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朱棣还帝位传给朱高炽?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历史上为了皇位可以做到六亲不认的帝王不多,但也不少。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明成祖朱棣也是一个。
不过相比较李世民而言,朱棣则要稍微好点,好在哪呢?
好在朱棣只是不认自己的侄子,而李世民不仅不认自己的兄弟,差点连自己的老爹都不认,幸亏他爹李渊比较识相早早退了位,不然李渊的下场也得呵呵了。
我们暂且抛开李世民不论,单说朱棣。
话说朱棣在历史上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帝王,明朝在他的手里确实被发扬光大了,可以说是明朝里为数不多的好皇帝。
不过关于朱棣却有一件事不少人比较迷惑,那就是朱棣的儿子。
朱棣的妃子并不少,史料中有确切记载就有21位,但是朱棣却只有4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和幼子朱高燨,其中朱高燨早夭,史料并未记载其生母是谁,而另外三个还都是朱棣的正牌皇后徐氏所生。
而更为奇怪的是,这些儿子都是朱棣当皇帝之前生的,在朱棣22年的皇帝生涯中,他竟然没有再生一个儿子,这其中具体的缘由,已经成为了谜。
而我们今天要重点说的就是朱棣的这三个长大成人的儿子。
就朱棣这三个儿子而言,朱高炽肥胖迟钝,朱高煦战功显赫,朱高燧深得宠爱,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何朱棣还把帝位传给朱高炽?
为了说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来具体说说朱棣的这三个儿子。
肥胖迟钝的朱高炽。
朱高炽从出生开始就是有着一个独特的身份——嫡长子,这也就是说朱棣的一切,他都是第一继承人,所以朱棣被朱元璋封为了燕王之后,朱高炽自然而然就成为了燕世子。
其实朱棣是极其不喜欢这为长子的,为何呢,原因很简单,朱棣认为他性格太弱,朱高炽也确实很弱,没有朱棣的半分豪气,不过朱高炽虽然豪气不够,但却足够端重沉静和言行识度,甚至自己的弟弟想要整自己被抓个现行的时候,朱高炽也不会责怪。
此外,朱高炽的身体也弱,或许是小的时候因为吃得太好,导致了体重直线上升,后来朱高炽走个路都需要有人搀扶着才行。
更要命的是朱高炽还有脚疾,走起路来一瘸一瘸的,所以这些因素导致了朱棣对这个长子根本看不上眼,而等到朱棣当了皇帝之后,在立太子一事上,就犯了嘀咕,因为他更看好的是自己的次子朱高煦。
战功赫赫的朱高煦。
朱高煦此人生性彪悍,可以说是一位相当勇猛的战将,由于自幼不习礼数,连朱元璋对他都极其厌恶,不过朱棣却从朱高煦的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朱棣挑起了靖难之役后,朱高煦就是为朱棣开路的先锋,在朱棣能当皇帝的路上,他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谓战功赫赫,后来在一次战争中,朱棣并围困,大将张玉也战死,如果不是朱高煦及时赶到,或许朱棣就直接嗝屁,当不了皇帝了。
朱高煦救了朱棣之后,朱棣对这个儿子愈发欣赏了,于是就对朱高煦说:勉之!世子多疾,这是什么意思呢,翻译过来就是,小子,好好努力,你大哥体弱多病,你懂得哈。
朱高煦自然懂,于是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次次冲锋在前,直到帮助了朱棣当上了皇帝,朱高煦对自己瘸腿的大哥,愈发不尊重了,因为他认为自己才是皇位的继承人,说到这,朱棣的三子朱高燧就不满了,因为他认为自己比两位哥哥都要优秀。
深得宠爱的朱高燧。
朱高燧这人吧,能力平平,相比较大哥朱高炽而言,他不够沉稳,相比较二哥朱高煦而言,他不够勇猛,按理来说,上面已经有两个哥哥在那顶着了,太子之位怎么也轮不到朱高燧。
不过朱高燧有一点好,那就是深得朱棣的喜爱,这份喜欢和对朱高煦的喜欢还不一样,说白了就是那种泛滥的父爱,正是仗着这点,朱高燧做了很多不法的勾当,甚至还屡次和二哥一起陷害自己的大哥,要命的是后来还被朱棣给知道了。
下次好办了,朱棣直接想把朱高燧贬为庶人,后来还是在朱高炽的求情下,才得以幸免,再后来朱高燧的行为才有所收敛,而对于太子之位自然也就不再觊觎了。
朱高炽为何能接朱棣的班?
