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荣留王。
与隋朝三次战争后,高句丽王位落到了高建武头上,史称荣留王。
高建武在对隋朝的战争中屡建功绩,但他却不是一个好战分子。相反,高建武深知以高句丽的实力和中国硬拼只会让自己灭亡。他积极地与当时新兴的唐帝国建立友好关系。频繁地遣使入唐朝贡,又释放多名隋高战争中被俘虏的中国将士,还积极地派人入唐学习。
高建武的这些措施,本来是让高句丽转危为安的正确策略,但却让他手下那帮好战成性的官员非常不满,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当时高句丽国的东部大人叫渊对卢,他儿子叫渊盖苏文,这家伙自小就仪表非凡,但是其他人都不怎么喜欢他,觉得他太残暴。等渊对卢去世时,本应该是渊盖苏文接替父任的,可百姓都不愿意让他担任自己的父母官。
渊盖苏文大丈夫能屈能伸,他为了当官,跪在乡亲们面前,求他们给自己一个机会,他上任后一定会好好做,如果上任之后大家实在觉得不行的话,那时候再把他撤职,他毫无怨言。善良的乡亲们见他这么诚恳,一时心软就答应了。
渊盖苏文上任后,果然没有辜负乡亲们对他的“期望”。他极尽残暴的本事,为非作歹,凡是得罪他的人,更是用凶狠的手段报复。这么一来,不但百姓想让他滚蛋,就连泉盖苏文的同僚和他的君主高建武都看不下去了。大家上下达成一致,决定找机会除掉这个恶棍。
但渊盖苏文先下手为强,召集本部兵马,伪装阅兵,杀了一百多个官员,然后带兵冲进王宫,杀死了高建武,还把他的尸体砍成好几段。随后,泉盖苏文拥立高建武的弟弟高臧为王,自己则担任莫离支(相当于宰相),总揽全国大小事务。从此,渊盖苏文开始了他的独裁专政。
唐太宗亲征渊盖苏文在位期间,对高句丽国最大的“贡献”就是与唐朝交恶。其实,唐太宗李世民在得知渊盖苏文弑君后,就已经想出兵讨伐了。但长孙无忌建议不要轻易动兵,李世民就姑且让渊盖苏文得意了一阵子。泉盖苏文也真是给点阳光就敢灿烂。
公元644年,因为新罗善德女王多次向唐朝哭诉被高句丽欺负,唐太宗就派遣使者来到高句丽,警告他们立即停止与新罗交战。渊盖苏文给脸不要脸,居然把唐朝使者关押起来。这一赤裸裸的打脸行为惹怒了李世民,终于招致了最可怕的报复:雄才伟略的太宗皇帝,要亲自率领大军讨伐高句丽!
公元644年年末,唐太宗李世民调集十万大军,分两路进攻高句丽。水路命张亮率领水师四万,战舰五百,横渡黄海,进逼平壤;自己则亲率李世勣等大将,带着步军六万,直指辽东。
和杨广不同,李世民这次出征可谓占尽天时和人和。从高句丽这一面说,渊盖苏文不识好歹,囚禁唐使者,道义上陷于被动。从中国这一方面说,李世民不但善于用兵,建立了完善的指挥、情报、补给系统,而且本人魅力非凡,行军途中经常亲自看望属下,唐军上下都愿意为国效力。
连主张慎重用兵的长孙无忌,在一次视察营地后回来,都很高兴地对李世民说:“我看我们的士兵每次一听说高句丽人来了,都喜形于色,摩拳擦掌,大家都愿意去痛杀敌军。我军有这样的决心,一定能大获全胜!”
