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金朝和后金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元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称汗建国,国号“大金”。努尔哈赤之所以选择“大金”为国号,意思就是延续公元1115年,由女真人部落首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立“大金王朝”之意。那么这两个都是由女真人建立的政权,他们的血脉是否是一脉相承的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还是要从女真人先祖说起。
关于女真族的起源,在明朝著作《殊域周咨录》中,可以清晰的查询到女真民族发展的历史。书中记载:“女真,古肃慎之地,在混同江之东,后汉谓之挹娄,元魏谓之勿吉,隋唐曰黑水靺鞨。”这部著作作者是明朝嘉靖时期进士严从简,于万历二年所著成此书,它为我们缕清了女真民族发展的一条主线。其中混同江也就是现在的松花江以及黑龙江下游,元魏也就是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
上图_女真始祖使用的桔矢石弩
那么女真族的先祖肃慎民族又距今有多久了呢?
依据现有可查文字记载,肃慎民族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以前的周武王建立西周王朝时代。这一时期,远居住在东北苦寒之地的肃慎人民,为庆贺周武王取得天下,特地进献了名为“楛矢石砮”的肃慎民族特有的武器为贡品。也就是说,远在周王朝时期,肃慎人已经与中原地区有了密切往来联系。而且根据《左传》记载,在周康王执政时期,肃慎人民又一次朝贡周王朝,这一次周王正式申明了肃慎所居住之地为我国之北方领土(《左传》鲁昭公九年:肃慎、燕、亳,吾北土也)。
甚至,相传早在舜、禹时代,肃慎人就已经与中原有往来联系。不管怎么说,从这可以看出,女真民族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民族,并且很早之前就已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到了我国西汉王朝时期,北方肃慎民族更改族称为挹娄。“挹娄”一说源于满语“叶鲁”之音,译成汉语是“岩穴”,这与挹娄人穴居有关系。之所以说挹娄即肃慎或源于肃慎,一来是一些文献有明确记载,例如《后汉书地理志》、《三国志》等,二来就是挹娄人民的活动范围基于肃慎民族有所扩大,而且生活习惯也很相同,这都说明了挹娄与肃慎乃一脉相承。
上图_东晋时期的挹娄(右上角)
由于两汉时期,我国东北乃众多民族杂居,在这片广袤的土地经常这就出现了民族割据,甚至出现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对抗问题。这让居住地更加靠北,人口相对稀疏的挹娄几乎断绝了与中原王朝的联系,而被迫臣服于其他相对强大民族。扶余国与高句丽就是强大民族代表。但是挹娄民族并不甘心臣服于某个民族的统治与压迫,依旧极力通过各种途径与中原王朝保持联系。终于在曹魏黄初年间,挹娄民族摆脱了扶余,直接与中原王朝建立臣属关系,这为日后挹娄民族的崛起奠定了一定基础。
中原地区在西晋王朝短暂的大一统之后,又进入到了一个大分裂时代。此时一支曾经与东汉王朝保持密切合作关系的北方民族——鲜卑迅速崛起,并在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权。
上图_北魏(386年—534年)
伴随着鲜卑族的崛起,这一时期成为了北方民族小宇宙爆发的时代。
鲜卑族进驻中原之后,给了关外其他民族更多的活动空间。挹娄民族人口迅速增长,活动领域之广袤更是前所未有(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和黑龙江中下游地区,东边更是比邻今日本海,南抵今长白山),并且更族名为勿吉。应该说,勿吉是在挹娄民族基础上,又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强盛之势已成必然。终于在北魏太和十七年,勿吉灭掉扶余国,勿吉人开始南迁进驻原扶余旧地。此时的勿吉达到极盛,并且与北朝一直保持着积极的交往联系。
