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是绝对不可能向太上皇、皇太后宣读圣旨的。
何谓“圣旨”?
圣旨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是指古代中国社会时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
古代的圣旨分为四个等级,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以下为黑牛角轴。
简单的说,圣旨是面向臣子的,而非君父、君母。
太上皇为君父,皇太后为君母。因此,皇上怎会,又怎能向太上皇、皇太后下圣旨呢?
即使皇帝向太上皇、皇太后下圣旨,太上皇、皇太后也不用下跪。相反,有些时候,遇到某些至诚至孝的皇帝,一旦太上皇、皇太后发怒,皇帝还得跪下听训。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在周礼的熏陶下,古人最讲孝道。孝道又以“善事父母”,即孝顺父母为第一孝,《孟子》有云:“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将事亲、尊亲列为做人的最高道德表现。到了汉代,随着讲求仁孝的儒家独霸天下,孝道更是被视为做人的最基本要求。
《论语》有云:“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即无论父母生前或死后,都应按照礼的规定来行孝。所谓“礼”,就是“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要对父母有“敬”心,要尊敬自己的父母,要顺从自己的父母,一切以父母之事为要。
可以说,在儒家百年、千年的熏陶下,孝道已深入百姓的人心,在百姓的眼里,明君、仁君的第一要素,就是要孝,只要有孝,方可为明君、仁君。
此外,因封建王朝还将孝道与忠君联系在一起,所谓“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做官的不但要孝顺父母,还要忠于君主,孝顺父母,却不忠于君主,这就不叫孝。试想,皇帝要想让百官做到忠君为上,皇帝定然就要自己先做到孝顺。如若皇帝自己都不讲孝顺,百官又怎么会去讲忠君呢?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皇帝都不孝顺,就别想让臣子忠君。
由此,历朝历代的皇帝,只要不傻,他就知道要孝顺自己的父亲、母亲。如若不孝,天下人必定会对他口诛笔伐,底下的臣子也会生出异心。如此,为了江山稳固,万民归心,皇帝必然就得尊敬太上皇、皇太后。
皇帝既然尊敬太上皇、皇太后,自然也不会让他们作出跪拜自己,这样形同逆子的举动。
此外,对于一些至诚至孝的君主而言,比如宋仁宗、清仁宗等仁孝的皇帝,他们更是会主动的隔三差五的去向或嫡母,或父皇请安,且每次请安的时候,都是跪请。如清仁宗,嘉庆元年,清廷举行朝贺礼,《清史稿》载:“(嘉庆)帝就拜位,北乡,时鸿胪官分引群臣暨外使肃班立,赞“进”,赞“跪,叩,兴”。帝率群臣行三跪九叩礼。毕,帝旋位立,众退,复班次,乐止”。
当然,多数皇帝皆是礼敬太上皇、皇太后的。但是,也有例外,历史上有一位皇帝是不礼敬太上皇的,不但不跪请,还“虐待”他,对他是极尽羞辱,这位皇帝就是明代宗朱祁钰,那位太上皇就是明英宗朱祁镇。
朱祁钰为皇帝,朱祁镇为太上皇时,朱祁镇是被极尽侮辱。自景泰元年,朱祁镇从瓦剌回京时,朱祁镇就被朱祁钰锁在南宫中,这一锁就是整整七年。 这七年里,朱祁钰不但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甚至还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朱祁镇,弄得朱祁镇连吃的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此外,为免有人联络被软禁的太上皇,景泰帝甚至把南宫附近的树木砍伐殆尽,让人无法藏匿。朱祁镇最落魄之时,因吃穿不足,逼得钱皇后只能是自己做些女红,托人带出去变卖,以补家用。
