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裴怀古违逆武则天,为何武则天却没有将他治罪呢

众妙之门 2023-06-20 10:40:28

裴怀古违逆武则天,为何武则天却没有将他治罪呢

唐人裴怀古曾任并州长史,深为百姓所爱戴。神龙年间,由于他政绩考核连年优秀,朝廷将他晋升为左羽林大将军,命他回京赴任。消息传来,并州百姓联名上书,强烈要求让裴怀古留任,结果他还未到京城,复任并州的诏书就已下达。并州的百姓听说他回来了,高兴得扶老携幼跑到城外来迎接他。按礼节,刚刚接任他但屁股还没坐热就被免职的崔宣道也要到郊外迎接,但裴怀古怕崔宣道感到尴尬,忙派手下人先行一步,劝告那些自发前来的百姓们解散回家,可是没想到百姓越来越多,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裴怀古为人敬重,在于他恪守一套处世做人的原则。

长寿年间,裴怀古曾任御史,有一天,武则天亲自交办他一起案件,令他严惩。仅从武则天愤怒的表情和严厉的语气,就知道女皇对此案已有定性,交人去办不过是走走程序而已。

原来恒州鹿泉寺有不少僧人上书告发高僧净满淫乱,大逆不道,并提供了一份物证。他们在净满的经书箱里找到一幅画,画的是一个美女坐在高楼上顾盼多情,而净满在楼下色迷迷地弯弓射箭,分明是投递情书。武则天笃信佛教,对这种事自然不能容忍。

谁知裴怀古接手案件后没两天,就将净满释放了,反将那些告状的人抓了起来。

武则天闻报勃然大怒,但裴怀古面不改色,平静地说,净满是为人陷害,并坚持自己的判决结果。武则天厉声责备他执法不公,放纵罪犯,要卫士拉他下狱治罪。李昭德在旁打圆场说:“小臣认为,裴怀古审案粗枝大叶,请陛下命令他重审。”他的本意是想给裴怀古一个台阶下,让他按照皇帝的旨意重新审理,不料裴怀古丝毫不领情,反而挺直脊背,大声说道:“陛下颁布的法律没有亲疏之分,普天之下应当遵守同一标准。陛下为何要让小臣诛杀无辜的人,来违背陛下关于法律的圣旨?假使净满真有违法行为,我又怎有脸宽纵他?小臣只根据法律公平执法,以求不冤枉好人,不滥施刑罚。这样就算招来杀身之祸,我也不后悔!”武则天只好默认了这一结局。

圣历年间,裴怀古随同阎知微出使突厥,被突厥扣留。突厥人逼迫阎知微做南面可汗,并授予裴怀古伪职。裴怀古不肯投降,高声说道:“与其毁节而生,不如守忠而死,你们可以杀我,我绝不躲避。”生死关头,突厥心生敬意,竟然没有杀他,只是把他囚禁于军中。后来历经千难万险,裴怀古才逃回来。

岭南始安百姓为官吏所逼而造反,以欧阳倩为首领,迅速聚集了数万人,攻城拔寨,掠夺州县,声势浩大。朝廷命令裴怀古担任桂州都督,负责平息叛乱。裴怀古未等大军集结便出发了,他预先发布檄文,向叛乱者晓以利害,劝说他们投降。很快就有不少人前来投降,申诉被逼造反的情由。裴怀古知道他们是诚恳的,认为官府只要不怀疑他们,就可以打消他们的疑虑,叛乱将不攻自破,于是他决定轻装前进,直奔贼穴。他的举动让下属们大惑不解:“夷人难以亲近。防备他们,他们尚且干出不守信用之事,何况是轻信他们呢?”裴怀古却反问道:“忠诚守信可与神明相通,何况是边疆之人呢?”他不顾危险,亲身深入叛乱者的营寨,好言安抚,申明大义。欧阳倩等非常感动,全部投降,并归还了所掠夺的东西。未费一兵一卒,动乱就被全部平定了,朝廷接到捷报都难以置信。

诚于做事,纵是皇帝震怒也不肯低头;诚于己心,纵是利刃加颈也不放弃内心的坚守;诚于待人,纵是对敌人也敢于付出信任。裴怀古为历史所铭记,就是因一个“诚”字吧。

三篇文言文另附三道题

1. 三篇小古文出五道题并解答 原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2. 三篇文言文+译文 【原文】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遂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曰:“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译文】

有一群鹦鹉飞到一座山上,山中的禽兽都(很喜欢),互敬互爱。鹦鹉想,即使快乐但不能长久,便离开。过了好几个月以后,山中突然失火。鹦鹉远远的看到,便用自己的羽毛沾湿水,飞到山上,洒水去救火。天神见此,说道:“你虽然很有义气和志气,但又有什么用(效果)呢!”鹦鹉答道:“我虽然知道不能够把火救灭,但是我曾经住过这座山,与山上的禽兽友好相处,亲如兄弟,(山中这样着火),我不忍心看下去啊!”天神听了很感动,以示嘉奖,便把山火灭了。

