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编,说起太平天国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1851年1月,屡次科考失败的洪教主在桂平金田村举起反清大旗,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胡以晃、罗大纲、曾天养、林凤祥、韦俊、陈玉成等牛人均追随天王创业,阵容相当豪华。1853年3月,即是创业两年零两月后,洪天王入主南京,占据大清东南半壁江山,与大清展开十一年的全面较量。1856年9月,“洪杨内讧”爆发,两万太平军精华死于内斗,太平天国从巅峰状态跌落至谷底。1857年5月,年轻气盛的翼王石达开(时年26岁)出走安庆,而后号召将士前来投靠。待到资本充足后,石达开不顾洪天王之苦苦哀求,率领十余万精锐出走,更让苦难深重的太平天国雪上加霜。正因为如此,一世英名的翼王石达开深受后人诟病。
自从“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的军事形势急转直下,处处被动挨打。1859年初,曾经震慑敌胆的韦俊(北王韦昌辉之弟)在内外交困下选择向湘军投降,这是第一位投降清朝的太平军高级将领。1862年6月,英王陈玉成不愿意向胜保投降,在河南延津县惨遭凌迟。1863年6月,为“拯救部下”,石达开选择去骆秉章大营谈判,表示愿意归降,但遭凌迟处死;儿子石定忠被清军用石灰石闷死。这就有意思了,石达开、韦俊、陈玉成同为太平军高级将领,为何清朝接受韦俊归降,想方设法劝陈玉成投降,却将主动归降之翼王石达开凌迟呢?就“纵横国史”看来,原因就两字,即是“价值”;他们有何利用价值。
在中国历史上,交战双方有些不成文规定,即是:“不斩来使”、“不杀降将”,算是战争的规则之一。当然,这只是规则而已,“降将不杀”,关键还是该降将还有其利用价值。例如,吕布屡次与曹操为敌,但曹孟德看到吕布投降之诚意且其武力值相当高,还是非常心动,想将其纳入麾下,做先锋大将;若不是刘备一席话,估计吕布就可以逃过一劫了。吕布乃“三姓家奴”是也,先后斩了义父丁原和董卓,但其作战勇猛,悍不畏死,曹操自然想收了他。曾经攻破长安的起义军大将朱温,唐王朝可以接受他投降,是因其麾下精兵良将多;用来对付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军和各地藩镇势力大有帮助。由此可看出,有“价值”,才能活命,朝廷才乐意接受归降。
先看韦俊有何价值。说起韦俊,也许大伙都不是很熟悉,他的存在感远没有林凤祥、曾天养、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等强,毕竟他过早投降,给太平天国效力的机会不过。但是,韦俊却是实实在在的猛将,是攻防兼备型将领,综合能力远超陈玉成、李秀成。如果他没有一点料,战略重镇武昌岂能由他来防守,而且还是两次防守武昌,击败胡林翼,击毙罗泽南,战功赫赫。很遗憾,因兄长韦昌辉之原因,“天京事变”后他便不被容纳于太平天国;陈玉成、杨辅清屡次无故寻衅,挑起内部冲突,使其渡江归顺李秀成之计划破产。
可以说,韦俊是被逼着投降湘军,大伙都很理解他。那么,湘军为何愿意接受曾经击毙湘军元老级人物罗泽南的韦俊呢?道理很简单,韦俊价值太大。且不说他的军事能力如何,单凭他的身份就很了不得,太平天国国宗、后军主将,是典型的顶梁柱级别。高级将领韦俊归降,对一向视清廷为“妖”的天国而言是致命性打击;宣告上帝向“魔鬼”妥协,拜上帝教之威望一落千丈。
再看英王陈玉成有何价值。1857年5月,愤怒的石达开决定单干,带走了“天京事变”后少有的精干尽量,太平天国危局雪上加霜。为此,洪天王决定重新组建“五军主将”制,陈玉成受封前军主将,经略湖北、安徽,保障天国西部防线安全。1861年9月,由于李秀成见死不救以及各路将领心怀鬼胎,陈玉成主持的“安庆保卫战”以失败告终,英王被迫远走庐州孤城。1862年5月,陈玉成中了墙头草苗沛霖之奸计,被押往胜保军营。
