她只是福晋地位,后来得到皇太极对她的提拔,才有了孝端文皇后的称号。我们都知道,其实皇家很多联姻的儿女都是被迫的,因为他们只是政治上的联姻,但感情就没有的,毕竟是没有见过面的又何谈感情呢!因为国事比较重大,为了能够和平相处,不得不采取这样的措施。
但是,在后期,孝端文皇后只是非常努力的在维护满蒙关系,因为这是她嫁到满族最大的使命,其实这是非常正常的,毕竟她只是政治的牺牲品,只要能够维护好两国的关系就好了,她把这么重大的任务当成自己的使命与责任,所以很少自己的丈夫,也不了解满族的一些规矩。可能在她看来这些都是不重要的,毕竟她和自己的丈夫也是没有感情基础的。
但是,正是因为她太过于注重维和问题,而忽视了自己丈夫的感受。毕竟她已经是嫁过来的了,而她的心却不在满朝,只是在自己的娘家蒙古科尔沁,虽说她尽力维和是没有问题的。
但她这种维和方式过于极端,只是偏向自己娘家,而不关心、不爱护、不珍惜自己的丈夫,这样怎么能成家幸福的家呢!所以说没有得到皇太极的宠爱是她的错呢!放眼如今,任何男人都无法接受的。
在人们的印象中,皇帝往往都拥有后宫佳丽三千。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其中皇太极就是这样的,皇太极登记在册的后妃有15人,位份居首的正是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哲哲。
?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并换“汗”为皇帝,随后他在盛京称帝,是为清太宗。随后在册封后宫嫔妃时,皇太极将哲哲册封为中宫皇后,哲哲因此成为清王朝建立后第一位被册封的皇后。
?那哲哲不是正妻,为什么她却被封为了皇后呢?要说清这个问题,还得先了解一下在她之前,嫁给皇太极的两位福晋。
?一、 嫡福晋钮祜禄氏。
?钮祜禄氏和皇太极这对少年夫妻,感情却并不深厚。并且当时正是后金四方征战之时,皇太极长年在外出征,两人聚少离多。
?1611年,钮祜禄氏生下儿子洛博会。遗憾的是,洛博会尽管得到钮祜禄氏的悉心照料,却在6岁那年夭折。
?洛博会去世后,19岁的钮祜禄氏难承丧子之痛,又怨恨皇太极对洛博会少有关心,因此,两人龃龉丛生。不久,便在郁郁寡欢中病逝了。
?二、 继福晋乌拉那拉氏。
?当年乌拉那拉氏坐轿前往汗宫时,遇到皇太极的弟弟阿济格,没有下轿行礼。努尔哈赤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认为乌拉那拉氏有“辱慢”之意,于是勒令皇太极休弃了乌拉那拉氏。
?随后,皇太极为了彰显他对蒙古王亲女子的重视,便将哲哲扶为大福晋。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在众人的拥立下继位称汗。后来,他在盛天称帝时,虽然哲哲还没有子嗣,他依然立哲哲为皇后。
导读:博尔吉特的哲学与美德女王一直让人印象深刻,那么历史上的哲学与美德女王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呢?历史上哲人皇后和皇太极之间是什么感情?
