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揭秘,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司马八达分别是哪八个人

众妙之门 2023-06-20 13:15:14

揭秘,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司马八达分别是哪八个人

你们知道司马八达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司马懿,字仲达,司州河内郡温县孝敬里舞阳村人,出身士族,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隽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

司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个“达”字,当时号称司马八达。司马懿是司马防的次子,“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东汉末年,司马懿生于乱世,“常慨然有忧天下心”。

八兄弟分别是司马朗,字伯达。司马懿,字仲达。司马孚,字叔达。司马馗,字季达。司马恂,字显达。司马进,字惠达。司马通,字雅达。司马敏,字幼达。兄弟八个,个个出色,所以当时称为“八达”。

老大司马朗在《三国志》中有传,做过成皋令,元城令,丞相主簿,兖州刺史等职。建安二十二年,和夏侯惇等人一起率兵征吴,中途病死,时年四十七岁。

老三司马孚和二哥一样出色,聪明博学,很得曹植的赏识,担任太子中庶子。曹丕时代,担任黄门侍郎,加骑都尉。 后为关内侯,转为清河太守。到了魏明帝时代,任命司马孚为度支尚书。当时人们都认为司马孚在各个方面很像他的二哥司马懿。魏明帝很高兴,说:“吾得司马懿二人,复何忧哉!”以后,司马孚做了尚书右仆射,昌平亭侯,再任尚书令。司马懿扳倒曹爽时,司马孚也加入行动当中,事后进爵为长社县侯,加侍中。以后进为司空、太傅。

司马孚与二哥司马懿之间还是有些距离的,司马懿死后,他对司马师、司马昭这两个侄子的一些做法并不认同,许多时候并不参与。司马师他们对这位三叔也还算尊敬,进封他为长乐公。后来司马昭派人杀死曹丕的孙子、高贵乡公曹髦,朝中百官没人敢上前。只有司马孚跑去,把曹髦的尸体抱到腿上,痛哭道:“杀陛下者臣之罪。”

司马炎篡位,司马孚去和陈留王曹奂告别,拉着曹奂的手痛哭,说:“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纯臣也。”司马炎拿这位三爷也没有办法,对他恭恭敬敬,封为安平王,拜为太宰、都督中外诸军事。司马孚最后活了九十三岁。

老四司马馗,字季达。生卒年不详,曹魏时期出仕,官至九卿之一的太常寺卿,封东武城侯,死后谥戴。太常一职掌管宗庙礼仪,故其人谨慎,诸事不详。但从其职位和谥号可以推断,司马氏一族深受曹魏信任,除司马懿子孙外,其余诸人都心甘奉之为主。

老五司马恂,字显达。跟四哥一样,主内,出任曹魏鸿胪丞。

老六司马进,字惠达。出仕为魏中郎,属于将帅幕僚人物,封城阳亭侯。

老七司马通,字雅达,魏安城亭侯。

老八司马敏,字幼达,魏安平亭侯。

司马八达,其实并不是说司马懿八兄弟在当时如何的风起云涌,只是因他们的字中含一个“达”字。不过从他们的生平简介中,我们却离奇的发现:司马八达仅司马孚被晋册封而不自居,其余诸人均没有受过司马炎的追封。可见,“司马八达”对曹魏政权忠心耿耿,一生奉其为主,丝毫不敢越界。

为何历史上有名的谋士都出自河南?

谋士作为我国古代一项非常特殊的职业,他们可以说在历史上留下了非常光辉的一笔。而历史上有很多很有名的谋士,虽然说这些谋士或许在整个谋士群体中占不了太大的分量,毕竟谋士多,但是出名的谋士还是要少一些的。谋士们在历史上能够留下属于自己的天地,与他们自己的能力是绝对分不开的,而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因素,而历史上谋士最多的时代,自然还得是三国时期了。不过纵观历史上那些很有名的谋士们,在了解了他们的出身之后会发现,似乎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来自河南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河南这里经常出谋士,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谋士是来自河南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河南为什么有很多谋士

这要从汉朝说起,东汉的首都在洛阳,用现在的话说,洛阳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钱人,有能耐的人当然喜欢多。另外,汉朝没有科举制,人才选拔的方式是察举制。就是地方官发现人才,然后推荐。久而久之,出现一个规律,名门望族更容易出人才,名门望族一来有钱,培养读书人方便,二是人脉广,不推荐你推荐谁。这样,就形成了当时有名的名门望族集团,直到唐朝一直存在。这些望族一般聚族而居,洛阳、荆襄、江东等繁华之处名门望族自然聚集,所以谋士多出也在必然。