见到手下败将胜保,陈玉成很得意,将其大骂一顿:“在白云山踏尔二十五营,全军覆灭,尔带十余匹马抱头而窜,我怎配跪你。”胜保虽受到羞辱,但依然用高官厚禄来劝降英王,就如同他劝降苗沛霖一样,很舍得下血本。胜保之所以这么做,还是因为当时陈玉成具有很高价值。要知道,此时李秀成经略东南,势如破竹;东南财富重地尽在太平军之手,清廷与天国鹿死谁手还未可知。如果陈玉成能够归降,对李秀成无疑是一个巨大打击。此外,陈玉成旧部众多,能转身为朝廷效力,那简直是美不可言。不过,陈玉成不愿意投降,“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饶舌也”,后受凌迟处死。
最后看石达开有何价值。南王冯云山在紫荆山区创业时,一般都是采取“单线”式来发展教徒,深入细致地开展工作,不过,此种方式却不利于迅速壮大拜上帝教。但是,自从冯云山拉上韦昌辉、石达开、胡以晃这三位大财主入伙后,拜上帝教徒数量就呈几何级增长。可以说,石达开就是金田起义的投资者之一,其地位自然很高。在军事上,石达开善于打运动战,在杨秀清指挥下他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才干。当然,石达开最擅长的还是民政和外交。
1863年6月,石达开兵临大渡河畔,前有滚滚长江,后有骆秉章一堆杂牌军追击,处境十分不妙。此时,石达开老毛病又犯了,即是没有血战到底之勇气,老想“投机取巧”。当骆秉章伸出橄榄枝后,石达开却主动前往大营“请降”,以“全三军性命”,其想法不可谓不幼稚。要知道,石达开在杨秀清手下办事时,清朝有几位总督和巡抚都死在他手上,如今还想“请降”,实在搞笑。不过,话又说回来,各为其主之时,击杀敌将乃是本职工作,石达开也是为主办事而已。
按道理来说,对于石达开“请降”之事,骆秉章应该相当高兴才对,为何还对他痛下杀手,凌迟处死呢?原因很简单,即是石达开请降是在1863年6月,这时间点很关键。因为曾国荃已经完成对南京合围,太平天国失败乃早晚之事,石达开已经没多大利用价值,受凌迟也就不可避免了。试想,若是石达开单干后,直接向清廷投降,不知咸丰该有多高兴?各位说呢?
韦俊是北王韦昌辉之弟,他投降清朝完全是被逼的,不同于哥哥韦昌辉野心勃勃目无天王,韦俊对天国忠心耿耿,但在北王被杀后,天国不能容韦俊,他因而无奈投降清朝,而清朝之所以没有杀韦俊,其实是有几个原因的。
韦俊,能打敢拼的太平天国名将
韦俊是太平天国重要将领,他的哥哥是著名的“首义五王”之一的北王韦昌辉。金田起义,家境殷实的韦昌辉、韦俊兄弟跟随洪秀全参加了起义,韦俊虽然是地主豪绅家出生,却是一身的打仗本事,在太平天国从草创到定都天京及天国鼎盛时期,韦俊都是身先士卒,能打敢拼,在许多重要的战役中都立下了显赫的战功。
金田起义之后,韦俊参加了第一次攻克武汉之战,武汉攻下后,太平天国形势一片大好。天国定都天京后,分别组织了西征和北伐,而韦俊,便在1855年随太平军西征军复入武昌,武昌攻下后韦俊任武昌守将一年有余。武昌是长江中下游重镇,为控遏江北江南之要地,清廷为夺回武昌,命湘军悍将胡林冀、罗泽南率湘军水陆并进发起强攻。面对来势汹汹的湘军,韦俊严加防守,频频主动出击,先是在汉阳奓山大败胡林冀部,后又在武昌东大门外将罗泽南击毙。清廷见强攻武昌起不了什么作用,便采取长围之计试图通过断绝武昌粮饷来困死韦俊所部。韦俊不辱使命,死守武昌不弃,两军所频繁交战而伤亡惨重,但韦俊却始终力保武昌不失。
太平天国建立后,韦俊先后跟随燕王秦日纲、翼王石达开西征,参加了攻打武昌、岳州、田家镇等战役,每战必身先士卒,为太平天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悍将。难能可贵的是,韦俊对太平天国非常忠心,天京事变韦俊的哥哥北王韦昌辉因为株连太多,杀光东王杨秀清、翼王石达开的家人,且在大权在握后嚣张跋扈目无天王,天王洪秀全下秘旨令翼王石达开回京勤王,韦昌辉一家满门被诛,当时韦俊镇守武昌,闻此噩耗,并没有变节投降清廷,而是死守武昌,面对清军的诱降言辞拒绝。