尽管勿吉民族发展迅速,但是始终没有建立统一政权,从这一点来看,不如高句丽先进。因为没有统一,民族就会在融合中产生部族分裂,而分裂的主要七个部落中,靺鞨最为强大。而靺鞨逐渐发展又分为主要三大部落,即黑水、白山和粟末,其中粟末靺鞨地理位置最为靠南,相对其他两部发展也最快。
上图_黑水都督府和渤海都督府
根据文字记载,“靺鞨”这一族名最早出于北齐。《北齐书-武成帝纪》记载了河清二年少数民族前来朝贡,名单中就有靺鞨。关于靺鞨来源也有一说是本应写作“靺羯”,是勿吉的转音,这也一方面印证靺鞨民族源于勿吉。
隋唐时期,靺鞨民族加紧与中原王朝联络,建立臣属关系。靺鞨首领更是得到了中原朝廷官职与爵位的封赏,甚至因功绩而被唐太宗赐国姓。而这一时期东北地区另一个强大民族政权高句丽与中原王朝关系破裂而被后者屡次征伐。高句丽失去大片现今我国东北大片领土,而被迫“蜗居”朝鲜半岛。靺鞨民族作为大唐王朝征服高句丽的排头兵也从中获取大量利益,尤其是居住在相对靠南的粟末靺鞨更是迅速壮大。
上图_大祚荣(?―719年),本名祚荣,无姓,后因其尊称而取姓为大氏,粟末靺鞨族人、渤海国建立者
但是在武周时期,由于中原王朝对东北民族加大征服力度,导致各民族联合抵抗与武周王朝发生战争,靺鞨是联合民族其中之一。本想大秀肌肉的武周,却被北方民族屡次击败,靺鞨民族因此声名大振。
武周之后,唐中宗李显复辟,开始与北方民族修好。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唐朝派遣使者招抚粟末靺鞨,大祚荣(粟末靺鞨首领)也“遣子入侍”,称臣纳贡。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唐玄宗更是在粟末靺鞨区域设置州郡,更是加封大祚荣为“大将军”、“都督”武职,甚至册封其为渤海郡王,渤海王国建立,这是女真这一系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地方政权。
开元十年(公元722年),黑水靺鞨也与唐王朝取得直接联系,唐王朝也在此设立州府,封黑水靺鞨首领为刺史。这一做法的目的,显然是中原王朝有意让靺鞨内部互相靺鞨,这加速了两部落的分裂。
上图_辽朝疆域
历经五代十国时期之后,北方领土被契丹民族建立的大辽王朝统一,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王国也遭到大辽王朝的毁灭性打击。大辽将渤海王国征服之后,更名东丹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将自己长子耶律倍封为东丹国国王管理此地。
大批留在东丹国的渤海国遗民被编入辽籍,因为契丹人称靺鞨民族为女真族,所以被编入辽籍的女真人被称为“熟女真”,而东丹国之外,尤其是原黑水靺鞨人民,被称为“生女真”,这也就是女真民族“生熟”之分的由来。后因避讳辽兴宗耶律宗真之名而改称“女直”。
上图_完颜阿骨打(1068年8月1日—1123年9月19日),汉名完颜旻
公元1114年,“生女真”完颜部落出现了一位强人——完颜阿骨打,此人仅凭千余女真人马,以反抗大辽对女真压迫为由,起兵反辽。谁也没想到,这支看似头脑发热的民族起义军,竟然以摧枯拉朽之势,将大辽王朝彻底变为历史,并建立了第二个女真民族政权——大金王朝。此后,大金王朝更是痛击大宋王朝占据中原。而大宋王朝不得不退居长江之南而偏于一隅,史称“南宋”。大金王朝的强盛也让女真民族再次走向团结,同时很多女真人民也从关外迁居中原,只有少部分女真人民选择留守家乡。
大金王朝国祚百余年,绝大部分居住中原的女真人民汉化程度很高。这时的大金王朝虽然与南宋对峙始终保持优势,但是更北方的草原民族兴起却将大金王朝送向灭亡,蒙元王朝建立。
上图_蒙古、金、西夏、南宋
蒙元王朝的建立,让女真人民又被迫退居原“生女真”居住地域。蒙元统治者自然不肯放松对这些前朝遗民的监管,所以特设辽阳行中书省管辖这一地带,其中合兰府下设斡朵里等五个万户府,就是后来建州女真的发祥地。此外,蒙元政府对女真民族居住地分三江而治,所谓三江由西向东就是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这也就是明朝时期女真三大部的前身。
经过蒙元时期的繁衍生息,女真民族又有了众多人口。明初洪武与永乐年间,为了加强对关外东北的管理,在这片白山黑水的地域设立了二十五个卫所,这些卫所通常以民族部落首领为行政长官。这也是明朝朝廷对于关外少数民族,采用相互羁縻管理方式的具体表现。其中一个卫所因为地处原蒙元建州,因而得名建州卫。
上图_明末女真形势图
永乐十年,又由建州卫分离置建州左卫。正统七年,明王朝又在建州左位的基础上分离出一个卫所,为建州右位。这也就是建州三位之由来。由此可见,建州三卫人民血脉相连,后来他们之间往来既有互助,也有相互制约。