试想,就是这么一位地位极低的太上皇,皇帝召见他时,定然是得对皇帝行跪拜礼的。
当然,这只是个例,多数时候,太上皇、皇太后无论什么时候,都不需要跪拜皇帝的,甚至绝大多数时候,皇帝还得跪拜太上皇、皇太后。
宣圣旨的流程:
一般是由太监管事或官员带圣旨去。
在外面喊:"圣旨到,XXX接旨。”
在的所有人全部跪下来。
拿圣旨的人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XXXXXXXXXX,钦此。”
接旨的人说:“XXXX接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其实也并不是,这个制度是从明朝朱元璋开始,所有圣旨必须全家下跪接。
朱元璋年有时候也是受过一番苦罪。吃不饱的时候去放过牛,去寺庙当过和尚。也就是说朱元璋是看见过俗世不堪的人,也可能是这样的生活经历,让朱元璋在登上皇位以后,对待自己的下属或者是子民极其苛刻。
比如说盛极一时的锦衣卫,就是从朱元璋开始的。锦衣卫直接对皇上负责,他们的任务就是全天候360度无死角的对皇上在意或者想了解情况的人进行监控。堪比现在的高清摄像头。虽然影视剧里把锦衣卫演绎得神出鬼没,现实生活里不可能这样。但是也从另一个角度显示出朱元璋对于权利的把控,他希望把一切牢牢的握在自己手里。还有东西厂,这个是由太监组成的机构,对皇上负责,监控百官,当然也得看着锦衣卫。或者说锦衣卫和东西厂互相制约,只不过朱元璋可能更信任太监,毕竟没有后代的人,对于造反就没有那么大动力。这些机构的出现,其实都代表着中央集权的加强。
所以让人跪着接圣旨,而且还得摆香案,随后把圣旨供奉起来,这无一不是为了显示出皇家的尊严,尤其是突出皇上的地位。这也是表明朱元璋对于权利的无限渴望,他从内到外希望自己是被人端着的,被人仰望。随后,这种制度便得到其他统治者的认同和推广。其实以前也不是所有的圣旨都需要跪接。
如果明代宗对明英宗下圣旨的话,明英宗要下跪吗?
众所周知明代宗就是朱祁钰,明英宗就是朱祁镇,那么这俩之间的关系怎么梳理?如果明代宗对明英宗下圣旨的话,明英宗要下跪吗?
朱祁镇当皇帝当得好好的,被身边太临撺掇着“御驾亲征”去了。结果出去又脱离了大部队,被也先捉了俘虏。这边大明群龙无首,赶快拥立了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当皇帝。
一年以后,朱祁镇回国,被送到“南宫”之中,形同囚徒。这个题目,就是指在这段时间里的事。
古代的兄弟之情是靠不住的。如果弟弟当了皇帝,哥哥仍需要向他行君臣跪拜大礼。别说弟弟了,就是叔叔、叔祖,也得向当皇帝的侄子、侄孙子跪拜如仪。君臣关系是一切人际关系中最根本的,这是原则。
甚至,儿子当了皇帝,如果父亲还健在的话,也得磕头。刘邦就遇到过这样的事情:
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太公家令说太公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後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却行。
汉高祖刘邦当了皇帝,隔几天去看看老爹,于是有人提意见了:“你儿子虽然是你儿子,可是他是皇帝。你虽然是你儿子的爹,可你只是臣。怎么能让你儿子对你行礼、也就是说皇帝给臣下行礼呢?”刘老公听劝,下一次刘邦来时,他就在门外迎接,大礼参拜。
难道真的让老爹给儿子磕头?不知道刘邦是不是翻了历史书,找出这么一个典故:秦始皇称帝后,曾追封他死去的老爹为太上皇。于是刘邦也封老爹刘太公为太上皇:太上皇没有皇帝的权力,但地位比皇帝高,就不需要向皇帝磕头了。
说了这么多,可以因到明朝了。在“土木堡之变”后不久,当也先大军逼近北京城的时候:
九月癸未, 郕王即位,遥尊帝为太上皇帝。
看到了没有?明英宗还在蒙古“北狩”、当俘虏的时候,这边已经任命他为“太上皇”。
和刘太公一样,太上皇没有实权(也不是所有太上皇都没有实权的。比如乾隆退位后还当了三年太上皇,可是牢牢抓着国家大权不放手的),地位却比皇帝高。所以明英宗是不需要向明代宗磕头的。
当然也不需要跪迎代宗的圣旨了。
