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魏忠贤被崇祯处死之后,崇祯为什么为什么敢再重用太监

以史为鉴 2023-06-23 02:51:07

魏忠贤被崇祯处死之后,崇祯为什么为什么敢再重用太监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魏忠贤重用太监,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1644年,当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入北京城时,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在煤山自缢身亡。临终前陪在他身边的只有太监王承恩,说不尽的萧瑟、道不尽的凄凉。从此之后,崇祯皇帝就背上了“亡国皇帝”的骂名

其实,不管大家怎么评价,在我看来,崇祯皇帝是晚明历史上最有雄心、也最励精图治的一位皇帝。上台伊始就扳倒魏忠贤、起用袁崇焕,这都折射出他整顿吏治的决心;他不仅勤奋、而且节俭,这也是一位好皇帝的表率。然而遗憾的是,当历史的车轮来到崇祯年间时,经历200余年而积累下来的腐败早已把明朝侵蚀的千疮百孔,在这样的情况下,任凭崇祯雄心壮志,也是回天乏力,更何况崇祯在政治上还有着明显的缺陷。

明朝确实亡于崇祯,但是,不能因此就将崇祯完全否定,毕竟,遗留下来的弊政在朝夕之间根本无法扭转,况且,李自成和皇太极也没有给崇祯太多时间去适应、去改变。

崇祯在历史上最显赫的功绩就是扳倒了魏忠贤,这已经是公认的,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崇祯扳倒魏忠贤后不到一年就再次重用了宦官集团。

从崇祯二年开始,他先后任命太监王应朝监视京城军队、任命太监冯元升审查军队粮饷,最让人惊讶的是,他竟然任命太监吕直提督九门;这还没完,崇祯四年,他又恢复了太监监军制度,将太监派往全国各地的军营监军,并赋予了他们极大的权力,连军队统帅进行的正常调配和部署也必须经过这些监军的同意后才能执行。久而久之,军队的崩盘程度可想而知,这也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一个隐患

如此一来就出现一个疑问:短短一年时间,为何崇祯对于宦官集团的态度就出现这么大的反转呢?直白点说吧,因为他意识到宦官集团在明朝统治中的重要性,或者说,他明白了“阉党”崛起的缘由。

提及阉党,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魏忠贤以及他手下那些为非作歹、无恶不作、草菅人命、滥杀无辜的爪牙,这是事实,但是,大家是否想过,阉党崛起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人的支持呢?是皇帝!魏忠贤能够得宠,奶妈万氏与天启帝的关系至关重要,但如果要把这一切都算在万氏头上的话,也太过狭隘了,因为天启皇帝对于魏忠贤的所作所为并非一无所知。那为何会放任魏忠贤呢?这就要说到帝王的“基本功”之一——制衡了!

在许多人的意识里,阉党就是反派,是坏蛋;而东林党就是义士,是好人。其实不然,阉党的崛起和东林党有着太直接的联系了

起初,没有东林党,也没有阉党,皇帝是唯一一个发号施令的人。可偏偏遇到不务正业的万历皇帝,他30年幽居深宫、不理朝政,惹得很多朝廷大员“挂冠而去”。这些人的离开为党争的出现提供了契机,留下的人都竭力在朝廷安插自己的党羽,一时间,齐党、楚党、宣党、昆党应运而生,当然,还有东林党,注意,此时没有阉党。

东林党与各个党派之间勾心斗角,但纵观整个万历朝,东林党也只是诸多党派中的一支而已,并不是特别显赫。直到“移宫案”之后,凭借着“从龙之功”,东林党人这才开始受到重用。叶向高成为了内阁首辅,赵南星则以左都御史身份参与主持京察,东林党其他核心人物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升迁。东林党利用自己的庞大势力对其他党派进行打压,逐渐演变成“一家独大”。

