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编,说起论钦陵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唐朝前期,有一段时间国中缺少大将,唯一名气大些的就是薛仁贵。这时候的大唐却遇到了一个非常强劲的少数民族敌人,此人就是吐蕃的论钦陵。
这个人是吐蕃的贵族,全名是噶尔·钦陵赞卓。他在国内的职位是论,也是中原地区宰相的职位,因此人们对他的称呼就会带上他的官职,称他为论钦陵。这个人之所以能与大唐相抗,也与吐蕃国内的政局有关。
公元650年,吐蕃国君松赞干布去世,他的儿子继位。当时因为幼帝年少,因此由论钦陵的父亲和他自己辅佐朝政。从这时开始,吐蕃就开始不断侵扰大唐在安西四镇的边防,而论钦陵一直都是这支队伍中的主帅。公元670年,安西四镇全被吐蕃攻下,这时的大唐终于到了不得不出兵的时候。之所以一直隐忍,一是此地离京城遥远,又少有人居。二是因为,唐朝的大将并不多,不到万不得已,不愿出兵。
这一次唐朝派出了两个大将出征,主帅是薛仁贵,副将是郭待。这两人率领10万大军(也有5万之说),出征吐蕃,意气风发然,郭待更是急着想立功。看到唐军大军压阵,论钦陵选择严阵以待,他在吐蕃集一次结了40万大军。其实这一战,唐军是不占优势的。10万大军在人数上就毫无胜算,况且又经历长途跋涉,军中人马从中原到达吐蕃,体力都有很大损耗。
在薛仁贵率领的部队首战告捷后,副将急于立功不听指挥,致使唐军最后被论钦陵的部队打败,唐军不得不与吐蕃讲和退军。这次唐军与吐蕃的正式交锋,以唐军无功而返告终,但是在唐朝国内,要消灭吐蕃的念头并没有因此告终。
公元678年,距上次战役已经过去8年,唐朝皇帝李治一直不甘心败给吐蕃。当时安西四镇和青海西部都被对方占据,如果不夺回失地,这个大唐皇帝做的也是太没用了。于是这次又动用了武将李敬玄,让他带着18万的士兵去攻打吐蕃。结果,这次出兵在青海大战,唐军还是惨败,先锋战死,大将落荒而逃。
此后7年,唐朝女皇帝上位,要起兵再战论钦陵。而这时的吐蕃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两个强敌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大战。唐军在685年和689年,两次出征吐蕃,结果都是失败而回。女皇帝对于吐蕃的顽强并不示弱,在692年,又一次派出了大将。这次领兵的是王孝杰将军,由他和另外一员大将出兵吐蕃,这次,唐军终于扳回一局,成功收回了安西四镇。
三年后,王孝杰在与论钦陵对战时,却以失败告终。为此皇帝十分生气,还削去了他的官职。
如此难以打败的论钦陵,让大唐非常头痛,最后还是吐蕃的内战把这员大将逼的自尽,唐朝才消除了后顾之忧。
从论钦陵与唐军作战,到他死去这三十年间,大唐就只有王孝杰曾有过一次短暂的胜利,其余大将都无法将他打败,连大名鼎鼎的薛仁贵都不是对手。此人简直是大唐的噩梦。
人物生平
薛仁贵准备迁葬先辈的坟墓,柳氏说:“有出众的才干,要等到机遇才能发挥。如今皇帝御驾亲征辽东,招募骁勇的将领,这是难得的时机,您何不争取立功扬名?富贵之后回家,再迁葬也不算迟。”薛仁贵应允,于是去见将军张士贵应征。
贞观十九年(645)四月,唐军前锋进抵高句丽,不断击败高句丽守军,六月,至安市,高句丽莫离支遣将高延寿、高惠真率大军25万依山驻扎,抗拒唐军。唐太宗视察地形后,命诸将率军分头进击。此战薛仁贵身着白衣,手持戟枪,腰挎双弓,单骑冲阵,唐军大举跟进,高句丽军大败。战后,唐太宗召见还只是小兵的薛仁贵,赐马二匹,绢40匹,生口10人为奴,并提拔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
后唐军被困在安市城,江夏王李道宗献策派兵偷袭平壤,以调虎离山之计将安市城高句丽军引向平壤一线,以攻取安市城。因为唐太宗在军中,长孙无忌极力劝阻,恐唐太宗安危,不敢偷袭平壤,未成。加之李薮蠓咆蚀剩破城之日,屠杀城内军民百姓,以至于守城将士更加齐心合力,此后久攻不克,后值冬天大雪,粮草不济,隧撤退。途中,李世民对薛仁贵说了这样的一番话:“朕旧的将领都老了,不能承受战地指挥的繁重工作,每次都想提拔骁勇雄健的将领,没有比得上你的,我不高兴于得到辽东,我高兴得到你啊。”并提拔薛仁贵为右领军中郎将,镇守玄武门。
永徽五年(654年)闰五月初三夜,天降大雨,山洪暴发,大水冲至玄武门,守卫将士尽皆逃散。薛仁贵愤怒道:“哪里有天子情况紧急,立即就怕死逃跑的?”然后冒死登门框向皇宫大呼,警示内宫,唐高宗因此得以避过灾难。不久大水淹没唐高宗的寝宫,唐高宗感恩道:“幸亏是你啊,才避免被淹没,我才知道有忠臣啊。”于是赐给薛仁贵一匹御马。
显庆三年( 658年),唐高宗李治命程名振征讨高句丽,以薛仁贵为其副将。薛仁贵于贵端城(位于今辽宁浑河一带)击败高句丽军,斩首三千余级。
显庆四年(659年),薛仁贵又和梁建方、契必何力等,与高句丽大将温沙门战于横山。当时,薛仁贵手持弓箭,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所射者无不应弦倒地。接着,又与高丽军战于石城,遇善射敌将,杀唐军十余人,无人敢当。薛仁贵见状大怒,单骑突入,直取敌将。那个敌将慑于薛仁贵勇武,来不及放箭,即被薛仁贵生擒。十二月,薛仁贵又与辛文陵在黑山击败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以下将士,战后他因功拜左武卫将军,封河东县男。