《晓庄秘史》年,殿下的哲学思想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塑造了一个贤惠的形象,即将上映的《无泪之美》将由蔡少芬饰演,这也令人期待。很多影视作品都把哲学和哲学嫁给皇太极描述成维护满蒙和谐的工具,但她和皇太极的婚姻不是名义上的,而是真正的善良、爱和尊重。皇太极出去打仗,哲哲照顾家人。哲的善良和慷慨赢得了父亲努尔哈赤对仆人们的一致称赞。努哈赤曾评论说,哲学家是所有媳妇中最好的。
皇太极登上大宝后,哲哲在皇后宝座上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坐镇清宁宫,统领六宫。皇太极和哲哲,与其说是亲戚,不如说是夫妻。皇太极可以把心中所有的烦恼和痛苦都告诉哲哲,甚至对其他妃子的感情也会如实告诉哲哲,就像海兰珠和大月儿的关系一样。
Joy在哲哲身边长大。哲很爱这个侄女,Joy也很争气。容的语言和诗歌都很好,但她的侄女海与她大不相同。海珠小心眼,专横跋扈,但皇太极对海珠宠爱到了极点。哲于公于私都对Joy不公平。去皇太极的理论。如果是这样的话,皇太极绝对不会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但是因为哲哲问他,所以皇太极毫无保留。他说,哲哲,你我之间的关系已经超越了夫妻关系。我把你当成一个会说自己话的亲人。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哲学家在皇太极心中的地位。哲不仅得到了六院的指挥和奢华的生活服装,还得到了丈夫的尊重和深爱。
《美人无泪》哲哲静
那么,历史上的哲皇后如此幸福,她不仅能得到权利,还能得到丈夫的爱吗?让我们一起见证:
历史上的哲学女皇
孝端文皇后,本名哲哲,字伯,生于明朝万历年间。科尔沁贝勒是个任性的女人。1614年,哲人十六岁迎娶皇太极。婚礼上,皇太极率领部下从河图拉城出发,向北走了三百多里,到达辉发部的呼尔齐山城,在那里杀牛宰羊,举行了盛大的婚礼。田聪元年,皇太极继位可汗,封哲人为“大福晋”。所谓大福晋,就是家庭主妇,主持太子的家务,管理后宫的一切事务,包括控制其他福晋和普通福晋。有时候皇太极会带着哲哲去打猎。皇太极坐在殿中,而哲哲有时与他同坐。
哲之所以受到如此大的关注,获得大福晋的显赫地位,并不完全是因为皇太极爱上了她,而主要是因为她出身于蒙古贵族家庭,是清初婚姻制度的核心。当然,清初的婚姻制度非常重视门第。聪初,哲哲的母亲从科尔沁来到盛京看望女儿女婿,皇太极以大礼相待。崇德元年,皇太极建立清朝,改“可汗”为皇帝。按照古代的制度,他被划分为一个后妃。大金泽泽被封为中宫皇后,又称国君福晋,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主持宫政、褒扬朝廷的国母。
文件中的孝皇后
在金朝的命运和日子里,在满蒙联姻的鼓乐声中,蒙古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旗曼格斯的女儿哲哲和曼格斯之子宰桑的女儿布木布泰、海兰珠相继入宫,嫁给了金朝大汗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成为三姑侄的同僚。这种不分辈分的婚姻,在当时的满族习俗中是完全正常的。其中,卜木卜泰后来成为孝庄皇后。她不仅在清朝正史上有多项记载,死后300多年,还不时在现代银屏上跑牛,成为清朝题材电视剧的“明星”。另一株兰竹后来被命名为关水宫的宸妃。她的爱情故事深受皇太极喜爱,充满了当代文学和影视作品。但是哲哲相形见绌。如今,她看不到两个侄女的光彩。不过看了清朝的档案和历史文献,我觉得还是应该为这个科尔沁女人说几句话。
