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诸葛亮和魏延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后期的大将中,其实比较着力刻画的人,应该是魏延,应该说在五虎大将先后去世以后,魏延应该是为数不多武力冠绝,而且还深通谋略的将领,从小说中表现的情况来看,魏延的谋略应该也不在姜维、马良这些人之下,虽然说不可能比肩诸葛亮(诸葛亮是全能型人才),但在这乱世之中,魏延的智谋应当属上乘。
汉末三国鼎足而分
魏延除了谋略外,更兼有一身出众的武艺,效力蜀汉政权以后,由于时长处于劣势,魏延多次率军殿后,能抵挡住敌军的袭击,在蜀汉后期的时候,魏延升任汉中太守多年,汉中是蜀汉的门户所在,更是直接关系到北伐的战略要地,除了抵挡曹魏的进攻外,还要负担诸葛亮北伐前沿,魏延的压力可想而知。
魏延
而且作为在汉中驻扎多年的将帅,魏延也深知地理,从他向诸葛亮提出的“由子午谷入长安的计谋”,就能看得出,但就是这样一员大将,却在诸葛亮死后被杀,三族尽没,三国演义对这段记录的非常详细,是诸葛亮留下的遗命,认为魏延在他死后必反,因此授命杨仪、马岱,暗中除掉了魏延,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刘备对魏延赏识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魏延始终不感冒,在故事中,魏延是打长沙的时候归附刘备的,当时一同归附的还有黄忠,不过对比黄忠来看,魏延着实有些凄惨,因为他一来,诸葛亮就要推出去将魏延斩首,不为别的,是因为魏延脑后有反骨,所谓这个有反骨,是说我们后脑勺上有一块骨头,别人都是凸出来的,只有魏延是凹陷下去的。
魏延早在刘备入川时就已经跟随,仅仅只是略次于关张
古代人对于科学自然知识十分匮乏,所以十分迷信,而且魏延此前也曾有过多次背反主人的经历,所以想要杀他本也无可厚非,不过在刘备的劝说下,诸葛亮最终同意留下了魏延的性命,并发配前往军前效力,这件事情大概也给魏延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影响,所以从此以后见到诸葛亮,魏延就十分畏惧,直到诸葛亮去世以后,这个矛盾冲突才彻底爆发。
魏延在刘备入川的过程中屡立战功,越过张飞成为仅次于关羽的封疆大吏
以上故事内容看起来煞有介事,但实际上却都是胡编乱造,因为正史中根本就没有这一段记载,有关魏延的出生来历浑然不知,之前到底有没有跟过别人,也没有详细记载,原文如下: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三国志之中只说了魏延是以部下跟随刘备入蜀,那么按照逻辑顺序来看,三国演义中牵强附会认定是在攻打长沙的时候归附也似乎合情合理,而且魏延不是自己一个人跟随的,是带着自己所有的部下的,这表明此前魏延已经在沙场混过一段时间,有自己的一定势力,所以才能在刘备入蜀的过程中,屡立战功,被封为牙门将军,牙门将军是个啥官职?
