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乾隆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在君权高度集中的清王朝,皇帝的地位可以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很少有人敢在皇帝面前放肆。但在乾隆朝,就有这样一位狠人,不但敢在乾隆面前不恭敬,私底下甚至准备发动政变夺取皇位,不仅如此,在意图暴露被看押时仍然无所畏惧不配合调查。
而更为夸张的是:杀伐果断的乾隆皇帝并没有处死这位狠人和他的同党们,反而还多次宽宥。皇权受到挑战还能如此冷静,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有恃无恐的前东宫世子
俗话说得好的好,没底气说话都发虚。这位狠人敢在皇帝面前造次,肯定是有底气的。他的底气来源于他的身份,他的父亲是康熙的废太子,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而雍正的得位是有争议的,所以这位废太子就成了雍正的拉拢对象,这位狠人弘皙就因此被封为了亲王。如此尊贵的身份,自然会引来一大堆的宗室的追捧,其中最有力的一位就是身为乾隆四大辅政大臣之一的庄亲王胤禄。有了这位地位崇高的庄亲王加一大帮宗室的支持,这使得弘皙有恃无恐,他干了件什么事情呢?
这位前东宫世子竟然仿造了一套内务府,准备接收皇位了!(然尚未如弘皙之擅敢仿照国制,设立会计,掌仪等司……《东华录》)就算是地位再崇高的人,胆敢觊觎皇位皇帝都不会放过他,这个道理弘皙们不会不懂,但是他们还是敢在天子脚下明目张胆地这么干,而且事情暴露被抓之后依然无所畏惧。(今事迹败露,在宗人府听审,仍复不知畏惧,抗不实供《东华录》)按理说,弘皙们地位尊贵,特别是庄亲王深受雍正父子的宠爱,犯不着去做谋反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而且在事情败露后没道理还态度如此跋扈。这种反逻辑的行为只能说明事情另有隐情:弘皙们不认为夺取乾隆的皇位是造反,乾隆的继位有猫腻!
乾隆继位时疑点重重
有的读者可能会反驳笔者,乾隆皇帝深受康熙喜爱,又被雍正封为“宝”亲王,还多次代表雍正前往祭祀,更为明显的是,雍正还亲自给他的儿子起名叫永琏。这一切的一切都表明乾隆就是雍正心仪的继位人选,乾隆的继位怎么会产生问题呢?我们一起来回顾乾隆从继位一直到乾隆四年弘皙意图“政变”时候的事情,就可以从中发现一些猫腻,乾隆继位有疑点并非无稽之谈。
疑点一鄂尔泰辅政之谜
我们知道,雍正皇帝是暴毙身亡,从发病到去世的时间前后不到三天。临死前留下遗诏传位给乾隆,并且指定了庄亲王、宝亲王、张廷玉、鄂尔泰四位为辅政大臣。乍一看没啥毛病,仔细研究却能发现不少端倪。首先是四位辅政大臣的任命,遗诏中并没有提到辅政大臣的事情,而是由乾隆之口宣布的。(上恭听毕。感恸号呼良久。寻谕、皇考遗命。著庄亲王、果亲王、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辅政。朕思鄂尔泰、系因病解任调理。今既辅政。著复任。《清实录》)
此时雍正已死,宣布乾隆继位的诏书已经是遗诏,何来寻谕一说?而且鄂尔泰在当时已经:“引咎请罢斥”,如果雍正要任命他为辅政大臣,为何不亲自给他复官,还要等到乾隆继位后下旨?而值得玩味的是,《清实录》与《东华录》对于此时四位辅政大臣的记载略有差入,《东华录》记载的是四位大臣与其他几位大臣一起被雍正召进宫,但《 清实录》却记载一开始召进宫的并没有鄂尔泰,鄂尔泰是雍正去世后由乾隆召进宫的。(世宗疾大渐。宣召和硕庄亲王允禄、和硕果亲王允礼、大学士张廷玉等、入寝宫。《清实录》)
同为四大辅臣,如果鄂尔泰在此时被召入进宫,没道理会略去他的名字。要知道在鄂尔泰传中鄂尔泰甚至是宣旨的关键人物。(鄂尔泰与……同被顾命,鄂尔泰与廷玉,捧御笔密诏,命高宗为皇太子,俄皇太子传旨,命鄂尔泰等为辅政)此处记载又明显有了矛盾,既然有两位亲王在,何必让鄂、张二人宣旨?而且遗诏的内容是让乾隆直接继位,怎么这里又变成了立为皇太子?
