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李秀成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1863年7,太平天国“进北攻南”作战计划惨遭失败,10余万精锐损失殆尽,湘军吉字营乘机全面合围天京,城池陷落乃早晚之事。为此,李秀成向洪秀全提出“让城别走”建议,希望能放弃南京,前往敌人力量薄弱的陕西发展,开辟新的根据地,继续与大清抗衡。就当时形势而言,“让城别走”计划还算比较符合实际,是挽救太平天国之希望。可惜,洪秀全直接拒绝,还怒斥李秀成:“我朕奉上帝圣旨、天兄耶稣圣旨下凡,作天下万国独一真主,何惧之有!不用尔奏,政事不用尔理,尔欲出外去,欲在京,任由於尔。朕铁桶江山,尔不扶,有人扶。尔说无兵,朕之天兵多过於水,何惧曾口者乎!尔怕死,便是会死。政事不与尔干,王次兄勇王执掌,幼西王出令,有不遵幼西王令者合朝诛之。”死到临头还对天父、天兄抱有希望。
洪秀全如此冥顽不灵,谁都救不了他。1864年7月,九帅曾国荃麾下“吉字营”攻破天京,太平天国灭亡,李秀成在突围时被俘虏。作为“匪首”之一,李秀成必死无疑,清廷不会放过他,正如其在《自述书》中所言:“今已被拿,本应早日诛刑,承蒙遲究,感戴靡涯。”表示自己对“免死”不抱任何希望。有意思的是,明知要被杀头,可李秀成还是写下几万字“爆料”太平天国,讲述此次运动之经过、得失,并对诸王进行点评。如其所言:“时逢甲子六月,国破被拏,落在清营,承德宽刑,中丞大人量广,日食资云。又蒙老中堂驾至,讯问来情,是日逐一大概情形回禀,未得十分明实,是以再用愁心,一一清白写明。”
李秀成是忠王,号称“万古忠义”,他明知不能免于一死,为何还要写下数万字的《自述书》来“爆料”太平天国呢?
01.何谓《自述书》,实乃“供词”、“笔录”,李秀成照做而已
多数人看来,以忠义著称的李秀成,被俘虏时写下数万言《自述书》,实乃其人生之一大污点,是他变节之表现,是投降“清妖”之证据。其实,《自述书》只是被俘虏者之“供词”、“笔录”而已,是受审者口头或书面交待的内容,主要是讲述自己参与起义之经过。作为“叛乱者”,太平军高级将领被俘虏后写自述是再正常不过了,林凤祥、李开芳、石达开、陈玉成、洪仁玕、赖文光等被清军俘虏后,也是一样写自述。如陈玉成自述:“我系广西梧州府藤县人,父母早故,并无兄弟。十四岁从洪秀泉为逆,自广西随至金陵。”石达开自述:“达开久想占踞四川省,同治元年由利川入川,到石硅、涪州,有二十多万人,后来沿途里胁人更多”。(截取石、陈自述片段)就此而言,李秀成被俘虏后写数万言自述,算是“例行公事”,照做前人之事而已。
02.李秀成在天国所受到之委屈,《自述书》与其发泄情绪之关系
被俘虏后写下“供词”、“笔录”无可厚非,毕竟连林凤祥、陈玉成此等硬汉都不例外。但是,李秀成自述之“字数”不是一般多,据传原稿近5万,曾国藩删改后呈献给朝廷的版本也有3万多,而石达开、陈玉成等所写之“字数”,不过几百、多则一千,与李秀成不在一个档次。要知道,“供词”只是简述一下自己参与“造反”之经过即可,用不着写数万言;李秀成不只是“自述”,更多的是爆料太平天国其他问题,如爆料洪秀全不理国政,一味信天,做宅男;爆料其他诸王之军政水平;爆料幼天王无知,没哈生存技能。李秀成之所以如此,与其在太平天国中所受到之委屈不无关系。