天启皇帝执政之初,东林党完全把持着朝政,他们根本不把这个皇帝放在眼中。《明熹宗实录》中记载,在天启二年,辽东战事胶着之时,东林党却依然沉浸在党争之中不可自拔,在朝堂之上与其他党派争吵不休,对于辽东战事却置若罔闻,天启皇帝怒斥:

不恤国家之急,臣谊何在?尔部院便传与大小各官,以后务要虚心,协力共图宗社大计。将当行事,务着实整理,毋事空言。再有仍前乱言,溷淆是非的,决不姑息

按说,皇帝发威了,足以震慑群臣,可东林党的反应却是“稍顿,复争”。也就是说,只停顿了一下,又开始吵了。拿村长不当干部也就算了,拿皇帝不当干部的事,也只有东林党干得出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天启皇帝能任由东林党人摆布吗?他不想,但是,满朝文武又找不出敢于和东林党抗衡的人,无奈之下,天启皇帝才决定在内廷培植属于自己的力量,这才有了魏忠贤、有了阉党。

阉党的出现,与其说是天启皇帝的败笔,倒不如说是天启帝为了夺回权力而采取的一种不得已手段,因为东林党已经不仅仅是让天启帝“失望”那么简单,还让天启帝感到一丝威胁。他必须扶持出一个足以能与东林党抗衡的党派才行

后来,阉党一路扶摇直上,权力完全压制了东林党。在这个过程中,东林党对阉党的参奏和弹劾一直都有,这能说天启帝不知道魏忠贤的所作所为吗?不,他不在乎这个,他在乎的是阉党对自己的效忠。

看完这些我们就会明白,阉党在当时代表的已经不是宦官集团,而是皇权。本来只是想制衡东林党,没想到失控了,阉党对东林党实现了“碾压”。

崇祯皇帝上台就迅速扳倒了阉党,这为他赢得了很多声望和赞誉,但是他忽略了一点:当阉党垮台后,用谁来制约东林党呢?果不其然,魏忠贤倒台后,朝堂上各种势力间的纷争又开始出现,这让崇祯皇帝苦不堪言。崇祯皇帝意识到自己的失误,他感到上任之后限制宦官出城、解除宦官兵权的决定过于草率,可如今已经别无他法,只得重新启用宦官来制衡朝堂势力。

于是,崇祯开始大肆招收宦官,宦官人数在短时间内就急速暴涨,明朝灭亡时,宫中宦官不下十万,这比魏忠贤当权时还要多得多,达到了历史之最。

崇祯能成为皇帝,他是幸运的;但同时,他又是不幸的,因为他所接手的这个“帝国”已经在悬崖边上左右摇摆,只需要一点外力,就会万劫不复。他和天启皇帝面临的执政环境一样,皇权失去威严,皇帝已经缺乏对朝堂的有效震慑,在这样的情况下,宦官集团就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这也是历史规律

由此可见,崇祯之所以再次重用太监,不是他疯了,而是他对政治、对现状有了新的认识,他,开窍了!

1644年崇祯上吊自杀前,为何让人重新厚葬魏忠贤?

崇祯皇帝上吊自杀前,让人重新厚葬魏忠贤这件事,是不是真的呢?我先表明我的观点,然后我再来证明我的观点。我觉得这个记载的真实性非常高。为什么呢?

第一,记载的史料非常多。关于这个记载,我们能找到很多史料。比如《崇祯遗录》《甲申核真略》《明季北略》《燕都日记》等等十多种。而且这些史料都集中出现在明朝灭亡的那几年,写史料的人又是在不同的地方,不会是在书上以抄转抄的。既然出现的史料非常多,应该这件事并不是空穴来风。

第二,写史料的人有亲身经历或亲耳听见。比如写《崇祯遗录》的,是明朝末年的锦衣卫指挥佥事王世德。他差不多是崇祯皇帝的贴身侍卫,对崇祯的情况非常清楚。李自成攻进北京城的时候,王世德还拿着尚方宝剑,砍杀那些不抵抗的将领。后来,他举家逃到江南,隐名埋姓,写了这本书。

