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张良不救韩信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众所周知,张良、韩信、萧何三人被称为汉初三杰,为刘邦打天下都做了不少的贡献。张良经常出谋划策,所以刘邦一直都会听张良的建议。但是,刘邦要处置韩信的时候,张良为什么不劝劝刘邦呢?
先来搞清楚刘邦为什么要整死韩信?韩信被刘邦破格录取拜为大将军,韩信凭借着“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妙计拿下富饶的关中平原,顺利的打开汉军被动的局面。刘邦在彭城之战大败后,又是韩信收拾残余部队顶住项羽的围攻,为刘邦赢得喘息的时间。然后北上一鼓作气灭掉魏国、赵国、代国,燕国、齐国,并在潍水之战全歼龙且的二十万楚军。毫无疑问韩信已经功高震主了,可比刘邦厉害的多,自古以来,皇帝对于手握兵权的人都是很忌惮的。
另一个原因,就是韩信曾经是项羽阵营的。韩信通过萧何的推荐,被刘邦授大将军,但是刘邦暗地里始终都不信任韩信。从封齐王就能看出来,刘邦当时勃然大怒不愿意封他为齐王,迫于无奈还是封了。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被奉为经典语录,这句话是做臣子作重要的哲学之一,张良自然也明白这一个道理。在张良临走时,张良曾劝韩信急流勇退,归隐田园。但是韩信跟张良不一样,张良更看重国家的利益,而韩信更看重自身的利益。大家都是聪明人,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张良也知韩信是不会放弃追逐功利的。
总之,张良不阻止刘邦杀韩信的原因有四点。
第一点:人各有志,张良已经劝过韩信,对韩信算是仁至义尽了,韩信不听也没有什么办法。
第二点:张良是一个谨慎的人,保全自己就行了,管别人干什么。张良深知刘邦的为人,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没必要为了韩信冒险,到时候一个不小心自己也会跟着完蛋,所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第三点:为了国家的利益和稳定,谁也不知道韩信怎么想的,说不定哪天就造反了,到那时天下又要大乱,又会生灵涂炭,所以张良自然不会帮韩信。
第四点,樊哙、周勃、曹参等丰沛集团记恨韩信,当时刚听说过韩信造反的消息,他们个个义愤填膺,恨不得马上灭了他。你让张良说什么,这不是得罪刘邦自己的人吗!所以沉默最好保持沉默。
萧何、张良以及韩信别誉为西汉三杰,他们三个都为西汉王朝立下了赫赫功劳,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这三个人的鼎力辅助,那么汉高祖刘邦也没有那么容易建立西汉政权,从而创立了绵延几百年的西汉王朝。然而,尽管韩信曾经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不但没有封王,只封了一个淮阴侯,还遭到刘邦与吕后的杀戮,成为了汉高祖与吕后的刀下鬼。难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韩信被杀呢?而当时韩信的好友张良也没有为其求情呢?
据相关史料记载,韩信在攻打齐王的时候,刘邦派自己最心腹的谋士之一郦食其去说服齐王,凭借郦食其的才华,齐王十有八九会被说降。然而,韩信不顾郦食其的奉劝,执意要采取武力攻取齐王的城池,而郦食其却与齐王达成了一致,不采取武力以免伤害到城里的老百姓,此时却出尔反尔,齐王一怒之下,烹杀了郦食其。
刘邦得知此事,心里十分不愉快,不但自己心爱的谋士郦食其被齐王所烹杀,还损失了一大批人马以及军事物资才把齐国城池攻下来。从此,韩信便被刘邦所痛恨,并结下了梁子。还有一次,刘邦被项羽所围攻的时候,刘邦向韩信请求支援,韩信却书信一封,要求刘邦必须要先封自己为齐王,才愿意出兵相助,刘邦十分不痛快,竟然还与我讨价还价,心里已经暗暗必须把韩信杀掉的想法。
除此之外,韩信自打被刘邦封为大将军之后,从来都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每每立下汗马功劳,他的军事才能、带兵打仗的本领确实是无人能敌,汉高祖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基业,首先是向以前的功臣开刀,为了预防他们造反或者利用自己手中的兵马来进行兵谏,刘邦早已对韩信信任不过,也十分痛恨韩信一直以来的傲慢,加之,韩信也是一个政治文盲,不懂得政治上的尔虞我诈,只会领兵打仗,在战场上厮杀,在政治上却丝毫不懂得如何处理,导致韩信一而再再而三地激怒刘邦,故此,韩信被杀也是情理之中。
张良并没有救韩信的理由,毕竟是吕后和刘邦要除掉韩信,张良不想和和刘邦作对。而且就算张良有心救韩信,他也无能为力,因为张良自己的处境都非常困难,他还要想办法自保。
张良是聪明人,他看懂了君臣之间关系隐藏的危机,便早早隐退幕后,不在过问朝事,过上归隐的生活,想以此打消刘邦的顾虑。所以张良保全自己已十分不易了。
张良的典故:
1、运筹帷幄
刘邦称帝后,曾问群臣自己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称赞他是因为大仁大义。刘邦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并认为,自己能任用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因此得天下。
2、退隐黄袍山
相传汉相张良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即寻其师黄石公居住的通城县张师山(张良老师隐居之山命名为张师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西北)。张良在张师山相距约50公里处访得一风景宜人的黄袍山隐居下来(黄袍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东南),张良并修建了“良山道观”。
在道观不远处创办了“伐桂书院”,以授当地孩子文字。伐桂书院遗址位于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大埚山谷中,伐桂书院古石碑仍存。黄袍山后人为了纪念张良,为其修建了圮桥和石墓。
北宋时期诗人黄庭坚7岁随父游黄袍山,黄庭坚造访张良退隐黄袍山的“良山道观”和“伐桂书院”时,有赋诗一首:牧童骑牛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明清时期有一帝王访此山,亲书“圮直德眙”,以纪念这位汉朝时期的智相。“圯直德眙”古匾现高挂于通城县黄袍山大埚的黄庭坚故居“鲁直第”的侧堂之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85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