其中建州卫,以及后分离的建州左卫的第一任指挥使猛哥帖木儿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爱新觉罗家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上图_爱新觉罗·孟特穆(1370年-1433年),又名猛哥帖木儿,明朝建州女真人(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人)
之后建州三卫因为种种原因开始南迁,其中建州左卫最终定居在今辽宁省东北部一带。再后来努尔哈赤出生在建州左卫的一个小部落酋长的家中。谁也没想到的是,这个孩子竟然成为了灭亡大明王朝的奠基人之一。成为了继完颜阿骨打之后,这个民族又一位书写我国历史的人物。
公元1635年,努尔哈赤之子,后金汗国第二代领导人皇太极,更族名女真为满洲,也就是“满族”,沿用至今。
上图_努尔哈赤半身朝服像
通过上文,笔者大致梳理了一下女真民族的发展脉络。从中不难发现,其实女真民族也是融合与分裂相辅相成的发展历程,这与汉民族的发展情况也有着几分类似。
那么就开篇问题,大金与后金民族是否同根同源?总结一下就是,后金时期的女真民族源于大金王朝时期的女真民族,但是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发展,他们的血统并非完全相同。而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发展特性。
参考资料:
【1】《殊域周咨录》 (明)严从简/著
【2】《女真史》 孙进己
【3】《扈伦四部研究》 赵东升
【4】《努尔哈赤编年体传记》 高庆仁/著 大连出版社
女真三部分别为海西、建州、野人。洪武四年1371,明在东北设定辽都卫指挥使司。八年改为辽东都指挥使司(主辖辽河流域,治辽阳)。1409年设奴儿于都司(治奴儿干),辖区西至斡难河(今鄂嫩河),北抵外兴安岭,东越海直达苦夷(今库页岛)。宣德七年(1432年)及次年所立《敕修永宁寺碑》、《重建永宁寺碑》,记述了奴儿干都司创建的经过和明廷官员对奴儿干宣谕镇抚的过程。
后来随着边疆政策的收缩,奴尔干都司罢废,对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女真等民族完全实施羁縻统治。永乐元年(1403年)在女真居住地设建州卫,任命其首领为长官。永乐十年,又置建州左卫,正统七年(1442年),从建州左卫中分置建州右卫,遂有“建州三卫”之称。
八旗制度。万历二十九年(1601)将部众编为黄、白、红、蓝四旗,各以相应颜色的旗帜作为标志。具体每300丁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固山(7500丁)即为一旗。后因部众增加,到万历四十三年(1615)又新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皆在相应颜色旗帜上加镶边,原来的四旗则分别称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是为八旗。这套制度是在女真社会原有狩猎组织(即称“牛录”)的基础上加以整齐、扩充而成的,其特点是兵民合一,兼有行政、军事、生产的多方面职能。
到努尔哈赤死后,随着大批蒙古、汉人的降附,又按同样的形式编制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总旗数达到二十四,但仍泛称八旗。满州八旗创立之初,努尔哈赤自统两黄旗,子、侄、孙统其余六旗。清初规定,八旗中的两黄旗和正白旗归皇帝控制,称“上三旗”,其余五旗由诸王、贝勒统辖,称“下五旗”。雍正时,将下五旗首领“固山额真”(旗主)改为“固山昂邦”(旗的大臣),不得世袭,确认了皇帝对下五旗的绝对领导权。
清朝受满族习俗影响,新出现一批八旗奴婢,称为“包衣”,与主人有严格的隶属关系,是旗地上的主要生产者。清朝中期以下,奴婢(包衣)数量日益减少,很多人赎身为良,朝廷也允许他们“开户为民”、“放出为民”,旗地生产关系逐渐转化为租佃制。
万历44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金朝和清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样都是女真人建立的朝代。金朝和清代的差别是什么?两者是不是同一个民族?
