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唐太宗为什么拿不下高句丽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高句丽的都城平壤城(今朝鲜平壤)位于大同江口附近,易于受到来自海路的进攻,因此,在唐太宗征高句丽以前,汉武帝灭卫氏朝鲜之战和隋场帝征高句丽之战,都是采用水陆并进的战术。唐太宗征高句丽之战,很明显是借鉴了前代的战争经验,也采取水陆并进的战略。但是,由于唐太宗君臣都具有稳扎稳打的战略思想,唐朝的水军不是像前代一样直趋平壤,而是配合陆军的作战,自山东的东莱出发,经大谢岛、龟岛、鸟胡岛,至都里镇后沿海岸东行,最终进攻位于今辽宁金县东的高句丽卑沙城。
这就使水军的优势不能得到全面发挥,不能因对高句丽都城平壤构成威胁而有效地牵制高句丽的有生力量,这不能不说是唐军的一种战略失误。
由于皇帝本人亲临前线,因此在唐军第一次征高句丽时,将军大臣们有意无意地确立了步步为营、攻城掠地、稳扎稳打的战略思想,毕竟皇帝的安危是他们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种战略思想指导下,唐军在渡过辽河以后,分兵攻克高句丽在辽东半岛的各主要城池,取得了相当大的战果。可是,这种稳扎稳打的战略思想,却制约了唐军扩大战果。
唐太宗亲征之役,唐朝对战争的方方面面都做了十分充分的准备工作,事先还派出职方郎中陈大德出使高句丽,作军事地理方面的情报工作。鉴于隋征高句丽以征兵为主,士兵不愿远出辽东作战,使战斗力受到影响,唐太宗亲征之役改以募兵为主;有鉴于隋军数量庞大导致后勤补给十分困难,唐军动员的部队不到20万人。
应该说,这些战略思想都是正确的。正因为如此,唐军利于速战速决,迅速突破敌军的防线直逼高句丽首都,而不宜于攻城掠地、稳扎稳打。在夺取高句丽辽东诸城之后,唐军一方面不得不分兵把守,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集中优势兵力准备迎击来援之敌和进一步进攻,兵力就已显得不足。可以说,唐朝君臣在战役中确立的稳扎稳打战略思想与其出征前确立的战略思想本身就是相矛盾的,这使唐军在辽东获得一定战果之后,很难继续按稳扎稳打的战略思想进一步深入,最后因为安市城的久攻不下,使战争的节奏一下子慢了下来,没能像预期的那样在冬季来临之前结束战斗,不得不半途而废,自动撤军。
攻城掠地、稳扎稳打的作战方法难以达到作战目的,必然导致兵力的分散、消耗,导致作战时机的丧失,这在驻桦之战后表现得尤其明显。
当时高句丽国的兵力总数有30余万,后来渤海国的大门艺回忆说:“昔高丽全盛之时,强兵三十余万,抗敌唐家”。驻桦一战被歼15万,再加上别都国内城、汉城也都需要重兵驻守,唐太宗出征前曾命令“新罗、百济、奚、契丹分道击高丽”。高句丽在朝鲜半岛的南部边境地区受到来自新罗、百济的进攻,也肯定要驻重兵把守,因此,留在首都平壤的守军最多不过数万人,大败之后惶惶不可终口,加之泉氏政权内部原本就矛盾重重,如果唐朝大军挟主力决战全歼敌军之威,直逼平壤城下,应该能一举灭掉高句丽。
况且,在唐军取得驻桦山大捷之后,“高丽国振骇,后黄城及银城并自拔,数百里无复人烟”,辽东半岛的高句丽部队慑于唐军的威势,已经主动后撤,放弃了辽东诸城,退守第二道防线即鸭绿江防线,唐军此时取道鸟骨城进军鸭绿江已经不会遇到任何抵抗。但显然,唐太宗作为唐军的最高统帅,却未能把握住这一十分有利的战机。
唐太宗征高句丽之役失败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战略上要求稳扎稳打,这一点古代史家也已经指出,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在分析唐太宗征高句丽之役失败的原因时说:“太宗之定天下,多以出奇取胜,独辽东之役,欲以万全制敌,所以无功。应该说,胡三省的评价一语中的。
