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梁武帝萧衍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提到梁武帝萧衍,这位才华横溢的南北朝梁朝的建立者,在自己通过禅让取代了南齐之后,对内对外都采取了很多措施,目的就是要避免重蹈宋齐的覆辙。他看到东晋王朝持续了一百零四年,刘宋只持续了六十年,而萧齐更短,只有二十四年。这些王朝一个比一个短促,这让萧衍有着强烈的危机感,他要培养稳定的力量来巩固自己的政权,首先就要解决南朝内部统治阶级的矛盾,这个矛盾集中体现在世家大族和寒门之间。
因此,梁武帝萧衍一方面重用寒门寒人典掌机要,另外一方面广泛的拉拢世家大族,更是发布了诏书,表示世家大族中如果没有为官的,自己可以提供职位,让他们可以参与到国家的治理中来,给他们更多话语权,成为政权的支持力量。梁武帝萧衍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寒门出身典掌机要的朱异,他十分轻蔑世族,认为这些人不过是凭借祖辈的积累,自身并没有什么能力,不过是社会的蛀虫。因此世家大族还是埋怨梁武帝父子重用小人而疏远士大夫,统治阶级内部世家大族与寒门之间的矛盾,不但没有得到缓和,反而因为梁武帝大力提拔世族寒门充任官吏的缘故而愈演愈烈,南朝内部的阶级矛盾更加激化。
内治:依靠腐朽无能的贵族和官吏来治理国家,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接下来我们具体看看梁武帝的内治。梁武帝这个人对于皇族子弟和官吏十分纵容,他们犯法可以不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在他们身上就是一张废纸。
正德,字公和,少而凶慝,招聚亡命,破冢屠牛,兼好弋猎。——《南史·卷五十一·列传第四十一》
如梁武帝的侄子萧正德,为人十分残暴,经常纠集亡命之徒公开杀人,还挖掘大户人家的坟墓去劫人钱财,梁武帝萧衍知道了这些事之后,也并不加以处分,这样一来让他更加肆无忌惮,目无国法了。
梁武帝萧衍的弟弟萧宏,是个除了名的贪财之人,据说他有一个仓库,里面放了很多钱财。于是有人去向萧衍举报,说萧宏私自藏了很多武器,有不臣之心。对于这件事萧衍十分重视,因为自己就是靠了禅让的办法上位的,他并不想同样的事情在自己身上再来一次。因此他带上了亲信到了萧宏家,兄弟二人饮酒到了半醉的时候,萧衍对萧宏说:“我要参观下你的后房!”说完不等萧宏回答,就亲自去查看萧宏的每一间库房,萧宏非常恐惧,他害怕哥哥发现了自己搜刮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而处罚自己。
哪知道萧衍把每一间库房都看过了之后,反而放下心来,本来带上亲信就是为了一旦查实了萧宏的罪行,就可以直接处置,但这下用不着了,这个弟弟的库房里都是钱财,他不过是个贪财之辈,而不是自己担心的窃国之人,这下萧衍本来悬起来的心终于落了下来。他拍拍弟弟的肩膀,语重心长的说:“你很会生活嘛,过得比我这个皇帝还滋润!”可见对于萧衍来说,你只要不造反,就算你搜刮民脂民膏,是个贪污腐化的败类也没有什么关系,作为南梁最高统治者的萧衍都是这个态度,整个南梁朝堂的风气就可见一斑了。
罔恤民之不存,而忧士之不禄。——《梁典·总论》
与此同时,梁武帝萧衍对待老百姓就没有那么宽容了。当时梁朝有户口的只有五百万口,每年因为犯法而被判处两年以上徒刑的人就有五千人之多。有一次,梁武帝从建康城出巡,被一个建康城里的老百姓拦住了去路,并对他说:“你推行的法律,对于权贵很温和,对于老百姓太残酷,如果能够反过来的话,就可以实现大治了!”可见梁武帝萧衍在对内治理方面存在的弊端,大家是否看在眼里的。
梁武帝萧衍想要靠这些腐朽的贵族和官吏来作为政权的支柱,只能进一步加速政权的毁灭,其失败也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外伐:对外征伐既是为了转移内部矛盾,也是为了掩盖自己内治的无能。
再谈谈梁武帝对外的征伐。梁武帝萧衍对内任由其政治腐化和恶化,对外也显得贪婪而无能,有政治眼光而没有政治作为。