金朝和清代,都是女真人建立的朝代,他们民族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的肃慎,到汉魏时期,他们被称为挹娄,?南北朝时期为勿吉,隋唐时期为黑水靺鞨,到宋代才称为女真。
金朝女真与清代女真的差异很大,因为南北朝时期,原本生活在白山黑水间的女真发生了分化,一部分女真为了躲避中原的战乱,向黑龙江以北的西伯利亚迁徙,到那里去寻找貂和鱼等他们必须的生活资源,在那里,他们与当地的通古斯人发生了交集和融合。
后来,留在故地的女真在完颜阿骨打率领下强势崛起,灭了辽,并迁往辽地生
活,而北迁的女真,又开始向故土回迁。然而这支回迁的女真虽然还保留着族名,实际上却已经是一个与通古斯人混血的新民族了。他们与金国女真之间的相互认同度很低,金国女真甚至不愿意承认与回迁女真之间的血缘关系,回迁女真对汉化程度很高的金国女真,在文化上也已经很疏远了,而这支回迁女真,就是后来建立了清代的满族的祖先。
金国被蒙古灭亡后,金国女真及其文化,也就在历史中消亡了。虽然清代入关前称为后金,而且离现代很近,当代人也非常熟悉满族文化,但通古斯化的满洲女真在入关前和当年已经汉化的金国女真在文化和生活习俗上已经大相径庭,因此,无法从清代看到当年金朝女真的文化和生活状态。
然而金作为一个曾经统治中国北方一百多年的朝代,在历史上留下了诸多痕迹,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也有关于金朝女真的许多记载。宋代文人,岳阳处士文惟简的笔记《虏庭事实》就比较全面的记载和描述了金国女真的文化习俗和社会生活,对契丹人的情况也有记述。
据《虏庭事实》介绍,女真有数十个姓氏,主要夹谷、赤盏、温熟、驰满、纳合、徒丹、乌古论、乌林答、纥石烈等等,这些姓氏都来源于他们祖先居住的地名。但是完颜一姓不同于其他姓氏,因为他们的远祖是为了避罪,从高丽逃来的。金朝立国后,在燕京城的西面树立了一块《神功圣德碑》,碑文就讲述了他们来自高丽的事实。
在早期,女真人的祖先处于原始共产主义阶段,人与人之间“无贵贱”,更“不知人主之为贵”。氏族中只要有一户人家酿了酒,就会杀猪宰羊,请全族的人都到他家饮酒,大家围坐在一起,不分身份地位,一起开怀畅饮,载歌载舞。到后来就不这样了,他们也有了宋人所称的“礼节”,其实就是尊卑秩序。
女真人并没有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上自宰相公卿,下至判司、簿尉,只要犯了罪,都不能赦免,也像中原王朝一样,要处以杖责。
如果朝堂上的大臣触怒了皇帝,则当场剥去衣服按在地上,由侍卫用木杖行刑,直到打够了规定的数目才能停下,这称为“御断”。
如果是州县官员犯了罪,则由朝廷派出“天使”,到其任职的所在地行刑,杖责的数目,要根据罪行轻重来量刑,罪行较重的甚至会被打死。官员受刑后,并不以为是受了羞辱,行刑者和受刑者以后仍能正常相处。
