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为什么说宋之问是唐朝最无耻的诗人

以史为鉴 2023-06-20 12:14:21

为什么说宋之问是唐朝最无耻的诗人

你们知道宋之问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唐朝时期,国力强大,文化强盛,盛况空前,无论经济、文化均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内政安稳、对外开放,思想也是空前的开放,出现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诗篇、名流千古的诗人,在初高中语文课本上居于首要地位,是孩子们最头疼之处。武则天,历史上唯一的女皇,称帝后,年事已高,但是却有一群"面首",是为男宠,这被绝大多数男人所不齿,但是总有一些人自认为自己胃不好,总想吃点软饭。毕竟这种一步登天,直接拥有财富与权力的机会并不多。在历史上,除了有“断袖”典故的汉哀帝与董贤,还从未有哪位皇帝给过男人这种机会,汉哀帝的爱情轰轰烈烈,感天动地,甚至想要把皇位直接传给董贤,绝无仅有!

言归正传,女皇给了大家机会,大家就得珍惜不是。引出了一大批想通过捷径过上理想生活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薛怀义、张易之,均风度翩翩,一表人才。而以立志于爬上龙床,却惨遭拒绝,反而以一种很让人恶心的方式继续侍奉而闻名的,怕是有且只有我们今天的讨论的对象宋之问了吧。对于侍奉皇帝恶心的方式,我们下文会继续讲到。

宋之问,一个无耻的诗人,他被自己人品耽误的,本该是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的诗人。他诗才一流,文采卓绝,惊才艳艳,“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年仅19岁就考中进士,那就是历史上传说中的“文曲星”啊。

1.因诗杀亲

对于宋之问的性格人品,还不得不提的就是有名的轶事典故“因诗杀亲”一案。宋之问与外甥刘希夷年龄相仿,无意中见到了外甥尚未公开的诗集,其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句非常喜欢,遂心怀贪念,想据为己有,外甥实难割爱,宋之问恼羞成怒,不顾一切的用一种恐怖的方法,将装满土的袋子放在外甥胸口,活活闷死,可怜才华横溢的刘希夷年仅30岁,还未来的及留下更千古传唱。可见宋之问手段之残忍,薄情寡义,为了功名利禄可以不择手段。

2.像武则天大胆示爱

但是才华从来也不是评判一个人的唯一标准,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品行远比作品更重要一些。古人云“先器识而后文艺”,就是这个道理。君子不齿与之为伍。他的生平劣迹斑斑,为人不齿,后来更是卷入政治的漩涡,粉身碎骨万劫不复。

宋之问门第并不显赫,但是弱冠成名,善诗词歌赋,无人能及,19岁考中进士后,正式出道走入仕途,他曾两次摘取皇家诗歌比赛第一名。跃过龙门成为天子宠臣,“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所有上进人士的终极目标。宋之问日常工作之余,另一项任务是陪同武则天出席各种大小宴会,巡游国家,彰显我大国风范。可见宋之问人物才华一流,充分展示了他的才华。如此才名在外,无论唐中宗还是武则天都对其颇为看重,但是万万没想到,他志不在此。他的终极目标竟然是爬上龙床,成为天子宠臣,从此进入权力的中心,荣华富贵享之不尽。宋之问自恃才出众、仪表堂堂、貌若潘安,对于自己明明有颜值,却偏偏要靠才华很是不平,他认为凭借自己的诗情也可以获得武则天的垂怜。于是写情诗像武则天大胆示爱,表达一片倾心,自荐枕席,侍奉左右,惨遭拒绝,甚至对其避而远之。多方打听才知道是武则天听说他口臭,无奈羞愧的每天刷几十次牙,自此口中暗含丁香,可惜最后也并没有被女皇接受。

3.逢迎谄媚

被武则天拒绝后他简单的冷静之后,并未灰心,而是给自己迅速的换了一个攀附对象,继续未完成的事业。他的顶头上司便是著名男宠张易之与张昌宗兄弟二人。由此可见,孟母三迁,择邻而处是很有先见之明的。毕竟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毕竟跟着好人学好,跟着坏人很难做到出淤泥而不染。这种影响潜移默化,让人无从发觉,但是时间久了会与自己身边的人越来越像。

宋之问的下一步人生选择便是依附于男宠张易之,不得不说一步错,步步错。宋之问的每一个人生选择都是错误的。他永远在人生重要的路口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既然已经像大家的共同主人表达爱意与自己和想要爬上龙床的意思,那么大家便是情敌,自然不可能相见两欢喜,情敌之间,而且还有权利之争,便只有在顶头上司的手下讨生活。武则天喜欢诗词歌赋华丽的辞藻,宋之问便利用自己的才华为张易之捉笔,张拿去讨武则天欢心,最失去男人骨气的,便是上文提到的恶心的事就是“捧溺器”,本该下人做的事情,宋之问为了讨得一个男宠的欢心,竟然抢着去做,乐此不疲,实在有辱斯文,君子不齿!

