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孙权北伐的目的是什么,孙权北伐为什么要死磕合肥而不是其他地方

以史为鉴 2023-06-20 04:31:43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孙权北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由于《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力,所以一说起三国时期的北伐战役,很多人马上就能想到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与姜维的“九伐中原”。但实际上,第一次北伐的发起人却是孙权,而在三十年的时间内,孙权也亲自主导了六次北伐。不过,孙权北伐成绩却乏善可陈,不仅六战难求一胜并损兵折将,而且始终无法逾越曹魏的防线。那么,孙权为什么要屡败屡战呢?他北伐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拔开重重迷雾,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孙权北伐。

孙权

孙权为什么要北伐?

孙策被行刺去世后,孙权继承了父兄的基业,他在张昭、周瑜等人的协助下,初步稳定了江南的局势。后来又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终于在江南站稳了脚跟,三国鼎立之势初具雏形。但是,曹操势力虽然退出了江左地区,但却控制了战略要地淮南,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达到以下的战略目的,守成之君孙权发起了北伐之战。

扩展战略纵深:将防线前移至淮河流域,控制淮河南下通道

“江南以江淮为险,而守江者莫如守淮。南得淮则足以拒北,北得淮则南不可复保矣。”——《读史方舆纪要》。

赤壁之战后,曹操的势力虽然退回了江右以北,但是,曹操的势力范围与东吴的地盘之间只隔了一条长江天险,中间完全没有战略缓冲地带。由于长江并不是整个中下游都是宽阔无际或水流湍急的天然屏障,反而有很多地方是易攻难守的突破要点,在这种情况下,东吴如果只依靠长江天险固守是有很大风险的。为了降低风险,就必须将防线往前推至淮河流域,控制住淮河南下的通道,并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建立战略缓冲区,才有可能确保江南的安全。这就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守江必守淮”战略原则。

所以,扩展战略纵深,将防线前移至淮河流域,控制住淮河南下的通道,确保曹操攻不破江南。就是孙权锲而不舍地进行北伐的主要目的。

以攻代守,给曹操持续增加防守压力

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做为一个防守专家,孙权深知这个道理。但在实际上,孙权虽然想将防线前移至淮河流域,但曹操也不糊涂,他早就在合肥、襄樊方向布下重兵,使孙权始终不能逾越雷池半步。在这种情况下,孙权只能退而求其次,利用北伐达到以攻代守的目的。如果我们横向对比,就会发现这点与姜维的北伐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以攻代守也是孙权北伐的其中一个目的。

配合蜀汉的军事行动

在刘备去世后,吴蜀两国重新结盟,两国也在军事上多次互动。如在公元228年,诸葛亮为了响应孙权的军事行动,就发起了第二次北伐;而在公元前234年,为了响应诸葛亮对曹魏的第五次北伐,牵制曹魏兵力,孙权也兵分三路分别进攻合肥、襄阳、淮阴三地,虽然最后无功而返,但也达到了在东线牵制了曹魏兵力的目的。所以,配合蜀汉的军事行动也是孙权北伐的一个原因。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

实际上,孙权从来都没有说过要消灭曹魏政权,他最大的目标就是要确保东吴政权能够长治久安。基于这个指导思想,孙权发动北伐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消灭曹魏政权,而是为了将防线前移至淮河流域,从而在淮河与长江之间建立战略缓冲区,使曹魏不能轻易南下。但在这个目标难以实现的前提下,他不得不调整计划,利用北伐来实现以攻代守的目的。相对来说,响应盟友蜀汉的军事行动就成为北伐的次要目的了。但令人困惑的是,孙权北伐时选择了死磕合肥而无视其它路线,那么,他的北伐战略是什么呢?。

孙权的北伐战略:死磕合肥

孙权要北伐,理论上有三条路线可供选择。路线一:东路通过中渎水(淮扬运河)从江都攻占淮阴;路线二:中路走濡须水先取合肥再控制寿春;路线三:走西路,通过汉水直达襄樊。但实际上,孙权一共进行了六次北伐,而六次北伐都是选择从中路进攻合肥,那么,孙权北伐为什么对中路的合肥路线情有独钟呢?他这样做是基于哪方面的考虑呢?

