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武帝永明元年(483年)夏,南朝著名诗人谢超宗在流放途中经过豫章(今江西南昌)时,接到豫章内史的通知:“接上峰命令,你必须在此地了断自己的性命,但可以保留全尸。”一代才子谢超宗就此毙命他乡,与其祖父谢灵运的命运几乎一模一样。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谢超宗致祸的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他和武将张敬儿结为儿女亲家,齐武帝认为他们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因而颇怀疑忌;二是谢超宗恃才傲物,态度轻慢,又喜欢议论朝政,讥刺权贵,齐武帝对他非常厌恶,必欲杀之而后快。
但直接引发谢超宗一案的,却是丹杨尹李安民的一个小报告。李安民与谢超宗无冤无仇,为什么要暗中打小报告陷害他?这就要从谢超宗的为人和性格弱点说起了。
谢超宗不仅在文才上可以与其祖父谢灵运比肩,而且在恃才傲物、讥刺权贵上也有点“灵运复出”的味道。他“为人仗才使酒,多所陵忽”,为此吃了不少苦头。他在南朝刘宋政权中任尚书左丞中郎时,“以直言忤仆射刘康”,被贬为通直常侍。到了南齐,仍不改脾气,不仅经常讥刺大臣,甚至连皇帝都不放过。
一次,齐高帝萧道成召见谢超宗,谈起讨伐北魏、收复失地之事,显得踌躇满志,不料谢超宗一盆冷水当头泼来:“北魏犯边已有数十年,现在就是如来佛再世,也照样没办法!”这话大大驳了萧道成的面子,扫了他的兴,不久谢超宗即被贬为南郡王中军司马。可谢超宗依然不接受教训,继续怪话连篇,戏称自己是在做“司驴”。萧道成闻言大怒,彻底罢免了他的官职,并规定十年内不得起用。还好不到十年,萧道成就死了。
齐武帝萧赜即位后,让谢超宗主持编纂国史,并兼任竟陵王征北谘议参军,领记室,也就是兼任竟陵王的私人秘书。可谢超宗仍管不住自己的嘴,继续发表一些极不负责的言论,其中有些话不仅说得非常大胆、露骨、放肆,而且不分对象、时间和场合。
齐武帝为了树立权威,大杀功臣,搞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大家如履薄冰,噤若寒蝉,谢超宗却用刘邦兔死狗烹的例子,阴阳怪气地对丹杨尹李安民说:“去年杀彭越,今年杀韩信,你打算怎么办?”谢超宗讲这些话,无非是发发牢骚,逞一时口舌之快而已。但当时的政治氛围哪能容许他如此胡说八道?何况他所倾诉的对象又是头脑简单的一介武夫李安民!李安民当即向齐武帝打了小报告,并添油加醋地说谢超宗企图鼓动他一起造反。齐武帝早就对谢超宗生了杀心,于是立即命令中书郎兼御史中丞袁彖搜集整理谢超宗的“反动言论”。
接受任务后,袁彖很快就把材料整理好交给廷尉。据说,谢超宗见到这份起诉书后,胆战心惊,一个晚上头发全白了,可见这份文字材料在罗织罪名方面,确实功夫了得。审讯的结果就是开头那一幕。
至于李安民为什么要告谢超宗的黑状,并将他置于死地,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可以推测,谢超宗绝对是祸从口出。其实,谢超宗的死归根结底还是要怪他自己,这从当时的人不责怪李安民卖友求荣,却说谢超宗“根性浮险,率情躁薄”就可以窥见些端倪。
祸从口出的典故 贺若弼.隋灭陈名将.其父贺若敦为南北朝北周时的大将.以威猛出名.曾任金州总管.在参加平定湘州之战中立有大功.自以为能受朝廷封赏.但没想到因被奸人所诬.不赏反被降职.心中愤愤不平.当着使者的面就大怒.大发怨言.当时北周权臣宇文护也许早就对他不满.有除之而后快之意.这次听到使者回来一说.马上把贺若敦调回,迫其自杀.临死之前贺若敦对儿子贺若弼说:'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说完拿锥子狠狠地刺破儿子的舌头.想以痛感让贺若弼记住他的临终遗言和血的教训.