4.卖友求荣

不久,武则天被逼退位,留下无字碑,张易之被杀,宋之问遭遇人生第一次贬谪。自此,一贬再贬,因为他永远不知道怎么做出正确的选择。荣华富贵迷了眼睛,他受不了被贬之后的冷落,偷偷潜回洛阳,躲在友人安定公主驸马王同皎的家中,王同皎与人密谋诛杀奸臣,而宋之问却将其当作东山再起的机会,他选择出卖收留自己的友人,像奸臣一派告密,结果友人被斩首,而宋之问升官的事实可以证明,他绝对逃不了干系,若说真是没他啥事,鬼才能信。典型的农夫与蛇,你的倾囊相助、冒死相救换来的不过是反咬一口。宋之问因此被贴上了新的标签“恩将仇报”、“卖友求荣”、“深为义士所讥”、“天下丑其行”。

5.不忠不义

好景不长,宋之问的新主子大奸臣武三思也是不得人心,末路穷途。背靠的大树又倒了,宋之问又选择去投靠势大的太平公主,两相比较之后又见安乐公主权势更盛,还是觉得跟着安乐公主更有前途一些,又巴结安乐公主。这种见风使舵、两边倒的墙头草自然会引起上位者的不满,太平公主在他劣迹斑斑的人生中随便寻了一点受贿丑行,被贬越州。对公主不忠,对友人不义,如此不忠不义之徒,真是可悲!

6.年老醒悟

宋之问一生自私自利、苦苦钻营,但是却总是做出错误的选择,永远在站错队,可谓时也,运也,命也!政治斗争的诡秘以及一波三折、宠辱无常,他在贬谪的途中有了一些清醒,诗中可见思想发生了一些转变。从眼前虚幻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中走出来了,不再执着于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诗风由过去的空洞无实、词藻堆砌逐渐的发生了转变,颇有去国怀乡之幽怨。脱离了宫廷生活的浮夸与羁绊,行走到山水之间,清新秀美的风景,颇为荡涤心灵,灵魂得到了升华,诗作呈现勃勃生机,有了旺盛的生命力。此时的宋之问洗心革面、探访民生、走访民情,诗歌风格转入健康清新的模式。诗人找到了新生,他有了另一种活法,有了新的人生追求。

但是,命运弄人,宋之问最终为自己之前站错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虽然远离朝堂纷争,被迫远走他乡,朝堂政治又一次将他逼上了绝境,断送了生命。太平公主与安乐公主的权势之争,以太平公主取得最终的胜利告终,安乐公主被杀,后台最后一次倒掉。宋之问曾经依附于张易之,武三思的旧事被挖出,又一次被流放,两年之后,唐玄宗继位,将其赐死。

宋之问的人品一直被质疑,因为他“因诗杀亲”、“卖友求荣”,有才无德,德行的缺失,让他成为最无耻的人,名声非常差,品行恶劣令人远之。他人生最大的悲剧是混迹官场,他最不适合的职业就是做官,对政治丝毫不敏感,永远都是做了错误的选择,站错队的一方,屡屡成为政治的牺牲品。他的诗作应制而生,华丽的辞藻堆砌,内容乏味,后期虽较为充实,有清新的气息,境界也并没有很高,但是在创作中使格律诗体制更趋完善,法则细密,并且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也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做人的失败无法抹去诗坛的贡献。他丝毫没有文人应该有的风骨,“安能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种蔑视权贵、不卑不亢的风骨。

名动天下的大诗人宋之问,唐玄宗李隆基为什么要赐死他?