赵云和魏延早期都曾被授予牙门将军,可见两人地位相当
根据《通典》记载,应该是杂号将军的一种。而相比起来,魏蜀吴三国都有牙门将军的设置,是帮助主公掌管亲军的,作战时要护卫在主公身边,非忠诚之人不能担任,但遍寻三国志蜀汉政权的牙门将军授予者留了下来,而之前曾获得这一称号的,只有赵云,还是在长坂坡大战以后才授予的,对比来看,相比起赵云在后世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来看,魏延就要差很多了。
汉中在蜀汉战略位置的关键点上
不过相比起来,魏延在牙门将军之后另外一个官职就比较让人注目了,这个官职就是汉中太守,如果说牙门将军尚且不显眼,那么汉中太守的位置就重要得多,应该说相当于封疆大吏也不为过,况且根据三国志原文来看,当时张飞认为这一职务非他莫属,却没想到刘备公布出来居然是魏延,很多人都感到诧异,由此可见刘备在用人水平上,也确实是要高出诸葛亮一筹。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魏延身上的污水
我们所了解的魏延,基本上都是在三国演义中,从前期魏延屡屡追寻刘备想要跟从的经历来看,也不愧为忠心耿耿,但在归附蜀汉以后,魏延的心性似乎发生了反转,有多次“不听话”的经历,惹得诸葛亮并不是十分痛快,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延要用奇谋,诸葛亮不从,诸葛亮七星禳命,被魏延踏灭主灯,可以说魏延和诸葛亮在小说中一开始就是矛盾的集合体,也为蜀汉阵营大地震埋下伏笔。
魏延与诸葛亮矛盾或许不大,上升不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可诸葛亮与魏延真有矛盾吗?或许有,诸葛亮在去世以后,当时的情形,三国志中是如此记载: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好像已经预料到魏延可能会不听命令,诸葛亮命令部下暗中布置合情合理,但有个问题,那就是诸葛亮留下的原话里面是“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也就是说诸葛亮并没有要杀魏延的意思,只是说如果不听命令的话,大军扔下他自己走就是了,是谁要杀他呢,是杨仪,在三国志中,有关杨仪与魏延的矛盾,才是魏延最终丧命的原因。
诸葛亮与魏延矛盾始于第一次北伐
杨仪与魏延的性格是导致两人悲剧的原因,因为两人都性格高傲,相互看不顺眼,诸葛亮就曾经多次劝谏过两人,但不起作用,事实上早在刘备时期,就已经发现了两人不对付,两个人的性格同样高傲,和谁都尿不到一个壶里,杨仪此前就和刘巴有矛盾,所以聪明的刘备从来就不安排两个人在一起工作,而是分开放置。
杨仪脾气秉性与魏延相似,为此结怨也在所难免
但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又把杨仪叫到军前效命,但这样一来,和魏延势同水火的关系,成为了蜀汉分裂的苗头之一,可以说这个祸患是诸葛亮自己埋伏下,等诸葛亮一死,杨仪作为直接领授遗言的长史试探魏延,魏延原话答复:
“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这段话说得比较狂傲,可能是因为说话的对象是杨仪,是自己讨厌的那个人,但实际上是有一定道理的,当时军中论官阶职务,应该属魏延最高,因为魏延(如果不升官的情况下),他此时应该是汉中太守、镇北将军,如果不明白的话,其实可以对比来看,在汉代乃至三国,虽然将军的称号比较杂,但一般而言也有一定的顺序。
相比于刘备,诸葛亮不似会用人,尤其是在处理杨仪与魏延矛盾中就能看出
比如之前魏延牙门将军,算是杂号将军,直接提拔到镇北将军的位子上,按照《通典》的记载来看,镇北将军一般就是封疆大吏级别的将领,这一级别包括了四征四镇四安四平将军,以及我们所熟悉的前后左右将军,都是正三品的将军(汉代以前四方将军要在四征四镇将军之上,三国时期位置相当),都是赐给军阀(封疆大吏的职务)。
赵云长期只是杂号将军,去世30年才被后主刘禅追封为侯
四方将军并不多见,三国时期并不常授予,即便是一些名将,可能脑袋上也没有这些将领称号,那么有没有超过的呢?其实也有,比如姜维后来就是大将军,在汉末三国大将军是将官之中的最高阶,后来还有邓芝的骠骑将军,虽然有不少人武将等级以及官职都要比魏延高,但对比诸葛亮去世这个档口来看,要么这些将领都还没成长起来,要么都已经去世,加上是六出祁山的时刻,实际上的统帅,除了诸葛亮,也就是魏延。而且更为关键的是,魏延比杨仪的地位还高,这也是不容争议的事实。
可怜身前身后事——魏延的结局
