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李建成的故事。
李建成虽然在唐朝建立后,一直帮助皇帝处理朝政,主攻文职,但是他的阵营中,也有一些能臣猛将。
第一、魏征。此人是一个非常有头脑有才能的人,他辅佐李建成,曾经为太子的政绩出过不少主意。他认为李建成虽然已经是太子,但是皇位一天没到手,就一天不能松懈。据他分析,太子是辅佐皇帝处理政事,但是李世民则握有重兵,且屡建奇功,论战绩太子比弟弟要差一大截。因此他奉劝太子去主动争取立战功的机会,李建成也接受了他这个建议,主动请缨要为国出力。于是后面就有了太子击退突厥,杀死刘黑闼的功绩。
他还曾劝太子,让他把李世民调走,但是这个建议并没有被采纳。太子死后,他面见了李世民,当被问到为何要离间他们兄弟情时,他直言不讳,说“如果太子听了我的,也不会有今天的事”。结果,李世民看他如此耿直,反而没有杀他,随后他的官还越做越大,一直做到丞相。
罗艺。这个名字,在唐初也是大名鼎鼎。他曾参加过对抗窦建德和刘黑闼的战役,而且战绩非凡。这个人原本是太子和李世民都想争夺的大将,不过他自己认为太子的势力更强大,就跟从了太子。出了玄武门之事后,虽然李世民没有追究他,但是他自己内心还是比较忐忑,认为迟早会被李世民算计,于是选择先发制人,起兵造反 。最后他还是被自己部下所杀。只能说他的政治眼光不咋样,否则后期应该也是能建功立业的。
王珪。这个人曾经是隋朝的官员,但是后来他的家人参加了造反,因为怕受到牵连他就离开了朝廷,逃到了外地。后来听说民间造反队伍中,有李渊的部队,于是他就选择加入。加入到李家阵营后他就一直跟随着李建成。唐朝建立后,因为太子的身边有人造反,李渊就迁怒于他,把他流放到外地。李世民继位后,选择重新启用王珪,并把他和魏征一同采用。王珪也成了唐初的四大名相之一。
第四、薛万彻。此人与自己的哥哥都服役在罗成麾下,后来在李家的队伍中也得到了重用,担任车骑将军。在后期的战役中,他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一举击败了窦建德。后来因为被刘黑闼抓获,逃出后他投奔到了李建成的阵营中。此人忠心可嘉,当他知道自己的主子被杀后,就和另一个名将冯立一起集结队伍,准备攻打李世民,要为太子报仇。
不过当尉迟恭拿出太子和李元吉的人头后,他们身后的士兵都吓得溃不成军,不战自败。后来此人也就逃到了终南山。李世民并没有记恨他,反而被他的忠勇感动,认为他是一个可用之才,于是多次派人去劝他回来。最后他重新回到朝中,也得到了重用,还在与突厥和吐谷浑的作战中,多次立功。后因参与谋立荆王李元景为帝,被长孙无忌所杀。《新唐书·薛万彻列传》)但刽子手刀下无力,第一刀没有砍准,万彻大声呵斥:“何不加力!”连砍三刀才斩下他的首级。
以上四人,不是将才就是相才,全是有大本事的人物。不过尽管有这些人,还是没能避免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李世民虽然对兄长下手,但是对这些能人却并不舍得杀,他的知人善用也是其一大优点。
关于玄武门之变,大部分人都认为是李世民的过失。如果不是他篡取皇位,纵使他再优秀,还是没有资格当皇帝。随着历史专家对事件的深入研究,又产生了新的说法:李世民之所以篡位,并不是主动,而是被动。
据说李世民在发动政变以前曾得到消息,他的太子哥哥伙同李元吉,准备谋害他,为了自保,李世民只好先发制人,带着手下十几个心腹和其他士兵先除掉两位兄长,那么,当初参战的将领们都是怎样的结局呢?谁的结局最不幸呢?