李秀成自认为功勋卓著,又顾全大局,可洪秀全不但不信任自己,还处处排挤乃至怀疑自己“造反”。正如其所言:“主令不专”、“不信外姓,专信同姓”、“主令又严”,致使自己“在天朝实无法处”,可谓是一肚子牢骚与不满。天京即将陷落之时,李秀成放居民外出“就食”,以缓解城内“粮荒”,而天王洪秀全又是一顿痛骂:“不体国体,敢放朕之弟妹外游,各遵朕旨,多备甜露,可食饱长生,不由尔奏!”此时,李秀成“亦有不乐之心”。可以说,李秀成对天王相当不满,自己又受尽委屈,此时写几万字自述爆料太平天国,也算是一种情感宣泄,借此机会发牢骚。
03.李秀成玩“缓兵之计”,《自述书》与李秀成之复国布局
从自述中可以看出,李秀成发牢骚,大吐苦水,可作为太平天国顶梁柱,李秀成洋洋洒洒写下数万言,还有更深层次考虑,即是玩“缓兵之计”。太平天国史学家罗尔纲就曾专门撰写文章论证“李秀成诈降”,忠王试图“复兴太平天国”,继续坚持反清大业。为此,李秀成决定进行一次布局,通过爆料天国内幕,让曾国藩放松警惕,为幼天王洪天贵福顺利抵达陕西创造条件。如其所言:“我与幼主两下分离,九帅之兵,马步追赶。现今虽出,生死未知。十六岁幼童,自幼至长,并未骑过马,又未受过惊慌,九帅四方兵追,定然被杀矣。若九帅马步在路中杀死,亦未悉其是幼主,一个小童,何人知也。”
天京陷落时,李秀成已经让人护送幼主到广德,而后去湖州找黄文金,此时居然说“幼主已死”,在温室中长大的幼主,就算不被乱兵杀死,也会饿死,岂不是欺骗曾国藩。后在“收齐章程”十条中,又说:“查幼主果能到外,再有别样善谋,又再计较,此人必不能有了”,说是就算幼主还活,我们也要弄死他,防止有人利用幼主名号造反。李秀成此举,是想得到曾国藩信任,让曾相信自己别无他意,太平军余众也不再是威胁。后来,曾国藩果真如此上奏慈禧,说洪天贵福已经死了,左宗棠则上奏说“未死”,曾乃“欺君”,从此两人矛盾公开化,老死不相往来。可以说,李秀成爆料那么多信息,是想博取曾氏信任,为幼主顺利到达陕西,在关中建立基地,从而复兴太平天国创造有利条件。
04.李秀成忧国忧民之情怀,《自述书》与抵御列强之对策
李秀成值得后世歌颂之亮点,当为他反击外来侵略之民族气节,以及那忧国忧民之情怀。看到近代中国屡屡遭受列强侵略,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而清廷却不思抵抗,李秀成甚为忧虑,“为今虑者,洋鬼定变动之”。同时,李秀成大谈太平军抗击西方侵略,维护国家主权之举动,想以此激励曾国藩之民族意识,“鬼子到过京,与天王及过,要与天王平分地土,其愿助之。天王云不肯:“我争中国,欲想全图,事成平定,天下失笑,不成之後,引鬼入邦。”体现出中华民族反击外来侵略之精神。
为反击列强,李秀成提出如下建议:“欲与洋鬼争衡,务先买大炮早备为先,与其有争是定。我天朝已末,我乃大清民根,亦愿军民之好,免以惊动我大国人民,见中堂情深义厚,说直明言,并未半言虚语。现今广东人众近在海,知洋鬼之来情,知其鬼利情节之人,查寻数人为用,去办此物,非广东之人不能。”希望曾国藩能更新武备,铸造大炮,加强防御,将太平天国此种反侵略之精神继续传承下去。由此可知,李秀成虽身陷囹圄,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很值得敬佩。
综上所述,被俘虏后,李秀成内心充满矛盾,对洪秀全不满,他大吐苦水,发泄情绪,可又想着布局复兴太平天国,为幼主去陕西创造条件;对清廷不满,可又忧国忧民,希望曾国藩能继续传承太平天国抗击列强之精神。所以,明知要被杀头,李秀成还是要写下数万言自述,爆料太平天国。
1860年5月11日,以天京解围,洪仁玕等登朝庆贺,并商量下一步的战略部署。