【原文】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矣,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译文】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了别人家里,主人便请他吃饭。这人觉得主人的菜淡而无味,主人听说后,便加了些盐。加盐之后,菜的味道变得鲜美,这人便想:“菜的味道鲜美,是由于加了盐,加少许一点便这样好吃,多放些岂不更好吃吗?”这人真是愚蠢到了极点,便不要菜,只吃盐。空口吃盐吃得口味败坏,结果反为盐所害。

【原文】

王戎早慧,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或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有一次和几个小孩子游玩,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枝断了,许多小孩争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不动。人们问他为什么,回答说:“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许多果实,这必定是一棵苦味李子。”摘取果实品尝确实是这样的。

这些都蛮简单的

3. 求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三篇(附答案) (一) 文侯与虞人期猎

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 ① 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 ② 罢:通“疲”。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

①天又雨,公将焉之?

译: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译:

2.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一) 文侯与虞人期猎 答案

1. ①天又下着雨,您准备到哪里去呢? (句中的“雨”、“公”、“焉”、“之”都能正确翻译)

②虽然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坚守约定的(打猎)时间呢? (句中的“虽(虽然)”、“岂”、“一(专一、坚守)”、“期”。)

2.做人要诚信 守时 等

(二)齐宣王使人吹竽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处士请为王吹竽:为 ②宣王说之:之

2.译下边句子

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译文

②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译文

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

(二)齐宣王使人吹竽 答案

1.①、给。 ② 通“悦”,喜欢。2.①齐宣王命令艺人吹奏竽,一定要让三百人一起吹奏。②齐湣王继位为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艺人吹竽。3.滥竽充数。

(三)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4)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乃去,舍市傍 (2)及孟子长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复徙舍学宫之旁。 译文:

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

启示:

答案

1.①离开 ②等到,至。

2.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

3. ①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②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4. 求三篇文言文的答案 (三)螳螂捕蛇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似有物捉制之 A、辍耕之垄上 B、受任于败军之际 C、悍吏之来吾乡 D、环而攻之而不胜 答案:D,都是代词,“它”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 以剌刀攫其首 攫: 抓取、刺伤 (2) 蛇竟死 竟: 最终,终于 3、翻译下面句子。 然审视殊无所见。

但仔细观察(蛇),却什么也没有发现。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错误一项是( B ) A、螳螂最后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已之长攻敌之短。

B、蛇被小小的螳螂击杀的根本原因是以尾击树不重战术。 C、姓张的是本文的线索人物,全文以他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D、本文步步设疑,环环相扣,文虽短但情节却紧张曲折。 (四)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楼主,你这没有加点啊??我按照经验中的重点词给你解释吧!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雨雪:动词,下雨下雪 ;霁:天晴) (2)立有间( 站立在旁边) (3)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 被:同披,披着) 2、翻译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我听说古代的贤明的君主,自己饱了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温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能知道别人的劳累,如今的君主却不能知道别人的情况啊。 3、景公为什么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因为晏子说的很有道理,让景公醒悟了自己的安逸不能代替百姓的困苦。

(五)勉谕儿辈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注释:1费用:花费钱财。2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

3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楼主,你这没有加点啊??我按照经验中的重点词给你解释吧! (1) 可办粗饭几日 办:操办 (2) 何必图好吃好着 图:追求 (3) 莫待无时思有时 莫:不要 2、翻译: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能够吃饱饭,不寒冷就够了,为什么还一定追求好吃好穿呢? 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节俭问题,向我们提出什么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节约,注意节俭,不能奢侈浪费。 4、在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商品供应充足,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还有必要提倡节俭吗? 俭朴,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早在800年前,司马光以亲切的笔调写下了《训俭示康》,告诫其子司马康要"以俭素为美",不要"以奢靡为荣"。尽管在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商品供应充足,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我们也绝不能抛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俭。

楼主:你的题目中有几道要求给加点字解释,但题中没有加点,我就只给你解释了重点字,如果还有问题,我可以继续解释的:)。

5. 给我出“三篇文言文”的题 《狼》:

【字词分析词性活用现象】

【敌】:名词用作动词,敌对,这里指胁迫,攻击。恐前后受其敌。

【前】:名词用作状语,上前。狼不敢前。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动词,钻洞。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其一犬坐于前。

【一词多义】

意 神情, 意暇甚。 想,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 威胁,胁迫 指攻击 恐前后受其敌。 敌方,敌人 盖以诱敌。