图片:李世民的手下心腹剧照
一、夺位之战论实力,李世民完全不输他的哥哥,然而,在按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唐朝,李世民的能力显得非常尴尬。他有开疆扩土的能力,老爹的很多领土都是他带兵打回来的,可是到手后却与他无关,封他一个秦王,已经算对得起他了。
付出得不到同等回报,李世民的心里是特别不甘的,可上面那位是他的哥哥,如没有特殊情况,他是不会杀死亲哥的。
李建成被立为太子以后,李世民压制住心里的不甘,继续辅佐老爹李渊。事实上,李建成的能力也不赖,当初征战天下,他虽然没有李世民打下的领土多,但是后方工作也做得非常不错,让前方战争的将士们不会白忙活,只不过人们习惯性记住前方战将们的功劳,又习惯性忽略后方守将的付出。
图片:李世民在军营剧照
对于弟弟的功劳,李建成的心里一直都很清楚,弟弟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李建成同样心知肚明。可能正因为太清楚弟弟的所有,所以,哪怕他已经身为太子,同样不敢轻视李世民,不但不把李世民当作自己的武将来支持自己的臣弟,反而把他当成敌人。
人的心里一旦有害怕的东西,就会变得不再清醒理智,李世民越是有担当,越优秀,李建成越是敌视他。当这种敌视变得越来越严重的时候,李建成终究还是忍不住了。为了除掉李世民,李建成伙同李元吉,趁着夜色商量行事方案,结果,这事偏偏就让李世民的探子抓了个正着。
李世民虽然不是太子,但他手里有军队,完全不惧怕身为太子的李建成,在心腹们的提点与自己的思索下,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带着心腹去玄武门围堵李建成二人。
图片:李世民带着心腹去玄武门剧照
二、功臣们的结局当皇帝知道事变发生的时候,早已经来不及了,就连李渊本人也迫于压力,选择了禅让。李世民登基以后,凡是参与夺位的功臣都得到了回报。不过,这些人的结局却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功成身就,有的却不得好死。
1.?长孙无忌
在那么多功臣中,长孙无忌的身份是最特殊的,他是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本人的能力还是有的,他在李渊起兵不久后,就跟在李世民身边辅佐李世民了,李世民对他一直看得很重要。
作为政变的核心成员,长孙无忌在政变中的表现也让李世民非常满意,成功上位后,李世民比以往更加看重他,让他当丞相,位列百官之首,还封他为赵国公。
图片:长孙无忌位列百官之首剧照
作为一个手握实权的大臣,长孙无忌对女人当政非常反感,尤其讨厌像武媚娘这种魅惑皇帝的女人。可是,纵然他在高宗年间还担任丞相,却比不上媚娘的枕边风。
作为一个丞相,长孙无忌不让女人参政的观点似乎并没有错,然而论计谋,他却不是武则天的对手,这才让武则天借许敬宗的手处理了他。长孙无忌怎么也没有想到,他堂堂两朝丞相,最终竟然败在一个女人手里,还被削掉爵位流放了。无法接受事实的长孙丞相,最终选择了上吊自杀。
李建成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所生的长子陇西成纪人。公元617年,李渊起兵反隋,密召他与其弟李元吉至太原援助。授左领军大都督,封陇西郡公。李渊立隋炀帝孙代王侑为恭帝,改元义宁。恭帝封李渊为唐王,封李建成为唐王世子,开府置官属。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大唐,立李建成为皇太子。李建成为人豁达宽厚,长期在京辅佐李渊确立唐初大政。李世民继位后,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谥号为“隐”。贞观十六年5月,又追赠李建成为“隐太子”。