说完了朱棣的这三个儿子,我们接着再来说朱棣立太子一事,朱棣当上皇帝之后,立太子一事自然就被提上了日程,朱棣当燕王的时候,朱高炽作为长子直接被立为了世子,但是立太子不是立世子,太子是将来要当皇帝的。
不过最终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朱棣最后还是立了自己并不喜欢的长子朱高炽为太子,并且在朱棣死后,朱高炽还当上皇帝,那么促使朱棣做出这一决策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以下三点:
第一点:朱棣没能迈过嫡长子继承制的坎。
嫡长子继承制是封建帝位传承的最主要一点,不说别的,单说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就把自己的长子朱标立为了太子,后来朱标早逝,朱元璋把帝位传给了朱标的长子朱允炆,这才导致了靖难之役的发生。
在朱元璋那里帝位的传承都没能跳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对于朱棣而言,自然也不能不考虑。
第二点:朱高炽多年摄政让他被朝廷官员认可。
朱棣是一位戎马一生的皇帝,一辈子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准备打仗,好不容易有空休息下,还要思考怎么打仗,既然朱棣常年打仗,那么朝中之事自然要有人代劳,这个人就是朱高炽。
朱高炽凭借自己的沉稳的性格和处理政事的手段,得到了朝中文官集团的认可,这对于稳定朱棣的天下很有帮助,毕竟文官也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朱棣作为明君,自然也会考虑这点。
第三点:朱高炽有一个极其优秀的长子。
这一点是朱高炽能够得到太子之位继而登基为帝的最关键因素,在朱棣在立太子上拿不定注意的时候,朱棣十分欣赏的大臣解缙只说了三个字,就帮助朱棣做了决定,这三个字是“好圣孙”。
解缙指的是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朱棣对于这个孙子十分喜欢,后来在出征中,多次带着朱瞻基南征北战,可谓是喜欢到了极点,而朱瞻基无论能力还是性格都不像自己的亲爹朱高炽,却更像自己的爷爷朱棣,这也是朱棣宠爱朱瞻基的原因。
朱棣对于朱瞻基,那是把他当着第三代接班人来培养的,如果朱高煦当了太子,然后当了皇帝,那么朱瞻基则与帝位无缘。
所以正是由于这三种因素的影响,朱棣最终还是把朱高炽立为了太子,而朱高炽在朱棣死后也顺利登基为帝,不过朱高炽当了皇帝没有一年便去世了,由其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
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对这一点,恐怕朱棣的体味,丝毫不亚于李世民。
两人都是靠造反成功登顶,不同点仅在于,李世民是跟老爸打擂台,朱棣则是欺负小朋友,自己的侄子建文帝。但就难度上来言,显然朱棣的难度,远超李世民。
李世民本就拥有极大威望和影响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李唐的建立他是首功!故而,一个内部开花,依靠“玄武门之变”擒贼先擒王,就解决了问题,造成的 社会 动荡或影响力很小。
而朱棣却远在北京当燕王。大明的建立是他老爸的功劳,朱棣跟着沾光罢了。因此老爸朱元璋选谁当皇上,他心里再不高兴,也只能高呼“皇上圣明”。若他也想学李世民式的造反?估计他老丈人徐达,会第一个抽他!