唐高宗诏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领兵赴天山击九姓铁勒。临行,唐高宗特在内殿赐宴,席间唐高宗对薛仁贵说:“古代有善于射箭的人,能穿透七层铠甲,你射五层看看。”薛仁贵应命,置甲取弓箭射去,只听弓弦响过,箭已穿五甲而过。唐高宗大吃一惊,当即命人取坚甲赏赐薛仁贵。 郑仁泰、薛仁贵率军赴天山后,九姓铁勒拥众十余万相拒,并令骁勇骑士数十人前来挑战。薛仁贵临阵发三箭射死三人,其余骑士慑于薛仁贵神威都下马请降。薛仁贵乘势挥军掩杀,九姓铁勒大败,所降全部坑杀。接着,薛仁贵又越过碛北追击败众,擒其首领兄弟三人。薛仁贵收兵后,军中传唱说:“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从此,九姓铁勒衰败,不再为边患。
铁勒有思结、多览葛等九个部族,原先据守天山,等郑仁泰率领部队来后,他们恐惧投降,郑仁泰不接纳,俘虏他们的家室来赏给将士,敌人陆续逃走。有个候骑报告:“敌人的军需物资牛羊马匹遍布原野,可以去夺回来。”郑仁泰挑选了一万四千名骑兵,脱掉铠甲轻装奔驰,穿过大沙漠,到了仙萼河,没有看到敌人,粮食吃光才往回撤。人们饿得相互厮杀吞食,等回到军营时,剩下的骑兵只有二十分之一。薛仁贵也把他部下抓来的铁勒族女人当作妾,接受了很多贿赂赠送的财物,被有关官员向高宗检举弹劾,因立大功而受宽恕。
接着,薛仁贵又率两千人,进攻高句丽重镇扶余城,这时,部将都以兵少,劝他不要轻进。薛仁贵说:“兵员在于会用,不在人多。”于是率军出征,这次战役,他身先士卒,共杀敌万余人,攻拔扶余城,一时声威大振,扶余川40余城,纷纷望风降服。 之后薛仁贵一路凯歌,与李薮缶会师于高句丽都城平壤城外。高句丽归降,唐朝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诏命薛仁贵率兵二万人与刘仁轨留守平壤。薛仁贵以功授右威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兼检校安东都护。薛仁贵移至新城,抚养孤儿,赡养老人,治理盗贼,提拔任用高句丽的人才,表彰奖励品德高尚、行为优异的百姓,一时间高句丽人都非常喜悦,甚至忘却亡国之痛。
郭待封是名将郭孝恪之子,曾为鄯城镇守,他不甘心屈居薛仁贵之下,经常违抗薛仁贵的节制。唐军抵达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将要赶往乌海,薛仁贵对郭待封说:“乌海地势险要毒气又多,我军进必死之地,真是条险路,但是行军迅速就会成功,缓慢就会失败。这里大非岭宽阔平坦,可以设置两座营栅,把全部军需物资藏在营栅里,留下一万人守卫,我军快速挺进,乘敌人没有准备去袭击他,就可消灭了。”
薛仁贵率军先行,至河口遇到吐蕃军,击破吐蕃军,斩获略尽,收获其牛羊等万余头,回军至乌海城,以待后援。郭待封傲慢,不听从薛仁贵之命,领着粮草辎重等缓缓前行。等郭待封军进至乌海时,吐蕃二十余万大军来救乌海,进击郭待封军,郭待封军惨败,军粮及辎重都被吐蕃军掳掠而去。薛仁贵只得退军,屯驻于大非川。吐蕃派出四十余万大军进攻唐军,唐军不敌,大败。薛仁贵无奈,只好与吐蕃大将论钦陵约和,才得以退军,然而吐谷浑自此沦陷。薛仁贵叹息说:“今年是庚午年,降娄星当值,不应该到西方打仗,当年魏国的邓艾因此死在蜀国,我本来就知道必然失败。”因为战败,薛仁贵被革职除名为平民。
开耀元年(681年),唐高宗念及薛仁贵旧功,召见薛仁贵,对他说:“以前在万年宫,没有你,我都变成鱼了。你还曾经为我消灭过九姓突厥,高句丽,中国北方、东方的向中国称臣,这都是你的功劳啊。我怎么会忘记你呢。但是,有人在我跟前告你,说你在乌海城下故意放跑了敌人,以致于失利。这件事让我非常遗憾现在辽西不安宁,瓜州沙州的路都不能通了,你怎么能安稳地睡在家里,不给我指挥打仗去呢?”就这样,薛仁贵被重新起用了,官拜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
永淳元年(682年),突厥阿史德元珍率军入侵云州,薛仁贵奉命征讨。突厥人问:“唐朝的将领是谁?”回答说:“薛仁贵。”突厥人说:“我听说薛将军流放到象州已经死了,怎能复生?”薛仁贵脱掉头盔去见他们,突厥人仔细一看大惊失色,都下马排队拜揖,渐渐逃走。薛仁贵乘势追击,大败突厥,斩杀突厥军上万人,俘虏三万人,夺取驼马牛羊三万余头,取得云州大捷。
永淳二年(683),薛仁贵去世,终年七十岁。追认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官府提供车马,护送灵柩返回故乡,另一说埋葬于山东省嘉祥县。
历史评价 李世民:“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之寄,每欲抽擢骁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李治:“卿身先士卒,奋不顾命,左冲右击,所向无前,诸军贾勇,致斯克捷。”“往九成宫遭水,无卿已为鱼矣。卿又北伐九姓,东击高丽,汉北、辽东咸遵声教者,并卿之力也。卿虽有过,岂可相忘?有人云卿乌海城下自不击贼,致使失利,朕所恨者,唯此事耳。”
贾言忠:“薛仁贵勇冠三军,名可振敌。"
李隆基:“卿父勇猛罕见,古之未有。”(对薛仁贵之子所说)
赵匡胤:“猛悍一矣。”
《旧唐书》:“仁贵骁悍壮勇,为一时之杰,至忠大略,勃然有立。噫,待封不协,以败全略。孔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上加明命,竟致立功,知臣者君,信哉!”