宋辽时期,女真人已经开始接受中原文化,在汉人要过的重要节日里,他们也同样祝节。每逢端午、中元、重九三个节日,人们会选一处宽敞之地,设下酒水、猪牛羊三牲、糕饼果脯等祭品用于祭祀,称为“拜天”。
祭祀结束后,人们就开展庆祝娱乐活动,这时又体现了女真传统特色,人们不分贵贱,男女老幼在一起狂欢。庆祝中有一项重要活动,就是比试骑射,他们骑着马用弓箭射柳枝,射中的赋予金帛奖励,射不中,就要脱掉衣服受罚。射柳比赛结束后,大家一起吃肉喝酒,开怀畅饮,气氛极为快乐。
金国地处大漠,野外有许多黄鼠,女真人很喜欢猎食这种黄鼠,称其肉味非常鲜美。人们把豆壳撒在地上让它们食用,想要取食时,便用水灌入黄鼠的洞穴,等它逃出来时就能抓获。宋代使者出使金国时,就见过金人在野外捕捉黄鼠。金国城镇里常有人出售肥美的黄鼠。
根据女真的婚俗,女人的丈夫死了以后,不是回到娘家,而是要嫁给丈夫的兄弟或侄子。这种风俗后来的满族也保留了,满清入关前后,这种现象仍然存在,清初就有太后下嫁之事,孝庄太后跟了多尔衮。特别注重天理人伦的汉族,尤其鄙视这种野蛮婚俗,张煌言就写了《建夷宫词》予以讽刺。
尤为甚者,金国女真人还有娶继母为妻的习俗,这对汉人来说简直丧尽天良,文惟简就抨击这是“与犬豕无异”。郑成功的儿子郑经曾与弟弟的乳母通奸生下孩子,郑成功了解后被气得发狂,因为乳母属于“三父八母”,郑经如此悖逆人伦,已犯下滔天大罪,郑成功下令将他斩杀,连他母亲也要以治家不严罪一起处死,辛亏部下抵制才未执行。所以金国女真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汉化,但与汉族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差距依然很大。
金国女真有一个重要的礼节 称为“过盏”。金国上至朝廷,下至州郡,都通行过盏之礼。在朝廷百官过生日、民间娶妻生子、迎接朝廷“天使”、迎送州郡官吏等场合都要“过盏”。具体做法是客人准备酒果、帛、金、银、鞍马、珍玩等赠送给主人,而主人则端着酒杯为客人赞祝、祈恳,人们以这种方式结恩释怨。在金国,如果不行“过盏”,就会被认为不懂礼仪。
金国女真还有一种“放偷”的习俗,每到正月十六日夜,人们可以合法地偷东西或者抢人,官府不能禁止。那天夜里,如果门户没有看严,家里的衣裳、器用、鞍马、车辆等物件就会被人偷去。隔上三两天后,主人打听到是谁偷了这些东西,就带着酒食、钱物前去赎回,偷盗一方就要原物奉还。女眷如果跟着家人出游,或到了僻静处,就可能被其他男子劫持去,一个多月后,劫持者会通报被劫走女人的家属,那家人就带着财礼去赎。
自古以来,汉人和胡人在服饰发型上有明显差别,汉人束发右衽,胡人披发左衽。金国建立后,努力学习汉文化和礼仪。当时金国普通百姓仍然沿袭传统习惯,但金国朝廷要求官员们学习汉族衣冠制度,把头发束起来,穿宽袍大袖、峨冠博带的汉服,称为“披秉”。但是女真官员们很不适应,觉得这是一种束缚,自由自在惯了的他们都说穿上汉服、再束起头发以后,感到头部闷热、身上发痒,实在苦不堪言,他们对汉人抱怨说:“都被尔汉人立法,拘束杀我辈也,受苦受辱!”