天京事变,韦昌辉被杀,祸及自身,韦俊无奈降清
(剧照:北王韦昌辉诛杨,因杀戮太过,最后也被杀)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短短的几个月,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满门被诛,甚至连翼王石达开的家人也横遭不幸,一时之间天京城内散发着浓浓的血腥味。而韦俊当时在哪儿?此时的韦俊正独守武昌,弹尽援绝下他急需翼王来援,可是翼王得天王密诏回京平乱,可想而知韦俊在当时和他那些早已饥饿不堪的将士是凭着多大的信念才能守住武昌。
当哥哥韦昌辉被诛杀的消息传至武昌的时候,韦俊的心情是复杂的,他需要承受双倍痛苦,一是自家丧亲之痛,自哥哥韦昌辉和父亲以下北王府的族亲几乎全部被杀,二是被北王所杀之人的家属无端仇恨,特别是杨秀清之弟杨辅清等人简直是对韦俊切齿痛恨。另外,因为韦昌辉确实在天京多有不法,连天王洪秀全都不放在眼里,这也使得韦俊作为韦昌辉之弟,他随时都有可能受到株连被杀。
曾国藩正是看到韦俊困守武昌,又逢天京事变哥哥被杀,几乎是陷入了绝境,才命胡林冀写信射入城中劝降,但遭到了韦俊的言辞拒绝。在如此困境下韦俊依然能坚定信念死守武昌,其价值不言而喻、然而,身在天京的天王洪秀全,是一直对韦昌辉的嚣张跋扈威胁王权耿耿于怀,韦昌辉虽死,可是镇守长江重镇武昌的韦俊却仍不能不防,在这种心理作用下,洪秀全不发一兵一卒,坐视武昌失守,想以此治韦俊守城不力之罪,幸亏李秀成拼死力保才得免。
(剧照:身陷绝境的韦俊)
武昌之危算是有惊无险的度过了,可是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失守武昌,天王命韦俊救援和州立功赎罪,这又是一大关卡。因为杨秀清之弟杨辅清也在和州一带,杨辅清因为哥哥杨秀清及东王府满门两万多人被韦昌辉杀害,一直对韦俊心怀怨恨,如今韦俊要来和州,在复仇 的心理作用下杨辅清公然寻衅于他,韦俊自知和州待不得,决定渡江投靠李秀成,谁料陈玉成的天王密旨,封江阻拦韦俊过江。
此时的韦俊内心是无比煎熬的,天京事变他是无辜的,因为他从未参与过诛杨,可是因为哥哥韦昌辉在诛杨后大权在握威胁到了天王,使得韦昌辉被杀后,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的旧部已经很难容下他。留下,必然处处为难他,而且自己还有性命之忧。卸甲归林也不现实,他是太平天国的右军主将,清军很多人都知道他,即便归隐山林躲得了一时也躲不了一世。思来想去,要么降清,要么自杀,可是自杀是最不值得的做法,想想自己为太平天国出生入死,到死都得不到追认,估计连死后荣誉都没有,这么个死法也未免太不值了。
武昌失守,实际上韦俊已经失去了立身之地,如今救援和州要面对杨辅清的挑衅,想过江避祸却又遭到陈玉成的重兵阻拦,兔子急了都还咬人呢,在内外交困,陷入绝境下,降清实乃韦俊不得已而为,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事实上,把人逼入绝境而不得不作出艰难抉择的在太平天国何止韦俊一人。天京事变后,天王洪秀全表面请翼王石达开回朝理政,可同时又安排他的两个庸碌无能的哥哥为安王、福王与翼王同理朝政,企图分石达开之权。翼王出走,实出无奈,与这两个庸才同理朝政,简直是在侮辱自己的智商。而太平天国后期的肱骨大将忠王李秀成,同样长期受到天王洪秀全的猜忌,忠王这个王号还是在李秀成攻破清军江南大营后勉强封授的。李秀成在天王长期的猜忌下仍矢志不渝忠于天国,1864年清军围攻天京,李秀成坚忍卓绝救援天京,把战马让给幼天王自己却被清军俘虏,要说投降,李秀成比韦俊更有理由投降,他的微信要比韦俊高得多,但他还是没有走上这一条路。清廷不杀韦俊的理由