赞曰:“五将雄雄,俱立边功。张、苏二族,功名始终。郭、薛、务挺,徼功奋命。垂则穷边,兵无常胜。”
《新唐书》:“唐所以能威振夷荒、斥大封域者,亦有虎臣为之牙距也。至师行数千万里,穷讨殊斗,猎取其国由鹿豕然,可谓选值其才欤!”
《明史记事本末》:“军若惊飚,彼同败叶,遥传仁贵,咋舌称神。”
黄道周:“天子征辽,仁贵应诏。两国交锋,正然相较。贵著白衣,突前自效。所向皆靡,功实炫耀。天子见之,惊奇诧妙。问喜得人,总军即调。泥熟妻孥,还明恩造。使知王仁,贺鲁 *** 。三矢三人,天山降报。往征吐蕃,地称险道。请用轻兵,待封执拗。致败王师,仁贵削貌。传死象州,敌复作耗。脱兜示形,敌惊拜告。方识英雄,不宜颠倒。”
蔡东藩:”薛仁贵,将材也,李蓿将将材也,仁贵三箭定天山,遂以成名,实则勇敢二字,足以尽之。及从征高丽,破男生,救高侃,进拔扶余城,以少胜多,有战必克,贾言忠所谓勇冠三军,良非虚语。但亦由李拗为统帅,知人善任,始则留为巡徼,继则任其进攻,终则自行应援,不掣肘,不能,然后仁贵得以建立巨功,扬名千古,乃知李薰桃唤材也。否则如郑仁泰之为大总管,出征铁勒,虽有仁贵之迅定天山,而其后卒丧功而还,同遭弹劾,统帅非人,将勇亦不足恃耳。“
个人著作 《旧唐书经籍志》着录“《周易新注本义》十四卷, 薛仁贵 撰。”
《新唐书艺文志》着录“ 薛仁贵 《周易新注本义》十四卷。”
家庭成员
祖父:薛衍,北周御伯中大夫。
父:薛轨,隋朝襄城郡赞治。
另有四子:薛慎惑、薛楚卿、薛楚珍和薛楚玉。
薛o(《旧唐书》作薛),薛嵩之弟。大历七年继承兄长薛嵩节度使位,但在大历十年,被部将裴志清所逐,将兵马归田承嗣,逃到持荨:笕氤请罪,唐朝廷免其罪,将其地一分为三,以薛嵩族子薛择为相州刺史,薛雄(薛慎惑之孙,薛光之子)为卫州刺史,薛坚(薛讷之孙,薛直之子)为持荽淌贰L锍兴靡诱薛雄造反,薛雄不从,被田承嗣派去的刺客杀害了。
薛平,字坦途,薛嵩之子。以司徒致仕,封魏国公,年八十卒,赠太傅。
薛从,字顺之,薛平之子。官终左领军卫上将军,赠工部尚书,与父亲同为一时之名臣。
墓葬遗址 薛仁贵墓位于山东济宁州嘉祥县城东北荫山与横交界的平山口之北,墓地已无坟迹可寻,现仅存石坊一座,东向而立。
石坊由三块整石建成,两边石柱为方形,柱顶各雕石狮一只。坊额为一条石横穿石柱,正面镌刻"重修唐朝名将薛仁贵之墓",背面有小楷镌刻“山东兖州济宁州嘉祥县奉巡兖西道并抚两院明文知县王怀德、典史刘熙诏、儒学教谕彭允芳,训导曲迁梧、张燕翼,大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岁次丁未夏六月上旬吉日立”等字。据当地群众反映,石坊西10米处,曾有墓石露出,后被覆埋。
此坊为明万历三十五年(1579)建,全坊由三块整石构成,两边石柱呈方形,柱顶各雕石狮一只,坊额为一条石,横穿两柱正面携刻“重修唐朝名臣薛仁贵之墓”;背面写着重修、人和年代。旧县志有载。但不知前人以何据谓此墓为薛仁贵墓,待考。1985年济宁市人民政府公布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纪念文学
大哉乾元,本志之清。秉孝道持家,忠厚暖寒洞。谨尊师敬长,敦实壮底功。涵瞳光炯炯,看大千之明;养胸怀坦荡,娶柳氏之英。修身钦内,缓迁坟茔;汾河射雁,目穿苍穹。纵困于胡虏,不改乎初衷。突血肉重围,破钢桶敌情。铁臂护全节,爱国了终生。道之存也,一以贯通。
至于臂堪千金重,力能挽狂澜。脱帽威退敌,三箭定天山。身之有正气,勇谋之贯也。单枪入阵,胡领跌落;匹马从容,军观士寒。掩护老弱,率从断后;退缩众可,独我向前。亚夫满盘皆奇,子龙一身是胆。沙秋点兵,万象胸罗;木春警况,隔水烽传。可惊可喜,世民不惜辽东;可倚可靠,君臣还仗江山。
至哉!大义斯将军,有情亦丈夫。治盗贼,掖突出;恤鳏寡,体孤独。军乎高声,民赞朴素。白袍堪美髯,画戟跨赤兔。洪来臂膀掩,冒死卫玄武。若无果毅力,何以震凡俗。腾骧万里,不减孤胆半分;垂耀千秋,永继先贤雄图。有仁可贵,不阋于墙内;何须仰岳,共御于外辱!
