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宋太祖赵匡胤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宋太祖赵匡胤,是历史上的有为之君。他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战割据局面,天下重归一统,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得以重见太平。
成为天下之主的赵匡胤却有一件心事,时刻让他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赵匡胤从五代十国乱世中成长起来,亲眼目睹了很多武将拥兵自重、犯上作乱的行径。
他自己也是靠这种不法途径上位,因此生怕部下们比葫芦画瓢,也给自己来一下子。
赵匡胤每念及此事,寒毛直竖,于是继位后迫不及待进行了两次"杯酒释兵权"行动。
建隆二年的"杯酒释兵权",重点针对皇室禁军武将,一批位高权重的武将被罢免。
天宝二年"杯酒释兵权",则重点针对地方藩镇将帅。
通过这两次行动,以及附带的朝政体制变动,大批武将失掉了兵权,赵匡胤的皇位自此高枕无忧,最起码不再担心部下武将会起来造反。
但是,两次大规模罢免武将,有个武将位高权重却巍然不动,未受波及。
不仅如此,赵匡胤的一生,都对此人抱着敬重与畏惧交织的复杂心情,不敢对他有造次之心。此人就是五代名将符彦卿。
符彦卿出身武将世家,是后唐节度使符存审之子,自幼在军中长大,十三岁就以骑射闻名,从军后身经百战,威名远扬。
赵匡胤之所以怕他,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符彦卿的威望。
他是五代十国时期名将,一身历经梁、唐、晋、汉、周五朝,胸怀韬略,屡立大功,威望极高,是五代武将中的泰斗级人物。
他比赵匡胤大将近三十岁,他统率千军万马驰骋疆场之时,赵匡胤还在穿着开裆裤满街跑。
五代十国时期,皇帝像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谁上台都对他青睐有加,都想借助他的威望与才能,为己所用。
赵匡胤没当皇帝前,也是后周武将,曾与符彦卿同朝为官。
不过他的职位比人家差远了,符彦卿是威震一方的天雄军节度使,手握重兵,是后周武将中的巨头。
恐怕他见了赵匡胤这样的小字辈,都懒得搭理,顶多拍拍他肩膀敷衍几句:"小赵,好好干!"
这种根深蒂固的敬畏之心延续到宋朝开国。特别是赵匡胤篡位自立,不得人心,需要世家大族的支持,所以对符家这样的名公巨卿,也是竭力拉拢。
第二是因为符彦卿的实力。
五代时期,中原地区军阀遍地,整天打来打去,可都是窝里横,只要一提北方的契丹,军阀们都吓得腿软心慌。
契丹凭借强大的骑兵,一直严重威胁中原王朝安危。
符彦卿长期镇守北疆,长年与契丹骑兵作战,是当时少有的能击败契丹的武将,被契丹人视为劲敌。
有符彦卿统率重兵镇守北疆,中原的皇帝省心不少。
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时,符彦卿在外手握重兵,如果他起兵勤王,效忠后周,凭他的威望人脉,只要登高一呼,四方响应。
赵匡胤就得吃不了兜着走,皇帝能不能当得上还在两可之间。
加之赵匡胤登基后,同样也需要借助符彦卿防备契丹人,因此符彦卿得以躲过一次又一次清洗。
第三是因为符彦卿的姻亲关系。
符彦卿不仅会打仗,也很会做人,颇有"投资"眼光。他的三个女儿嫁给两个皇帝,大女儿嫁给武将柴荣,柴荣后来当了皇帝,又把他二女儿也娶了过来。
三女儿嫁给了赵匡胤的亲弟弟赵光义,赵光义后来也当了皇帝。
赵匡胤口口声声优待后周柴家亲属,符彦卿是既是后周国丈,又是弟弟的老丈人,他就是想下手也没法下手。
符彦卿在宋朝担任节度使十几年,一直到七十二岁,才因老病从凤翔节度使任上退休,七十八岁病故。一生安富尊荣,长寿且得以善终。
一 韩令坤
二 王彦升
三 罗彦瓌
四 马仁瑀
五 李汉超
北宋初期卓越的军事将领,字显忠,云州云中人。
六 石守信
开封浚仪人。北宋初期重要将领,开国功臣。
七 高怀德
字藏用。五代时常山真定(今正定)人。 其父高行周 历仕后晋、后汉、后周。
八 赵彦徽
河北安喜(今定州)人,北宋初期领,开国功臣之一。
九 张光翰
辽州榆社(今属山西)人。北宋初期将领,开国功臣之一。
十 王审琦
十一 韩重赟
磁州武安(今属河北)人。后汉末隶枢密使郭威麾下,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与后汉的“高平之战”,以功升任殿前司铁骑指挥使。后周末,升任殿前司控鹤军都指挥使。
十二 李继勋
十三 刘廷让
本名光义,宋太宗即位后赐名廷让。祖籍涿州范阳(今河北涿州),曾祖刘仁恭,唐卢龙军节度使,唐末割据者;祖刘守文,为唐横海军节度使,为弟刘守光所杀,父刘延进携家避难南逃。后汉枢密使郭威镇守邺都时,刘光义入麾下,后周太祖时,任至侍卫司龙捷右厢都指挥使。 开宝九年十月,皇弟赵光义夺位,是为宋太宗。刘光义因与赵光义同名,被赐名廷让。
十四 刘守忠
十六 杨光义
保静军节度使
十七 刘庆义
忠远军节度使
十八 符彦卿
二十 曹彬
二十一 党进
二十二 王全斌
二十四 慕容延钊
二十五 李处耘
二十六 杨业
赵匡胤建立了大宋王朝,但是对于功臣,却是犹豫不决,到底要不要处理,要怎么处理,结果,赵普说了一句话让赵匡胤羞愧脸红,这是一句什么话呢?
