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医的人都知道,冬天,特别是北方严寒的冬天,是很多老人家熬不过去的关卡。翻开厚厚的皇家档案,令人惊讶的是,清朝入关后的十位皇帝,不少就栽在这「关卡」上。
顺治帝死于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同治帝死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这两位据考证均因患天花之类的传染病而离世。康熙帝死于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乾隆帝死于嘉庆四年正月初三,道光帝死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这几位都是年老病衰而亡的。宣统帝溥仪死于一九六七年十月十七日,也算是秋冬时节。光绪帝崩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相传遭人以砒霜谋杀。至于雍正、嘉庆、咸丰则在夏天亡故。
为何多数清帝「选择」在冬季龙驭上宾呢?他们死时的年龄、体质基础和直接病因尽管差别很大,但有一点不容忽视的,就是北京冬季的恶劣天气。
寒冷可引发血液浓度和黏稠度增高,所以在冬天,因心脑血管疾病而死亡的人数会增加。在低温状态下,血管收缩会造成血管阻力及血压上升,使心臟负荷增加;而心臟冠状动脉也会收缩,尤其在心血管已有粥样硬化狭窄处,更易受冷而缩紧,造成血流不顺畅,加剧心肌缺氧。寒冬又是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好发季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更是苦不堪言,心肺互相影响,病情常会加重。不过,温度严寒虽对心、肺、脑的疾病推波助澜,但这并非北京的专利。
在冬春时节的京师助纣为虐的,还有雾霾。其肆虐可追溯到元代。《元史》记载:天历二年(一三二九年)三月,「雨土,霾」,「天昏而难见日,路人皆掩面而行。」至元六年(一三四○年)腊月,「雾锁大都,多日不见日光,都门隐于风霾间」,「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散。」这些风霾持续时间长而能见度很低。在当时,没有任何方法可以缓解这种恶劣天气,于是迷信的元顺帝只好求助于上苍了。
到了明代,「霾灾」的记载逐渐增多。《明宪宗实录》云:「一四六八年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成化十七年(西元一四八一年)四月,「连日狂风大作,尘霾蔽空。」成化二十一年(一四八五年),「正月丁末,京师阴霾蔽日。」「三日后阴霾又起,五日不散,致漕运舒缓,京师官仓存米告急。」弘治十年(一四九七年),「西直门外霾尘积聚,难见路人,官军半掩城门,以遮霾尘。」明代中叶的弘治帝朱佑樘除了一味给老天爷叩头外,也实在没有什么妙招。
清代的京城「霾灾」就更多了,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年)某日,原本是科举放榜,但「黄雾四塞,霾沙蔽日。如此大风,(会试)榜必损坏。」嘉庆十五年(一八一○年),「京师入腊月以后,时有雾起霾升,连宵达旦,宛平、大兴具有上报。」「琼岛(今北海)雾锁霾封,难见真容,煤山隐于风霾土雨。宫人隐于殿中,时有探望。」咸丰六年(一八五六年),「入冬以来,雪少雾多,土雨风霾时临京师,以昌平、宛平为浓重。」
这一年,儘管太平天国战争依然打得白热化,但咸丰皇帝原本心情不错,因为四月,儿子载淳(日后的同治帝)出生。然而,接下来的一系列恶劣事件让他焦头烂额,面对雾霾天气的袭击,他连下「罪己诏」的念头都懒得去想了。六月,太平军首次攻破江南大营,军威大振,清廷一片垂头丧气;接着重庆发生强烈地震,举国震惊;十月,「亚罗号事件」爆发,英国海军藉此悍然发动进攻,正式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更糟糕的是,这年从夏到秋,直隶地区天灾不断,旱灾、蝗灾水灾、在三、四个月内相继发生。
像康熙、乾隆、道光等病患,本已在病榻上苟延残喘,此时便更为雪上加霜,想吸一口舒服、健康的空气而不得,最后也只得无奈地两脚一蹬了。别以为躲在深宫中就可吸口新鲜空气,苍穹之下,雾霾微粒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就像当初顺治帝深藏在宫苑内企图逃避天花的纠缠,最终仍在劫难逃一样。
?清朝皇帝雍正怎么死的?
