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魏蜀吴三国平分天下,第一个被灭的为什么会是蜀汉

以史为鉴 2023-06-22 10:43:46

魏蜀吴三国平分天下,第一个被灭的为什么会是蜀汉

对魏蜀吴三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刘备在东汉末年时期不断招兵买马,广纳贤士,请出了卧龙凤雏等能人的相助,手底下还有关羽张飞这样的猛将,于是不断的扩充领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蜀国。最后和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三分天下,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但是令刘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蜀国不仅没有兴复汉室,而且还是第一个被灭掉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蜀国的国力资源本来就比不过魏国和吴国,魏国占据“黄金地带”的中原之地,吴国占据着“有着鱼米之乡”美称的江南。蜀国占据着相对比较闭塞的川中与汉中,从地理优势而言蜀国明显不如魏国和吴国。蜀国在盆地和山岭之间,蜀国的国土面积与魏国吴国相比是最小的。蜀国的路是比较崎岖的,诸葛亮数次北伐都是因为,道路难走粮草供应不足而被迫中断。

此外蜀国的经济也是比不过魏国和吴国的,益州虽然有“天府之国”的美称,相比之下经济上还是有差距的。蜀国在人口、文化、军事方面也是不如魏国和吴国的,蜀国丢失了荆州,再加上经过“夷陵之战”之后蜀国国力被大幅度的消减。后期蜀国人才的断层,随着刘备的驾崩之前的文臣和武将老的老死的死,这个时候的蜀汉朝堂出现了后继无人的情况。

虽然当时的姜维也在力挽狂澜,可是姜维毕竟不是诸葛亮,也没有诸葛亮在朝堂和军中的威望,所以咋屡次出兵北伐的时候被人掣肘。在加上当时的刘禅为王,会用无能,宠爱环衬黄皓,无法令真正的贤士入住,黄皓当时有了一些权力便干涉朝政,一心只想着往上爬。此时的刘禅已经比较昏庸,整日吃喝玩乐不问政事。

数次的北伐拖垮了蜀国的国力,蜀国和魏国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那一次次北伐希望很渺茫。两国交战不仅仅是将士在前线的厮杀还是两国国力的比拼。连年的战争使得蜀国疲惫不堪,让本来就相对弱小的蜀国国力更加匮乏。

还有一种说法是蜀国和魏国地理位置比较近,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且蜀国的魏国的战争意图比较明显,而吴国和魏国隔着长江,吴国陆地作战不突出,而且距离魏国军事中心较远,构不成太大威胁。相比之下应该先打掉这个对自己虎视眈眈的蜀国,而后期吴国已经不具备影响天下大势的能力了。

归根结底蜀国末期军事力量不足,国力匮乏加上在政治上已经趋近于腐败,蜀国内部人员的矛盾也很大。关羽“大意失荆州”和“夷陵之战”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此蜀国由盛转衰。可怜诸葛亮和姜维两代师生费尽心力只换来这样的结局,让人感到惋惜。

诸葛亮那么神为什么三国中蜀汉第一个灭亡?



说说三国,说说三国。


要数风流人物,诸葛亮更胜一筹。


但是,这样一个智慧在人们心中的体现,有利也有弊,甚至因为他的缺点造成了一系列的历史悲剧。


诸葛亮作为蜀国管理的首脑,蜀国及其管理的最终失败有什么原因吗?


01关对之死和荆州之失负有主要责任。


益州和荆州互为犄角,缺一不可。刘备入川时的安排是“我与庞士元、黄忠、魏延去西川,军师可与关云长、张翼德、赵子龙守荆州”。


这样的安排非常妥当,也足以证明对荆州的重视。


然而庞统在西川意外身亡,刘备招诸葛亮入蜀,诸葛亮却带了张飞和赵云一起,只给关羽留下了文官、武将麋芳等人。看似人多,却没有人能担负起辅佐关羽的重任。


荆州人员配备严重不足,直接造成了关羽攻打樊城时不顾过去、不顾未来的窘境,以至于吕蒙趁机“白衣渡江”。不仅丢了荆州,还让关羽丢了性命。


要知道,荆州直接面对曹操和孙权的进攻,无险可守。即使关羽是盖世英雄,两拳也打不过四手。没有得力的帮手,丢掉性命和荆州是可以预见的。


其实原因很简单:诸葛亮讨厌关羽,想看到关羽吃个像样的败仗!