唐军来势汹汹,不久就进逼到当年隋军久攻不下的辽东城,将城池团团围住。高句丽方面出动四万兵力前来救援辽东。两军相对,唐军的勇将李道宗斗志昂扬,不等后方援军赶到,就直接杀出营寨,与高句丽援军作战。
双方展开第一次战斗,唐军因为人数劣势而败下阵来。但是李道宗很快发现了高句丽军阵形的弱点,于是投入预备队的精锐骑兵,继续猛烈突击敌军。此时,包围辽东城的李世勣也来搅和,两面夹击,高句丽军大败而逃。“围城打援”的“打援”战役宣告胜利。
击退高句丽的援军后,唐军开始猛攻辽东城,飞石云梯无所不用,日夜不断地攻打守军。唐军在猛攻的同时,乘风放火,扰乱城中士气,终于攻破辽东,把多年前失去的重镇重新纳入中国版图。
渊盖苏文(603年—666年),又名渊盖金,是高句丽末期非常具有争议性的铁腕军事独裁者。在中国的史书上通常避唐高祖李渊讳而称为泉盖苏文,‘日本书纪’记为伊梨柯须弥。一方面渊盖苏文的英勇成功地抵御了唐朝想灭掉高句丽的企图。因此被许多人认为是朝鲜半岛的民族英雄。另一方面,许多人认为他残暴弑君,铁腕统治导致了高句丽后来的灭亡。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是东北亚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许多人认为高句丽与唐朝的冲突是唐朝与新罗联盟并导致高句丽最终灭亡的原因。渊盖苏文在高句丽于唐朝的冲突中扮演着主要角色,也是战争的导火索。
渊盖苏文摄政初期曾试图与唐朝谋好。 他支持用道教取代佛教,并在643年派人到唐朝索要8部道经。一些历史学者认为渊盖苏文的这一做法是为准备日后与唐的战争拖延时间假装安抚唐朝,因为渊盖苏文要吞并新罗的企图使唐朝与高句丽的冲突不可避免。 随着高句丽对新罗发动新的战争,高句丽与唐朝的关系开始恶化。645年,唐与高句丽的战争爆发,唐太宗亲自率兵打高句丽并拿下了几座高句丽城堡。不过由于安市城城主杨万春的抵抗,唐太宗受阻于安市城无法前行。唐太宗从海上派出由张亮率领攻打平壤的军队受阻于建安城(今辽宁营口)。唐太宗由于杨万春坚守以及寒冬恶劣天气被迫返回。
根据申采浩的《朝鲜上古史》,唐太宗在撤退之中,受到了渊盖苏文的追击。不过,朝鲜半岛和中国的古代史书文献都没有相关记载。
661年,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再次攻高句丽,但并不成功。662年,蛇水之战,渊盖苏文大胜唐朝将军庞孝泰。不过虽然唐朝的数次入侵没能灭亡高句丽,但严重削弱了高句丽的实力。不过在渊盖苏文在世期间,唐与新罗都无法征服高句丽。
渊盖苏文有三子,渊男生,渊男产和渊男建。666年五月,渊盖苏文病逝,享年64岁。他的三个儿子为王位进行争夺致使高句丽国力下降,唐与新罗联盟继续攻打高句丽,最后高句丽败于唐与新罗的联军。668年,高句丽最终被唐与新罗联军所灭。
很多人认为唐朝商业、文化发达,但是我认为唐朝的军力至少在高宗之前是非常强劲的,尤其在唐太宗时期,几乎是无敌的,尤其是征伐高句丽,真是吧大汉武帝讨伐匈奴的风范又推高了很多。
初唐时期朝鲜半岛有三个国家,高句丽、百济和新罗,其中高句丽所占面积最广,实力最强。这三个国家当时都对大唐天子俯首称臣,接受唐朝的册封。
高句丽,其民族是少数民族扶余的一个支系,扶余是古代在东北地区第一个建立政权的民族。早在西汉时期,高句丽就属大汉版图疆域,公元前l09年,汉武帝征服东北诸民族,在平壤设乐浪郡(相当于现在的市),把辽东一带(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的区域命名为高句骊县。公元前37年,朱蒙(棒子始祖)在高句骊县建立政权,并沿用其名,称高句骊国,但仍属汉附属国,每年还必须向汉朝庭进贡财物,公元427年迁王城至平壤城(今平壤市)。