我是雪上长留马行处,见字如见面。
刘邦是自己打下天下的,他父亲刘太公只是一介平民,按照规定,刘太公见到刘邦是要行跪拜之礼的。刘太公也跪拜过刘邦一次,那是刘邦刚当皇帝时,下朝来看望父亲,刘太公身边的太监说,“你儿子现在是一国之君了,谁见了皇帝都是要下跪的”,于是刘太公早早地等在门口,刘邦来时,刘太公行了跪拜之礼。
老子拜儿子,这儿子哪里承受的起啊?,刘邦再不敢轻意去看望父亲。一天刘邦闷闷不乐,叔孙通问皇帝其故?刘邦将叔孙通大骂了一通:“你制的是什么鬼礼法?弄的我连父亲都不敢见”,叔孙通微微一笑:“这还不简单,你封老爷子为太上皇不就行了吗。”于是刘邦封刘太公为太上皇,从此彻底解决了老子拜儿子的问题。
如果本身是皇帝而传位给儿子,其身份就是太上皇,不存在老子拜儿子的事,比如,唐高祖李渊传位给儿子李世民,乾隆传位给嘉庆。刘太公是 历史 上唯一未曾做过帝王而被尊为太上皇的人,虽然后人常以流氓来看待刘邦,项羽要将刘太公熬汤时,刘邦还说分一杯羹给我,其实刘邦还是很孝顺的,刘太公喜欢种菜,刘邦命人在御花园开出空地供父亲种菜,刘太公思念家乡及邻里,刘邦就让人在宫中重建故城,还邀故人陪伴,可以说,刘邦在行孝方面做到了极致。
谢谢阅读
这个问题当年困扰刘邦很久,不过最终还是被解决了。
家庭关系 从家庭关系看刘太公是父亲,刘邦是儿子,父亲跪儿子,这是逆伦了。别说刘邦就算是一个普通人也不会接受父亲跪拜的,只有儿子跪拜父亲的份。如果父亲真跪拜了儿子,那这个儿子就是不孝子,这就是我们的伦理价值观。从这个角度来说,刘太公不能跪刘邦,否则会陷刘邦于不孝,引发西汉伦理混乱。
君臣关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刘邦被诸侯王推荐为皇帝,就是成了天下之主。此时普天之下没有谁比刘邦还大的,包括刘太公。
刘太公与刘邦是君臣关系,臣跪君是最正常不过的。
从君臣关系看,刘太公要跪。
怎么解决? 这件事情变得很复杂了,如果刘太公跪了,天下人就会说刘邦不孝。西汉是以“孝”治天下,这不是自打嘴巴吗?
如果不跪,那天下人又会说原来还有一个比皇帝还要大的,这样有损皇帝之威仪。
初步解决方案:
刘邦每隔五天去看父亲,此时是依家人礼,也就是儿子去看父亲的身份,是去尽孝。
刘太公则执扫把清扫道路在门口接刘邦,也就是臣接君。
当刘太公正要下跪时,刘邦就马上跳下了马车,扶着父亲。这样等于刘邦尽了父子之礼,刘太公尽了君臣之礼。 到了房间里,自然是以家人礼对待,也就刘太公是父亲,刘邦是儿子。
每一次都这样会显得很麻烦,也很虚伪,于是刘邦又想了一个办法。
最终方案:
封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
太上是什么意思?
太上就是至高无上。太上皇就是至高无上的皇。
中国 历史 上第一个太上皇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出现的。等于这天下有两个皇,一个叫太上皇,一个叫皇帝。太上皇在皇帝之上,刘太公就不需要向刘邦下跪了。
刘太公生了刘邦,所以刘太公被封为太上皇实际上是从父子关系去推导,同时封刘太公为太上皇是多赢。
1、抬高刘邦的身份,因为他的父亲不是平民,而是太上皇。
2、解决刘太公与刘邦的身份问题。
3、解决皇帝的威仪问题。
4、体现刘邦的孝行。
这样这个问题就完美地解决了,而太上皇的称号也被后世延用。
世上尴尬事很多,爹不得不给儿子磕头行礼就是其一。某一天,刘邦下朝去探望老父亲刘太公, “後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却行。高祖大惊,下扶太公。” 刘太公一反常态,搂着笤帚,站在大门口迎接刘邦。
刘邦大吃一惊,按照古礼,太公这个动作表示:我已为您执帚洒扫。这是一个奴仆对主人的礼节,爹对儿子行这种礼节,当然要把孝顺儿子刘邦吓一跳。
不是刘太公岁数太大,得了老年痴呆症,认不得儿子了,而是自己的管家(家令)对自己说了一番话: “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皇帝虽然是儿子,却是天下之主,您虽然是爹,但也只是个臣,让人主给臣子跪拜行礼,哪有这个道理?皇帝的威仪何在?