梁武帝即位之初,北魏的政治已经日趋衰弱和混乱,于是梁武帝看准时机,在天监四年的时候大举北伐。这无疑是北伐的良机,连北魏的人都认为这次梁军军容齐整,是南朝几十年来最有气势的一次,对北魏有很大的威胁。但是梁武帝没有任用名将韦叡,而是用了那个贪污腐化的弟弟萧宏做统帅,这位老兄半夜遇到暴雨,误认为是北魏的部队进攻了,他直接抛弃了大军,自己一个人逃回了建康。南梁的大军因为没有了主帅,不战而自溃,损失了几万人。北魏趁机集中大军进攻,南梁面临巨大得意危机,后来在昌义之、韦叡等人的努力下,才击退了北魏的进攻,扭转了战场上的局面。
由于政治的腐败,南梁内部的矛盾加剧,为了转移矛盾,梁武帝命陈庆之护送北魏宗室元颢回到了洛阳。陈庆之在护送元颢的过程中,凭借七千之众,攻下了北魏的三十二座城池,前后共经历了大大小小四十七次战争,每次都能获得胜利,陈庆之因此成了南梁的战神。但是这个战神是有水分的,因为当时北魏内部矛盾重重,中原人民推翻鲜卑族政权的斗争此起彼伏,他们极大的牵制了北魏的部队。随着尔朱荣的反攻,元颢被杀,陈庆之全军覆没,他一个人化妆成了僧侣,才侥幸逃回了南梁,至此,梁武帝萧衍的北伐事业彻底宣告失败。
萧衍作为南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并非一无是处,他在政务上十分勤勉,晚年更是信仰佛教,研究经学,每天只吃一顿饭,粗茶淡饭,不喝酒,不喜好歌舞,爱读书,常常读书到深夜,从个人的私生活来讲,属于十分自律的人。萧衍的文学造诣也很高,百官的文书,他经常亲自指点,他的才学,连作为对手的北魏丞相高欢都称道不已,大为钦佩。我们所熟知的《千字文》就是南朝才子周兴嗣按照萧衍要求,做出的千古奇文。
萧衍统治后期,如果有人和他说北魏如何如何强大,他就会很生气,如果说北魏很弱小的话,他就会很高兴。这样一来,南梁的朝堂之上,到处是盛世颂歌,萧衍听不到真实的情况,变得越来越耳目闭塞,他建立起来的南梁也在侯景之乱后轰然崩塌,南朝也进一步陷入了积弱难返的深渊。
导读 :南北朝时期,民族混战,天下分裂,北方少数民族屡屡南下,汉族朝廷偏安江南,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佛教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并在一片混战的局势中迅速传播开来,贫民百姓将它当作乞求来生的期望和寄托,达官贵族将它当作逃避现实的借口和托辞,朝廷更是屡屡将佛教定为国教,广建寺庙,重金资助,从而造成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兴盛局面,僧尼数量也大大增加。
其中,梁朝的萧衍皇帝堪称推崇佛教的典型,他不仅倾巨资支持佛教事业的发展,经常请大批和尚到宫中讲解佛法,一住就是几个月,期间连朝事也不再过问,甚至亲自出家做和尚,潜心研究佛法,成为历代皇帝中最为特立独行的一个。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崇信佛教的皇帝,最后却饿死于内宫,不禁让人惊诧万分。
萧衍(公元464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曾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建立梁朝,是为梁武帝。萧衍夺取帝位后,曾改定“百家谱”,重用士族,制九流常选,又立国学,招五馆生,不限门第设立雅馆、士林馆等。据《梁书》记载,梁武帝萧衍为了广泛纳谏,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下令在门前设立两个盒子(当时叫函),一个是谤木函,一个是肺石函。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没有因功受到赏赐和提拔,或者觉得自己的才能未尽其用,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给国家提什么建议,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萧衍还下令颁行新历《大明历》,此历由著名学者祖冲之于50年前刘宋大明年间制定,相当精密,直到此时才得以颁布发行。由于萧衍的励精图治,南梁初期社会获得了比较好的发展。