除此外,冯梦龙写的《燕都日记》这些,虽然不是亲身经历,但冯梦龙是在1644年,以日记体的形式记载下来的,而且是随听随记。既然是随听随记,应该是当时这样的传说非常多。《明季北略》是明末史学家计六奇写的,他写《明季北略》是从1663年开始的。那时候各种流言已经传遍,他还把这件事记载下来,可见他认为这件事是真的。

第三、崇祯皇帝说这句话的可能性比较大。为什么说崇祯皇帝说这句话的可能性比较大呢?

其一,崇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按史料记载,崇祯说这句话是在他上吊自杀前的第五天。那时候,崇祯一定知道李自成攻破北京是迟早的,他死是迟早的。他甚至在那时候,也思考过死的方式。人在将死的时候,一般都会饶恕一切,目的是为了到另一个世界去的时候,大家遇上了,互相好说话。

武则天斗了一辈子,在去世前,还下令饶恕王皇后和萧淑妃,放过她们的家人,就是这个表现。崇祯虽然处死了魏忠贤,但是,他实在与魏忠贤也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不过是他想把权力从魏忠贤的手中夺过来而已。因此,在那时候饶恕魏忠贤,说一句对魏忠贤好的话,也是可能的。

其二、崇祯对现有大臣的不作为深恶痛绝。崇祯在死的时候,都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好皇帝,是大臣们不作为。比如他在最后一次鸣钟上朝,而大臣不来的时候,他就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吊死在煤山的时候,他还在衣服上写道:“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既然崇祯认为是现有的大臣不作为,他怀念魏忠贤,也是顺理成章的。毕竟魏忠贤虽然专断,但是,他执政的时候,执行力还是不错的。朝中没有出现互相扯皮拆台的事情。只要执行力不错,就能够把李自成和清军打下来。

其三,崇祯想要笼络人心。崇祯虽然感觉他可能会灭亡,但他肯定还想做最后一搏。而在百官不作为的情况下,笼络更多的人,让他们为保卫大明江山出力,就是崇祯的那时候的想法。因此,那时崇祯说那个话,也是正常的。(参考资料:《崇祯遗录》《明季北略》《燕都日记》等)

崇祯上吊自杀前,为何让人重新厚葬魏忠贤?

崇祯在临死之前重新厚葬魏忠贤这个说法,并没有记载于明史之上,而是一些野史有记载,比如冯梦龙的《燕都日记》,这里面是这样记载的,重新起用太监曹化淳,密令他去收葬魏忠贤的遗骸。

这里面只提到重新去收葬,而没有说是厚葬。接着还记载说,当年曹化淳曾经侍奉过魏忠贤,曾经对崇祯说过:如果魏忠贤还在的话,事情不会到如此地步,崇祯有点悲伤。

另外计六奇的《明季北略》还有陈济生的《再生纪略》是这样记载的,在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四日,(崇祯自尽于三月十九日),崇祯起用曹化淳,让他戴罪守城,崇祯让他收葬魏忠贤的遗骸。

这几段记载,都指出给魏忠贤重新安葬的人是曹化淳,那么曹化淳又是什么样的人呢?曹化淳是受到当时的司礼太监王安的赏识,然后到信王府侍奉朱由检的,后来王安被魏忠贤所杀害,而曹化淳也受到牵连,被贬出京。

直到朱由检登基成为崇祯帝时才回京的,所以曹化淳根本就没有侍奉过魏忠贤,相反,两个人还是有仇的,曹化淳也不会说魏忠贤如果在的会怎样的那番话。

另有一些野史说,李自成攻打北京的时候,是曹化淳打开城门,迎接李自成进入的,这个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曹化淳早在崇祯十二年的时候就已经告老回乡了,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时候,曹化淳根本就不在北京。

另外有人会说,可以重新起用曹化淳呀,但是前面的记载是说曹化淳戴罪守城,但是曹化淳是归隐田居的,根本不是戴罪在身,另外,崇祯帝再把曹化淳叫回来,也没有多大意义,也不合情理。

大明的这个局面,不是魏忠贤所能解决的,总是有很多人认为,就像一些人认为只要不杀袁崇焕,大明就不会亡那样,只要没杀魏忠贤,大明也不会亡,一直认为崇祯帝后悔了。

朱元璋死后明朝宦官复活了!明朝为什么要重新启用宦官权力?