前 前面, 恐前后受其敌。 向前, 狼不敢前。

乃 于是 屠乃奔倚其下 。 才 乃悟前狼假寐

【.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 助词,的,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复投之,虚词,代词

(2)以

介词,把投以骨。 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3)“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指狼)。

②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指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

⑥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注释】

1.节选自 聊斋志异

2.屠:宰杀牲屠。这里指屠户,即以宰杀牲畜为职业的生意人。

3.缀行甚远:紧随着走了很远。缀,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4.止:通“只”。

5.投以骨:就是“以骨投之”可译为 把骨头投向狼。

6.从:跟从。

7.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并,一起。故,旧、原来。

8.窘:困窘,处境危急。

9.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10.顾:回头看,这里指向旁边看。

11.积薪:堆积柴草。

12.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苫:盖上。蔽,遮蔽。苫蔽,覆盖、遮蔽。

13.弛:放松,这里指卸下。

14.眈眈相向:瞪眼朝着屠户。眈眈,注视的样子。

15.少时:一会儿。

16.径去:径直走开。

17.犬坐于前:像狗似地蹲坐在前面。

18.久之:过了一会儿。

19.瞑:闭眼。

20.意暇甚:神情很悠闲。意,这里指神情、态度。暇,空闲。

21.暴:突然。

22.毙:杀死。

23.洞其中:在其中打洞。洞,打洞。其,指柴草堆。

24.隧:指从柴草中打洞。

25.尻: *** 。

26.股:大腿。

27.假寐:假装睡觉。寐,睡觉。

28.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

29.禽兽之变诈几何: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变诈,作假,欺骗。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思。

30.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31. 黠:狡猾。

32. 顷刻:一会儿。

6. 谁能帮我翻译下面的三篇文言文 第一篇请看此链接:

第二篇:臣司马光曰:大凡有生就有死,犹如黑夜过后是白天一样的必然。自古至今,原本就没有超越自然而独立存在的事物。按张良的明辨是非通晓事理而论,他是完全知道神仙不过是些虚幻奇异的东西罢了。但他却要随同赤松子远游,他的聪明智慧是可以知道的了。功勋和名位之间,正是为人臣子的人所难于长久立足之处。即如高帝刘邦所称道的,不过只三个才能出众的人罢了。但是淮阴侯韩信被诛除,相国萧何被拘禁到狱中,这不就是由于功名已达到巅峰却还不止步的缘故吗!所以张良借与神仙交游相推脱,遗弃人间凡事,视功名如同身外之物,把荣誉利禄抛在脑后,所谓“明哲保身”者,张良即是个榜样。

第三篇:裴怀古是寿州寿春人。仪凤年间,他到皇宫前上书反映情况,朝廷任命他为下邽主簿。

后多次调动官职任监察御史。此时有部族首领反叛,皇帝命裴怀古前往使他们归顺和睦相处。裴怀古申明赏罚,归附的反叛者每天用千来计算,于是俘获了那个为首的人,安置那些居民后回朝廷。当地部族人承受恩泽,立碑歌功颂德。此时恒州鹿泉寺僧人净满被弟子谋划陷害,他的弟子秘密地画女人在高楼上,接着画净满拉着弓射那女人,把这画藏在装经书的箱子里。不久他们到皇宫前上告说僧人咒骂,大逆不道。武则天命令裴怀古审查讯问杀掉僧人净满。裴怀古推敲他们的言辞情状,释放净满而告知朝廷。武则天大怒,裴怀古奏告说:“陛下在法律上不分亲疏,应当使全天下整齐一致。怎么能让我杀无辜之人,来迎合圣上心意。假如净满有背叛君主的情状,我又有什么脸来宽容他呢?我现在谨慎地遵守公正的法律,即使死也没有遗憾。”武则天的怒气这才消解。

圣历年间,阎知微充任使臣前往突厥,裴怀古作监军之官。到了对方朝堂,突厥首领默啜让阎知微作南面可汗,将要授给裴怀古伪官职,裴怀古不服从,默啜将要杀他,裴怀古高声说:“宁可坚守忠诚而被杀害,不能毁掉气节来求得生存。你们可以杀我,我不躲避。”默啜于是把他监禁随军,后裴怀古趁机脱身奔逃回朝廷。

此时始安叛贼欧阳倩拥有几万人,抢劫攻陷州县,朝廷任命裴怀古为桂州都督。他刚赶到五岭地区,(就)快速传递书信劝诱反叛者归顺,让他们看清祸福,随从反叛的人迎接裴怀古(向他表示)投降,他们自己陈述被吏人侵害逼迫,才发起反抗。裴怀古看出他们很诚恳,于是带很少的人骑马到他们那里,身边的人说:“这些蒙昧的人很难亲近,不能信任。”裴怀古说:“我依仗忠信,可以通达神明,何况对人呢?”于是到对方的营垒来用好话慰解。那些人很高兴,归还了他们抢掠的财物,交纳给官府。几个地方的平素持有左右不定的观望态度的部落酋长,全部来诚心归附。五岭南部地区全都安定了。