结合前面两本史书的记载,可以猜想,辅政大臣其实是由乾隆任命或者是各方势力达成平衡的产物,其中鄂尔泰明显是由乾隆提拔的,联想到清人笔记中鄂尔泰“留禁中,七日不出,处分大事”的说法,鄂尔泰很可能在乾隆的继位中出了大力,因而被重新重用。而得位正当的乾隆又需要鄂尔泰出什么力呢?这其实是一个疑点。
疑点二:遗诏与现实有出入
细看雍正遗诏内容,其实很容易发现其中有猫腻。例如让乾隆继位皇帝那句:今既遭大事,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这一句很明显不是雍正的语气。既是已经,过后的意思,遭遇的大事是什么呢?自然是雍正去世,如果遗诏出于雍正之手,怎么会以这样的语气来交代后事呢,活着的人怎么说的自己死了呢?这是与现实出入的疑点之一;还有一个出入的点则是遗诏中提到雍正在雍正元年就已经写了立乾隆为太子的谕旨,这是一个很值得怀疑的点,为什么这么说呢?
雍正毫无疑问有传位于乾隆的想法,但是这个想法未必是在雍正元年就产生了的,因为除了乾隆以外,还有一位和亲王其实深受雍正喜爱。按照清朝惯例,皇子成年后要搬出宫分府自立,但和亲王一直住在宫中直到乾隆继位才搬出去。(又谕、和亲王向在宫内居住。今梓宫奉移之后。和亲王福晋、可择日暂移撷芳殿。俟和亲王府第定议时。再行移居。)从这个细节就可以看出雍正对这位和亲王弘昼其实是宠爱有加,弘昼绝不会在一开始就失去了争夺皇位的希望,不然雍正没道理违反惯例让他待在宫中。
笔者的看法是乾隆确实是作为储君来培养的,但是在雍正元年时乾隆才十二岁,雍正应该不会这么早就决定了继位的最终人选,真正确定很可能是在乾隆嫡子永琏出生后。
雍正暴毙与永琏去世引起的皇位之争
说完了乾隆继位的疑点再回到弘皙一案,乾隆皇帝对待这帮子意图改天换地的人采取了异常宽容的态度,内务府给出的处理意见是绞杀,但是却被乾隆否决了,要求从宽处置。所以主犯弘皙只是被圈禁和被剥夺亲王爵位,连王爵都没有丢。
意图谋反却安然无恙,只能说明在乾隆眼中弘皙的行为不能算是谋反,再结合弘皙的前东宫世子的特殊地位,很有可能就是雍正当年得位问题与暴毙引起了皇位归属之争,大统到底是由前太子一脉还是雍正一脉继承在宗室之间引起了争论。很可能在雍正去世时,双方达成了妥协,由乾隆上位,毕竟永琏可以说是雍正亲自指定的继承大统的人。
但随着乾隆三年永琏的去世,导致这一争论重启,所以弘皙才敢如此有恃无恐,庄亲王才会以重臣身份为弘皙站台,乾隆也才会对这帮人如此宽容。(主犯中的宗亲们一个没杀,大部分还继续担任职务)
弘皙事变,说事变不很妥
历史上一般称之为弘皙逆案
弘皙逆案
弘皙
爱新觉罗弘皙,康熙的孙子,废太子胤礽的儿子,被封为理亲王,乾隆四年时曾有著名的弘皙逆案,后被剥夺亲王爵位。
雍正六年,弘皙进封理亲王。雍正45岁才当皇帝,当的时间非常短,过了十三四年就暴卒,突然死亡,到目前为止,死亡原因是历史学家也说不清楚的。他死后就把皇位传给了乾隆。乾隆当皇子的时候,他的哥哥弘时因为图谋不轨结交父亲的政敌,被雍正杀了,所以他和其他的兄弟们都不问政事,害怕父亲猜疑,因此乾隆上台后,政治上不牢靠,很多封疆大吏他都不认识,皇族内部也缺乏对他的支持,但他很聪明,一上台之后实行了一个政策叫“亲亲睦族”。在雍正朝,人们为了争夺皇位仍然在厮杀。康熙在位时十四阿哥很明显得到康熙重用,康熙死后他正在伊犁,他是镇远大将军,是得了军政要职的一个人物。另外还有两个人物也很厉害,一个是八阿哥,一个是九阿哥,这两个人是夺权老手,在太子时期两个人就蠢蠢欲动,在太子被废之后这两个人也是当仁不让要争夺皇位,跟雍正也较劲,雍正当上皇帝后还跟雍正较劲,雍正也就对他们两个狠下毒手把两人害死。乾隆目睹了他的父亲,他的祖父两朝的权力斗争,就觉得要稳定政治局面,先要从皇族内部抚平伤口,就实行了亲亲睦族的政策。就是对过去的事情既往不咎,所有活着的这些皇族的人我都予以善待,同时和皇族夺权有关联的官员,我一律予以赦免,能赦免就赦免。
