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楚霸王项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楚汉战争时期的项羽,可谓英武绝伦,叱咤风云。可是,本应定鼎天下的一代雄杰“西楚霸王”,却在垓下之战中,一败涂地,自刎于乌江。可惜!可叹!
项羽之败,古往今来,令很多人为之憾叹。李清照诗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但叹息归叹息,若把历史往事捋一捋,可知其中的夙因是早就注定的。
一、有功不赏,失将士。
项羽行军征战,打了胜仗,往往不论将士们的功劳;攻城掠地得了地盘,一般也不给将士们好处。
韩信就说,项羽这个人为人还是挺不错的,很关心体贴人。当有的将士生了病、受了伤,他会亲自探视,甚至会为之痛苦得掉下眼泪。
可是,当将士们有了战功,应该封土赐爵时,他却把印信捏在手里抚来摸去,以至于弄得印信的棱角都圆了,也舍不得给部属。
项羽恋恋不舍地抚摸着大印(漫画)
由此可见,项羽就没想过,将士们跟着他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不是为了荣华富贵,不是为了封妻荫子,不是为了光宗耀祖,谁会舍身疆场?可是,项羽该封的不封,该赏的也不赏。
这样,久而久之,还能有多少人真心实意地为他服务、出力,与他同心同德?即使有,大多也只是迫于他的威慑力而不得不佯为顺从。
项羽与他的将士(剧照)
当熬不过时,该叛逃的就叛逃,该离弃的就离弃。如大多诸侯游来荡去,一会儿跟着他,一会儿抛弃他,不能忠于他。
因此,陈平说:“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二、疑忌谋臣,失膀臂。
范增是居巣(今安徽巢县)人,“素居家,好奇计”。项梁起兵时,已经七十岁的范增进入了项梁的军帐,随从项梁、项羽征战疆场,很想成就一番事业。
范增看问题高屋建瓴,切中肯綮。他曾建议项梁,拥立一位楚国君主的后代以为号召,就会众望所归。项梁照办了,得到了楚人的拥戴。
刘邦进入关中后,他曾对项羽说:刘邦在老家时,一惯贪财好色。现在入了关,居然秋毫无犯,一个铜板不拿,一个女人不碰,可见其野心不小,应该切实关注他。
范增与项羽(剧照)
项羽对范增也很敬重,尊他为“亚父”。然而,这位“亚父”却被刘邦轻而易举地离间了。当项羽的使节到刘邦军中时,刘邦备盛宴款待。
可是,正要入席时,刘邦装出惊慌失措的样子说:我们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呢,原来是项王的。随之撤去盛宴,用劣等的食物打发了那个使者。
这样的计谋,可以说是很“初级”的,但是项羽居然中计。范增是何等精明的人,觉察到项羽疑忌自己后,便对项羽说:“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然后拂袖而去,死在了回家的路上。
可以说,唯一的、全力扶持项羽的重要谋臣的离开,使得项羽的事业“缩”了大半。刘邦后来也总结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再如,当初,项羽曾派陈平率军攻打殷王,陈平未动干戈就劝降了殷王。当殷王又投降了刘邦时,项羽就怪罪陈平,把陈平叫到面前,大加训斥,并扬言要杀掉陈平。
陈平(剧照)
受到训斥的陈平预感到,若继续在项羽手下呆下去,必将凶多吉少,小命难保。于是,他就找了个机会投奔了刘邦。如此的不能容人,不能理解人,谁还愿意跟着他干?
三、放弃咸阳,失业基。
项羽占领了咸阳后,放着现成的皇帝不做,现成的帝都不住。先是烧杀抢掠一番,然后带着金银财宝、美女,跑回彭城当“西楚霸王”去了。
当时有人劝说项羽:关中地势险要,土地肥沃,是建立王霸之业的好地方,最好不要回江东。项羽听后,竟然满不在乎地说:富贵了,不回到家乡荣宗耀祖,就如同夜晚穿着锦绣的衣服走路,谁能知道?