他又历任相州刺史,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在任官处受到百姓(人们)和官吏敬慕。神龙年间,升官为左羽林大将军,上路行还未到达都城,朝廷又任命他为并州长史。官吏百姓听说裴怀古返回来,老幼相互带领着,到郊外欢迎他。此时崔宣道代替裴怀古治理并州,刚到任就被免强,他也到郊外来迎接裴怀古。裴怀古恐怕触伤崔宣道的心,命令官吏驱散到郊外迎接自己的人,可是百姓跑来更多,裴怀古受到人们如此思念。

7. 谁帮我做3篇文言文(只需翻译原文,当然麻烦大家帮我找下前2题的题 ①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 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则死 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 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翻译:

有个屠夫卖完肉回家。天色已晚,忽然一只狼冲来,直看着担子里的肉,像是很馋,它跟在屠夫后面走了数里路。屠夫害怕,用刀吓它,它就稍微退一步;等屠夫朝前走,它又跟上。屠夫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暂且将肉挂在树上,等第二天早上再来拿。于是将肉钩好,踮起脚将肉挂在树上,再把空担给狼看,狼才停住不跟了。屠夫回去,天亮来取肉时,远远看到树上悬着一个大东西,好像人上吊死的样子,大惊,迟疑地走近看,原来是死狼。抬头仔细看,就见狼口咬住肉,但钩子钩住了它的腭部,真像鱼上钩吃饵。那时狼皮价钱贵,值十余金,屠夫因此有些钱了。人们说爬上树求鱼,哪知,这狼爬上树求灾难。这实在令人好笑啊!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来的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屠户害怕,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很急很怕,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过了一会,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刚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 *** 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了。这才领会到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狼也是狡猾的,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一屠夫晚上行走,被狼紧逼着,道路旁有晚上耕田人呆的小篷,于是奔进去躲在里面,狼用爪子伸入草垫探找。屠夫立即抓住它的脚爪,不让它收回,只是无法让狼死去。身边只有一把不满一寸的小刀,于是割破狼爪下的皮,用吹猪的方法吹它。拼命吹了一会儿,觉得狼不怎么动,才用带子把它绑住。出来一看,狼胀大如牛,两腿笔直不能弯曲,嘴巴张开合不拢。于是背着它回去。不是屠夫怎么能想出这个主意?

8. 问3篇古文的问题 《一》1,贤(有贤德的人) 恶(厌恶)

睦(和睦) 作(发生)

分(职份) 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2,翻译:(1)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

(2)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3,总--分--总

4,<1>;人人都能收到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要作出合适的安排;对“矜,寡,孤,独,废疾者”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全社会的爱。<2>;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珍惜劳动产品,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占为己有,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

《二》1,上阕写(梦境),下阕写(梦游后的感想)

2,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3,人虽老,为国收复失土的雄心仍在

《三》1,时((时令,季节) 辩(辩,通“辨”,分辨)

涘 (河流) 穷(穷尽)

2,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

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

3,望洋兴叹:本义是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用来比喻要 做一件事情而力量(条件)不足,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让内行人见笑。

4,①不要拘泥于一己之见而固步自封;

②要保持谦虚的美德,谦受益,满招损;

③人贵有自知之明;

④有比较才有鉴别;

⑤知耻而近乎勇;

⑥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⑦自大是由于无知;

⑧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

⑨要有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

⑩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这是个人做的答卷,希望你能满意,谢谢!

武则天谋权篡位,82岁被迫退位后无权无势,为何没人敢杀她呢?

对于武则天称帝,在中国历史悠久的国家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历来都是男子称帝,女子都是受统治、受压迫的。武则天竟然能够称帝,统治天下,管辖天下男人,当然会让古今男子都不服气,也不会赞同。

武则天以她天生的政治能力和手腕,称帝,改国号,真是特别了不起的女人。

武则天在位几十年,国泰民安,国民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虽然82岁时逼迫退位,并没有做下让世人都反对的错误。并且,她治理国家的能力,得到很多人的拥护。

崔融在《则天大圣皇后哀则文》评价武则天:英才远略,鸿业大勋。雷霆其武,日月其文。

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武则天的出身、怎么管理国家等多方面评价。

武则天的出身

武则天,出生624年,于705年12月16日去世,自名武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即位时67岁,活了82岁,与汉朝的吕后并称?吕武?。

武则天出身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岁进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后唐高宗时被封昭仪,后来废了王皇后,武则天成为皇后。高宗驾崩后,皇太后临朝称制。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