唐玄宗李隆基杀死宋之问主要是因为他自己的品行不好。虽然宋之问当时非常的有名气,但是其实他人品有问题,他巴结权贵出现,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自己的朋友。就这种人根本就不值得我们所称赞。

宋之问是初唐的诗人。他曾经以一首《渡汉江》出名,让当时文坛有了他的名字。也因为他的文采让他走入仕途。但是在他做官之后变得趋炎附势起来。当时他并没有把他的才华用到正道上,可以说把他的精力全部都用来啦陇当时权贵上面了。

他曾经为了一首诗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外甥。他的外甥也非常的有才华,有一次他的外甥创作的一首诗词非常的兴奋,就向他的舅舅读了这首诗。当时宋问之问他这首诗有没有别的人知道?宋之问的外甥摇摇头说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时宋之问就起了想要盗取他外甥果实的想法。于是当时宋之问就像他外甥要去了这首诗。

他外甥觉得这是自己辛苦想出来的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不愿意把自己的劳动果实让与他的舅舅。宋之问见到这样的情况就选择亲手把他杀死了,在杀死他的亲外甥之后成功的占有了这一首诗。所以读到这里,我们就不免怀疑他此后的那些诗歌有没有抄袭其他人的。他究竟是否真的像传闻中那么有才华。等到李隆基上位之后,李隆基便把宋问之杀死了。其实李隆基杀死宋之问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他曾经非常无耻的想要成为武则天的男宠,这让李隆基非常鄙视他。

初唐诗人宋之问的悲剧

  初唐著名诗人宋之问,诗才一流,为近体律诗定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对一个诗人来说,品格似乎总是要比诗才更重要,古人说“先器识而后文艺”就是这个道理。宋之问在历史上名声很差,皆因世人认为其品行恶劣,为人不齿。然而,纵观宋之问的一生,他不过是一个屡屡卷入政治漩涡的牺牲品,活得很累也很可怜。

  宋之问弱冠知名,善五言诗,“无能出其右者”,20岁中进士,有幸登临“龙门”进入宫廷做了一名文学侍从。宋之问自恃才华出众、仪表堂堂,他第一个刻意接近的对象竟是武则天,他写诗向武则天自荐当男宠,武则天却对他避而远之。因为武则天听说他有口臭。宋之问羞愧不已,从此暗含丁香,以除臭味。

  宋之问还算有自知之明,他很快转向依附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易之让宋之问捉笔写了不少诗献给武则天,讨她欢心。这期间,宋之问做的最无骨气的事,就是为张易之“捧溺器”,要说这提尿壶的勾当,自有下人去做,宋诗人却抢着去做,有辱斯文不说,还留下千古笑柄,实在不值。

  不久,宰相张柬之、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人逼武则天退位,张易之被杀,宋之问被贬到泷州(今广东罗定县)任参军。昔日的荣华富贵历历在目,被冷落的滋味是那样难受,不甘心的他第二年就偷偷潜回洛阳,躲在友人王同皎的家中,王同皎是安定公主的驸马,当时武三思权势嚣张,他不想让大唐江山落入武三思之手,就密谋他人诛杀武三思。

  此事被宋之问知道后,指使侄子向武三思告密,结果王同皎等人被斩首,他宋之问当然得到了武三思的赏识,被提拔为鸿胪主簿,由此,宋之问也背上了“卖友求荣”的骂名,“深为义士所讥”、“天下丑其行”。现在学者当中有一种意见,认为当时的告密者不是宋之问,而是其弟宋之退。但王同皎被杀后,宋之问马上升官了,这是一个事实,所以在告密一事上,宋之问很难逃脱干系。

  然而,武三思好景也不长,公元707年7月,太子李重俊与大将军李多祚发兵杀死武三思,宋之问的又一棵大树倒了,他见太平公主势力很大,就去投靠太平公主。当时,唐中宗之女安乐公主也是权势炙热,两相比较,他觉得还是安乐公主更有前途,于是又转向巴结安乐公主,对此,太平公主极为不满。一次,唐中宗想提拔宋之问当中书舍人,太平公主趁机参了他一本,揭发了他的受贿丑行。于是,宋之问被贬为越州(今绍兴)长史。

  这次打击让他清醒过来,体会到了政治斗争的诡秘和个人宠辱的.无常,他开始反省自己,访察民生,“颇自力为政”,总之,他想做一个问心无愧的好官,而与此同时,他的诗歌风格也有了极大的改变。第一次被贬,他写下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样的好诗,这次被贬,他又写下了“山雨初含露,江方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这样的佳句,以致他的诗“流布京师,人人传讽”。

