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徐庶的忠心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提起来三国时期的忠义之士,很多人都会想到关羽、赵云、诸葛亮和荀彧等人,而往往忽视了徐庶。徐庶作为三国中比较低调的谋士,虽然仅仅跟随刘备不久,但是立下的功劳却很大,其真正实力确实不容小觑。若是论起来看人的眼光,三国第一伯乐更是非徐庶莫属,他一生举荐两人分别是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能够搅动乱世风云的大人物。此外徐庶最令人敬重的就是他一心忠于刘备,即便是身处曹营之中,仍然为刘备立下两次大功。
徐庶虽然出身寒门,但是却天资聪颖而且博闻强识,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文士。徐庶性格豪爽而且喜好游侠之风,长大之后更是如此,甚至为了给同乡人打抱不平仗剑杀人,他也因此被官府追捕。在此后徐庶隐姓埋名四处流离,一直想找到一位贤君明主辅佐,直到听到刘备的名号之后便主动上门自荐。
刘备在得知徐庶的才华之后非常欣喜,对其非常信任和亲近,两人关系日益密切。在刘备抵御曹军之时,正是徐庶在背后出谋划策才得以大破曹军。曹操得知此事后就以徐庶母亲为人质要挟他离开刘备投往曹营。徐庶又是一个非常孝顺之人,所以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前去许都投靠曹操,临走之前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并且还发誓说道此生不为曹操建言献策。
徐庶到达曹营之后果然如其所言,虽然曹操对其礼遇有加,但是徐庶却从未主动为其出谋划策。徐庶并非完全一言不发,曾经也为曹操出过两次注意,但却完全是为了帮助刘备,甚至暗中给刘备立下巨大功劳。
第一次就是长坂坡的时候。当时赵云为了救出阿斗身陷险境,被曹军团团围住,但是却凭借着自己的英勇杀进杀出,曹军损失惨重却无法战胜赵云。就在这个时候曹操手下有人提出用箭射杀赵云的建议,就在曹操犹豫不决之际,徐庶站了出来。徐庶告诉曹操自己和赵云有旧,如果能够将其活捉的话自己可以将其劝降,赵云这样的猛将举世罕见,如果能够招降必然使得曹军实力大增。
曹操本身就对赵云的能力非常爱慕,听徐庶这么一说更是感到非常正确,于是就命令手下不要放箭只能活捉。正是由于徐庶向曹操提出的这一建议,才给赵云突破重围全身而退提供了机会。如果不是徐庶的话曹操下令放箭,即便赵云再勇猛也难以在万军之中七进七出,由此可见徐庶对于刘备集团确实立下大功。
第二次则是赤壁之战前夕。当时在周瑜的设计下,曹操先后误中庞统的连环计,以及黄盖的诈降计,曹营上下除了徐庶没有一人看破此计。徐庶虽然看明白了孙刘两家的计谋,但是却并没有直接向曹操说明,反而佯装不知思考自己的脱身之策。于是在庞统的建议下,徐庶就命人在营中散播西凉叛乱马腾要反的传言,并且主动向曹操请命前去北方平叛。曹操答应了徐庶的请求,于是就任由他离去。
后来果然如徐庶所料,在周瑜的巧妙设计下赤壁一场大火将曹军烧得惨败,曹军不仅损兵折将,而且就连曹操本身也差点儿为此送命。在此之后徐庶便退出了三国演义的历史舞台,但是正史上却仍有他的身影。
徐庶回到北方之后成为一方官员,不再为曹魏进行军事战略上的出谋划策,而是进行地方政务上的管理。徐庶不仅在军事谋略上极其出众,而且在处理政务方面也很有政绩,他治理的地方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发展繁荣,民众对其非常爱戴和敬重。后来诸葛亮北伐之时听说徐庶的遭遇之后感到非常惋惜,并且说道徐庶这样的大才在魏国居然得不到重用,实在非常可惜。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对于徐庶的才华确实非常赏识和看重。
由徐庶的生平事迹可以看出,他不仅在看人方面很有眼光,而且其本身也具备出色的军事指挥以及治理政务的能力,确实是一位全能型奇才。最重要的是徐庶还是一位非常忠义之人,他跟随刘备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却对其忠心耿耿,甚至在离开刘备之后还为其立下两次大功,实在是难能可贵。
你对于徐庶此人有何看法呢?
三国演义中,徐庶作为第一个投奔刘备且深通军事谋略之人,备受器重。在他离开时,刘备依依送别,十分不舍,甚至做出砍伐树林的举动,只是因为树林遮挡了他看望徐庶的视线,这经典一幕看得让人心酸。
那么我们不禁要好奇,徐庶的能力到底有多强,使得刘备对他的离去如此动容,他又为何不愿再归顺刘备呢?