由于李建成是唐初那场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者,而史书又一向是由胜利者所写的。因此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俩在史书中几乎被写成昏庸无能之辈,甚至再三陷害李世民。最骇人听闻的说法是说李建成曾在酒中投毒,李世民便吐血数升。但是,史学界也对这一类的史料产生怀疑。投毒事件其实十分可疑,那时兄弟俩早已势同水火,李世民又怎么会去东宫和李建成喝酒?如果李建成真的想杀害弟弟,哪有毒不死的道理?人的血又有多少,李世民吐血数升未死,岂不是医学上的奇迹?因此不少史学家认为:李世民为了替自己的行为辩护,便在史书中捏造了很多栽赃李建成他们的传闻。
李建成在建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晋阳起兵开始乃至之后的历次战役,李建成冲锋陷阵、一马当先,并率先攻破长安,奠定了唐都号令天下的军事基础。李建成正是凭借着这样显赫的战功和长子的身份,在父亲李渊称帝后成为大唐的第一位皇太子。但为什么像李建成这样位既有功劳又具人望的皇太子最终却没能当上皇帝呢?此事说来话长。
唐高祖李渊推翻了隋朝,是名震天下的大唐王朝的创立者李渊有4个嫡亲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和李元吉。在这4个儿子当中,李玄霸在后世评书中以“李元霸”的名字传世,被后世的小说家塑造成了武功卓绝的天下第一好汉。但实际上,李玄霸16岁就夭折了,自然也没什么机会像小说中那样征战沙场、建功立业。
事实上,在李渊推翻隋朝,并最终一统天下的过程中,他所倚仗的主要是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这3个儿子。
但是,李建成的二弟李世民更是了得。唐朝建立以后,李世民讨伐薛举、薛仁杲,击溃刘武周,生擒窦建德、王世充,平定刘黑闼,为唐朝统一中国作出的贡献可说是无可匹敌。事实上,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屡立战功,得到如此之多的表现机会,恰恰是因为他没当上太子而仅仅是秦王。当时,李渊的长子李建成已经被立为皇太子了。身为皇太子,李建成按朝规必须谨言守身,留在东宫韬养资望因此,统兵出征、东征西讨的差事自然就落在了秦王李世民的肩上。
这些战争的经历对于李世民来说是绝好的历练同时也是他积累人望和政治资本的大好机会。当时,他麾下能者如云武将有李世勋、程咬金、秦叔宝、翟长孙、秦武通、尉迟恭等能征善战的大将,文臣则有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等“十八学士,真可谓贤臣如云,势力盖天,已经远远超过了太子李建成。公元621年,东都大捷之后,秦王李世民班师回长安。唐高祖李渊为胜利的将士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秦王身披黄金甲,骑“飒露紫”,身后是25位威武的大将李世民统率上万铁骑,在嘹亮的军乐声中通过长安城的街道,两旁百姓齐声欢呼令李世民大出风头。这次大捷之后,李世民被父亲李渊封为“天策上将”,更享有特殊的权力,能够自设一套官署,位在诸位王爷之上,俨然一个小朝廷的架势。
随着势力的增大,虽然自己不像李建成一样有嫡长子的名分,但李世民也还是不可避免地对皇位产生了觊觎之心。另一方面,李世民势力的过分膨胀也理所当然地使太子李建成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凭心而论,李建成还是一位厚道豁达的人,在性格上,他比李世民更像他的父亲李渊,本来可以成为一位极有作为的有道明君。但是,他最大的麻烦是遇上了一个旷古绝今的天才,而这天才不幸就是他的亲弟弟。既生瑜,何生亮,这就是李建成的悲剧所在。
不管李建成怎样厚道,但是在皇位争夺这样的原则性问题上是不能有太多的仁慈之心的。随着李世民功名日盛,势力也越来越大,李建成不可能不对李世民充满敌意,并且要想方设法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公元622年,农民起义军首领刘黑闼第二次起兵反叛唐朝。李建成接受了太子洗马魏征的建议,上奏请求率军亲征,李渊马上批准了他的请求。事实上此前类似的工作都是由李世民全权负责的,这一次换帅,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深意:李渊想要压制日益强大的秦王府势力,巩固东宫的太子地位。