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那么厉害的一个人物都没有打下高句丽而唐高宗却打下了呢,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其中的原因。
在其中呢,值得注意的是,高句丽与以往的外敌是不同的,因为它既不是小国,也不是游牧民族,而是一个高度成熟的农耕政权,它们有城池176座,人口近70万户。不同于游牧民族是靠天吃饭的,高句丽的发展也是相当稳定的,它们是这样想的,一旦中原的王朝发生动乱,它们就会伺机而动。同样的,要想一战灭掉这样的政权是相当困难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军事为辅,政治为主了。
百济呢它是不比高句丽弱的,这个地方有200余座城池,人口呢,约有76万户。可是在公元660年的时候,苏定方他带着10万唐军一下就歼灭了百济。为什么会这样容易呢?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当时百济皇族发生了内讧。百济王带着太子转到了北方,留守的二王子却趁机就称王夺权了。当时皇太孙也在场,他担心自己的叔叔打退唐军以后会呢就会清理自己,于是他就带着自己的手下去找苏定方投降了。
在唐太宗时期呢,高句丽的内部一直都是很稳定的,没有出现过“带路党”,不像苏定方攻打百济的情形的。所以呢,唐军就不得不一个城池一个城池地征讨,但是这种硬碰硬的方式消耗是非常巨大的。不仅如此,唐太宗他还为了保持“仁者之师”的形象,对攻下的城池秋毫无犯,甚至他还发放粮食给贫困百姓,对这些人非常好,这加大了当时唐朝的后勤压力。
其实呢,唐太宗还是希望用诚意换来高句丽军民的投降甚至反戈一击的,可是结果并不是这样的,新城、安市、建安三座城池一直在坚守,导致了唐军始终也无法攻下。
而在唐高宗时期呢,高句丽内部也发生了很大的动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这个也为唐高宗打下高句丽提供了胜率。所以唐高宗就很容易就打下来高句丽,他当时的时机是非常好的,如果唐太宗当朝的时候有这个时机,那么他也一定会打下高句丽的。
李世民曾经有一个很仁爱的举动,他命长孙师出使高句丽,把隋朝三次征讨高句丽时阵亡的将士遗骸收集起来统一埋葬。
唐军先后攻下盖牟、辽东、白岩,并与驰援安市城的高句丽援军展开激战,史称“驻跸山之战”,唐军以3万军队歼灭高句丽军队15万,生擒主将高延寿、高惠真,可以说是一场大胜。
唐太宗先是派人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但却遭高句丽权臣、莫离支泉盖苏文拒绝,漠视唐朝,小兄弟不听话,总要教训一下的。何况这区区之地,对于军力强盛的唐军而言,根本没有放在眼中。事实也确实证明,唐军的强大确实不是吹嘘的,六万人包了十五万人的饺子,两千多士兵的伤亡共歼灭高句丽军队约五万多人,而且攻下城池十余座,剿获战略物质无数,还强迫7万多高句丽人迁入唐朝地域,成为唐朝的子民。杀得对方屁滚尿流。
七月唐太宗移营安市城东岭,八月又移至城南,后继续围攻安市,近七万大军,李世民坐镇,没费吹灰之力,一战高句丽被打服了,高句丽损失惨重,以前占领中原的地方也被收回了,高句丽赶紧服软,停 别发了我服了。但短时间内未能攻克,直到九月十八,太宗见天气日益寒冷,粮食将尽,不宜再攻,下令撤军。
等到了高句丽境内有发现当地的城镇要塞全都建在辽东丘陵、绕河谷和朝鲜的群山之中。如果待其一统朝鲜半岛的话,就是心腹大患了,所以自隋朝开始就不断征讨高句丽,唐太宗李世民也是想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隐患才出征高句丽。只能一个个的打,根本没有灭亡突厥时那种一战成功的机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62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