当时的形势是:在西线,从1859年开始,曾国藩和胡林翼就决定以主力进攻安庆。江南大营崩溃以后,清政府以全力支持湘军镇压太平天国。1860年6月8日,清政府任命曾国藩为署两江总督的兵部尚书衔,8月10日实授两江总督,并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所有长江南北两岸,水陆各军均归节制。当时,清政府的意图是叫他赶紧移师江苏,保卫苏、常,曾国藩则把安庆的得失,看做是?关系天下安危?的头等重要问题,他决心全力争取安庆,然后沿江而下攻取天京。
对太平天国来说,安庆在战略上是很重要的。保有安庆,天京就有了屏障,长江水路就可以畅通,巢湖平原的粮食也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往天京,保证军需供应。安庆同时也是和皖北捻军联络的据点。当时,曾国藩已经成为太平天国的最主要的敌人,他又决心全力进攻安庆,围剿和反围剿的焦点就在安庆。因此,太平天国的战略中心应该移到西线。
英王陈玉成主张救安庆,攻打曾国藩的湘勇。洪仁玕、李秀成则认为江南大营既破,苏、常、上海一带敌防务空虚,?乘胜下取,其功易成?,然后回师安徽,?合取湖北,则长江两岸,俱为我有,则根本可久大矣?。
天王洪秀全赞同并批准洪仁玕、李秀成的意见,命令陈玉成、李秀成等率领大军东进,先锋为陈玉成部下骁将靖东主将刘玱琳。天王特别关照?限一月肃清回奏?。洪秀全的这个限期很重要,它的用意是在不要与敌纠缠,以致延误时间,速去速胜,然后回师西上。重点还是在西路。东进是为西上所做的准备工作之一。
太平军由天京经句容向丹阳进击。英王陈玉成称:?十年,攻破金陵长围,将张国梁追至丹阳,落水而死。?丹阳战斗发生在5月19日,敌兵死者万人。除张国梁当场毙命外,和春、许乃钊,?以十二骑由小河奔常州?。5月26日,和春逃到浒墅关,?悔恨交集?,?以烧酒吞服洋烟?而死。
丹阳大胜后,敌东路已无主力,陈玉成渡江攻扬州,东路最高指挥权交给了李秀成,但先锋仍然是刘玱琳。这时太平军势如破竹,席卷吴中,人民群众热烈响应,占领了江南广大土地。26日克常州,30日下无锡。6月1日,进抵苏州阊门。苏州城乡居民在门口张贴?同心杀尽张、和贼?的标语,热烈欢迎太平军。苏州郊区?由陈湖出塘浦至谢塘?, ?乡人持械,夹岸斩杀?敌溃兵。6月2日克复苏州府城,江苏巡抚徐有壬毙命,清军投降者达五六万人。同日,克江阴。
这时,距从天京出师,还不到20天。可是,到了苏州,李秀成的军事行动停顿下来了。他没有能够乘胜快速推进。原因何在?很可能是李秀成忙于招兵买马。他说:其时?忽有两广、两湖、三江义士,在清朝为官者数百员,统带兵勇两三万前来投诚,当即留营效用?。因此,他延误了时间,直到6月15日才占领昆山。17日克太仓,22日克嘉定,30日攻青浦。青浦人民内应,?城上白旗一扬,四面火起?,顷刻攻克。7月1日克复松江,进抵上海城外。
1861年7月初,李秀成率大军回师江西、浙江。李秀成自称,在湖北招兵?大概三十万之数?,在江西又有和石达开决裂东返的太平军和广东北上的一部分天地会起义军共20余万人加入他的行列,如加上他原来统帅的部队,总数当在70万上下。
这70万大军,自西向东,横扫敌军如卷席。经衢州,过兰溪,入严州,克新城、临安、余杭,进攻杭州。12月29日克杭州城,31日破杭州满城,清巡抚王有龄,将军瑞昌均丧命。
克复杭州后,太平军分路进攻,连克各州县。1862年1月17日,曾国藩奏称:
?浙江之金华、严州、绍兴、宁波、台州、处州等府先后失守。温州被土匪窜陷,虽有收复之说,料终难保。惟湖郡和海宁州两城尚存,然皆孤悬贼中,亦无幸全之理。综计全浙惟衢州一府,可以图存。?