历史之谜: 雍正炼丹及其死因
炼丹是道教企求不死成仙的最基本修炼方术。所谓丹,有内外之分。外丹,是指以丹砂、铅、汞、硫等天然矿物石药为原料,用炉鼎烧炼而成。内丹,是通过内炼使精、气、神在体内聚凝不散而成丹,达到养生延年的目的。历代幻想长生不老的帝王大都迷恋丹药。雍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热心炼丹的皇帝。
雍正在藩邸时,就对道家药石产生了兴趣。他曾写过一首《烧丹》诗:?铅砂和药物,松柏绕云坛。炉运阴阳火,功兼内外丹。?可以看出,雍正早年对?内外丹?就有所认识。雍正即位后,极力推崇金丹派南宗祖师张伯端,赞赏他?发明金丹之要?。
至迟从雍正四年(1726年)开始,雍正就经常服食道士炼制的?既济丹?。他自我感觉服后有效,还赐给宠臣服用。雍正四年十一月十五日鄂尔泰具折奏呈说,一个月前皇上赏赐的既济丹服后?大有功效?。雍正批复说,把既济丹与秋石兼用并服尤其好。雍正还劝田文镜放心吃丹,说:?此丹修合精工,奏效殊异,放胆服之,莫稍怀疑,乃有益无损良药也。朕知之最确。?
雍正八年春夏之际,雍正大病一常为了治病保命,雍正手书朱谕,命内外百官大规模访求名医和精于修炼的术士。也就在这年冬季,雍正开始在圆明园升火炼丹。这本是机密事件,正史不见记载。可是,在清宫秘档中仍透露出一些蛛丝马迹,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中的一些原始记录,就披露了雍正炼丹的一些情况。在这一档册中最早出现的有关记载,是在雍正八年十一、十二月间,共有4条,这里例举一条:?十二月十五日,内务府总管海望,太医院院使刘胜芳,四执事执事侍李进忠同传:圆明园秀清村处用矿银十两,黑炭一百斤,好煤二百斤。记此。(入匣作)?在此可作几点分析。
第一,几条档案都注明物品传用归入?匣作?。按例,配给匣作的燃料,只是用于粘制木匣纸匣所需胶料浆糊的熬制。可是,据统计,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内,竟耗用桑柴、煤炭4400斤,显然其用途不限于制匣。
第二,传用物品的地点都在秀清村,这里位于圆明园东南隅,背山面水,十分僻静,是个进行秘事活动的好去处。
第三,传用物品的官员,除了雍正的心腹内务府总管海望外,还有太医院院使刘胜芳介入,这点足应引起关注。第四,更重要的是,传用物品中既有大量燃料,又有?矿银十两?,还有?化银?之说。据此可以推断,雍正八年末,在圆明园秀清村开始为雍正烧炼丹药。
雍正丹炉一开,烧炼之火便没有再灭。在雍正九年到十三年的《活计档》中,这类记载便越来越多。如雍正九年的?六所档?,雍正十年的?南薰殿并圆明园头所、四所、六所、接秀山房总档?,雍正十一年的?四所等处档?,雍正十二、十三年的?六所档?,都有这类内容。根据档案记载,雍正为烧炼丹药,在这一时期传旨进用的煤192吨,炭42吨,此外还有大量的铁、铜、铅制器皿以及矿银、红铜、黑铅、硫磺等矿产品。据统计,自雍正八年十一月至雍正十三年八月的59个月内,共传用炼丹所需物品157次,平均每月两次半还多,地点基本都在圆明园内。
据载,为雍正炼丹的道士主要有张太虚、王定干等人。他们深谙?修炼养生?,?为炼火之说?,在圆明园主持炉火烧炼事宜。张太虚、王定干等没有辜负雍正的期望,炼出了一炉又一炉的金丹。雍正服后感觉良好,并赏给宠臣。《活计档》载,雍正十二年三、四月间,雍正曾两次赏发?丹药?,一次是三月二十一日,向大将军查郎阿等4人各赏一匣,另一次是四月初一日,向散秩大臣达奈赏赐一匣。这两份档案都有?内大臣海望交丹药?字样,而且两次赏赐旨意都是?圆明园来帖?传发。可知,这些御赐?丹药?,就是圆明园御用炼丹点炼制的。
然而,纵观历史,长生不老的企求总是伴着服丹丧命的悲剧在帝王之家屡屡重演。中国古代先后有十五六位帝王死于丹药中毒,正是欲求长生,反致速死。原来,所谓的神丹竟?怀大毒在其中?,炼丹所用的铅、汞、硫、砷等矿物质都是含有毒素的,对人脑五脏侵害甚大。从这个角度上讲,旨在长生的丹药无异于害人的毒药。好丹服丹的雍正也难以逃脱丹毒丧身的厄运。
关于雍正的暴死,一直是个谜。现在看来,雍正死于丹药中毒说的?证据?似乎较充分些。