转眼十几年过去.已是大隋 天下 .贺若弼也成了隋的右领军大,以吴州(扬州)总管镇守江北.成为灭陈的前线.灭陈战役中任行军总管.灭陈后和韩擒虎争功.使文帝杨坚心有不快.认为他贪功邀宠.特别是他认为不如自己的杨素都坐上尚书右仆射的高位.而他还是一个.不满之情溢于言表.一些好事之人便把他说的气话告之杨坚.杨坚把他下狱责备一番念他有功放了.谁知他不但不能警觉和收敛.反而夸耀他和太子杨勇的关系密切.后来杨勇失宠被废.他又为杨勇鸣不平.文帝又把他招来质问:我用高颖,杨素为宰相,你在众人面前多次大发厥词,说他们什么也不能干,只会吃饭.什么意思?言外之意是说我这个皇帝也是废物不成?..........贺若弼只能伏地求宽恕.文帝把他消职为民.一年后复其爵位.但不重用.杨广篡位后因议炀帝太奢侈.被隋炀帝所杀.
贺若弼父子的悲剧让我们对孔子的那句'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有更深的体会.当说才说.不当说则不说.不能意气用事.更不能发一些徒劳无益.与事无补的怨言.也许对不平和偏见最好的处理方式是淡然处之,心平气和.不努不怨.知"止"节欲
一男的不会说话,他去参加人家小孩百岁庆典,他老婆告诉他,你可别乱说话,庆典上,他一句话没说,最后要回家了,他和主人说:?我今天可一句话没说,你家小孩将来要死了,可别赖我啊!?
祸从口出解析
祸从口出hu? c?ng kǒu chū
[释义] 灾祸从讲话中引出。指说话不慎就会招来灾祸。
[语出] 晋?傅玄《口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正音] 从;不能读作?cōnɡ?。
[辨形] 祸的右边不能写作?衤?。
[近义] 言多必失 多言买祸
[反义] 谨言慎行 喜从天降
[用法] 常跟?病从口入?配合(互为反衬)运用。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 主谓式。
祸从口出 造句
一、我代宿长老给郑家主赔罪了,不过有时候话不能随便说,毕竟祸从口出患从口入!
二、至于李安民为什么要告谢超宗的黑状,并将他置于死地,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可以推测,谢超宗绝对是祸从口出。
三、不要乱说话,记好了,祸从口出患从口入。
四、刚说完话的冯全大叫了起来,为什么捏,肩膀被苏丽珍的血盆大口狠狠地咬了一下呗,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啊。
五、不料,祸从口出,立即被关东军扣上?反满抗日通苏?罪名,处以斩首极刑。
六、祸从口出,病从口入,要想做的久,还是管好自己的嘴巴。
七、没人教过你什么叫祸从口出?那我就叫你明白一下什么叫患从口入。
八、你不懂,就不要乱插嘴,当心祸从口出,病从口入。
九、被划?右派?后,我极少和人说话,生怕祸从口出,也怕?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累及他人。
十、人言可畏,祸从口出患从口入。我这把老骨头经历了太多是是非非,看见了不少生生死死。
十一、不久,不按牌理出牌的萨卡终于尝到了祸从口出的滋味。
十二、赤木闻言疑惑 问道 杨再兴说了什么,松木将杨再兴的原话添加了一些色彩,赤木一听心中也忍不住大怒,立下重言一定要让杨再兴知道祸从口出患从口入的道理。
十三、权相宇祸从口出,不爱国的发言,遭网友痛批?忘本?。
十四、陆风暴汗,有种想抽自己的冲动,真是祸从口出,病从口入。
猜你喜欢:
1. 祸从口出的典故
2. 祸从口出典故