明末,在杰出领袖努尔哈赤的带领下,站在长白山脚下的建州女真健儿们挥舞着金雕催促马奔腾。在统一女真各部的同时,踏上了服务蒙古、夺取中原的征程。努尔哈赤在兵马的威慑下,与科尔沁等蒙古部落联姻,从而建立并巩固了政治联盟,为击败其主要对手明朝创造了前提条件。明万历四十二年四月,十五岁的哲哲告别父母,离开了养育她的科尔沁草原,踏上了嫁给皇太极的道路。努尔哈赤命皇太极率众前往呼法呼尔齐山城迎接科尔沁部欢送会,设宴举行盛大婚礼。这段婚姻让哲哲的父亲曼古斯和努尔哈赤成了姻亲。有意思的是,公婆曾经是敌人,经历了一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过程。
曼古斯是科尔沁部领导人之一。明万历二十一年九月,他和弟弟明安、叔父翁国岱在海西与叶赫等女真部落组成“九国联军”,共同进攻努尔哈赤,被杀大败。后来看到建州女真的势力越来越大,再加上努尔哈赤经常利用恩情和权势,两人开始联姻,结盟修复。哲结婚前两年,她的姑父明安将女儿嫁给了现在的公公努尔哈赤,这是蒙古贵族与努尔哈赤家族的第一次联姻。在哲大婚的前几天,蒙古扎鲁特省的两个女人分别嫁给了努尔哈赤的次子戴珊和五子满古尔泰。这样,哲哲可以称为满蒙联姻的第四人,科尔沁部与努尔哈赤家族联姻的第二人。
哲人的丈夫皇太极,二哥戴珊,堂弟阿敏,五弟满谷泰,是后晋第四贝勒。他早年参军,作战出色,多次立下汗马功劳,深得父亲努尔哈赤的赏识。哲不是皇太极的第一任妻子。皇太极结婚的时候,至少娶了两个老婆。一个是后晋开国元勋的女儿袁氏。当时她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就是黄三子罗柏费尔;另一个是他的继妻乌兰拉,乌兰布贵族布尔凯多的女儿。当时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霍格,二儿子罗格。从这个角度来说,刚刚嫁给皇太极的哲哲,在他的妻子中,地位并不是最高的。至少袁菲和他的前妻应该在她前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金越来越重视与蒙古各部尤其是科尔沁各部的结盟,科尔沁出身的哲人地位逐渐上升。金元年九月,皇太极登基为大汗,改称袁天聪。几年后,他废除了四大宗师与贝勒同治的旧制度,开始成为后金皇帝。此时的哲哲居住在沈阳新宫号清宁宫中殿,成为后晋第一夫人。清朝崇德元年四月,皇太极改名清朝,正式称为皇帝。7月,他举行了
在沈阳清宫的中心,你穿过清门,穿过崇政殿,爬上凤凰台,就到了故宫。——清宁宫,哲人和皇太极居住的中殿,建在正面正中,坐北朝南。在宫殿的东西两侧,有四个嫔妃的住处,与诸子们一起被封。清宫是前后五座坚硬山头的回廊式建筑。门开在东边的第二个房间。进门后,东边有一间房,是哲和皇太极住的。房间里窗户旁边有一个炕。西边的四个房间连成一个整体。东侧有烧炕祭祀时烧肉的炉子。西侧有连接南、西、北的三个角火炕。其中,宽大的南北炕可供人坐卧;狭窄的西炕用来放置祭祀用品等物品,上面的西墙用来放置祭祀的神和祖先。这座清宁宫,除了殿顶的琉璃瓦和屋檐下的彩画,内外装饰很少,可以说是皇后的寝宫。
皇太极娶了十五位皇后,他们有十一个儿子和十四个女儿。作为中宫皇后,哲哲是如何治理天下、后宫和大家族的?档案文献记载很少。她的杰出成就并没有得到赞扬,也没有涉及到朝廷的对错。皇太后继位金可汗,到他去世,已经十七年了。这么长时间,哲哲在皇宫里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地位。可以推断,她主持内廷事务,令皇太极满意。我们想象她应该是一个温柔端庄,温柔大方的女王。据记载,哲人入宫时期,蒙古与蒙古的结盟、联姻频繁发生。每当蒙古各部前来朝贡,订立盟约,送女儿出嫁,迎娶公主,哲哲都带领全体皇后迎接,并举行热烈隆重的宴会,充分利用主人的情谊。晋代后期,哲人也重视与蒙古的结盟。天聪、崇德年间,哲人之母、曼古斯之妻科尔沁大公主多次来朝,每次都受到皇太极的礼遇。他恭敬有礼地迎接科尔沁大公主,并享用了丰盛的酒席。清崇德二年,科尔沁大公主驾到,皇太极为她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席间,哲哲作为皇后和女儿,带领贵妃和庄妃为母亲举行蒙古仪式。皇太极追封科尔沁贝勒为和硕夫亲王,并在墓前立碑。它还被授予科尔沁大公主的称号,被称为科尔沁公主和傅说。