(无奈降清的韦俊,得到了清廷的优待)
实话实话,韦俊是忠于太平天国的,他的叛降就是被形势给逼的,然而,凡是降清的太平天国将领几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像太平天国前期的北伐主将林凤祥、李开芳,北伐失败后被清廷俘虏,两人都誓死不降,但也遭到了凌迟处死的极刑。太平天国后期清军在攻打苏州府时,曾国藩还处死了杀害慕王谭绍光并开苏州城投降清朝的八个王。很难想象长期与清军为敌,击杀清兵清将无数的韦俊,在降清之后的结局会怎样。
令人意外的是,清廷竟然没有处死韦俊,而是任命他为参将,率军驻守池州,成为太平天国少有投降未死的降将。
韦俊是太平天国统治后期降清的第一人,而且他的地位很高,在太平天国将领体系里面,韦俊位居右军主将,他是最早一批参加金田起义的将领,在太平天国内部属于元老级的名将,韦俊虽未封王,但是以他的资历威望其实很早就可以封王,连秦日纲都能封燕王,韦俊为何封不得王?
韦俊是太平天国的右军主将,在天平天国的将领等级中级别是非常高的,韦俊也是向清朝投降的级别最高的太平天国将领,他投靠清政府这个举动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这样一个长期与清军为敌的太平天国高级将领,清廷自然也有不少声音希望借其投降杀之。但是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湘军、淮军统帅却持不同看法,认为韦俊杀不得。
韦俊主动来降,清廷求之不得,在以武力镇压暂时无法消灭太平天国的情况下,突然来了一个韦俊求降,不正好可以以此大做文章。优待韦俊,正可以吸引其他更多的人前来投降,同时也能显示清朝统治者宽广博大的胸怀。把韦俊当成投降的正面例子,对他进行特别的优待,这对于瓦解太平天国内部显然是很有作用的,事实上,韦俊在得到清廷优待的同时,也确实有不少太平天国的高级将领秘密与清军联诺,据说,杀害慕王谭绍光的那八个王就是受了韦俊的影响而决意献苏州投降的。
韦俊的投降对太平天国来说就像“平地一声惊雷”,其所带来的打击和负面影响是巨大的。清政府也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所以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也为了让韦俊给其他人做一个表率,他们选择优待韦俊,也不想随意杀他,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太平天国将领不和清政府作对转而归顺清廷,同时也是为了巩固社会秩序,巩固自己的统治,所以清政府最后没有对韦俊下杀手。
韦俊降清,身败名裂
(剧照:太平天国降清第一将韦俊)
韦俊降清,最震惊的莫过于天王洪秀全,因为他断然没有想到自己会把韦俊逼到这般地步。作为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拜上帝教在天国深入人心,太平天国立足南京占据长江以南大片土地以来,像韦俊这样的高级将领投降清朝的还是第一人,难怪洪秀全在得知韦俊降清后会大发雷霆,对韦家恶语相加。
韦俊降清,虽然是逼不得已,但不降必死无疑,降或还有条生路。然而,他虽然一生忠于天国,但是降清却始终成了他人生最大的污点,更何况,清廷为了证明他降清的决心,还命他出兵池州,以韦俊之能力,果然是收复池州,攻陷宁国府,清廷对他的军事能力更加刮目相看了。然而,在名誉至上的太平天国,韦俊降清依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这样不公的待遇不仅仅出现在韦俊一人身上,忠王李秀成被俘后在自己所书万言自白中就悲情的写到:“(天王)不念我等勤劳,反说我奸。我本铁胆忠心对主,因何信佞臣而言我奸!”若不是这种毫无理由的猜忌,韦俊又怎么会无奈降清?
