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秀才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是唐代著名诗人颜真卿在《劝学》一诗中的名句,用以规劝少年郎勤学苦读,谋取大好前程。在古时,每年都有着万千的人们为了一份仕途发奋学习,朝着科举发起冲击,日复一日。作为一名读书人,唯有拼命学习才能够让自己的价值得到升华,这在古时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在现今诸多的影视剧中,我们了解到古时的读书人在通过科举后会被称之为“秀才”。秀才在影视剧中的表现十分一般,数量甚至也很多,而且还被冠以了“穷酸”的名号。那么不禁让人非常好奇“秀才”到底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呢?博士能考上吗?看完他们的古时候不禁感叹:读书真重要。
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设立分科考试制度。大业二年(606年),隋炀帝增设进士科,在我国沿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正式形成。这是我国在教育事业和选拔人才制度上的一大进步。
唐代诗人周匡物曾在《及第谣》中写道“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自科举制设立以来,大批的读书人获得了机会,文人的地位也由此提高了。凭借才华就能不考虑门第直接通过考试做官,让不少穷困才子大展拳脚。
唐代起,科举越来越兴盛,一直到明清时期,科举达到了鼎盛。天下的读书人都把科举视为自己在仕途上的起点,通过了后就能拥有美好前程。但是,随着科举的不断进步,考试的种类和难度也越来越多了。
“秀才”是科举制度里,通过了“院试”的读书人的称呼,这已经在当时意味着相当出色的才华和极高的地位了。你将作为正式官员的预备队,就算遇到了县令都不用行礼,犯事了官府也无权对你滥用私刑。
那么“院试”又是什么呢?这就得先从科举的级别来说起了。作为一名闯科举的读书人,这一路的难度可不下于“过五关,斩六将”。
首先我们需要进入到学堂里,也就是所谓的县学,通过当地学官组织的“县试”来进入这个“学前班”里,成为一名生员,从而获得往下一关发起冲击的资格。紧接着,你就要迎来的是“府试”,由地方的生员们集中一起选拔精英来进入下一层。
当你从“府试”中脱颖而出后,马上要面对的就是“院试”了,这也就相当于省级选拔。成功通过的人被称为“秀才”,作为全省的精英来继续冲击。秀才中每年都会有年度考核来检验你的成果,只有优秀的秀才才能去参加三年一度的“乡试”。
当你冲入乡试了,你就从“秀才”升级为了举人,有了正式成为官员的资格,这对于平民出身的读书人来说已经是天大的幸运了。而在“乡试”之后,还有着“会试”和“殿试”,全国会考后再由皇上亲自检阅,“殿试”第一就是当朝状元,也就是读书人的巅峰了。
由此可见,“秀才”虽然看起来普通,但是背后的难度之大是无法想象的。古时候有着不知多少人穷尽一生都没能触摸到它的门槛,在那个文盲率非常高的年代,“秀才”可谓是人中精英了。
古时候的科举制,难度远远胜于我们现今的教育考试,每一关的淘汰率都是无法想象的高。作为一名“闯三关”中第的秀才,如果放在先进的制度里,那必然是可以和博士来相提并论的。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一句话在古时的读书人眼中,可谓是最真实的写照。每一个古代的秀才背后都付出了无法估量的奋斗与努力,数个春秋岁月都为之奉献,这也让我们必须要给那些读书人们致以敬意。
每一年的高考成绩出来的时候,不知道牵动了多少人的心绪,有人欢喜有人忧。那么把进士、举人以及秀才放到现在,相当于什么呢?大概就是进士相当于博士了,举人相当于研究生,秀才相当于学士了。
在我们看的电视剧里面,都是把秀才当成最没用的,那现在的我们考上重点本科的学生岂不是更没用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很多都是电视剧在误导人们的界限,在古代,秀才可是一个省份选拔出来的,虽然古代省份人数少,但是一省之力还是不可小看。相对应的秀才也是有特权的比如不用跪拜等等,地位也是不小。
举人就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了,举人是从众多的秀才中选出来的,就像现在的本科生考研究生一样,都是通过层层严格的考试才能出来的,而且举人的地位也是很高的,能做县令等官职,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范进中举的故事,可所谓,一人中举,全家升天也不为过。
进士则是最高的了,类似于现在的博士生了。也是从各地的举人中选拔出来的,要知道一个省都不一定有一个举人,进士的难度不言而喻。
总而言之,科举制毕竟是古代封建社会的产物,随着清朝的灭亡也随之被废除了,真的要说,俩者也没什么可比性,毕竟社会不一样了,以前苦读十几年的现象现在已经很少见了,都是讲究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理念。
我们都知道古代很是重视教育,朝廷也通过考试来选拔一些有才华的人才,而学子们也通过努力读书来为自己谋一条不错的出路。那么古代的秀才、举人和进士相当于现代的什么学历呢?秀才相当于现在的大学,举人相当于硕士,进学相当于博士,而童生是相当于高中毕业而已。大家受一些电视节目的影响,觉得秀才也不过是平平无奇,甚至还形容他们是穷酸秀才。
其实当时的秀才是相当于现在的重点本科生。秀才前面还要经过童生,科举考试的最低一级考试就是童生试。考试一共有三场,只要学子们考过了县试、府试、院试,就是考中了秀才,也就有了最低级的功名。虽然秀才是最低级的士大夫,但是它也挺不容易考上的,有的人甚至到了老年还没有通过童试。而秀才还是享有一些特权的,比如看见官员可以不用跪拜,办了什么事也不用动行,而且可以免疫、不用交公粮还可以有奴婢。