地位虽然高,但是话不能乱说,况且当时魏延作为前锋,实际上只有自己的部将,杨仪掌握的则是全军,这番话被带到杨仪那里的时候,实际上早就已经变了味道,魏延害怕杨仪回去以后乱说话,于是派兵抢先回去,烧毁栈道,却成为自己谋反的铁证,这样一来不仅仅是杨仪怀疑魏延谋反,就连蒋琬、董允(这些人当时留守成都)也都不站在魏延身边,魏延有口难辩。
姜维,蜀汉后期的大将军
而同样是史书,《魏略》(非三国志)中的记载是,托付军权的是魏延,杨仪怕魏延报复,因此发兵攻打,魏延怕谋反成真,所以只是抵挡,并最终不敌被杀,虽然裴松之后来说此事不可信,但也可以充分说明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极有可能就是魏延烧毁栈道,本意只是想截住杨仪所率的大军,结果大家都认为他谋反,杨仪举大军进攻,魏延为了避免落人口实,只能一味躲避,结果反而被杀。
而三国志中,陈寿也认为,以魏延的资历,在诸葛亮去世以后,他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统帅,而且大家都认为魏延是接替诸葛亮的最好人选,魏延自己也一直这么认为,而且当时魏延完全可以率军投魏,他率军烧毁栈道,本意只是想截住杨仪,结果反而被杀,留下污名,不过好在后来杨仪的结局也不怎么样,可见蜀汉内部还是有公允存在的。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是刘备的嫡系旧部,与刘备一起进蜀,战功累累迁牙门将军。
刘备自封为汉中王,迁都到成都,要任用大将来镇守汉中,所有人都以为必定是选择张飞,张飞也自以为是自己。
刘备却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填充镇远将军,一时间全军惊奇。
刘备召开大会,大臣门都在场,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
魏延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刘备很满意他的回答,众咸壮其言。
刘备当了皇帝,当年封魏延为镇北将军,都亭候。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兵驻汉中,又封魏延为督前部,丞相司马,凉州刺史。(汉中太守没,凉州还在魏国领土之中,所以凉州刺史是空职,所以当时魏延应该是 镇北将军兼丞相司马,督前部,都亭候)
建兴八年(230年)诸葛亮派魏延往西进入羌中,与魏国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在阳溪大战,大胜。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第一次北伐,魏延请求带兵一万与诸葛亮会于潼关,诸葛亮不同意,并压制了这个计划。第一次北伐失败后,魏延常常说诸葛亮胆小,害怕失败又叹恨自己有才而不能尽用。
魏延对于培训士卒很有一套,而且勇猛过人,又心性矜高,当时没有人能超过他的能力大部分人甘心在他之下。
只有杨仪不给魏延面子,魏延对此忿忿不平,两人有如水火。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兵出北谷口,魏延为前锋。大军出了十里,梦见头上生角,问占梦的赵直,赵直骗他说:"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赵直却背地里对别人说:"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到了当年秋天,诸葛亮病危,与秘密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说自己死后就要把军失撤回去,并命令魏延断后,姜维随后;如果魏延不从命,大军可以不听魏延命令而带回成都。诸葛亮刚死,秘不发丧,杨仪命令费祎去探探魏延的口风。
魏延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意思就是,诸葛亮死了,但是我还在,诸葛亮府里的亲近的官员依次为可以先回去办丧事,我自己率军队继续北伐,怎么可以因为一个人死了而把天下最重在的事给荒废了呢。况且,我魏延是什么人!怎么可能成为杨仪的部下呢!还做断后将军)魏延出征向来都是前锋,这么说也是有道理的。
之后魏延与费袆写连名书,要传给做部将士。
费祎对魏延说:"当为郡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