汉人的士大夫在各种场合都要遵循严格的礼仪,否则会被讥讽为山野之人,不知礼法。汉族士人在互相祝贺新年,或者阔别已久的朋友相见时,要按“三出头、五折腰”的方式进退周旋,拱手作揖时不能出声,称为“哑揖”,女真或契丹人契丹人也有“哑揖”,但他们不是抱拳拱手,而是把双臂交叉在胸前。
以汉族的葬俗,人死后,遗体要装入棺木,然后葬于地下,入土为安。女真人则将遗体盛在一个木槽中,放在山林里,既不封土,也不植树。
契丹人的葬俗又与女真不同,契丹贵族为了长久保存遗体,会将遗体的内脏取出洗涤干净,沥尽体内血液,然后再填入药物,将其做成木乃伊,再用金银面具覆盖在遗体的脸上。《虏庭事实》中说:“其富贵之家,人有亡者,以刃破腹取其肠胃涤之,实以香药、盐矾,五彩缝之;又以尖苇筒刺于皮肤,沥其膏血,且尽,用金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这种木乃伊被称为“帝羓”。
《虏庭事实》中还说辽太祖耶律德光死后就被做成了“帝羓”。在汉人看来 帝王遗体被如此操作是一件很悲惨的事,就像被吕后做成人彘的戚夫人一样。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土城怀古》就写到:“不闻宫掖悲人彘,肯使兵尘丧帝羓。”
当代考古发现证实,契丹贵族墓葬中,有些墓主人的遗体确实被做成干尸,脸上也确实覆盖着金属面具。
女真人的葬礼在汉人眼中是难以理解的。当女真贵族亡故时,他的亲戚、部属、奴婢等人会设酒馔三牲来祭奠他,这种祭祀称为“烧饭”。之后,这些人就跪着哭泣。还要用刀把额头划破,让血和眼泪淋漓地流在一起,大家再相互拜慰,这称为“血泣”。然而刚才还血泪痛哭的人们,不一会儿就男女杂坐在一起,纵情饮酒,歌舞欢笑。文惟简就发出疑问:“此何礼也?”
契丹和女真建立国家后,统治者也开始尊孔,距燕山东北千里,就是中京大定府,那里有一座孔庙,每年春秋二仲月,会举行祭奠大成至圣先师的大典。但是普通民众对孔子的认同度并不高,曾经有几人胡人妇女来到孔庙大殿上参观,其中一个人指着孔子塑像问:“这个人是什么神?”另一个妇女回答:“就是那个骂我们‘夷狄之有君’的那个人。”因为孔子说过“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意思是夷狄有君主,还不如华夏诸国没有国君呢。
金和辽也都敬佛,对前代佛寺保护得很好。文惟简在《虏庭事实》中记载:“燕山京城东壁有大寺一区,名‘悯忠’。廊下有石刻云:‘唐太宗征辽东、高丽回,念忠臣、孝子殁于王事者,所以建此寺而荐福也。’东西有砖塔,高可十丈,云是安禄山、史思明所建矣。”女真人曾经在悯忠寺内举行过科举考试,这座寺庙至今仍在,就是如今北京西城区的法源寺。
从《虏庭事实》的记载来看,除了婚俗相似外,御断、放偷、过盏、烧饭、血泣、哑揖这些习俗,后来的满族已经没有了,满族在衣冠方面也没有像金国女真那样汉化“披秉”,所以金和清代虽然同为女真,实际上差别已经很大了,不能简单认为他们是一个民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这是历史的演变的结果,原本由女真血统继承下来的满州血统,经过社会形态的变化,民族交融的变化,后来又经过战争等的重组,于是在生活方式,服饰,民族等特点上一部分具有满州血统的人发了变化。所以,虽然金国人与清朝人的血统相似,但清朝人的生活,文化等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总结起来主要有一下几点原因:
一、历史演变的结果
女真族源自于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的肃慎,汉晋时期又称挹娄,南北朝时期成为勿吉,到了隋唐时期又被称为黑水靺鞨,后来的渤海国就是靺鞨人建立的。而到了辽朝时期又被称?女真?人。?女真?依次最早出现在唐朝的初期。
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了女真各部落,不久,他打败了强大的辽国,建立了金国。公元1234年,蒙古人又打败了金国。为了稳定元朝的统治地位,元朝政府在松花江和黑龙江设斡朵里、胡里改等地设立了万户府,以此来管理当地的女真人和水达达。
到了明朝建国初期,女真又被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等三个大部落。后来又按照地域区分,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公元1615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称汗建国,国号为?大金?,历史上称为后金。公元1635年皇太极登记以后,改女真族为满州族。1644年,满族建立的清朝进驻中原。
从公元1127年到公元1644年,经过500多年的变迁,虽然都是女真部落,但是生活风俗和服饰肯定会发生变法。
二、外部因素的影响
也有欧亚草原民族习俗的影响,当时大家相互杂居生活在一起,时间一长就会接受其他民族的风俗,而且后来的满人对这种风俗进行了很好的改进。
三、角色的需求
清朝进驻中原以后,为了更好的统治中原,于是开始吸收中原文化,并结合自己的文化,最终形成了后来的清朝服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68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