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刘备曹操争夺要地时,诸葛亮他们在干什么

以史为鉴 2023-06-22 17:19:13

刘备曹操争夺要地时,诸葛亮他们在干什么

每当一提起诸葛亮总会和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刘备进占西川不久,曹操于公元215年亲率十万大军征讨张鲁。曹操从陈仓(今陕西宝鸡)进至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西北),攻破张鲁弟张卫拒守的关城。汉中西大门失守,张鲁退到巴中,后投降曹操。曹操顺风顺水地取得汉中,却拒绝了司马懿、刘晔进攻益州的建议,只留夏侯渊等镇守汉中,自己率主力于216年春天返回。

曹操得了汉中,虽没有立即进攻刘备,但汉中的曹军无疑成为蜀汉的达摩克利斯剑,寝食难安。谋士法正以其敏锐的战略洞察力,建议刘备“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夺取治中后,“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固守要害,为持久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刘备对法正的战略眼光大加赞许,于217年亲领大军,争夺汉中。

《三国演义》从第七十回开始涉及汉中之战,演义中张飞击败张郃,智取瓦口隘是汉中之战的序曲,历史上确有其事。但黄忠与严颜夺天荡山的故事虽精彩,其实是罗老先生虚构。罗老先生对蜀汉方面的败仗惜字如金,马超战败被一笔带过,张飞西线战败只字未提。总之,汉中之战初期并不顺利。到219年春,老将黄忠刀劈夏侯渊于定军山,扭转了汉中之战不利的战局。曹操亲率大军赶到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增援,却被赵云在汉水之滨打败,不得已,放弃了汉中。与此同时,刘备又命孟达从秭归北上攻取了房陵(今湖北省房县)、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县),进一步保证了汉中东南的安全。

在刘备与曹操本人的交战中,历时两年多的汉中之战是唯一的取得最后胜利的一次。刘备方面除了镇守荆州的关羽,名将差不多悉数参战,可谓倾尽全力争夺汉中。与演义中不同的是,诸葛亮并没有直接参与汉中之战,汉中之战的男一号应当是法正。扭转战局的关键几步棋,都是法正提出的。当然,诸葛亮在后方处理政务,保障前线物资供应,贡献也很大。相比之下,曹魏集团出动的精兵良将也不少,为什么会最终放弃汉中?赵云在汉水用空城计打败曹军,曹军丢失粮草,是曹操败退的直接原因,但从深层次看,汉中对曹刘双方战略地位的差异,才是曹操放弃汉中的根本原因。

我们先来看一下汉中的位置。

从图上看,汉中北有秦岭,南有大巴山,米仓山属于广义的大巴山的一部分。汉中作为南北双方的一个中间地带,夹在北方的关中平原与南方的四川盆地之间。关中平原为当时北方地区的上游,秦岭为关中平原的南面屏障;四川盆地为南方地区的上游,大巴山脉为四川的北面屏障。汉中盆地就位于秦岭和大巴山之间。从气候上看,汉中盆地属于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活动积温4500~4800℃,年降水量超过800毫米,农业上可实行稻麦一年两熟,发展农业的条件优越。正是依靠优越的气候条件,在曹操把汉中居民迁走后,蜀汉照样可以在此屯田,发展农业。

地形是影响汉中战略地位的主要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秦岭和大巴山脉。两列山脉平行耸立,东西横亘,将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截断成差异明显的南北两部分。秦岭西抵陇山,东连伏牛山,高峻险拔。狭义的秦岭东西长400~500千米,南北宽100~150千米,海拔2000~3000米。秦岭有三条谷道穿越中部,为汉中盆地与关中平原之间的通道,分别是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每条谷道都曲折回旋,幽深险峻,不利于人力物力的大规模运动,尤其不利于粮草补给的运输。汉中与四川之间为大巴山,海拔1300~2000米,延绵于川、陕、鄂边境,与武当山、荆山、巫山等山相连。一般称任河以西为米仓山,以东为大山。大巴山为四川盆地、汉中盆地的界山,通道有金牛道和米仓道。四川盆地的重心在成都平原,自金牛道进军要比米仓道捷近。若由米仓道进军,可威胁四川与东南的交通线。

不难看出,在南北对峙的形势下,汉中对于南方的意义远比对北方的意义重大。一方面,从河流上看,汉中作为嘉陵江和汉江(汉水)的上游,经嘉陵江可进入四川盆地腹地,经汉江可进入长江中下游平原,所以汉中与南方的联系更密切;另一方面,从地形上看,秦岭远比大巴山更险峻,自汉中越过秦岭北进难,越过大巴山南进却较易。如果双方以秦岭为界,可共享秦岭之险;如果曹魏集团把前线推进到大巴山,那就享尽了地理优势,蜀汉就会十分危险。黄权就对刘备说,“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割蜀人股臂也。”这就难怪,刘备即使面对多次打败自己的曹操,不管心理阴影面积有多大,一定要拿下汉中。