接下来就是举人了,举人就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毕竟他们也是从众多秀才中脱颖而出的人才。举人一般可以做县令这类的小官,由此看来古代举人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考中乡试的被称为举人,乡试的考官也是由皇帝派来的,乡试是每三年考一次,而全国每次录取的举人也仅有1000多人,有时候一个县也难出来一个举人。
而进士的学历就相当于现在的博士了。当时全国各地的举人都要去京城参加全国性的会试,一般是在第二年春天举行的。会试结束以后就是参加殿试,进士的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虽然进士的第一个官位刚开始并不高,但是升官还是很容易的。
众所周知,古代的等级制度森严,王公贵族一出生就享尽了荣华富贵,而普通的百姓想要出人头地的话,那真的是难于上青天了。对于古代的普通人来说,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的话,那就只有一个方法,就是考科举,古代读书并不像现在那样容易,普通百姓吃饱饭已经很难了,根本就没有能力再去读书,而且古代的笔墨纸张都是非常昂贵的,一般百姓也是承担不了这样的经济压力的,也只有那些比较有钱的人家,才有能力去支持家中的孩子去读书。但是经过十年寒窗苦读,能够考中的人少之又少,想要考中科举当官,得一层一层的往上考,考上秀才、举人、进士,才算是最终成功,秀才只是级别最低的一个,但是考上秀才的人仍然非常少,我们不太了解古代的考试形式,所以也有很多人难免会问,古代秀才到底有多难考?放到现在是什么学历呢?博士生能考上吗?
其实我们通过一些电视剧也可以直到,人们对于秀才的评价并不是很好,在说起秀才的时候,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酸腐、死板,甚至看起来神神叨叨的。但是古人对于读书人却有一种盲目的崇拜,所以哪怕是最低等级的秀才,也是非常尊重的。了解历史的人知道科举制度是在隋朝后开始奠基的,知道唐朝的时候才快速发展起来,也成了一种正式选拔人才的考核标准,古代统治者都是非常重视科举考试的,而且古代通过科举考出来的人才,也不是如今一些大学生能够比得上的,哪怕是古代的秀才,也是如今的学霸级人物,可以说是全能人才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就连如今的博士,甚至还比不上他们的能力。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古代科举考试选拔的时候,要考的东西是非常全面的,除了琴棋书画之外,还要涉及到治国的策略,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各个方面都要涉及到。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大多数人都是靠读书来改变命运的,如今的知识人才越来越多,但是却不如古代人才那样全能,如今我们学习的科目虽然很多,但是大学人才都是有着专门的学习科目的,比如说高中就要进行文科和理科的分科了,到了大学里学习的方面也是不同的,比如说有的学习化学,有的学习物理,有的学习工商管理等等,都是一个比较细小的分支。但是古代考科举却不同,他们需要对国家各个方面进行同时的论述,甚至还要给皇帝作出各种建议,就算是博士生,相信也很难做到吧。古代秀才科举选拔是非常严格的,如果选拔出来的秀才不能通过科举考试的话,举荐的官员也会受到惩罚,而且古代每个州只有几个人的推荐名额,但是我国现在每年都要招收几万名的博士,所以如今的博士是不如古代秀才含金量高的。
唐朝的科技选拔制度是非常严格的,等发展到明朝的时候,就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了,虽然说没有唐朝那么难,但是想要考上科举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因为古代的秀才都是要通过方方面面的学习的,可以说是比较全面性的人才了,而且到了明朝的时候开始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这对考生也有着一定的限制,但是主要考试的内容上仍然是国家治理和济世救民,但是文言文的水平要非常的高。秀才的录取率大约是10%,我中午休假虽然不容易,但是如果考中了的话,待遇也是很好的,不用交税,不用服兵役,这些都是博士所不能比的。至于博士生到底能不能考得上秀才,也只有极少部分比较才华卓越的博士,才有机会能够考得上。
后来发展到清朝,秀才的形象就比较“酸腐”了,因为清朝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而文人大多数都是汉人出身,朝廷不允许文人分析当时的天下局势,对秀才的言行举止也有着一定的限制。清朝科举在文字上的要求比较高,所以清朝很多秀才才都成了学高手,整天的寻章摘句,这对天下民生无动于衷。那么到了清朝时期,博士能不能考上秀才呢?大多是考不上的,不是因为想法不够,而是因为无法回避当时的文字机会,清朝的文字狱还是比较严酷的,不小心就可能会丢掉小命。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不同时代的秀才也有着不同的风范,想要了解古代秀才,最好去查有一些史书典籍,不要过于相信电视剧,毕竟有些电视剧也是为了渲染故事情节。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25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古代坑杀就是活埋吗,实情其实更加残忍
下一篇: 赵匡胤是如何发动兵变的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