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秦始皇儿子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秦始皇嬴政一生儿女众多,但是,最著名的莫过于两个:一个是扶苏,一个是胡亥。而且,秦始皇的这两个儿子形成鲜明的对比:扶苏是以贤明著称的,而胡亥则是以残暴和荒唐著称的。以至于秦始皇死后,胡亥做了皇帝的消息传到民间以后,陈胜居然会考虑以“胡亥得位不正”和“拥立公子扶苏”作为反秦的口号。只是,很多人感到奇怪:为什么秦始皇的名字是嬴政,而秦始皇的儿子却叫扶苏和胡亥?
这一切,要从上古时代说起。在当代,姓氏是一个概念,但是在汉朝以前,姓氏是两个概念。姓可以衍生出很多氏。一般认为,姓氏是原始氏族制度在夏商周三代的一种残留现象。秦国和赵国,其实都是嬴姓赵氏,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是一个祖先。不过,对于秦赵同祖这个说法,在近代争议很大。有认为秦和赵确实是一个祖先的后代,也有人认为真相并非如此,而这一切,还要先从赵国的起家说起。
春秋时代,中原诸侯中势力最大的,莫过于齐国和晋国。而相比之下,晋的实力要比齐国强很多。而晋国自从晋献公逼死了太子申生以后,晋的嫡长子继承秩序受到破坏,晋国内部发生了若干次内乱,等到晋文公掌握晋国大局以后,晋国的公室早已经因为若干次内耗而人丁衰落,并且晋文公为防止公室作乱,于是重用卿大夫,最终,导致卿大夫的势力不断膨胀,在春秋后期,卿大夫已经完全掌握了晋国,并且,韩赵魏三个卿大夫还瓜分了晋国——由此产生了战国七雄的韩赵魏三个诸侯国。
韩赵魏三国都曾在战国时代威风一时:魏国的魏武卒天下闻名,韩国的兵器制造业也让周围国家忌惮,而赵国的军事实力,更是仅次于秦的存在。而起初秦只是个西戎小国,因此,很多学者认为,秦国的嬴姓赵氏很可能是基于秦想和赵国攀亲戚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理论。 不过也有说法认为,秦人是西周时代从中原迁移到西戎的,确实和赵国的祖先是一家子。不过,不论真相如何,至少在战国时代,秦和赵的宗室,都是嬴姓赵氏。
并且,秦始皇嬴政这种表述,其实是汉代以后才有的。因为按照汉朝之前的规矩,男子从氏,女子才从姓——也就是说,男丁的名字,是冠以氏来命名。比如秦始皇的名字是政,而且是男丁,那么他的全名是赵政。而扶苏和胡亥,都是秦始皇的名字,并没有冠以氏。因此,秦始皇的俩儿子的全名分别是赵扶苏和赵胡亥。汉朝以后,原本的姓氏的概念因为秦汉战争而淡化——因为六国贵族被秦大量消灭,余下的贵族很多也在秦汉之间的战争中被消灭,因此,原本的姓氏概念逐步变得没人去讲究,后世史学者考虑秦国是嬴姓,于是索性称秦始皇为嬴政。
叫秦始皇为?嬴政?,其实是个错误的叫法。
在古代,对人的称谓其实很复杂的。
一个人的称谓,大致包含有姓、氏、名、字、号等。
现在,我们已经把姓和氏合成了一个词?姓氏?,指的就是姓;同样,也把名和字合成了一个词?名字?,指的就是名。
原因很简单,氏和字的讲究已经消失了,至于号,大概也只与外号挂钩了。
那么,古代的姓、氏、名、字分指什么呢?
还是举个例子说明下。
举谁好呢?
举个全世界都知名的大人物孔子。
?孔子?二字,是人们对他的尊称,在古代,?子?是对士大夫的通称《云麓漫钞》云: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亦称?子?,若宣子、武子之类是也。
孔子的姓氏名字分别是什么呢?