此后,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双方变得水火不容。李建成也开始正式把李世民视做自己的敌人了。他私自招募了几千人扩充东宫的军队,并且向幽州的罗艺借了三百人马重做自己的贴身随从与此同时,李建成还与四弟齐王李元吉联盟,允诺他自己登基后立李元吉为皇太弟,两人联合起来与李世民的秦王府进行争斗。
齐王李元吉也不是善类,他是个既有野心,有心计的狠角色李元吉看得很清楚:无论是依凭宗法制度还是个人实力自己都很难与两位哥哥一争长短。他的如意算盘是:先帮李建成除掉最难对付的李世民,并在争斗中消耗李建成的实力,充实自己的实力,最后再扳倒相对比较容易对付的太子哥哥他的目标根本就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皇太弟”之位,而是要跨过两位哥哥的尸体直接登上九五至尊的宝座。
无论李元吉打的是什么主意,东宫与齐王府联合的力量,终究会对秦王府构成严重的威胁。双方的斗争从后宫、外朝一直到地方,几乎无所不在纵观中国历史,每当朝廷中有两位或者诸位皇子都有资格竞争太子之位的话,那么朝中的大臣们也就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分别聚集在这几位皇子周围。当时的大臣们自然是分成两大派:一派支持太子、齐王,另一派支持秦王李世民。
这时,作为关键人物的李渊又是一种什么态度呢?李渊想要坚持嫡长子继承制,维护李建成的皇太子地位,不许李世民染指。但他也没有完全倒向李建成边,想依靠帝王之术来搞平衡,从而维持朝廷内部的秩序。但是,李渊的这种摇摆不定和稀泥的态度非但无法阻止两派之间日益激烈的争斗,却反而会使两派的斗争愈演愈烈,一场大火拼显然是无法避免了。
公元626年,突厥数万骑兵攻入关塞,困乌城,大唐王朝边关告急原本率军出征、抵御外侮是天策上将”李世民的分内之事。但是这次,李建成却出人意料地推荐李元吉代替李世民统率大军北征。李渊也同意了李建成的提议,或许,他想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再造就李元吉这第三股势力,以便自己能够更好地玩平衡吧。
这次,李渊命令右武卫大将军罗艺天纪将军张瑾等随同李元吉出征。早就跟李建成商量好了的李元吉趁机提出:自己第一次领兵,年轻识浅,所以请父皇调拨李世民天策上将府的名将尉迟敬德、程咬金、段志玄和秦叔宝来辅助自己,还要求父皇把李世民麾下的精锐部队划归自己统领。任何人都能看出来,这是一招恶毒的釜底抽薪之策,其用意显然是要挖空李世民的实力。因为无论何时,兵权都是政治斗争中最重要的筹码之一,李世民要是被夺了兵权,马上就要死无葬身之地。但是,就是这样的无理要求,李渊却不假思索地答应了李元吉。李元吉心中暗暗高兴,这下自己兵权在手,别说李世民不会再对自己构成威胁了,除掉李世民之后,再对李建成反戈一击也是易如反掌的事,金銮殿上那金光闪闪的宝座几乎已经在向我李元吉招手了。
见此情景,支持秦王李世民的大臣长孙无忌等人坐不住了,他们纷纷劝李世民先发制人,不可坐以待毙。李世民麾下的名将尉迟敬德更是向李世民摊牌:或者孤注一掷发动政变,或者干脆放他们即刻逃命,自己绝不在秦王府中等死长孙无忌等人也纷纷表示,如果李世民不能下定决心的话,他们都要随着尉迟敬德一起逃命去了。在内外部的双重逼迫下,一直犹豫不决的李世民最终下定了发动兵变的决心。
第二天,李世民进宫向李渊告发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夺取兵权,准备谋反的阴谋。李渊决定次日召二人进宫,向他二人问个明白。李建成获知阴谋败露,决定先入皇宫,逼李渊表态。但是,李建成的心腹,当时负责守御宫城北门玄武门的将领常何却已经被李世民收买了。因此,李世民先一步知道了李建成兄弟二人的计划。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42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