赞曰:薛氏贤昆,安都美裔。绛州将才,龙门巨子。年少白袍,忠孝仁义。志携风雷,敢斗霹雳。将军鹰扬,铁勒鼠栗。脱帽爱民,青史铭绩。策息干戈,酣畅淋漓。阴阳八卦,娴熟六艺。周易兵书,阐释新意。共抵外略,不争域内。石矗山海,载道口碑。飘洋传颂,悠悠万世!(薛刚)
艺术形象
薛仁贵,是绛州龙门人,就是现在的山西省河津市,家就在汾河谷地北边,吕梁山余脉的一座黄土岗上,名叫白虎岗,村名叫修仁。仁贵家境贫寒,却又生得一副大肚肠,一身大力气。一般的财主们虽然喜欢仁贵的力气,但也怕他的饭量,不敢雇他干活,所以仁贵经常饿肚子。后来有一家姓柳的大财主,不嫌仁贵饭量大,雇他当长工,养马种田,仁贵好歹算找了一碗饭吃。可是不久,柳财主家的小姐看中了仁贵是个有出息的人才,私下里和仁贵好上了,事发以后,小两口被赶出了家门,住到白虎岗上的一座破窑里。(该窑现在还保留着,成了旅游点。)生计益发地艰难,仁贵每日去汾河湾里打鱼射雁,换些柴米维持生活,就他那饭量,肚子还是填不饱的。不过民间因此传说起仁贵的箭法来,他能够专射雁头。(还有传说是他儿子薛丁山能射开口雁,比父亲强。不过丁山纯是传说人物了,仁贵的儿子名唤薛讷。)
有一年,仁贵穷急了,就想迁葬父母的坟地,改一改风水,妻子柳氏便因此激励他说:“有本事的人,要善于抓住时机。现在当今皇帝御驾亲征辽东,正是需要猛将的时候,你有这一身的本事,何不从军立个功名?等你富贵还乡,再改葬父母也不晚!”仁贵听了,觉得有道理,就撇下妻子,去新绛城里找张士贵将军,应征入伍。(张士贵的帅府现在还有保留一座大堂,在新绛中学校园内,唐以后那里成了州衙。张士贵与仁贵的恩恩怨怨,在戏曲小说里多有体现,史书上倒没有提起过。)
仁贵的武艺本是极好的,又因为出身贫寒,急于改变现状,所以上了战场后非常勇敢。他跟着大军到了辽东的安地,正好遇上将军刘君邛被敌人包围。仁贵率先跃马冲入敌阵,斩杀了敌将,割下首级来系在马鞍上,敌军一下子全吓坏了,仁贵于是一战成功。
攻打安市城的时候,高丽的莫离支派大将高延寿率兵二十万,占据有利地势,依山结营,抵抗唐军。太宗皇帝命令众将分别出击。仁贵知道自己成名的时机到了,为了引起大家注意,就特意穿了一件耀眼的白袍,手挥长戟,腰里挂着两张弓,大叫着纵马奔驰,所向披靡。大部队则跟着他的身后,冲杀敌人。这一番出色的表现被太宗皇帝李世民看在眼里,不由惊奇地询问:“穿白衣的先锋是谁呀?”旁边人回答说:“薛仁贵!”战斗结束以后,李世民亲自召见了薛仁贵,赞叹不已,赏赐了许多财宝和俘虏战马,又授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还有个职务是北门长上。部队回国以后,太宗李世民感慨地对仁贵和众人说:“以前跟着我打仗的那班旧将,现在都老了。我想提拔勇将托付门户大事,则没有超过你的。这次征伐,得到辽东我并不高兴,高兴的是得到了薛仁贵这样的勇将啊!”(太宗原话是“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几乎成了名言。)于是,提拔薛仁贵为右领军中郎将。
太宗死后,高宗继位。有一次高宗晚上住在万年宫,夜里忽然发了洪水,水头直冲玄武门。守卫的将士们一看全慌了,四散逃走。仁贵说:“天子处于危险之中,臣子哪能怕死?”就登上城楼,大声喊叫,提醒宫中注意,高宗皇帝急忙从床上爬起,站到了较高的位置,没过多久,洪水便淹没了御床。高宗皇帝感激地对仁贵说:“这次多亏了你,我今天才知道忠臣是什么样子!”于是,赏给仁贵一匹御马。
大将苏定方率兵讨伐贺鲁部落前,仁贵向皇帝上书建议说:“我听说出兵必须要有正当的名义,师出无名,就不容易成功,只有把敌人的残暴张扬出来,我们才会得到双方百姓的支持。现在泥熟部落不服从贺鲁部落,被贺鲁打败,家属都被俘虏。如果我们在战争中,把泥熟部落的家属从贺鲁手中抢过来,加以优待,然后归还给泥熟,那么百姓就会痛恨贺鲁的残暴,感念陛下的恩德。”皇帝采纳了仁贵的意见,把战争中俘获的泥熟人都送回去,结果泥熟部落主动请求随军效力。
显庆三年,仁贵跟随程名振再次远征辽东,在贵端城大破高丽兵,斩首三千级。第二年,仁贵与梁建方、契苾何力将军一起,在横山与高丽大将温少多门打了一场遭遇战,仁贵驰马冲射,箭无虚发。接着又是石城大战,敌军中有位将军也善于射箭,一连射杀唐军十余人,仁贵大怒,一个人冲过去,敌将的弓箭来不及发射,就被仁贵生擒。不久,仁贵又与辛文陵一起在黑山大破契丹军,把契丹首领阿卜固活捉了,献到东都洛阳。由于这几次战功,仁贵升职为左武卫将军,并进封河东县男。