首先,雍正服丹中毒的推测,一直是雍正死因的一家之言。近年,随着清宫档案的发掘,雍正服丹致死说越来越引起史家的关注和认同。
从档案记载着,雍正常年服食丹药,有毒成分在体内长期积累,最终死于丹毒当是正常的。
其次,《活计档》有一则雍正死前圆明园用铅记录,很值得注意。
雍正十三年八月初九日,?圆明园二所用牛舌头黑铅二百斤?。黑铅是炼丹常用的原料,更是一种有毒金属,过量服食可使人致死。这批黑铅运入圆明园12天后,雍正在园内暴亡。史家认为,这不是偶然巧合,而是有着因果关系的丹药中毒事件。
第三,干隆对炼丹道士的处理破绽颇多。雍正死后的第二天,干隆就下令驱逐炼丹道士张太虚、王定干,若非此辈惹下弥天大祸,干隆何需于万机待理之际对两个小小的道士大发肝火?干隆特意强调,皇考雍正对炼丹道士?未曾听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药?。若果真未曾服丹何须辩解,这不恰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诏告吗?就在干隆下令驱逐道士的同一天,又宣谕太监、宫女不得妄传?外间闲话?,?恐皇太后闻之心烦?,违者?定行正法?。所有这些,不能不让人推测雍正死于炼丹道士之手。
?
第四,对炼丹道士处置的一点历史对比。雍正服丹丧命,炼丹道士本当处以极刑,可是干隆仅是?从宽驱逐?。笔者在写作《帝王与炼丹》一书时发现,历史上竟有完全雷同的事件发生过。据《旧唐书》载,唐太宗?服胡僧长生药,遂致暴疾不救?。新继位的唐高宗担心大唐天子服丹致死之事传开成为世人笑柄,而将合炼丹药的天竺方士?放还本国?。可见,在这件事上都是这样:先帝服丹致死,新帝不愿把事情张扬闹大而将炼丹方士赶走了之。从对炼丹术士的处理上,是否也可以反过来?证明?雍正恰像唐太宗一样是服丹丧命的。
雍正死因之谜
据《清世宗实录》记载,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一日雍正在圆明园生病,然在此以前他照常办公,接见一些官员,这时健康状况不会太恶劣。及至二十一日也未休息,二十二日晚病剧,召见宝亲王弘历,和亲王弘昼,庄亲王允禄,礼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领侍卫内大臣、公、丰盛额、纳亲、内大臣、户部侍郎海望,宣布传位弘历,二十三日故世。这个对中国历史施予了一定影响、有着传奇性经历的皇帝就这样急骤地撇弃了金銮宝座和热切留恋的人世。
雍正之死,“实录”只反映他故世的迅速,而为他送终的张廷玉则有感情地提供了一点新情况。张廷玉在自撰年谱中写道:
雍正二十日就有病了,然很平常,二十二日白天还见了皇帝,夜间再奉召入见,就“惊骇欲绝”了。除了惊讶病情急速变化之外,是否还有难言之隐?这是不能排除的。
被吕四娘刺死说
雍正暴卒,官书不载原因,自易引起人的疑窦,再加上关于他为人的传说和评论,更易引人猜测,于是不得好死的种种说法便产生了。其中,被吕四娘刺杀的说法较为风行。传说吕四娘是吕留良的女儿,或说是吕留良之子进士吕葆中的女儿,在吕留良案中,她携母及一仆逃出,为替父祖报仇,习武,入宫杀掉了雍正。或云她的师父是一僧人,原为雍正剑客,后不乐为其所用,离去,培养了这位女徒。据有人讲,这种说法,“都是实录”。这个传说直到今日仍有市场,1981年曾发掘雍正地宫,未打开即作罢。可是社会上传说棺材已经打开,雍正有尸身而无头,拟以考古发掘证实雍正被吕四娘所刺。其实,这个说法并没有道理。雍正处置吕家,戮尸、斩首之外,吕留良孙辈发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乾隆时,吕氏遗胤有开面铺、药铺的,有行医的,还有人成为捐纳监生,被清政府发觉,改发配黑龙江给披甲人为奴。后住齐齐哈尔,隶水师营。吕氏后裔俱在,不过遭到严格管制,不能自由活动,当然不能替祖上报仇。至于吕四娘主仆三人的逃出是不可能的,当时办理此事的浙江总督李卫以擅长缉捕盗贼而著称,所以奉命兼管江苏盗案,若吕留良后人果有逸出,他自有能力搜捕到案。再说他曾为吕家题过匾,吕案发生后雍正没有责备他,他必心怀畏惧地下死劲处理有关人员,怎肯容主犯子孙逃脱!
