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场和社会有一种微服私访的情结,官民上下都觉得这是一件好事,社会上也流传着许多类似的故事。一桩典型的事件是:清代官员长麟在江苏当巡抚时,听说长洲县知县贪腐暴虐,就便服来到长洲私访。他在茶馆里劝导酒保将知县的劣迹和盘托出,竟被闻讯赶来的县衙差役当场抓住并押到县衙。知县高坐堂上审讯,长麟用毡帽蒙住脸,就是不肯跪下。知县顿生疑窦,下去揭开毡帽一看,竟然是巡抚大人,当场跪地求饶。结局自然是长麟依法办事,将知县夺印革职。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一直到现代,荧屏上的反腐题材作品中的正面人物都有夤夜孤身、微服私访的壮举,引得观众追捧。可微服私访真的有用吗?微服私访被普遍认为可以促进真实信息的上传,让上级官员了解真相,让光明驱散底下的黑暗。可真能查得实情吗?
古代官场奉行严格的回避制度,官员不能在籍贯省份和亲属所在地为官,甚至不能去风俗人情相近的地区为官。而中国各地风俗人情差异极大,且古代社会的流动性又小,因此,当本地来了一个操着外地口音的陌生人,那是相当惹人瞩目的。具体到长麟的故事,他是生长在北京的满族官员,一来到江苏就能引导酒保将父母官的丑事一一抖落出来,堪称奇迹。
其次,官员们能脱去官服,却难以褪去官威、官风。古代衙门讲究官威、官风,官员们身上总有那么一股异于普通百姓的仪态、做派和风格。品级越高,身居官位的时间越长,这种特殊的味道就越浓。康熙、乾隆都喜欢出巡,而且都标榜自己曾经微服私访、惩恶扬善。可史书记载他们出巡虽然没穿龙袍,没有盛大仪仗,但也是随侍成群、威风八面,根本算不上微服私访。再具体到长麟,他虽不是皇室嫡系,但也是远支宗室,又官居巡抚一职,言谈举止自然和普通百姓不同。
总之,官员微服私访,在大街小巷、乡间地头会显得与众人格格不入。而他们要调查的信息、侦讯的案情,甚或是当地父母官的劣迹,都涉及具体的个人,牵涉实实在在的利益。因此,官员很难从知情人口中得到有用的信息。更糟的是,他得到的很可能是干扰信息,甚至是错误信息。
清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里就表达了对微服私访效果的怀疑。乾隆年间,著名循吏明恕任太平知府,喜欢微服私访查办疑案。一次,他乔装打扮到乡间查访,经过一座小庙时,发现庙里的老和尚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迎接。明恕大惊,和尚笑道:“一府之内,谁不认识知府大人?”明恕问:“你知道我为什么来吗?”和尚说:“还不是为了某人某案?”明恕再次大吃一惊。老和尚跪下磕头请罪,说:“我今天就是为了这个案子在此等候大人的。大人为官清正廉洁,就是太喜欢微服查访了。即使是小民,谁没有亲戚朋友?谁没有恩怨情仇?大家知道大人喜欢私访,就请亲戚朋友故意等候在路旁,见了大人就装作不认识,讲一些有利于自己一方的话。大人遇到原告一方的人,自然会听到许多原告的好话和被告的坏话,反之亦然。如果大人碰巧遇到当事人的仇人,就不会听到好话;如果遇到当事人的恩人,又会查访到完全相反的信息。如此查访,能得到真相吗?”明恕听后,默然而归。
纪晓岚讲的故事是虚构的,却道出了实情。官员私访接触到的信息是有限的、片面的,同时,官员很容易被查访对象辨认出真实身份。利益攸关者必然要想方设法将利于己方的利益诉求和有利于自己一方的说辞强加给私访的官员。因此,官员微服私访的确能查访到信息,但是不是实情就很难说了。
事实上,查访官员也知道微服私访没有效果。往往是,官员穿上便服刚走出衙门,被查访的对象和衙门就知道了他的行踪,开始布置“接待”工作了。
