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曹化淳,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在明初时期,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最后是谷王和李景隆为他打开了金川门,朱棣这才顺利进入南京城。而在明朝末年,相似的事件再次发生,有个人打开了北京城门,让李自成的农民军进了城。关键是,此人深受崇祯信任,那他为何却为李自成开城门呢?
这个给李自成开城门的人,就是曹化淳。他幼年家境贫寒,所以十二三岁左右就入宫当了太监。曹化淳天资聪颖,接受了宫中的教育后,成为一名诗文书画样样精通的太监,深受司礼太监王安的赏识,也是他的亲信。
王安是魏忠贤的死对头,但好在曹化淳得到伴读侍奉信王朱由检的机会,虽然后来魏忠贤害死王安,曹化淳受到牵连被逐出京城。但朱由检即位后,立马就将其召了回来,并委以重任。
久而久之,曹化淳就成为崇祯一朝,权势最大的太监。曹化淳不仅任司礼秉笔太监(内廷十二监之首),负责起草诏书,他同时又是东厂提督,总提督京营戎政。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崇祯帝有多么信任曹化淳,他更是三次赐曹化淳御书碑。
既然曹化淳如此受重用,在朝中地位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什么他还要背叛崇祯帝,选择投降李自成呢?其实主要就是他见明朝大势已去,当时以曹化淳为首这帮太监,就动了投降李自成的心思。
崇祯不仅信任曹化淳,可以说他对太监的信任,已经远远超过对朝中的大臣,所以早在崇祯十五年的时候,京城的城防就被太监掌控。曹化淳等人就想通过打开城门,来向李自成表忠心,说白了就是为自己将来铺路。
只不过他们也没想到,李自成很快又被清军赶了出去。而令我们没想到的是,曹化淳转头又效忠了清朝,并得到褒奖。清军入关后,顺治皇帝下诏褒奖了九个功臣,其中三位朝臣、三位封疆大吏、三位太监,而曹化淳,就排在三位太监之首。
至于曹化淳具体为清朝立了什么功,史书只是模糊地记载:“化淳入国朝,上疏奏办甚力。”不过可以知道的是,顺治帝真的很信任他,曹化淳在清朝的地位,甚至与当初在崇祯朝时没多大变化。
有一次,曹化淳建议顺治出去巡游,而地点就在自己老家附近。显而易见,曹化淳就是想趁机向乡亲显摆一下。曹化淳如此张扬,难免不会在朝中树敌,于是没过多久,就有人揭发他当年开城投降的事。没想到顺治不但没惩治他,反而还安慰曹化淳,说他受委屈了。也就是说,顺治的意思是曹化淳并未开城迎接过李自成。
其实直到现在,也有这种说法,《武清县志》里就称曹化淳是被冤枉的,说当时曹化淳并不在北京城,又如何能给李自成开城门呢?不过除了《武清县志》外,仍有大量史料记载,曹化淳的的确确开城投降,当中不乏官方记载。
那么如果曹化淳真的开城投降过,为何顺治还说他受冤屈呢?主要是顺治很信任曹化淳,甚至觉得他是个得力的助手。再说明朝已经灭亡,这时候追究前朝的事也没什么意思。况且要不是曹化淳打开城门,李自成也没那么顺利能闯进去,清朝也没那么容易坐收渔翁之利了。
不过曹化淳再受宠信也没用,顺治帝去世后一年,他也死了。之后孝庄太后废除了内廷十三衙门,还处死了另一深受顺治宠信的宦官吴良辅。
进攻时是从西直门进入,撤退时退出京城,由山西、河南两路撤退。
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三月十五日(4月21日),农民军抵达居庸关,监军太监杜之秩、总兵唐通不战而降,同时,刘芳亮率领南路军,东出固关后,真定太守邱茂华、游击谢素福出降,大学士李建泰在保定投降。
三月十六日,李自成部过昌平,抵沙河。十七日进高碑店、西直门,以大炮轰城,入午攻打平则门、彰义门、西直门。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监曹化淳率先打开外城西侧的广宁门,农民军由此进入今复兴门南郊一带。