哲从来没有为皇太极生过男孩,而是生了三个女儿。第一个是皇族的公主,第二个是皇帝古伦文庄的女儿。生于1625年8月,1636年1月,金天聪嫁给蒙古察哈尔省亲王。这两个人被封为王子,因为他带领他父亲李丹汗的其余部分投降了皇太极,并给了元皇帝传递国家法令的工作。他在服役六年后去世,公主嫁给了奥泽的弟弟阿布乃,生下了儿子布妮和罗布藏。二公主,古伦端的三女儿,金天聪二年七月出生,清崇德四年一月嫁给蒙古科尔沁部多罗县的王启泰。这个赤塔的爷爷是哲哲的哥哥在生,他的父亲是在生的第三个儿子索娜姆。通过计算,哲哲是他的姑姑和婆婆,他是哲哲的侄子和女婿。
皇太极册封赤塔为马旭原帛圣旨,制作精美,堪称精品档案,弥足珍贵。它在科左中旗档案馆保存了30多年,却在90年代中期意外丢失。想起来真可惜!第三位是皇妃,黄古伦端贞的第八个女儿,生于金天聪八年八月和清顺治二年四月,嫁给了科尔沁蒙古王子巴郎和硕土谢图。巴基斯坦的曾祖父翁国岱和哲学家的父亲曼格斯是同一个祖父的叔叔和兄弟。他们在九步之战中一起对抗努尔哈赤,战败后逐渐加入。巴什胡郎的祖父奥巴曾与努尔哈赤结盟,并娶了努尔哈赤的侄孙女赫哲公主为妻,成为科尔沁第一个徐进。
清朝时期,满蒙通婚一直是维护清朝统治的重要政策。多年前,哲人与皇太极的联姻,本来就是这个政策的产物;他们有血缘关系的三个女儿都嫁到了蒙古的贵族家庭,特别是其中两个嫁到了哲人家族的科尔沁部,也是这一政策的延续。从这个角度来说,哲学家客观上不就扮演了这个政策的体现者、执行者和推动者的角色吗?
1643年8月9日,清朝崇德八年,皇太极死于清宁宫,结束了南征北战的军旅生涯。顺治皇帝即位后,哲人被尊为慈禧太后,随清廷迁都北京。他住在紫禁城里,过着轻松悠闲的生活。顺治六年四月十七日,哲哲病逝,享年五十一岁。顺治皇帝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她的灵柩在宫殿的大厅里,文武官员和他们的妻子都穿着丧服。男人摘下皇冠和流苏,女人戴上首饰以示哀悼。根据皇太极去世的具体情况,举行了初祭、大祭、推演祭、月祭、百年祭等一系列仪式。次年二月,哲人的梓棺运回沈阳,与丈夫皇太极合葬在沈阳北部的昭陵。在中国封建社会,皇帝要根据先帝的事迹,给予庙号和谥号。哲下葬时,顺治皇帝为她准备了一个谥号:“孝顺、正直、尊仁、义,庄敏惠皇后”。后来,雍正帝和乾隆皇帝准备并加了“哲顺”、“慈诺”等字样,使谥号全称变成了“孝、节、尊仁、义,哲顺慈诺,庄敏为辅天会皇后”
从此,人们把哲学家视为“孝顺女王”。到了清代,庙号和皇帝之后的谥号都是用玉做的,供奉在祠堂里。这是一个宝玉印章,上面刻着这些寺庙的名字和死后的头衔。这只是一个概念上的角色,不能像皇帝在世时的金印一样盖章使用。谥号除了记载庙号和谥号外,还包含一些赞美皇后一生的文字。萧端文皇后的遗书和遗书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乔是一枚角鼻龙纽扣,长12.6厘米,宽10.8厘米。封是死后头衔的全称,孝皇后。左边是全文,右边是中国印。遗作集共十幅,每幅长28.9厘米,宽13厘米,厚1厘米。第一页和第二页刻有龙的图案,另外五页刻有满文,另外三页刻有中国字。每一页都覆盖着黄色的丝绸。今天,当我们看到这两件珍贵的文物时,仿佛回到了300多年前的漫长岁月。