太平军在进军浙江全省的过程中,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金钱会在周荣、潘英等的率领下,占领了温州府;天地会协助太平军攻克处州府;攻打诸暨时,莲蓬党积极响应。
李秀成留主将邓光明、天将童海容等守杭州城,自率慕王谭绍光等将领于1862年1月7日水陆并进,发动攻打上海的战斗。
1864年可以说是太平军最为惨烈的一年,不仅战事节节败退,首都天京被清军包围了,就连天王洪秀全也在这一年病逝了,太平天国可以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大势已去了。
但后太平天国时代太平军的中流砥柱李秀成偏偏就不信这个邪,他在办完洪秀全丧事之后,立马扶持洪秀全长子洪天贵福即位,即便是天京城中只剩下老弱病残,粮食也断绝了,李秀成仍旧要和清军碰一碰。
但面对气势如虹的清军,身为忠王的李秀成终究还是没能够创造奇迹,在天京城彻底沦陷那一刻,他带着小天王撤退,后来在保护小天王撤退的过程中力竭不幸被俘。而在被俘虏之后,李秀成并没有被送往北京城,而是还没到一个月就被曾国藩给处死了,年仅42岁。
有资料称,当年李秀成被抓之后给曾国藩写了5万多字的供词,但最后曾国藩删减的只剩不到三万五千字的时候才交给了朝廷,其中有1万多字的东西被删除了。
有人认为李秀成的原稿被曾国藩的后人所收藏,也有人说被焚毁了,不过目前曾国藩的后人在1963年中公示的那份李秀成供罪书里面也只有33000多字。而在这33000多字的原稿中有很多的修改痕迹,最终交给朝廷的肯定是修改后的版本。
从目前所存在的原稿文件中,我们可以十分直观的看出来有很多修改的痕迹,而且这修改后的版本显然是更能彰显出曾国藩自己的功劳。
比如李秀成交代自己被俘的原因是因为?心有私忌,两家并争,因此我而藏不住,是以被两个奸民获拿,解送前来。?这段话交代出李秀成是被两个老百姓在山洞之中发现,抓获之后为了邀功领赏而交给曾国藩军队的。
而曾国藩在抓获李秀成之后给朝廷写了一个奏折,奏折中所写的内容为?忠王一犯,城破受伤,匿于山内民房,十九夜萧孚泗亲自搜出。?
奏折中所讲则是说官兵奋力破城之后,李秀成受伤藏在了民房家中,然后被一个叫做萧孚泗亲自搜寻并且抓获了,奏折和李秀成的供词有着明显的出入。在曾国藩的奏折里是为了彰显这个叫做萧孚泗的功劳,但李秀成的供词却否定了这一点。
由于曾国藩前期攻打天京的时候损伤惨重久攻不下,曾国藩为了给自己找个台阶下就在奏折中表示:?太平天国是集结了所有的军队守着天京,号称有数十万之众;天京城被攻破之,曾国藩的军队一共击杀了10万太平军。?