武则天天生是个政治家,善于察言观色,聪慧、伶俐,人长得特别漂亮。但由于在太宗时期不是特别得宠,武则天看透时机,把目光就转向储君李治。李治后来成为皇帝,由于高宗身体衰弱,武则天一步步的开始干涉朝政,武则天处理国家大事的能力,也得到了李治的赞赏,李治去世后,武则天一步步的最后当上皇帝。武则天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史称?贞观遗风?,武则天的历史功绩,昭昭于世。

武则天为了权利,用尽心机,在治理国家的方面,的确很有能力。在农业,经济、文化、军事方面,都有非常卓越的成绩。

01、农业

武则天重视农业,规定各州县?田垦辟,家有余粮?者予以升奖,?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加以惩罚。她所编的农书《兆人本业》颁行天下,影响很大。武则天在位期间,宗教政策尊崇佛教为主。武则天称?天后?时,就在建言十二事中建议?劝农桑,薄赋役?。鼓励发展农业。武则天懂得土地是农民的根本,她对农业的一系列措施,很快得到多数人的支持。

02、经济

重视农业发展,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召集文学侍臣周茂思、范履冰等编纂《要览》《字海》《乐书要录》等书。武则天为了推广农业的先进经验和生产技术,召集人编撰了《兆人本业记》颁发州县。在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相对安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发展。

03、文化

召集文学侍臣周茂思、范履冰等人编纂《要览》、《字海》、《乐书要录》等书。《乐书要录》为唐代具有很高史料价值的乐律文献。在中国古代音乐上占重要地位。全书共十卷,今仅存五、六、七卷。

04、军事

在军事上,武则天为了称帝,前后杀了一批名帅能将,使得府兵减少,导致对外战争失利。后来,又渐渐收复一些。

05、政治

打击门阀,扶植庶族,发展科举。武则天还通过各种途径扶植庶族地主官僚,从中搜罗更多的人才。准许官吏、百姓自荐,以免有所遗漏。发展科举制度,扩大录取人数。

整顿吏治、严惩贪吏,选拔人才。

广开言路,注意纳谏。

任用酷吏。为了其政治地位,武则天使用严酷手段。

虽然其中不免有滥竽充数之人,多数有才能的人都能被发现。

武则天立太子,也是没人杀她的主要原因:

(一)

圣历元年(698年),武承思、武三思谋求太子,几次让人对武则天说:?自古天子没有以异姓当做继承人的?。武则天对太子之选,犹豫不决。宰相狄仁杰对武后说:?姑侄之于母子,哪个比较亲近?陛下立儿子,那么千秋万岁之后,会在太庙中作为祖先祭拜;立侄子,从未听说侄子当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庙。?自此,武则天无意立武承嗣、武三思为太子,将儿子李显秘密接回洛阳。

《新唐书》说:?太后不惜爵位,以笼络四方豪杰自为助,虽妄男子,言有所合,辄不次官之;至不称职,寻亦废诛不少纵,务取实材真贤。?

张易之,张昌宗都支持立李显为储君。皇嗣李旦也请逊位于李显。在各方面的拥护李唐的压力下,武则天认识到人心所向的是李唐宗室,最后经过多方面的权衡之后,决定立李显为皇太子。

(二)

武则天解决了继承人问题后,心事已了,加上年龄增长,开始沉迷享乐,大修宫殿、佛寺。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张昌宗逐渐插手朝政,陷害宰相魏元忠,还挑拨武则天和皇太子关系日益紧张。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在迎仙宫卧病不起,只有张氏兄弟侍侧。宰相张柬之与几位大臣佯称二张谋反,发动兵变,冲入宫中,杀死二张,要求武则天退位。武则天被迫禅位于太子李显。李显即为后,率百官到观风殿问候武则天起居。又上武则天尊号?则天大圣皇帝?。

神龙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则天在上阳宫仙居殿病逝。

顺应天下多数人的心思,没有再掀起争夺太子的血战,立李氏宗室为皇太子,是武则天善终的主要原因。

历代人对武则天的评价:

李绛:后命官猥多,而开元中名臣多出其选。《廿二史札记》

鲁宗道:唐之罪人,几危社稷。欧阳修:夫吉凶之于人,犹影响也,而为善者得吉常多,其不幸而于凶者有矣;为恶者未始不及于凶,其幸而免者亦时有焉。而小人之虑,遂以为天道难知,为善未必福,而为恶未必祸也。武后之恶,不及于大戮,所谓幸免也。

结语:武则天被迫退位后,虽然成为太上皇。首先,由于她很有治国才干,提拔人才,发展经济和鼓励农业等方面,国民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所以很得人心。其次,她在位几十年,已经笼络大批的官吏拥护她,武则天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和威力还是很大的。别说新皇帝不敢动杀她之心,即使动了杀心,李显得到的结局,也不会比现在好。最后,毕竟武则天是新皇李显的母亲,况且武则天已经是82岁高龄,在当时的生活环境条件下,几乎算最高龄了。武则天身体衰老,年龄亦大,对李显的威胁越来越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武则天就去世了。