被宫女、太监缢死说
这种传说,亦有它的渊源。另有一种传说,谓雍正九年,宫女与太监吴守义、霍成伺雍正睡熟,以绳缢之,气将绝,用太医张某之药而愈。这是子虚乌有的事。在明朝倒发生过类似的事。明世宗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被宫婢杨金英等缢而未死,用太医许绅之药而康复。雍正和嘉靖都庙号“世宗”,民间传说,把明世宗事安到清世宗身上,也是难免的。雍正被吕四娘之刺说,可能由此衍化而来。再说他的孙子嘉庆倒真被人谋刺过。嘉庆八年(1803年)闰二月二十日,嘉庆从圆明园返回大内,进神武门,至顺贞门,突有旗人陈德向他行刺,未及近前,已被拿获。这个发生在宫禁的行刺案件,也可能成为后人附会刺客杀害雍正的版本。
还有雍正遇刺于湖南卢氏妇人的说法。谓卢某谋逆被处死,其妇工剑术,为夫报仇,进入畅春园,刺杀雍正,然后自刎。这是小说家言。说湘人被害,大约是出过曾静案的缘故。把圆明园误为畅春园,可见传闻的不确实了。
丹药中毒之死说
另有雍正死于丹药中毒的猜测。
雍正早就对道家的药石感到兴趣,他推崇紫阳真人,为之重建道院,特别赞赏的是真人“发明金丹之要”。表明他对道家丹药的强烈兴趣。他平时爱吃丹药既济丹,四年(1726年),赐鄂尔泰服食,受赐者服用一个月后奏报“大有功效”,雍正告诉他:“此方实佳,若于此药相对,朕又添一重宽念矣。仍于秋石兼用作引,不尤当乎?”要他将儒医与道医之药并用不悖。雍正还把既济丹赐给田文镜,说自己正在服用它,没有间断。常服并非治疗某种疾病,专用作弥补元气。人们服丹药,总有所顾忌,怕与身体不投,所以雍正要田文镜放心:“此丹修合精工,奏效殊异,放胆服之,莫稍怀疑,乃有益无损良药也。朕知之最确”。表明他研究丹药药性。
雍正在宫中养着道士,原是为着治病,有的是用药石,有的用其他手段,如贾士芳则是念咒,行按摩术。娄近垣,为雍正设醮祷祈除祟,此人“颇不喜言炼气修真之法”,不是炼药石的。他很得雍正的青睐,封为妙应真人。雍正密令督抚推荐懂医药的道家,就是要“修炼养生之人”。为雍正炼丹的是道士张太虚、王定乾等人,他们“为炼火之说”,在圆明园内修炼。雍正和道士接近,极其希望道士给他治病、健身,对道家的丹药持欣赏态度,这些情况说明他有可能食丹药中毒而死。
雍正死的第三天,新君乾隆下令驱逐道士张太虚,这是与雍正之死是否有关的耐人寻味的事情。乾隆上谕:
皇考万几余暇,闻外间炉火修炼之说,圣心深知其非,聊欲试观其术,以为游戏消闲之具,因将张太虚、王定乾等数人置于西苑空闲之地,圣心视之与俳优人等耳,未曾听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药。且深知其为市井无赖之徒,最好造言生事,皇考向联与和亲王面谕者屡矣。今朕将伊等驱出,各回本籍。……伊等平时不安本分,狂妄乖张,惑世欺民,有干法纪,久为皇考之所洞鉴,兹从宽驱逐,乃再造之恩,若伊等因内廷行走数年,捏称在大行皇帝御前一言一字,以及在外招摇煽惑,断无不败露之理,一经访闻,定严行拿究,立即正法,决不宽恕。
雍正事出仓皇,乾隆继位,百务待理,竟把驱逐道士当作要务,实令人费解。如果纯粹出于厌恶道士,本可从容解退,如若仅此之由,必令臣下认为他即位首先挑剔乃父毛病,这对其统治不利,他不会这么干。然则或有大故,有可能是乃父食道士丹药致死,给雍正造成不得善终的恶名,因恨而逐之。此种大恨本可致王定乾等于死命,但若热丧期间杀人,倒使事态滋大,引人议论,反为不美,故逐出而严加管束。