刘太公一哆嗦,是这个道理啊。因为自己是爹,皇帝拜了,还有本家叔叔大爷呢,拜不拜?还有庄邻七姑八婶,拜不拜?都拜了那还叫什么皇帝!
反拜吧,刘太公也不愿意。司马迁说刘邦是刘老太太和龙生的,没刘太公什么事,可是刘太公没看到这个记载,他坚信这种事是他亲力亲为的。爹给儿子跪拜,自己的脸也没地方搁啊。所以,刘太公折中了一下,搂把笤帚侍立一旁,脸上阴得要出水。
这就是古代皇帝屡见不鲜的麻烦事:儿子当了皇帝,爹还活着,怎么办?
其实这种情况,又分为三种类型,不能一概而论:爹是皇帝,禅位给儿子;爹不是皇帝,儿子是皇帝;爹虽然还在,但已经不是儿子的爹。
这种情况比较多,比如李渊与李世民、唐玄宗与唐肃宗、宋高宗与宋孝宗、乾隆与嘉庆等等。这种父子关系的礼节比较好处理,因为爹原来就是皇帝,退位后称太上皇。太上皇就是“太上皇帝 ” 的简称,身份上依然是君,跟儿皇帝平起平坐。
既然 社会 所赋予的身份不落下风,血缘身份上,又“压 ” 了儿子一头,自然太上皇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接受儿皇帝的跪拜之礼。
这种情况就比较麻烦,刘太公与刘邦就属于这种关系。爹在 社会 身份上处于卑下的臣,儿子则处于尊贵的君,与血缘身份刚好相反,怎么办?
这种事以前没有先例,第一个帝制王朝秦朝,赢姓家族是按世袭制继承王位,兼并六国后,秦始皇换了名称而已。刘邦不一样,按照古代礼法,刘太公的身份就是平民。
此后每一朝开国皇帝基本都会遇到这个麻烦,不过,一般情况下,开国皇帝登基时,爹已经不在世了,不存在谁拜谁的问题。这事你也不能怪刘太公太能活,只能从法理上寻找解决方案。
这时候,历来看不起儒生的刘邦才发现,酸儒还是有点用的。这种事情自然难不倒大儒们,既然血缘身份无法变更,那就想办法提高刘太公的 社会 身份呗,于是 历史 上第一任“太上皇”隆重出炉。
从此刘太公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儿皇帝的跪拜了!刘邦创下的对上册封,就是后来历代开国皇帝,追封父祖三代(或五代)的先例。
有点拗口,意思是,爹虽然还在世,但是从法理上,他与当皇帝的儿子之间,已经断绝了父子关系。
哪个爹这么傻,跟儿皇帝断绝关系?这种情况,比前两种都要多。一般是皇帝驾崩了,膝下无子,只好从宗室子弟中选择一人,过继到自己名下为嫡嗣。嗣君从法统上就成了老皇帝的儿子,跟原来的亲爹断绝了父子关系。
古代每一个王朝,几乎都出现过这种情况。比如西汉汉哀帝和汉平帝,被过继给汉成帝、宋英宗被过继给宋仁宗、明世宗被过继给明孝宗、末代皇帝溥仪被过继给同治。
过去皇家子嗣太多,为了防止兄弟阋于墙,人为规定了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了嫡系万世不变的尊贵地位,不可断绝,庶系永远不能爬到嫡系头上。万一嫡系断了,哪怕从庶系过继,也要续上。
可是这么一来,就带来一个真正的大麻烦:亲爹跟儿皇帝什么关系?如何行大礼?