隋文帝创立了科举制度,但是科举以前,中国是怎么选拔人才的呢?大多是通过举荐和继承,而这就与士族的存在分不开关系。士族又称门第,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在士族的影响下,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士族中人只要不傻,就能当官,并且能够获得远大于他人的发展机会。举个例子来讲,一个富二代创业自然比他人要容易得多。

而士族中人所接触到的并与之相交的朋友,除了士族之外就是没落的士族,虽然是没落的士族,但烂船还有三斤钉呢,这些人吃穿自然是不愁的,更重要的是能够接受更为高等的教育,或者有大把的空余时间用来读书学史。就拿孔明来说,他真的是躬耕于南阳吗?一个摇摆羽扇、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军师可能在田间地头儿挥舞着锄头吗?如果刘备三顾茅庐看到的是诸葛亮在锄地,他会请他吗?事实就是诸葛亮祖籍是琅琊郡人,而诸葛家族本身就是琅琊郡名门望族,所以不仅诸葛亮做了大官,诸葛瑾也能在东吴做大官。

再举个司马懿的例子,他是河南温县人,他有八个兄弟,各个当官,号称司马八达。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司马家族本身就是大士族阶级!还有荀氏家族,三国时期何止是二荀,二荀之前是荀氏八龙!河南古为九州之中,黄河文明发祥地,八大古都占其四,文化底蕴丰厚,其一。战略地位凸显,自古争夺之地,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古来之说,其二。河山秀美,沃土平原,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孕育了诸多历史名人,其三。文化源流悠久,影响范围广,河南豫剧、曲剧、越调、坠子响彻全国。诸多因素使河南古往今来英杰倍出。

2.河南历史上最出名的谋士们

1,范蠡

范蠡,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

2,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今河南淇县人。鬼谷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鬼谷子精通百家学问,是纵横家的鼻祖,是著名的道家、思想家、谋略家、兵家、阴阳家、外交家、语言学家、法家、名家、发明家、医学家,更是伟大的教育家。二千多年来,兵法家尊他为圣人,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谋略家尊他为谋圣,名家尊他为师祖,道教尊其为王禅老祖。

3,苏秦

苏秦,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苏秦出自鬼谷子门下,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后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4,李斯

李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师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李斯被秦始皇任为丞相。

5,张良

张良,字子房,河南颍川城父(今河南宝丰)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留侯。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据说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

6,郭嘉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著名谋士,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7,荀彧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彧被称为“王佐之才”,是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

8,荀攸

荀攸,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彧之侄,东汉末年谋士。荀攸被称为曹操的“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他生前设奇策共十二计,只有钟繇知道。钟繇整理未全就去世了,故后世不得而知。

9,司马徽

司马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名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有“水镜先生”之称。司马徽为人清雅,学识广博,有知人之明,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等人,颇受世人敬重。

10,司马懿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11,徐庶

徐庶,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加以称赞。魏文帝时,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12,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长孙无忌是李世民手下第一心腹谋臣,贞观年间,历任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封赵国公,在凌烟阁功臣中位列第一。

3.谋士是什么

在春秋战国时谋士这么个职业很是兴旺,秦汉三国之时,谋士地位依然。汉唐时期谋士这个职业就开始有了细分,从政的称之为丞相、宰相;从军的就称之为军师,大抵相当于后来的参谋长,诸如此类。后来,有部分谋士被分流到了商业领域。

设谋献计的人;有智谋的人。《墨子·号令》:“县各上其县中豪杰若谋士、居大夫、重厚口数多少。”《史记·李斯列传》

出谋划策的主要人物。《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析公奔晋,晋人寘诸戎车之殿,以为谋主。”《后汉书·苏竟传》:“ 延岑护军 邓仲况 拥兵据南阳阴县 为寇,而歆兄子龚 ,为其谋主。” 宋洪迈《容斋三笔·记张元事》:“ 张吴既至夏国 ,夏人倚为谋主,以抗朝廷。”