皇帝命令仁贵担任郑仁泰的副将,任铁勒道行军总管,准备西征。出发前,皇帝在内殿设宴送行,取出几套内府的精甲送给诸将,并对仁贵说:“我听说古代善射箭的人能一箭穿透七重铁甲,你今天试一试,看能不能射透我们内府的五重甲。”仁贵就在殿上试射,一箭就穿透了所有的铁甲。高宗皇帝又是吃惊,又是不好意思,立即取出几套更坚固的盔甲赏给仁贵和诸将。出兵以后,敌军号称九姓突厥,有十几万人,派了几十名骁将来挑战,仁贵在阵中发射三箭,射死敌将三人,高超的武艺震慑了敌人,立即就无心与唐军为敌,全部下马投降。仁贵和历史上的其它名将一样,害怕这些降兵日后作乱,就残忍地活埋了敌军。然后出兵征讨位于碛北的残敌,生擒了首领叶护三兄弟,天山一带的九姓突厥从此便衰亡了。当时唐军编了一首歌,歌词是:“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这次战役,仁贵虽然立了大功,但受主将郑仁泰的影响,最后也犯了错误。铁勒的思结、多览葛等部落本来要投降,郑仁泰不结纳,反而出兵捕获了对方的家属,赏赐给部下,这些部落只好逃亡。郑仁泰派兵追赶,不但没有找到敌军,还因为缺乏粮草,损失了许多兵员。仁贵自己也掳掠了女子,自纳为妾,并且收受了许多贿赂,回来以后便受到弹劾。高宗皇帝因为仁贵立了大功,没有和他计较。
乾封初年,高丽国发生内讧,大将泉男生归附唐朝,高宗皇帝命令将军庞同善、高偘等去办理接收事宜。但是,泉男生的弟弟男建不服,率兵拒守,唐朝的使者无法和泉男生会合,一场大战必不可免。高宗皇帝就派薛仁贵率领一支部队做为庞同善的后援。庞同善到新城时,敌军晚上来偷袭,仁贵正好率一小股部队来到,杀敌数百,击退了敌军。庞同善进军到金山,见敌军势大,不敢前进,高丽人趁势逼进,打败了同善。仁贵的后援军再次赶到,一场混战,将敌军分割成首尾不能相顾的两部分,再打一场,敌军就溃散了,仁贵斩首五千余级,攻克了南苏、木底、苍岩三城,终于和亲唐的泉男生部队会合,完成了接收任务,高宗皇帝亲笔写诏书慰劳仁贵。
仁贵打了胜仗,认为应该乘着锐气带二千兵进攻扶余城。诸将都认为手头的兵太少,不容易成功,不如就此罢手,免得画蛇添足,坏了威名。仁贵反驳道:“打仗啊,关键是善于运用,善于指挥,而不在于兵力的多少。”于是就带兵出发,见了敌人就打,一打就胜,杀敌一万多人,最后攻克了扶余城。接着又沿着海岸线大肆略地,和李绩的大部队会合。扶余城投降以后,其它四十多座城都望风而降,不战而克,仁贵的名声,一下子威震辽海。
高宗皇帝下诏,命令仁贵与大将刘仁轨率兵二万,长期驻守平壤,巩固胜利果实。因为仁贵这次功劳太大,官职也升了许多,拜为本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检校安东都护。后来又让仁贵驻扎在新城。
这一时期,应该是薛仁贵人生的顶点,最得意的时候。战事结束以后,他做为地方长官,表现出了杰出的政治才能,立即投身于恢复和平,恢复生产,医治战争创伤的工作中。史书说他这时抚养孤儿,赡养老人,治理盗贼,提拔任用高丽的人才,表彰奖励品德高尚、行为优异的百姓,一时间高丽人都非常喜悦,忘记了亡国之痛。(史书原文为“抚孤存老,检制盗贼,随才任职,褒崇节义,高丽士众皆欣然忘亡。”不过我想这里头也不乏我们中国人的溢美夸大之辞,毕竟唐朝时候是我们侵略了高丽。记得以前有位同学是朝鲜留学生,曾经委委屈屈地说过你们中国唐朝时曾经侵略过我们云云,看来人家忘是忘不了的。)
在高丽的成功过去以后,仁贵立即就面对了自己人生的最低点,毕竟胜败是兵家常事,再能干的将军也有失利的时候。咸亨元年,西南方的吐蕃人发兵进攻唐朝,皇帝下令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将军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等,进军反击,支援吐谷浑部落。但这一次皇帝的任命中伏下了隐患,将军郭待封曾经做过鄯城镇守,官职与薛仁贵平级。现在,他做了薛仁贵的下属,心里头很不服气,经常违反命令,这也是我们中国人最常见的事情了。
开始,大军驻扎于大非川,准备进攻乌海。出发前仁贵吩咐郭待封道:“乌海地势险要,还有瘴气,可以说是个死地,非常危险。但是速战速决就能成功,在里头拖延时日就会失败。大非岭这个地方宽阔平坦,你可以在这里设两座栅城,把粮草辎重存放进去,留一万人守卫。我率轻骑加速前进,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然后你率轻骑做为后援,就可以一举消灭敌军。”待封表面上答应了,心里头却不以为然。