汉中初战不利,刘备驰书留守成都的诸葛亮发兵增援。诸葛亮问从事杨洪,杨洪回答说:“汉中,蜀之咽喉,存亡之机,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刘备集团为了汉中不惜孤注一掷,反观曹操方面,由于补给困难,作战决心远没有刘备那么大,曹操有计划地把汉中居民撤到关中就是明证,演义中杨修被杀的“鸡肋”事件,其实是曹操内心的写照。

刘备集团攻取了汉中,成为三国鼎立的重要条件。夺取汉中后,刘备出人意料地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魏延也不辱使命,采取分兵驻守汉中险要关口,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策略,多次打败魏军来犯,保障了汉中的安全。诸葛亮矢志北伐时,汉中就成为北伐的前进基地。魏延被冤杀后,王平延续了魏延的御敌之策,使来犯的曹爽损兵折将,无功而返。但姜维上任后,废弃了魏延行之有效的防御策略,改为“敛兵聚谷之法”,即将各处隘口的蜀汉军队统一撤回到汉城和乐城,依靠这两座坚城,坚壁清野,企图将来犯的曹魏大军困在城下,然后蜀汉军队机动游击,截断归路,实现关门打狗。姜维策略太过于异想天开,脱离蜀汉的实际,后来钟会伐蜀,汉中很快失守,蜀汉也敲响了丧钟。汉中对于蜀治兴亡的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正因为汉中对于四川盆地战略地位重要,失去了汉中,四川盆地很难割据,元朝开始的行省制度,将汉中盆地的汉中、安康一并划分陕西,这种行政区划一直延续至今。

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在干什么?

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去请诸葛亮出山做他的军师傅,第一次去的时候诸葛亮不在家,第二次去的时候也不在。
到了第三次去的时候,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非常谦恭的站在院子里等诸葛亮睡醒没有打扰,张飞和关羽都认为诸葛亮拖沓很不高兴,而刘备仍然谦恭的等待。最后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感动,答应出山帮助刘备。
扩展资料:
三顾茅庐的背后心理:
但是我们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古代作为文化人精神偶像的很多啊,文天祥他也是精神偶像,岳飞也是精神偶像,还有很多这样的人,为什么惟独诸葛亮在中国读书人、文化人、知识分子,在人民群众当中他那个地位那么崇高呢?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三顾茅庐,就是其他的不管岳飞、文天祥也好都不是皇上三请四请请出来的,就诸葛亮一个人请了三回。
而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他有一个矛盾心理,就是一方面他很想出来做事情,所谓学成文武艺,贷与帝王家,他这一肚子满腹的经纶,一肚子的学问,一身的本事,他有一个地方使啊,他要使用出来,他只有找一个好老板,因为他自己做不了老板;
但是另一个方面他又清高,他的心理又很脆弱,他受不得打击,受不了冷遇,不愿意自己腆着脸找上门去让人家踢出来,最好是所有的老板所有的皇帝都是恭恭敬敬上门去请他出来,而这样的例子只有这一个。
那么罗贯中作为这样的一个读书人,这样一个文化人,他摆出这个事情他能不大做文章吗?他肯定要大写特写,这个我猜测可能就是《三国演义》这个“三顾茅庐”它背后的这样一种心理。
那么不管怎么说,“三顾茅庐”是中国历史上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其实在我看来,是刘备先找诸葛亮,还是诸葛亮先找刘备,是见了三次谈了三次,还是去了三次谈了一次,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谈了什么。
如果说他们真的是谈了三次,我们就无法知道它的全部内容,我们只知道一个结论性的意见,那就是在“隆中对”里面诸葛亮的政治天才表现得淋漓尽致,“隆中对”也成为中国古代一篇有名的对策。

诸葛亮辅佐刘备做了哪些事情?