  诗人仿佛看到了另一个新生的自己,但就在此时,又一次宫廷政变突然而至,断送了他的人生。太平公主与安乐公主之争,最终以安乐公主被杀而结束,宋之问的后台再次倒掉,他曾经依附张易之、武三思的旧事被揪出来,老账新账一起算的结果,是他被流放钦州。两年后,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将他赐死,终年约56岁。

  宋之问的最大悲剧,就是他本不适合官场,却偏要混迹于官场,他有一颗敏感的诗心,却无政治的敏感,以致每次关键时刻,他都站错了队。

  宋之问曾写过一首诗《题张老松树》,其中有一句是“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显然不是自诩,他还没厚颜无耻到那种地步,也许,诗人也清楚自己就像一棵藤萝,做人很失败,所以对那种孤直如松的高节之人,特别敬慕吧。

我从书上看到,有人说宋之问的人品不好,有什么具体的事例么?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县)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宋之问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 656年),并没有显赫的门第家世。父亲宋令文起自乡闾,矢志于学,交友重义,“比德同道。理阃探索词源论讨”,多才多艺,不仅“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唐高宗时做到左骁卫郎将和校理图书旧籍的东台详正学士,饶著声誉。在父亲的影响下,宋之问和弟弟之悌,宋之逊自幼勤奋好学,各得父之一绝;宋之悌骁勇过人,宋之逊精于草隶,宋之问则工专文词,成当时佳话美谈。上元二年( 675年),长得身材高昂、仪表堂堂的宋之问进士及第,登临“龙门”,踏上了仕进正途。

  宋之问春风得意之日,已是武则天皇后实际把握朝政之时。武后承应“贞观”,励精图治,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宋之问以才名与杨炯被召分直内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今河南洛阳市东北)参军。永隆二年( 681年),又与杨炯同入崇文馆充学士。天授元年( 69O年)秋,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敕召宋之问与杨炯分直于洛阳西入阁。15年间,宋之问很快由从九品殿中内教跻身五品学士,为时人钦慕。唐朝学土之职,以文学言语被天子顾问,出入侍从,礼遇尤宠。家世低微的宋之问以此更是感恩耀荣,视为得秩于禄的捷径与保障。他在《奉敕从太平公主游九龙潭寻宴安平王别序》中说:“下官少怀微尚,早事灵丘,践畴昔之桃源,留不能去;攀君王之桂树,情可何之。”典型地表白了他的这种心态。武后雅好文词乐章,宋之问巧思文华取幸。一次游洛阳龙门,武后命群臣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武后赏赐锦袍。及宋之问《龙门应制》诗成奉上,“文理兼美,左右称善”武后夺东方虬锦袍转赐给他。这样的予夺,既反映了武后对靡丽颂德诗风的提倡,也表现了宋之问这时的创作方向,对他的声名和地位都有很大的影响。武周时期,宋之问不仅扈从武后朝会游豫,而且奉承武后近幸的媚臣外戚宴乐优游,自感“志事仅得,形骸两忘。”这样的追求和生活使他逐渐沉溺和堕落,并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政治漩涡之中。

  宋之问在武后晚年先后转任尚书监丞、左奉宸内供奉,武后媚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雅爱其才”,召他与好友杜审言、阎朝隐、沈(亻全)期、王无竞、尹元凯及李适、富嘉谟、刘允济等文士预修。宋之问与阎士隐等多代工张赋篇入集,倾心媚附。书成,于长安二年( 703年)迁司礼主簿。神龙元年( 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与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诛杀二张,迎立唐中宗,宋之问与杜审言等友皆遭贬谪。宋之问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诸事艰难,慕念昔荣,次年春便秘密逃还洛阳,探知友人张伸之与王同皎等媒诛宰相武三思(时张柬之被贬),后使人告密,擢任鸿胪主簿,“由是深为义士所讥”。景龙元年( 707年)七月,太子杀武三思父子后死事,宋之问上表歌颂武氏父子功德,请造唐中宗神武颂碑,探获赏识,于次年迁考功员外郎,并与杜审言、武平一、沈(亻全)期、阎朝隐等首选修文馆直学士,“及典举,引拔后进,多知名者。”其时朝廷朋党争立,由于他倾附安乐公主,遭太平公主忌恨,进言中宗.于景龙三年( 7O9年)将他下迁越州(今浙江绍兴市)长史。