因此朱棣的靖难之役,就是欺负建文帝年轻,搞削藩太急功近利,不讲武德。本来没有朱元璋那么高的威望,却采用朱元璋的冷血手腕,最终逼反了朱棣。
但就算这样,朱棣也是历经了三年血战,好几次差点都要挂掉,一直在北方转悠,不得突破。最终在姚广孝的指点下,千里奇袭南京,玩了把“斩首行动”,这才得以成功。显而易见,造成的 社会 动荡和影响是非常大的。
所以朱棣依靠靖难之役的成功,虽当了皇上,但遇到了阻力远比李世民那时要大。如“瓜蔓抄”,朱棣对大臣景清的报复,远比方孝孺更狠。因为无论方孝孺还是景清,都强烈否决朱棣称帝的合法性——景清是刺杀,方孝孺是当众打脸!
而“靖难之役”的影响和景清、方孝孺等的否认,也就直接决定了,当朱棣坐稳皇位后,他选择接班人时的种种纠结和尴尬。
朱棣,一直都喜欢汉王朱高煦,对长子朱高炽却有点排斥。甚至公开说出过“汉王类我”,及疯狂暗示朱高煦,你哥哥身子骨成问题,你要努力啊!潜台词就是,你哥哥朱高炽太胖,身体弱,估计活不长久,所以你要好好表现,我可是看中了你哦。
但哪料最终,朱棣却舍掉了“类我”的朱高煦,选择了他所“讨厌”的朱高炽继位,这是为何?其实这个问题,在笔者看来就三个原因,且一个比一个尴尬!
一、靖难之役的影响
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出生后就很受朱元璋的宠爱,曾把老四朱棣晾在北京,却把朱高炽要到南京,带在自己身边。并给过这样一个评价“ 孙有君人之识矣 ”。也就是说,我这宝贝大孙子,有仁人君子的风范!
故而朱元璋钦定,朱高炽是燕王世子,法定的燕王朱棣的接班人。等于给朱高炽增加了一件“黄袍”或说保护伞。
朱棣的靖难之役,之所以有那么大阻力,就是因为他自己的权力来源,也是朱元璋给的。而他却推翻了“朱元璋的设置”,撵走了建文帝。如,攻济南时,朱棣调大炮要轰城,守城的铁铉,二话没说把朱元璋的画像一挂,朱棣气得暴跳如雷,却就是不敢开炮。
方孝孺死前,也曾指着朱棣鼻子问:既然皇上(建文帝)不知下落了,但还有太子啊?你朱老四算哪根葱,凭啥来当这个皇上。这一切都太祖(朱元璋)钦定的皇位传承制度。
因此,朱棣坐稳皇位后,就必须要维护朱元璋钦定的传位制。其实他早就明了,这是大明的立国根本,若否认了朱元璋,哪还有啥大明,哪还有他?李世民敢拍着胸脯吼:大唐天下是我打下来的!潜台词就是,我才是真正的开国之君,不是我老爸李渊。
但朱棣敢吗?倘若他因个人喜好,废了朱高炽,就等于再次打开了“魔瓶”。说不定,连“靖难之役”的账,都会被重新拿出来清算一下。 如,一个靖难之役,就造成了北方赤地千里,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的传说,至今还在北方地区流传。
可想而知,若当时朱棣敢再否认这些,会是啥动静吧。况且,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炽率领老弱病残苦守北京,硬刚李景龙的数十万大军,替朱棣守住了基本盘,这是多大功劳?若否认了朱高炽,不等于也一下子否决了“靖难之役”吗?这些,都是连动性的,到时候谁尴尬,谁知道!
二、好圣孙
朱棣的最大尴尬,就是他越活越发现,咋活成了“朱元璋”?朱元璋喜欢大孙子,他也喜欢大孙子,这就是朱瞻基!对朱瞻基,朱棣那是发自骨子里的喜爱。
犹如当年朱元璋喜爱朱高炽!朱元璋估计是因,他突然发现以造反和杀人见长的朱家人中,竟然又出现了一位知书达理的君子,这可太稀缺了。越看越像,自己的好儿子朱标!
