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伐魏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三国后期人物中,姜维的命运是令人感叹的。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他原是魏国将领,在诸葛亮初出祁山时归附蜀汉,为诸葛亮所信任,屡委重职。诸葛亮死后,代领蜀军。为了挽救蜀汉政权在敌强我弱情况下坐以待毙的命运,屡次排除各方面的干扰,进行以攻为守的伐魏战争。
早在公元228年,姜维归附蜀汉时,诸葛亮就对他作过这样的评价:“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说:“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
姜维的军事才千来说,他属于三国后期第一流的军事统帅,丝毫也不比魏、吴两国的将帅逊色。虽然北伐战争的战绩并不理想,但却不能因此而贬低他的军事才能。因为他面对的敌人是在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上都几倍于他。而且他的军事对手邓艾也是当时第一流的统兵将领。更为因难的是姜维历年征战都是在克服重重内部阻力的情况下进行的。北伐初期,他受制于蒋琬、费祎。费袆认为:“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
给姜维的军队不过万人,到了姜维“加督中外军事”,大举伐魏时,又遭到了大臣谯周的抨击,他和尚书令陈袛撰写《仇国论》,讥讽北伐是不度时势,“极武黩征”。到后期黄皓又与阎宇勾结,阴谋“废维树宇”,破坏北伐姜维能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取得这样的战绩,已属不易了。
当然,姜维不是一个全才。他是诸葛亮事业的继承者,却没有诸葛亮经邦治国的才干。他在政治上的建树,既不能与诸葛亮相比,也不及蒋琬、费祎。费祎死后,他位至大将军,却斗不过一个恣意妄为的宦官黄皓。有一次,他向后主启奏,建议除掉黄皓,后主说了一句:“皓趋走小臣耳…君何足介意!”他马上就“惧于失言,逊辞而出”。后来后主叫黄皓来向他赔罪,他竟要求去沓中种麦,“以避内逼”。结果更助长了黄皓之流恶势力的发展。
一个在军事上“胆如斗大”,天不怕、地不怕的烈士硬汉,在政治上却如此软弱,这是令人失望的。
姜维死后,郤正论道:“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成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纵观姜维的一生,这个评价是不为过的。
姜维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收服的曹魏降将,后来诸葛亮发现姜维是一个将才,便开始重点培养他。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为了继续北伐大任,诸葛亮临终前将大事托付给了蒋琬,董允,费祎等人,还把自己生平所学传授给了姜维。姜维在拿到诸葛亮兵书之时,刚好33岁,但姜维真正意义上开始北伐则是在大将军费祎死后。
诸葛亮死后,费祎主政时,并没有主张北伐,而是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但在253年,费祎被曹魏降将郭修行刺,不幸身死。此时的姜维已经52岁,离诸葛亮授予其兵法将近20年之久,以姜维的才智20年绝对是学会了诸葛亮所有的兵法。但最后尽得诸葛亮真传的姜维,依然是大业未成,身先死。
从公元254年开始,姜维开始主持蜀汉一切内外军事。同年,曹魏发生内乱,姜维看准时机率领精兵出战,一举斩杀了将军徐志,魏军看形势不好开始撤退,姜维乘胜追击,将河关、临洮、狄道三县迁至蜀中,这一战应该是诸葛亮去世后不可多得的胜利!公元255年大将军司马师去世了,姜维审时度势再一次向狄道发起了进军,在洮西打败王经使得曹军兵马尽失。
但洮西大胜,却引出了曹魏另外一个名将,此人便是被奉为古今64名将之一的邓艾。邓艾为了挽救曹魏战势与陈泰合兵,而且兵发三路避开蜀军精锐,直插狄道东南部,此时姜维处于被动状态!而敌强他弱,只得退守钟堤!这次大好的战机也就被邓艾所阻了!公元256年再次与邓艾交手,由于胡济失期,导致姜维大败!直到公元258年,诸葛诞败亡,262年姜维再次出兵洮阳,这次又大败于邓艾之手,从此姜维以攻代守的战略布局被打破,只得防御。
公元263年,钟会主持伐蜀大战,与邓艾一起合围蜀汉姜维,后主刘禅此时派遣了廖化支援姜维,廖化前往至阴平遇姜维大军,于是与姜维合军一处,与钟会对峙。而此时,邓艾则已率兵绕过蜀汉大军从阴平两侧险地越山,进入川中,刘禅不战而降,姜维得知刘禅已经投降,无奈只好投降于钟会。虽然姜维抓住钟会的野心制造了与邓艾的矛盾,但最终姜维还是功亏一篑。
姜维虽然得到了诸葛亮真传,但北伐却屡遭失败,个中原因,经历了姜维从开始北伐到失败全过程的廖化总结出了原因:“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廖化这话是说姜维智力比不过邓艾,而蜀汉的兵力也少于曹魏,如此情况下,还一次又一次的出兵北伐,怎么可能打得赢。
蜀国和魏国的实力对比很悬殊,蜀国完全处于弱者的地位,可为什么诸葛亮执意要六次伐魏国呢?其实说明了,诸葛亮就是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之恩,明知道自己不是魏国的对手还主动向其发动攻击。可见诸葛亮(孔明)真的是为了蜀汉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根据《三国演义》书中记载,三国鼎立之前,关羽大意失荆洲,而且还被孙权所杀,导致刘备起兵(水、陆军)七十五万大军向吴国展开猛烈进攻。被书生陆逊一记火烧连营,灭亡蜀军六十五万,仅剩下十万溃败入白帝城,后刘备也因此气病而死,诸葛亮那时候才真正掌握兵权。这么说来,孔明后期还能领三十万军伐魏,可见蜀国并非兵力缺乏,只是在天时、地利、人和上不及对方罢了,孔明当时肯定也是报有统一中国的决心,最后却被司马懿活活拖死,实在可惜、实在遗憾。
如果拿里面的三国资料来看,三国里,显然刚开始的魏国最强,其次是蜀国、吴国。到了中期,魏国实力鼎盛繁荣,吴国兵强马壮,蜀国则变成三国中实力最弱小的国家。根据史书不完全记载,当时三分天下时,三国实力对比情况是:
魏国实力最强,士兵战斗素质也是三国第一,将领众多,人才、兵力、城池达到数百座。
根据三国前初后继的实力总结:
魏国总兵力达七百八十八万,人口六千九百万人,物质丰富,国力繁荣,人才廉备,武将文臣三千四百七十一名,更拥有九大州之地,大小城池不少于二百多座。
吴国总兵力达三百零六十三万,人口四千八百万人,物质充足,国力昌盛,人才济济,武将文臣九百一十三名,更拥有五大州之地,大小城池不少于八十八座。
蜀国总兵力达一百六十万,人口二千五百万人,物质缺乏,国力不振,人才稀少,武将文臣六百多名,拥有二大州之地,大小城池不少于四十多座。
综合上述,可见蜀国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比不上魏国,但仍然向强大的魏国发动攻击,可见诸葛亮统一中原的愿望和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看得很重,这也是蜀国之所以不能取胜的原因,诸葛亮并非圣贤,孰能无过?鞠躬尽瘁的精神才是我们值得探讨的……(以上三国资料是研究所得,不一定标准,谢谢欣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34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梁元帝萧绎为何在位仅两年就被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