韦俊降清,其负面影响是很大的,降清,得一时的荣华繁荣,但对于整个太平天国来说,韦俊的降清其负面影响之大,超过任何人。也因此,韦俊降清使得后世史学家对他的评价普遍不高。作为太平天国后期投降清朝的太平天国将领中的第一人,韦俊不能坚守底线,不管是私心还是公义,他的投降行为已经对太平天国的团结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降清的结果,自然是身败名裂。
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天国爆发“天京事变”,城中四王自相残杀,翼王石达开出走,而后翼王也兵败被杀,太平军主力被削减大半。
然而,太平天国元气大伤,也让清廷误判了形势,以为很快就可以将其平定,放松了警惕。结果也是太平天国命不该绝,横空出世了两位年轻的军事天才,英王陈玉成和忠王李秀成。
在二人的猛烈进攻下,清军江南江北大营被攻陷,江督何桂清被打得灰头土脸。太平天国后期,陈玉成和李秀成在太平天国的地位和作用,基本上不相伯仲,都是太平军中非常具有号召力的年轻将领。
不过,后来两人兵败被俘后,所受到的待遇却截然不同。陈玉成被擒后,受到清军劝降,最后宁死不降而被处决;而李秀成被捕,他则明确表示愿意投降,为清军效劳,结果却遭到拒绝而被杀害了。
为何对陈李二人,清军方面如此的“区别对待”?还是说对清军而言,陈玉成在哪些方面比李秀成更有利用价值?
实际上,虽然清军对陈玉成和李秀成区别对待,但大清朝廷的态度一直都是比较一致的,就是俘虏的太平天国将领,能不用尽量不用,而且级别越高的将领,越不能用。这是处理太平天国降将的一条基本原则。
清廷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做法,也是长期斗争经验总结得来的。从太平军招降过来的人,虽然也有尽心为朝廷卖命的,但也有很多不靠谱的人。这些降卒降将们,平时朝廷封官发饷,不闹事就很不错了,可万一降而复叛,对清军方面会是很大的消耗和打击。
如果是李秀成或者陈玉成这种级别的太平军将领降而复叛,甚至有可能会威胁到清朝的生死存亡。收益有限,但风险却是无穷大,这是清廷不爱招降太平军将领的主要原因。
不过事实上,英王陈玉成确实被清军招降过,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招降陈玉成这件事,的确发生过,但并非出于清廷授意,而是清军将领的个人行为。
陈玉成在安庆败于曾国荃后,找到练军的首领苗沛霖求援,却不料被苗出卖给清军将领胜保。这位胜保,是清军的一个旗人将军,此人打仗不太在行,而是靠招降起家的。遇到打不过的敌人,胜保就给人封官许愿,也一度摆平了好几个捻军首领,靠着这招混到了个钦差大臣的位置。