这其实就意味着,朱元璋也早就明白,马上得天下,就不能再依靠马上治理了。对此,朱棣何尝不明白?他这一辈子这么折腾,不是去打架,就是下西洋、迁都……哪一个都是大工程。
谁才能完成这些?是朱高炽率领的文官集团!因为朱高炽受到了文官集团的拥戴。所以,朱棣在纠结不堪时,曾问解缙:“朱高炽和朱高煦,谁才配接班?”解缙就答了三个字:“好圣孙!”
于是朱棣大笑,最终确定了朱高炽。长久以来人们都说,朱高炽能继位,多亏了朱瞻基。却忘记了解缙本身就是文官集团的,他其实是代表着文官集团在发声。
而文人说话,从来都是弯弯绕。曹操问贾诩,曹丕和曹植谁更合适?贾诩搬出袁绍和刘表,废长立幼的后果。解缙同样不是这套路吗?无非是你哪里软,我向哪里挠。故而“好圣孙”这才能起作用。以此委婉道出了:朱高炽,最适合。
一则,能保证朱瞻基可以顺利接班。且跟当年朱元璋一样,你朱棣已经也给朱瞻基“披了龙袍”。二则,治国是文官集团的活儿,想不让大明再乱套,只有朱高炽能办到!所以朱棣就只得尴尬大笑,表示,那这就办吧。
三、朱高煦太作死
这点就不多说,他若不作死,也不会最终逼得朱瞻基,把他活活烤死。且对老爸朱棣,他竟然也是这种模样。如朱高煦以李世民自居,竟全然不顾朱棣,会怎么想这事!
因此就只能说,父母爱子女,那是真爱,天性,能最大程度的包容。但侄子如何能容你也这德行?
所以,以朱高煦这种作死的性格,就注定了他不会被文官集团接受。朱棣能折腾,却推出了朱高炽当缓冲。朱高煦若折腾,哪还有缓冲,必是“硬着陆”!
对此朱棣心知肚明,比如解缙怎么死的?就是因说了“好圣孙”,遭朱高煦打击报复,被活活冻死了!
所以朱棣最终只能尴尬“自打脸”表示:哪怕朱高煦“类我”,我看中了他,可跟大明天下相比也微不足道,所以朱高炽当太子!
大明王朝,自朱元璋起事征战了16年,先称王后称帝推翻元朝,开拓了276年的大明王朝,历经了16位皇帝。明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从建文帝手中夺得了皇位。那么,朱棣是如何把皇位传给朱高炽的。
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变”夺走皇位的第二年,改元永乐,并改北平为北京并迁都北京。
朱棣有四个儿子,其中一个早夭。长子朱高炽(徐皇后所生)、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他们在朱棣发动的“靖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他们三兄弟却在后面争位中,上演了兄弟反目、骨肉相残的悲剧。
明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是大明皇朝第四位皇帝,也是朱棣的长子。朱高炽从小稳重沉着,能文善武尤其是射箭术百发百中,深受爷爷朱元璋的喜爱,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十七岁的朱高炽被朱元璋册封为燕王世子。
朱高炽被封为燕世子后,他的妻子张氏也因此被封为世子妃。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张氏为燕王世子朱高炽生下了长子朱瞻基(后来的宣德帝)。在长孙出生前夕,燕王朱棣梦见父亲朱元璋授他宝玉,并说:
孙子满月,朱棣见到小瞻基还说:
意思是说这小孩儿满面英气,和我梦见的一样。这也许就是爱屋及乌的原因吧,喜欢孙子而喜欢儿子。
