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张皇后为何会被杀这就是权力斗争中失败的下场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2 15:13:03

张皇后为何会被杀这就是权力斗争中失败的下场

张皇后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在唐肃宗生命的最后一年,皇家多扰。

不仅玄宗李隆基、肃宗李亨在同一个月内死去,肃宗张皇后、肃宗次子越王李系等皇亲,也在同一个月内死去。

众所周知,在“诛杀张皇后事件”中,宦官李辅国是胜利方。他的所作所为,亦即杀掉对手、扶持新主,乃是历代权力斗争的老规矩。

不过,这个故事,却有两个版本。

暧昧不明的“将图废立”

皇太子与张皇后为什么无法合作?史料所载的原因,要么是太子的弟弟李倓曾因张皇后的诬陷,而被肃宗所杀;要么就是张皇后害怕太子李俶登帝位后,将“功高难制”。

不过,这些解释,都令人感到暧昧不明。

因为在当时,如果张皇后能与皇太子合作,也未尝不是什么天大的坏事。毕竟,无论是太子李俶还是越王李系,都不是张皇后的亲生子。

在此前提下,张皇后需要的,只是一个合作者而已,并且这个合作者本身的权力越稳越好。如果摈除张皇后与太子的私人恩怨,那在宝应元年(762)事变前夕,张皇后最稳妥的合作者,非皇太子李俶莫属。

李俶是唐肃宗的嫡长子,自马嵬驿起,31岁的他,就跟随肃宗皇帝为帝国的中兴奋斗,曾以兵马元帅、太尉的身份参与安史战争,又有第一线的外交经验。

在旧帝与上皇将死之际,李俶37岁,已当了4年的皇太子,一时之间也看不到肃宗朝有其它皇子能威胁李俶的储君地位。

在那个“国之大事,戎马为先,朝有旧章,亲贤是属”的年代,不论是血统、资历还是人望,李俶的条件,怎么看都是当时的上佳之选。

因此,故事要真如《旧唐书·代宗纪》、《旧唐书·程元振传》、《旧唐书·肃宗张皇后传》所写,曾经存在一场“张皇后想废掉太子李俶”的阴谋,那么当年张皇后在肃宗弥留之际召太子进宫时,太子若未受李辅国、程元振领兵拦阻而进宫,张皇后又该如何“将图废立”?难道是杀死太子,用遗诏改立李系为帝?

那么,已要召皇太子入宫的张皇后,怎么没有动员亲己的军队(如果有的话),以备不时?不应至少马上派兵剿灭李辅国一党吗?

就算已暗伏兵马,那也没听说张皇后或李系有什么班底,可以在取代李俶后,稳保皇位——唐帝国没有“无班底而能夺位成功”的先例。

过往的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等等,都早已拥有一批效忠于己的文臣武将,并在明争暗斗中击倒敌人,才能夺取“本来”不是自己的皇位。

看来,张皇后若真决意只靠召太子进宫而图谋废立,要么是没读过历史,要么是万不得已的困兽之斗。

另一个版本的故事

在另一个版本的故事中,张皇后就曾试着先与皇太子谈判(《旧唐书·越王系传》)。

张皇后并无意推翻太子李俶的地位,她采取更为明智的做法——先寻求与太子合作的机会。当太子不愿加入后,张皇后还只是想自行诛杀李辅国,而不是想杀掉太子。

在这个版本的故事中,越王李系的任务,始终是“除辅国”,而不是“图废立”,而太子与张皇后间也没有什么势不两立的深仇大恨。

由此推论,宝应元年(762)的事变,乃是张皇后与李辅国争取太子支持的博弈,而不是一出废长立幼的戏。在玲珑看来,这才是更接近真相的故事。

那么,张皇后、太子李俶、李辅国这三位身处乱局之中的主角,究竟会作何打算?

张皇后的视角

太子地位相对稳固,又缺乏有力的竞争者,而张皇后自身似乎也没有足够的私人班底,能再现武则天的故事。

在这种情况下要推翻太子,自己将冒极高的风险;反之,若与太子合作,进而可取得更多的权力,退而只要不犯下什么大罪,新帝也没什么理由可以诛除“皇太后”。

反观李辅国则是政治权力上与自己相近的人物。旧帝在时,双方还可保持权力平衡,但新帝上台后,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变化!

自己可不可以借机打倒李辅国,更上一层楼?李辅国会不会利用自己与新皇帝过去有一点龃龉,而斗倒自己?还是自己凭借“皇太后”的身份,将比李辅国更为有利,致使李辅国先下手为强?甚至,太子会不会害怕自己“功高难制”,乃召李辅国借机诛杀自己?