仁贵出兵后,在河口遇上敌军,打了一个漂亮仗,很快便占领乌海,等待郭待封的援军到来。可是郭待封这次的敌人不是吐蕃,而是自己主帅薛仁贵。他不但没有听命令设栅城存放辎重,而且没有及时前进做仁贵的后援。等于仁贵占领乌海了,他才带着辎重,缓缓而进。吐蕃吃了仁贵一次小亏,看见郭待封的部队迟重,有机可乘,就集结二十万人专打郭待封,唐军的辎重全部损失,待封失利,退回去凭险而守,把仁贵的前锋部队扔下不管了。
仁贵在乌海本来就支持不了多久,见势不好,急忙退军大非川。吐蕃再一次集结兵力四十万和仁贵交战。这时候仁贵的箭术再好也不顶事了,兵败如山倒,没办法,只好和吐蕃的大将论钦陵谈判,签定了和约,吐谷浑的地盘就拱手让给了吐蕃。
仁贵打了败仗,颜面失尽,气得发了一句不着边际的感慨:“今年岁在庚午,星在降娄,不应该在西方作战。以前邓艾就是这样死在西蜀的,我早就知道会失败。”邓艾也是让自己人内讧整死的,仁贵是气得没办法,有苦说不出而已。事后,战败责任由薛仁贵承担,应该是死罪,但皇帝念在仁贵有大功,死罪免去,废为庶民。
有战争,国家就离不开良将。薛仁贵的平民日子没过几天,高丽国又发生了叛乱,朝廷鉴于薛仁贵在高丽的威名,重新起用他为鸡林道总管,负责平叛事宜。但是,好运气不再来,没过多久,为了一件事情的牵连,仁贵被皇帝贬到象州,从东北到西南,路途可是够远的。不久,朝廷大赦,他又回来了。高宗皇帝毕竟还是念旧,召见了薛仁贵,说:“以前在万年宫,没有你,我都变成鱼了。你还曾经为我消灭过九姓突厥,高丽,功劳是很大的。但是,有人在我跟前告你,说你在乌海城下故意放跑了敌人,以致于失利。这件事让我非常恨你,而且疑心你不忠。事情都过去了,我知道那是有人诬告你。现在辽西不安宁,瓜州沙州的路都不能通了,你怎么能安稳地睡在家里,不给我指挥打仗去呢?”就这样,薛仁贵被重新起用了,官拜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由此也可知,郭待封打了败仗后,没有少给主帅薛仁贵栽赃。
薛仁贵起用以后,领兵去云州,就是今天的大同一带,和突厥的元珍作战。突厥人问道:“唐朝的将军是谁?”唐兵说:“薛仁贵。”突厥人不信,说:“我们听说薛仁贵将军发配到象州,已经死了,怎么还能活过来?别骗人了!”薛仁贵于是脱下头盔,让突厥人看。因为薛仁贵威名太大了,以前曾经打过九姓突厥,杀过许多人,突厥人提起他都怕,现在看见了活的薛仁贵,立即下马跪拜,把部队撤回去。薛仁贵来了就是打仗的,哪里会因为受了几拜就客气,立即率兵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斩首一万多,俘虏三万多,还缴获了许多牛马。
(唐朝这类故事有好几个,郭子仪也曾经脱下头盔让回纥人看。以前的胡人性子直,欺软怕硬,看见厉害的就服气,看见软弱的就会欺负,而且从来不计较颜面信誉,和小孩打架差不多,所以我觉得这些故事都是可信的。他们下马拜薛仁贵,并不意味着从此不打仗了,只要有机会他们还来,所以薛仁贵也没有客气。)
薛仁贵死在永淳二年,享年七十岁。死后,朝廷对他的追赠也是丰厚的,追封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官府出车马,把他的灵枢护送回故乡龙门。他的儿子薛讷,后来也是名将。
我们看薛仁贵的历次战争,发现他早年的成功,主要是凭勇气和武艺。他后来直接指挥战争,也深通用兵之法,并不是一勇之夫。就是他“走麦城”的乌海、大非川之战,部署也是没错的。他在高丽镇守的那段时间,显示出的政治才能,应该说也很突出。只有坑降卒、纳贿两事,算是污点。中国古代把坑降卒看作为将之大忌,白起、项羽、李广都干过这个,也都没有好下场。不肯坑降卒的是三国的关羽,好几万降卒几乎把他吃穷,非得抢孙权的粮仓才能供给,这也是一大累。不过,我们也不用对古人求全责备了。
唐朝和吐蕃争锋的起端源自于立国于河湟地区的吐谷浑,关于吐谷浑和唐朝、吐蕃之间
的具体纷争和矛盾起始,请查看第二篇文章,此处只做简单介绍。
吐谷浑作为塞外强国,经隋炀帝两次出征灭国后被纳入中原王朝版图。隋末天下大乱之际,其主伏允潜回青海再次收复故土复国后,联合突厥侵扰大唐国境。贞观六年和八年间,因要求归还其子慕容顺遭到唐廷拒绝后,数次侵犯兰州、鄯州、凉州等地,更为甚者竟将大唐使节羁押不还。唐太宗李世民忍无可忍,于贞观八年十二月迅速做出反应,派遣李靖、侯君集等名将领兵十余万分两路进军,再次将吐谷浑一战灭国。
李靖攻吐谷浑之战