在燕王起兵前往大宁发动“靖变”之时,朝廷派李景隆乘趁机围攻虚弱的北平,世子朱高炽极力居守,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都必须向母亲徐皇后禀报,并听命于母亲激劝将校士民连同家属,共同拒守终使城池得以保全。朱高炽在这段战争风云突变的岁月里,联合徐母张氏妃等人,坚守北平,为朱棣夺得皇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朱棣的次子朱高煦生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他与哥哥相反,生性彪悍、言行轻浮不爱读书。
朱棣起兵时,他跟随朱棣争当先锋。曾经在朱棣被困白沟河时率精骑搭救出危在旦夕的朱棣;东昌之战,朱棣只身败走,又是朱高煦突出奇兵,击退南军解救朱棣;朱棣与舅父徐辉祖交战时大败,朱高煦再次驱骑奔来力败南军。朱高煦屡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因此恃功骄傲,心怀异志、多为不法,朱棣也暗许他做太子。
兄弟三人都在协助父亲朱棣发动“靖难之变”中功不可没,都经历了一场死里逃生,特别是高煦、高燧,都有宠于朱棣。朱高煦功多自负,朱高燧又与太监黄俨营私结党。朱棣称帝后,命令长子朱高炽居守北,却没有立他为太子,太监煽风点火说世子的坏话阴谋夺嫡,朝臣也以世子的诚仁而力挺他,这样形成两股力量互不相让。
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下召长子朱高炽从北京到南京,并立为皇太子。之后,又并封次子朱高煦为汉王、三次朱高燧为赵王,而且将朱高煦封藩于云南。朱高煦非常气愤地说:“我护恃父皇左右,争当先锋,父皇却排斥我千里之外,我有何罪?”因此借故不肯前往,又多次疏请到南京,朱棣迫不得已,只好答应。
朱棣封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张氏为太子妃后,张妃操守妇道,贤惠孝敬,也博取得公婆的认可。一次,朱棣与徐后在内苑小宴,张氏便亲自在宫廷厨房里下手制作汤饼,并且端出呈奉给公婆。朱棣和徐皇后又喜欢又感动,直指着张氏对高炽说:
然后招呼高炽与张氏共同就饮,尽欢而散。
朱高炽成年后,因肥胖多次被两位弟弟所离间,到处扬言说其身体肥硕,不能骑射,由此曾引起了朱棣的发怒。据《明史·后妃传》所载,张氏为了帮助太子减肥,不但控制其饮食,而且经常督促太子锻炼骑马射箭,并且常常陪伴在太子身边,让喜欢张氏的朱棣难以开口废掉太子。
张氏不但孝顺公婆、陪伴帮助丈夫,而且还精心养儿教子。永乐九年(1411年),她与朱高炽所生的长子朱瞻基刚成年,便被封为皇太孙。
永乐十一年端午,朱棣率领朝中文武大臣在东苑射柳。满朝百官、各国使臣、京城老少都前来观看。皇太孙朱瞻基也参加了射柳,并且连连射中,不但为父母脸上争光,也让朱棣感到欣慰满意。据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补遗·宣宗击射》所载,朱棣还故意当众给这位皇太孙出了一道题:
朱瞻基叩头便对:
朱瞻基能文善武的表现,既有祖父朱棣的英武,又有父亲朱高炽的睿智,这也足以使朱棣改变了对朱高炽的看法。
有一次,朱棣命令朱高炽和朱高煦前往拜谒孝陵(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寝),朱瞻基也跟随同去。由于朱高炽身体肥重,而且患有足疾,由两个太监扶持行走在前面,行走时差点摔倒。朱高煦在后面说:
这时,在后面的皇太孙朱瞻基当即应道:
高煦回头一看,大惊失色。后来,朱高炽继位不到十个月便病死。朱瞻基继位,朱高煦和朱高燧这两位叔叔觊觎皇位并没结束,借机叛乱,也是朱瞻基才解决了这件事。真是应了这句话,这是后话。