怎样评价武则天(从正反两面说)

一、武则天是不是荒淫残暴 古往今来,人们在评价武则天的时候,常常围绕著武则天是否「荒淫」、「残暴」的问题争论不休。否定武则天的人说武则天生活腐化,荒淫无度,滥用刑法,极为残暴,是「千古未有之忍人」1。肯定武则天的人则说武则天生活简朴,并不荒淫,也谈不上残暴。我比较赞同后者的观点,认为「荒淫」、「残暴」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武则天「荒淫」的说法最早来自骆宾主所写的《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骆宾王在这篇檄文中写道:「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尝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他认为武则天从太宗的才人成为高宗的皇后,违背了人伦道德,是荒淫的表现。其后,欧阳修等人在他们的著作中也说武则天宠幸过薛怀义和张易之兄弟,在生活上不够检点。於是,这两条便成了武则天「荒淫」的证据。后来一些小说、戏曲和电视剧又借题发挥,大肆喧染,武则天「荒淫」的论调便流传开来,大有盖棺定论之势。事实上,武则天「荒淫」的说法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武则天的确给唐太宗当过才人,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武则天「荒淫」。因为李唐宗室具有胡人的血统,武则天与唐高宗的结合是在唐太宗死后的事,而且当时武则天是处於被动的地位,并没有完全违背当时的道德规范。至於薛怀义等人虽是武则天的面首,也不能因此就得出武则天「荒淫」的结论。武则天见到薛怀义时,已是将近70岁的老人。张易之兄弟得宠时,武则天已经70多岁,武则天主要是把他们当作驾驭外戚和大臣的工具看待。史书中根本没有武则天60岁以前「荒淫」的记载。要说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多麼「荒淫」,在情理上是很难讲通的。