“杯酒释兵权”后,宋太祖赵匡胤身心都感觉轻松了许多。但是,总得有人统领军队吧?他想到了符彦卿,因为他是亲家不说,还跟随自己打天下,宰相赵普却极力反对此事,赵匡胤对赵普云:卿苦疑彦卿,何也,朕待彦卿厚,彦卿岂负朕耶?赵普回说: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也就是当年周世宗柴荣对待你不也是这样,最后你不一样夺了他的江山么!)闻听此言,赵匡胤顿时脸红耳赤,无言以对!
不过之后认为赵普说的对,有些事情,是用情谊无法衡量的!最终,宋太祖赵匡胤放弃了让符彦卿掌管军事的念头(事遂中止)。不得不说赵普真的很牛逼,敢这样直接跟皇帝说话,在古代,父子要放在君臣之后,所以,子见父要先行君臣之礼以后,才能再行父子之礼。但是赵普的话说明一个浅显的道理:不能跟朋友合伙开公司,不一定什么时候就翻船。
幸亏遇到赵匡胤这样的君主,要是遇到朱元璋,不杀你个片甲不留才怪。说不定,连你的三族都一块平了。这就是现在为什么要查户口了吧?就是要查你们的关系,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将你逮起来,所以,您要小心啦。国家采用这样的方式将你的人际关系固定下来,美其名曰帮你减税!是不是能减税?不知道,知道的是只要房产税一开征,你减去的那些税还不知道怎么样呢!不信,我们拭目以待!
你觉得赵普的话是不是在理?若是你的赵普,你会如此劝说赵匡胤吗?
宋太祖历史上有两次收兵权的记载。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961年。也就是北宋建国的第二年。
当时赵匡胤借宴请诸将的机会,下旨调整了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等开国元勋的职务。(杯酒释兵权是否真有其事,目前还存在争议。但调整开国元勋职务,是铁定事实)
其中,石守信由“侍卫都指挥使”兼“归德节度使”,调整为“天平节度使”。他名义上还保留着“侍卫都指挥使”的虚衔。但实际已不再拥有禁军的指挥权。
高怀德由“殿前副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调整为“归德节度使”。不再兼任禁军职务。名义上也不再保留“殿前副都点检”的虚衔。
王审琦由“殿前都指挥使”兼“义成节度使”调整为“忠正节度使”。不再兼任禁军职务。名义上也不再保留“殿前都指挥使”的虚衔。
张令铎由“侍卫都虞侯”兼“镇安节度使”调整为“镇安节度使”。不再兼任禁军职务。名义上也不再保留“侍卫都虞侯殿”的虚衔。
众所周知,北宋建国初期的禁军,老底子是后周时期的禁军。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在军中有着很大的威望。赵匡胤把当年拥戴他的老哥们都踢了出局,把属于大家共有财产的禁军,变成了只属于一个人的私人财产。正常人面对这种情况,怎么能忍得了呢?
不甘心的人,必然是要跟赵匡胤掰腕子的。
那么,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人怎么就忍了呢?怎么就对赵匡胤剥夺自己的禁军兵权就没有意见呢?
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赵匡胤毕竟是皇帝,皇帝调大臣的职务,天经地义,大臣也不好有意见。而且石守信那帮人其实也知道赵匡胤心里的小盘算。十年前,郭威黄袍加身。一年前,赵匡胤黄袍加身。石守信等人都是亲历者,他们懂避嫌的道理。开国就造反?疯了吧?