因此这次擒获陈玉成之后,胜保故技重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招降陈玉成。然而,一方面陈玉成宁死不降,另一方面清廷也下旨命令不能留陈玉成。胜保见招降不成,又想搞一个献俘大典,把陈玉成送到京城邀功,结果又被朝廷痛斥一顿,最终还是将陈玉成就地处决。
而李秀成被俘后,表现与陈玉成截然相反,表示愿意向清军投诚,这也是后人评价“忠王不忠”的原因。
不过,李秀成当时面对的情况,与陈玉成又有不同。陈玉成被俘时,太平军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有生力量,与清军胜负仍未可知,陈玉成选择英勇就义,是为了成全自己的理想。
而李秀成被捕时,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已经陷落,天王洪秀全身死,幼天王洪福瑱也下落不明。此时理想已经破灭,即便李秀成是真心向清军投降,其实也是无可厚非。
然而,捕获李秀成的湘军主帅曾国藩,可比胜保会做官。朝廷不想要的人,他如果硬保下来,那是烫手的山芋,分分钟连累到自己。因此即便李秀成好话说尽,愿意为湘军效犬马之劳,曾国藩最后也没有再给他放一条生路。
湘军一直想通过招降太平军高级将领来瓦解太平军。与崛起时已经接近收尾阶段的淮军不同,湘军长期遭受着强盛时期太平军的压力,因此,一直在尝试招降太平军高级将领来瓦解太平军。而韦俊,是第一位投降的高级将领,湘军自然要把这个招牌立起来!果然,急先锋古隆贤就献城投降!
在湘军招降的军事将领中,韦俊、程学启等人在后来都有非常大的贡献,作战比老湘军还卖力。当时,湘军尚在恢复元气中,而太平军则攻略江浙气势正盛,此时,韦俊这种级别将领的投降,可谓雪中送炭。过去,湘军对于太平军的了解主要来自间谍的情报搜集和作战的实际体会。但此时太平军更新了一批新的将领,他们风格与过去石达开、韦昌辉时代自然有不同,韦俊作为太平军高级将领,对太平军的战法,太平天国的形势,甚至长期协同作战的盟友捻军的情况都一清二楚。得到韦俊之后,攻安庆也好,剿苗沛霖也好,均事半功倍!
与石达开、李秀成等在太平军中具有较高威望的人不同,此时的韦俊,在太平军中已经身败名裂,他不可能再复叛,只能死心塌地地跟着湘军走到底!韦俊的投降是无奈的,清军不杀降是明智的,唯一可悲的是洪秀全。在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形势复苏,靠的是李秀成、陈玉成、韦俊等人的团结作战,无论是三河镇、浦口、江北江南大营作战,各军都积极配合,团结一致。
可是,韦俊事件后,太平军却纷纷如军阀一般各自为战。连湘军都感觉奇怪,在李秀成被俘后,他们曾问李秀成:安庆之战时,你们那么多部队,怎么就只有杨辅清去救呢?正因为最高领导的想当然,处事不公,才使得最后的太平军,不想叛的叛了,该救的不救,各自经营着自己的事情,一盘散沙!