费祎出了门,驰马而去,魏延发现是中计了,后悔,追人已经来不及了。
魏延派遣人去看杨仪等人有什么动作,杨仪等已经按诸葛亮死前所说的排好撤军的事,军队相继引军还。
魏延大怒,这时候杨仪所部还没有撤军,魏延就率领所部南归,所过之处烧绝阁道。
魏延、杨仪发文,说在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
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蒋琬、董允都保举杨仪相信杨仪,并怀疑魏延的真正目的。
杨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军队在魏延之后。
魏延先到南谷口并守住了要道,派遣军队攻击杨仪等,杨仪命令何平(何平就是王平)在前抵御魏延。
王平叱魏延说:"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意思是,诸葛亮刚死,身体还是热的,他们怎么就可以不听他的遗命呢?)魏延的军士们知道魏延理屈,自己也理屈,不愿为他效力,大军因此散了。
魏延与他的儿子几个人逃亡,奔行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杀,把魏延的头交给了杨仪,杨仪踩踏魏延的脑子,说:"庸奴!复能作恶不?"然后杀了魏延三族。
千古奇冤
罗贯中不知从哪里来的邪门灵感,竟然凭空对这位忠心耿耿于蜀汉的将领,外科手术般地造作出脑后一段"反骨"来。作为当年被刘备亲手提拔上来的牙门将,魏延很快就证明自己的才能。只可惜魏延在刘备手下时间短,在诸葛亮手下时间长,我们由此发现,就在诸葛亮与司马懿在陇西拉锯般交战之际,两人手下同时都有一位出色的将军,同时在体味着某种壮志不得伸的生命状态。张郃好在还有一个街亭大捷可供夸口,同样渴望建立战功的魏延,则几乎从诸葛亮手上领不到一点真正的机会。诸葛亮每次北伐,魏延都希望能自领一支万人大军,像当年韩信那样,与诸葛亮在潼关会合,诸葛亮每次都加以拒绝。于是,就在张郃私下里抱怨司马懿怕诸葛亮的同时,魏延也牢骚满腹地认为"诸葛亮胆小",使自己奇志难酬。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时,曾有过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即使不能一举统一大业,至少有望将长安并入蜀地。当时魏国派驻边防的安西将军夏侯楙乃曹操女婿,"素无武略","又多蓄妾",因着与魏文帝曹丕的关系才获得这一荷守一方重镇的职位。魏延看准此一机缘,遂大胆向诸葛亮提议道:"给我五千人,自带粮草,循秦岭以东疾进,不出十日可到长安。胆怯的夏侯楙见我蜀兵天降,必然仓皇而逃。曹丕若想率军亲征,最起码也得二十天,丞相已可先期到达。这样,咸阳以西可一举而定。"今天的公论是:魏延的计划虽然冒险,但成功的可能极大,因为他对当时敌我形势及当地特殊地形的判断都是非常准确的。考虑到后来蜀国灭于魏国之手,乃是由于魏国大将邓艾采取了相似的"奇险"战略,诸葛亮对魏延提议的否决,便只能让我们深感遗憾了。
能与诸葛亮共事,即使对所有人都是无比荣幸的奇遇,对魏延则实在是宿命的打击。刘备信任魏延而警惕马谡,诸葛亮信任马谡而防范魏延,由此亦可见两人识拔人才上的优劣。魏延是心比天高的,当年刘备任命他为汉中太守重任时,魏延曾以气贯长虹的口气对刘备拍胸脯担保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想到蜀国赖以威世的五虎将除赵云外差不多同时辞世,在诸葛亮时期除降将姜维外几乎也没有出过优秀的将才,生性本就孤傲的魏延,也就更有理由白眼向天,冷眼瞧人。诸葛亮的死,在魏延看来不啻为一次天降机遇,他正可借此施展抱负,大展雄才。"什么?仅仅因为一人去世,就要改变国家大事?丞相去世,不还有我魏延在吗?"由于诸葛亮临终托付之人杨仪乃是魏延的死对头,让刚刚在诸葛亮手下熬出头的魏延反而受自己瞧不起的杨仪管教,他可实在咽不下这口气。魏延决定单独行动了。投降魏国?不,他正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蜀国父老:谁才是真正能胜利北伐的人。
两个小人(杨仪和费祎)与一介武将(马岱)合谋,再加上士兵大量开小差,终于把魏延暗算了。
魏延,三国中蜀国的大将,也是由于《三国演义》中“反骨”的描写,被猜疑得相当多的一位。只不过是,因为针对真实历史和小说情节的搞混,魏延常常“被”叛变蜀汉,经常因为“叛逆”而“被”击杀,不得不承认,这还真的是挺冤屈的。那在真实历史上,魏延和诸葛亮相互关系到底好不好,诸葛亮看待魏延真是指一直都在提防吗?