3. 言多必失典故
4. 人言可畏有什么历史典故
5. 言多必失的典故
6. 火中取栗典故
萧赜是萧道成长子,元嘉十七年(公元440年)生于建康。据说他出生的那天夜里,祖母和母亲梦见有龙踞于屋上,故小名叫龙儿。萧赜43岁时继帝位,称武帝,在位12年,54岁逝世。
萧赜被关在郡狱,正在他焦虑之际,族人萧欣祖和门客桓康率众破狱将他救出来。沈肃之闻讯后速率数百人前来追赶,萧赜毫无惧色,指挥众人拼力击败追兵,生擒沈肃之,斩敌百余人。然后,率部曲百余人正式举兵响应朝廷之命。后来,众至3000人,攻下南康郡。
明帝平定刘子勋之乱后,萧赜与父亲萧道成都因效忠朝廷立下军功而加官进爵。萧赜也在这次动乱中初露锋芒,显露出卓越的政治敏锐和军事才能。
萧道成乘刘宋皇室骨肉相残之机逐渐掌握朝政后,萧赜作为父亲的得力助手,被委以重任。沈攸之任荆州刺史,将士勇猛,兵甲精良,他本人又久经战阵,军功卓著,因此萧道成对他甚不放心,秘密严加防范,特派萧赜为晋熙王镇西长史、江夏内史、行郢州事,防备沈攸之。萧赜在郢州修治器械,操练兵马,积极备战。顺帝刘准即位后,萧道成调晋熙王刘燮为扬州刺史,任萧赜为左卫将军,随刘燮返京,并写信给他,嘱咐说:汝既入朝,当选一文武兼资又汝意合者,委以后事。萧赜接信,推荐司马柳世隆代替自己,萧道成果然任命柳世隆为长史,行郢州事。萧赜临行前,对柳世隆说:沈攸之一旦为变,焚烧夏口舟舰,再顺流东下,将不可制服。如果能留沈攸之攻打郢城,必不能猝拔。君为其内,我为其外,内外夹击,必能破敌。所以,萧赜行至浔阳,接到沈攸之反叛的消息,能那样胸有成竹、指挥有方并非偶然,而是早有准备。后来,沈攸之果然猛攻郢城,遭到了柳世隆的顽强抵抗,30余日未能攻克,后竟至一败涂地,全军覆没。沈攸之的叛乱被平定后,萧赜封闻喜县侯,任江州刺史。以后又随父亲地位的升迁而步步高升。
齐国建立,萧赜为齐世子,以石头城为世子宫,坊省服章一如东宫。萧道成代宋称帝,他被立为太子,成了齐王朝的当然接班人。
建元四年(公元482年)三月,齐高帝萧道成驾崩,萧赜正式登极。第二年改元永明。
萧赜即位之初,面临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如何对待先父留下的旧臣。他当皇帝时已40余岁,年轻时随父创业,立下功劳,有丰富的政治、军事经验,再加上他性情刚严,遇事有主见,有一番干大事的抱负,所以不甘听命于人,也不愿一切都按父亲生前的安排执政。萧道成临终之时,召褚渊、王俭受遗诏辅佐萧赜。这两个人都是谨慎小心之辈,萧赜对他们倒还放心,知他们不会干预朝政,所以尽管褚渊多次因病上表请求辞去顾命之职,他都不准。但对其他先朝的旧臣,萧赜就不能如此宽容了。
吏部尚书江谧在宋末沈攸之反叛时,建议萧道成假黄钺指挥平定叛乱,因而深得萧道成赏识,从此官位通达。萧道成去世后,无遗诏要江谧辅政,他便心怀不满。及萧赜即位,不少大臣都迁升新职,他仍官居旧职,心中更是不悦,常口出诽谤之言。一次,萧赜生病,江谧忙不迭地来到豫章王萧嶷府上,客套一番后,就 *** 裸地试探道:今至尊患不起之症,太子又非才,不知公有何打算?萧嶷为人忠厚,与哥哥萧赜关系密切,所以面对江谧的挑拨毫不动心,待萧赜病情好转后,马上报告了江谧的不轨言行。萧赜听后,立即下令江谧改任南东海太守,未及出发,又命御史中丞奏江谧前后罪恶,随后下诏将其赐死。
在先朝旧臣中,萧赜最恨的是告过他黑状的荀伯玉。荀伯玉曾多年跟随萧道成,忠心耿耿,为萧道成所信任,军国大事一言九鼎。他与垣崇祖关系亲密,萧赜即位后,为暂时安抚荀伯玉,对荀伯玉、垣崇祖表面上很重用,不断加官晋爵,荀伯玉累官至散骑常侍,垣崇祖累迁至五兵尚书。永明元年(公元483年)四月,萧赜突然下诏,诬垣崇祖招结江北荒人,欲与荀伯玉共同作乱,派兵收杀二人。