但是在李秀成的供词里面则交代的是,当时在天京城里面的军民一共不过3万人,真正的士兵不到1万人,除去一些老弱病残真正具有战斗力的不到5000人,但曾国藩攻破天京所出现的伤亡远超这个数字。
如果要是将李秀成的供词原版交给朝廷,曾国藩的奏折自然就有几分欺君的嫌疑,尽管曾国藩灭了太平天国很有功劳,但是还是不敢背上这个罪名的。
因此,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李秀成的供词并不利于曾国藩向慈禧太后邀功,不仅功劳要大降,还有可能会让自己背上某些欺君之罪,这显然是曾国藩很不愿意见到的。
再者,在李秀成的原稿公示中有这样一句:?罪将谢中堂大人不杀厚恩,愿招集大江南北数十万旧部归中堂统率,为光复我汉家河山效力?。
若李秀成不说最后一句,李秀成还不会被杀死。因为在清朝朝廷还是挺避讳汉人掌权的,不论是康熙平定三藩之乱还是乾隆皇帝的文字狱,其目的就是为了打消汉人推翻满清统治的念头。
而李秀成的这句话则是直接挑明了自己愿意带领着之前数十万的太平军跟随着曾国藩恢复汉人的天下,这明显就有一些要反清复明的味道,如果曾国藩有了这个想法这其实比欺君之罪还要严重的多。
更何况当时以曾国藩的实力也确实有这个可能,毕竟自己在大败太平军之后已经算的上能够割据南方半壁江山的军阀了。
而满清朝廷也的确有些对其有所提防。倘若李秀成还活着,哪一天他向其他人突然抖出这样的一句话,即便不是真的,也相当于会将自己推入万劫不复之地。曾国藩为了安全起见,不得不立马杀了李秀成。
而李秀成所说的?某些话?自然也让曾国藩不敢完整的上交给朝廷。
太平天国自从起义开始,前期所向披靡,很快就占据了南方大部分土地。太平军便想着向北打,打下北京,灭掉清朝。于是有了太平军北伐。可惜最后北伐失败了。虽然失败了,但是北伐前期是十分顺利的,打得清朝十分狼狈。半年时间就打到了天津,也是厉害。但是李秀成在《自述书》中总结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排在前几位的失误就是北伐。 林凤祥,李开芳北伐一误,曾立昌北上救援二误,秦日纲二次北上救援三误。李秀成认为北伐是最终失败的重大原因。林凤祥北伐出兵2万,为什么这么少的兵力就敢北伐?两个问题一起分析一下。 首先,太平军在南方进展顺利,士气高涨,认为北伐不用那么多人。一开始北伐也是高歌猛进。以前八旗军战斗力十分强悍,中后期完全是靠 *** 的军队。清军也被打得没信心了。太平军轻敌了,这也是李秀成认为是失误的原因。要么等南方完全平定,在南方站稳,完全南北对峙,有充足准备后再北伐。要么就不要北伐,这样轻敌冒进地北伐,认为两万军队就能灭清也是太轻敌了。太平军都打到清朝家门口了,清军肯定是拼死作战,两万人就灭亡清朝太不现实。 第二点,清军确实有弱点,布防有问题。满清是少数民族政权,本身八旗军队人数不多,现在战斗力还不行。但是过于倚重 *** 军队又怕造反,所以 *** 军队规模也不大,受到很多限制。清朝时用的是募兵制,成本很高,清朝军费花销大,皇帝没那么多钱,部队规模不大,打仗也没有士气。清军布局过于分散,每个乡镇都有兵马驻扎。清朝觉得这样有利于维护统治,这要是在平时还行,在战争时期,兵力不集中。调度起来很费劲,集结军团很难。临时组在一起战斗力也不行。这也是为什么两万太平军前期进展十分顺利的原因。 第三点,太平军派出的这2万人都是精兵。林凤祥,李开芳都是猛将,攻打益阳,岳州,武昌,金陵的时候,这两员大将都是冲锋陷阵,带兵率先杀进城。除此之外,两人打运动战,长途奔袭也是很有一套。将领勇猛,太平军有信心。将士也一样,都是从一开始起家便一路攻城略地的老兵。猛将配上战斗力强悍的老兵,自身实力过硬。但是这两位虽是猛将,却也只是勇猛。在战略决策上出现了很多失误,这是北伐失败的直接原因。没有选好将领,也是李秀成认为这是失误的原因。 但是北伐是有成果的,而且是人员和战略安排不到位,不能怪北伐这件事本事。李秀成为何还认为这是整体失败的原因?这次失败严重影响了太平军的士气。以前是清军怕太平军,打完北伐战争,反倒让清军有勇气了,认为太平军也不是那么难打。局势开始逆转。其实李秀成是在指责东王杨秀清,李秀成写的是误国之首,东王令李开芳,林凤祥扫北,败亡之大误。杨秀清后期的作为引起天京事变。李秀成是指责杨秀清是败亡的根源。 北伐不仅是在士气上的损失,实际损失更大。猛将陨落,精兵损失,这对太平军都是打击。可惜了太平军的北伐,若是不冒进,稳扎稳打,占据根据地,不要着急,等待大军的支援,一举攻占京城。也许清朝就完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49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刘仁轨是什么人为什么武则天这么忌惮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