武则天「残暴」的说法,最初也是由骆宾王提出来的。骆宾王在《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中列举武则天的罪状,说武则天「包藏祸心」,「豺狼成性」,「杀姊屠兄」,「弑君鸩母」。后来武则天的反对者又编造出了一些武则天「残暴」的证据,诸如武则天为了当皇后,亲手捏死自己的小女儿,嫁祸於王皇后;为了防止王皇后和萧淑妃复出,将他们活活打死,并砍掉他们的手足;为了实现当皇帝的野心,下毒害死太子李弘等等。其实,这些所谓「罪证」绝大部分都是诬蔑不实之辞,是完全不足为凭的2,「残暴」说的另一个根据是武则天使用酷吏,诛杀异己。有人甚至说武则天实行「酷吏政治」,并由此得出武则天「生性好杀」或「秉性残酷」的结论。武则天统治时期确实出现过一些酷吏,这是无庸讳言的,但这并不能说明武则天实行了「酷吏政治」,也不能成为武则天「残暴」的主要根据。因为武则天从辅政、临朝到称帝,先后在政治舞台上活跃了45年。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政治生涯中,武则天基本上是反对酷吏的,只是在改朝换代前后的特殊情况下,才使用酷吏。这就是说,武则天并非始终器重酷吏。酷吏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存在的时间是相对较短的。武则天之所以在改朝换代前后重用酷吏,完全是政治斗争的需要。当她的统治受到政敌严重威胁的时候,她要用酷吏来诛杀异己,摆脱危机;当她的统治稳固之后,她便以循吏治天下,而将酷吏无情地抛弃。显然,酷吏只不过是她用来打击政敌的工具。武则天并没有把行政大权交给酷吏。所以,说武则天实行「酷吏政治」是很不恰当的3,要以此来否定武则天,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二、武则天能不能用人纳谏 人们在评价武则天时争论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武则天能不能用人纳练。「用人」和「纳谏」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所谓「用人」是指使用有才能的人,提高行政效率,不断改良政治。所谓「纳练」则是采纳正确意见,集中统治阶级的集体智慧,在行政决策中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否定武则天的人认为武则天用人唯亲,「所用皆昧死要利之徒」4,也不能听取不同意见,往往拒谏饰非。肯定武则天的人则认为用人纳谏是武则天的特长。我曾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探讨,认为武则天是能够用人纳谏的,而且表现得相当突出。 以用人而论,武则天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早在辅佐唐高宗的日子裏,她就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通过发展学校教育和完善科举制度的办法,积极培养和选拔人才。临朝称制以后,更表现出求贤若渴的精神,多次颁发《求贤才制》,采取科举、荐举和自举等多种方法,不遗余力,广泛招揽人才。在武则天的提倡下,当时的大臣也多以荐举人才为己任。朱敬则和狄仁杰就是如此。「敬则知政事时,每以用人为先。桂州蛮叛,荐裴怀古;凤阁舍人缺,荐魏知古;右史缺,荐张思敬。则天以为知人。」5「仁杰常以举贤为意,其所引拔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至公卿者数十人。」6史载武则天有知人之明,在她统治时期确实选拔出不少具有真才实学的贤才。像狄仁杰、娄师德、姚崇、宋璟、张说等人都是由武则天选拔出来的。这一点已得到许多史学家的认可。武则天用人有一个特点,就是把是否称职作为用人的标准,用实践来检验他们的才能。对於有才能的人,总是破格提拔,委以重任;对於不称职的人则迅速解替,决不辜惜。中唐大臣陆贽说:「往者,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弘委任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荐其才。所荐必行,所举辄试,其与选士之道岂不伤於容易哉!然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主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7宰相李绛说:「天后朝命官猥多,当时有车载斗量之语。及开元中,致朝廷赫赫有名望事迹者,多是天后所进之人。」8大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兢为之用。」9明代大思想家李贽在《藏书》中也说:「试观近古之王,有知人如武氏者乎?亦有专以爱养人才为心、安民为念如武氏者乎?此固不能逃於万世之公鉴矣。」10 就纳谏而言,武则天深知匡谏的重要性,经常鼓励臣下进谏,因而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出现了不少敢於面引廷争,直言进谏的大臣,如朱敬则、魏元忠、狄仁杰、杜景俭等。为了广泛听取不同的意见,武则天甚至下令在朝堂上设置了「肺石」和「铜匦」。对於臣下提出的批评、意见和建议,都能虚心对待,择善而从。比如,武则天为了推崇佛教,想造一个很大的佛像,狄仁杰认为有伤民力,直言进谏,武则天便下令停止工程,并且说:「公教朕为善,何得相违?」像这样的例子,我们还可以从两《唐书》中找出很多。对於不正确的意见,武则天也能摆事实,讲道理,说明不予采纳的理由。比如,吐蕃人在高宗晚年攻陷了「安西四镇」,对丝网之路造成很大的威胁。武则天即位后,为加强西北边防,让宰相讨论收复安西四镇的问题,狄仁杰上书认为不如放弃安西四镇,武则天即讲明了安西四镇的重要性和必须收复安西四镇的道理。中国历史上一些有作为的帝王在当政前期尚能纳谏,但在取得了某些成绩之后,便骄傲自满,拒谏饰非。武则天则不同,她越到后来越能纳谏。这也是她超过常人的地方。 三、武则天有没有政绩 武则天不是一个普通的女子,而是一个叱吒风云的政治人物。因此,评价武则天的关键是要看她有没有政绩。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界也存在著很大的争议。否定武则天的人认为武则天当政时期,唐王朝出现了全面的倒退,他们把唐朝前期历史的发展比作是马蹄形,说武则天统治时期处於「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之间的低谷11。肯定武则天的人则认为武则天当政时期是唐王朝发展的重要阶段。我认为是武则天很有政绩的。这一点只要看一看武则天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就很清楚。 武则天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这在制定政策、任免官吏和处理阶级矛盾等方面都有充分的表现。武则天继承和完善了唐太宗制定的各项重要制度,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若干改革,使国家的政策更适合於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武则天十分注意对官吏的任免。她不仅非常注重官吏的培养和选拔,而且非常注重官吏的考核和升降。她曾经撰写过一本专门讲述为臣之道的书,叫做《臣轨》,赐给各级官吏,让他们认真学习12。对於能够称职,且政绩卓著的官吏,她都能够予以奖励或破格提拔。如娄师德在河西屯田,甚有善政,武则天手制褒美13。王及善任益州都督府长史,武则天听说他有才学,准备改授滑州刺史。当面交主谈后,认为让他当刺史是大才小用,遂留在朝中,升为宰相。