车骑将军张敬儿是萧道成手下的一员得力战将,屡立奇功。萧赜对这位武功卓著而又野心膨胀的粗鲁旧臣早不放心。垣崇祖死后,张敬儿开始惶惶不安,萧赜知后对他更不放心。正巧有人报告,说张敬儿派人与蛮人交易。萧赜怕他举兵为乱,便下了除掉他的决心。一日,萧赜在华林园设八关斋(八关即佛教的八戒),朝臣全都来参加。萧赜端坐上首,果断下令,将张敬儿逮捕入狱。不久,张敬儿与4个儿子同时被杀。
谢超宗与张敬儿是儿女亲家,见张敬儿被杀,心中不满。一日,他去拜见丹阳尹李安民,说:往年杀韩信,今年杀彭越,不知君有什么打算?李安民知道谢超宗是在用言激他,故笑而不答,待谢超宗走后,便报告了萧赜,萧赜平常就恨谢超宗轻慢无礼,于是令御史中丞袁彖秦弹谢超宗,然后将其收付廷尉,徙往边地,又于途中赐死。
袁彖在弹劾谢超宗的奏表中,语言不够尖刻,萧赜对此非常不满,又让左丞王逡之奏弹袁彖轻文略奏,挠法容非,免其官,又禁锢10年。
当然萧赜并非一味排斥父亲的重臣,也很巧妙地利用他们,包括死人。对袁粲、沈攸之等人反叛案的处理即是如此。
袁粲、沈攸之都在宋末起兵反萧道成失败而死,萧道成在世时按叛逆罪论处。但由于他们是打着维护宋朝统治的旗帜起事的,社会上很多人对他们忠于旧主的精神很是赞扬,尤其是袁粲,为宋死节,深得世人同情。与此相反,当时的朝廷重臣褚渊却因出卖袁粲而受人鄙视,他的儿子褚贲耻其父失节,在褚渊死后终身不仕,又将南康公的爵位让给弟弟继承,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响。萧赜深解此情,他也想利用这种忠于旧主、死不改节的精神稳固自己的统治,便于永明元年(公元483年)四月下诏,称袁粲、刘秉、沈攸之,虽末节不终,而始诚可录,皆命以礼改葬。后来,萧赜让沈约撰《宋,沈约不知该不该立《袁粲传》,便向萧赜请示。萧颐答道:袁粲是宋世忠臣。同意为袁粲立传。沈约在书中大篇幅载录宋孝武帝、明帝的一些生活丑事,萧赜见了,对沈约说:我当年曾在明帝世任职,卿可思讳恶之义。于是,沈约在书中做了大量删节。萧赜能如此宽容地对待前朝,表现出政治家的大度,因而深得人心。
萧赜虽能妥善处理袁粲、沈攸之一案,但却用人不明。萧赜为镇西长史时,宋世府主簿王晏对他百般阿谀奉承,得到信任。萧赜为太子,王晏为中庶子。后来萧赜得罪了父皇萧道成,王晏怕连累自己,便称病不见萧赜,自动与他疏远。萧赜即皇位后,不但不怪罪王晏,反而信任如旧,先是任命其为丹阳尹,后又让其出任江州刺史,因王晏不愿离开京师,又留其任吏部尚书,二人朝夕都要见面,议论朝事,朝中大臣虽对王晏这种人很看不起,但因皇上器重,所以连萧嶷、王俭等王公大臣都屈尊降贵接待他。永明七年(公元489年),王俭去世。礼官欲依东晋丞相王导故事,谥王俭为文献。王晏平日与王俭不和,便对萧赜说:晋世王导得此谥,但宋氏以来,不加于皇室以外之姓。萧赜听后,便取消了此谥,改谥文宪。萧赜又欲以王奂为尚书令,征求王晏的意见。王晏与王奂关系不睦,就又在萧赜面前献计说:柳世隆有勋望,恐不宜在王奂之后。萧赜对他是言听计从,果然以柳世隆为尚书令,以王奂为尚书左仆射。
另外深得萧赜亲信的是几位出身微贱的小人,如中书通事舍人茹法亮、吕文显,外监吕文度等。茹法亮等人无法无天、营私舞弊的行为,引得人们痛恨、反感,但由于萧赜对他们大加纵容,别人也不敢反对指责。
不过,比起前朝的父子、兄弟仇杀来,萧赜牢记父亲临终之言,颇能顾及骨肉亲情。一日,萧赜见一份奏章,密报长沙王萧晃从南徐州罢职还都,私载数百人的器仗,被禁司发觉后,全部投入江中。萧赜曾明令禁止诸王蓄积私仗,诸王在京都,只准置捉刀左右40人。今见萧晃敢违背命令,不禁大怒,欲纠之以法。豫章王萧嶷闻讯后急忙入见萧赜,一见面便跪下行礼,痛哭流涕道:萧晃之罪诚不足宥。愿陛下看在先朝的面子上宽恕白象。萧赜听他提起父亲,又叫萧晃的小字白象,骨肉之情油然而生,也忍不住低首垂泣。