六出祁山。东和孙权,北距曹魏 ,火烧博望坡,七擒孟获,火烧新野,等等。 初出茅庐 诸葛亮看到天下战乱不息,百姓苦难深重,答应出山,就和刘备同回新野。此时,曹操派大军攻陷了刘表次子驻守的荆州,又来攻打刘备。刘备兵单将寡,形势危急,诸葛亮设计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军惨败。当时人们以诗赞颂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谈笑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后称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或用以比喻刚步入社会,在工作和处事方面欠缺经验。
舌战群雄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锦囊妙计 孙权用公瑾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诸葛亮在他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用锦做成的袋子,吩咐说:“内封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赵云和刘备、孙乾率五百军士到南许,依锦囊妙计破了公瑾计策,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逃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成语是比喻及时解救危急的好办法。
羽扇纶巾 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 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鼎足三分 赤壁一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争,最后却“权归司马”结束了三国纷争局面。所以,《三国演义》的结尾两句是:“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诸葛亮在夷陵之战的时候在做什么,刘备为什么不带他?

刘备相比曹操来说,势弱而力少,将寡而兵微,但刘备最终却能在曹操的眼皮子之下建立一番伟业!这就足以说明,刘备他绝非凡人。在历史之上,很多人对刘备的评价,就是会用人、会识人、而且最善于团结各方人士。



说到用人刘备相比曹操而言似乎有着天然的嗅觉,例如他在闹市之中识别关羽、张飞,竟然他们碰巧也是万人敌的大将之才!而且最关键的是刘备当时,借助匡扶汉室之机,取得了关张二人的信任。《三国志/张飞传》记载,张飞字益德,涿郡人也,少与关羽俱事先主。刘备当时那一招,可谓是高明,一来可以免费使用关、张的劳动力,二来也可以迅速宣传自己的大志。

而后,刘备又迅速拉拢赵云(搞定自己人身安全),后来在徐州时又说动麋竺(从而搞定,军资问题)。再到后来,刘备又提拔魏延,从而迅速壮大他的团队,并且让魏延死心塌地为他效力。通过简单的几个案例分析,我们便能看出,刘备这个人极善使用人才。他的手法,往往让人防不胜防,简直比曹操的用人理念,“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还要高明,还要透彻…



其实仔细比较起来,你会发现曹操用人的方式与刘备相比起来,曹操只是单纯的相信。而刘备则是从内心深处来影响他,最后可以达到为他去效死力的程度。你看看,刘备手下的护卫大队长:赵云、还有陈到,甚至是后来的谋士法正,他们都愿意为刘备而奉献自己的生命。

刘备之所以能够在夹缝之中,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用人、识人是他最大的敲门砖。刘备的用人、识人之术,甚至要在曹操之上。例如:刘备在汉中之战时,识别王平,你看看后来王平的作为,为蜀汉支起一片天。独自带领兵马,抵挡曹魏10万大军。

还有一点就是,在刘备临终之前,还特意提醒诸葛亮,要慎用马谡,此人只会拍点马屁,没多少干货!或许,诸葛亮、及当时在场的人都以为刘备是老眼花了。但在5年之后,也就是诸葛亮出军北伐之时,马谡真的如刘备临终之时所言,确实是一个新兵蛋子。白白把街亭这个战略要地,送给了曹魏张郃。



说到这里,的确让人不得不服刘备的识人之术!倘若诸葛亮当时听取了刘备临终之建议,或许街亭之战的成败或将会改变。

说到刘备的用人方式,让人一下子便联想到,蜀主刘备这辈子面临过最大的4场战事,第一就是赤壁之战,其二就是入川之战(与刘璋争夺地盘),其三就是汉中之战(与曹操争雌雄),其四就是夷陵之战(为关、张复仇,伺机灭孙权)。在刘备所经历的这4场战争之中,他基本上都没有带上诸葛亮上战场!为什么呢?来看看诸葛亮真实的身份就知道了…

首先来看一下赤壁之战时,刘备为什么不带诸葛亮?

众所周知,刘备在长阪坡被曹操追得无路可走,最后还是靠刘琦派遣兵马、战船来接应,刘备才躲过一劫。其实,当时刘备的处境是非常的不妙的。原荆州地盘的新东家刘琮,直接投降曹操。而刘备当时还根本不知道,《资治通鉴》:时刘备屯樊,琮不敢告备。时曹操已在宛,备乃大惊骇。曹操天兵骤至,打了刘备一个措手不及,后来,刘备无奈带着10多万百姓逃生。最终安营于,江陵刘琦处。



这个时候,其实也就只有一个办法对付曹操。那就是联合孙权,其实曹操此次南下的主要目的是把孙权、刘备一起给收拾了。但刘备相比孙权,其影响力,号召力,甚至是民心所向,都要远超于孙权。因此,曹操首先就是打刘备。此时,作为刘备的首席谋士诸葛亮,便提出,“联吴抗曹”的方针。而且,亲自在刘备面前请命前往东吴,游说孙权、等东吴名臣。