按照法理,被过继为嗣君的皇帝,与亲爹就不是父子关系了,比如明世宗嘉靖,只能管自己的亲爹为“叔父”,管伯父明孝宗为“爹”。所以,他与亲爹的关系就成了君臣关系。
这种关系下,父子相见怎么办?对不起,只能爹跪拜儿子!比如光绪皇帝的亲爹醇亲王奕譞,见了光绪帝,就必须行臣拜君礼。如果在后堂,光绪再还拜子见父礼,绝不能在公共场合出现。
因为这个不合理的规定, 历史 上出现过多次皇帝对大臣们的反抗,比如汉哀帝追封生父定陶王为帝,宋英宗的“濮议之争”和嘉靖帝的“大礼仪之争”等等。
古人对礼仪的执著,在今天的人看来就是吃饱撑的,但是我们不能脱离环境说事,古代的“礼”就是根本大法,是皇家地位正统性和合法性的保障体系,非常重要,绝不是虚礼。
古代 社会 最尊贵职业莫过于皇帝,最尴尬的职业莫过于太上皇,尤其是天下由儿子打下来的太上皇。
刘邦经过自己的努力,艰难地打下了大汉江山,成为大汉的开国皇帝。刘邦成为九五之尊,刘太公的地位则显得非常尴尬。在国家层面,刘邦是皇帝是国家的君父,享受全国臣民的拥戴,刘太公属于臣民。在家庭层面,刘太公是父亲,是家族的家长,刘邦则是儿子,儿子应该尊重自己的父亲。
汉朝建立之后,刘邦和刘太公都意识到了这个棘手的问题,但是刘邦却始终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刘邦当皇帝之后,开始大规模分封刘氏。刘邦封了自己的儿子、侄子、哥哥、嫂子,甚至连去世已久的母亲也被追封,唯独没有封赏自己的父亲。
刘邦之所以迟迟不封赏刘太公,主要是不知道如何封赏他,也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两个人的关系。刘邦做为皇帝也会偶尔揶揄自己的父亲,史称:
刘邦到底是个孝子,当了皇帝之后,还是非常孝顺自己的父亲,也非常尊重自己的父亲。刘邦也为自己的父亲做了不少事,有关史料记载刘邦为父亲建造了新丰。刘邦还是像平常人家的儿子一样,正常向刘太公请安。史称:
从刘邦的表现来看,刘太公并没有向刘邦下跪,而是刘邦向刘太公行大礼。虽然刘邦以平常儿子的身份向刘太公行礼,但是在礼法上说不过去。刘邦终究是君,刘太公终究是臣,哪有君跪臣之礼。曾经有人建议刘太公对刘邦行君臣之礼。史称:
刘太公也觉得让皇帝给自己行大礼会有损皇帝的威严,于是接受了家令的建议,向刘邦行大礼。史称:
从这个角度来看,从国家礼法上看,刘太公应该向刘邦行大礼。但是从家族宗法上来看,刘邦确实应该向刘太公行礼。
此时刘邦意识到,一定要解决刘太公的问题,必须给刘太公一个封号。最终,刘邦决定尊刘太公为“太上皇”。史称:
两个人都是皇帝,一个是掌握实权的皇帝,一个是没有实权的太上皇帝。刘邦可以安心当自己的皇帝,刘太公也可以有一个完美而又高大上的名号。问题得到了完美的解决,刘太公成为中国 历史 上第一位在世的太上皇。
太上皇没有任何实权,在宗法级别上又高于皇帝。刘太公不再是刘邦的臣下,不需要向刘邦行君臣之礼。刘邦向太上皇行大礼,也不会“乱天下法”。
这个问题,在《史记》明确记载了。刘邦与他父亲的关系。
什么意思呢。
刘邦像往常一样看他的爹,想跪拜他的父亲,但他爹的管家不愿意,就说,无上没有两太阳,地上没有两个皇帝。如今你已经当上皇帝了,是天下人主,而你是父亲也是你的臣民,主人怎么能拜臣子呢。如果这样,皇帝的威严就没有了。后来刘邦再去看他的父亲,他爹就抱了扫帚后退。刘邦赶紧去他爹,但老太公说道,你已经人主了,我做臣子怎么能乱天下王法。于是刘邦就封他爹为太上皇,才把事情解决的,并赏给管家很多钱。
从以上的话,就可以看出来,刘帮与他爹的关系就不能像过去了。那他爹需要跪拜刘邦吗。
一,需要跪拜。 这是礼法。刘邦让孙叔通弄礼法,就为了天下兴,如果礼法不兴,天下就废。自己制定的礼法必须遵守。他顺接秦始皇,也自称皇帝,为天下人主,那么为天下人主,就要接受天下人的跪拜。刘邦不再是他父亲生的,是天生的。没有当皇帝之前,是他爹的儿子,当他当皇帝就是天的儿子,与他父亲没有任何关系了。所以按照礼法,他爹必须跪拜刘邦,否则就不成礼了。