另一方面,北宋建国初期的地方节度使仍然是有实权的。与唐末五代没有很大差异。节度使在自己地盘内,不仅有兵权,而且还有财权和人事权。
石、王等人到了地方后,他们的权力不是变小了,而是变大了!毕竟天高皇帝远,他们在中央还得夹着尾巴做人,但到了地方上无人能约束,可以为所欲为。尽情当土皇帝。
再还有一点。石守信等人出任节度使,不等于就被赵匡胤冷落了。
实际上,在后来赵匡胤、赵光义在统一全国的征战过程中,很多当初被外放的禁军高层都得了他们的重用。
比如赵匡胤征讨北汉时,被外放的王审琦就受诏,参与了征讨北汉的战争。后来赵光义征北汉时,高怀德受诏参战。
石守信到地方后,装死,不问军事。但赵匡胤也没有忘了拉拢他。石的大儿子石保兴掌握兵权,镇守西陲,常年与辽国和党项人打仗。石的二儿子石保吉娶了赵匡胤的二女儿封延庆公主,做了赵匡胤的驸马。后来石保吉还参加了檀渊之战。(高怀德则娶了赵匡胤的妹妹,做了赵匡胤的妹夫。王审琦的长子王承衍娶了赵匡胤的长女昭庆公主)
仍然有实权,加上与皇帝联姻,再加上仍然受重用。虽然不在中央了,但日子貌似过得并不差,吃香的喝辣的,一点不受影响。这也就是赵匡胤第一次收武将兵权后,石守信等人没有反抗的主要原因。
第一次收兵权八年后,即公元969年,赵匡胤主持了第二次收兵权。
这一次收兵权的过程很直接。
赵匡胤直接把凤翔军节度使王彦超、安远军节度使武行德、护国军节度使郭从义、定国军节度使白重赞、保大军节度使杨廷璋等老将的职务撸了。而且是一撸到底,免掉了他们所有实职,连节度使职务都没保留。只是授予了虚衔“环卫官”进行补偿。
然后,赵匡胤委派自己的心腹填补空缺。比如李汉超坐镇关南、马仁瑀坐镇瀛州、韩令坤坐镇常山。(都是北方藩镇)。以新提拔的,对自己相对忠诚的年轻将领,取代了开国老将。
等到人事调动完成后,当年劝赵匡胤黄袍加身的老哥们,无论是实际上,还是理论上都无法造反,威胁赵氏的皇位了。
那么,赵匡胤第二次收兵权,为什么昔日的老将们依然不反抗呢?
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无论赵匡胤如何收兵权,他都保障了节度使的个人利益。不会在物质上亏待任何一个老哥们。这是他能“削藩”的基础。
第二,赵匡胤收兵权之前,落实一套犹如温水煮青蛙的行政改革。具体的说,就是宋军在消灭了后蜀、南唐、南汉等南方割据政权后,在委派节度使的同时,还派通判监督节度使。并且赵匡胤还把南方新任节度使的管辖范围缩小了。
这就好比说。如果以前的节度使相当于地级市市长,那么新任命的南方节度使,就只是名义上的地级市市长,实际只是城区的区长了。非城区的县和县级市,节度使实际上管不着。这些县市均由朝廷直辖。这样一来的结果就是朝廷直辖的地盘就迅速扩大,中央的实力碾压藩镇。赵匡胤时期,这一改革仅限定在南方地区
第三,行政改革的同时,赵匡胤还把节度使的财权收了。这个收财权的过程很简单,赵匡胤直接下令,地方除必要的开支外,多余收缴的税款一律上交中央。为了落实税款的上交,赵匡胤在各地新设立了转运使司,派转运使专门负责钱粮的上缴。
这一招对藩镇的打击是致命性的。
因为藩镇造反的资本,一是钱,二是人。
人,早在后周时期,随着周世宗推行的“强干弱枝”政策,把中央禁军不能打的士兵淘汰到地方,把地方上能打的士兵征召到中央。早就没有了。
现在钱没了。
藩镇既没钱,手底下也没人。而且赵匡胤对藩镇还具有压倒性的实力。伸伸手,就能把藩镇捏死。所以造反此时对于藩镇节度使而言,也就只能是想想了。
比如当时的天雄节度使符彦卿就对赵匡胤收他的人事权、财权很不满。但当他想跟赵匡胤叫板时,却发现,自己没钱招兵买马。以前能打的士兵,都调到中央了。现在自己手上的士兵要么是成家有老婆的兵油子,要么成天混日子的兵油子,再不然就是中央淘汰下来的老弱病残。靠这些人造反,不是拿头撞铁吗?所以当朝廷的一纸调令下来时,他也就只能认怂了。
如果说,赵匡胤的第一次收兵权,是以利益交换利益,跟老哥们还有商量的话。那么他的第二次收兵权,就是命令了,没有商量余地。他在台面下的力量,已经有压倒性的优势了。台面上的说辞,只是给老哥们一个台阶下而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82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