毕竟,诸葛亮和刘是不同的。刘是股东,诸葛亮是职业经理人。感情上的落差是不可否认的。


再加上诸葛亮和关羽都是那种自视甚高的人,所以他们能互相欣赏的可能性太小了。


但是战争是儿戏吗?一点点粗心就是失败。诸葛亮镇守荆州安排不当,可以说关羽之死,荆州之失,主要责任在诸葛亮。


02


未能阻止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导致国力大损。


关羽之死和荆州之失是刘备出兵攻打吴栋的主要原因。然而,与吴栋一战的失败导致了蜀国国力的巨大损失。


因为关羽的死,哥哥张飞的脾气更加暴躁。战前,他被已故的将军范姜和张达杀死,他把张飞的头带到了吴栋。这坚定了刘备征服吴栋的决心。


刘备欲攻吴,赵云谏曰:“汉贼恨公,兄弟恨私。愿天下为重!”学士福琴亲自进谏:“陛下舍万人之身,而取小义,古人不取。”为了挽救,诸葛亮劝刘备放弃伐吴,在“苦谏数次”后,又率领群臣在小炉匠中进谏。


刘备为什么听不进去?


要知道,诸葛亮不仅仅是宰相,还是一个军事家将军。劝阻刘备,出谋划策是他的职责!事实上,原因很简单:


因为荆州的人员编制最终是按照诸葛亮的方案,而不是之前刘备确定的方案,所以刘备心里有委屈,诸葛亮对荆州的丢失和关羽的死感到愧疚。


在刘备对诸葛亮的怨恨消除之前,刘备是不会听诸葛亮任何关于荆州和关羽的建议的。


在国家大事的紧要关头,诸葛亮必须尽力劝阻刘备,哪怕放下所谓的脸面。


如果诸葛亮能真诚地向刘备承认错误,并计划一个更合适的报复计划,刘灿怎么会不听刘备的话呢?毕竟从关羽去世到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用了两年时间。毕竟刘备心里很清楚,复兴汉朝比给关羽报仇更重要。


夷陵的惨败,不仅消灭了蜀国的军事财富,也夺去了刘备的生命。战争的失利和国力的巨大损失是蜀国历次对魏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03


诸葛亮治理蜀国时,没有长远的打算。


评价诸葛亮:


中提到法正,“一餐之德,报复性之仇,无不报仇,有的人好杀好伤。”


有人告诉诸葛亮,建议诸葛亮向刘备汇报克制,但是诸葛亮没有处理就帮刘备纠法立下大功。可见诸葛亮实行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


蜀国遭遇夷陵之败,国力大受冲击,关羽、张飞、黄忠受损。如何尽快恢复国力,培养人才,应该是重中之重。


而诸葛亮的性格缺陷,使他“事无巨细”、“专精于一切”。没有足够的信任和授权,没有建立好的制度来管理国家,我们只想靠自己来扭转乾坤。


更重要的是,在这种人治下,只有文员,没有人才,因为每个人才都要有自己的人格,但是在诸葛亮的统治下,是不可能允许他的人格存在的。


他需要的只是执行,而且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试想,这样的管理能培养出人才吗?不仅有才华的人不愿意受到太多的限制,不愿意只做诺诺,而且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被耗尽了。


试想,一个对上级来说只是诺诺的高管,他有能力和习惯去质疑甚至改进他接到的指令和任务吗?


后果之一就是,诸葛亮不再伐魏的时候,朝廷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导致宦官造谣生事,闹了好几次,几乎没人拦他。诸葛亮能做的,就是在没有制度约束的情况下,除掉捣乱的宦官。


没有长远的治国之策,没有国力的储备,没有人才的储备,没有连年的战乱,蜀国人民幸福吗?


04


诸葛亮用人有重大问题。


前面说了,关羽丢了荆州,是因为诸葛亮讨厌关羽,因为关羽的处事风格未必能让诸葛亮满意。


换句话说,诸葛亮不会喜欢和诸葛亮想法不一样的人。诸葛亮只需要执行者,不需要聪明的下属。


魏延曾在先攻魏中提出“子午谷奇谋”。诸葛亮拒绝的理由:“这不是万无一失的办法!”


易中天解释说,诸葛亮认为魏延的想法太简单了,但即使魏延的想法很简单,但只用五千精兵作为主要配合来牵制魏军,还是挺好的。


为什么诸葛亮没有和魏延进一步商量就武断地否定了?毕竟魏延镇守汉中五年有余!可能魏延有自己的想法,当众伤了面子,所以诸葛亮不喜欢他。


这就为诸葛亮死后,杨仪和魏延之间的谋反和内斗埋下了导火索。


后来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小慎微,不敢出其不意。如果非要打,我早就从子午谷拿下长安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这说明连诸葛亮最害怕的敌人司马懿——都认可魏延的计划和他的军事能力。可是诸葛亮杀了魏延的人才,失去了这么难得的机会。


在马谡的使用上,也暴露了诸葛亮的用人问题。


马谡是马良的弟弟,诸葛亮很喜欢他。平定孟获的时候,马谡的意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诸葛亮总是带着马谡,马谡也起到了很好的参谋作用。但马谡没有独自领兵作战的经验。


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实际上是用马谡做他的总指挥官,镇守街亭。只要稳扎稳打,谨慎行事,以王平为主将,马谡为辅,守街亭岂不更好?