到东汉、魏晋时期,高句丽虽时反时服,但仍归顺中原霸者。到了南北朝,由于战乱,中原诸国已无力顾及辽东,高句丽趁机厉兵秣马,对外蚕食扩张,对内发展经济,到了隋朝,高句丽的国力也达到鼎盛,其国共有城一百七十六座,六十九万馀户,人口约三百五十多万。高句丽倚仗鸭绿江天堑,开始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不再进贡,断绝了与隋朝的来往,并堵塞百济、新罗进贡的道路。
为此,隋炀帝三次举国之力出征高句丽,无奈这隋炀帝只是一个慵君、昏君,并无军事指挥才能,导致三次皆失败而返。但这几次也把高句丽给打怕了,到了唐初,遣使入朝,与唐高祖修好。
唐太宗上位后,想攻打高句丽,考虑到天下甫平,人们生活刚趋于安定,再兴师动众,将加深人们的疾苦,并且高句丽态度还算谦恭,不但年年进贡,还派太子来朝宿卫,屡显臣属之心,征高句丽师出无名,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这时高句丽有一个叫盖苏文的人物冒了出来,这盖苏文自称生于水中,性格残暴,把高句丽国王建武杀死了,立建武弟弟的儿子藏为国王,当然,只是个傀儡,盖苏文自封为莫离支,莫离支是个官名,相当于唐朝的兵部尚书,这个角色倒有点像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莫离支手握军政大权,头戴金冠,身上佩有五把刀,威严异常,左右都不敢仰视。他也是个野心勃勃之人,为了扩张,联合百济一起攻打新罗,新罗告急,唐朝作为老大,当然不能坐视不顾,唐太宗派使者持玺书告莫离支,命其停止进攻新罗,莫离支置若罔闻,根本不当回事,继续进攻,连下新罗数城。把李世民气得够呛,马上下令征伐高句丽。
莫离支虽然嚣张,对大唐王朝还是很畏惧的,一听说唐太宗要派兵来打他,亦吓得不轻,连忙派使者进贡黄金,又派五十个高句丽官员进朝做宿卫,说白了就是做人质,唐太宗没有接受这套,怒责使者曰:“而等委质高武,而不伏节死义,又为逆子谋,不可赦。”把这些官员全部下狱。
公元645年2月,李世民将兵十万御驾亲征,这是唐朝第一次东征高句丽。初兵分两路,另一路以李尬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江夏王李道宗副大总管,张士贵、张俭、执失思力、契何力、阿史那弥射、姜德本、曲智盛、吴黑闼为行军总管,率兵六万从辽东进攻高句丽。一路以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常何、左难为副大总管,冉仁德、刘英行、张文干、庞孝泰、程名振为总管,率水军四万,战舰五百艘,从水路进攻高句丽。李世民则率后备部队坐镇幽州指挥。
3月李蘧攻克玄菟城,李世民从幽州移师至北平坐镇,4月攻克盖牟城,李世民随后渡过鸭绿江和李藁崾τ诹啥城下,开始亲临前线指挥作战,5月攻克高句丽重镇辽东城,6月攻克白岩城。与此同时,张亮军渡海进攻高句丽,5月攻克卑沙城,因张亮所率是水军,不能深入内陆,故屯兵于卑沙城,等待指令。
8月,李世民率大军进攻安市城,安市城在高句丽名将杨万春指挥下,坚壁清野,顽强抵抗,唐军想尽一切办法和计谋,就是攻不下该城。
其时辽东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李世民便班师回朝。在撤退前,陈兵于安市城下,李世民很佩服守城将士的英勇,派使者赠给守将杨万春白绢百匹,作为嘉将,而杨万春亦登城再拜,对唐太宗表示敬佩和谢意。
此战,共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斩首四万,唐军士兵亦十之亡二,马十之亡八。在唐军死亡人数上,网上很多资料都说只有数千人,有的甚至说只有二千人,他们的资料都是互相抄袭,完全是胡说八道。
顺便提一下,大名鼎鼎的薛仁贵就在攻安市之战中崭露头角,李世民对薛仁贵说:“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公元646年5月,高句丽王藏及莫离支盖苏文遣使谢罪,并献二美女,唐太宗没有接纳,把二美女送了回去。