南朝宋参考文献《襄阳记》以前记载了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小故事。那时候,费祎出国访问东吴,孙权为他摆落了欢迎晚会。酒过三巡,孙权忽然发了个“酒疯”,他直率地对费祎说:“贵国的魏延和杨仪全是奸险小人,诸葛丞相一死,必定变成伤害!”孙权得话让费祎瞠目结舌。贵在副使董恢化解了难堪,他说道:“皇上说的不错,但如今曹军势大,迫不得已选任这两个小人,总不能由于湖上事件大,还把船浆丢弃吧!”
由这一段记述由此可见,魏延之不可靠在蜀国众人皆知。如果不是他战斗强悍,也许早就被拿下。提到魏延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可谓一言难尽。在小说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魏延的矛盾非常大。诸葛亮死前乃至留有遗计杀了魏延。
在历史中,诸葛亮看待魏延尽管不算坏,却也绝不算好。为什么说诸葛亮对她不算坏呢?主要是因为诸葛亮还算是器重魏延的,在北伐中,每一次都以魏延为先峰。在官职和官爵层面,也从来不吝啬。魏延立下军功后,诸葛亮更是将他受封前谋士、征西大大将、假节、南郑侯,而曹操年轻时候最大的愿望只不过是做一个征西将军。而魏延却做到了,不难看出,他对魏延有多么器重。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时常维护魏延。魏延这个人情商智商非常低,性情傲慢,和所有人弄不好关联,很多人都是他的仇人。但是魏延每一次遭受污蔑,诸葛亮都第一时间出去维护保养他。例如刘琰曾控诉魏延,但诸葛亮反倒将刘琰骂了一顿。可以这么说,并没有诸葛亮维护,魏延可能早就被政敌害死了。
却又为什么说诸葛亮对魏延不算太比较好?主要是因为诸葛亮并没有完全信赖魏延。魏延一向心高气傲,把自己当成三国的韩信。他常常想仿效韩信自领一军,走小路与诸葛亮的主力大会师北京长安。但是这个计划总是被诸葛亮否定,反过来诸葛亮还每时每刻将魏延绑在身旁,并没有它的指令,不可以魏延有任何自主的行为。除此之外,诸葛亮临死前还一声令下:“魏延拆断,姜维次之;若魏延违抗,诸军自退。”很显然,诸葛亮对魏延不但有提防,并且作出了应急预案。
即然魏延这般不可靠,这般不值得信赖,为何诸葛亮不拿到魏延,或者直接杀了他,永绝后患呢?从历史事实看来,诸葛亮留有并器重魏延,可能是为了限定一位虎将,他就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河北张合。张合原本是袁绍的下属的,赤壁之战后反戈于曹操。
在曹操势力,张合屡建军功。刘备曾赞美张合道:“杀个夏侯渊没算哪些,杀了张合才算是大战绩呢?”要记住,夏侯渊是曹操在关西等方面的统领,而张合只不过是它的主手。到曹叡阶段,张合也是被封为车骑将军,变成正国级的领导。
诸葛亮启动第一次北伐后,盛况空前的蜀军马上平定县了天水等三郡,魏国举国上下震恐。在此情况下,张合临危授命,带领司令员前往抵挡诸葛亮。而诸葛亮低估了张合实力,只派遣没什么实践经验的马谡开展抵御。结论奸诈的张合在街亭惨败马谡,让诸葛亮的北伐功亏一篑。
从这时起,诸葛亮就明白了张合强大。就像史籍中记叙,张合用兵之道机变天下无双,明白战略转变,没他难以预料的现象,因而诸葛亮将他视作肉中刺。因为诸葛亮是三军统领,坐镇中央的他不好与张合立即对决。因而为应对张合,务必派遣和他不相上下的虎将,但在人才凋零的蜀汉,仅有魏延能和张合媲美。
在第四次北伐中,张合又一次变成蜀汉的绊脚石。那时候张合进攻无当监李骏于南围,诸葛亮马上胸有成竹的派遣魏延等抵御张合。在战争中,魏延竟惨败张合,魏军损害甲首三千。此后对战,魏延充分说明了自己能力,除了他没人能抵御张合。以后,蜀汉粮尽撤兵,司马懿不管不顾张合的抵制,强制他追捕诸葛亮。没想到诸葛亮在木门布下埋伏,直接射杀了张合。一代名将从此丧命。