但是这种局势并没有维持下去,梁武帝安顿好江山社稷,消除种种后患之后,很快便沉溺于佛教而不能自拔。他下令广建寺庙,全民奉佛,并亲自主持修建了大爱敬寺、大智度寺、同泰寺等,座座规模宏大,极尽壮丽,耗费无数钱财。在他的带动下,举国上下争相修造,到处都是寺院。他还下诏优待僧尼,出巨资资助各地僧尼研习佛法、聚众讲经。据《梁书》记载,在梁武帝的支持下,各地寺庙多达2846座,僧尼82万余人,从而造就了佛教的鼎盛时期。不仅如此,梁武帝还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公元527年,萧衍舍身进入同泰寺,当了三天和尚,回宫后,下令大赦天下,并改元大通。公元529年,萧衍第二次进入同泰寺,这一次他脱下御衣衮服,在寺中沐浴洗去凡尘后穿上法衣袈裟,长住于寺中,自号三宝奴,并亲自主持法会,向五万善男信女讲解《涅经》。朝中大臣非常惶恐,最终四处凑集了一亿万钱(古代一亿是十万,一亿万相当于现在的十亿)才将“皇帝菩萨”赎回,但梁武帝执意出家,不肯回宫,群臣无奈,便一起跪于同泰寺外反复磕头,叩请皇帝还宫理政。在寺中和尚的劝请下,他才极不情愿地回到朝廷。萧衍迷恋于佛教,就这样反复四次舍身寺院,追随佛法。
就在梁武帝萧衍沉溺于佛教不能自拔的时候,侯景之乱爆发了。侯景是个已经被鲜卑族同化的羯族人,曾担任过北朝东魏怀朔镇的外兵使,据《南史?侯景传》记载:侯景“少而不羁,见惮乡里。及长,骁勇有膂力,善骑射。狡猾多计,反覆难知”。后因在东魏斗争中失势而欲投靠西魏,西魏不肯收留他,他于是转而投靠南朝萧梁。梁武帝不听众人劝阻,执意接受侯景来附,并授侯景大将军、封河南王,并都督河南诸军事。岂料侯景一到河南,便举兵反叛,四处宣告说南梁朝廷亲信小人,朝政昏聩,又广建寺庙,不问耕织,致使百姓民生凋敝、苦不堪言,迅速召集了十万余众,一举攻破南梁都城建康(今南京)。梁武帝萧衍转眼间成为瓮中之鳖,被侯景囚禁于台城净居殿,不许与人接近。开始的时候,侯景还派人送些粗茶淡饭给萧衍吃,后来连粗食也不给他送了,这时萧衍已经八十六岁,被困时仍然念经诵佛、斋戒不辍,由于没有足够的食物营养,便被活活饿死了,下场可谓凄惨。
这是一般流传的萧衍饿死的说法,但有人认为他并非饿死。据《资治通鉴》记载,侯景攻破南京后,进宫面见梁武帝萧衍,“入城见武帝于太极殿,以甲士五百人自卫,带剑上殿拜谒”,萧衍神色自若,对侯景说:“卿在戎日久,无乃为劳。”让人带他到三公的座上。侯景非常惶恐,便对左右说:“吾踞鞍临敌,矢石交下,未曾怖畏,今见萧公,使人畏惧不已!”也就是说侯景攻破皇宫见到梁武帝时非常恐惧,被梁武帝的从容自若镇住了,于是便把他软禁在台城,不敢再去见他。后来侯景派王纶给萧衍送去了几百粒鸡子让他吃,因此梁武帝不可能是饿死的。
关于梁武帝之死,《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的:“(梁武帝)疾久口苦,索蜜不得,再曰:‘荷,荷。’遂崩。”就是说梁武帝生病久了觉得嘴巴苦,想要吃蜂蜜而不能,于是大喊“嗬嗬”数声而死。根据这段记载,萧衍是“疾久口苦”,也就是得了重病,嘴巴苦说明梁武帝并非空腹,而他想吃蜂蜜说明他并非肚子饿,而且送去的鸡子有数百粒之多,就知道其他吃的东西一定都齐备。其实当时梁武帝已经八十六岁,眼见国破家亡,恶人横行,禁不住忧愤成疾,而自身又被软禁,无人搭理照料,因此病情日益恶化,最终死去,是很自然的事情。
梁武帝到底是饿死的还是病死的,恐怕今人已经很难明察,因为时隔久远,而且当时萧衍是被软禁,身边人员稀少,关于他的行踪不可能有很准确的记载。但无论他是饿死还是病死,自身都要负主要责任,因为他之所以死乃是由于侯景之乱,而侯景之乱则是由于他过于崇信佛教,以致朝政废弛,国库亏空,老百姓民不聊生,从而对朝廷心生怨恨。据《梁书》、《资治通鉴》记载,侯景从采石渡过长江的时候,兵马总共只有八千多人,到攻破台城时却已经发展到十几万人了,也就是侯景在南朝是得到百姓的强烈拥护的。而百姓拥护侯景的原因,也正是侯景所宣扬的,萧梁沉溺佛法、僧尼泛滥,朝纲废弛、民生凋敝。
虽然侯景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却在客观上迎合了百姓的要求,因而获得了广泛的支持,所以迅速打败了南梁的三十万兵马,让梁武帝萧衍成为阶下囚。可见梁武帝崇信佛法,并四次舍身侍佛并没有获得佛祖的保佑,反而落了个国破身亡的结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33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