西路汉水北伐路线:曹操以退为进显战略目光,孙权目光短浅作茧自缚,痛失战略主动权

在襄樊之战前,孙权、刘备在荆州对曹操具有绝对的战略主动权。当时关羽驻守着南郡、零陵、武陵三郡,而孙权方也占有江夏、长沙、桂阳三郡,曹操方则只据有南阳、襄阳两郡,而且上庸三郡此时也在刘备的手中。在这个时候,只要孙、刘两家联手攻破襄阳,就会打通北伐曹操的西路通道,这点关羽看的很清楚,于是在公元219年,关羽从荆州南郡出兵,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 樊城两城,襄樊之战爆发。

襄樊之战开始后,关羽一度所向披靡,此时只要孙权助力关羽或趁机攻打合肥,曹操就会顾此失彼。但在关键时刻,以孙权为首的东吴决策层暴露出了战略目光短浅的致命弱点,在襄樊之战胶着的时候,他们竟然盘算着要从关羽手中夺走荆州三郡。而孙权的小心思也逃不过战略高手曹操的目光,曹操决定以退为进,他以事成后将蜀汉所据的荆州三郡让给孙权做为条件,让孙权从背后夹击关羽。大喜过望的孙权当即撕毁了孙刘联盟协议,让吕蒙偷袭打败了关羽,如愿得到梦寐以求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直到此时,孙权还没有意识到他已经落入曹操为他布置的陷阱中了。

曹操借孙权之手将刘备势力赶出荆州,顿时逆转了荆州的局势。之前曹军在荆州需同时对付孙、刘两军,而现在只需面对孙权一家了。这样,曹军在荆州就从对刘、孙的战略劣势逆转为对孙权的战略优势,在曹、孙双方综合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除非曹操内部出现比较大的动乱,否则,孙权想将襄樊做为北伐的突破口已经是不可能了。

东路中渎水北伐路线:航道不通畅

中渎水又名邗沟、韩江、山阳渎、淮扬运河、里运河。在春秋晚期以前,淮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是相互隔绝的。后来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就从现在扬州市西长江边向东北方向开凿航道,沿途拓沟穿精湖至射阳湖,直到淮安旧城北五里处与淮河连接,史称邗沟东道。

但在三国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导致中渎水多年无人清淤维护,从而造成航道不通畅。所以,从东路中渎水进行北伐的方案也不可行。

中路濡须水北伐路线: 既是北伐路线也是防守通道

“为淮右噤喉,江南唇齿。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则可以西问申、蔡,北向徐、寿,而争胜于中原;中原得合肥,则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读史方舆纪要》

合肥地处施水与肥水的交汇地段,自古便是长江与淮河流域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对于孙权来说,控制了合肥就可将防线前推至淮南,进而开辟长江天险之外的第二道防线。而对于曹操来说,控制了合肥,就相当于在东吴的都城建业上游悬挂了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因为从合肥顺濡须水而下出濡须口就可到达建业,所以,合肥在曹操手里孙权就会夜不能寐。而为了防止曹军出濡须口,孙权也在濡须口修筑了濡须坞做为防守的据点。

孙权在中路退可固守濡须坞,进可攻取合肥,可谓进可攻退可据。另外,如果孙权选择从其它路线北伐,曹操就会选择从濡须水南下进攻建业,这时孙权就必须退保濡须坞。所以,从中路攻占合肥成为孙权北伐的唯一选择。

孙权的北伐战略就是合肥战略

综上所述,孙权的北伐战略就是合肥战略。东线中渎水航道不畅通,而在襄樊之战后,西线的襄阳已与上庸三郡互为犄角,此时吴军已不大可能攻破襄阳了。在这种情况下,孙权可行的北伐路线只剩下从中路进攻合肥这一选项了。但是,孙权六次进攻合肥却无一胜绩,这是怎么回事呢?

孙权的合肥战略为什么不成功?

合肥可以说是孙权的滑铁卢,他六次北伐进攻合肥,但结果却无一胜绩,反而在第二次合肥之战中差点丢掉了性命。而原因则与曹操的战略决策及孙权的战术失误有关。

(一)、曹操方面针对合肥采取的措施

曹操对战略要地合肥很重视,而且他对孙权的战略意图也洞若观火。早在官渡之战时,曹操就已未雨绸缪,提前在合肥做战略布局。

未雨绸缪:曹操重建合肥城

“既受命,单马造合肥空城,建立州治”。——《三国志·魏书·刘馥传》

刘馥

公元200年,由于连年战乱,造成江淮地区局势混乱,而昔日繁华的合肥也已破败荒废,成为一座空城。当时曹操虽然正在官渡与袁绍交战,但他未雨绸缪,认为要稳定东南地区的局势,就必须将扬州治所迁至合肥,于是就表奏刘馥为扬州刺史,让他重建合肥城。而刘馥本来就是一个军事行家,他选址重建的合肥城正处于施水与肥水的交汇地段,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舆地纪胜》中就指出:

“古者巢湖水北合于肥河,故魏窥江南,则循涡入淮,自淮入肥,由肥而趋巢湖,与吴人相持于东关。吴人扰魏,亦必由此。”

到了公元209年,曹操又在合肥城外以东约3公里的南淝河北岸修筑了教弩台,即是弓弩兵的防守堡垒,而弩箭的射程刚好可以到达南淝河上的战船,以此作为遏制东吴水军的前哨阵地。此后,合肥城就成为曹操压制孙权北伐的重要堡垒,而依托合肥城,曹军得以扼守咽喉,从而使东吴“故终吴之世,不能与魏人相遇于中原。”

采取汉中实施过的坚壁清野战术:迁走淮南地区居民,使孙权北伐军沿途无法得到补充

曹操当年在官渡与袁绍对峙时,就曾迁走白马城的百姓以消耗袁绍,而在战略性撤离汉中之时,他也将汉中的居民一同迁走,让刘备得到一个几乎是空城的汉中,直接导致后来诸葛亮北伐时必须从路途遥远的益州运送粮食。曹操此招可谓是屡试不爽,在公元212年,为了减轻合肥方向的防守压力,消耗孙权的北伐军力,曹操又故伎重演,他强制将淮南的民众迁移至淮北,虽然后来淮南的十余万百姓因为受惊吓逃到东吴境内,但他也达到了坚壁清野的目的。在《资治通鉴》中记载:

“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馀万皆东流江,江西遂虚,合淝以南,惟有皖城。”

这就造成从合肥到濡须坞数百里地缈无人烟,使孙权在进攻合肥时遇到沿路难以补给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孙权每次进攻合肥的时间都不能持久。

曹操

建立合肥新城:引蛇出洞,瓮中捉鳖

合肥城南临江湖,北远寿春,贼攻围之得据水为势,官兵救之当先破贼大辈,然后围乃得解,贼往甚易而兵往救之甚难,宜移城内之兵。——《三国志.魏书.满宠》。

合肥旧城由于离寿春较远,两者不能形成犄角之势,而且旧城离南淝河只有一箭之地,在开战时,吴军登陆后马上就能投入攻城之战中,如攻城不利则退回船上的距离也近。正因如此,孙权虽然一直攻不下合肥,但也对合肥的防守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不过,这种状况在公元233年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曹叡在位期间,满宠接替曹休负责东侧对吴作战。他在认真研究了合肥的地理位置后,认为孙权之所以敢屡次进攻合肥,是因为合肥离寿春过远,导致在合肥有战事时寿春不能及时出兵夹攻吴兵;另外,吴军可以倚仗水势攻城,正好发挥了其擅长水战的特点。因此,他向曹叡提出建议:将合肥城向西移三十里,这样不但可以倚险固守,而且吴军要攻城就必须上岸,正好暴露出其不擅长陆战的弱点,这就相当于引蛇出洞;同时,如吴军进攻合肥,寿春的援兵可赶来断吴军的退路,这样就可达到瓮中捉鳖的效果。曹叡同意了满宠的建议,于是开始建筑合肥新城。

满宠

新城刚建好,孙权就发起了第五次北伐,结果正如满宠所料。孙权见合肥新城离岸太远,竟在水上停留了二十天都不敢下船。最后只好计划撤退,但是,如果连岸都不上就下令撤退,必然会灭了自家威风,于是,孙权就派兵上岸佯攻以炫耀武力,不料满宠早就在城外埋伏了六千精兵,吴军一上岸就遭到伏兵掩杀,结果大败而回。

合肥新城建成后,吴军想攻城就必须上岸,但上岸就会暴露出吴军不善陆战的弱点。而且又存在着寿春的守军来断吴军退路的可能,这对吴军来说,可以说是打蛇打到其七寸了。

(二)、孙权屡攻合肥不胜的战术原因

孙权的北伐战略就是合肥战略,但孙权却六战合肥无一胜绩,其中原因除了曹操在合肥采取了正确的应对措施之外,也与孙权方面的战术失误有关。

第一次合肥之战:孙权离破城仅一步之遥,但却中计退兵,错失取得北伐首胜的最好一次机会

公元208年十一月,曹操在赤壁遭遇惨败。十二月,孙权率军攻打合肥,此时曹军新败士气低落,而吴军则气势如虹,这时如果能顺利攻下合肥,曹操将会有崩盘的可能,事实上,这也是孙权六次合肥之战中最接近成功的一次。

开战后,孙权围攻合肥城,但连续围攻了三个多月却始终无法破城。此后天公作美助攻孙权,开始连日下雨,而大雨也使城墙快要崩塌了,守城军士无奈只好用草苫盖著城墙,到了夜晚则点燃鱼膏照明防备。而到了这个时候,合肥城早已危如累卵,只要孙权持续进攻就能拿下。但在关键时刻,孙权却中计以为曹军的援军已到,匆忙退兵,合肥之围得以解除。