演义中,徐庶大显身手之处不多,一次是刚跟随刘备后,帮助刘备大败曹仁,一次则是在赤壁之战。
大败曹仁
曹操对荆州常有谋取之意,但是又不太了解荆州实力到底有多强,于是派曹仁领军前去一探虚实。曹仁命吕旷、吕翔领军五千,去新野攻击刘备。刘备得到消息后,立马与徐庶商议,在徐庶的建议下,关羽、张飞、赵云各领一军出马,顺利击败了二吕。
曹仁得知二吕失败,亲率大军前来,摆出了八门金锁阵。刘备军中无人识得此阵,更不要说破阵了。幸亏徐庶见多识广,命令赵云从东南方向杀入,正西方向杀出,大破曹军。曹军败退后,当晚又来劫寨,哪知徐庶提前布好了口袋,就等着曹军钻进来。最终,曹军损伤大半,曹仁逃回许昌,而樊城也被刘备给夺了。徐庶此战震惊了曹操,在程昱的建议下,曹操利用徐庶的母亲,将他诱骗至了曹营。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中,徐庶也随曹操到达前线。此战中,周瑜大显神威,先是利用蒋干盗书,实施反间计,除去了曹操手下的水军统领。而后和黄盖上演苦肉计,诈降曹操。最后又派遣庞统献上连环计,火烧赤壁。而聪明一世的曹操,竟然也真的被周瑜给骗过去了,整个曹营,也就只有徐庶一人把这些计谋看得一清二楚。
演义原文:统拜别,至江边,正欲下船,忽见岸上一人,道袍竹冠,一把扯住统曰:“你好大胆!黄盖用苦肉计,阚泽下诈降书,你又来献连环计:只恐烧不尽绝!你们把出这等毒手来,只好瞒曹操,也须瞒我不得!”吓得庞统魂飞魄散。却说庞统闻言,吃了一惊,急回视其人,原来却是徐庶。
不过徐庶虽然识破了东吴的计谋,却早已发誓不为曹操出一谋一策,所以也没有将东吴的计谋告知曹操,而是找了个机会离开了赤壁。
那么徐庶既然如此厉害,且又是欣赏刘备为人,他为何又不愿再归顺刘备呢?
徐庶归曹
徐庶其实是特别欣赏刘备,想帮助刘备成就大事的。然而由于他为人孝顺,曹操利用他这一弱点,仿冒他母亲的笔记,让他到许昌尽孝。徐庶迫于无奈,只能舍弃刘备,前往许昌,而刘备知晓徐庶前去是为了尽孝,也不好阻拦,于是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徐庶的母亲是一个深明大义之人,最开始曹操让他劝降徐庶时,她就直接拒绝了,她认为刘备是天子皇叔,有情有义,而曹操名为汉相,实为奸臣,不愿意让徐庶辅佐他。徐庶到达许昌和母亲见面后,一切都明白了,都是曹操的阴谋!而徐母为人刚烈,因为自己害得徐庶被骗,丢失大义的名声,成为不忠之人,最终选择了自尽。徐庶看到母亲去世,十分伤心,发誓不为曹操献出一谋一策。
再见刘备
诸葛亮火烧博望坡,再次将曹军打的大败。曹操震怒,但是为了争取民心,在刘晔的建议下,让徐庶前去劝降刘备。徐庶见到刘备后,告知他曹操其实是假意收买民心,暗中早已兵分八路前来进攻了,所以让刘备做好战斗和撤退准备。刘备见徐庶如此坦诚,又想起了当初的情义,想将徐庶留下,然而徐庶却并不愿意。
演义原文:玄德欲留徐庶。庶谢曰:“某若不还,恐惹人笑。今老母已丧,抱恨终天。身虽在彼,誓不为设一谋,公有卧龙辅佐,何愁大业不成。庶请辞。”玄德不敢强留。
徐庶的这一段话,其实也说出了他为何不愿再归顺刘备了的原因。
一、徐庶之前已经背弃了刘备,虽然是因为母亲的缘故,情有可原,然而事实已成定局,其他不明真相的人都会认为徐庶是一个不忠之人。如果此时徐庶背弃曹操再次归顺刘备,那么就更加坐实了他不忠的名声,他将彻底成为一个两面三刀之人,惹人笑话。
二、徐庶是一个孝顺之人,当初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离开刘备。此时虽然母亲已死,但毕竟是安葬在许昌,徐庶在曹营,还能时常祭拜。若是归顺了刘备,则很难再有祭拜母亲的机会了。
三、徐庶在离开之前,已经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此时诸葛亮也已经在刘备身边辅助了。就算没有徐庶相助,刘备也能成就大事。所以徐庶才会说,公有卧龙辅佐,何愁大业不成。
总结
综合上述分析,徐庶的能力非常强,从赤壁之战的表现来看,他比曹营中的刘晔、荀攸、程昱等人都更加的聪明。而他不愿再归顺刘备的原因则是怕彻底背上不忠之名,令世人贻笑,同时也是为了能有更多的机会祭拜母亲,以尽孝道。说到底,徐庶是一个有情有义,又忠又孝的能人,而这些品德最终也成为了他的枷锁。
徐庶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因为《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而被广为流传的一句有关他的谚语就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那么徐庶为什么进曹营后“一言不发”呢?
第一,对刘备的知遇之恩。徐庶一开始想去投奔刘表,去了刘表那里发现刘表根本不是一个明君,自己的雄才大略无法施展,于是辞别刘表去向他的朋友司马徽尽诉衷肠,结果司马徽向他介绍刘备宽厚仁慈礼贤下士而求贤若渴,指引他去投奔刘备。
此时刘备刚刚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事件,跃马檀溪回新野的路上遇到了徐庶,可谓久旱逢甘霖。于是刘备拜徐庶为军师,这时徐庶得到重用,殚精竭虑为刘备击败曹仁,斩杀李典,并帮助刘备拿下樊城。自己的才智得到了充分的施展。
第二,曹操手段卑劣,徐庶进曹营实属无奈。曹操虽然也求贤若渴,可明显“取之不武”。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曹得知对方战胜曹仁的主要原因是谋士“单福”(徐庶)后求之心切,听了程昱的建议将徐庶的母亲用计策接到了曹营,而徐庶从小丧父,只有母亲,是个大孝子。于是迫于无奈,徐庶被迫投奔曹操,离开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后来徐庶的母亲得知此事后自杀,引得徐庶更加不愿意为曹操效力,发誓“再不为曹操献一计一策”。
这便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原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31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糜芳背叛关羽投降孙权,最终下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