身处当下,张皇后对未来也只能猜想、怀疑,然后尽力作出较为有利的选择。

在此状况下,无论进而求权,还是退而自保,联合太子诛杀李辅国,似乎都是张皇后最好的选择,若不成,似乎也得先诛杀李辅国。

太子李俶的视角

既然太子李俶登帝位的事尚属稳妥,那就要考虑未来自身权力的独立性。

相信37岁又有历练的李俶,也想当个强势的皇帝。正所谓耳濡目染,在李俶年轻时代的回忆里,祖父唐玄宗就是位强势的皇帝,父亲唐肃宗也是位任用私人、追求强权的皇帝。

在此前提下,将张皇后与李辅国都除掉,一登帝位便用新人尽换旧人,此乃理想中之上策。若考虑到政治现实,两者只可先取其一,那“上策”便是杀张皇后,留李辅国。

毕竟张皇后已累积相当的政治基础,若再取得皇太后的身份,将相对更不好控制,若错过了帝位转移的机会,很难再找到像“将图废立”这样强力的罪名。

而李辅国说到底也只是个宦官,身份低贱,更好找罪名,相对还是好处理,君不见李辅国纵使斗倒了张皇后,还是在两个月后失势?

反之,若杀了李辅国,而让张皇后以“皇太后”的身份独大,那对太子而言应当是最差的结果(下策),还不如先让张皇后与李辅国继续互相制衡,待登帝位后再从长计议(中策)。

所以,太子会拒绝张皇后的意见,也是情理之内。

尔后,不论太子是积极地意图先诛张皇后,以成就“上策”,或是消极地因张皇后执意要杀李辅国,所以为免落入“下策”的状况,转而支持李辅国诛杀张皇后,也都是合理的发展。

李辅国的视角

至于李辅国,不论他是否早已想诛杀张皇后,单单听到张皇后执意要杀自己的消息,就必须争取太子的支持,发兵进宫。

因为,万一太子被皇后召进宫,那不论太子主观意愿如何,李辅国都没立场对抗皇后、太子与越王的联合,被诛杀已是必然之事;反之若太子站在自己这边,那么事成后要给皇后与越王安插图谋废立的罪名,并不困难。

而且正如前述,太子在张、李两者只能取其一的状况下,选择李辅国较为明智,因此最晚在得知张皇后执意诛杀李辅国时,太子也将与李辅国站在一起。

当然,这一切都以张皇后对太子没有不可合作的深仇大恨,以及太子、皇后、李辅国都尚属理智为前提。不过,像这样的前提,对宝应元年(762)事变的几位主角而言,似乎不难达成。毕竟在政治上,没有不能合作的敌人,尤其是对那些老练的参政者而言,更是如此。

无论是张皇后要杀李辅国,还是李辅国要杀张皇后,或是太子与李辅国合作杀张皇后,也就不过是场宦场求生的战争,各有各的正义。

整个故事很难去指责谁是阴谋家、谁是败德者,因为,这终究不是一个“废长立幼”或“篡夺名正言顺太子地位”的故事。

试想,如果太子在宝应元年(762)夏天与张皇后合作,那权势熏天的李辅国,是否还能活过那年夏天?在这扑朔迷离的宫廷纷争中,有许多谜团和猜想,已埋没在九泉之下。

朱祁镇为何杀张太后呢?

明仁宗诚孝张皇后,乃是明朝第一位皇太后、太皇太后,其历经六朝、辅佐祖孙三代帝王,在确保皇位顺利交接的同时,一定程度延续了?仁宣之治?,后人甚至给予其?女中尧舜?的高度评价。可惜的是,诚孝张皇后的过早去世,使得王振得以干预朝政,进而导致了明朝中衰的?土木堡之变?,却是不知?朱祁镇杀张太后?从何说起。

辅佐祖孙三代帝王,可以预政而不预政

诚孝张皇后是指挥使张麒之女,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高炽被立伟燕王世子之后,张氏被册为世子妃。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朱高炽被立为太子之后,张氏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太子妃。

明仁宗朱高炽虽是嫡长子,但却因身体肥胖不善骑射而不被朱棣喜爱,因而在议立太子时曾一度想要废长立幼,以汉王朱高煦为太子。朱棣虽不喜太子,却极为喜爱皇孙朱瞻基,对孝谨温顺的张氏也极为满意,因此张氏便时常带朱瞻基入宫,不断弥补丈夫与公公之间的裂痕,可以说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张氏也是有一定功劳的。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驾崩,太子朱高炽继位,张氏被册封为皇后。朱高炽虽为皇帝,但身体却并不怎么好,因此张皇后实际上对朝政也很关心,?及立为后,中外政事,莫不周知。?(《明史?后妃传》)

明仁宗在位仅仅八月便即驾崩,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二十七日,太子朱瞻基继位,张氏被尊为皇太后,而她也成为了明朝的第一位皇太后。虽然朱瞻基继位时已经26岁,但?宣德初,军国大议多禀听裁决?,正是在张太后的辅佐下,才确保了权力的顺利交接。

不过,在朱瞻基逐渐熟悉朝政,政事运行平稳之后,张太后便就此放手交权,不再过问。此后,朱瞻基废胡皇后而立孙氏,张太后对此虽然不满,却也没有过多干预,只是常常将其召到清宁宫居住,暗中关心一番罢了。

宣德九年(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驾崩,由于当时的太子朱祁镇年仅九岁,因而宫中有传言将立襄王朱瞻墡为皇帝。虽然朱瞻墡也是张氏的儿子,但她还是召集大臣到乾清宫,指着太子道,?此新天子也?,这才使得朱祁镇顺利继位,而张氏则被尊为太皇太后。