项羽不主张“锦衣夜行”(剧照)
项羽东归的决心定了后,有人讥讽说:怪不得人们说楚人是猴子戴王冠成不了大事,果然如此。已经被胜利冲昏头脑的项羽,听到这种讥讽他的语言,哪能容忍,于是下令追查讥讽他的人。查出来后,项羽就将讥讽他的韩生扔进锅里煮了。
如此的眼界、气量,能成就多大的事业?可想而知。
四、杀死“义帝”,失信义。
项羽早就对楚怀王(楚怀王之孙熊心,仍被项梁立为楚怀王)有成见。当初,项羽一再要求进军关中,但楚怀王就是不肯答应。后来,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统帅军队援救被秦军攻打的赵国。
楚怀王熊心(剧照)
过程中,当项羽发现宋义别有用心,停军不行时,一怒之下擅自杀了宋义。之后,就再无人能辖制项羽了。
灭亡秦朝之后,为了能让自己这个“西楚霸王”名正言顺,项羽就把楚怀王改称为“义帝”。从表面上看,“义帝”比王大,有封王赐爵的权利;实际上,所谓“义帝”,不过徒有虚名罢了,分封诸侯王的大权完全操控在项羽手里。
后来,项羽把“义帝”赶出彭城,流放到江南。然后,暗中派人杀死了“义帝”,真正达到了“政由羽出,号为‘霸王’”(司马迁之言)的目的。
“义帝”已经成了摆设、傀儡,何苦要他的命!此种作为,自然引发了人们的强烈不满。郦食其就说:“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
郦食其(剧照)
而刘邦则借机鼓动诸侯反叛项羽,并纠合诸侯攻占了彭城,导致正在进攻齐国的项羽不得不回师援救彭城,从而影响了征伐齐国的战事。
自此后,随着信义的丧失,项羽渐入孤立之境。
五、看重颜面,失性命。
表面上看,项羽很强势英雄,“长八尺余,力能扛鼎”;征战中常常耀武扬威,身先士卒,所向披靡。
其实,项羽是个内心很脆弱的人,是个很爱颜面的人。爱颜面的人,内心大都很脆弱。他们受不了半点伤害,受不得半点怜悯,为此,就豁出性命护卫自己的颜面。为了颜面,一切都是可以弃之不顾的!
自刎乌江的项羽(图景)
项羽的自刎乌江,很大程度上是出于颜面的考虑:“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为什么无颜相见呢?除了因兵败垓下而心中有愧外,更在于他接受不了那份来自别人的怜悯!否则,颜面何在?
既然如此,那就顾不得什么江山社稷了,顾不得江东父老了,那就只好来世再见了。于是,一道寒光闪过之后,项羽的时代结束了。
不能满足将士的愿望,也不能信用忠实的谋臣;不懂得占据要地而建王霸之业,也不明白如何张信义于天下;而且,把颜面看得比生命都重要,这样的人,这样的英雄,自然就很难成就功业。
主要参考文献:《史记•项羽本纪》、《汉书•高帝本纪》
项羽,勇猛过人,被誉为是?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可谓是一个英雄人物。同时他也是兵家中?兵形势?的代表人物。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秦朝施行暴政严法,当时百姓苦不堪言,从而发生了农民起义和原六国贵族起义。其中项羽和其叔父项梁的反秦义军不断壮大,发展很快。
项梁死后,项羽就成了这支反秦义军的首要人物,并且项羽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大败秦军主力,不仅让秦朝无力再战,秦朝也因此名存实亡。而且项羽经此一战,也点定了项羽在诸侯间的霸主地位。
而秦朝在农民起义和贵族起义的打击下,最终秦朝走向了灭亡,项羽在秦朝灭亡的过程中,是作出很大贡献的。秦朝灭亡后,项羽虽然没有称帝,但是他却称为?西楚霸王?,实力和地位犹如皇帝。
同时他大封诸侯,刘邦此时被封为汉王。但因为项羽分封诸侯没有考虑原有诸侯的利益,此时他大封诸侯只是对诸侯实力经营重新组合。他对自己的心腹大力加封,而对不是自己的心腹则没有考虑他们的利益,所以很多诸侯对项羽很不满,为以后项羽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后来汉王刘邦和项羽相争,开始的时候刘邦屡败于项羽,但是刘邦因为后方很稳定,所以很快就能东山再起。后刘邦又让韩信带兵,刘邦实力也有所增加。
到楚汉相争的最后,汉军对项羽重重包围,项羽兵败,项羽兵败后,本可过江,但是项羽却不愿过江,还是在乌江自刎了。
那项羽为何乌江自刎呢?