孙权用防守的思路指导攻城战是此次失败的原因,按照常规的攻城做法,应该是持续进攻,不给城内任何喘息的机会,如果这样合肥城早就被攻破了。但孙权却给了城中守将喘息的机会,导致错失良机。

第二次合肥之战:张辽威震逍遥津,孙权惨成背景板

公元 214年,孙权趁着曹操在汉中与刘备撕杀的机会,起兵再攻合肥。不得不说,孙权选择的时机很好。此时合肥城中只有七千守军,而孙权则起兵十万,双方的兵力相差悬殊。但是,此时合肥的主将正是孙权的克星张辽。

张辽威震逍遥津

此战孙权又犯了用防守思路指导进攻的老毛病。孙权上岸后首先安营扎寨,准备第二天再击鼓攻城。但张辽不给他机会,他趁吴军立足未稳之时,亲自率领800精锐骑兵冲垮了吴军营盘,先给了吴军一个下马威。后来孙权虽围攻了合肥十多日,但从上到下都已无心恋战,结果在撤退时被张辽在逍遥津痛击,孙权死战才得以脱身。此战后,张辽在江东威名远播,听到张辽的名字,小孩都不敢夜啼。

此战孙权集团可谓是精英尽出,阵中包括了吕蒙、陆逊、甘宁、凌统等精英中的精英,但因为他们平时习惯于防守,所以潜意识中认为张辽应该是加强防守才对,没想到张辽竟反其道而行之,主动向他们发起攻击。这就是孙权此次北伐失败的原因。

第三、第四次合肥之战:无功而返

孙权在公元219年、公元公元230年分别发起一次北伐,但均无功而返。不过也达到了以攻代守的目的。

第五、第六次合肥之战:合肥新城成为吴军新的无法逾越之地

合肥新城建成后,相比旧城在地理位置上具有更多优势。吴军要攻城就必须上岸,此举不仅会暴露出其不善陆战的弱点,而且还要提防寿春的曹魏军赶来断其退路。在这种瞻前顾后的心理状态下,吴军就会未战先怯,根本不敢放手攻城。

公元233年,孙权再次发兵攻打合肥。此时合肥新城已建成,由于新城比旧城向西后退了三十里,导致吴军不敢贸然上岸,竟待在船中二十多天不敢下船。后来打算炫耀下武力就撤退,但还是被满宠布置的伏兵趁机掩杀,吴军败退。

公元234年,为了配合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孙权再次出兵攻打合肥。此次北伐本就是虚张声势之举,在得知曹睿率领大军亲征救援后,孙权就迅速退走了。

合肥新城建好后,孙权想通过北伐夺取合肥的目的已经很难实现,此后,他的北伐只除下实现以攻代守及配合蜀汉军事行动的作用了。

孙权六次北伐无一胜绩,而合肥则成为他的滑铁卢。其中原因之一是曹操提前规划好了战略重地合肥,使其具有易守难攻的特点,正如曹叡所说:“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砖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原因之二是孙权及东吴将领们不擅长攻坚战;而且习惯用防守思路指导进攻之战;原因之三是孙权错失良机,如在第一次合肥之战中,在即将破城之际却中了曹军之计而退兵,从而错失了攻占合肥的最好机会。

结语

做为一个守成之君,孙权北伐的目的并不是要消灭曹魏,而是为了稳固东吴的防守。因为在战略上,东吴如果只依靠长江天险来构筑防线,就会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此时曹操只要突破濡须坞就能直捣建业。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孙权必须将防线前推至淮南地区,则依据淮河再构筑一条前沿防线,同时在淮河与长江之间建立战略缓冲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江南的安全,这就是“守江必守淮”的道理。

要实现控制淮南的目的,孙权只能从中濡水进军死磕合肥。如果孙权从其它路线北伐,那么曹操就会从中濡水南下突破濡须坞直取建业(事实上正是曹操曾多次攻打濡须坞警醒了孙权)。这时,孙权就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所以,孙权只能选择从中路发起北伐,死磕合肥,虽然不能击破合肥,但可以达到以攻代守的效果,使曹操不能进攻濡须坞。

所以,虽然屡战屡败,无法实现将防线前推至淮南的愿望,但孙权还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继续北伐死磕合肥的原因,就是为了实现以攻代守,不让曹操能肆无忌惮地从濡须水南下进攻濡须坞,威胁建业。而孙权的北伐最终也达到了这个战略目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26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