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城与崇祯帝秘密谈判。据《小腆纪年附考》卷四载,李自成提出的条件为:“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
但不奉诏与觐耳。”双方谈判破裂。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所部军,中午,李自成由太监王德化引导,从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
此时崇祯带着太监王承恩上煤山瞭望,又返回乾清宫,大臣皆己逃散,最后崇祯前往景山自缢,明朝灭亡。李自成下令将崇祯“礼葬”,在东华门外设厂公祭,后移入佛寺。二十七日,葬于田贵妃墓中。
扩展资料:
李自成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卒以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但是,可惜他们容易为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所以,李自成既有中国农民典型的吃苦耐劳;
有创造力等优点,也有农民意识,小富即安,目光短浅的缺点。前者导致他成功,后者导致他成功之后迅速败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自成
明朝天启之时,“内外大权一归忠贤”,权倾朝野。崇祯皇帝登基之后,权倾一时的大太监魏忠贤形势危急,最终被崇祯皇帝所灭。一时间“阉氛迅昂”,然而,并非阉党尽灭,而是魏党伏诛。崇祯对于宦官的态度,并非是深恶痛绝,相反,崇祯在位期间,依然对宦官有所倚重。崇祯皇帝这种对宦官近似“依赖”的态度并非是昏庸之举,因为明朝时的宦官并非一无是处之人,反而多有才华出众之人。
明代宦官比起其他朝代的宦官来说,有一个明显的优势,那就是有“书”读。明宣宗时期,在皇宫内设立内书堂,专门给宦官们进行教学培训,选小内侍读书习字,因此,多有才华出众之人在宦官中脱颖而出。到了崇祯时期,内书堂不仅没有被废去,反而投入了更多的“师资力量”,甚至邀请了翰林五品官到内书堂进行教书。
在这种环境之下,宦官内多有能人出现,其中有一人名为曹化淳,便是宦官中的翘楚,深得崇祯皇帝喜欢和信任。
曹化淳,家境不好,出身微末,为了讨口饭吃,选择入宫求生。因为在明朝盛行将小孩子阉割为太监,入宫进行培养成为自己的亲信,称为“近君养亲”。曹化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十二三岁的时候,就入宫当了小太监。
受王安牵连,又得崇祯重用曹化淳特别聪明,而且好学,最重要的是曹化淳懂事,也就是古人常说的聪明伶俐。曹化淳在宫中深得司礼太监王安的赏识,成为了司礼太监王安得小心腹。明朝的司礼太监那可是有实权的职位,冯宝和魏忠贤都挂过司礼太监的职位,在一定程度上与当时的内阁抗衡。
所以,曹化淳跟着王安混,自然是如鱼得水一般,好事儿自然也落不下他。正因如此,曹化淳后来某得了一个服侍五皇孙朱由检的美差。但是好景不长,天启初年的时候,魏忠贤得势,开始弄权,在这个过程中,挡了魏忠贤路的王安成为了他首当其冲的攻击对象,很快,王安便被魏忠贤害死。
曹化淳是王安的人,如今又占据着侍奉五皇子朱由检的美差,魏忠贤自然不会留下这么一个“定时炸弹”,万一曹化淳得势,他魏忠贤难免要惹麻烦,所以,魏忠贤直接利用王安的事件牵连到曹化淳,将曹化淳逐出北京,发配南京,这也就意味着曹化淳离开了权力圈,再没有什么威胁了。
然而世事无常,又岂能是魏忠贤尽算?崇祯皇帝朱由检登基,魏忠贤走到了末路,但是对于曹化淳来说,却与魏忠贤截然不同,他曾经“近君养亲”的小主子,如今登基做了皇帝,他自然也跟着平步青云了。
魏忠贤倒了以后,曹化淳得到了重新触碰权力的机会,回到了北京城,负责魏忠贤案子牵涉人员的调查平反工作,后来又让他代皇帝兼管遏北京地医的罩事防守 。无论从曹化淳与朱由检的远近关系来看,还是从朱由检登基后对曹化淳的信任来看,都不难看出崇祯与曹化淳的关系十分密切,且崇祯信任曹化淳,曹化淳忠于崇祯。