有战争就会有牺牲,有战争也会有投降,被尊为?武圣?的关羽,也曾投降过曹操。
太平天国组织也有很多人投降清廷,而且都是太平军的高级将领。不过同样是投降,结局却各不相同。
投降大清的高级将领有三个,一个是翼王石达开,一个是忠王李秀成,一个是右军主将韦俊。
虽然同时投降大清,但是待遇却截然不同,翼王石达开被处以极刑,千刀万剐;忠王李秀成虽然被杀,却得以全尸;韦俊的结局最好,不但没有被杀,反而得到优待,得以善终。
众所周知,大清律法对大逆不道者惩处严厉,造反的通常待遇是格杀勿论,所以那些当了叛徒的太平军将领,大都没有好下场。
那么,清廷为什么对韦俊网开一面,没有杀他?主要是他们投降的时机和情节不同。
天京事变后,石达开为了自保,率军出走,到大渡河陷入清军包围,经过谈判之后,石达开以允许部下保留武器为条件,带着儿子向清军投降。
但是清军背信弃义,伏击了石达开的残部。1863年6月27日,石达开在成都受审后被处以极刑。
李秀成投降时在天京失守,自己走投无路被村民举报被俘后,向曾国藩悔过,希望宽大处理,结果被曾国藩杀掉。
韦俊跟石达开和李秀成一样,也是太平军高级将领,投降清军之后,却被善待。其主要原因有三个:
主动投降、时机正好
石达开是陷入重围后,走投无路才降,情非得已。
李秀成更是被俘后变节投敌,出于无奈。
而韦俊投降清廷是主动投降。
韦俊跟石达开、李秀成一样是都是广西人,都是太平天国重要将领。
韦俊虽然不是那么有名,但是其哥哥的名字却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他哥哥名叫韦昌辉,太平军悍将,官封北王,称六千岁,地位次于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
1856年,太平天国高层因为权力争斗发生内讧,洪秀全借助韦昌辉之手除掉了东王杨秀清,接着嫁祸于韦昌辉,将韦昌辉五马分尸。
这时候正在守卫武昌的韦俊闻讯如五雷轰顶,心如刀割,对自己未来也充满忧虑。
因为依照洪秀全多疑的性格,除掉韦俊是迟早的事。
洪秀全杀了韦昌辉,对其弟弟绝对不会放心,只能趁机杀掉以绝后患。
所以在韦俊独守武昌孤城的时候,洪秀全选择了见死不救,他要借刀杀人。
但韦俊虽然走投无路,还没有决心降清。因为作为太平军悍将,杀人无数,且都是清军,当然也有湘军,投降之后的日子肯定不好过,所以对湘军胡林翼诱降坚决拒绝。
史载胡林翼曾"射书入武昌、汉阳城,劝贼归降被拒"。
1856年12月,韦俊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开城门杀出重围,决心渡江投靠李秀成,但是陈玉成跟李秀成一向不和,自然拦住其去路。
于是韦俊、陈玉成也开始同室操戈。史载韦陈二人"彼此忿争,于和州地界两相杀戮"。
在此情况下,韦俊"毅然决然"于1858年夏天率部向李鸿章投降。众所周知,天京是1864年失守的。
石达开投降的时候,太平军已经走向末路;李秀成投降的时候,太平军已经灭亡。
所以他们二人对清廷来说,没有任何利用价值,杀了能以儆效尤。
而韦俊投降的时候,太平军虽然已经危机四伏,颓势显现,但困兽犹斗、回光返照,陈玉成、李秀成把湘军和清军一度打得焦头烂额,胜负还没有见分晓。
1858年的三河镇之战,湘军精锐李续宾部被全歼,曾国藩胞弟曾国华也在此次战斗中战死。
所以善待韦俊,能招揽人心,起到表率作用,让太平军将领纷纷效仿,"弃暗投明",拉拢分化太平军,加速其失败。
诚心投降、没有套路
石达开是在无奈情况下投降,而且投降不彻底,比如要求自己的三千部下保留武器,这分明就是?居心叵测?,保留革命火种,清廷岂能容他。
韦俊投降得非常干脆,没有拖泥带水、瞻前顾后,也没有任何叫人不放心的条件和套路。
韦俊投降的时候,直接愿意把自己的部队全部交给清军,还把自己所辖地区的百多颗官印一道呈上,以示跟过去彻底决裂。而且韦俊还表示自己愿意彻底放弃一切权力,当一个老百姓。总之态度诚恳,叫人非常放心。
地盘广大、兵力众多
虽然韦俊没有被封王,但其部下战斗力很强,一度让湘军都头疼不已。
而且韦俊手下数万精兵,无论是实力和所辖地盘远比其他的王都要大得多。
而石达开投降时手里只有三千人,还是残兵败将。两相对比,明显韦俊的身价高,对清廷也有价值,所以就受到了优待。
韦俊投降后,清廷封其为参将,驻守安徽池州,赏以豪宅美女,金银珠宝。
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韦俊主动提出解甲归田,得以善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54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