二,礼与情的冲突。 为什么刘邦会出现,父亲跪拜他的这种现象呢。因为,刘邦是开国皇帝,他父亲不是,后世的皇帝都是接父亲的班。况且,他当皇帝,他父亲还活着。这就出现让尴尬的局面,礼与情的冲突。于情,他怎么能让父亲跪拜呢,于礼,他必须接受父亲的跪拜。
皇帝自称孤、寡就是没有任何亲情可言,因为你天下人主,天下人与你关系都是一样,你必须身在高处,俯看众生。皇帝不再是常人,没有七情六欲。皇帝只能拜,天地、先祖、君师这三者。在《礼书》中写道: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这里面没有亲。所以刘邦只能接受礼。
三,这个事怎么怎么解决的。 去看自己的父亲,让父亲给自己跪拜,刘邦心里也受不了呀。估计那个管家提出来了,让刘邦封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这下问题全部解决了,跪拜太上皇是合情合礼的事情。这一切都名正言顺了,刘老太公也维护住儿子皇帝的尊严了,自己还得了太上皇的称号,管家也被赏赐了很多钱,而刘邦也可以在天下推行礼法了,皆大欢喜,这就孔了提倡恢复周礼的好处。
我们常说封建 社会 的无奈,因为儒家一厢情愿地希望执政者是天下人的领导,不能再以私情而去做事,故意弄些违背正常人伦的礼来约束皇帝的行为,让皇帝更无无私。父亲给皇帝跪拜,这样荒诞的事情出现,就说明礼已经脱离正常行驶的轨道。用礼来约束别人,增加皇帝的尊严,使皇帝更加肆无忌惮的来做荒唐事,每一件事的背后都是皇帝自己私心在做怪,他们只考虑自己,从不去考虑天下苍生,没有约束的制度,都是扯淡。
刘邦以平民无赖的身份当上了皇帝,他身边的功臣也大多是地痞混混,所以在刘邦刚刚登上帝位不久,还没有建立一种完善的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难免出现很多尴尬的场面。
一次刘邦要宴请群臣,在大厅摆了几十桌,喝酒的时候,有跟刘邦称兄道弟的,有划拳的,有唱歌的,有跳舞的,有喝醉耍酒疯的,也有拿剑砍柱子的,大厅之上一片乌烟瘴气、热闹非凡的场面,刘邦顿时傻眼了,心想:“我这皇帝当的咋这么窝囊,想想人家秦始皇巡游的时候,那威风,那威严,我是要秦始皇那种感觉,不是这样的”
于是刘邦把大儒 叔孙通 找来,要他把自己当皇帝的样子制定出来,按照秦始皇那种规格办,于是 叔孙通 下去就找人操练,并制作皇帝大臣的服饰制度、宴饮制度、朝堂礼仪制度等等一系列尊卑贵贱的礼仪。等有一天叔孙通任务完成的差不多了,就准备演练一次,刘邦这次跟往常一样来到朝堂之上,正要坐下龙椅宝座的时候, “唔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震耳欲聋的声音着实把刘邦吓了一跳,刘邦回过头看到了朝堂之下一排排整齐的队伍站着,刘邦顿时震惊了,心想“这才是当皇帝的感觉,哈哈”于是就大大嘉奖了为他制定礼仪的叔孙通。
刘邦尝到当皇帝的甜头,一次刘邦就去拜见他爹刘太公的时候,刘太公出门跪拜在前,迎接刘邦,这可把刘邦惊呆了,赶快下车扶起他爹说:“您老人家怎么跪起来了”。刘太公说:“你当了皇帝,是天下人的主子,我就是你的臣子,不能因为我是你爹就破坏了规矩”。这时刘邦才想起来把他爹忘记了,立马尊他爹为“ 太上皇 ”,并说只能儿子拜爹,没有爹拜儿子的道理!
《史记?高祖本纪》
正是儒家的这一套尊卑有序的制度,既保障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也稳固了天下的百姓,开创了汉朝“ 以孝治天下 ”的美誉,人民才得以安居乐业,到了汉武帝时期更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一次把儒家作为正统思想来进行统治,更是奠定了 社会 稳定发展的局面,为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提供了精神支撑。
这个提问很有趣味性!是啊,刘邦虽然是皇帝,但也不能让刘太公向他三拜九叩啊,那岂不是颠覆了封建 社会 强调的“孝道”吗?