我想成为一个快乐的女王,就像博兹吉特的哲学和哲学一样。很少有人能做到,但他的快乐来自于哲学和哲学本身的慷慨和善良。有多少人对一个体贴正确的老公无动于衷?所以哲人不仅征服了清朝后宫的诸侯,也征服了皇太极的心。
因为在海兰珠进宫以前,宫里就已经有哲哲皇后了,哲哲应该算是海兰珠的亲姑姑,所以在哲哲没有被废后之前,皇太极是肯定不能把海兰珠立为皇后的,这样与祖宗留下来的宗法制度不相符合,而且肯定会有很多人站出来反对皇太极的决定,可是虽然海兰珠没有当上皇后,但是她在宫里的待遇却一点也不比其他的嫔妃差,加上皇太极对她的宠爱,更是没人敢欺负她了。
海兰珠是在自己26岁的时候嫁给皇太极的,关于她在嫁给皇太极之前都是怎么样生活的,有没有嫁过人都是不清楚的,因为史书上面并没有相关的记载,但是很神奇的是海兰珠进宫以后,几乎成了专宠,这样的待遇可以说是皇后都没有享受过的殊荣,突然之间,皇宫里的其他女人都成了海兰珠的陪衬,皇太极的眼里也只有海兰珠一人。
再加上海兰珠也是很争气,还给皇太极生下了一个儿子,皇太极当时也是高兴了很长一段时间,还下令要大赦天下,普天同庆,后来甚至一度想要把海兰珠生下的孩子立为太子,可是海兰珠的孩子却没能等到享受荣耀的一天就早早的夭折了,海兰珠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伤心过度的原因,在皇太极身边待了七年也离开了人世。
据说当时海兰珠死的时候,皇太极还在外面打仗,当时战事吃紧,皇太极需要操心的事情特别的多,但是一听到海兰珠去世的消息,皇太极还是放下了所有的事情赶了回去,只是很可惜,没能等到皇太极回来,海兰珠就离世了。
玄烨的至孝,也没有能够挽救孝庄文皇后的性命,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二十五日子刻,孝庄文皇后永远闭上了眼睛,结束了她丰富多彩的曲折人生,享年75岁。 康熙帝玄烨悲痛欲绝,出于对祖母的敬爱与思念,大办丧事,在一些方面甚至不惜违背祖制。 一是割发辫。清朝制度,只有先帝驾崩,嗣皇帝才能割发辫。皇后(包括皇太后、太皇太后)丧,皇帝例不割辫。孝庄文皇后崩后,礼部以孝端文皇后、孝康章皇后、仁孝皇后、孝昭皇后丧时,皇帝均未割发辫为例,奏请皇帝不要割辫。玄烨拒绝道:“从前后丧虽无割辫之例,太皇太后教育深恩,朕不能报,朕已立意割辫。”皇太后闻听皇帝要割辫,出面劝阻说:“太皇太后不豫时,曾向予云:‘我病若不起,皇帝断勿割辫。’应谨遵行。”玄烨还是不听,毅然割了发辫。 二是孝服用布。满洲旧制:国有大丧,皇帝及宗室公以上,孝服俱用素帛(白纺丝)。而这次孝庄文皇后丧事,玄烨一改旧制,谕令“今孝服俱改用布”。 三是停灵逾年。“满洲旧俗,年内丧事不令逾年”,就是棺椁必须在年前移出宫外。孝庄文皇后死于腊月二十五日,大臣们议定于腊月二十九日将孝庄文皇后梓宫移出宫外。玄烨认为梓宫在宫内停留的时间太短,令钦天监另择日期。众臣仍坚持原定日期,玄烨反驳说:“尔等所云忌讳,只为朕躬。朕殊不避忌。朕前祷天坛,尚欲减朕年以增太皇太后之寿,岂以梓宫逾年发引,顾有避忌之理乎?如有所忌,朕躬当之。否则,忌讳之说虚诞不足信,亦可以破后人之疑,使皆以朕为法也。”玄烨亲自决定于正月十一日将梓宫移出宫外。 四是皇帝除夕、元旦不回宫。除夕是一年之末,素有避忌之例;元旦乃新岁首,天地人协吉之辰,为吉祥之日。按惯例,即使在大丧期间,皇帝在这两天也要回宫。玄烨自孝庄文皇后有病以来,一直住在慈宁宫。除夕前,群臣一再叩请皇帝回宫。玄烨说:“人主宫殿原多,可以因时移跸。若在庶民,遭此大故,所居止于一室,又迁避何所?回宫断不可行。”又说:“设太皇太后之变恰遇二十九、三十日,将若之何?亦唯有聚集此处,岂可他避耶?”众臣又请皇太后出面劝阻,也无济于事。最后,为了给皇太后和大臣们一点面子,玄烨答应从梓宫旁移到慈宁宫前院,住在皇子们守丧的帐篷内,但仍未回自己的寝宫。 