但乾隆四年发生了弘皙逆案。废太子年纪很大,因为他是老二,康熙活的很久,生的子女非常多,康熙是眼看着这弘皙长大的。康熙不但喜欢胤礽,也喜欢他这个孙子,非常喜欢。弘皙的父亲经历了两次被立为太子,两次被废掉,内心会怎么想?他开始隐忍不发,但是到了乾隆四年,三春过后,弘皙就发起了一次对乾隆权力的大冲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弘皙逆案。乾隆快刀斩乱麻的了结了这个逆案,扑灭了他们这次政变阴谋。而且乾隆聪明在哪里?他扑灭以后,不向社会公布,消灭了所有重要档案,现在清史档案馆里查不到。但是留下很多蛛丝马迹。这就是有名的弘皙逆案。弘皙当时在夺权之前,在乾隆三春之后的第四春,还没登基,就公然设立了内务府七司。乾隆说查出来弘皙自立内务府七司,七司就包括太医院。
弘皙逆案发生的时候,弘皙是安排在郑家庄的王府里,也等于是软禁。可是这个王府非常之大。弘皙等于已经被剥夺帝孙的政治价值了,但是皇族之间给他的安排还是超出我们的想象的。昌平郑家庄,现在叫郑各庄,不知道还有没有这个遗迹。这个地方大小共王府189间,饭房、茶房、兵丁住房多达1973间。怎么可能疏而不漏呢?再加上历史上有记载,弘皙已经很大了,他父亲虽然被圈禁,也有很多女性和他一起生活,不止有正配也有很多偏房。他有一个福晋生病了,请太医诊病时,胤礽曾经用矾水写了密信,这也是后来被告密后才发现的。这在清史上是有明确记载的。
乾隆后来怎么说弘皙呀?这可是现在史书记载下来的,乾隆说:“自以为旧日东宫之嫡子,居心甚不可问!”乾隆都形容他为帝孙,是他最大的政治威胁。而且乾隆特别伤心在哪里?就是参与弘皙谋反的,不但不服他父亲当皇帝,而且还不服他当皇帝。这里不但有废太子弘皙,竟然还有他父亲最信任的几个亲王的本人及他们的儿女。
弘皙被处死,削爵,乾隆让胤礽第十子弘勚袭郡王。
乾隆这个人其实是很仁厚的一个人,从他上位就改正之前雍正的一些措施,还宽宥了很多皇亲国戚,这些皇亲国戚都是当时跟自己的父亲争夺皇位的人,当时自己的父亲上位以后是把他们都降官,有点还关着禁养,但是乾隆继位以后把这些人都放了,因为他采取的是宽大政策,但是只对一个人加重了打击,那个人就是康熙帝的长孙弘皙。
这个人,是康熙的长孙,他的父亲两次当上太子,这可以看出来他身份更是尊贵,当时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当时按理说康熙去世以后,应该是他父亲登基,因为他父亲是太子,而且非常的受康熙的喜欢,因为他父亲从小接受的教授知识的老师就是康熙亲自挑选的,后来康熙自己亲自去平定准噶尔叛乱的时候,也是把朝廷的政务交给他处理,这可以看出来有多么宠爱这个儿子。
但是后来出事了,他父亲被自己的兄弟举报了,说他父亲做违法的事情,所以当时康熙一生气,就下令废黜太子。当时康熙还是喜欢他啊,后来就是生气了也没有放弃对他的栽培,并且后来还是立他为太子。
但是还是自己作,后来还是被废了太子,然后就是雍正登基,但是他儿子弘皙非常的聪明,知道自己的父亲没了这时候需要找靠山,他一直非常谦卑地对待雍正,而且都是以父皇称呼他,后来雍正非常喜欢他,一直为他封爵,一度达到同辈人里面最高爵位。但是他后来结党营弘,往来诡秘,乾隆就废了他爵位,所以后来乾隆直接废了他,关在牢里,并且还打压。
乾隆上位以后天天吹牛皮,说他爹当皇帝(雍正)都是依靠他受到康熙皇爷爷的宠爱才得以让他爹当上了皇帝。真是一张白纸画个鼻子好大一张脸啊。康熙是对十几个儿子都不待见。对十几个孙子都是是否喜欢,但其中康熙最喜欢的不是乾隆,而是太子胤礽的长子康熙的长孙弘皙,康熙孙子辈里,在康熙生前封王只有弘晳。而不是他弘历。在这一点上乾隆爷有点自作多情了。