萧赜弟兄19人,他为老大,老二萧嶷是他同母弟。兄弟二人自幼和睦,亲密无间。父亲萧道成见萧嶷处事稳重,有容人之量,曾想以他代替太子萧赜,但萧嶷毫无夺位之心,依然恭悌尽礼对待萧赜,故萧赜即位后,两人友爱更深。按照制度,诸王入见皇上必须衣冠整齐,萧赜特准萧嶷参加内宫曲宴时,可穿白服裙帽。萧嶷为人谨慎,虑位高权重,常思自退,待萧赜也是恭谨忠笃,尽君臣之礼,只有萧赜亲幸府第,才身着白服乌纱帽侍宴。所以萧赜对他最放心。
萧晃是萧道成第四子,少有武力,爱好武饰。宋末,荆州刺史沈攸之举兵反时,萧晃身着盔甲,带领众多武装卫士,浩浩荡荡在街上骑马巡行,非常威风。萧道成即位后,萧晃在豫州刺史任上,每要处理政务,辄受典签的制约,萧晃一怒之下杀了典签。这件事深深激怒了萧道成,亲自下诏杖责萧晃,从此以后也不再喜欢他了。萧道成临终时,嘱咐萧赜,只能让萧晃在靠近京师的地方任职,勿令远出,以利控制。所以萧赜即位后,先任萧晃为南徐州刺史,继而又征他入京,结果就发生了私带甲仗入京之事。由于萧嶷再三为萧晃说情,萧赜也想起父皇临终时的告诫,于是赦免萧晃之罪。从此一直到永明八年(公元490年)萧晃去世,萧赜都无害他之意,但也不见亲宠,再未让其到京师以外的地方任职。
永明八年(公元490年)八月,荆州府僚佐们密报荆州刺史、巴东王萧子响私作锦袍等物,准备与蛮人交易器仗。萧子响是萧赜第四子,小时候因萧嶷无子,出继给了萧嶷。后来萧嶷虽有了亲儿子,仍上表请求留子响为自己的嫡长子,萧赜准许,又特别关照子响可以享受见诸王不致敬的待遇。虽然如此,因已出继,车辆服装皆不同于其他皇子。萧子响性情暴躁,每入朝时,一想起自己与别的皇子待遇不同就忿怒不已,用拳猛力敲击车壁。萧赜知后,不忍儿子受委屈,特令其车服与诸皇子相同。永明六年(公元488年),萧子响被封为巴东王。七年,任荆州刺史。萧子响自幼勇力绝人,好武,喜欢各种武器,故有欲与蛮人交易器杖之事。萧赜很了解这个自幼好武的儿子,觉得他不是那种有野心的人。为了弄清事情真相,先派人前去精加检校。不料,他很快又得到消息:萧子响得知朝廷派人调查自己与蛮人交易的事,便把长史刘寅、典签吴修之等8人叫去质询,一怒之下,竟然把8人全都杀死了!
萧赜闻讯,又惊又气,对众臣说:子响反了!随即派卫尉胡谐之、游击将军尹略、中书舍人茹法亮率精兵数百人前去荆州检捕群小。又嘱咐说:子响若束手自归,可全其性命。萧子响闻讯,频频派使者联络表白,又杀牛准备丰盛的酒菜慰劳台军(即禁卫军)。尹略等人既不容解释,不准进宫,又出言相讥,倾倒酒食。萧子响忍无可忍,率所养勇士和州府兵2000人出城,他自与百余人操万钧弩,宿江堤上。第二天,府州兵与台军交战,萧子响在堤上发弩射击,台军大败,尹略战死,胡谐之等乘单艇逃回建康。
萧赜见萧子响竟敢公然动兵,非常气恼,又派丹阳尹萧顺之将兵继至。太子萧长懋平常很忌恨萧子响,便在萧顺之出发前秘密传谕,要他在外面处死萧子响。萧子响带白衣左右30人乘小船赴建康,途中遇到带兵前来的萧顺之。子响欲申明理由,萧顺之不听,于射堂将其缢杀。
萧子响临死前亲笔给父亲写信,陈说了自己的委屈,并表示:为了使齐代无杀子之讥,自己免逆父之谤,甘愿自杀。读着儿子的绝命书,萧赜的心里十分难过。但他见到有司奏请绝萧子响宗属之籍、削爵士、易姓氏的报告,还是准奏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32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