入京为先主修墓受抹黑1644年,崇祯十七年,甲申年。这是一个对于明朝来说极为悲凉的年份,在这一年崇祯皇帝煤山上吊自杀,成为了大明朝的亡国皇帝。尽管崇祯皇帝做出了他的努力,却没能挽救积重难返的大明朝,在李自成的进攻下,明朝轰然“倒塌”。
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也没能稳固长存,随后又被入关的清兵抢占了北京城,开创了大清朝。顺治皇帝来到北京的消息很快传开了,此时尚在天津的曹化淳听说以后,不顾个人的安危,急急忙忙赶到北京,并且上奏顺治皇帝,提出了要重新修缮崇祯皇帝的坟墓的请求,并且得到了顺治皇帝的允许。前朝太监请求为亡国皇帝修缮坟墓,这本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但是却有人不这样认为。
“ … …贼攻西值阴不克 , 攻彰倦阴 。 申刻 , 阴忽答 , 盖太盖曹化淳所南 。”——《明季北略》 眼看曹化淳在顺治皇帝面前的这一次“露脸”,明显有了“被接受”的迹象,明朝的一些文人对此十分不满,因为曹化淳乃是明朝“阉党”,如今清朝建立,他们不想看到曹化淳这样的人再次获得圣宠。随之而来的是,部分文官的指责,他们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当年在李自成攻北京的时候,就是曹化淳开了城门放入了李自成,北京城才那么快沦陷,大明朝才因此快速灭亡。如今,这清朝的皇帝刚刚入京,他曹化淳又以修缮崇祯坟墓来“献媚”清帝,这种卖国贼理应诛之。
“开门迎贼,贼入城,挺身侍从,今清入都,又复侍从,此卖国乱臣,虽万斩不足服万民心。”
这样的说法不胫而走,很快在民间附和而出的野史也开始流传,在这种情况之下,曹化淳急了,赶忙向清皇帝进行申辩。当年北京城被攻破的时候,我已经退休回到天津六年了,怎么可能打开北京城出卖崇祯皇帝呢?然而,在《明史纪事本末》、《国榷》、《明季北略》、《明通鉴》等史料中,对于此事的记载都是曹化淳“开门迎贼”,曹化淳一时间竟然百口莫辩,郁郁而终。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明朝的太监,却得到清帝康熙的厚爱,在他死后,两次前去瑜祭 ,可谓是?“ 恩隆之遇 , 光及泉壤 。 ”
《忽覩南来野史记内有捏诬语感怀》诗:“报国愚忠罔顾身,无端造诬自何人?家居六载还遭谤,并信从前使不真。”
铁路绕道“曹坟”,终难逃被毁曹化淳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家族其他人却并没有因此受到打击,例如他的次兄曹化雨,就有后人在清廷受到了重用。曹传正是曹化淳所在的曹家后人,他在康熙年间深受皇恩,康熙与曹传的关系匪浅,甚至康熙出行到了武清地界时,也会与曹传见面。因此对曹传的儿子翰林院编修曹涵也十分看重,让他当了太子伴读,并且曾经亲笔题匾赠予曹家,被曹家奉若传家之宝,悬挂在了曹家祖坟前院的大门口,以此来彰显曹家的圣宠。
这块匾额乃是康熙帝所赐,其权威性在清朝无与伦比,许多官员途经此地,都要下马拜匾,因其悬挂之地的特殊性,自然也就拜了曹家的祖坟了,曹家祖坟也就荣宠无比了。深的圣恩的曹氏家族,子孙逐渐兴旺起来,祖坟的规模未来不足以容纳曹家后人,曹涵后来就重新选址,在天津武清区东马圈镇附近,占了一片约一千亩土地,作为曹家坟莹,当地人称之为“曹坟”。
到了光绪帝时期,有一次修建铁路,铁路修建的图纸已经规划完毕之后,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却发生了一点问题。铁路按照图纸的原有设计,正好需要穿过曹家的祖坟。曹家人听说了这样的消息之后,自然不同意。不过,他们曹家虽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但是对于清朝发展来说,却又算不得不退步。但是曹家准备最后争取一次,尽量不打扰先人清净。
在这一次争取的过程中,曹家人抬出了康熙的赐匾,以此为理由拒绝搬移祖坟。最终此事落到了慈禧的耳朵里,在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慈禧觉得应该保存先祖的颜面,让铁路给康熙赐匾让道,也就是绕开了曹家的祖坟修建。在经过铁路工程师的核实之后,确定可以重新规划此段铁路,最终,曹家的祖坟在这一次风波中得以保留延续。