对于一个已经意识到自己缺陷的人才,诸葛亮非但没有保护和教导他,反而把整个战役的失败归咎于他,杀了他。以后还有谁来献计献策,努力工作?


俗话说“人不疑,人不用疑”,所以诸葛亮的性格缺陷导致他“人不用疑”,下属不是恼,就是畏。


能够接受比自己优秀的人,能够锻炼新人,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积极反思总结,善于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等等。所有的能力


05


诸葛亮不是谨慎,而是自负。


有必要单独把这方面拿出来。前面说过,诸葛亮自命不凡,清高孤傲,做事“清清白白”。


动手是为了他能控制的事情,但是这种特性放到他控制不了的事情上就成了弱点。


很少有人提到诸葛亮二伐魏失败的原因:


司马懿早就料到诸葛亮想让韩信潜入陈仓,并推荐赵昊在陈仓路口建城。这座城市只有3000名守军。


诸葛亮出兵之前,没有做任何调查。他直接出兵陈仓道。到了之后发现魏军已经设防,猛攻陈仓城。“过了20多天,也没办法了。”却说魏军接应,诸葛亮亮自退。


诸葛亮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也没有想过一切都会改变。即使是战斗,不做好侦查工作也是致命的。


民间传说总是讲诸葛亮如何戏弄司马懿,但实际情况是司马懿对诸葛亮研究很深,诸葛亮屡败屡战,而诸葛亮对司马懿的了解仅限于“司马懿足智多谋”。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诸葛亮没有把心思放在研究敌情和战局上,而是“一夜未眠,被罚二十余”。像处理内政时“万事大吉,事事光明”,这样的上司怎么可能制定出克敌制胜的作战计划?


谨慎与自负有着本质的不同。谨慎是建立在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事物的基础上,自负是建立在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的基础上。不同的基础有不同的结果,最重要的是不同的错误处理方式。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让一个被神化的历史人物回归本来面目。虽然我们无法回到过去确认这一解释的正确性,但可以肯定的是:


以史为鉴知兴亡,以人为本知得失。

魏蜀吴三国是如何灭亡的?

蜀263年被魏所灭,邓艾偷渡阴平,刘禅开门投降,不过关于公嗣为什么在兵力基本完好的情况下向邓艾一只偏师投降真的是一个未解之谜。
魏是在265年司马炎废帝自立的时候灭亡的,虽然之前因为司马家高平陵事变魏已经名存实亡,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灭亡是在265年
吴在280年灭亡……渣权后期和他女儿孙鲁班的胡作非为很好的耗尽了人才……不负众望的在晋王朝成立15年后被灭掉了…… 【我可以在这里吐槽一下司马炎么…………
差不多够100字了??

魏蜀吴三国的顺序是什么?

魏蜀吴三国灭亡的顺序是蜀、魏、吴。

蜀建立时间:221年蜀灭亡时间:263年魏建立时间:220年,魏灭亡时间:265年吴建立时间:229年吴灭亡时间:280年三国中第一个灭亡的是蜀汉,蜀汉建立者刘备在建国后第三年即去世,他的儿子刘禅在诸葛亮、蒋琬、费祎等人的相继辅佐下,维持了蜀汉41年的统治。

魏蜀吴三国灭亡内容简介:

蜀国是三国中第二个建立的国家,在汉献帝禅位后,刘备谎称曹丕杀害了汉献帝,于成都自立为帝,继承大汉的江山社稷,时间是公元221年,比曹魏晚了一年建国吴国虽然建国最晚,但灭亡的也是最晚的,所以它是三国中最长寿的国家。

吴国建立比魏、蜀晚了很多年孙权在222年,名义上依附曹魏,受爵吴王,一直到229年,孙权才在武昌登基称帝,建立吴国这时候,魏国已经是第二位皇帝魏明帝曹睿在位,蜀国则是第二位皇帝也即最后一位皇帝后主刘禅在位。

公元263年,刘禅投降了前来讨伐的曹魏大将邓艾,存在43年的蜀汉灭亡虽然邓艾是魏将,但当时魏国的大权已经都全归司马昭,蜀国实际上是亡在司马家族之手就在蜀国灭亡的第二年,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存在45年的曹魏灭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56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