如果连皇帝都没有了孝道,他又怎么可能号召老百姓,服从封建伦理道德呢?可是刘邦却有办法解决这个难题!
刘邦的手下有人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让刘邦尊刘太公为“太上皇”!他们认为“大于帝者曰皇,无大不大曰太上”,刘太公既然是皇帝的父亲,那就理应被尊为“太上皇”。
其实,这个所谓的“太上皇”也只不过是一个有名无实的称号而己,只有名义上的尊贵,而没有任何实际权力,也不影响皇帝行使最高权力。
有意思的是,自从刘邦首创了“太上皇”以后,后世皇家多有效仿者——比如,唐高祖李渊,在被迫退位之后,就是以“太上皇”的身份终其残生的;再比如,宋高宗赵构也以“倦政”为理由,主动让位给宋孝宗,然后以“太上皇”自居。
还有那位著名的乾隆皇帝,也在其执政60年之后,将皇帝宝座让给了儿子嘉庆皇帝。不过乾隆的“太上皇”可不是虚名无实,在其名义上退位之后,却依然恋栈不下!乾隆通过权臣和绅,继续操纵着朝政大权!
历史 上得国最正的就属刘邦和朱元璋了,因为他们的父母都是普通百姓,没有名门望族的背景,他们都是白手起家(刘邦起义时只是一个小亭长),依靠自己一步一步拼出来的江山,而朱元璋当皇帝时他的老爹已经死了,无需考虑人伦之礼,可 刘邦比较尴尬,他的老爹刘太公还活的好好的。
刘邦作为皇帝,是万人之上的身份,按照君臣父纲,他的老爹刘太公需要向他磕头 , 可他同时也是刘太公的儿子,儿子见父亲当然要行跪拜之礼,何况是封建时代,最讲孝道。
据司马迁《 史记 》这样记载,刘邦当皇帝以后,每五天去朝拜一次刘太公, 每次朝见刘太公都是行跪拜之礼 ,礼仪得当,极显父子情深。刘邦这样做也许是真的尽孝道,也有可能是做做样子,行百官之表率。
无论如何,刘邦在孝敬刘太公方面做的还是不错的,可是他毕竟是皇帝,就连他的父亲也算是他的臣子,所以刘太公的管家因此进言刘太公,说道, 天无二日,皇帝虽然是您的儿子,可是整个天下都是他的,包括您也是他的臣子,怎么能让君主去跪拜臣子呢 ,这样会有失皇帝的尊严的,刘太公听后恍然大悟,心中有愧。
后来刘邦再次拜见他老爹时, 他的父亲刘太公抱着一把扫帚站在门前,毕恭毕敬,见到刘邦来时,就步步后退的迎接 ,刘邦看到父亲这样行大礼,大惊,赶紧下马车搀扶刘太公,而刘太公恭谨的对刘邦说,您是万人之上的皇帝,怎可因为我坏了天下的法纪!