五是皇帝在孝庄梓宫发引后不立即回宫。孝庄文皇后梓宫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正月十一日暂安于朝阳门外殡宫。按惯例,梓宫安奉殡宫后,皇帝就应回宫,可玄烨为了便于祭祀,免去来回奔波之累,想住在殡宫,遭到了群臣的反对和不断的跪请苦劝。玄烨坚持己见,在殡宫住了三天。最后在群臣的一再坚请下,才勉强回宫。但并未回住乾清宫,而是住在了乾清门外的帐篷内,直到正月二十二日行完释服礼后才回宫,仍居偏殿。 六是丙辰日不停止奠酒。按照旧制,丙辰日梓宫前应停止奠酒。康熙二十七年(1688)四月十四日为丙辰日。当时孝庄文皇后梓宫正在奉移东陵(遵化)途中。礼部奏请皇上在十四日停止奠酒。玄烨说:“朕素日概无避忌。前在京时,皇太后屡遣传谕辰日停止往诣。皇太后之旨,不可违悖,故勉停一日。今送梓宫至此,不但辰日,虽有甚于此者,岂有停止之礼乎?”于是,玄烨于十四日照旧在孝庄文皇后梓宫前奠酒、举哀、行礼。 昭西陵方城全景(徐广源提供)七是亲视梓宫封掩。孝庄文皇后梓宫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四月十九日奉安于暂安奉殿的宝殿内,当日开始进行封掩。按例,梓宫奉安后,皇帝即应离开现场,不能亲视封掩。可玄烨不顾大臣们的劝阻,于二十二日亲视封掩毕,才返回京师。 八是忌辰祭按四时大祭礼进行。清初,皇帝、皇后的忌辰日均为小忌,不请神牌,不献帛爵,不读祝文。康熙三十六年(1697)十月,玄烨以“暂安奉殿非系山陵,地方既近”为理由,谕令孝庄文皇后忌辰致祭,“著照四时大飨礼行”。 由上可见,康熙皇帝对祖母孝庄文皇后可谓极尽孝道。但是孝庄文皇后关于不与皇太极合葬,而在遵化孝陵近地安厝的遗嘱,却给玄烨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将祖母葬在遵化,明显违背祖制;将祖母葬入昭陵,又有违祖母遗嘱,落一个不孝之名。经过左思右想,决定在遵化孝陵近地建一座暂安奉殿,先将祖母梓宫停放在那里,然后再慢慢想良策。这样既不违背祖制,又顺从了祖母的心愿。 暂安奉殿严冬开工。这是一个权宜之计。玄烨命大臣到遵化孝陵附近相度地点,又经玄烨钦准,很快就选定在风水墙外,大红门东侧。经钦天监敬择吉期,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正月开工。孝庄文皇后生前,玄烨为祖母在慈宁宫东旁新建了一座寝宫。孝庄文皇后搬进这座新居后,颇为满意,多次在玄烨面前夸赞此宫。可惜未住多久,孝庄文皇后就病逝了。昭西陵局部为了让祖母在九泉之下居住得舒适,玄烨决定将这座新建的寝宫拆运到遵化暂安奉殿处重建。玄烨对殿址的相度、图纸的设计绘制,乃至拆运、施工,都详加指示。在玄烨的关注和督促下,暂安奉殿只经过三个月紧张施工,便全工告竣了。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四月十九昭西陵三座门中之中门(徐广源提供)日,孝庄文皇后梓宫停放在了暂安奉殿,封掩起来。但即使这样,也只是暂为安置,难题依旧没有解决,康熙帝玄烨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都没有找到万全的办法。到雍正皇帝继位后,孝庄文皇后的陵寝难题才得到比较彻底的解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93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狄青为何没有岳飞出名狄青有哪些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