爱新觉罗·弘晳(1694—1742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长孙,废太子理亲王胤礽第二子 。由于胤礽是太子的关系。子凭父贵,弘晳自幼深受康熙的喜欢。自幼抚育宫中,但可惜啊,胤礽无能失去太子之位,弘晳这个板上钉钉的太子也就失去了。雍正登基以后,对废太子一家不错。雍正加封弘晳为理郡王。理郡王弘皙是雍正登基最早封王爵的侄子辈。雍正二年胤礽薨世,此时弘晳年仅25岁。雍正八年晋封亲王。但必须指出的是 雍正一朝弘晳只有尊荣而无实权。当然,弘晳也 表现的十分“老实”。应该说,雍正得位不正是整个宗室的“共识”、当然也在弘晳的心里生根发芽。在乾隆登基登基以后。情况发生了惊天逆转。
弘皙是否真心臣服于乾隆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不要忘了, 首先距离储位很近不是弘历而是他弘皙、满清宗室当中对雍正的不满则是大有人在
,这些人是否拥护乾隆恐怕很难讲,弘皙作为康熙的长子长孙在宗室中具有很大“感召力”
近亲宗室怡亲王胤祥的世子弘昌、弘晈(袭爵怡亲王),恒亲王世子弘升,庄亲王允禄次子弘普(后追封庄亲王)、他们都和弘皙交厚
,就连庄亲王允禄对弘皙抱有很有好感。这些人应该就是日后弘皙谋反的团队人员。或者是在他们的鼓动之下,
弘皙那颗不安分的心彻底萌发了,野心一旦成长就无法遏制。
乾隆即位以后,宗室是以庄亲王允禄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以近支宗室组成的政治集团,
这些人希望能够让康熙长孙弘皙继位,认为他根正苗红血脉最正最纯,所以让弘皙继位,应该是近亲宗室的“统一认识”他们暗中相互串联,与刚刚继位的乾隆皇帝相对抗,政变集团的核心就是允禄以及怡亲王胤祥世子子,恒亲王世子
。这些人都是雍正登基以后的最大获利者。但为何还要“造反”呢?
原因就在于雍正将近亲宗室排除在最高权力核心之外。在雍正驾崩时候的遗诏安排,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辅政。也就是入主军机处。但乾隆登基以后,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则被剔除在外,而且乾隆有旨亲王宗室不入军机处
。这个惯例直到慈禧主政以后才被打破(恭亲王入住)。乾隆的做法对不对再说,但他有效地限制了宗室手中的权力,安定和稳固了皇帝的权力,
但这种做法引起宗室的不满,极大地伤害了宗室的利益。为此他们意图发动政变,从而推举弘皙继位。弘皙在他们“鼓舞”之下,也想夺回属于自己的帝位。
但乾隆对此早有察觉,但自己刚刚登基,一切还得以稳定上,在乾隆四年,乾隆突然出手,将一干人等全部拿下。
在乾隆四年十月,有人“举报”弘皙等人与庄亲王“结党营私。意图不轨。”乾隆命宗人府查讯此案(未经刑部)。查明以后将允禄、弘皙、弘升革去王爵,永远圈禁,弘晈、弘昌、弘普、宁和具革去本身爵号。一律圈禁。
但对于弘皙依旧是网开一面。(毕竟他爹有遗训,不可动弘皙)乾隆只是下令革去亲王,免于圈禁,仍准其郑家庄居住。
就是让弘皙在家呆一辈子。经此一事,弘皙彻底完了,也许是惊吓过度,在清乾隆七年死于郑家庄,终年49岁。
而关于“弘皙命案”所有资料和档案都被乾隆销毁。当初负责审理此案的福彭与讷亲(遏必隆之孙)都没有善终,胤礽、弘皙父子两代为了皇位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都在监禁中走完余生。生生世世莫生帝王家也许是他们最后的哀叹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34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汉朝三杰分别是谁为什么没有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