清末,候补知县李阳谷奉四川总督之命,前往合州私访一件命案的真相。李阳谷扮作商人模样,挤在客船上来到合州,可刚登岸就有两人跪地禀告:“李大老爷,道台大人命小的在此久候,大老爷为何来迟?”李阳谷惊问:“我是商人,与官场中人素不相识,你们认错人了吧?”其中一仆人笑道:“李胡子李大老爷,何人不知?这次来,难道不是奉总督大人的命令查访合州命案的?此事不忙,大人请先入道台衙门小住。”事已至此,李阳谷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身份,而且表明这次来是收私债,不想叨扰官府。两人见李阳谷承认了,就强行带他进入道台衙门小住。虽然李阳谷坚持不告知真实目的,但合州官员心知肚明,也不戳破,只管殷勤招待、轮番宴请。李阳谷不得已在官署中住了好几天,之后坚持要走,合州官员不再挽留,对李阳谷摊牌:“你的事,我等早就知道了,何必讳言?这里有三千两银子权当孝敬。”李阳谷无话可说,当即告辞回了成都。
李阳谷这样的官员,还算是好的,一来是有心要查访实情,二来是没有借机吃拿卡要。同时期的许多官员,却都将微服私访当作以权谋私的事由,吃了原告吃被告,最后拍拍屁股走人。这样的微服私访,完全背离了沟通官民、惩恶扬善的初衷,成了官员依托民意搞腐败的工具。
无奈的是,古代中国官民隔阂太深,百姓对官场腐败积怨甚重,因此热切盼望着有青天大老爷微服私访,荡涤身边的黑暗。百姓对微服私访一直追捧,有少数官员就号准百姓的喜好,摆出微服私访的架式,沽名钓誉。这股追捧微服私访的民意,本质是对人治的呼唤,希望政府官员能够解决自己的所有问题,将个人的幸福与否建立在能否遇到一位好官的基础上。这可能比官员得不到真实的信息更加危险。
既然不能对微服私访寄托太高的希望,那么如何才能解决上下信息不畅的难题呢?官员如何才能了解实情,做出正确的判断呢?
纪晓岚在明恕的故事之后,指出审案的关键是“虚心研察”,“信人信己,皆非也”。官员对微服私访获得的信息、证据,有着天然的信任,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意见,这时候再要采信其他证据,难度就比较大。所以,官员要“虚心”,摒除成见,不带任何偏见地仔细研读资料,推敲信息,做出判断。清代袁守定说得更形象:“凡审词讼,必胸中打扫洁净,空空洞洞,不豫立一见,不豫著一物,只细问详求,其情自得。若先有依傍之道,豫存是非之心,先入为主,率尔劈断,自矜其明,转致误也。”推而广之,只要官员不偏不倚,就能最大限度地杜绝冤假错案和糊涂政务的发生。
有一种观点,承认微服私访在信息获取方面非常有效,认为它可以密切官民联系。但密切官民联系的方法有很多,不必时常微服私访。天天把调查研究挂在嘴边的人,不一定是了解实情的人;时常把百姓疾苦挂在嘴边的人,不一定是真心挂念百姓的人。只要官员不游离于百姓群体之外,不搞特殊化,那么他和百姓的联系就是难以割断的,也就不必借助微服私访之类的举动来密切官民关系。
总之,清官贤吏不一定微服私访,微服私访的也不一定是好官。有为民办事、做好官的心,远比搞微服私访的花架子重要。
小说和影视剧中经常有皇帝微服私访的事,在古代,这种事会真实发生吗?有些人喜欢在睡梦中思考、做梦甚至走路。我无法摆脱在剧中扮演公主的角色。看来我真的成了公主。未成年的读者无法摆脱小说、戏剧、人物和情节,无法抱怨才艺,无法担心美丽,无法与英雄一起进退,无法忍受狡猾、狡猾和邪恶的仇恨,也无法喝他们的血,吃他们的肉。担心过去的日日夜夜,一切都成了书呆子的神经病。回到这个问答环节,很多人认为皇帝可以做他想做的事,可以自由,就像普通人一样。一个国家的主人,安全第一,他怎么能自由行动呢?