首先,垓下之战是项羽和刘邦的终极之战,项羽败了,这次一败很难东山再起。因为此战之后,项羽就算过江,刘邦也不会放过他。毕竟项羽对刘邦的威胁太大了。
项羽若过江,刘邦就会全天下的捉拿项羽,项羽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被发现,何谈在东山再起呢,到时再被捉住,岂不又要受辱。
项羽虽然刚愎自用,但他认为他终究是个英雄,英雄又怎愿受辱呢!
其次,当初项羽带着江东子弟兵所向披靡,楚军也威震天下,江东子弟跟着他的时候还是好好的,但垓下之战后,江东子弟所剩无几,项羽和江东子弟不仅没有衣锦还乡,而且也没有得到天下,同时多数战死。
勇猛无比的西楚霸王,他觉得愧对江东父老,过江后又怎么面对江东父老呢!
其次,项羽虽然刚愎自用,但是他个人武力是很强的,他觉得自己是英雄,可在楚汉相争中,本来刘邦实力不如他,但是结局他却失败了。
作为西楚霸王项羽这样英雄人物,在那重重包围的情况下,只有战死的西楚霸王,没有逃走的西楚霸王。所以项羽会乌江自刎。
霸王别姬指西楚霸王项羽战败后与其宠妃虞姬诀别的历史故事。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汉高祖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霸王别姬的故事楚汉相争,诸侯多叛楚归汉。汉王听从张良等人的计策,与诸侯会合击楚。当时楚王屯兵垓下,兵少食尽,被汉王军队重重包围。霸王项羽夜不能寐,忽听四面楚歌同时响起,原来此为张良的计谋。他知道项羽军士都是楚地人,于是便命汉军高唱楚歌,以动摇楚军军心。
项羽听后大惊,叹道:“难道汉王已经得到楚地?怎么他军中楚人这么多?”于是起床,在帐中饮酒。霸王有宠姬虞姬和乌雅骏马,乃慷慨悲歌,他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和歌而舞,霸王见此情况,自知将败,泣泪数行。左右见霸王别姬也都凄然泪下,莫能仰视。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天下而起的“楚汉之争”,项羽的妃子叫虞姬,好象是最后一场战役了,然后楚王项羽那方可能都知道自己输了,那天晚上都唱着楚歌---四面楚歌!
而项羽自己与虞姬喝酒唱歌,然后好象虞姬被他说的自杀了---有一首歌,只记得“虞姬虞姬奈若何”!在最后项羽自己也在一条什么河边自杀了!所以有了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而后人就根据这个而写了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历史典故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闯,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有美人名虞”,但是并没有以后世流传的“虞姬”其名称;直到唐《括地志》等书才出现“虞姬”其名。当然,“姬”只是代称,并非虞姬的本名。五代时期的词牌名则干脆以“虞美人”嗯之。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
其中《楚汉春秋》一书乃汉初陆贾所着,至南宋时亡佚。毫无疑问,司马迁着《史记》时参考过《楚汉春秋》一书:“盖司马迁撰《史记》据《楚汉春秋》,故其言秦、汉事尤详。”(王利器)可是,《楚汉春秋》中记载的“美人和之”的和歌,注重细节兼好奇的司马迁却没有录入《史记》。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从《楚汉春秋》中引录了这首和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妄何聊生。
一直以来,就有人怀疑这首和歌是后世的伪作,理由是秦汉没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诗。但是,
《汉书·外戚传》记录的戚夫人哀歌却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子为王,母为虏,终日春薄幕,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记录的秦时民谣也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因此,《楚汉春秋》所录的这首和歌并非伪作,应无问题。