但是,康熙的赐匾能够保住曹家祖坟一次,却不能保它永久,比较清朝后来都自身难保了,康熙的余威自然也就荡然无存了。后来,曹家的祖坟被一群热血的少年给挖掘了,从此以后,曾经风光一时的“曹坟”也就成为了历史。
曹化淳是明朝末年太监,受到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朱由检的信任,曾负责处理魏忠贤专政之时的冤假错案,平定昭雪冤案两千余件,是一位在历史上无太大污名的太监。
太监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乃是由男子阉去子孙根而成。古话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血脉传承是一等大事。在男女地位相差极大的古代,甘于阉去子孙根,再无法生育之人,要么就是野心极大之人,要么就是迫于无奈者。其中前者少见,后者多见,而曹化淳不属特殊之列。
曹化淳幼年之时,家境贫困,在无法维持生计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净身入宫,成为皇室家奴。曹化淳入宫之时,大概十二三岁左右,此后在宫中受到了比较好的教育。因为年纪小,本人又聪慧,诗文书画,都十分精通,所以受到司礼太监王安赏识,倒没有吃太多的苦。
曹化淳后来入信王府邸,伺候五皇孙朱由检,这是他人生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天启初年,王安别魏忠贤害死,深得圣宠而又专权擅政的魏忠贤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而曹化淳因为是王安的亲信,所以受到牵连,被逐出北京,发配到南京待罪。好在没有丢了性命,有了复起的希望。
公元1628年,朱由检继承皇位,改元崇祯,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崇祯皇帝。曹化淳因为早年服侍崇祯皇帝,因此在崇祯帝继位之后被召回,委以重任。
崇祯皇帝早就对专权的魏忠贤不满,虽然继位之初因为权力受限,而未能立即处置魏忠贤。但是等到跟脚站稳之后,如疾风闪电一般迅速处置魏忠贤及其一党奸臣。曹化淳这个时候,受崇祯帝信任,负责清理魏忠贤时的冤假错案,期间 *** 魏忠贤所为冤案达两千余件。
因为办事得力,曹化淳受到崇祯帝的重用,到崇祯四年之时,曹化淳在宫中地位极高。崇祯十一年,任司礼秉笔太监、东厂提督,权利达到巅峰。
登临高位不久之后,曹化淳连上三疏请求归乡,崇祯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回到家乡之后,曹化淳还代为处理了兄弟的丧事。
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在眉山自缢。后来不久,吴三桂开山海关,清军入关,大败李自成的军队。清顺治帝入主紫禁城,曹化淳赴都上疏,请妥怀宗帝后陵寝。经恩准,委内官监冉肇总理其事。
不久之后,顺天府文人杨博,宛平文人杨时茂等分别上疏参告曹化淳“开门迎贼,贼入城,挺身侍从,今清入都,又复侍从,此卖国乱臣,虽万斩不足服万民心。”曹化淳自我上疏辩解,言当时本人并未在北京,此乃诬陷。
但是曹化淳的这个说法,在后世却受到质疑,因为查看历史资料,并无曹化淳归乡的历史记载。若是曹化淳为了避嫌,因此有此说法也不一定。
曹化淳作《忽南来野史记内有捏诬语感怀》诗:“报国愚忠罔顾身,无端造诬自何人?家居六载还遭谤,并信从前使不真。”表达自己被人诬陷的无奈和愤恨,因为此诗情真意切,因此大部分都相信曹化淳并没有开门迎闯贼。后世也暂时以此为事情的真相,不过并未拍板定案。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44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