当事情发生时,就像天堂和地球一样。虽然有必要查明,但安全措施丝毫没有放松。此外,为了私人防卫而穿微型衣服难道不是一个笑话吗?只有当大脑是驴子的蹄子时,我们才能相信这个疯狂的故事。当一个快乐的笑话终于很有趣了,你怎么能认真对待它。原因是: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当过僧侣,放牛,所以他知道在元朝的暴政下穷人的生活是多么艰难。
现在元朝的政府已经被推翻,明朝已经建立,如果人民的日子改变了,你可以利用穿微服的私人访问机会去市场和村庄参观。如果存在缺陷,我们可以重新调整国家政策并加以改进。市民心中感到满意和幸福。另一方面,朱元璋出生在一个农村地区,在他的前半辈子骑马作战。一个习惯了自由的人突然来到宫殿,在衣服、食物、住宿和交通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服务。
他必须按照标签做每件事,并尊重这些规则。因此,它暂时还不能适应它。他经常感到无聊和烦躁,所以他出去散步,休息一下。有一次,朱元璋带着两个穿着微服的看门人私访。走在一户人家的院墙外,朱元璋停下来,盯着一位在院里喂猪的年轻女子。当两名看门人看到这一幕时,他们认为朱元璋迷恋上了这名女子。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通讯系统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可能只知道哪一个朝代是哪一位君王,可是这位君王究竟长什么模样,在人们的记忆中是非常模糊的。但是古代的君王经常会?微服私访?,会去全国各地和当地的人们在一起待一段时间。可尽管是这样,君王对于人们来说还是非常迷糊的,还有很多人没见过君王,这是为什么呢?
一、君王非常喜欢去往南方。南方自古开始就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南方的经济各方面都会比北方稍微发达一些。所以君王去往南方的次数会频繁一些,而且南方的水也特别的养人,风景也特别好。特别适应人们居住。所以君王每年都会去往?江南?地方,还在江南地区建了一些房子,就是为了每年去往南方查看那边人们生活如何,地方官员有没有出现管理不当,贪污的情况时,能够有地方休息。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江南地区的美女多?。江南地区自古就盛产美女,而且那边?山好水好?,所以滋养出来的女人,个个肤白貌美,君王每年回宫中的时候,后边都会带上一个江南美女,可见江南美女对于君王的诱惑力有多大。
二、君王出宫的次数不多。虽然君王几乎每年都会出去,但也只是在天下太平稳定时,才有闲情逸致。要是那一年天下不太平,全国各地有饥荒的情况发生,还有战乱的话。君王根本没有心情讨论今年去哪里查看?民情?,每天上朝时都有一大堆的文件等着君王审查。
所以古代很多人没有见过君王也很正常,毕竟在古代多是战乱的时代,战争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不像我们今天大家都倡导和平。在古代人们都想要争夺更多的的土地,获得更多的资源扩大领土面积。
首先想说一下这个题目的bug,一般古代皇上是不微服私访的,这种情况是十分罕见的,不过鉴于已经提了这个问题,个人就做一个假设好了。个人以为就算是皇上微服私访,身边也会随身携带着能够证明自己身份的物件,比如说皇上的私章,或者是一些可以皇上名字的手帕,玉器等物件吧。
个人觉得这些东西都可以证明皇上的身份,因为在古代,如果作假将会受到很严厉的惩罚,所以他们一般也不敢作假,所以能够拿得出代表皇上身份的物件,那应该是可以证明的。当然了,这只是假设,因为在历史上,还是很少有皇上会微服私访而且不带随从的。
我们会以为皇上经常微服私访是受了一些影视剧的影响,但是事实上,很多君王是很排斥这种做法的,尤其是乾隆还有康熙,虽然说他们俩倒是经常被刻画成微服私访的形象。而且个人觉得作为皇上,他们完全没有必要去微服私访,如果说要了解民间的情况,他们有专门的情报机构,利用这些机构的效率远比他们微服私访快多了。
而且如果真是那样不带随从微服出访,那危险性就太大了,一国之君在民间瞎走动,而且身边没个人保护,这要是出点什么事,国家指不定得动荡成什么样子,那么君王也都不是傻子,怎么可能会去做这种事情,就算是要出巡,那也势必要带上大队人马,打着皇上的名号,浩浩荡荡地出巡才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34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咸丰帝驾崩后,肃顺为什么不自己当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