他其实是姓子,孔氏,名丘,字仲尼。
姓,是母系社会的产物,主要用来区分血缘,用以制约婚姻,同姓不通婚。
氏是父系社会的产物,用以区分贵贱,通过氏可以了解他的宗族、家庭以及社会地位。
通常,平民有姓无氏,而贵族既有姓,又有氏。
那么,为了彰显自己的尊贵地位,在称谓上就不能称姓,只能称氏。
所以,孔子的正确称谓是?孔丘?,或者?孔仲尼?;称?子丘?或?子仲尼?就会让人错愕不知所以然。
同理,诗人屈原其实是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所以称?屈平?或?屈原?;而不称?芈平?或?芈原?。
吕不韦为姜姓,吕氏,名不韦,称?吕不韦?而不称?姜不韦?。
说完了孔子、屈原及吕不韦,就可以以他们作为参照来说秦始皇了。
秦始皇其实是嬴姓、赵氏,名政。
不难看出,我们不应该叫秦始皇为?嬴政?即应该叫秦始皇为?赵政?。
《通志?氏族略》中说: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
只有平民和女人才称姓,尊贵的男子是不称姓的。
不过,同是《通志?氏族略》又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
即秦灭六国之后,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种书面用语。而汉代以后的人们多已不懂得上古三代时期的姓氏文化,并且对于秦国赵氏的史实也不了解(两周史书里不称呼各国君主的氏而只称名),简单地按自己的姓名习惯将秦始皇的古姓当成今姓(氏)一样用在名字前面,写成了?嬴政?,谬误至今天。
同样的事也发生在姜子牙身上。
姜子牙为姜姓,吕氏,名望,号飞熊。他的正确叫法为?吕望?而非?姜望?。
最后补一下,姓和氏相比较,姓比较稳定,而氏是可以根据主人的社会地位变化而变化的。
比如商鞅。
商鞅为姬姓,公孙氏,名鞅,先期在卫国,以卫为氏,称?卫鞅?,后入秦得赐商地,即以商为氏,称?商鞅?。
秦始皇是嬴姓、赵氏,那么,他的儿子也应该是嬴姓、赵氏,至于扶苏和胡亥,只是他们的名而已,没有称氏。如果要称呼全,正确的叫法是?赵扶苏?和?赵胡亥?。
为什么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儿子却叫扶苏和胡亥,是因为扶苏和胡亥只是他们的名。扶苏,胡亥是同嬴政一个姓氏,他们都是赵氏,其实嬴政又叫赵政,而扶苏和胡亥,又叫赵扶苏和赵胡亥。
在我们现在的世界里,姓和氏其实已经融为一体了,但是在那个遥远的战国时期姓氏是分开的。开始原本只有姓,没有氏,是后来因为人口的增多,发现姓不够用了,于是就产生了姓的分支是。但是这个氏也是尊贵贵族的人才能够使用的。最开始的姓有八个,姬、姜、姚、妫、姒、嬴、妘、姞。这些都是一些皇室贵族才能用的,比如皇后皇帝这个等级的。他们对于姓和氏,这个名字的叫法是很有讲究的。延续至今日,姓氏的重要程度已经不言而喻。
这个氏也不是随便乱取的,一般和封地有关。这就足以说明这个氏也是要很重要的人物,在很高的地位才能够使用。举个例子,比如秦朝变法的商鞅,商鞅是魏国人,所以他也叫卫鞅。项羽的项也是这样得来的。
秦始皇嬴政是赵国人,所以他按我们现在的叫法,他应该叫赵政。所以他儿子叫扶苏,胡亥也就不难理解了。扶苏是嬴政的大儿子,嬴姓,赵氏,名扶苏,又叫扶苏公子公子扶苏。胡亥是秦始皇的儿子,又称秦始皇二世。这样理解就不会觉得奇怪了。所以我们得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了解了历史的规律才能理解历史。
秦始皇嬴政有很多儿子,但最出名的莫过于公子扶苏和秦二世胡亥。作为嬴政的儿子,扶苏和胡亥自然都姓嬴,即嬴扶苏、嬴胡亥。
扶苏是秦始皇嬴政的长子,当时有句成语叫“山有扶苏”,即指树木枝叶茂盛的样子。嬴政用这个词给此子命名,由此可见他对扶苏的喜爱,同时也是寄予厚望的。后来扶苏多次劝谏秦始皇,引起了他的不满,被发配到边疆协助蒙恬守长城。
胡亥是秦始皇最小的、也是最宠爱的儿子。据史料推测,胡亥的母亲很可能是羌人,被称为胡姬,胡亥出生于亥时,故被取名为胡亥。嬴政很宠爱胡亥,几乎每次东巡都将他带在身边。同时,胡亥又师从嬴政身边的宦官赵高,在秦始皇病逝后,赵高怂恿胡亥,勾结丞相李斯,阴谋篡改秦始皇立扶苏为继承人的遗诏,私自立胡亥为太子,并逼扶苏自杀。
就这样,胡亥登上了皇帝宝座,是为秦二世。在他的折腾下,秦朝没几年就灭亡了
姓氏始于何时已经无考,但有文字记载的周代姓氏便已经是一种非常成熟的存在了,有明确史料记载,商王为子姓。换言之,至少在商代,姓氏这个东西便已经出现了,而且已经“分家”了。为何要如此说呢?原因很简单,商纣王帝辛的叔叔比干因为被分封在了比地,便以比为氏、名为比干了。难道比干不姓子?非也、非也,他的确姓子,但名字却不叫子干,这就涉及到先秦时期古人的命名习惯了。
先秦时期,因为长期实行分封制,由大宗分封出去的小宗旁支往往会以职位、封地等等为氏,以示与大宗的区别。为了进一步强调这种大小宗的区别,先秦时期的男性往往不称姓而称氏。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姓原本的姓了,姓还是那个姓,只是不用在名字里而已。如投汨罗江自尽的那位屈原,他就是楚国的宗室,姓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28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