谋士指的是运用巧妙的或狡猾的计策而完成某一事业或得到某一结果的人,也用于指有智谋的人。

出谋划策的人,一般在打仗的时候发挥作用,也把会出点子的人称作谋士。春秋战国时期谋士较多。

在古代谋士是贵族的一种,贵族一共有四等,天子、诸侯、大夫、士。靠辩论、说服、出谋划策来谋生的士,也叫说客和辩士。谋士相当于和平建设时期领导人身边的政治顾问。

历史上,我们经常会联想到的谋士郭嘉、贾诩、范增、陈平等人,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只负责出谋划策,而不负责实施;而韩信、诸葛亮等人虽然也能谋划,但他们都是亲自参与指挥实施的,所以很少有人称韩信诸葛亮等人为谋士,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谋士,即只负责出谋划策,而并不亲自参与实施的。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都出现过哪几位门阀世家?

颍川荀氏

颍川,名士满天下,其中有张良辅助刘邦成就霸业,晁错兢兢业业一心为君王,身死族灭。荀彧,徐庶,司马徽,郭嘉,吴道子等等皆是颍川名士。颍川最负盛名的四大姓氏陈氏,钟氏,荀氏,庾氏,人才辈出,尤以荀氏最为闪耀。

琅琊诸葛氏

对,就是诸葛亮的家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三兄弟,龙虎狗盛极一时,却没想到司马家最后收了天下。不过诸葛家族依旧有诸葛颐,诸葛恢等人出仕,不曾没落。

河内司马氏

司马懿是高阳之子重黎的后裔,即夏官祝融。远古至商朝世代袭承夏官这一职位,到了周朝,夏官改称司马。周宣王时,先祖程伯休父平定徐方有功,恩赐司马为族姓。司马懿的十二世祖司马卬随项羽灭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内。汉朝时成为河内郡,司马家族世代居住在此地。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儁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司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个“达”字,当时号称司马八达。

弘农杨氏

杨姓的郡望之一,始自西汉丞相杨敞。杨敞玄孙杨震东汉光武帝时官居太尉,人送称号“关西孔子”。“四知”的典故,就来源于这位“清白吏”。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能继承震公遗风,且均官至太尉,是为东汉“四世三公”。另杨震第五子杨奉的后代,也是世居高官。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播兄弟,无不是一时显赫。

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一统的朝代,隋朝的著名宰相,越国公杨素,其子杨玄感等,就是弘农杨氏的后人。

即使隋朝灭亡后,唐朝的“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政治集团中的杨姓“十一宰相”世家、武则天之母杨氏,处处昭显着这个关西第一望族的无限辉煌。而宋代满门忠烈的杨家将,也是弘农后人。

弘农杨氏文武双全,不但武的厉害,文的也涌现出不少才子大家,如杨修、杨炯、杨凝式、杨时、杨万里、杨大异。

五姓七望

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所以称之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

陇西李氏

陇西李氏源自于颛顼孙皋陶之后,世为理官,道家鼻祖李耳,秦国司徒李昙长子陇西郡守李崇,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李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

在西汉有飞将军李广,魏晋时期,陇西李氏乱世而兴,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国主。

陇西李氏一支李渊灭隋,建立300年盛唐,陇西李氏到唐朝连续出了10位宰相。

赵郡李氏

李姓第二大分支,仅次于陇西李氏。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柏人侯李昙。

李昙,字贵远,秦御史大夫,后入赵封柏人侯,为赵郡李姓先祖。


李昙生四子:崇(李崇)、辨、昭、玑(李玑)。崇为陇西房之祖,玑为赵郡房之祖。”李玑生子李牧,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李昙为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的共同祖先。

陇西李氏文化,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

博陵崔氏、清河崔氏

崔姓在历史上源于姜姓,相传是炎帝的后代,炎帝裔孙姜尚因辅佐文王、武王建周有功,被分封于齐,有长子姜季子应袭公爵,但辞而不受,胞弟叔乙继位后,将崔邑赏赐给季子,季子子孙便在崔邑居住下来,后来又把食邑的名称崔当作姓氏,从而成为崔姓人。

崔氏世代在齐国担任重要官职,是当时的公卿世家之一。

秦朝时,崔杼裔孙崔意如被封为东莱侯。

入汉以后,崔意如长子崔业袭封这一爵位,并在清河东武城定居下来。崔业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二人的后代在汉魏南北朝及隋唐时各发展成为强宗大族,名贤辈出,史称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