从 史记记载可以分析,刘太公并没有真的行跪拜之礼 ,他只是恭敬的迎接刘邦到来,到了后来, 刘邦也考虑到刘太公的平民身份比较尴尬,所以封刘太公为太上皇 ,有了太上皇这个身份,刘邦和刘太公之间就不是君臣关系了,刘邦跪拜刘太公就合情合理了,而刘太公也可以安心接受刘邦的跪拜之礼了。
需要的。
刘邦他爹不仅要跪拜作为皇帝的儿子,而且场面非常尴尬。这是因为刘太公从没当过皇帝,哪怕他是皇帝的爹,地位也高不过皇帝。
古代虽然讲究父慈子孝,但更讲究忠君。
臣民对君主的忠诚和臣服关系,是远远高于一切伦理的存在。因此,刘邦和刘太公这对父子,就尴尬在了这里。
如果以父子关系而论,刘太公尊而刘邦卑;但若以君臣关系而论,刘邦尊而刘太公卑。
因此,刘邦在登基后,每五日拜见一次父亲时,都是免除刘太公行君臣之礼(即叩拜礼)。但是,刘太公身边的人却对他说: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虽然你刘太公是皇帝的亲爹,但也是臣子,不能让刘邦拜见你,需要你去拜见作为皇帝的儿子。
刘太公听后,仔细想了想,觉得很有道理,就把这件事记载了心里。
于是,某日刘邦再一次来看父亲时,刘太公就拿着扫帚在门口恭敬相迎。看到父亲的举动后,刘邦大吃一惊,连忙询问是怎么回事。
得到回答后,刘邦深思熟虑,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于是就决定遵奉刘太公为太上皇,给予父亲相应的地位和待遇。
自此以后,追尊皇帝的没有当过皇帝的生父为皇帝,就成为了一项惯例。
这项惯例,就是因为刘太公曾给刘邦行礼才得来的。
《史记》有这样一段记载:
这里说得是,刘邦当了皇帝后,每隔五天就去看望父亲刘太公一次,见到父亲行跪拜礼,和普通老百姓见父亲行一样的礼节。
刘邦刚刚建立汉朝,百废待兴,应该说比当老百姓时更加忙碌,做百姓时,刘邦也未必能做到这样有规律的去拜见父亲。
因为刘邦本就不是什么好良民,他游手好闲,不喜欢从事农业生产,又贪恋酒色,一副流氓形象,就这个形象估计给父亲添了不少麻烦,刘邦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也不可能给自己规定时间去给刘太公请安,怎么当了皇帝一反常态了, 这里有一半的成分是政治做秀,
刘邦是天生的政治家,起义之初,就给自己做好了包装。他父亲是一介平民,平民的儿子要当皇帝,怎么能有人相信呢?这不要紧,刘邦给刘太公戴了顶绿帽子,说自己是母亲和蛟龙生下的孩子,纯龙种,当皇帝名正言顺,后来又有斩白蛇起义的传说,这些相信大家都知道,就不在细说了。
刘邦打败项羽,建立大汉朝后,就面临一个怎么治理国家,才能使大汉朝长治久安的问题。
战国时期,齐景公问孔子:怎么治理国家,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就是周朝的礼乐制度,意思是“君王要像个君王,臣子要像个臣子,父亲像个父亲,子女像个子女。”这里的重点,是划分了一个等级制度,对稳定政局有很大的好处。
刘邦做了皇帝,当然希望臣子都能按等级做事,各行其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套制度,对希望自己的皇帝之位,一代代传下去的刘邦,有莫大的好处,如果儿子都去反对父亲,臣子都想当皇帝,那国家不乱套了。刘邦首先要在“父父子子”上做个榜样,孝敬父亲,以孝治天下才是他最终目的。 所以刘邦忙里抽闲,也要去跪拜父亲,怎么能让父亲跪拜他呢?
刘太公起初也是欣然接受,他没什么文化,哪会想那么多,刘邦当了皇帝,也要承认刘太公是他爹,跪拜是天经地义的事,毕竟什么龙种那样的事不是真的,谁是刘邦的亲爹刘太公心里最清楚。
但刘太公的管家多事,对刘太公说:“刘邦虽然是你的儿子,但他现在是万民之主,你是他的臣下,怎么能让皇帝给你这个臣子下跪呢?”刘太公这才恍然大悟,不能只讲“父子”,还有“君臣”关系呢。
但刘太公也不能给儿子下跪呀,经过高人指点,刘太公有了主意,刘邦来拜见刘太公的时候,刘太公抱个笤帚,跑到大门口去迎接,刘邦要行跪拜礼,刘太公抱着笤帚往后退,把刘邦闹愣了,刘太公说:你是皇帝,天下之主,怎么能为我乱了国法。
刘邦觉得奇怪,父亲不可能有这样的见解,一定有人出主意了,一问才知道,是太公的管家告诉的刘太公的,刘邦对这个管家非常赏识,刘邦这样做,本来就是做给天下人看的,要天下人心里都有君臣,父子的观念,臣子就没有了造反的念头,管家这一掺乎,更加大了对这套理念的炒作力度,这无疑是一个很给力的广告宣传,广告费一定要丰厚,所以刘邦当即赏赐管家黄金五百斤。尊奉刘太公为太上皇,这就是 历史 上的第一位太上皇,太上皇怎么会跪拜皇上呢。
综上所述:刘邦当了皇帝,他爹是不需要跪拜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65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