姚崇思维敏锐,「则天甚奇之,超迁夏官侍郎,又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14对於不称职的官吏,特别是贪污腐化的官吏,也都能及时予以贬黜或打击。如索元礼「座脏贿」,被武则天处死15。由於武则天非常注意对官吏的任免,善於用人,所以武则天统治时期的吏治较好,从中央到地方,掌实权的以贤才为多,办事认真,行政效率很高。虽然当时也出现过一些酷吏、外戚和男宠,但这三种人在武周政权中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他们根本不能左右国家政治。又由於武则天善於纳谏,当时的言论也是比较自由的。比如在武则天临朝称制时,曾设置过「补缺」、「拾遗」等官。有人对武则天的用人政策不满,在公共场合说:「补缺连车载,拾遗平斗量。耙推侍御史,眯目圣神皇。」御史官认为这是诬蔑武则天,遂将此人捉来,请求武则天治罪。武则天说:「但使卿等不滥,何畏人言乎!」此外,武则天还比较善於处理阶级矛盾和民族关系。在武则天当政的数十年间,除发生过徐敬业等人的叛乱和少数民族贵族的几次侵扰外,社会是相当安定的。 武则天统治时期,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唐朝初期,曾出现过著名的「贞观之治」,不过,那时刚从隋末的战乱中解脱出来,全国的人口只有300多万户16,经济刚刚走上正轨。经过唐高宗和武则天的统治,人口翻了一翻,到神龙元年(705)达到615万户17。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也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在农业方面,武则天主张「劝农桑,薄赋徭」18。她继续推行均田制19,并把劝课农桑、开垦土地和安扶百姓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标准。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一时期在全国范围内修筑了许多较大的水利工程,耕地面积进一步扩大,粮食产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手工业方面,铸造业、制瓷业和纺织业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以铸造业为例,武则天即位后,曾下令铸「九鼎」、造「大周万国颂德天枢」。这些工程所用铜铁达数百万斤,规模宏大,技术相当先进。当时金银器和铜镜的制造水平,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商业方面,随著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商人阶层趋於活跃,商品贸易相当濒繁,甚至出现了「交贸往还,昧旦永日」的场面。 武则天统治时期,文化得到振兴。史载,武则天能诗善文,精通书法,著述甚丰。她深知文化的重要性,所以十分重视学术文化的发展。当时哲学、宗教、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领域都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其中宗教、文学和艺术方面的表现更为突出。在宗教方面,佛教成为地位最高的宗教,禅宗成为影响最大的佛教宗派。在文学方面,诗歌和散文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现了像「初唐四杰」和陈子昂这样的诗歌革新者,还出现了像苏张说这样的「大手笔」。朝中官吏基本上都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唐人沈既济说:「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浸以成风。」20在艺术方面,出现了一大批书法家、绘画家和雕刻艺术家。龙门的「大卢舍那像」、敦煌的「北大佛」就是武则天时代雕塑的。恭陵、顺陵和乾陵的精美石刻,也是武则天时代的作品。此外,武则天当政时期还编修过卷帙浩瀚的《三教珠英》、《文馆词林》和《字海》21。这些著作虽然没有留传下来,但对当时文化的发展无疑也有一定的贡献。 武则天统治时期,国力也很强盛。从辅佐唐高宗时起,武则天就认识到加强国防的重要意义。临朝称制以后,更加注意与周边少数民族和临国的关系。对於朝鲜、日本、印度、波斯、大食诸国,武则天不仅遣使通好,而且亲自接见外国使者,甚至连他们的路费都想得很周到。对於契丹、突厥和吐蕃等国内少数民族,武则天也采取了扶持的政策,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派汉族官吏到边疆去,帮助少数民族酋长进行管理;把中原地区的种子、农具和其他产品运到少数民族地区,帮助他们发展那裏的经济22。但是,对於少数民族贵族所发动的侵扰和叛乱,武则天则予以坚决打击。如高宗末年,吐蕃一度侵占西域,并威胁河西。长寿元年(692)武则天命大将王孝杰出击,收复了被吐蕃侵扰的地区23。又如圣历元年(698)秋,突厥陷定州,围困赵州,武则天以宰相提兵,「许以便宜从事」,打败了突厥贵族的进攻24。为了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和边疆地区的安全,武则天特意在科举制度中增加了「武举」,专门发现和培养军事人才,在军队中提倡忠君爱民、保家卫国的思想。此外,还在边疆地区广泛实行屯田25。通过这些措施,加强了国际关系和民族关系,巩固了边防,维护了国家的辽阔疆域。在武则天当政时期,唐朝的疆域最大。树立在乾陵的六十一蕃臣像,就是当时国力强盛的历史见证。 以上论述了有关武则天的几个重要问题。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武则天并不是荒淫残暴的人,所谓「残忍」、「残酷」、「残暴」、「荒淫腐朽」、「生性好杀」大部分都是后人强加给她的污蔑不实之辞。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武则天有知人之明和纳谏之明,她重视知识,善於用人,能够集中统治阶级的集体智慧。因此,她在决策上很少失误,在行政上卓有成放,她的所作所为基本上都是有利於社会发展的。所以,就连一些反对武则天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她是封建时代的「明君」。武则天在唐代特定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她参政和当政的40多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文化得到振兴,国力也很强盛。而这一切都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都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总观武则天的一生,我们也可以看出,武则天不仅有勇於革新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日理万机的才干,而且具有良好的政绩。应当说,武则天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是中国古代女性中的佼佼者,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 * 王双怀博士是香港浸会大学历史学系1998-1999年度访问学人,这是1998年12月1日他在本系所作的学术演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34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