永乐三年,朱棣带朱高煦出征,太子朱高炽在京师监国,第三子朱高燧据守北京。朱高燧趁机作乱,暗中与汉王高煦密谋夺嫡,经常诬陷太子。
太子监国处理事务得当,仁声传布四方。永乐七年,朱棣获知高燧的所作所为,非常气愤地剥夺了他的官职并诛杀了他的长史,后经太子极力劝解才不了了之。朱高燧也因此怀恨在心,总想借机报复,并不断中伤朱高炽。
随着年龄的增长,朱高炽身体也越来越臃肿,行动也随之迟缓而且到了无法上马射箭的地步。而高煦却是高大英俊善于骑射,时常跟随朱棣北征文韬武略独显其长,这使朱棣改变了对他们的看法。永乐十年(1412年),北征归来的朱棣以太子迎接怠慢、上奏之词过错为由,数罪并罚太子的宫官黄淮等人入狱。
永乐十三年(1415年),朱棣把朱高煦改封青州,朱高煦心里非常不满,所以没有前往封地。朝中大臣也表示,高煦以前被封云南推辞说远,现又受封藩于青州,却借故不前,不能再留在京城了。但是,高煦依然私自挑选精英卫士,并招募不记录在兵部的三千兵力为己用,并占用朝廷的车骑兵器我行我素。第二年,朱棣回朝得知其所为,以十大罪状将高煦废为庶人囚禁于西华门内。朱高炽含泪极为相劝父亲放过弟弟高煦,朱棣只好裁掉高煦的护卫,杀掉一些随从,命他他迁乐安州(今山东东营市广饶县一带)。
朱高煦迁至乐安州后,更加怨恨朱棣,多次谋求造反,朱高炽也多次来信劝阻。永乐十六年,黄俨等人再次诬陷朱高炽擅自赦免犯人,朱棣连同高炽身边之人全部定了罪,并命侍郎胡濙监视他们的行为。后来,胡濙密奏高炽恭敬孝顺朱棣才免了高炽等人的罪。
永乐二十一年,朱棣得了一场病。护卫指挥孟贤等人勾结钦天监官王射成及内侍杨庆的养子伪造诏书,密谋毒杀朱棣,然后下诏废掉子朱高炽而拥立赵王朱高燧。总旗高以正和孟贤等人谋划妥当,高以正把计划告知自己的姻家王瑜。王瑜又把这件事告诉了朱棣。朱棣马上派人逮捕孟贤,获取伪诏,然后诛杀密谋的众人,提拨王瑜为辽海卫千户。事后,朱棣质问朱高燧,是否指使他人所干。高燧竟然吓得说不出话来,幸好高炽极为解围,认定是高燧不知情,仍其手下所为。自此,高燧行为才有所收敛。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朱棣崩驾,47岁的太子朱高炽继登皇位,改年号为洪熙,是大明皇朝的第4位皇帝。朱高炽继位后,仍然非常厚待他的两位弟弟。第二年五月,在位没满十个月的朱高炽就病死在皇宫里,二十八岁的皇太子朱瞻基继承了皇位。
我国古代关于皇位继承一般都是推崇儒家思想,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永乐帝朱棣虽然立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对其余两个儿子却十分宠溺,反反复复患得患失不加以严管教育,导致长子地位不能稳固。
幸好,朱高炽能仁厚有容礼让弟弟孝敬父母,善待朝臣广施仁政,面临大事有决议、毅然能夺。加上张王妃诚恳相夫教子,特别是张王妃从幼小就注意培养儿子朱瞻基的知识和品德,使他成为优秀的“好皇孙”。
常言道,尺有所短,过有所长。朱高煦与朱高燧恃宠而骄、恃功自傲,拉帮结派、营私谋党、尔虞我诈,常常觊觎权位最终落得作茧自缚,被排除在继承人之外。
我个人觉得朱棣传位与朱高炽最主要的原因是受到朝廷立庞大的文官集团的限制,再加上朱高炽本身开说绝非愚钝不堪之辈,他很符合传统儒家帝王的作风。
至于说文官集团为什么要貌似支持朱高炽,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究的问题。
这是因为朱高煦足智多谋,并且骁勇善战,在性格上以及能力上,都和朱棣特别的相似,在靖难之役当中,朱高煦曾经和朱棣一起出征,在战场上还曾经救过朱棣的命,你说朱棣不喜欢他喜欢谁?