  唐中宗年间的政治动荡及个人宠辱无常的经历,使宋之问感触良深,而由朽烂陈腐的宫廷来到清新秀丽的水乡,也使他开始涤净心灵,境界升华。他在越州写的《祭禹庙文》,在真诚歌颂了大禹治水、救灾拯民的千古圣德之后写道:“先王为心,享是明德。后之从政,忌斯好佞。酌镜水而励清,援竹箭以自直;谒上帝之休佑,期下人之苏息。”反映了这种思想情感上的转变。因此,他在越州登山涉险,访察民生,“颇自力为政”诗歌创作也开始转入了健康清新的轨道,“流布京师,人人传讽。”但是,就在宋之问开始走上“新生”之路的时候,又一次宫廷政变将他逼上了绝境。景云元年( 710年)六月,临海郡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唐睿宗,以宋之问尝附二张及武三思诏流钦州(今广西钦州市东北),后以赦改桂州。先天元年( 71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宋之问被赐死于徙所,结束了最后的人生旅程。

  宋之问政治上无足称道,品行也多有可讥,但却是知名当世的诗人。由于宫廷诗人的局限,代笔捉刀的束囿,志向理想的低浅,他的诗文不少是歌颂功德、粉饰太平、浮华空泛之作,但随着颠簸人生,接触社会,历练生活,他也创作了一些好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他在杨炯死后写的《祭杨盈川文》,采用四四制式,字字有声,句句华歆,内容言简辞切,悲凉真挚,催人泪下,与他代笔写的《为宗尚书祭梁宣王文》、《为宗尚书兄弟祭鲁忠王文》等相比,文华情感,殊若天壤。

  作为诗人,宋之问年轻时即已知名,“尤善五言诗,其时无能出其右者。”从《宋之问集》和《全唐诗》所收作品来看,他对当时体裁多能把握,运用熟谙,佳作名句也有可观。如短歌《冬霄引·赠司马承桢》诉友情句:“明月的的寒潭中,青枯幽幽吟劲风。此情不向俗人说,爱而不见恨无穷。”五言古诗《题张老松树》喻高洁句:“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七言古诗《明河篇》思征夫句;“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向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城都卖卜人。”五言绝句《送杜审言》表离别:“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五言长律《灵隐寺》绘胜景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皆清新坦易,抒情真挚,畅美如画。宋之问为文赋诗,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划入微,对诗的声律化有重大贡献。他与沈(亻全)期在齐、梁沈放、庾信到初唐四杰创作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加以实践和总结,使律诗各体制都达到了成熟定型的地步,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并运用这种形式,写出了优秀的作品,如《江亭晚望》、《晚泊湘江》、《题大庾岭北驿》、《度大庾岭》等。试读《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露,江方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诗人遭贬南溪,怀土思乡,忧伤度岭,置词比兴,情景文融,含蓄婉转,幽怨沉郁,对仗工整,形式完美,深化主题,情挚动人,表现了一种全新的风格。他与沈(亻全)期在这方面的倡导与成就,为人们乐赞“丰蔚”,誉称“新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宋之问所处在的初唐,是唐诗盛世的准备时代。当时的趋势,一方面是以虞世南、上官仪等为代表的宫廷诗人,绪余齐、梁诗风,讲求辞藻,排比格律,绮错媚婉,风格卑弱。一方面则是以四杰为代表的一批青年诗人,力图挣脱旧风束缚,走向健康与创造。在这样的大趋势中,处在盛唐门槛的宋之问当然得置身其中,抉择方向。对于包括益友杨炯在内的四杰,宋之问是同情其不幸而称道其成就的。

  但是,宋之问既没有四杰那样高远的抱负,又缺乏四杰那样磨难的人生,似水年华多在宫廷纸醉金迷中流逝,即或流贬追悔,也多不出个人荣枯宠辱、悲欢离别的狭小范围,因而只能望叹四杰那样的格调豪壮,难以在创作上取得本可与之相埒的成就。然而他与沈(亻全)期等人在诗歌创作特别是对诗律定型的贡献,完结了齐、梁以来的新体诗运动,使后辈诗人得以循辙运斤佳作泉涌。以此而论,他仍堪称当时承先启后、继往迎来的一位诗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36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