要想把这个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需要弄清道家的长生不老术在历史上的变化,何以到明清时期还有人相信?这时道家药石有何特点?雍正服食丹药的可能性?这些问题笔者尚无专门研究,这里只是把问题提出来。
关于雍正的死因,有三种可能,一如官书所载,因病而亡,但它对暴死的异状未作解释,令人疑窦丛生。郑天挺师认为雍正“是中风死去的”,可惜没有说明,但是值得重视的说法。二为剑客所刺,此无稽之谈,经不起辩驳。三是死于丹药中毒,此说颇有合于情理处,然而究属推论,未可成为定谳。
安葬泰陵
雍正子夜死,乾隆、允礼、鄂尔泰、张廷玉连夜将他的遗体送回大内,安放于乾清宫,上午八九点时入殓。因死的急骤,缺乏料理后事准备,当遗体送回大内时,侍从诸大臣,如张廷玉、鄂尔泰只能乘官厩中劣马,或云驮煤的骡子,又要赶路,张廷玉几乎从马上跌下来,鄂尔泰弄得肛门开裂,鲜血直流。到大内后,张廷玉一昼夜水都未喝一口,当夜只睡了一个时辰,鄂尔泰在禁中忙了七昼夜,始行回家。经过诸人的竭力安排,雍正丧事一切如礼进行。二十七日发表遗诏,九月十一日梓宫安放雍和宫,十一月十二日,乾隆为其父上谥号,曰“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庙号“世宗”。乾隆元年二月定雍正山陵名“泰陵”,二年三月初二日安葬雍正于易州泰陵地宫,初五日以其神主升礻付太庙。
雍正和其他帝王一样,继位不久就张罗异日的陵寝。因为顺治、康熙陵都在遵化,选择陵址,很自然地就在遵化进行。但一施工,发现土质不好,于是弃而不用,别寻他处。命福建总督高其倬与允祥勘察,两人相中了易县泰宁山太平峪地方,雍正对这里很满意,认为“山脉水法,条理分明,洵为上吉之址。”但这里远离父祖陵寝,与建陵一地之理不合。不过雍正主意打定,就让臣下给他找合理的根据。果然,大学士等奏称,汉唐诸陵虽都建于陕西,但汉高帝、文帝、景帝、武帝之陵分别在咸阳、长安、高陵、兴平等县,唐高祖、太宗、高宗、玄宗诸陵分散在三原、醴泉、乾县、蒲城等地,据此,在易州设陵,与古礼不为不合,且遵化与易州都是畿辅之地,离京城不远,完全可以建陵。这样,雍正算是通过了舆论,决定在易州建造陵寝。
在选址的时候,雍正就积极准备工程用料。他认为自己的陵墓,只要办好,花钱在所不计。
八年(1730年)开始建陵工程,至乾隆二年(1737年)竣工。泰陵包括一组建筑,有矗立“圣德神功碑”的大碑亭,享堂,隆恩殿,方城,明楼和地宫,此外还有一群石像生。泰陵雄伟壮丽,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昔日之森严禁区,今日为游览胜地,这自然违背了雍正的意愿,但却使更多的人知道了他。
———摘自《雍正传》冯尔康著
人民出版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22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孝慈高皇后是什么结果她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