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康熙和纳兰明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清朝初期的政治舞台上,纳兰明珠是一位引人注目的人物。他是康熙皇帝最得力的助手,长期担任首辅,权倾朝野,深受倚重,当康熙外出离京时,多次让他担任留京皇子的首席顾问。那么,康熙为什么如此信任纳兰明珠呢?
明珠姓叶赫那拉氏,是满洲正黄旗人。明珠的祖姑母,是努尔哈赤的妃子、清太宗皇太极的生母。明珠的妻子,是努尔哈赤第十二个儿子英王阿济格的女儿。因此,明珠的家族和爱新觉罗家族是姻亲关系,这就为他赢得康熙的信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明珠从小就勤奋好学,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康熙皇帝初开经筵时,明珠就是16名讲官之一。他非常有才能,主持制定了《大清会典》《大清律》《赋役全书》《满汉品级考》《八旗绿旗兵制》《吏礼二部拴选取士法》等国家典章制度。
这些典章制度涉及经济、政治、人事、军事各个方面,不仅使国家的运转有章可循,还体现了康熙皇帝“重满用汉”的思路,起到了缓和满汉民族矛盾的作用。
清朝建立之初,极力保持满洲贵族的特权,六部尚书一概为满族官员。多尔衮时,始设汉尚书,但实权仍在满官手中。顺治时官缺分为满洲、蒙古、汉军、汉员四种,汉族官员在统治阶级中数量很少,地位很低,但是汉族人口却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这种情况不利于清朝的统治。
康熙意识到了这一点,曾多次调满汉一体。明珠正是洞察了这种政治需要,而且在制定选官用官制度上体现了这一思想,深得康熙皇帝的心意。
清初投降清廷的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统兵入关,南进中原,最后分镇滇、粤、闽,造成与中央抗衡的局面。撤掉三藩,是摆在康熙面前的重大政治问题。
当平南王尚可喜疏请撤藩,归老辽东,吴三桂与耿精忠也试探性的请求撤藩时,康熙征询了大臣们的意见,朝臣们多数主张不撤,以免激变,只有明珠等人坚决主张撤藩。
于是,议政大臣把两种意见同时呈报给康熙皇帝。康熙皇帝从大局出发,采纳了明珠的建议,但三藩也因此相继开始叛乱。以索额图为首的反对撤藩一派,企图迫使康熙追究责任,归罪明珠,上疏请诛明珠等人,以谢三藩。
康熙没有采纳索额图的意见,反而对明珠进行嘉奖,明珠不但保住了脑袋,而且因主撤藩称旨,被授以武英殿大学士,与王熙同掌兵部。
当时康熙还不到二十岁,军事经验不足,对明珠的依赖是显然的。明珠的墓志铭上记载:“圣天子庙算宏远,指授闽外,战胜攻取,不爽毫发。公密勿左右,当有秘计奇策,深契上心者,而公谨默不自言,人亦莫能知也。”可见明珠不仅仅是主张撤藩者,而且是平定三藩战争总指挥的参与者。
康熙平定三藩之后,统一台湾,也被提上了日程。要不要出兵收复台湾,朝廷也有争议。康熙力排众议,决意出师,明珠此时辅协大政,对康熙的决策有很大的影响力。当施琅提出进军台湾时,总督姚启圣也请求一同前去。
康熙皇帝于是命令议政王大臣讨论这件事,大家都同意,唯独明珠反对。明珠上奏说:“一人专兵,其志得行。督、提并将,彼此掣肘,惧无功。”于是,施琅得以专任,台湾得以平定。
明珠还有很高的见识。清初满洲大臣、佐领家里死人,他属下的官吏要象奴仆一样为之服孝,怠慢的人要被处死。于是明珠提出了“属吏、家仆不可一视”的意见,被康熙采纳。
从此以后,官吏们不再为满洲贵族上司家里的人戴孝了。明珠有此见识,足见他不同于索额图为首的满洲贵族保守派。早在平定三藩之乱后期,康熙就意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但此时大多数满洲军事贵族,不能适应这一转变,而明珠则走在前面,不但自己晓畅古今,满汉兼修,而且他的三个儿子都受到良好的汉族传统文化教育,他的府邸成为满汉文化交流的沙龙。
综上所述,我们就很容易得出康熙皇帝如此信任纳兰明珠的原因:一是纳兰明珠和康熙皇帝同属满族,自然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二是明珠才能突出,在制定典章、平定三藩、收复台湾的过程中有重大贡献;三是明珠见识过人,能够事事洞悉康熙皇帝的心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21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武则天真的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帝吗