明朝为什么要重新启用宦官权力?以下为大家详细的文章介绍。


“失去国家政府的事不能写!”


这就是《后汉书》的作者叶凡,他用自己的笔记录了东汉的历史,来控诉宦官专权对东汉官员腐败的巨大影响。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宦官或宦官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她们是朝廷官员,失去了作为男人的尊严,负责侍奉皇帝和妃嫔。至少从明面上看,宦官的地位是很低的。


但实际上,因为宦官是最接近权力中心的群体。它们往往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就像东汉末年的十侍之乱,唐朝中后期的宦官之乱一样,宦官们曾经掌控着皇帝的废位,在史书上留下了无数的记载。


中国历史上宦官势力最大的三个朝代是著名的东汉、唐朝和明朝。


写于南朝刘宋时期。


实际上,自赵高挟持秦二世胡亥以来,宦官的专权就一直是一种警示。汉朝都没有吸取赵高死在秦朝的教训。东汉时期宦官与外戚的交替专制权力,可以说是东汉灭亡的罪魁祸首。


诸葛亮在《后汉书》年说服刘禅说:“我是一个好部长,但我是一个小人物,所以我很繁荣,因为我是第一个汉。”:亲小人,远智臣,从此汉朝灭亡。先帝在这里的时候,每次和大臣们讨论这件事,都是叹气,恨桓,恨凌。


但是当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刘禅什么也不敢做。诸葛亮一死,马上重蹈覆辙,信任宦官黄浩,打压诸葛亮提拔的贤臣。从那以后,蜀汉的局势变得越来越糟糕。


在唐朝,初唐和盛唐时期,宦官由于皇权的集中,自然是无能为力的,但是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宦官高力士已经在位,此时的李隆基还能控制宦官。然而,安史之乱后,重用宦官李,拉开了唐朝宦官专政的序幕。从此,唐朝也逐渐衰落。李之后,几个大宦官可以说是大权在握,给了文武大臣乃至皇帝生杀大权,立于字之间。


一生受制于宦官的唐昭宗这样评价赵高和东汉十侍:“宦官之盛,起于秦汉。赵高,乐颜,居然灭了胜族;琴、段贵、刘佐。”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起兵,终以一己之真剑,一步步击溃国内割据军阀,最终攻陷北京,击退孟渊势力。后人称之为“德国最正直的国家”。基于前代的历史,朱元璋对宦官深恶痛绝,颁布了一系列防止宦官独揽大权的措施。建立了“皇祖训令”,明确要求宦官不得干预。而且朱元璋对宦官可以说是非常警惕的。


一个跟随朱元璋20多年,一直对他忠心耿耿的老太监,因为在朱元璋批奏章时发表了一些意见,被朱元璋以“宦官干预”的名义驱逐出宫,遣送回原籍。


太祖朱元璋画像


然而事与愿违。朱元璋死后不久,宦官势力又死灰复燃,甚至导致了明帝国的衰亡。那么为什么在朱元璋定下这样的规矩之后,明朝的宦官们不仅死灰复燃,而且还出现了王镇、刘瑾、魏忠贤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宦官呢?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第一,中央集权的过度加强使得皇帝的精力难以为继,宦官可以帮助处理政治事务。