在唐代,崔姓就由清河、博陵二望分出10房崔氏,累计出了29位宰相。当时天下有“言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的俗谚,崔姓被当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公认为“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

三国时在曹操帐下做谋士的崔琰,就是清河崔氏的后人。

范阳卢氏

范阳卢氏出自姜姓,齐国后裔,因封地卢邑而受姓卢氏。

秦有博士卢敖,子孙迁居至涿水一带之后,定居涿地,以范阳为郡望,后世遂称范阳人。

始祖卢植以儒学显名东汉,肇其基业,三国卢毓位至曹魏司空,其后卢钦、卢珽、卢志、卢谌累居高官,至北魏太武帝时卢玄“首应旌命”,入局朝廷,卢氏成为北方一流高门。

唐初,李唐政权打击山东士族,范阳卢氏暂时沉寂,直至唐代中期复又崛起,先后有八位范阳卢氏成员官至宰相,进入政事堂议事。

在文化方面,范阳卢氏以儒学传家,尤以卢植一脉为代表。

荥阳郑氏

郑氏,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姜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

周朝的郑桓公为得姓始祖。汉末之后仍为望族,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

太原王氏

东汉末年的王允以他在国家、社稷上的力挽狂澜而把这一家族推为天下名门。

在北魏,太原王位列天下一流望族,兴盛不坠达两百年之久。大概就是从这时开始,“天下王氏出太原”的美誉流行开来。

流风余韵,厚积薄发,到了唐朝,太原王氏这块沃土中终于孕育出了王勃、王之涣、王昌龄、王维等一批顶尖诗人,形成大唐诗歌史上一个目不暇接的诗坛盛宴。

唐高宗的王皇后即出自太原王氏。

总结:

秦本身就是一诸侯国,奋六世之余烈,方得天下。

西晋,司马氏,千年世家,筹谋几十年,三家归晋,一统天下。

隋朝,弘农杨氏之后,东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也是千年世家之后人。

唐朝,陇西李氏之后,李渊祖父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根正苗红的世家子弟。

宋朝,祖父赵敬,历任营、蓟、涿三州刺史,赵匡胤本身也是手握军权,而后欺负人家孤儿寡母,统一天下。

除去元朝和清朝,你会发现,除了汉明,皇帝都是世家的代言人。

百年王朝,千年世家。

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

所以,得国之正,莫过于汉明,由此而来。

所以,刘邦和朱元璋,才在这么多开国皇帝里,地位能这么高。

三国时期司马八达是哪几位?

“司马八达”指东汉末年河内名门司马家族兄弟八人: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司马馗、司马恂、司马进、司马通、司马敏。

汉兖州刺史司马朗,字伯达;魏太尉(晋宣帝)司马懿,字仲达;魏太宰(晋安平王)司马孚,字叔达;魏东武城侯司马馗,字季达;魏鸿胪丞司马恂,字显达;魏中郎司马进,字惠达;魏安城亭侯司马通,字雅达;魏安平亭侯司马敏,字幼达。

因其兄弟八人的字皆有“达”,于是并称为“司马八达”。

部分介绍如下:汉兖州刺史司马朗(公元171—217年)字伯达。年少时就表现得很有见识。汉末动乱之际,受父命带领家属逃离董卓,又迁往黎阳,成功躲避战乱。曹操任司空后,司马朗被辟为司空属官,又历任成皋令、堂阳长、元城令、丞相主簿、兖州刺史等职,所在皆有政绩,深受百姓爱戴。

魏太宰、晋安平王司马孚(180年—272年),字叔达。河内温(今河南温县西)人。三国曹魏及西晋时重臣。司马懿之弟,自曹操时代起,就任文学掾,而后历仕魏国五代皇帝,累迁至太傅。?

扩展资料: 河内名门司马家族的先祖出自高阳帝的儿子重黎。夏朝时,其家族有官为司马。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赐以官族,因而为氏。楚汉之争时,司马卬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其地为郡,子孙遂以为家。

自司马卬以来的八世,是东汉安帝时,征西将军司马钧,字叔平,为高祖。司马钧生司马量,字公度,豫章太守,为曾祖。司马量生司马俊,字元异,为颍川太守,为祖父。司马俊生司马防,字建公,是“司马八达”的父亲。司马防年轻时担任地方官员,历任洛阳令、京兆尹,年老之后转任为骑都尉。

魏太尉、晋宣帝司马懿(179~251年),字仲达。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八达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37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