后又册封伏允之子慕容顺为汗统领部众,但慕容复继位不久便被其手下所杀,其子诺曷钵继位为汗,这也为后来吐谷浑内部分裂埋下隐患。唐太宗于贞观十四年将宗室李道民之女封为弘化公主下嫁吐谷浑,诺曷钵遂实行唐历和贞观年号,遣宗室入唐为质,正式从塞外强国完全沦为大唐的附庸国。然而唐朝此前对吐谷浑的打击一方面削弱了其军事力量,另一方面也导致吐谷浑大量上层贵族敌视唐朝。
而随着占据青藏高原中南部的吐蕃王朝统一后,其主松赞干布为了获得青藏高原北部河湟流域一带的富庶土地和水草肥美的牧场,便于贞观十一年(638)以吐谷浑阻碍吐蕃和亲为由,发动大军击破吐谷浑。
此后经过松州之战,唐朝以文成公主许亲松赞干布,这才维系了大唐、吐蕃、吐谷浑二十多年的和平共处,但和平的背后政治和小规模军事的较量却从未停止,吐蕃对吐谷浑的觊觎从松赞干布死后便转变为具体的军事行动了。
松赞干布于永徽元年(650)去世后,吐蕃军政大权全部交由名相禄东赞以及其子等六人。禄东赞于唐高宗显庆五年(660)撕破虚伪的和平面貌,趁吐谷浑内部分裂之际遣其子钦陵率兵大举入侵吐谷浑。而此时吐谷浑内部反唐势力的代表人物权臣素和贵反叛投靠吐蕃。
得益于素和贵的叛逃,吐谷浑内部军务虚实尽数被吐蕃掌握,龙朔三年(663)吐蕃便一举将吐谷浑灭国,诺曷钵携弘化公主率领残部数千人投奔大唐凉州,请求唐高宗发兵复国。
二、决战大非川
眼见属国被灭,大唐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乾封元年(666)五月,唐高宗封诺曷钵为青海王,并许诺将要恢复吐谷浑故土。但此时唐朝境内遭遇一系列自然灾害,同时连年用兵于朝鲜半岛和西域等地,尚无力顾及吐蕃一事。
一直到总章二年(669)九月,唐高宗意识到吐蕃已成西南边境大患,已经到了不可不重视的地步,但在召集群臣商讨对蕃攻略之时,却因朝臣意见不一将此事在此搁置。
唐高宗李治:唐朝第三任皇帝,在位期间唐朝疆域版图最为辽阔
反观吐蕃趁大唐无暇西顾之时,利用河湟流域的经济价值和军事价值大大增强了吐蕃国力。作为青藏高原北部产粮区和天然牧场,吐蕃军粮马匹“半出其中”,可见河湟流域一带对于吐蕃鼎盛所做出的贡献,也正是据此地吐蕃从而一跃成为能和唐朝相抗衡的高原大国。
国力大增的吐蕃于咸亨元年(670)初染指西域,再次出兵攻陷唐朝羁縻十八州,迫使大唐安西四镇全部沦陷。遭遇吐蕃连番打击,唐廷在西域和青海等局部地区已经处于劣势,在将东境强敌高丽灭亡后,唐高宗终于腾出手来痛下决心,决定反击吐蕃。
当是之时,经过唐太宗贞观一朝二十三年多年潜心发展,唐高宗李治解决了高丽和西突厥等问题后,同时社会经济发展持续,唐朝国力已属建国以来最强。所以此时的唐朝是完全有决心和实力击败吐蕃,李治也试图一战彻底解决吐蕃的威胁。
咸亨元年四月,唐高宗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侍封为副总管,领兵十万讨伐吐蕃,同时遣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安集大事,从北路进入吐谷浑故地以为牵制。逻娑即为吐蕃都城 *** ,从“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的封号和统军兵力来看,唐朝初期对吐蕃是占据主动攻势且试图一举灭亡吐蕃。
一代名将薛仁贵:一生为唐征战,战功显赫,威名远扬
然而唐高宗选将上的失误便注定了这场战争最终的失败。薛仁贵作为唐太宗晚年征讨高丽时涌现出来的名将,得到了李世民的极力称赞:“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之寄,每欲抽擢骁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而且在高宗年间战功显赫,每当边境出现危情时,薛仁贵便当仁不让领兵进讨,留下了“三箭定天山”等威名赫赫的传奇故事,所以选择薛仁贵作为主帅是非常合理的。
但副将的选择却出现了失误。唐朝经过了高祖、太宗两朝建国征伐,已经遗留下大量功臣名将二代,这些人凭借父辈之望形成了一层固化集体阶层。纵然薛仁贵战功显赫,可是出身平民的他很难得到这些二代们的尊敬和接纳。
作为此次出征的第三主将郭侍封便是唐初名将郭孝恪之子,在被任命之前他与薛仁贵官职相当,此次屈居副将便心有不甘,同时对薛仁贵出身又十分看不起,所以并不服从其领导,对薛仁贵所作出的战略部署和安排“多违之”。
而处于主将地位的薛仁贵处境则相当尴尬,明知郭侍封意态愤懑又不能对其问责,更为关键的是根本不了解这位二代的真实军事实力,所以权衡之下做出了将其留在后方督送粮草辎重的安排。