纵观中国古代史,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的变化、调整和改革一直是每个朝代、每一代帝王的难题。如果地方势力过于强大,就会威胁到中央政府,比如唐朝的诸侯国割据局面。同时,朱元璋本人因为出身卑微,在民间看到了很多贪官造成的苦难,对权力产生了极端的欲望。为此朱元璋杀英雄废丞相,以加强皇权。


他废除丞相、中书省,设立内阁、总政治部、布政司、六部等中央秘书机构,协助他处理政治事务。如前所述,这些机构只是秘书机构,只能提供建议,没有决策权。同时,五府机构的设立进一步限制了将军和官员的军事权力,任何军事将领都不能指挥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军队。可以说,武将篡国的问题,为了防止权臣,做到了极致。


但过度集权的后果是皇帝本人要承担所有政务。皇帝自然可以独断专行,但关键是一切都需要皇帝自己决定。即使他像朱元璋一样“勤快”,有时也要让身边的宦官帮他处理公文和政事。如果碰上万历皇帝和嘉靖皇帝这种不爱上朝的人,为什么不让一群太监帮忙处理政事?


嘉靖皇帝的雕像以炼丹不上朝而闻名,但他紧紧控制着整个帝国。


第二,宦官可以成为皇帝制约文官集团的工具。


东汉王朝的灭亡,离不开宦官和外戚的交替专政。新皇帝即位后,要么选择依靠外戚的力量除掉宦官,要么选择依靠宦官的力量除掉外戚。宦官与外戚的斗争可以说是贯穿了整个东汉。


到了隋唐时期,自杨迪“开放科举制度”以来,经过唐宋的发展,科举制度已经非常完善。传统的氏族贵族权力被彻底摧毁,亲属权力衰落,但新的权力集团诞生了。


官僚多以科举成绩选人。按照考生的地域,老师的学生甚至当年的考官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新的利益群体——公务员群体。


文官集团为了自己的利益,开始按照儒家的理想来治理世界。在文官集团看来,最理想的皇帝是“垂拱执政”的雕像。大明的文官集团以著名的“林东党”为代表。


皇帝自然希望皇权集中在自己手里。为了对抗庞大的文官集团,他只能用身边的宦官来制约。


后世是著名的宦官如王镇、刘瑾、魏忠贤。


书中的刘瑾形象,最后为了平息民愤,被皇帝杀死。


东方党经常以儒家教化斥责皇帝,甚至干涉皇帝的立储军务。万历年间内阁的记录让小皇帝胆战心惊了十几年。但国王天性专制,怎么可能长期受制于朝廷?自然,皇帝不希望在朝廷之上形成另一股强大的力量,从而威胁到自己的皇权。


在这一点上,宦官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太监因为身体残疾,一直被儒生取笑。总的来说,文官集团里的官僚士人是看不上这些失去了命根子的宦官的。同时也因为如此,避免了宦官势力投靠朝廷以上的文官。


魏忠贤影视形象,崇祯即位后被流放,死于异乡。


第三,宦官比公务员群体更可控。


太监的权力来自皇帝本人。对他们来说,失去皇帝的信任是不公平的


而且对于明朝的皇帝来说,一旦事情严重,为了平息文官集团的怒火,宦官会第一个被扔出去,承受全世界的唾骂,对自己没有任何伤害。经过这一番折腾,平定了民间势力,皇帝显示了自己的权威。太监没了,就换另一个。为什么不呢?


有一个问题,明朝后期虽然出现了很多厉害的宦官,但是他们的权力从来没有脱离过皇权。他们的一切举动都在皇帝眼里,甚至可以视为皇帝的默许。比如刘瑾和魏忠贤,他们自诩九千岁,却没有一个人敢动甚至觊觎皇权的念头。


三。总结:


在史书中,对于明朝的灭亡,经常会出现宦官的乱政,从而产生明朝灭亡的论调。


然而,也有人认为明朝的罪魁祸首应该是林东党。东方党员只关心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眼里高人一等,眼里低人一等。他们只会收拾批评,却无能治国。甚至有人认为崇祯皇帝罢免魏忠贤导致了对林东党的忽视,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宦官专权在某种程度上是明成祖最后的选择。到了明朝,由于朱元璋彻底废除了相对权力,皇权的过度强化和文官的崛起,皇帝不可避免地需要一支忠于自己的力量来制衡。当这股力量大到不能掉的时候,明成祖选择了另建一支忠于自己的力量,从而保证了皇权的稳定。


明朝锦衣卫、东厂、西厂的编制也是如此。

古代有些皇帝为什么会喜欢重用太监呢?