自从第一次征高句丽失败,盖苏文日益骄恣,虽遣使奉表,但都是些敷衍搪塞之话,接待唐使者时倨慢自大,常派人刺探辽东边境情报,伺机侵略。唐太宗多次敕令不准进攻新罗,盖苏文表面答应,暗地里照侵不止。
647年,李世民又准备第二次亲征高句丽,大臣们不赞同皇上亲征,认为高句丽经上次之战,已经元气大伤,如果派几支部队不停的骚扰他们,使他们疲于奔命,影响其耕种生产,几年内可令高句丽不战自败。唐太宗接受了太臣的建议,派以左武卫大将军牛进达发兵万馀人,乘楼船自莱州泛海而入。又派李藿兵三千人,自新城道入。这两支部队以骚扰破坏为主,能攻则攻,不能攻就撤,换个地方再打,所到之处,毁坏农田,焚烧城镇村庄,达到一定的效果。
648年,又派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将兵三万余人,乘楼船战舰从莱州渡海进攻高句丽,也是以骚扰为主,攻杀一阵便撤军。
就在这一年,唐太宗命宋州刺史王波利等发江南十二州工人造大船数百艘,并命陕州刺史孙伏伽、莱州刺史李道裕储好粮食器械在三山浦、乌胡岛,准备在649年发兵三十万,一举灭掉高句丽。
遗憾的李世民没有等到那一天,在649年4月驾崩于含风殿。二征高句丽之事也只好作罢。
唐高宗李冶即位。
公元655年,新罗再次告急,派使者来朝哭诉高句丽、H夺其三十六城,哀求唐高宗出兵救援。唐高宗于是派程名振、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师讨之,在新城城下大败高句丽兵而还。到了668年,复遣程名振、薛仁贵率兵攻之,未能克。
661年4月,在经过充分准备后,唐朝第二次派大军征讨高句丽,唐高宗李冶本想仿效父皇亲自率师东征,大臣不赞同,武则天也不准他去,所以没去成。这次任命任雅相为纸道行军总管,契何力为辽东道行军总管,苏定方为平壤道行军总管,萧嗣业为夫馀道行军总管,及诸胡兵共三十五路兵马水陆两路同时进攻高句丽。
诸军所战皆捷,苏定方部于8月就包围了平壤城,平壤毕竟是高句丽首都,筑垒多年,城坚甲固,粮食充足,苏定方部久围不下,到了662年暮春,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士兵惧寒,粮食又快吃完,苏定方不得不引兵撤退。第二次征讨高句丽,又以失败告终。
666年,高句丽盖苏文死,其子男生继莫离支之位,但真正的实权落在了子男两个弟弟男建和男产手,都不服男生,并且想谋害他,5月,男建自命为莫离支,发兵讨伐男生,男生不得已向唐朝庭求救,愿割地求降。于是唐朝趁此机会,第三次派大军东征。6月,派遣大将契何力、薛仁贵、庞同善、高侃,将兵征讨高句丽。9月,庞同善大破高句丽兵,并与泉男生部会合,唐高宗诏男生为特进、辽东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抚大使,封玄菟郡公。
666年11月,唐高宗感到不放心,派经验丰富的李拮魑主帅,统一指挥辽东各军, 667年2月,李蘼蚀缶渡过辽水,九月,攻取高句丽军事前面几次未能攻克的军事重镇新城,668年2月攻克扶余城,扶余川中40余城亦望风归降。668年9月唐军诸道兵马会师至平壤城下,合围平壤月余,高句丽王藏遣泉男产帅首领九十八人,持白旗来降,但莫离支泉男建拒不投降,率领本部兵马闭门拒守,幻想有奇迹出现。9月12日,高句丽僧信诚叛变为内应打开平壤城门,唐军冲入城中,男建自杀未遂,被俘获,后被流放到黔州(今贵州一带)。
至此,建国705年的高句丽棒子终为唐所灭。
虽然自玄宗开始重文轻武,导致了以后安史之乱以及最终唐朝的灭亡,但是比起西汉也有王莽之乱,东汉末年诸侯混战,唐朝能够在安史之乱中最终干掉安禄山,也足见其军事力量的强大了。
为什么后世很多人还是认为唐朝的军力很不堪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38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