由于天子年幼,因此便有大臣请张氏垂帘听政,结果张太后却说,?毋坏祖宗法。第悉罢一切不急务?。虽然朱祁镇在位前七年,张氏对朝政也极为关注,但她并未过多干预,而是以英国公张辅和杨士奇、杨荣、杨溥及礼部尚书胡濙为主要班底,维持朝政运转,她则更多起到监察作用。

正如何乔远所言,?张太后当宣英之际,可以预政而不预政,视汉唐女主何如哉?,张太后先后扶立祖孙三代帝王,并非没有机会擅权干政,却始终没有触碰那道红线,可见其胸襟。

在世时延续?仁宣之治?,去世后王振擅权酿成?土木堡之变?

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早期,内有太皇太后张氏掌握大局,外有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辅政,从而不仅确保了朝政的顺利运转,且一定程度延续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当时,朱祁镇虽然宠信王振,但有太皇太后张氏的压制,王振倒也不敢过于放肆。

彼时,张太后经常派人到内阁询问政事,一旦得知王振独断专权,便马上将王振找来痛批一顿。根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一次,张氏将王振找来,王振跪伏在地,张太后怒道,?汝侍皇帝起居多不律,今当赐汝死?,众女官应声而起,刀剑顿时便架在了王振脖子上,直到朱祁镇和五大臣全都跪下求情,王振这才得免一死。

李亨的张皇后,为何被称为祸国的妖后?

因为她在李亨的政治生涯上曾多次表现出极强的统治愿望。企图走武则天和韦皇后的道路,将当时朝廷内外搅的鸡犬不宁,作下诸多恶行,所以人们一提到她就会用祸国殃民来形容他。

李亨还是太子的时候,李隆基对他极为防范,经常以各种各样的名义来找事。而李亨的太子妃和另外一位侧妃就因为莫名其妙的小事被诛杀了,只留下表面纯良无害的张皇后。当时的她还只是一名良娣而已,但因为演戏技术高超所以留住了性命,而她也成为李亨后宫中唯一一个比较有地位的女人。安史之乱发生后,李亨跟着老父亲逃亡的时候顺便也带上了她,当时她还怀孕了,一路奔波硬是没掉队。

当时李亨北上去灵武平定叛军时,她也跟着一起了,对李亨照顾的是无微不至,甚至她生完孩子刚三个月时候就不辞辛苦为将士们缝缝补补,不了解她的还以为是贤妻良母呢,其实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自己的将来打算,李亨在灵武称帝最高兴的莫过于她了。然而她还是装着一副圣母样,甚至还要作出一副要保护李亨的样子,实在是装的的太过了,大将军勇士都在帐中还需要用的一个软弱无能的女子吗?

李亨带着儿子李豫等人平定了叛军回到都城长安,并且将李隆基也接了回来,李隆基回来后宣布退位,李亨正式称帝。李亨成为名正言顺的皇帝后封赏了很多人,将张良娣立为了皇后,大儿子李豫立为皇太子。张皇后虽然高兴自己终于成为了一国之母,以前的辛苦也算没白费,但是自己的儿子没有立为太子就让她很生气,于是联合宦臣李辅国等人想杀了太子李豫。但是李豫也不是等闲之辈,他识破了张皇后的野心后直接将他们一举歼灭,张皇后的一生也算到了头。

李辅国一个唐朝太监,竟然当着唐肃宗的面,杀了张皇后,他哪来的胆量?

当时李亨快要病死了,李辅国掌握朝政。张皇后和李亨算是患难夫妻,当时李林甫当政,他对李亨这个便宜太子并不喜欢,是以次次想着加害太子,可是张皇后防范严密,一概吃食饮水都有专人看管,连婢女都不用,安史之乱后,张氏又劝李亨抓住时机,收回长安,李亨才当了皇帝,因此深爱张皇后。

可是张皇后志向远大,她有个偶像,韦皇后。一样的陪丈夫摸爬滚打,一样的患难与共,最后当了皇后,为什么不能像韦皇后一样把持朝政呢,再说李亨全无主见,一切事务还得靠自己,于是张皇后勾结李辅国,一手遮天。

张皇后的第一步就是让自己的名声合法化,她撺掇李亨在自己的皇后后面加上一大段说辞,大意是皇后十分圣明,可以和皇帝一般上朝什么的。当初武则天和李治一起共称二圣,如今张皇后也想这样了。

张皇后还让李亨把她的儿子封为太子,当时的太子是李俶,可是太子素有贤名,轻易废不得,而她的两个儿子早早死去,没了指望。于是张皇后又想直接把李俶杀了,立一个自己拿捏得住的孩子当皇帝,与属下合计一番,开始她的动作。

可是李辅国不想和张皇后分这个大饼,他的想法是,先保住李俶,塑造自己忠君爱国的形象。到时候李俶继位,定会报答自己,于是张皇后的计划失败,逃到李亨病床前,李辅国没放过她,当着李亨的面,把张皇后给杀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62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