与朱高煦形成强烈对比的朱高炽,完全就是自己弟弟的反面形象,他身体肥胖需要两个人搀扶,首先在形象上就入不了朱棣的法眼,同时他也不和自己的弟弟一样擅长于打仗,他的喜好就是读书,总之两兄弟一个能文一个擅武。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朱棣是大概率先要将皇位传给二儿子朱高煦的,然而手下的文官集团统一反对皇帝的这一决策,首先他们的第一个理由就是朱高炽作为长子具有继承皇位的正统性。
虽然朱高炽和朱高煦都是徐皇后生下的儿子,但是毕竟长幼有序,朱高炽根正苗红,没有理由在皇位的这一继承顺位上,还要落后于自己的弟弟。
第二个原因则是朱高炽的性格在文官集团的心目当中占了优势,朱高炽不像朱高煦一样擅长于打仗,英俊潇洒,但是他这个人生性温厚仁慈,符合儒家的传统观念,在文官集团看来更像是一个明君。
第三个原因就非常的现实,朱高炽符合文官集团的利益,要知道朱高煦骁勇善战的话,他代表的其实大部分都是当朝武官的利益,如果让他继承皇位,那么文官以后的日子会相当不好过,因此让喜好读书,生性温厚的朱高炽登上皇位,文官们就有足够的力量去对抗武官。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率军渡江破京师,击败建文帝,结束?靖难之役?。建文帝朱允炆乱军中失踪,其余文武勋贵大部分投诚,一部分忠于建文帝的官员或自杀、或被捕后被杀,总之建文朝廷土崩瓦解。
于是,朱棣在谒孝陵之后,正式即位,成为大明新一代皇帝,日后的明太宗(成祖)。在登基为帝之后,成祖所头疼的,就是皇太子的人选问题。
成祖一共四子,第四子朱高燨早夭,所以不再叙述。其余三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熙、三子朱高燧,都是燕王妃徐氏所生,身份都是嫡子。
成祖对于三个儿子,最器重的是次子高熙,因其类己,勇武有力,在靖难中多次出生入死,领军作战,为击败南军立下汗马功劳。尤其是东昌之战,燕军兵败,主将张玉都战死,成祖在军中面临绝境,是高熙及时赶到,击退南军,救出成祖。所以那时候成祖就有改立高熙为继承人的想法,手抚高熙背,说:?小子,努力!世子多病。?
整个靖难之役中,高熙简直就是成祖的低配版,时时冲在交战最前,勇冠全军。成祖之所以能够成功,高熙其中出力甚多。
而幼子高燧,是因为最像燕王妃(徐皇后),而且年幼乖巧,口齿伶俐,特别得成祖欢心。当时无论成祖如何发怒,甚至暴起欲杀人时,只有高燧上前撒娇劝慰,才可以安抚。所以高燧因此恃宠,进而可以觊觎储位。
至于长子高炽,因身材肥胖,且有足疾,平日做事慢吞吞,没有成祖所想像的利索样,因此成祖不是很喜欢他。
但在成祖还是燕王的时候,燕藩世子之位一是于太子相比,没有那么重要;二是燕王本人对于自己的继承人也没有日后当了皇帝那么要求高;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高炽因是燕王嫡长子,所以被太祖钦定,册封为?燕世子?,是名正言顺的燕藩继承人。
综合以上几点,朱高炽在成祖还没有登基前,是包括其两个弟弟都没有异议的、当然的下一代燕王人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71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蔡阳是什么人他到底有多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