说起太监,一些人可能会想起东厂的厂督,练就一身葵花宝典,武功深不可测,还有人会想起那独特的兰花指。

确实我国古代很多朝代都严禁太监干政,例如明朝朱元璋就曾下令铸造铁牌,铭文为?内臣不得干涉政事,违犯者斩首?,放在宫门中央,又下令各部门不得与内官监有公文往来,但朱棣就开始重用太监了,重用郑和也算是风光了一把,但之后明朝开始频繁使用太监处理外事,朱元璋留下的祖训早就被这些不孝子孙丢到脑后。于是,明朝如愿地诞生了几个大太监,明朝也就了我国历史宦官专权最严重的王朝。

太监

为什么有些皇帝要重用太监?我想不外乎下面几种情况:

1.外臣缺乏可信任之人,导致一些事情只能让太监去做,或者一些事情只方便太监去做。例如崇祯起初剪除宦官魏忠贤,朝庭内外称颂圣明,但当时明朝内部党争厉害,崇祯为人多疑,觉得好像谁都不能信任,于是只能重新重用太监,随后镇守、出征、督晌、坐营等事,也都是使用大量太监去办理。

2.对外臣或皇族的防范。例如宋朝和明朝都会给在外打仗的将领派遣监军,无非就是防止将领兵权太大,尾大不掉。另外朝廷也会赏赐一些太监给亲王使用,当然只是名义上的赏赐,实际上是监视。

3.皇帝与外臣争权夺利。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权力交接之时,尤其是一些小皇帝,继位之时就被先帝留下的顾命大臣管得死死的,形同傀儡,但小皇帝终究要长大,偏偏那些顾命大臣还不愿意交权,小皇帝只能扶持太监势力,与大臣相对抗,夺回朝中大权。例如东汉末年的汉灵帝刘宏继位时年纪太小,根基太浅,大权旁落,自己就是个傀儡,汉灵帝刘宏才会重用十常侍,就是为了对付当年权顷一时的窦家。然而窦家倒了之后,十常侍又开始乱朝纲了,刘宏也成了一代昏君。

太监

4.这个皇帝确实是昏君,懒得很,朝政就交给太监处理。例如明朝的天启帝,自己专心当木匠,却把朝廷大事托付给魏忠贤。

太监一般出身不好,没有接受教育,连字都不识得几个,虽然历史有那么一些有才华的太监,但毕竟是绝少数,再加上太监本是残疾人,心理上也比较阴暗,重用这样的人肯定会给朝廷带来不良影响。然而大多数皇帝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应当知道过度使用太监处理朝政,肯定会产生很恶劣的后果,但为什么很多皇帝都还是信任太监呢?

1.皇帝自小都是太监服侍的,自然和太监的感情更好些。

2.太监和大臣大多数情况下是对立的,皇帝要和大臣作对,当然就需要扶持太监了。

太监

3.太监是无根之人,且身份地位低下,如果造反的话是不可能得到支持的。太监不管权力有多大,朝廷跟皇帝始终是一个姓,相反,如果大臣权力太大,就有可能造反,朝廷会改名换姓。所以皇帝宁愿把大权交给太监,也不会交给那帮大臣。

4.皇帝夺回太监的权力相对容易。太监这个群体对皇帝的依赖性太强,皇帝给太监大权,一旦有变故,皇帝想收回太监的大权是很容易的,有时甚至一句话就能搞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78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