而诸葛亮在接受使命之后,迅速前往东吴,首先第一关就是东吴的群臣们。这群文人,大部分都是主张降曹。他们的理由就是实力相差太大,与曹操硬拼只有死路一条。然而,诸葛亮却把这群文人,从张昭到陆绩,通通给骂了一遍,最终黄盖出来才解了围。

后来,诸葛亮又通过一首打油诗,“只为铜雀锁二乔…”又搞定了周瑜,如此一来,自然也就达成了孙刘联盟。而曹操想要迅速剿除刘备的希望就大大降低了,因为曹操的兵马基本上都是旱鸭子,而东吴兵马那水战能力可以说是天下无敌,再者曹操兵马从北方到南方作战,会有水土不服之状。



后来,赤壁之战即将爆发。刘备驻军在樊口,听闻周瑜战船来临,于是便刘备便见了周瑜,后来带着2000兵马,兼并关、张,一同与周瑜前往了东吴。准备与曹操展开战事,《江表传》:备,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后来,以周瑜为总指挥,刘备为副、向曹操发起猛攻。在火势的掩护之下,联军很快便打败曹军。而刘备兵马主要在陆地之上,配合周瑜。在曹操兵败之后,向襄樊方向撤退,一路之上遇到的全是刘备设下的埋伏。

总体看来,在赤壁之战,诸葛亮主要是起到了达成战略的目的。而并没有,像演义之中还有“借东风” 这波神操作。《三国志》: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当然了,水军的真正指挥人乃是周瑜。而陆军则是刘备,还有,关羽、张飞、赵云等大将。

而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在中间起到一个牵线搭桥的作用,对于刘备来说也是非常有利的。



接下来就是汉中之战,在与曹操生平最后的较量一战中,刘备同样是也没有带上诸葛亮的。

曹操,可以说是刘备的天敌。他成名比刘备要早,而且地盘也要比刘备要大,当然,谋士、大将,也要比刘备要多。公元219年,刘备终于和曹操一战,首先刘备是派遣了大将,马超、张飞。让他们去攻打下辩,其目的当然是夺取汉中。

然而,张飞、马超却败在了曹休之手。张飞的计谋被曹休识破,后来,刘备又派遣陈式去攻打马鸣阁,这一招也算是高明。刘备,当时想的就是先切断汉中与许都之间的联系,然后再慢慢收回汉中。



但是,在此战之中,刘备却遇到了徐晃。而徐晃,乃是五子良将之中,最受曹操欣赏的悍将。刘备在他的手中,并没有讨到便宜,反观是损兵折将,很是狼狈。《三国志·徐晃传》:备遣陈式等十馀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可以从这个记载之中可以看出,刘备当时确实是有点惨。但是,刘备此时仍然没有召唤诸葛亮前来。而是马诸葛亮留在了成都,让他管理粮草、及兵力调度问题。

那么,在汉中之战刘备带了哪个谋士呢?他就是被称之为“奇谋”的法正。刘备也是凭着法正的奇谋,才在定军山一举除掉了夏侯渊。从而赢得战事上的主动权,而对于诸葛亮呢?刘备让他在汉中之战期间,负责运送粮草、补充兵力,还有就是看管两川之地。

而在汉中之战的总指挥也就是刘备本人,谋士法正担当。大将,乃是,五虎将,张、赵、马、黄、魏延等。在打完汉中之战过后,刘备演绎了他这一辈子最大的一场战役,也就是后来名留青史的一战战役,“夷陵之战”。同样的道理,在夷陵之战中,刘备同样是没有带上昔日三顾茅庐的诸葛亮。

在夷陵之战中,刘备为何不带诸葛亮呢?

公元220年,关羽孤军深入,最终败于曹操、孙权的夹攻之下,败走麦城,而上庸之兵又拒不救援。最终,折了关羽。然,刘备把此仇全部归于孙权。因为,在刘备心里乃是认为,孙权不顾联盟之议,背叛同盟之约,于是出动两川精锐之师。外加,南蛮万余人马,向东吴讨伐而去。



对于刘备此次东征的战事,作为丞相的诸葛亮是极力反对的。因为,东征乃是《隆中对》战略之中所杜绝的。这或许是刘备不带诸葛亮东征的原因之一。

那么,除开上述原因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吗?当然是有的,那就是刘备的用人之术,还有识人之明。说难听一点就是,诸葛亮不太适合去参与军事活动。说白了,《隆中对》战略,刘备他需要的是有人给他一个方向。而真正实施操刀的人,还是他刘备本人。

从公元207年末,到公元221年,刘备与诸葛亮君臣算是走过了大概14个年头,对于诸葛亮刘备他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65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