《楚汉春秋》和《史记·项羽本纪》是“霸王别姬”故事的最早记载,二书都没有涉及虞姬的结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来,否则就不会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虞姬自刘情事,就不会至唐时尚有“项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战,四面楚歌声中,饮剑楚帐只能是虞姬唯一的结局。
扩展资料: 《楚汉春秋》和《史记·项羽本纪》是“霸王别姬”故事的最早记载。二书都没有涉及虞姬的结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来,否则就不会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会至唐时尚有“项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战,四面楚歌声中,饮剑楚帐只能是虞姬惟一的结局。
通说以为:“霸王别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项羽感天动地的爱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国文学的字里行间,定格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成为中国古典爱情中最经典、最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
对历史事件的追根溯源,揭破真相,只能依赖于对原始文本的读解。仔细玩味虞姬的和歌,我从中发现了这个爱情故事的疑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典故霸王别姬
项羽绝对称得上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大将之一,自24岁起兵开始,历经了70多场战斗可谓是百战百胜,但最终还是落了个自刎而死的下场。
而他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从内部原因上来看,项羽身为天之骄子,及冠不久就成就了霸业,难免刚强直爽,胸无城府。征战无数的他过于暴戾,在进入秦王宫之后大肆屠烧,不得民心。最重要的是,相比于刘邦来说他缺少政治敏感度,最后陷入了了四面楚歌的困局,其实他大可东渡乌江从头再来,可是他却只因为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就自刎而死。
从外部原因上来看,地理条件对于战争的成败也有很大的影响,被封为汉王的刘邦占据巴蜀之地,这些地方自然条件好,经济发达,战略地位也很重要。项
羽在占据秦国都城之后,把这三座城池分封给了他人,自己却以贫穷的彭城为都,这个地方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地势平坦,易攻难守。
一、项羽失败的内部原因:其刚愎自用的性格和过低的政治觉悟注定难成大业
(1)政治选择的错误:
项羽在推翻秦王朝的暴政之后,并没有像秦朝那样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王朝,而是延续了战国时期的分封制。
他把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好的地域划分给了自己的亲信,把之前的六国贵族后裔发配到了偏远的地方。显然这最终导致了旧贵族与项羽集团之间的矛盾。
对于刘邦的分封更是错上加错,项羽认为巴蜀地区地势险峻,无法对他的统治造成威胁,所以就把这个地方分封给了刘邦。他的这个做法大大忽视了这个地方的军事价值,此地乃是一块绝佳的易守难攻之地,并且还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于刘邦之后的军事活动来说这块宝地,是一块绝佳的军事后方基地。
更难想象的是,他竟然把关中地区一分为三,分别安排给三个人统治,当时秦朝刚刚被灭,很多百姓心中的不满还没有被安抚下来,因此这三个人在当地十分不得民心,刘邦瞅准了这一机会,趁机攻占关中地区,并且一步步做大起来。
总之,项羽对于土地的不当处置,使这个本来统一的国家渐渐走向了分裂,这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注定了项羽之后失败的结局。
(2)过于迷信武力:
在《项羽本纪》中曾记载,项氏世世代代都是楚国的将领,从这方面我们可看出,他出生于武将世家,家世显赫又得到了季父的培养,显然是一个人中龙凤。但是,虽有万夫不当之勇的他,并没有为自己制定出明确的战略目标。