张合去世后,魏延便成了那时候三国最强将领,即便敌军大将郭淮也是他的手下败将。但是张合去世后,魏延的战略价值就下降了,一个部队,离了谁不好?并且智勇双全的姜维发展十分迅速,魏延不会再必不可少。因而,诸葛亮死前定好遗计,假如魏延不听自身撤兵的指令,就直接将他抛下。诸葛亮去世后,魏延果然违抗不从,最终被马岱击杀,其政敌杨仪灭了它的三族。
诸葛亮去世后,魏延本以为失去最大的一个牵制,终于放手来开拓创新。但是他没预料到,诸葛亮其实就是他最大的一个黑恶势力,没有了诸葛亮,魏延仅有灭亡的结局。
诸葛亮是一个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他隆中决策三分天下;协助刘备夺取荆益两州和建立蜀汉帝国;七擒孟获安定南中,六出祁山北伐曹魏。留下两篇出师表昭示了忠贞不渝的老臣之心。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感染了历代真正的志士仁人。刘备死后,诸葛亮又忠心耿耿地辅佐后主刘禅,他的事迹将光照千秋、彪炳史册。
蜀将魏延镇守汉中居功至伟,大破费瑶和郭淮屡建威名,出子午谷奇谋为世从所传颂,魏延在蜀汉建立前后都成功赫赫,作用非常强大,其文韬武略甚至能与五虎上将相媲美。
1.魏延在诸葛亮身边是得到了重用的。
魏延有本事,魏延不仅武艺高强,而且在用兵上自有独到之处。刘备慧眼识珠,提拔他当汉中太守后,他镇守汉中十多年,面对强大的曹魏军事集团硬是没有丢掉一寸土地。这足以证明了魏延的卓越的军事能力。
他还是尊重诸葛亮的,这是因为,他是诸葛亮跟定刘备后,才投降蜀汉军事集团的,资历不如诸葛亮。魏延和诸葛亮对这个问题都心知肚明,都没有说破,诸葛亮也欣赏他,一直在用他,南征与北伐都带他前往,就是证明。
2.性格决定命运,他的结局是自己造成。
当然,魏延有叫人不放心的地方,就是他性格傲慢。尤其是在蜀汉五虎上将逐渐老去与殒落后,蜀国军方已没有一个将领能让能征惯战的魏延心服口服了。
魏延的结局是凄凉的,让人嘘唏。这是他自己的性格造成的,他不能与杨仪、费祎等领导搞好关系,又不经常与姜维、何平、马岱等同事吃吃饭,靠近靠近。某些方面来说他的死是咎由自取,这怨不得诸葛亮!
3.不过,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魏延的表现差强人意。
三国演义对魏延的描写有矛盾,魏延在历史上取得的许多成就,罗贯中在小说中都浓墨重彩了。而魏延出场以诈败居多。这样会引起人们猜测,人们会认识:既然有这样的功绩,又不是五虎上将。独到的子午谷奇谋也没有被诸葛亮采纳。关键的守街亭一役也不给魏延机会。所以。人们都认为诸葛亮压制了魏延。
其实呢,五虎上将的的评选标准并非全看对蜀汉的贡献,还包括,投奔到刘备军事集团前的资历。如马超,纯以在蜀汉的表现来说,是比魏延差的,但,他以前有丰富的阅历。
魏延提出的著名的子午谷奇谋:是效仿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举。他的意思是,自己亲自率领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让诸葛亮带领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同会师于潼关。诸葛亮没有采纳,是因为他用兵谨慎,他作为军事统帅,认为此计过于凶险,难以成功,才弃而不用的,并不是排挤魏延。
关键的守街亭一役也不给魏延机会,也因为 马谡在街之役前有优秀的表现,在诸葛亮面前展现了军事才能,诸葛亮认为马谡可以担当此任,要给新人以锻炼机会。。
诸葛亮非常爱惜魏延,原因很简单,这有点惺惺相惜的意思,因为诸葛亮与魏延都是有能力的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32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诸葛亮为什么没办法拯救蜀国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