唐军自鄯州行军至吐蕃腹地大非川(今青海切吉平原)时,薛仁贵做出了体现一代名将风采的部署安排。唐军深入青藏高原腹地,地势不熟,同时士卒高原反应极为严重,所以只能采取历代唐军攻灭突厥、西域诸国的方法——轻兵突袭,以局部优势兵力一战解决敌军核心,从而获取胜利。
同时目的乌海道途险远,且后勤补给困难,士卒难以持久作战,所以在勘察了大非川平原地形后,做出了将粮草辎重囤积的处置。此外薛仁贵也知晓统将之道,在郭侍封对其不满的形势下,倘若轻兵突袭途中郭侍封不听指挥、恣意妄为,对主力大军的破坏是毁灭性的,所以将其留置后方安全地区督军粮草,尽量减少双方产生矛盾冲突的可能性,这种部署安排在当时的形势下可以说是完全之策。
薛仁贵筹划自领主力袭击吐蕃,临行之前再次交代郭侍封粮草辎重的重要性,“乌海险远,车行艰涩,若引辎重,将失事机”。同时告知其守护粮草辎重的部署,“大非川岭上宽平,足堪置栅,可留二万人作两栅,辎重并留栅内”。 大非川背靠青海湖,四周山峰高起,唯独面前地势相对较低,中间形成一片安营扎寨的绝佳地势,薛仁贵见此处防守有余,便安心率领轻锐突袭乌海。
做好了部署规划的薛仁贵兵行险道,领轻兵数万急袭乌海,在积石河口处(今青海玛多)突袭吐蕃军营。蕃军猝不及防,未曾料到唐军竟能在高原地带孤军突进,仓皇之间遭遇大败,薛仁贵截获牛羊万头,趁势率军攻占乌海城进行休整,伺机寻求与吐蕃决战。
遭遇大败的吐蕃意识到唐朝已派出大军进攻,便迅速集结部队交由吐蕃绝世名将论钦陵率领迎敌。而唐军主将薛仁贵在袭击吐蕃军后,在乌海城中休整等待时机,熟料这时留守后方的郭侍封未曾听从其安排留守大非川,竟然率军带着辎重粮草朝乌海缓行。大非川距乌海城两百余里,倘若郭侍封此时能够领军快速进入乌海城,与薛仁贵大军汇合据险为守,尚能避免悲剧的发生,然而这终究没能实现。
探查到唐军主力和后勤分开的消息后,论钦陵抓准时机,统军二十余万直接截击郭侍封。而走出大非川后这一路唐军便无限可守,被突然出现的蕃军迎头痛击,军粮辎重尽数被蕃军截获。
听闻后方粮草被劫的薛仁贵火速率军撤出乌海城,与郭侍封残余军力汇合后退居大非川,据险而守。截获粮草辎重的论钦陵明白这是击败唐军的大好机会,不给唐军喘息休整机会,立即集结兵力四十余万(数目存疑,但蕃军数量确实占据绝对优势)自大非川入口处攻击唐军。
唐军军粮辎重被劫,只能据险固守,但又不能长久,所以便决定与蕃军决战。唐初军力战力之强可谓世间罕有,而且又有薛仁贵、阿史那道真等名将指挥,在此绝境之处唐军拼死大战。无奈蕃军人多势众,唐军又遭遇高原反应,且无辎重军备粮草供应,纵然唐军勇猛异常仍难以取胜,最终遭致大败。虽然史书记载唐军几乎全军覆没,死伤略尽,但蕃军也绝对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伤亡。所以大战过后,薛仁贵与论钦陵约和,吐蕃便立即同意放行,可见蕃军损失惨重也难以为继。
可惜一代绝世名将薛仁贵在其军事生涯最后一战遭致大败,归国之后被“免死除名”,一世英名却因此仗而遭至蒙尘,匆匆结束了自己的军事生涯。更令人气愤的是这场战争失利中应付主责的郭侍封竟未被斩杀,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唐高宗末期政治和唐军建设已经开始下滑。
三、惨败影响
唐蕃大非川一战不仅仅是名将薛仁贵一生的遗憾,更是自唐建国以来出国作战损失最
为惨重的一场败仗,大唐数万精锐在此覆灭。此战之前,唐军一直保持着对吐蕃军事上的绝对优势,但经过此次战败,唐军和蕃军不论军力还是心理上均出现了对调变化。
此外,这次失败实际上已经使安西四镇和吐谷浑故地的彻底丢失成为事实,唐朝被迫撤销安西四镇建制,将吐谷浑汗王诺曷钵部众迁至灵州安顿,吐谷浑复国希望彻底破灭,其故地被全部并入吐蕃。得到吐谷浑故地的吐蕃迎来鼎盛发展阶段,唐蕃两国以大非川之战结束为标志正式形成百年全面对峙局面。
而唐朝失去了联通西域和河西陇右一带的战略缓冲,被迫于两地部署重兵。这种部署牵制了唐军主力,导致安史之乱时内防无兵,同时在撤防归国平叛时西域、河西陇右又被吐蕃吞食,大唐全面转为对吐蕃被动防御阶段。
但面对如此不利形势的唐高宗朝臣并不甘心就此失去优势地位,而吐蕃获得大胜后也在进一步使用外交和武力,迫使唐廷承认其对吐谷浑占据的事实,唐蕃双方的角力正式进入白热化阶段。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42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