从他用武力推翻秦朝的统治之后,“分土为王”就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他的这种做法,除了使刚刚统一的天下又一次陷入混乱,还导致他不得不利用武力到处去镇压,在讨伐齐国田荣时,刘邦趁此机会占领了楚都彭城,之后项羽率领3万精兵回救,但是后方却被汉军将领突袭。
与此同时,韩信正在消灭北方六国,拉拢项羽阵营的大将,慢慢的,汉军形成了对楚的战略包围。没有固定后方补给的项羽粮草殆尽,被破签订了《鸿沟合约》。
合约签订后,他再也没有想过另一步动作,只得率领军队东归,而刘邦却接受了张良等人的建议,撕毁了合约,出兵讨伐楚国,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3)不得民心:
在《高祖本纪》中记载,项羽在到达秦王宫之后,就开始组织士兵大肆烧杀抢夺,屠戮百姓无数。而刘邦此时却与秦朝的父老《约法三章》。显然百姓们的内心更倾向于刘邦,争相把自己家的牛羊酒食献给军队,但是刘邦却拒绝不享受,于是,当时的秦朝百姓“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除此之外,他还除掉了义帝,虽然他已经起兵造反,但他还算是臣子,这样一来,他相当于犯了“弑君之罪”,那么任何人都有了起兵攻打他的理由。
总之,项羽失败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得民心,在与汉军的“垓下之战”时,汉军之所以可以找到他,就是因为有一老农为刘邦指路。
(4)用人不明:
项羽所亲信的近臣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过去楚国的宗亲故旧;
另一类为楚国之外的人
项羽有着浓厚的宗亲意识,比如说他手下的项伯、项佗,项庄等人都是他过去的亲信。
其实,一开始他身边是有很多人才的,比如说韩信、陈平、龙且、范增等,但渐渐的这些人都离他而去了,最后只剩下过去的宗亲贵族。
这些人之所以离他而去,是因为项羽本身性格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分不清楚忠臣和奸臣不善于纳谏,渐渐的很多人都和他产生了隔阂,最终离他而去。
英布本来是项羽的爱将,多次以少胜多战功显赫,被封为九江王。但到了后期,项羽多次向他调兵,他却称病不出。因此项羽埋怨他,于是便派使者去召见他,在这种情况下鲸布更加害怕,不敢前去 。正好刘邦派使者来劝降,于是他便“反楚归汉”了。
除了这些人之外,他的宗族也是如此。
虽然项羽十分信任项氏家族,但有些人甚至成为了内奸,项伯在楚汉相争时曾多次帮助刘邦,本来函谷关时项羽完全可以战胜刘邦,但是项伯为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情,泄露了军机,还和刘邦成为了儿女亲家,最终导致鸿门宴时刘邦顺利逃走。
二、项羽失败的客观原因
(1)战略地理原因:
纵观历史上的君主,没有一位不是认真挑选都城所在地,都城对一个国家来说十分重要,有了稳固富庶的根据地才能在战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项羽选择的根据地是彭城,在现在山东商丘地区,这个地方春秋时期属于宋国,土地贫瘠物产匮乏,完完全全的穷乡僻壤之地,经济相当落后。
项羽把其他广袤的领土分给了九江王等人,而自己却占据着贫穷的楚国九郡,因此他的立国基础相当薄弱,无论是兵力还是经济都无法与刘邦的汉军相抗衡,尽管江东八千子弟骁勇善战,但也难敌装备完善的10万虎狼之师。
另外关中平原被群山环绕,形成了易守难攻之势。相反项羽所居之地,地势平广,虽然有利于步兵和车队前进,但是也造成了防御困难。
韩信在之后受到刘邦的命令,率兵南下进入楚国境地之后,势如破竹,一直打到广陵,都没有受到有力的抵抗,这场军事活动把项羽在淮北后方的巢穴摧毁殆尽,让他陷入了无法补给粮草的境地。
(2)经济地理原因:
经济发展对于军事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楚汉战争之中,项羽没有能够占据有利的地理条件,也导致了后期军事活动无法顺利运行。
当时,敖仓是秦末关东最大的粮仓,一开始,刘邦正是守住了此地,才顶住了项羽的主力进攻,使楚汉战争转入到相持阶段。
在项羽攻破此地之后,汉军屡战屡败,但是项羽在胜利之后却没有意识到这个地方的重要性,刘邦趁此机会,又一次攻占敖仓,把主力军队都调集在此严加防守。
项羽这一生虽然短暂,但也十分辉煌,在很多原因的融合之下,他没能坐上至尊宝座,但他到底还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成功在于年少成名,气势辉煌,但他失败也在于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58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